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蝶恋花》翻译与赏析
《蝶恋花》翻译与赏析1
原文: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注释:
【1】蝶恋花:原是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又名“鹊踏枝”“凤栖梧”“鱼水同欢”“明月生南浦”等。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
【2】天上月:指亡妻。
【3】昔:同“夕”,见《左传·哀公四年》:“为一昔之期。”昔昔,即夜夜。
【4】玦(jué):玉玦,半环形之玉,借喻不满的月亮。
【5】“不辞”句:引用一则典故。荀粲之妻冬天高烧病重,全身发热难受。荀粲为了给妻子降温,脱光衣服站在大雪中,等身体冰冷时回屋给妻子降温。卿,“你”的爱称。
【6】无那:犹无奈,无可奈何。
【7】帘钩:卷帘用的钩子。
【8】“软踏”句:意思是说燕子依然轻轻地踏在帘钩上,呢喃絮语。
【9】“唱罢”句:唐李贺《秋来》:“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这里借用此典表示纵是哀悼过了亡灵,但是满怀愁情仍不能消解。
【10】认取:注视着。取:语助词。
作品赏析:
古人与自然亲,今人宁与物质亲。天上月即是重要一例。月对古人来说,可以亲,可以敬,可以怨,可以恨。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太白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苏子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容若说“辛苦最怜天上月”。而现代天文学和航空的发展使人认识到月亮不过星际的一颗小行星,还是地球的卫星,看见月食只当是天文景观,不会敲锣打鼓的惊慌,相反倒很激动——等了这么多天终于看见月食了!
登上月球以后我们对月亮的认识更加平实而僵化。知道月亮上遍地沙砾,生物灭绝,根本没有广寒宫,没有兔子和桂花树,也没有寂寞的嫦娥和伐树的吴刚。情意和思维变成刚正而有规律。失却了古人仰视未知的敬畏之心和幻想的快乐。
你约会一个人,会用手机或者msn,不再需要偷偷逾墙而入,生怕惊动了人家的父母和狗;不再需要字斟句酌的`写好约信,低声下气地转托红娘,是很爽利,然而同时,你也永远不会知道“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有怎样的忐忑曼妙。
你思念一个人,对他说,今天晚上几点,我们网上见,你开了视频,从邀请到连接不过一分钟,多么快捷,古人渴望的天涯若比邻。只在你的弹指之间。你清晰的看见想念的人,可惜也失去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心有灵犀。
你想念家乡和父母,如果时间来的及,你可以乘飞机回去看他们,再远的地方,也不过数天时间。如果来不及,你可以打电话,中国电信会竭诚为你提供各种周全的服务,他们不怕你消费,而惟恐你不消费。记住。这是个消费至上的时代。如此,还需要和李白一样发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感喟吗?
从什么时候开始,神话被我们亲手捏碎,如水的月光,被我们遗失了。
西方哲学强悍的地位,使人接受物质统治的观念,灵魂的不死不灭宛如虚无笑谈,是与科学的概念不符的。于是,人相信人一旦死去将不具有任何意义,思念也是枉然。容若在《沁园春》词前《自序》中道写:“了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澹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这样的想法和哀思,化月之说,在今天的人看来,是忧美但不实的。你几曾再见过一个男人,为了自己的老婆对月吟诗,不要说死了的,活着你都看不到。
“若似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若你果如皎月照我余生,我亦可不畏严寒,不辞辛苦地飞到那冰冷月宫,去温暖你的身体。此一句,披肝沥胆,情之所终至死不逾。千古情话也!
这样的话,现代男子连发梦时都不会说。你在他枕边吹气,拨弄他的耳垂,追问他爱不爱你,通常得到的答复是——别闹了,明天还要上班。
是的,别闹了!肯每个月按时交上家用的已属珍稀物种,他为你,可能在朋友中间承担了“气管炎”的绰号。如是,该感激涕临了。想他同你化蝶双飞,共许来生么?尘缘易绝刚刚好。感谢老天帮忙让我不用费心找借口分手。
容若这阕《蝶恋花》凄美,却不减清灵。“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环”和“玦”皆为美玉制成的饰物,古人佩在身上。“环”似满月,“玦”似缺月。物理相通,容若以寻常佩物解自然之物,可见其格物,常怀世事难圆的隐恨,此句比之苏子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深情胜之,豁达减之,各得其所。
化蝶之说,魏晋开始不绝于书,然而用得最切,也最感人的,无疑是容若。因有些文人不过是借典煽情,而他,是真正感同身受,心向往之。
这样的男人,虽然有时多愁善感的让人发腻,却不失为一个好男人。怪不得现时很多女子打出了“嫁人当嫁纳兰君”的口号。容若是许仙式的男人。一个依依挽手,细细画眉的美少年,给你讲最好听的话语来熨帖心灵。而你在他的护卫下,永远都是枝头上最鲜嫩的新芽,床前低眉才见的明月光。惹到无数艳羡的目光。
——多么妄想。
《蝶恋花》翻译与赏析2
原文:
小院深深门掩亚。
寂寞珠帘,画阁重重下。
欲近禁烟微雨罢。
绿杨深处秋千挂。
傅粉狂游犹未舍。
不念芳时,眉黛无人画。
薄幸未归春去也。
杏花零落香红谢。
译文
深深的小院,关闭起大门。画阁上珠帘一重一重的放下低垂。要到寒食节了,微微的春雨停了,那绿杨深处的`秋千直直的悬挂着,纹丝不动。
傅粉人发狂似的去游冶,还未舍得放弃呢。就是不想在这大好春光时节,没有人为我画眉。薄幸郎不归来,整个春天都过去了,你看杏花已经零落,香花亦在凋谢。
注释
蝶恋花:唐教坊曲名。本名《鹊踏枝》。晏殊词改今名。调名取梁简文帝萧纲诗句“翻阶蛱蝶恋花情”中的三字。双调,六十字,十句,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门掩亚:意谓门没有关死,只是虚掩着。
寂寞珠帘,画阁重重下:此为“寂寞画阁,珠帘重重下”的倒装,谓宁静的画阁,垂下重重珠帘。
画阁:彩绘华丽的楼阁。
禁烟:禁止烟火的日子,指寒食节。相传春秋时,晋文公征介子推入朝做官,介子推不肯,文公命人烧山以迫其出,介子推抱木而死。为纪念这位高士,文公下令国人在这几日里不准起火炊饭,故名“寒食”。
傅粉:白面少年。未舍:没有尽兴。
芳时:良辰,花开时节。
眉黛(dài)无人画:谓在如此美好的时节里,女子的黛眉却没有人替她描画了。眉黛:古代女子用黛画眉,因称眉为眉黛。
薄幸:薄幸郎,古代女子对负心男子的称呼。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早年行役江南时的作品,具体创作时间无从考证。从词的内容上看,当是的作者境况不佳,或认为可能与科举考试的失利有关,于是创作了这首词,借闺人之怨抒发自己内心的愁苦。
《蝶恋花》翻译与赏析3
翠苑红芳晴满目。绮席流莺,上下长相逐。紫陌闲随金坜辘。马蹄踏遍春郊绿。
一觉年华春梦促。往事悠悠,百种寻思足。烟雨满楼山断续。人闲倚遍阑干曲。
翻译
新绿的林园,雨后红花芳香光照眼。绮丽华贵的酒筵.流莺飞上飞下追欢,大路上闲闲地紧随香车轮转,马蹄得意将春郊芳草踏遍。
唉,金色的年华似春梦般短,悠悠往事逝如烟,茫茫无觅百遍寻思无限。烟雨朦胧小楼掩,青山断续时隐现。闲愁人哪,曲曲栏杆都倚遍。
注释
蝶恋花:词牌名。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翠苑:种满绿树的园林。
红芳:花草。
绮席:华美的筵席。
流莺:翻飞的黄莺。
紫陌:东西方向的路为陌,用紫色土铺成的路故称作紫陌。这里用来泛指都市郊外的大路。
金坜辘:用金属镶嵌的车。
枥辘:车行走的声音,代指车。
金:用金属装饰的华美之车。
一觉年华:如梦般的岁月。
寻思:思虑。
人闲倚遍阑干曲:是“闲人遍倚曲阑干”的倒装,谓闲来无事,将屈曲的栏杆都倚遍了。
创作背景
此词感怀伤春,当是中年后的作品。从词的结构分析,这首词很有可能作于作者任滁州知州期间,是在回忆十年前在洛阳时快乐无忧的日子。
赏析
上片首先描绘的是一片大好春光。阳光普照下,触目所及处,园林草木青翠,红花满地。啼声清脆的流莺在人们春游时布置的华丽筵席周围飞来飞去。在这样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中,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出场了。他悠闲地跟随着那些华美的车子,他骑着马儿,尽兴游遍京城郊外大好春光。这位意气丰发的游春少年形象,有可能是天圣九年(1030)进士及第后的词人的写照。
下片中涉及的季节仍然是春天,但与上片好景致、好心情不一样,写的是迟暮之人年华如梦、世事沧桑之感。他一觉醒来后,感受到的是年华有如春梦一般的短促,而且此时,悠悠往事、千般思绪一齐涌上心头。词人把往事想象的空间留给了读者,而以“烟雨满楼山断续”,即主人公此时内心种种愁思外化而形成的景致进一步展现他心情的沉郁。意思就是说主人公此时的心情就如满楼烟雨般凄冷迷乱。词作结尾处描绘的主人公百无聊赖地闲倚栏杆的身影,与下片词情沉重的氛围相映照,再进一步表现主人公的愁绪无法排遣。
这首词采用对比的手法写不同时期的两种春景、两种心情,对比中透露出深沉的人生感慨,颇具深婉之致。
《蝶恋花》翻译与赏析4
原文
蝶懒莺慵春过半。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
云鬓鬅松眉黛浅。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
翻译
春光已消逝大半,蝴蝶懒得飞舞,黄莺也有此倦怠,风卷花落,残红满院。红日偏西,午醉未醒,光线渐暗,帘幕低垂,此情此景,使人感到情懒意慵,神倦魂销。
暮春景致处处皆能生愁懒于梳妆打扮,一切景物都成为愁的触媒,而又无人可以倾诉。煞拍宕开,谓此情将不会一无依托,杨花尚有东风来吹拂照管,难道自身连杨花也不如吗?
注释
慵:懒。
残红:指凋残的花,落花。
幕:这里指窗帷。
鬓鬅:蓬松,指头发松散的样子。
黛:一种青黑色的颜料,古时女子用来画眉。
愁媒:引起悉愁情的媒介。这里指暮春景致处处皆能生愁。
消遣:消解,排遣。
系绊:这里是“维系”的意思,还可以引申为“寄托、有着落”。
杨花:指柳絮,是离愁别绪的代名词。
管:照管。
赏析
苏轼词在豪放以外,也显婉约含羞,《蝶恋花》词中即写闺怨女子,缠绵动人。这首词以种种柔美的意象,塑造出一个多愁善感的伤春少女形象;以春意阑珊的景象,烘托出少女伤春的复杂心绪。
上阕由写景过渡到写人。全词以哀景引入,“懒、慵”乃倦怠样,“蝶、莺”本为无情动物,词人却以主观情感灌入,描画了两物的慵懒散漫。后以“花落狂风”承接,更于慵懒外平添萧瑟,“残”为花落凌乱之形,暗含残败颓靡;“满”字作结,残红遍地,满布小院的情状即刻呈现眼前。全词前三句写景,由蝴蝶、黄莺的慵懒,转入花落残红的寂寥,为下文写人作铺垫,奠定了哀怨凄楚的氛围。面对这“风雨送春归”、“无计留春住”的.情景,心事重重的少女,不免触目伤情,倍添寂寥之感。
“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这两句由景及人,主人公午醉未醒,红日已晚,黄昏及至,帘幕低垂。此乃日落黄昏时分,抒情主人公应为一名女子,睡眼惺忪之时,天已慢慢暗沉下来,“帘幕无人卷”从侧面写出女子慵懒倦怠之象。景中含情,人中显意,全词上阕由景及人,细致描摹出一幅残败寂寥的少女闺怨图,色调浓郁低沉。
下阕直入,展开对人物外表与内心的描写,细腻地展现出主人公独居闺房之中的情形。“云鬓箭松眉黛浅”,首句以形写神,写因伤春而懒于梳洗,以下承上刻画愁思之重。鬓发散乱,眉间黛墨浅淡,不饰打扮、素面朝天的女子形象显露无疑。这个女子之所以不修边幅,乃是“愁”字作祟,无尽愁怨,无处倾诉。“总”是起领,将女子悠悠“愁媒”一语道尽,见景思愁,见人思愁,万事万物在女子眼中“总是愁媒”。而这愁却无人可排遣,“欲诉”写尽女子渴望倾诉、渴望排遣的心理,但是“谁消遣”的疑问却暗含“无人消遣”的答案,五字将少女悲凉沉重的心情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来,凄楚难耐。
“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一句,以否定词“未信”领起,虽明言“未信”,却隐隐传递出“信”意,女子的孤单寂寞在这断言般的词句中传达而出。随后女子自比杨花,“杨花犹有东风管”,杨花似花非花,在花中身价不高,且随风飘荡,有似薄命红颜,一无依托。这里即景取喻,自比杨花,悲凉之情以旷语出之,愈觉凄恻动人。女人以花喻人,命薄如杨花,将其女子无所依傍、“难系绊”的深情道出。
词的结尾耐人寻味,创造出新意境,写出了少女的消极伤感与天真大胆交织的矛盾心理,显得不同凡响,别具一格。全词以种种柔美的意象,塑造出一个多愁善感的伤春少女形象;以春意阑珊的景象,烘托出少女伤春的复杂心绪,表达对妻子的怀念。
创作背景
《蝶恋花》约作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三月。是时,东坡31岁,丧妻九个月。为抒发思妻之幽情,作此词以怀念之。
《蝶恋花》翻译与赏析5
导读:
宋代的田园诗词较前朝来说,在数量上算比较少,苏轼和辛弃疾各写了少量,而范成大写了三两首,范成大是田园诗名家,因此,他写的这些田园风的作品可以说是在整个宋词中占有很很重要的地位,是其宝贵的珍品。其原文如下:
蝶恋花
范成大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收新茧。
字词解释:
画舫:彩船。
夷犹:犹豫迟疑,这里是指船行迟缓。
横塘:在苏州西南,是个大塘。
谷雨: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清明之后。
看看(kan):转眼之间,即将之意。
江国:水乡。
寒:指水冷。
蝶恋花范成大翻译:
春来,绿水新涨一篙深,盈盈地涨平了水面。水边芳草如茵,鹅儿的脚丫满跚,鲜嫩的草色,在微风习习吹拂里,染绿了河塘堤岸。画船轻缓移动,绕着九曲水湾游转,望去,横塘高塔,在眼前很近,却又像启船时一样遥远。江南水乡,春寒迟迟农事也晚。村北,村南,谷雨时节开犁破土,将田耕种遍。春麦已结秀穗
随风起伏连岗成片,山冈上桑树茂盛,桑叶卖家很贱,转眼就可以,品尝新面,收取新茧。
蝶恋花作品背景:
这首写苏州附近田园风光的词是作者退居江湖期间作的。此词当是作者退居石湖期间作,写的是苏州附近田园风光。
蝶恋花中心思想:
本词是一首田园词,描绘出一幅清新、明净的水乡春景,散发着浓郁而恬美的农家生活气息,自始至终都流露出乡村景色的美丽与人情的淳朴、宁静、和谐,表现出诗人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
蝶恋花赏析: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春水涨满,一直浸润到岸边的芳草;芳草、鹅儿在微风中活泼泼地抖动、游动,那嫩嫩、和谐的色调,透出了生命的温馨与活力;微风轻轻地吹,吹绿了河岸,吹绿了河水。……“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作者乘彩船往横塘方向游去,河道曲折多湾画舫缓慢行进。看着前方的塔近了,其实还远。那水面上的小鹅,其实,作者并不急于到塔边,所以对远近并不在意,此时更使他欣悦的倒是一路好景致。便很令人疼爱留连。这两句写船行,也带出了沿途风光,更带出了自己盎然兴趣。全词欢快气氛也由此而兴。
词的下片写到农事,视野更加开阔了。如此写,既与上片紧密相联,又避免了重复。“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这不紧不慢的节奏见出农事的轻松,农作的井然有序。“村北村南”耕过的`水田,一片连着一片,真是“村南村北皆春水”、“绿遍山原白满川”,一派水乡风光现于读者面前,虽然农事紧张或更可说繁重,但农民们各得其乐,一切进行得有条不紊。
“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收新茧。”这两句是写高地上景象,虽然水稻刚刚下种,但漫冈遍野的麦子拔穗了,蚕眠,桑叶也便宜了,农桑丰收在望。所以下面写道:“看看尝面收新茧”。“看看”,即将之意,透着津津乐道、喜迎丰收的神情。下片写田园,写农事,流露出对农家生活的认同感、满足感。
这是一首田园词,描绘出一幅清新、明净的水乡春景,散发着浓郁而恬美的农家生活气息,自始至终有流露出乡村景色人情淳朴、宁静、合皆,读了令人心醉。
词牌名:
蝶恋花,是中国词牌的名称,分上下两阕,共六十个字,一般用来填写多愁善感和缠绵悱恻的内容。自宋代以来,产生了不少以《蝶恋花》为词牌的优美词章,像宋代柳永、苏轼、晏殊等人的《蝶恋花》,都是历代经久不衰的绝唱。
蝶恋花,商调曲;原唐教坊曲名,本采用于梁简文帝乐府:“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 又名《黄金缕》、《鹊踏枝》、《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江如练》、《西笑吟》。《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赵令有《商调蝶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其词牌始于宋。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此词牌作者一般以抒写缠绵悱恻或抒写心中愁的情感为多。虽有部分山水,但还是寄情于物的表现。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蝶恋花》翻译与赏析6
蝶恋花·河中作
尽日东风吹绿树。向晚轻寒,数点催花雨。年少凄凉天付与,更堪春思萦离绪。
临水高楼携酒处。曾倚哀弦,歌断黄金缕。楼下水流何处去,凭栏目送苍烟暮。
翻译
整日吹拂的东风吹醒了沉睡的大地,树上绿意渐染。傍晚泛着轻微的寒气,一场初春的细雨洒落下来,催促着春花早日开放。年少的他容易心生悲凉,何况这暮春之日,更添离愁别绪。
在临水的高楼之上,与这位女子饮酒作别。他以丝竹伴唱,一曲赋别。楼下的流水将会流到哪里去呢?他在高楼上凭栏远望,目送着流水和人远去,直到掩入那苍茫的烟波暮色之中。
注释
蝶恋花:词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又名“黄金缕”“卷珠帘”“凤栖梧”“等。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另有变体二种。
河中:河中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
尽日:终日。
向晚:傍晚。
倚哀弦:指以哀伤的弦声伴唱。
黄金缕:原指初生的鹅黄色柳条,词中指离别之曲,乐府有《杨柳枝》曲。
创作背景
这首词自注“河中作”,词中又自称“年少”,因此这首词当作于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词人中进士前后。词人旧地重游,怀念往日离别之女子,便写下这首词。
赏析
词的上片由景及情,写词人的离愁别绪。开头三句“尽日东风吹绿树。向晚轻寒,数点催花雨。”点明时令,又以春尽花落、孤独寂寞的时空环境暗寓“重来崔护”之感。““催花雨”在宋词中多有出现,意为春雨一过,春花自会早日开放,富含着浓厚的自然哲理。“年少凄凉”四字蕴含无限伤感。“年少”本是青春和欢乐的时节,但词人却感到凄凉,完全是为“春思”和“离绪”所困,而主因则在于词人多情。但把“年少凄凉”说成是“天付与”,则又有自我解嘲的味道,意思是情之所钟,无可解脱。这“年少凄凉”的况味,不能不甘心忍受了。
词的`下片写思人。“临水高楼携酒处。曾倚哀弦,歌断黄金缕。”三句,紧接上片的“离绪”而转向怀人。这三句是追叙往事,在“临水高楼”这昔游之地回忆当年送别时的情景。黄金缕用来形容初春鹅黄色的柳条,古人有折杨柳赠别的风俗“歌断黄金缕”,在这里也有作为离别之曲的含意,与上句“哀弦”相应。“楼下水流何处去”一句引用唐杜牧《题安州浮云寺寄湖州张郎中》:“当时楼下水,今日到何处。”两句。这首词从“临水高楼”的眼前实景出发,借杜牧诗意以“水流”比喻“人去”,写得自然熨贴,不露针线,密合无缝。“相随流水到天涯”,寓含飘泊流落的命运,以及一去不返、此恨绵绵的情意。这样情意在这首词中也都包含在“楼下水流何处去”这个深表关切的问侯之中了。结句凭栏目送苍烟暮”,其意为凭高极目,远望水流人去的天际,寄托遥思,不觉暮烟四合。感伤离别之情,就寓于久久痴望中。有着悠悠不尽的余味。
这首词怀念往昔一位曾于临水高楼一曲赋别的女子。上片记时,下片记地,风物依然,而她已不在,通篇贯串着伤离念远之情。词人以春尽花落、孤独寂寞的时空环境来暗寓心中之伤感情绪,意绪虽悲凉,然饱含真挚情意。
《蝶恋花》翻译与赏析7
原文:
初捻霜纨生怅望,隔叶莺声,似学秦娥唱。
午睡醒来慵—晌,双纹翠簟铺寒浪。
雨罢蘋风吹碧涨,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
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
译文
手执洁白的纨扇,无语凝思,心生惆怅。空荡荡的房间里独自一人,偏又响起阵阵莺声,好似美女轻唱。午睡醒后,好一会儿还娇困无力。那铺床上的双纹翠席,尤如平展着清凉的细浪。
夏雨初霁,掠过苹草的微风吹拂着新涨的碧水,那水中荷花,带着晶莹的雨珠,亭亭玉立,摇曳生姿。雨后的荷花含情脉脉,红红的脸颊上挂着泪珠似得看着人们。新月弯弯,尤如女郎愁眉,蹙于乌发之下。
注释
捻:用手指轻轻拿起。霜纨:指洁白纨扇。怅望:惆怅、怨恨。
秦娥:指年轻貌美女子。
慵:懒。一饷:即一响,短暂的时问。
双纹翠簟:织有成双花纹的翠簟。簟,竹制凉席。寒浪:即指簟纹。竹席清凉,花纹起伏如浪,故称“寒浪”。
苹风:掠过苹草的微风。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蓣之末。”
绿云:指蓝天下之浮云,喻指女子乌发。此句即“新月斜贴绿云上”。上,缓缓爬上。
弯环:弯弯如环之月亮。
赏析:
①霜纨(wán):白色的细绢。此处指团扇。班婕妤《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成合欢扇,团圆似明月。”
②隔叶莺声:杜甫《蜀相》:“隔叶黄鹂空好音。”
③秦娥:古之善歌者。
④慵(yōng):懒倦。
⑤寒浪:席纹。
⑥风:轻风。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之末。”
⑦泪脸:形容雨后的荷花。
⑧绿云:此处指荷叶。
⑨“弯环”句:形容新月弯曲如眉。李贺《十月》:“长眉对月斗弯环。”
此词情景交融、以景衬情,抒写了一位女郎午睡醒后的闲愁。词的上片借细节和衬景构成一幅和谐的闺中闲眠图,在这一景境中融入闺中人独处空闺的闲愁;下片纯以花月状人,句句辞兼比兴,处处意存双关。全词室内景物、户外景色交相辉映,女主人公的容态与自然景致相得益彰,组成了一个浑然一体的优美意境。起首一句塑造出一位幽怨缱绻的闺中女子形象。她手执洁白的纨扇,无语凝思,怅然怀想。她也许是在思念远方的情人,也许是在伤惋青春的易逝。此处暗用李白《折荷有赠》之“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的意境。“撚”意为用手指轻轻搓转,表现执扇时怅然无绪的情态,极为传神。“初”、“生”二字,前后关联,暗示因节序变换,令闺中人顿生新的怅望之情。空闺独守,本已寂寞难耐,偏又有“隔叶莺声”,撩人意绪。“似学秦娥唱”句把莺声比似学秦娥之唱。扬雄《方言》:“娥,好也。秦晋之间,凡好而轻者谓之娥。”此言年轻貌美的女子,其歌声之美可知。以莺声之欢快,反衬人心之怅恨,命意与着笔确有含蓄蕴藉之妙。莺啼婉啭,是实处着笔;闺中索寞,则是虚处命意,运实于虚,终无一字点破。“午睡醒来”二句,深化闺中女郎百无聊赖的孤寂情状。她午睡醒后,好一会儿还娇困无力,那铺在床上的双纹翠席,尤如平展着清凉的细浪。这两句点明睡醒,而由翠簟联想起寒浪,又引出了下片的`出户看花。
下片转写户外优美的自然场景:夏雨初霁,徐徐的和风吹拂着新涨的碧水,那水中荷花,带着晶莹的雨珠,亭亭玉立,摇曳生姿。“碧涨”,是由上片的“寒浪”引出,“寒浪”是虚喻,“碧涨”是实写,前虚而后实,意脉不断,运意十分灵活。“脉脉”二句,更是传神入化之笔。作者赋予雨后荷花以人的风韵和感情,它含情脉脉,泪珠在脸,有情有思。这个比喻中的荷花已跳出物象,“红相向”三字,似写朵朵红荷,摇曳相映,实写荷花带雨,向人脉脉欲语;人带泪珠,对之黯然神伤。是花是人,迷离莫辨,已达到物与人交融、浑然合一的境地。结拍二句,时间由午后过渡到夜晚,写新月初上的景象。作者于依托明月遥寄相思的传统作法上,又自出新意,别开境界。“绿云”明指夜空浮云,暗喻女郎乌发。“新月”傍云而上,尤如女郎愁眉,蹙于乌发之下。新月弯弯,犹似愁眉。作者运用双关的委婉手法,既借月夜之景,抒写怀人之情;又避开对形象作直露的绘形勾貌,而是以新月状人之愁眉,通过景物的暗示性和象征性,使情与境谐,气氛浓重。
此词情景相生而又契合无间,设喻新巧而又隽永传神,具有独特的意境,充分体现了小晏词“词情婉丽”、“曲折深婉”的特色。
《蝶恋花》翻译与赏析8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阑通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译文
我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望不尽的春日离愁,沮丧忧愁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碧绿的草色,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谁理解我靠在栏杆上的心情。
打算把放荡不羁的心情给灌醉,举杯高歌,勉强欢笑反而觉得毫无意味。我日渐消瘦下去却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神色憔悴。
注释
蝶恋花: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鹊踏枝”“凤栖梧”。《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伫倚危楼:长时间依靠在高楼的栏杆上。伫,久立。危楼,高楼。
望极:极目远望。
黯黯:迷蒙不明,形容心情沮丧忧愁。
生天际: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
烟光: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
会:理解。
阑:同“栏”。
拟把:打算。
疏狂:狂放不羁。
强(qiǎng)乐:勉强欢笑。强,勉强。
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
消得:值得,能忍受得了。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
上片首先说登楼引起了“春愁”:“伫倚危楼风细细。”全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形像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我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忘不尽的春日离愁,沮丧忧愁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他首先说登楼引起了“春愁”。全词只有首句是叙事,其余全是抒情,但是只此一句,便把主人公外在的形象像一幅剪纸那样凸显出来了。他一个人久久的伫立在高楼之上,向远处眺望。“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他伫立楼头,极目天涯,一种黯然销魂的“春愁”油然而生。“春愁”又点明了时令。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写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前一句用景物描写点明时间,可以知道,他久久地站立楼头眺望,时已黄昏还不忍离去。“草色烟光”写春天景色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一种极为凄美的景色,再加上“残照”二字,便又多了一层感伤的色彩,为下一句抒情定下基调。“无言谁会凭栏意”,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登高远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无言。有“春愁”又无可诉说,这虽然不是“春愁”本身的内容,却加重了“春愁”的愁苦滋味。作者并没有说出他的“春愁”是什么,却又掉转笔墨,埋怨起别人不理解他的心情来了。词人在这里闪烁其辞,让读者捉摸不定。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下片前三句是说,打算把放荡不羁的心情给灌醉,举杯高歌勉强欢笑反而觉得毫无意味。词人的生花妙笔真是神出鬼没。读者越是想知道他的春愁从何而来,他越是不讲,偏偏把笔宕开,写他如何苦中求乐。他已经深深体会到“春愁”的深沉,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排遣的,所以他要借助于酒,借酒浇愁。词人说得很清楚,目的是图一醉,并不是对饮酒真的有什么乐趣。为了追求这一“醉”,他“疏狂”,不拘形迹,只要醉了就行。不仅要痛饮,还要“对酒当歌”,借放声高歌来抒发他的.愁怀。结果如何呢?他失败了。没有真正欢乐的心情,却要强颜欢笑,这“强乐”本身就是痛苦的一种表现,哪里还有兴味可谈呢?,欢乐而无味,正是说明“春愁”的缠绵执着,是解脱不了的,排遣不去的。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末两句是说,我日渐消瘦下去却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的精神萎靡神色憔悴。为什么这种“春愁”如此执着呢?至此,作者才透露出这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他的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不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还“衣带渐宽终不悔”,心甘情愿的被春愁所折磨,即使形容渐渐憔悴、瘦骨伶仃,也是值得的,也绝不后悔。至此,已经信誓旦旦了。究竟是什么使得抒情的主人公钟情若此呢?直到词的最后一句才一语破的:“为伊消得人憔悴”——原来是为了她!。
这首词妙紧拓“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消息,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调转笔墨,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相大白。在词的最后两句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雨霖铃》《八声甘州》。
《蝶恋花》翻译与赏析9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蝶恋花晏殊原文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蝶恋花晏殊原文注释
第①点:槛(kǎn):一般指栏杆。
第②点:罗幕:一般指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第③点:朱户:一般指犹言朱门,一般指大户人家。
第④点:尺素:一般指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蝶恋花晏殊原文翻译
栏杆(槛在这里念kǎn,栏杆的意思)外,菊花被轻烟笼罩,好象含着愁;兰叶上挂着露珠,好象在哭泣。罗幕闲垂,空气微冷;一双燕子飞去了。明月不知道离别的愁苦。斜斜地把月光照进屋子里,直到天明。
昨天夜里,秋风吹落碧树的叶子。我独自登上高楼,看路消失在天涯。想寄一封信。但是山水迢迢,我想念的人在哪里呢?
蝶恋花晏殊原文赏析
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
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
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此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
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曳不尽的情致。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蝶恋花晏殊原文作者晏殊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蝶恋花》翻译与赏析10
原文:
千古涟漪清绝地。
海岱楼高,下瞰秦淮尾。
水浸碧天天似水。
广寒宫阙人间世。
霭霭春和生海市。
鳌戴三山,顷刻随轮至。
宝月圆时多异气。
夜光一颗千金贵。
译文
千万年的涟漪仍荡漾在这片清净隔绝的地方,海岱楼很高,往下俯瞰秦淮河的尾端。水天一色,仿佛水浸泡着天,天与水合为一体,像是从月亮上的广寒宫来看下面的.人间一样。
雾色蔼蔼中出现一个海市蜃楼,巨鳌托举着三座大山浮出水面,立刻随着月亮一同出来。月亮圆的像宝珠一样的时候有很多异样的气息,现在的月亮就仿佛一颗夜明珠价值千金。
注释
涟漪:实指涟水全境,涟水为水乡,境内有中涟、西涟、东涟诸水。
海岱(dài)楼:在江苏涟水。词人于哲宗绍圣四年(1097)知涟水军二年。
下瞰(kàn):从高处往下看,俯视。秦淮:河名。流经南京﹐是南京市名胜之一。相传秦始皇南巡至龙藏浦﹐发现有王气﹐于是凿方山﹐断长垄为渎入于江﹐以泄王气﹐故名秦淮。
广寒宫:月中仙宫。中国古代传说中嫦娥居住的地方。
霭霭(ǎi):云雾密集的样子。海市:即海市蜃楼。
鳌戴三山:巨鳌在水底顶着三座山。系我国古代神话。“三山”,指海中的仙山方壶、瀛洲、蓬莱,巨鳌或大龟藏于山下“举首而戴(顶)之”,漂浮的“三山”因而不再移动(详见《列子·汤问》)。
轮:指代月。
异气:指天空出现的特异气象:祥瑞之象,或大气中的蜃景影像。
夜光:月光。
赏析:
词的上片,首先从海岱楼所处的地理位置入手。“千古”一句,总写涟水全境形胜之处。涟水为水乡,当时境内有中涟、西涟、东涟诸水,黄河夺淮入海亦经此地,且东濒大海,北临运河,水乡清绝,故以“涟漪”称之。然后特出一笔,写海岱楼高,拔地而起,“下瞰秦淮尾”,以夸张之笔,极写此楼之高。
“水浸”二句承“下瞰”而来,转写水中浸沉着的碧天;然后又由如水的碧天联想到“广寒宫阙”,接触到“月”,从而为下片写月出作好铺垫。“广寒宫”,非实写,是由水中碧天联想而来。上片用笔,皆“人间世”三字上凝结,“广寒宫”也是为修饰“人间世”而出现的。
词的下片写“玩月”。但首句却不去写月,而是写“海市”。但这首词中的“海市”乃是虚写,实际上只是写海,从而为月出再次作辅垫。如此再三铺垫之后,终至,“鳌戴三山,顷刻随轮至。”
而最后两句:”宝月圆时多异气,夜光一颗千金贵。“则是真正写”玩月“”夜光“,指月亮。夜光又为珠名,故以”一颗千金贵“称述之,这是巧借同名之珠以赞美圆月之可贵。这两句,前句重其”异“,后句重其”贵“。因其”异“,始见其”贵“。古人把月视为群阴之宗,崇拜备至。这两句包含着作者对于月的种种幻想与评价。
这首词气魄宏大,选材造语奔逸绝尘,给人以玲珑圣洁之惑。如“鳌戴”两句尤为沉着飞翥,有超逸之妙。此词风格堪称豪放,深得苏轼、王安石等大家的赏识。
《蝶恋花》翻译与赏析11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注释:
①无定据:无定、无准。意谓自古以来,权力纷争不止,江山变化无定。一作“无定数”。
②从前幽怨应无数:一作“幽怨从前何处诉”。
③铁马金戈:谓战争。《旧五代史·李袭吉传》李克用与朱温书云:“岂谓运由奇特,谤起奸邪,毒手尊拳,交相于暮夜;金戈铁马,蹂践于明时。”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④青冢:用汉代王昭君出塞之典事。《汉书·匈奴传下》:“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绮,字昭君赐单于。”昭君死后葬于南匈奴之地(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称“青冢”。
【译文】
古往今来,大好河山并没有一定属于谁的准则。在高亢的号角声中,征骑频繁地来来往往。满眼所见边塞之景一片荒凉死寂,我可以与谁交流这种复杂的感受呢?深秋的寒风已把枫树的叶子也吹红了。
在边地上,往昔郁结于心的愁恨应该有无数个。在战事频仍中,王昭君孤身出塞和亲,黄昏时分踏着小路走向昭君墓。王昭君对边地的无限深情到底有何等地深沉呢?边地深山的落日无言地散发出余晖,深秋时节的冷雨无声地飘飞。
【鉴赏】
这首《出塞》词是纳兰性德到关外巡察时所写。
词的上片写眼前之景,景象广袤空阔,荒凉凄冷,情感凄婉哀怨。
词人一开篇就感慨古往今来的兴亡盛衰,从古到今,山河是没有定数的,此时姓觉罗氏,彼时有可能姓叶赫那拉氏,江山的轮回是不以人的意愿而发生逆转的。这句写意气势博大,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无法言语的无奈。从纳兰性德的身世来看,他虽然贵为皇族,但也没有主宰江山的机会,然而跟从皇帝出行的经历,使他对国家的理解更为深刻,使他对时局的变迁更为敏感。作者并没有沉溺于伤感,而是把思绪从对历史拉回到了现实,在眼前,他看到了塞外营训的场景。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往”,此句看似平淡,却让人浮想联翩。军营中,号角声起,只见战士们横刀立马,神情严峻,将帅一声令下,他们便在马背上来来回回地操练,拼杀,好一幅壮观的场面。可是,此时的威武严整,并不一定能够使一个国家长久持续下去,它也许会在一夕之间烟消云散,这怎能不让人伤感?一代一代的王朝不都是这样轰轰烈烈而来,又这样失魂落魄而去?战场上的厮杀声,似乎也暗藏着几份悲伤。从结构上来说,第一句是后两句的一个概括,而后两句又是第一句的具体展现。
虽然塞外的景象广袤壮美,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心情愉悦,在他眼中,弥望的仍是一片荒凉,这满目的荒凉又能给谁诉说呢?“荒凉”一词,既是自然景象的真实写照,又是作者心绪的如实昭示。秋天,万物凋零,落叶满地,一派衰败之象,可谁又能说这不是作者心境凄凉的抒写呢?作者贵为皇族,虽然没有出生入死的经历,但仍然心存忧患,多少王朝就是在这起起落落中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清王朝也不例外。西风,即秋风。枫叶经霜会更红艳,越红离凋谢就越近。季节地逝去,风干了自然界的一切,但却风干不了作者满腹的忧愁。在此,作者借景烘托,把幽深的情愫收藏在深秋的枫叶里。
词的上片,无论写景抒情,都没有雕琢的痕迹,以复杂的思绪引出眼前的景象,片末看似以景收束,却景中带情。景中情感的.流露,水到渠成,不事雕饰。
词的下片抒发自己的报国志向无法实现的幽怨,景象气势磅礴,纵横驰骋,情感婉约深沉。
“幽怨从前何处诉”,应为从前幽怨何处诉,古人作词,为了韵律的需要,往往在词序上作以调整。“从前幽怨”到底指的是什么幽怨呢?就下文“铁马金戈”而言,应该指的是不能报效国家,纵横沙场的幽怨。纳兰性德是康熙帝的御前侍卫,按理说,他有条件也有能力领兵打仗,但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的臣子,做事是不能随心所欲的,其所作所为还得服从皇帝的安排。“何处诉”一语,就道出了他内心深深的孤独,也许是英才盖世,也许是位高权重,才使他的周围变得冷清。
作者虽然志向高远,可又能如何呢?最后不也是像王昭君那样“独留青冢向黄昏”?王昭君曾经因为没有贿赂画工毛延寿而被汉元帝错选作单于呼韩邪的妻子。为了汉与匈奴的和好,她远离家乡,可是最终还不是变成了一堆黄土,有什么用呢?自己空有一腔铁马金戈,气吞万里的报国之志,可拥有这样的志向不也是徒劳的吗?
作者心情沉重,他自我叩问:如果有人问我对理想的情意有多深?那就去看看深山中的夕阳与深秋中的细雨。“深山”“夕阳”“深秋”“雨”这几个意象悲凉凄冷,让人生发出一种挥之不去又无法形容的伤感。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是很执着的,但却没有一个实现的途径,所以他的心头淤积着太多的郁闷。但这种情感的表达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对景象的具体描绘展现出来的,婉约深沉,耐人寻味。
这首词从整体上来说,景象博大磅礴,情感凄婉幽怨,自然流畅。面对塞外景象,作者以景写情,又以情带景,使情与景、形与意融为一体。而上篇写眼前之景,下篇写从前之志,虚实形成对比。就整首词来看,手法娴熟而精到。
《蝶恋花》翻译与赏析12
蝶恋花
苏轼
记得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赏析:
这首词写一个男子对心上人的思念,哀婉悱恻,柔情似水,其风致不输于“花间”或“婉约”派词家之作。
“记得画屏初会遇”,写出这爱情的开端是美妙的,令人难忘的,与心爱的.人画屏之间的初次会遇,至今记得清清楚楚。紧接着说“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是谓情缘突然被割断,好梦既破,所有美好的向往都成泡影了。“高唐”,即高唐观,又称高唐台,古云梦泽中,宋玉《高唐赋》和《神女赋》中写楚怀王和楚襄王都曾于此观中梦与巫山神女相遇。“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进一步写出男主人公的一片痴情。虽然是“高唐梦断”,情丝却还紧紧相连,恰如梁间的双飞燕春来又秋去,美丽的春光几度从窗前悄悄走过,而对她的思念却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弱半分。
“那日绣帘相见处”,忆写相会的时间与地点。“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活画出女方的娇羞之态,低眉垂眼,假意要走开,却微笑着用手整理自己的鬓发。一个“佯”字,见出她的忸怩之态,一个“笑”字,传出钟情于他的心底秘密。“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进一步写出女方的内心活动,她敛起眉头不说话,不是对他无情,实出于害羞。可愈是如此,愈见出其纯真。全词活泼而有分寸,细腻而有余味。
此词结构错落有致。上片写爱情的“好梦惊回”,下片写甜蜜的欢会,用的是倒叙。单就上片说,从初会写到破裂,再写到无穷尽的思念,自然又是顺叙。如此交叉往复,使词曲折生情,曳生姿,同时,此词以相见之欢反衬相离之苦。下片集中笔墨将勾魂摄魄的欢会详加描述,就正是为了反衬男主人公失恋的痛苦。
《蝶恋花》翻译与赏析13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万,少住万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万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万万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译文
楼外垂杨千条万缕,仿佛要拴住这大好的万光,可是万天却只稍稍停留便离去了。只有柳絮仍然在风里飘飞,随着万风要看万归向何处?
一片碧绿的山野间传来一声声杜鹃的啼叫声,杜鹃即使无情,凄厉的叫声岂不也在为人愁苦。举杯送别万天,万天沉默不语,黄昏时分忽然下起了潇潇细雨。
注释
系:拴住。
青万:大好万光。隐指词人青万年华。
少住:稍稍停留一下。
犹自:依然。
杜宇:杜鹃鸟。
便作:即使。
莫也:岂不也。
“把酒”句:把酒,举杯;把,持、拿。送万,阴历三月末是万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有把酒浇愁以示送万的习俗。此句与王灼《点绛唇》“试来把酒留万住,问万无语,席卷西山雨”写法相似。
潇潇雨:形容雨势之疾。
赏析
惜万伤万,留万送万,词中常调。这首“送万”词却别具一份女词人的巧思妙想与慧心深情。
上片化景物为情思,纯从“楼外垂杨”着笔。从风飘柳絮的景象看,词中所写,当是暮万烟柳,而非细叶新裁的仲万嫩柳,这样方与送万之旨吻合。杨柳依依的形象和折柳送别的风习使人们从柳条想到送别,原很自然;但从“垂杨千万缕”想到它“欲系青万”,却是女词人的独特感受。从“送”到“系”,虽只在一转换之间,却包含了想象的跨越飞跃,进一步写出了柳的缱绻多情。那千万缕随风荡漾的柳丝,像是千万缕柔曼的情思,力图挽住万天。然而“少住万还去”,万毕竟是留不住的。他人至此,不过叹息伤感而已,词人却从随风飘荡的柳絮生出“随万且看归何处”的奇思妙想。柳絮的形象,在诗词中或状撩乱万愁,或状漂荡无依,即使联想到“送”,也只有“飞絮送万归”(蔡伸《朝中措》)一类想象。朱淑真却以女词人特有的灵心慧性和缠绵执着,将它想象成一直深情地追随着万天,想看一看万究竟归于何处。由“系”到“随”,进一步写出了柳对万天的无限依恋和无尽追踪。
下片从“万归”生出,转从送万的词人方面着笔。“绿满山川”正是暮万之景。这一望碧绿之中正含有落花飞絮狼藉的伤感记忆,更何况耳畔又时时传来象征着万归的杜鹃鸟凄伤的呜叫声。目接耳闻,无非芳万消逝的景象即便是无情人,恐怕也要为之愁苦不已。“便作”句先从反面假设,“莫也”句则故用摇曳不定之语从正面渲染愁苦,愈觉情怀酸楚。写到这里,方才引出这位满怀愁情的女主人公。“系万”不住,“随万”难往,唯有“送万”:“把酒送万万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这两句似从欧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化出,但独具神韵。在词人感觉中,这即将离去的万天,像是怀着无限别离的惆怅与感伤,悄然无语,与伤万的词人默然相对。时近黄昏,又下起了潇潇细雨。这“潇潇雨”,像是万天告别的细语,又像是万天归去的叹息。而女主公情怀的黯淡、孤寂也从中隐隐传出。妙在“不语”与“潇潇雨”之间存在着一种似有若无的对应与联系,使读者感到这悄然飘洒的“雨”仿佛是一种不语之“语”。这一境界空晨。极富象外之致的结语使词在巧思妙想之外更多了一份悠远的情致。
全词通过描写外缕垂杨、飞絮缱绻、杜鹃哀鸣、万雨潇潇,构成一副凄婉缠绵的`画面,一个多愁善感,把酒送万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活现在这幅画面中,词句清丽,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朱淑真在少女时期也曾“天资秀发,性灵钟慧”(宋·魏仲恭《朱淑真断肠诗词序》),写过欢快明丽的《万景》诗:“斗草寻花正及时,不为容易见芳菲。谁能更觑闲针线,且滞万光伴酒卮。”——她要趁万光明媚而及时地去寻觅鲜花,去与女伴们斗草戏耍。这不仅因芬芳秾艳的万景不易常见(故而弥足珍贵),更重要的是由大自然的万光唤醒了自己的青万之感,激发了对自己美好青万的珍惜之情(所以对万天倍感可亲可爱),因而她不肯为闺中“女训”“女诫”所拘钳去拿针缝线学什么无味的女红,而要欢欣喜悦地举起酒杯,邀请万天这少女般的伴侣陪自己共度人生之良辰。然而,曾几何时,在经历了人世的辛酸折磨之后(传说她“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下配一庸夫”致使“一生抑郁不得志”,“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朱淑真却给后人送来了悲凄幽悒的《送万》词。扫视这前后的强烈反差,读者既可感触到旧时代的凄风苦雨,又可从女作家不同风貌的艺术描述中领略到不同的审美韵致,从而丰富自己的美感经验。
这是一首惜万词,词的上片抒发对万天眷恋的感情,下片抒发伤万的感情,全词通过描写外缕垂杨、飞絮缱绻、杜鹃哀鸣、万雨潇潇,构成一副凄婉缠绵的画面,一个多愁善感,把酒送万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活现在这幅画面中,词句清丽,意境深远。
词中首先出现的是垂杨。“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万,少住万还去”三句,描绘了垂杨的绿姿。这种“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的景色,对于阴历二月(即仲万时节),是最为典型的。上引贺诗中即有“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万风似剪刀”之句。它不同于“浓如烟草淡如金”的新柳(明人杨基《咏新柳》),也有别于“风吹无一叶”的衰柳(宋人翁灵舒《咏衰柳》)。为什么借它来表现惜万之情呢?主要利用那柔细如丝缕的枝条的构造成似乎可以系留着事物的联象。“少住万还去”,在作者的想象中,那打算系住万天的柳条没有达到目的,它只把万天从二月拖到三月末,万天经过短暂的逗留,还是决然离去了。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万且看归何处”两句,对暮万景物作了进一层的描写。柳絮是暮万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所以诗人们说:“飞絮著人万共老”(范成大《暮万上塘道中》)、“飞絮送万归”(蔡伸《朝中措》)。他们都把飞絮同残万联系在一起。朱淑真却独出心裁,把天空随风飘舞的柳絮,描写为似乎要尾随万天归去,去探看万的去处,把它找回来,像黄庭坚在词中透露的:“若有人知万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清平乐》)。比起简单写成“飞絮”“送万归”或“著人万意老”来,朱淑真这种“随万”的写法,就显得更有迂曲之趣。句中用“犹自”把“系万”同“随万”联系起来,造成了似乎是垂杨为了留万,“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的艺术效果。
像飞絮一样,哀鸣的杜宇(杜鹃鸟)也似看作是残万的标志。“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万残时节,花落草长,山野一片碧绿。远望着这暮万的山野,听到传来的杜鹃鸟的凄厉叫声,词人在想:杜鹃即使(便做)无情,也为“万去”而愁苦,因而发出同情的哀鸣,词人通过这摇曳生姿的一笔,借杜宇点出人意的愁苦,这就把上片中处于“暮后”的主人公引向台前。在上片,仅仅从“楼外”两个字,感觉到她的楼内张望;从“系万”“随万”,意识到是她在驰骋想象,主人公的惜万之情完全是靠垂杨和柳絮表现出来的。现在则由侧面烘托转向正面描写。
“把酒送万万不语”。系万既不可能,随万又无结果,主人公看到的只是暮万的碧野,听到的又是宣告万去的鸟鸣,于是她只好无可奈何地“送万”了。阴历三月末是万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常常在这时把酒举杯,以示送万。唐末诗人韩偓《万尽日》诗有“把酒送万惆怅在,年年三月病恹恹”之句。朱淑真按照旧俗依依不舍地“送万”,而万却没有回答。她看到的只是在黄昏中忽然下起的潇潇细雨。作者用一个“却”字,把“雨”变成了对万的送行。这写法同王灼的“试来把酒留万住,问万无语,帘卷西山雨”(《点绛唇》)相似,不过把暮雨同送万紧密相连,更耐人寻味:这雨是万漠然而去的步履声呢,还是万不得不去而洒下的惜别之泪呢?
这首词同黄庭坚的《清平乐》都将万拟人,抒惜万情怀,但写法上各有千秋。黄词从追访消逝的万光着笔,朱词从借垂柳系万、飞絮随万到主人公送万,通过有层次的心理变化揭示主题。相比之下,黄词更加空灵、爽丽,朱词则较多寄情于残万的景色,带有凄忱的情味,这大概和她的身世有关。
朱淑真
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宋代女诗人,亦为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时在世,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一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仕宦之家。夫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终致其抑郁早逝。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余生平不可考,素无定论。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为劫后余篇。
《蝶恋花》翻译与赏析14
原文
一别家山音信杳,百种相思,肠断何时了。燕子不来花又老,一春瘦的腰儿小。
薄幸郎君何日到,想自当初,莫要相逢好。好梦欲成还又觉,绿窗但觉莺小晓。
译文
自从离别家乡音信无踪,千百种相思,令人断肠伤情。燕子不飞来花又凋零,一春瘦得衣带宽松。
负心的郎君何日回程,回想起当初,不如不相逢。刚要做成好梦又被惊醒,纱窗外传来莺小声声。
注释
蝶恋花:《水浒传》:“燕青顿开喉咽,手拿象板,唱渔家傲一曲。”但根据该词的音律,其词牌应为蝶恋花,书中所标词牌有误。
薄幸:薄情、负心。杜牧《遣怀》诗:“十年—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觉:睡醒。
绿窗:绿纱窗。
赏析
这首词是《水浒传》第八十一回《燕青月夜遇道君,戴宗定计出乐和》中,浪子燕青在李师师处为宋徽宗皇帝所唱的一词作。
这首词的上片五句,描述的是一位远离家乡,天涯飘泊、沦落风尘的女子。她自从离开家以后,便从此与家里的亲戚友人断了联系,这种种的相思涌上心头令人伤心肠断。因为春天逝去而伤感,看见花而凋谢不禁落泪。又过了一个春天,她越发的显得憔悴瘦损了。
词下片五句,同样也是描述了一位女子。她所遇到的又是一个负心的`郎君,轻易地就将她抛弃,给她留下的是无穷、无尽的悔恨,后悔当初不该与他相识相爱。“好梦欲成还又觉,绿窗但觉莺小晓”,结句曲折含蓄,余韵悠长。
施耐庵
施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本名彦端,汉族,今江苏兴化人。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一切技术无不精通,35岁曾中进士,后弃官归里,闭门著述,与门下弟子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写成“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施耐庵于元延祐元年(1314年)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年)登进士不久任浙江钱塘县尹。施耐庵故里江苏兴化新垛乡施家桥村有墓园、纪念馆,有《施氏家薄谱》存世。
《蝶恋花》翻译与赏析15
蝶恋花·春景 宋朝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春景》译文
花儿残红褪尽,树梢上长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飞舞,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蝶恋花·春景》注释
蝶恋花·春景:原本无题,傅本存目缺词。
花褪残红:褪,脱去,小:毛本作“子”。
子:毛本误作“小”。“飞”,《二妙集》、毛本注“一作来。”
绕:元本注“一作晓。”
柳”:即柳絮。
何处无芳草”句:谓春光已晚,芳草长遍天涯。
多情:这里代指墙外的行人。无情:这里代指墙内的佳人。
《蝶恋花·春景》赏析
本词是伤春之作。
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这个评价是中肯的。苏轼除写豪放风格的词以外,还写了大量的婉约词。可是却总被“无情”所恼。这正说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忘情于现实世界。他在这首词中所流露出的伤感,正是基于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残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接着,作者将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绿水人家绕”一句中的“绕”字,曾有人以为应是“晓”。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是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
“柳绵”,即柳絮。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墙外是一条道路,行人从路中经过,只听见墙里有荡秋千的声音,一阵阵悦耳的笑声不时从里面传出,原来是名女子在荡秋千。这一场景顿扫上阕之萧索,充满了青春的欢快旋律,使行人禁不住止步,用心地欣赏和聆听着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欢声笑语。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过,在这无语之中,让人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墙院里女子的笑声渐渐地消失了,而墙外的行人听到笑声后却心绪难平。他听到女子甜美的笑声,却一直无法看到女子的模样;心情起伏跌宕不已,而女子也并不知道墙外有个男子正为她苦恼。男子多情,女子无情。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人回味、想象。
下阕写人,描述了墙外行人对墙内佳人的眷顾及佳人的淡漠,让行人更加惆怅。在这里,“佳人”即代表上阕作者所追求的“芳草”,“行人”则是词人的化身。词人通过这样一组意象的刻画,表现了其抑郁终不得排解的心绪。
综观全词,词人写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而后者也可以算是一种特殊的景观。词人意欲奋发有为,但终究未能如愿。全词真实地反映了词人的一段心理历程,意境朦胧,令人回味无穷。
《蝶恋花·春景》创作背景
这首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依据《全宋词》所载的顺序,此篇当于苏轼被贬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时所作。
【《蝶恋花》翻译与赏析】相关文章:
蝶恋花原文翻译及赏析03-05
蝶恋花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15篇11-11
蝶恋花原文及赏析02-24
蝶恋花·春景原文及赏析02-16
晏殊《蝶恋花》赏析11-23
苏轼蝶恋花原文及赏析11-23
苏轼《蝶恋花》全文赏析11-24
蝶恋花·送春原文及赏析02-05
《蝶恋花》全诗词意思及赏析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