《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书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1
“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题记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类小说的经典之作。这本著作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罗贯中结合当时的民间传说以及相关的说唱故事,同时吸取《三国志》等历史资料编写而成。《三国演义》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小说,这种类型的小说对战争场面的描写要求严苛,但罗贯中将这个问题解决的非常巧妙,战争的场面在罗贯中的描写之下显得十分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全书描写了上百次的战争场面,但却不相重复。从单枪匹马的厮杀,到千军万马的混战;从战场上的.斗智斗勇,到营帐之中的决胜与千里之外,作者把这些场面写的有虚有实,各具特色。
《三国演义》中对人物的描写细腻写实,而对计谋的描写则是更胜一筹。在官渡大战中,袁绍兵精粮足,实力雄厚;曹操则相对人少梁缺,这对曹操来说是十分不利的情况,尽管袁绍在战争初期打了几次小败仗,但实力尚在,袁绍借助强大的军力同曹操开展消耗战。就在这种对于曹操是生死存亡之际的时刻,曹操听取了袁绍降士许攸的建议,率领三千将士偷袭袁绍的粮仓——乌巢,打败了四世三公的袁本初,威名远播,在灭杀袁绍两位儿子之后,最终统一了北方。
《三国演义》七十余万字,结构宏伟,人物颇多,情节更是错综复杂。前面说过,《三国演义》是一本文学著作,并不是一本历史史书,不过小说中的大型事件,基本都是合乎史实的,这是罗贯中注重史实的一个方面。这本文学著作在选择、加工历史事件的基础之上,通过合理的想象,编撰出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任务形象。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史上,《三国演义》同其他三篇名著一样,是深受读者喜爱的优秀作品,它的影响已然深入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想象,《三国演义》是通往中国古代文学殿堂的一扇门,轻轻推开,可以找到古代文学美好的冰山一角。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读完一本厚厚的《三国演义》,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是一个历史人物的舞台,把重多人物刻画地淋漓尽致,使我不得掩卷长思.....
先来谈谈曹操,大多数人认为他很奸诈,也有人总结了一句话:“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体现了他做事周到的特点。“宁我负天下人,莫使天下人负我”是曹操的人生哲学。但曹操也有优秀的一面,他求贤若渴,看重人才,无贵贱之分,打破了当时书香门第、贵族子弟才能做官的规矩。
与曹操相同的'人物是刘备,在现在的社会上,人们都打趣的说刘备是“哭来的江山”,刘备胆小,当年他与曹操煮酒论英雄时,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今天下英雄,惟操与使君耳。”可把刘备吓出了一身冷汗。刘备讲仁义,爱戴百姓,他也很注重人才,使得关羽、张飞、赵云都在他帐下听令。
一个国君要想建立一个好的帝国需要一个辅佐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好大臣,这就是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事实也证明,诸葛亮不是一个草包,他一展英才,空城记、草船借箭充分验证了这一点。而“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看出了诸葛亮的忠心耿耿。
我们世纪少年应该具有诸葛亮的“识”,赵子龙的“胆”,这就是胆识。《三国演义》有三绝:义绝、奸绝、智绝。恰恰,关羽见证了义绝,曹操见证了奸绝,诸葛亮见证了智绝。读了这本,《三国演义》,我获益匪浅。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的篇首词。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作家罗贯中。书中主要讲述了:“刘、关、张”三人,由一开始的“小县尉”到后来与“曹操”、“孙权”二人平分天下,打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疆土的故事。
书中刚开始,刘备、关羽、张飞并不认识,在机缘巧合之下,因志趣相同而“桃园结义”结为兄弟。后因斩“黄巾”立功而封为县尉,从此走上朝廷。可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因督邮向刘备索要贿赂,刘备不给竟被抓走。张飞气不过救回刘备。从此,刘备也弃官投奔别处。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又写到“刺董卓孟德献宝刀”,这时刘备出现,投奔了曹操。又经“三英战吕布”、“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孔明三气周公瑾”后,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基本局面。
后来,每个皇帝都是那么荒淫无度。最后,司马炎将三国归并。自此,三国结束归晋。
细想,刘备、孙权那么英勇神武,即便功成也不忘与军民同甘共苦,所以他们受到百姓拥戴,英名永传。而帝位流传下去后,那些做享其成的`后皇帝们,却个个宠信奸臣、荒淫过度,终至亡国。人们享受通过努力而换取的幸福生活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享受中沦丧了道德和意志,那是非常可悲而又可怕的。
我们应该牢记: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4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令我爱不释手。
就先讲讲孔明吧。他常常协助使自己的国家打了胜仗,是一个出色而又尽心尽力的军师。可是,可惜孔明偏偏遇上了一个软弱无能的阿斗皇帝,才到54岁就活活的累死了真是不幸。这个名副其实的无能阿斗皇帝,还把人害死了,真是不应该呀!
刘备、关羽、张飞是在桃园结义的生死兄弟。他们三个人都是英雄豪杰。刘备是皇室后代,父亲是中山靖王,他有心去投军,总为天下百姓着想;关羽也是英雄,他因为愤愤不平,而杀了家乡的解良恶霸,所以也来投军;张飞虽然说是个急性子,但是他从不向无能的人投靠,对自己的结义大哥二哥听命是从,也为百姓着想。但走麦城关羽遇难,就像天空中一颗巨星坠落,得到消息后刘备张飞悲痛欲绝,废寝忘食,下令攻打东吴,从而我体会到了刘、关、张兄弟三人的情谊,回想当年,桃园英雄三结义:“不求同年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日死。”还有张飞,他不是死在战场上的.而是被奸细害死的关羽,张飞都是好汉。
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阵布了。
度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也给我深刻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们学习。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5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我读到这一首词,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三国演义》中的英雄。
在《三国演义》的众多英雄好汉中,我最敬佩的就是刘备了。刘备虽然是皇室宗亲,但他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三顾茅庐的故事吧。刘备第一次去请诸葛亮,碰巧诸葛亮出去游玩,不在家;第二次去时,大雪封山,可刘备依旧去了,还是没有找到;第三次去时,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就让童子不要打扰,自己在外等了一个时辰。当时,张飞非常生气,扬言要放火,被关羽制止了。又等了一个时辰,刘关张站得都腰酸背痛了,这时诸葛亮才醒了。后来他被刘备的.诚意打动,终于答应出山帮助刘备。
刘备待人真诚,请了三次诸葛亮,最后一次还等了两个时辰。刘备是真心要请诸葛亮出山,所以诸葛亮才会被刘备的诚意打动。如果刘备没诚意,请了一次就会再也不去了,当然诸葛亮也就不会去帮助刘备,也就没有后来的刘备夺天下了。其实这跟我们做人的道理一样的,如果你对待被人真诚友善,朋友也会真诚回待你的。相反,如果你待人虚情假意,朋友们也都会离你远去,换不来别人的真心的。
再联系到自己,平时我会对我的同学都很真诚,同学有困难也都会伸出手。谁有困难,我会在我的能力范围内竭力帮助,所以我也感受到了同学们对这份真诚待人的回应:有一次美术课上,我没有带彩纸,同学们都把剩下的彩纸给我用,帮我度过难关。看来,待人真诚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会招来许多朋友的相助。
《三国演义》是一部蕴含着深刻道理的小说,它像一面镜子,能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使我们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6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吧!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7
我曾佩服过一代英雄刘备。他虽然不是最后成功的人,但他确实是最聪明的人。为求一贤士,他不顾兄弟劝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为脱离曹操,与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更显出他的聪明才智,为了让赵云留在自己身边,他摔儿子以表自己对他的珍惜。刘备确确实实是一个圣明聪颖的君主,只可惜他没有好好地教育自己的`后代。
《三国演义》是一本神奇的书,书中的每一个人都像是活起来似的——他们的人物性格太过鲜明,也太过典型。或许《三国演义》所承载的,并不是一个群英荟萃的故事,更多的是一个时代的特点与精髓。
我们生活中也有着太多太多这样的人,他们可能会有曹操的奸诈,诸葛亮的聪慧,关羽的义气,张飞的豪爽,周瑜的小肚鸡肠……但不管怎样,这些明快突出的性格特点也构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哪一种元素都必不可少。
读一本好书,不仅仅是要读透它,更重要的是要尽自己所能去参透作者藏在这本书背后的,那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或许有一天你放下书本,闭上双眼细细琢磨的时候,你就会惊异地发现,一个栩栩如生的社会,正诞生在你的眼前。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8
前几天,我看了一本叫《三国演义》的小说,这本书深的我的喜爱。
《三国演义》产生于元末明初,是作家罗贯中写的.。讲述里汉朝末期,诸侯,纷争兼并,最后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三分天下的局面。《三国演义》就是这一史时期的故事。所为三国即魏、蜀、吴三国。
三国演义里有用许多人物我最喜欢诸葛亮因为他有智有谋,印象最深的是故事《诸葛亮计退五路大军》。故事讲述了魏国司马懿请来了蛮王孟获、潘王轲比能和动物孙权以及魏国大将曹真、蜀国叛将孟达,兵分五路正准备攻打蜀国。
只可惜这一切被诸葛亮很快打听到了,他先派在潘王轲比能国家声望很高,被称为“神武大将军”的马超坚守西平关,潘军一到不敢进攻,自然退去;他又派大将魏延用“疑兵计”,将蛮王孟获迷惑其中,不战自退;然后模仿与叛将孟获有生死之交的李严字给他写了一份信,孟达定会以生病为由不参战,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就把这支兵打败:魏将曹真如果看到蜀兵不出兵,不久定会收兵;至于孙权,诸葛亮派人前往吴国与孙权讲明之间利害。并与其和好。就这样,五路军就都大败了。诸葛亮真是了不起,不费吹灰之力便把这五路大军击败。我真佩服诸葛亮的聪明绝顶,我要向他学习。
《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风云人物,有时间,你也可以仔细看一看!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9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意味深长。《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把许多人物写得淋漓尽致,比如说:刘备、关羽、曹操、诸葛亮等。这本书主要写魏、蜀、吴三国之间发生的斗争,这本书从东汉末年一直写到晋朝那个时代。书中有几个人物让我对他们产生了很深的感受。
首先是刘备,从一开始的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就让我对刘备产生了很深的感受,他非常重情义,也很有爱心,也非常的顾全大局,就拿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来说,刘备为了统一乱世,三次才请到了诸葛亮,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他。但刘备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受到打击不能控制自己,关羽、张飞被杀害后,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听诸葛亮的话,一定要攻打吴国,导致失去了一员战将,如果他当时听从诸葛亮的话,就一定能联吴抗曹。
然后是关羽,他一生获得了许多的战功,比如说: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他为了与刘备会合,便不远千里来找刘备,斩颜良,诛文丑,结果鲁莽的张飞以为他背叛了刘备,准备要杀他,然后又看见他跟敌方打仗,这才明白。于是关羽和张飞准备一起去找刘备,最后终于与刘备会合,想象着那令人激动的场面,真为他们而高兴!在书中描写关羽的一句话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手拿青龙偃月刀,还有赤兔马。这样搭配,简直是无人能敌!
最后是曹操,曹操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刘备吓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装作害怕打雷,这才蒙混过关。他在统一魏国时,可以说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的策略,无不可以统一天下。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战中,只是因为周瑜的一个小计策,而失去了蔡瑁、张允那么好的将军,也导致了他们没有好的水军将领,也没能识破庞统为他提供的连环计,结果大败而归,全军覆没。
通过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刘备教我们什么事情都要冷静对待;关羽教我们忠诚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曹操教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多疑。我们只要取长补短,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10
读了《三国演义》,我又见识了三国时代的诸葛亮等一大批足智多谋人物。
《三国演义》通过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演绎了三国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其中,忠义与奸佞的冲突、豪杰与奸雄的较量、谋略与武力的斗争……一场场刀光剑影的生死悲欢,一幅幅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留下了数不胜数、品味不尽的美谈佳话!而“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等精彩生动的故事,更是让我爱不释手。
《三国演义》让我领略了足智多谋的无尽魅力,也让我进一步懂得了了智慧来源于知识、知识来源于勤奋的道理。在任何时代,只有掌握了知识,才能掌握话语权,也才能掌握未来。尤其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更是如此。我深知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从现在开始,我一定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11
《三国演义》是一部巨著,几百年来大家已经耳熟能祥了。可是真正要能了解到其中的思想还需要仔细研讨。
当下人们对于《三国演义》有这么几类的应用。一者用作商业价值,在电影,电视,游戏等领域横行,作为重要的文化ip形成了重要的一种消费导向。一者则是网络时代所兴起一种关于三国时代武将战力的讨论。再有就是民间流传演绎的故事和学术领域的研究。但现在大家各说各异,但大多都在指向对于原著的一种颠覆或者与原著不同的解读,因此希望正本清源的再来梳理一下《三国演义》。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演义。演义不是小说,也不是什么传记更不是什么历史。演义根本上来讲是要把社会公义演出来,所以在人物塑造上必然就会走向很强的指代性。我们今天好像在批评这样的一种脸谱化的表达,但是其实这是一种很明确的道德指向。比如,关公就代表忠义的'精神,关公用他的一生都在体现忠孝仁勇,最难能可贵的是可以做到忠义俩全。我们现在也很需要忠义的精神,我们也应该从《三国演义》中提倡发扬这种精神,可是我们大多都在关注其他方面。曹操则是奸诈的代表,前半生可以称为治世之能臣,后半段则是乱世之奸雄。很多人都在为曹操鸣不平,说曹操很有才艺,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为什么不能阴阳俩面来思想,曹操这么好大家却会给他贯以恶名,就是因为曹操根本不重视道德,惟才是用。曹操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就是召贤令,不顾道德,有才就用。他就没有考虑到同样有才,有德的人和无德的人根本不能相容,要么彼此相斗,要么同流合污,那这样下来最倒霉的就是老百姓。而刘备则是仁德的代表,仁义著于四海,很爱护老百姓,所以苏东坡说他有他有次听见有人讲三国的故事,大家听到刘备胜都非常高兴,听见曹操胜都非常气愤,可见很早之前大家对于曹操和刘备就有不同的感觉。这里面有很强烈的一种选择,大家喜欢仁善爱民的君主而不是善于权术奸诈的政治家,这就是一种切回公义的体现。而整个三国最核心的精神代表就是关公和诸葛亮,所以《三国演义》前半段以关公为核心,后半段以孔明没核心,孔明死后大家对后面的事情就不太关注了。
其次,我们需要有个正当的历史观。中华民族历史非常悠久,但是大家并不真正的重视历史。我们聪明的知道历史很多都是假的,历史大多数情况是为政治而服务,所以正史大家感兴趣的不多,而什么野史,秘传之类反而更能引起大家的兴趣。所以《三国志》真正读过的人反而不多。我们真正读历史是读历史背后所蕴藏的那个道理,叫做历史意识。《三国演义》不是真正的历史,但是含有丰富的历史意识,能体现那个时代的世道人心也能给现代人很大的启发。比如赵子龙从千军万马之中把阿斗救回来,刘备的表现。这个时候刘备没有重视他的孩子,而说为此孺子,几乎损吾一员虎将。如果是今天人,肯定先问我孩子有没有受伤,有没有受惊等等。那么赵子龙肯定会怎么想?大家会怎么想?下次还有谁去救阿斗?何况古人认为为天下者不为家,不能说因为你自己的一家就不顾将士的死活。再比如空城计不只有诸葛亮用过,张飞在长坂坡用树枝扬尘也算是空城计,赵云在定军山一个人打开寨门对曹操也用过,为什么老用什么真假简单的观点去看这部著作。当然诸葛亮空城计之所以可以成功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司马懿要放过他,因为没有诸葛亮他会更倒霉,后来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果然被皇帝冰冻十年才找到机会复出。整部的《三国演义》都在从各个层面在给大家展现历史的道理,而不是历史本身,我们不注重这方面的学习老是在纠结是否合乎历史,不是可惜了这么一部巨著么。
再次我们还需要理解《三国演义》中到底有几个国家,如果是只看到三个国家那么显然存在很大的误区。我们要理解三本身就不是实指而是虚数代表多,因为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因此也可以把这个反过来理解,三代表多,也包含有一。所以三国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而且从来都是一个国家,只是内部的军阀混战,所有的人都有天下要一统的意识,只是互相争霸。因此里面的人在各个阵营流动不属于叛国而属于跳槽,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也可以理解为多个国家,三个明面上的国家和一个看不见的国家,从孔明知道汉朝气数已尽就应该留意到那个将要取代的国家是哪个,就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整不巨作。
《三国演义》是一部巨著,所表现出来一个复杂时代的世道人心,让人觉得人间自有一股正气留存,哪怕沧桑多难,也终会体现驰骋世间。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12
《三国演义》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书中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书中,作者通过讲述三国时期吴国、魏国和蜀国的明争暗斗,给世人展现出一个战火纷飞的场景、生动的展示了许多历史故事。在书中,作者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把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让我看得耳目一新。其中,有些人物也给我带来了一些道理。
曹操。在书中,曹操虽然是个奸诈、多疑、任性的反面人物。但是他却雄才大略,拥有政治家野心。曹操有一点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每当曹操打败仗的时候,从来都不气馁,反而还是一笑而过,做出理智的判断,每每反败为胜。他告诉我,在什么时候,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要勇往直前,不要灰心丧气。
吴国,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其中能算得上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但是,后来也还是被诸葛亮给气得归天。尽管周瑜也足智多谋,可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嫉妒心的后果。在生活中,难免会有些人比我们厉害,你是会对他冷嘲热讽,还是为他恭喜,或者暗暗努力呢?不同的心态决定了结果,如果你化嫉妒、郁闷或后悔为力量,那就会得到自己应得的成果,终究会露出成功的喜悦。
《三国演义》这本书,给了我很深的道理。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13
这本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作者是明朝作家罗贯中。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认识了许多英雄比如赵云、关羽、张飞、马超、黄忠……。
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过五关斩六将;超云单身救主;诸葛亮六出祁山等等。他们的行为无不反映了他们对主公的忠诚。
《三国演义》让我明白了我们要爱护自己的'祖国。关羽、诸葛亮以吉其它一些文武官员都是为了和平而战为了国家的兴荣而战。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以最终病死为五丈原。姜维九伐中原虽被奸巨诬陷,但仍不肯降魏,一心想收复镯国,但未成功最后自刎而死。
《三国演义》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它将永远闪烁着光芒。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14
《三国演义》是一本长篇小说,他是有大作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流行的话本该写的。这本书重现了东汉末年大乱到西晋处开的时候。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人物,有无数的军事谋略,讲述了冷兵器时代最需要的忠、义、仁。里面的人物性格各异,有的是文官,有的.是武官,甚至还有皇帝。如汉献帝、刘禅、刘表、刘璋、吕布……军事谋略更是数不胜数,有影响中国发展的夷陵之战、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其他小的战役更是不下数百场。虽然书中人物众多,但是具备忠、义、仁、勇的人不多,其中就最令我欣赏的关羽。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人,(今山西运城市),汉族。一直是历来民间崇祀的对象,东汉末年刘备麾下著名将领,前将军,汉寿亭侯。他与刘、张结拜后,便一直跟着大哥刘备,一直到死也不肯屈降。他十分重义气,有一次,曹操送他一件战袍,可是关羽却没有脱下他的旧战袍,曹操问之,关羽说:“此袍乃大哥送的,我绝不会丢弃它。”他的勇更是万夫所不及,有一次,关羽中计被敌将曹仁一枝毒箭射中手臂。请神医华佗来诊,华佗说毒已入骨,须割开手臂刮掉毒。关羽一口答应。华佗便割开了关羽的手臂,只见关羽边喝酒,边与谋士马良下棋,丝毫没有痛苦之意。真可谓“战神”!
不过关羽为刘备的事业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关羽,凝聚忠、义、信、智、仁、勇于一身,不愧为万民敬仰的 “武圣”!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15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的古典小说,他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说到: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纷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纷争,又并入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策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入人心,他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小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各尽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虽有这些人物,但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书当中所描述的英雄人物。
三国时代战火纷飞,英雄辈出。但谁是英雄?
刘备是英雄吗?我想大多数人会说是的,他当然是英雄了!刘备自己很清楚,如果没有一个足智多谋的人跟自己打拼,那就很难成就他的千秋霸业。于是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同他共谋大业。前两次诸葛亮不在家中,外出旅行,这是他扑了空,第三次他去时,正赶上诸葛亮睡午觉,刘备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耐心的等待,正因为刘备的谦虚,明智,以及诚心诚意。打动了诸葛亮并使之出山帮助刘备成就大业。况且曹操也说过刘备:“今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看人达到入木三分的曹操都这么说,刘备怎么可能不是英雄,当然他也有不足的地方,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这时大家可能想到了另外的一位军事策略的人——诸葛亮。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非常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縻,他的所作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我认为他也是英雄。
其实《三国演义》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生命价值,我们不能只看表面评论一个人是好是坏,因为是好人还是坏人是胜利者裁决的,这难免对其他人不公平。
所以我心目中的英雄应该是聪明绝顶,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宽宏大量与人为善,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如孔繁森,刘玉儒,任长霞。他们都是我们身边的楷模,民族英雄,因为有了这些英雄我们的生活才增添了色彩,我们要学习他们默默奉献的精神,为家长老师同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读书三国演义心得11-24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10-14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10-16
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02-20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08-03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09-30
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11-04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09-28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11-08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通用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