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春晓原文赏析15篇(优选)
春晓原文赏析1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诗文解释】
春天酣睡,醒来时不觉已经天亮了,处处都可以听到悦耳动听的鸟的鸣叫声。夜里沙沙的风声雨声,不知花儿吹落了多少。
【词语解释】
晓:早晨,天亮。
闻:听见。
啼鸟:鸟鸣。
【诗文赏析】
诗人从听觉的角度描绘了雨后春天早晨的'景色,表现了春天里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春天在诗人的笔下是活灵活现生机勃勃的。这首诗看似平淡无奇,却韵味无穷,全诗行文如流水,自然平易,内蕴深厚。
春晓原文赏析2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官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古诗简介
《清平乐·春晓》是宋代著名词人王安国写的词,这是一首伤春题材的抒情小令。上片写暮春残景,下片以春风吹绽梨花自喻品格高洁。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伤春题材的抒情小令。上片写暮春残景,下片以春风吹绽梨花自喻品格高洁。
起首两句“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运笔奇巧。平常景物,莺儿啼鸣,经拟人手法点化为对执意归去之春光的殷情挽留,形象生动。“费尽”两字足见挽留之情笃意诚。其后,晏几道写出“留人不住”一句(《清平乐·留人不住》),两者不无关系。“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为倒装句式,意为一夜风雨把枝头残花吹落遍地,春已离去。“宫锦污”形容落英缤纷,一片狼藉,不忍入目。词人倒装这两句,意在突出落花春去、令人痛惜的情感,对摧花之原因已无暇多顾了,故有人评其“倒装见笔力”(《谭评词辨》),非常精当。
过片,留春、惜春之情愈发难收。“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二句紧承上片,将感情推向高潮。小怜原为北朝冯淑妃之名,这里泛指歌女。深夜,不知何处歌女弹奏琵琶,弦声如诉,引得词人一宵无眠,魂思悠悠,追随春光,远游天涯海角。从留春、惜春,再到追春,一条情感发展的脉络已经形成,但从词意看,似未跳出一般伤春小令的窠臼,表现手法也未见绝妙。然而结尾两句,意象一变,伤情尽扫,不由得使人耳目一新,词的底蕴道出:春风虽已离去,但吹绽了满枝嫩白、清逸的梨花,而对豪华、富贵、权势的.府邸却不曾逗留片刻;那些美好的事物,来时清白,去时高洁,令人神往;人生在世,就应该这样始终保持高洁的品格,而不去趋炎附势、青云直上。“春风自在梨花”一句,也有作“春风自在杨花”,但无论“梨花”,还是“杨花”,都是作者一种自喻。王安国仕途坎坷,政见与哥哥王安石屡屡相左,后遭诬陷,罢废归田,借词一吐情愫,自我慰藉,可以理解。命运不幸的士人往往会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这首超拔脱俗、伤情不伤神的小令,便又是一例。
春晓原文赏析3
原文:
横溪堂春晓
宋代:虞似良
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
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译文:
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
将一把青色的秧苗,插入水中。那秧苗瞬间变得青葱。就好似农夫的手,将它染绿。天空中,飘洒着朦胧如烟的细雨。
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和煦的春风,吹绿了无边无际的稻田。白鹭飞来,望着那无涯的青翠,竟找不到落脚的地。
注释:
一把青秧(yāng)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míng)冥。
青秧:绿色的秧苗。趁手:顺手、就手。趁,随即。轻烟:淡淡的烟雾。漠漠:烟雾迷漫的广大无边的'样子。冥冥(mǐng):形容天气昏暗。雨冥冥:天气阴沉沉的,将要下雨。
东风染尽三千顷(qǐng),白鹭(lù)飞来无处停。
染尽:这里形容春风把田里的稻苗全部吹绿,好像用绿色染过似的。三千顷:形容稻田面积广阔。顷,地积单位,一顷等于一百亩。白鹭:水鸟名,羽毛洁白,腿长,能入水捕食鱼虾。方。趁手青:插秧下田,随手就青。漠漠:漫无边际。冥冥:昏暗的样子。染:这里指东风把秧苗吹成青色。东风:春风。整首诗没有一个字用到“绿”,可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生意盎然的绿,一幅人和自然和睦交融的春之画卷,生机勃勃。
赏析:
首句“一把青秧趁手青”,写插下的秧苗迅速返青,说明春天孕育着强大的生命力。前一个“青”做形容词,后一个“青”做动词。第二句“轻烟漠漠雨冥冥”,写春天的季节特点:薄雾弥漫,细雨朦朦,这正是万物生长的好时机。这样的天气特点,是江南水乡春天常见的景象,有鲜明的地区色彩。第三句“东风染尽三千顷”写春风吹绿了广阔的田野。这里用“东风”代替春风,并用“染尽”强调春风的力量。到底染尽了什么?诗人不说,也不需说,读者自然会想到和煦的春风把一望无际的稻田都吹绿了,大地好像用绿色染过似的,到处都充满了无限的生机。第四句“白鹭飞来无处停”以白鹭飞来没有落脚的地方作结,反衬禾苗长得密密麻麻,热情歌颂农民的辛勤劳动改变了大地的面貌。
天上细雨霏霏,地上绿茵一片,农民们正在弯着腰插秧,田野上白鹭飞翔,这就是诗人描绘的一幅江南田园风光图,而这幅图画中突出一个“青”字,展示了春风春雨的力量。诗歌画面鲜明,语言优美,情趣盎然。
春晓原文赏析4
《春晓》原文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晓》赏析
《春晓》是一首惜春诗,看似极为口语化,却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跌宕起伏。作者以“不知——知;知——不知”的句式,将春天的景物展现给读者。不知清晨,但是却知道报晓的鸟儿鸣叫;知道春风春雨的`光顾,却不知道落英多少。诗人就是这样在反复周折的句式中来描写大好春光的。全诗以清新活泼、明朗畅晓的语言来描写春天的秀丽景色,抒发诗人内心萌发的深厚春意,墨淡而意浓,景美而情切,并且给人留下鸟啼无意,而落花有情的不尽韵味。
《春晓》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春晓原文赏析5
【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出处】唐·孟浩然《春晓》
【译文1】 晨鸟鸣啁啾,佳梦惊休。春睡醒来迟,红日已上枝头,想昨夜,风雨潇潇,有谁知,花落多少?
【译文2】 春睡正酣不觉已经拂晓,处处都有鸣声啁啾的啼鸟。听到昨夜的风声雨声,被打伤吹落的花朵不知有多少?
【意思1】经过一夜风雨,诗人一醒来就 挂念着花的命运。它描绘了美好而 饶有生气的春天早晨的情景,表达 了对春芳的珍爱、关心之情。此诗 极其明白晓畅,而又相当委婉含蓄。
【意思2】
春季夜短,不知不觉便睡 到了天亮,这时候,室外处处都有鸟儿 鸣噪。昨夜阵阵风雨,不知道究竟打落 了多少花朵。四句诗流露出了一种惜春 情绪。
【全诗】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题解】
《春晓》这首诗,语浅意浓,自然而极富韵致。诗人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从听觉着笔,写鸟啼声、风声、雨声,以屋中耳闻,引读者去想象屋外那浓浓的春意,构思十分巧妙。首句破题,渲染出春意醉人的情调;次句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缘由;三句转为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诗意回环曲折,把一个变化着的春天景色和诗人复杂的感受,表现得细致入微、悠远深厚。
【全鉴赏诗】
古诗写春晓者多矣,如孟浩然此诗可谓清妙而别致。关键在于诗人抓住清早刚刚睡醒的刹那的感受,提供给读者的主要是听觉的形象,春鸟的啼声,和回忆中夜里的风雨声,正如“荷风动香气,竹露滴清响”两句,可谓找准了感觉。
春天的.鸟语花香,微风细雨,是大自然的音乐,和大自然对人的一种抚慰,它们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审美境界。据说有人尝试用带有雨声的枕头,或鸟语啁啾的录音来治疗神经衰弱等由文明带来的病症,实际上也就是让病人在啼鸟声、风雨声中复返自然,放下精神上的负担,得到心理上的解脱。所以《春晓》一类诗具有永恒的魅力。
但诗中表现的是否就是对社会人生漠不关心的疏淡心情呢?恐未必然,诗中至少含有惜花的意思。“知多少”不是说“管它落了多少”,而是说“不知落了多少”。这种惜花的感情分量很轻,被淹没在对春意的审美感受之中,所以还算不得感伤。
春晓原文赏析6
原文:
春晓
唐代:元稹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
猧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译文: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
夜已过半,但天将亮未亮,在醉梦温柔乡中,却花气馥郁、莺啼娇啭,缠绵悱恻令人难舍。
猧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黄色小犬撼动寺钟,划破寂静的夜空,令人不禁想起二十年前的一个黎明在普救寺中发生的情事。
注释: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yīng)。
春晓:一作“春晚”,似作为《莺莺传》之张本。花气:花的`香气。
猧(wō)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猧:黄色小犬。
赏析:
《莺莺传》中有莺莺复张生信,文词并茂,早已脍炙人口,却将元稹先赠莺莺之诗略而未录。文中只略称:“明年文战不胜,遂止于京因贻书于崔,以广其意。”而此诗被大多学者视为《莺莺传》之张本。
首句“半欲天明半未明”,写两情如胶似漆,不料却又天将拂晓,幽期密约恨短;次句“醉闻花气睡闻莺”,写醉梦温柔乡,花气馥郁,莺啼娇啭,缠绵悱恻难舍。“醉闻”句互文连属,犹言醉而卧,闻到花香,听见莺啼,妙语双关。
第三句“
春晓原文赏析7
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及注释
译文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注释①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②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③啼鸟:鸟的啼叫声。④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译文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注释
①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③啼鸟:鸟的啼叫声。
④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春晓原文赏析8
古诗《春晓》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作品赏析
注释:
1.春晓:春天的早晨。
2.闻:听。
赏析:
诗歌从春鸟的啼鸣、春风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声音,让读者通过听觉,然后运用想象的思维方法,转换到视觉,在眼前展开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色,思非常独到。诗歌语言自然朴素,通俗易懂,却又耐人寻味:不知不觉的又来到了一个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觉的又开始了一次花开花落。思想着这一年一度的春色,人生的感慨便会油然而起,或淡或浓地萦回心头。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
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象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古诗《秋登兰山寄张五》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一作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春晓原文赏析9
【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出处】唐·孟浩然《春晓》
【意思】春夜熟睡,天亮了也不知 道,醒来后,听见处处都有鸟叫。晓:天 亮。啼鸟:鸟叫。
【鉴赏】诗人在春日里畅然而眠,若不是听到了窗外的声声鸟鸣,根 本无法觉察到天已破晓。诗句描写以听觉为主,加之内心的揣测,春日清 晨的明丽与生机跃然纸上。首句中的一个“眠”字本就显出了几分慵懒, 更何况诗人有意无意地完全关闭了感官中最为重要的视觉,而且自始至 终,他的双眼似乎从未睁开过。此时此刻,帘幕仍闭,锦衾尚温,却能闻得 窗外鸟声轻啼。可以想见,诗人该是何等闲适与惬意。读之如闻其声,如 临其境。
【用法例释】
一、用以形容睡醒后听 到群鸟争鸣欢叫的情景。[例]抓好自 然环境的保护工作,北京的鸟儿还是会 重新增多起来的。人们多么希望有朝 一日醒来,又能重温“春眠不觉晓,处处 闻啼鸟”的诗境。(黎先耀《寻鸟启事》)
二、前一句用以形容春困难耐或酣睡不 醒。[例]这边几个托腮凝神,那边几个 已伏案而睡,正是“春眠不觉晓”呵。 (吕金铃《请推开这扇窗》)
【全诗】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全鉴赏诗】
孟浩然有些写景抒情的小诗,风格闲淡清远,含蓄爽丽,耐人玩味。他的五绝《春晓》就流传极广,也最为脍炙人口,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春眠不觉晓”是说,人们已经习惯了冬季的生活,对春天的到来,一时还不大适应,所以多为春气所困,酣眠而忘晓。这是人们几乎都有的但未能以诗的语言道及的经历和感受,一经诗人道出,即能心领神会,感到异常亲切自然。这是一层意思。再者,由于夜间风雨,诗人担心春花被摧残、打落,或者为这场 “随风潜入夜” 的 “好雨” 的降临而欣喜,一直未能安枕,直到雨止天晴才朦胧入睡,所以酣眠而不知晓。从中可以见出诗人的雅兴和清致。有的注本将“不觉晓”解释成“不知不觉天已破晓”,则兴味萧然矣。
“处处闻啼鸟”。“啼鸟”是承首句的 “春”字而来,并紧扣了 “春晓”的题面。窗外啼鸟争喧,还能“处处闻”之,一方面表明诗人的春宵酣梦已经被繁密细碎的鸟声所唤醒,一方面也意味着天晓和晴朗。诗人用这得以“处处闻”的鸟啼声把读者从诗人的芝兰雅室引向广阔的'大自然: 春天雨后清晨充满无限生机,这里是花鸟的世界。花有迷人的色彩和醉人的芳香,鸟有宛转的歌喉和翩飞的形象。旖旎的春光,烂熳的春色,渗透着诗人欢畅喜悦之情。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意至此忽来一个转折,但仍有诗人思维的轨迹可寻: 由 “闻啼鸟”而联想到天已放晴,再由天已放晴联想到睡前的夜雨,于是发出 “花落知多少”的叹问。这种叹问,或是问人,如同词人李清照浓睡后的“试问卷帘人”,也可能是不经意的自问。因为此时尚在初晓,诗人醒而未起,未及往观,故用问句。在这问句中,流露出一种惜春的情意。
近人王文濡评此诗时说:“描写春晓,而含有一种惋惜之意。惜落花乎?惜韶光耳。”(《唐诗评注读本》卷三)此话讲得不错,既惜落花,也惜韶光。不过,这种感情表现得比较淡薄,是不关世事的隐逸诗人的感情。清代诗评家认为“诗犹文也,忌直贵曲”(施补华《岘佣说诗》),主张“短幅中藏无数曲折”(黄氏《蓼园词评》)。本诗就有这样的艺术特色。此外,语言清新自然,诗体玲珑剔透,可谓佳作天成,妙手偶得。
春晓原文赏析10
【诗句】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出处】唐·孟浩然《春晓》
【意思1】春天夜里,好睡得很,直到黎明时刻,仍在床上迷糊地睡着,丝毫不觉得外面已是天光明亮了,此时只听见户外处处是小鸟的叫声;便想起昨天晚上的风雨非常大,树上的花朵不知飘落了多少呢?
【意思2】春天夜里睡得很香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清晨处处听到鸟鸣的声音。诗句平易浅近,自然天成。
【鉴赏1】 春夜香甜好睡,根本不知道天早就亮了; 醒来的时候,只觉得耳边到处都是鸟儿的啼叫声。原诗描写好梦方醒,聆听悦耳的鸟语,春光是何等的美好动人。
【鉴赏2】
春眠太酣,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晨光 中到处可以听到鸟儿的啼叫,婉转、悦耳,啁啾起落,远近应和,令人 应接不暇。这里写春光烂漫,百鸟闹春,春意激荡,怎能不让人大得春 的真趣?语言平易浅显,自然醇厚。
【举例】 春天困意正足,不知天已亮了, 到处都能听到鸟的鸣叫。语出唐· 孟浩然 《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 知多少?” 描写春晨清丽的景色和 气氛。比喻在不知不觉中美好的 事物已大量涌现。◇“春眠不觉 晓,处处闻啼鸟”。现北京爱鸟养 鸟协会已有会员两千多人,全市 至少有16万人养鸟。(王增年 《北京有 “招鸟工程”》,《中国青 年报》 1993年6月13日)
【全诗】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全鉴赏诗】
《春晓》是一首千年传诵的五言绝句。它写了诗人春朝初醒时特有的心理感受, 表达了诗人喜春而又伤春的复杂心情。
春日昼长夜短, 气候和暖, 人本慵懒易困, 多睡贪眠, 所以, 一觉睡到天大亮,这便是 “春眠”的一般特点。特别是作为隐士的孟浩然, 既无农夫晨耕垄亩的系念,亦无朝臣五更待漏的悬心,他在 “春眠”时无牵无挂,坦然自适, 睡得格外安稳香甜。另外, 因夜间的一阵风雨, 曾将诗人惊醒,打扰了他的睡眠,风雨过后,诗人又重新入睡,故而清晨醒得很晚。“春眠不觉晓”一句,既写出了春眠的一般特点,又写出了隐逸士大夫春夜酣睡的特有情趣。“不觉”二字,是此句的诗眼。在不知不觉中天已大亮,更可见春宵之短, 春睡之酣。
清晨醒来,只听到屋外鸟鸣啁啾,婉转动听,此起彼伏,远近相应。鸟鸣所引起的虽然只是诗人的听觉感受,但除了听觉感受以外,悦耳动听的鸟声还隐含着更为丰富的愉悦感受,这就需要读者发挥联想,仔细寻觅。一般地说,天气晴朗的春晨,鸟鸣更为频繁,所谓“山光悦鸟性”(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晓树流莺满”(上官仪 《奉和初春诗》),即为此种情景。因而,我们从 “处处闻啼鸟”中便可以寻觅到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晨。而风和日丽又使我们联想到百卉怒放、花香四溢的明艳与馨香,因为陆游曾说“花气袭人知昼(骤)暖”, “昼暖”与花香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所以,鸟鸣不但引起了人们的听觉感受, 而且还寓示着一个能够引起人们的视觉、嗅觉、触觉等各种愉悦感受的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春的'世界。鸟鸣所引起的诗人的听觉感受虽然发生在室内,但诗人想象中的盎然春意与明媚春光却充溢于广阔的大自然之中。于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爱怜春光的喜悦心情。
“夜来风雨声”一句,不是对春朝初醒时眼前实景的描绘,而是对夜间一阵狂风暴雨的回忆。春天的风雨, 多数情况下是和风细雨, 但也偶有例外, 有时雨下得很猛, 并伴有大风。此句所写即为狂风暴雨, 这可由下面三条理由证实。第一, 诗人在夜间本是沉稳酣睡的, 但竟被风雨惊醒, 可见其声势之大。第二, 早晨醒来之后, 风雨已停, 只听到鸟的叫声, 而骤至骤停, 正是大风大雨的特征。第三, 通过“夜来风雨声” 与杜甫“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 《春夜喜雨》) 两诗字面描写的对比, 可以明显看出后者是和风细雨, 而前者则是狂风暴雨。
不同的风雨,对春花的作用自不相同。和风细雨对春花生长极为有利,故杜甫《春夜喜雨》在前三联描绘了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和风细雨之后, 便在尾联写道: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它给春花带来了繁茂和生机。狂风暴雨则相反,它摧残春花的芳姿,能使春花凋谢零落。正因为孟浩然所写的是狂风暴雨,故诗人便自然而然地想到春花的处境和命运, 顺理成章地提出 “花落知多少”的疑问, 在爱怜春光的同时又发出伤春的慨叹。杜诗和孟诗同样都写了夜间的风雨,但因风雨的大小及作用迥然有别,故两位诗人在末两句所产生的想象与心情亦大不相同: 杜甫想象春花因和风细雨的吹拂滋润而繁茂,心情很是喜悦; 孟浩然想象春花遭狂风暴雨的摧残袭击而零落, 颇露叹惋之情。
“绝句之法, 以第三句为主”(高棅《唐诗品汇·叙论》引周伯弼语),《春晓》诗结构之关键正在 “夜来风雨声”一句。首句破题,次句承接,前两句均是就春朝初醒时的感受进行实写。第三句突一转捩,进入对夜间风雨的回忆,由回忆又自然引出末句的叹问。全诗以第三句为枢纽,将春眠、春鸟、春风、春雨、春花联为一体, 组成一幅画面; 而诗人喜春复又伤春的复杂心情也以第三句为纽带, 融入这幅画面中。
《春晓》的语言,清远省净,明白如话。浩然气象清远,心悰孤寂,故其出语洒落,洗尽铅华。此诗既无艳丽辞藻,亦无斧凿痕迹,全诗纯用白描,风韵天成。但平易省净并不等于浅薄无味,我们读《春晓》诗,觉其淡而隽永,耐人寻味,讽咏久之,自有金石宫商之声。沈德潜曾说: “孟诗胜人处,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清浅语,诵之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唐诗别裁集》卷九)沈氏此论,深得孟诗语言之妙谛。
春晓原文赏析11
原文:
春眠不觉晓,[1]处处闻啼鸟。[2][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译文:
译文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注释①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②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③啼鸟:鸟的'啼叫声。④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赏析:
《春晓》是一首惜春诗,看似极为口语化,却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跌宕起伏。作者以“不知——知;知——不知”的句式,将春天的景物展现给读者。不知清晨,但是却知道报晓的鸟儿鸣叫;知道春风春雨的光顾,却不知道落英多少。诗人就是这样在反复周折的句式中来描写大好春光的。全诗以清新活泼、明朗畅晓的语言来描写春天的秀丽景色,抒发诗人内心萌发的深厚春意,墨淡而意浓,景美而情切,并且给人留下鸟啼无意,而落花有情的不尽韵味。
春晓原文赏析12
《春晓》原文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注释
1、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2、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3、夜来:昨夜。
4、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春晓》翻译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春晓》赏析
孟浩然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以清淡秀丽的诗句,着意描绘自己熟悉的田园和山水,自然明快,给唐代诗坛带来一股清新的风。李白、杜甫等人对他毫不吝惜美誉之辞,李白称其“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杜甫赞其“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十二首》)。孟浩然的山水诗往往从大处落笔,描绘大自然的广阔图景。如“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彭蠡湖中望庐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等等。但他更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感受,不过是写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并无十分厚重的思想内容,然而各种感觉写得细腻入微,诗意盎然。
文字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由境及意浑然一体,极富韵味。
以五言擅长的孟浩然的这首《春晓》,正是这样的一首诗。虽只是短短的五言绝句,没有华丽的辞藻,也不用任何奇绝的手法,只是淡淡地说来、静静地描述,从全诗的字句无须注释就可见诗句是何等的平易与质朴,却最能体现孟浩然诗“其淡如水,其味弥长”的艺术特色,也最为历代人们津津乐道而至今盛传天下。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喜爱它、赞美它,从初读似乎的平淡无奇,越读越觉得诗中别有天地,越读越觉得韵味无穷。
诗人描写的是春天。春天万物萌生,百花齐放,是人们最喜爱的季节。描写春天的诗不计其数,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唐·贺知章《咏柳》),“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山青花欲燃”(唐·杜甫《绝句二首》),“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等等。但孟浩然在这里既没有描写春天那姹紫嫣红的色彩,也没有去描写那迷人、醉人的芬芳,撷取的是自己早晨刚刚苏醒时那一刻的感受,而且仅仅是从听觉去感受。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晨,平和而安详,悦耳动听的鸟啼声声入耳,而且是“处处”,即远处近处,此起彼伏,此唱彼和,让人应接不暇。不禁又回忆起依然萦绕脑际的昨夜那潇潇沙沙、淅淅沥沥的春风春雨,那滋润万物也打落了繁花的“风雨声”。诗人只写这一点,点到即止。这似乎是不经意的寥寥数字,已让人感觉到那盎然的春意,仿佛是在如梦似幻、春雨纷纷的夜晚,又仿佛是在春风拂面、阳光初照的清晨,春色无边,万物萌生,百花绽放,寓意着一个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世界。诗人只是拈出春天里典型特征的鸟啼和雨声,没费哪怕是多一点的笔墨,旨在让读者自己去感悟、去想象。结尾句“花落知多少?”则清晰地透露出诗人热爱生活、崇尚美好的情怀,少了后来的李商隐式的“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感,也没有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那“绿肥红瘦”式的伤春和怀春,却多了几分的从容与淡定。
从首句的春睡的香甜到唤醒诗人那悦耳的鸟啼,从依然回响耳际那昨夜的风雨到清晨诗人对春花的惜爱与惦记,诗人信守拈来,自然流露,没有半点雕琢。但春晓句说春夜,啼鸟句说春晨,风雨句又说春夜,花落句又说春晨;首联表现的是诗人的`恬静与安宁,下联又写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时间的起伏跳跃,阴晴的自然交替,情感的微妙变化,都凝聚在这短短的二十个字之中。
诗人爱春惜春、热爱生活、崇尚自然的情愫从心灵深处涓涓流出,从而让读诗的人也与诗人一道陶醉在无边的春色之中,领悟大自然的真趣与神奇。宋代大诗人陆游曾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人们称赞《春晓》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之声。
《春晓》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盛唐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人物,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他的诗当时就极负盛名,李白、杜甫等均对其十分推崇。诗风平淡自然,意境清新,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春晓原文赏析13
春晓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
猧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翻译
夜已过半,但天将亮未亮,在醉梦温柔乡中,却花气馥郁、莺啼娇啭,缠绵悱恻令人难舍。
黄色小犬撼动寺钟,划破寂静的夜空,令人不禁想起二十年前的一个黎明在普救寺中发生的情事。
注释
春晓:一作“春晚”,似作为《莺莺传》之张本。
花气:花的香气。
猧:黄色小犬。
创作背景
此诗或元和十四年(819)作于虢州。当时距元稹初识双文(即莺莺)已经过去整整二十年了,但由于天欲明未明、人半梦半醒之际的“钟声”,契合了当年的特定情境,便立即引动那“二十年前晓寺情”,使得怀念和怅惘交织,心潮起伏,久久不平静,因作此诗。
赏析
《莺莺传》中有莺莺复张生信,文词并茂,早已脍炙人口,却将元稹先赠莺莺之诗略而未录。文中只略称:“明年文战不胜,遂止于京因贻书于崔,以广其意。”而此诗被大多学者视为《莺莺传》之张本。
首句“半欲天明半未明”,写两情如胶似漆,不料却又天将拂晓,幽期密约恨短;次句“醉闻花气睡闻莺”,写醉梦温柔乡,花气馥郁,莺啼娇啭,缠绵悱恻难舍。“醉闻”句互文连属,犹言醉而卧,闻到花香,听见莺啼,妙语双关。
第三句“儿撼起钟声动”,写的.是黄色小犬撼动寺钟,划破寂静的夜空;结句“二十年前晓寺情的“寺”,正是《莺莺传》中所谓:“张生游于蒲,蒲之东十馀里,有僧舍曰‘普救寺’。”为张生寓居所在。“晓寺情”正是诗的前三句所叙的情与事。同时也合于《莺莺传》叙张生、崔莺莺合欢之词,即“有顷,寺钟鸣,天将晓,红娘促去……及明,睹妆在肩,香在衣。”二十年前山寺如约幽期那销魂的春日拂晓,令人难忘。此结尾含蕴深长。
陈寅恪先生说,明乎此,则知《春晓》所写一段难忘的恋情,实即诗人元稹与双文(即莺莺)缱绻之情。说这首诗是《莺莺传》之张本,实不过分。结句“晓寺情”又照应题目,渲染题旨,含蓄深蕴,耐人寻味。无论是内容与形式、体裁与风格,都达到了和谐与统一。
春晓原文赏析14
春晓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原文: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翻译: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注释
①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②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③啼鸟:鸟的`啼叫声。④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赏析:
《春晓》是一首惜春诗,看似极为口语化,却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跌宕起伏。作者以“不知——知;知——不 知”的句式,将春天的景物展现给读者。不知清晨,但是却知道报晓的鸟儿鸣叫;知道春风春雨的光顾,却不知道落英多少。诗人就是这样在反复周折的句式中来描写大好春光的。全诗以清新活泼、明朗畅晓的语言来描写春天的秀丽景色,抒发诗人内心萌发的深厚春意,墨淡而意浓,景美而情切,并且给人留下鸟啼无意,而落花有情的不尽韵味。
春晓原文赏析15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
①春晓:春天的清晨。晓,指天刚亮的时候。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没有察觉到早晨的来到。
③闻啼鸟:听到小鸟的鸣叫声;闻,听到;啼,鸣叫。
④夜来:夜里。
「译文」
春日酣梦不知不觉到了早晨,
到处都是鸟儿明快的啼叫声。
想起夜里的那阵阵风雨声,
感叹不知多少花儿零落在庭院。
赏析一:
孟浩然《春晓》
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这首诗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除了语言明白晓畅、音调琅琅上口之外,还在于它贴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隽永。
赏析二: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
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象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春晓原文赏析】相关文章:
《春晓》原文及赏析09-14
春晓曲原文及赏析02-22
春晓原文翻译及赏析03-22
《春晓》的翻译和赏析02-11
《鹿柴》原文及赏析09-19
闺怨原文赏析08-09
渔父原文及赏析12-22
石榴原文及赏析10-10
《春日》原文及赏析10-11
《出塞》原文及赏析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