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实施方案4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效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开展方案准备工作,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实施方案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施方案 篇1
一、创建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教育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内涵发展为目标,以品牌创建为载体,以“打造儒雅特色学校,给每个孩子播种希望”为出发点,挖掘学校传统文化,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凝聚教师力量,整合教育资源,积极构建学校特色文化,不断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办出人民群众期待的教育,办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二、诠释儒雅的内涵
所谓"儒雅",是指学识渊博、知书达礼、气度温文尔雅。"儒雅教育"就是通过以人为本的教育,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使之成为外表优雅、内涵博雅、谈吐文雅、举止典雅、气质高雅的人;儒雅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多元整合融通的教育。"儒雅文化"就是通过营造儒雅环境文化、树立儒雅价值观、培训儒雅教师、培养儒雅学生、学做儒雅家长、开发儒雅课程、创建儒雅课堂等从教育手段、教育内容、课程建设、学生成长等诸方面,构成的一整套具有儒雅特色的育人体系,从而形成学校教育特色。
三、创建可行性分析
多年来,XXXX围绕“给每个孩子播种希望”的办学理念,倾心积淀着自己的学校内涵,管理规范,教学严谨,学风浓厚,书香飘溢,教学质量不断攀升。在不断地创新改革与摸索实践中,XXXX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学校早已提出 “图书使童年更快乐,阅读使明天更美好”的办学思路,要求学生以书为友,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每一位学生都
想亲近书本,喜爱读书,学会读书,并在读书实践活动中,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开拓广阔视野,这些都使得XXXX已经富有浓浓的书香之气;为了加快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追寻着符合自己“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XXXX在教学上也形成以“快乐、互动、实效”为主要教学模式的特色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另外,XXXX在管理上也达到了精细化,学生品德高尚,思想道德教育与礼仪规范教育也非常到位。
为了能全面深入地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整合原有的教育教学特色,铸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教育形象,经过学校不断地尝试与反思,大家提出了一个既能较好继承学校传统办学特色,又能振人奋进、富有创新性的办学理念——打造儒雅文化特色学校,给每个孩子播种希望,希冀营造出一个有儒雅文化的校园,有儒雅之气的教师群体、培养出有儒雅之神的学生,最终形成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影响学生的一生成长和发展,进而来影响周边环境,使学校散发出读书求学的儒雅之气,让社会弥漫出一种书香正气。
四、创建的目标步骤
我们创建的最终目标是“打造出有儒雅文化特色的学校”,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努力过程,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创建儒雅校园(20xx年2月—20xx年7月)
全面启动,营造好儒雅校园环境,包括校园环境改造、墙壁装饰、各班各室布置等。
2、形成儒雅特色(20xx年5月—20xx年11月)
校园富有浓浓的儒雅之气,在教管、教学等各方面体现出儒雅思想。重点通过书香校园、特色的课堂教学以及富有特色的活动来渗入儒雅,初步形成儒雅特色学校。
3、儒雅文化初显(20xx年10月—20xx年6月)
学校的环境、教育教学管理等都体现着儒雅文化气息,并有一定的成果,学校不断积淀文化底蕴,对学生、对家长以至对身边的社会都产生积极的品牌文化教育效应。
此后,学校将在这个阶段的基础上继续丰富内涵,彰显文化特色,让学校不断走向辉煌与成功。
五、创建的工作思路
我们将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与策略,让校园、教师、学生都具有儒雅文化气息。
1、创建儒雅的校园。
在校园环境上营造出浓浓的儒雅氛围,具体包括校园规划布置,各室、各班的儒雅环境营造以及学校的标语文化等。另外在制度与管理上也要体现儒雅文化特色,
2、打造儒雅的教师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与学习,让教师的师德素养与业务能力不断地得以提高,让教师更加善学博学,富有儒雅之涵。另外在教学教法上也能更加体现儒雅教育,特别在班级管理中也要更加能体现出儒雅的特色教育。
3、培养儒雅的学生
通过一系列的儒雅特色教育教学活动,逐渐地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文明礼仪上具有良好的习惯,(正如校训所言)品学兼优,学做真人,让学生的综合性素养得到不断地提升。
六、创建的载体内容
在创建儒雅文化特色学校的过程中,我们将主要围绕以下载体,以下课题全面深入细致地展开工作,完成我们预设的创建目标:
1、如何营造出浓浓的儒雅校园氛围。
2、如何打造出富有儒雅之气的教师群体。
3、培养出儒雅之气的学生的教育教学策略。
4、如何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品德与习惯养成教育。
5、培养儒雅家长的策略。
6、如何进一步挖掘与开发儒雅校本课程资源。
7、开发儒雅课堂的教学模式,并探索儒雅教学与学校 “互动、合作、快乐”的特色教学整合途径。
8、如何进一步打造出富有儒雅之气的书香校园。
9、探索儒雅文化特色教育与规范化办学、三乡五园之间的密切联系。
10、如何与艺体教育相结合,丰富儒雅教育的内涵。
七、创建的实施策略
以《小学生日常规范》、《XXXX管理制度》等为依据,把“儒雅教育”的落实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以及校内外各种活动之中,使“儒雅教育”活动的实施与各年级德育目标、内容要求、实施途径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教育效果的整体优化。
1、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学校在校园墙壁、走廊、教室、橱窗等地方精心合理地布置有关“儒雅教育”的古今图画、学生作品、诗词歌赋等,突出中国传统文化 “仁、义、礼、智、信”的特色。
通过高品位的环境布置,使全体师生受到熏陶、得到启发,从而在良好的氛围中自觉的实践“雅”。校园设立:“雅之墙”、“雅之园”。
2、抓好课堂教学,以课堂为“儒雅教育”中心。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真实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生命历程的一段,课堂是教育最
初的出发地和最终的归途。因此,课堂也成为 “儒雅教育”的重心。深入持久地开展“快乐、互动、实效”课堂教学研究,在具体研究中,教师们要思考:老师优雅的内在修养以何种方式浸润给学生?使课堂成为“浑然天成”、“语短情长”、“意犹未尽”充满“诗意的课堂”,要让每一堂课都成为一首“生命之诗”,达到高效课堂之目的。
3、广泛开展读书活动,颂读中华古诗文。苏霍姆林斯基说“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读书是雅师雅生成长的必由之路。学生每天定时诗文诵读课,班班要有图书角,月月要有好书推荐。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师生写好读书笔记。使读书成为“儒雅教育”的动力。
4、环境文化对人的熏陶和感染是长久而不着痕迹的。工作与生活应该是一体的,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将决定用什么样的心情与心态去工作。典雅的环境给人一种清新、恬静、愉悦的心情。创设师生工作学习优雅的环境,办公室要有淡淡的茶香、要体现精巧的布置,一个优美整洁的环境让老师的内心宁静而柔软,这样赏心悦目的环境必然能激发了老师许多的教育教学灵感,也能催生了许多精彩的创意;各班教室,要充分利用班级“文化墙”体现典雅的氛围,要打造出干净、清新优美宜人氛围。
八、创建的措施保证
1、加强领导。由校长室牵头,教科室、德育处协同合作,成立学校特色建设领导小组,统一思想,群策群力,凝聚全体教师的智慧,谋划好特色创建的工作思路。
2、严明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学习制度、研讨制度和考评制度,踩实研究过程,不断提高创建的实效性,争取早出成果,快出成果,持续出成果。
实施方案 篇2
一、课题来源及价值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以国学为核心的学术探讨、知识普及、文化建设、教育推广等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这场“国学热”正浸染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当前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其精神影响力也愈加广泛。伴随着新课改的脚步,国学经典走进中小学也越来越多得到人们的重视、倡导和极力推动。但是随着对学校文化品牌建设的深入理解,我们发现国学经典文化课程建设正面临越来越多新挑战。
第一,国学经典文化课程的内容有待重组和整合,尤其是年级的梯度和要求有待重新定位;
第二,国学经典文化课程的实施策略有待丰富和拓展;
第三,国学经典文化课程在深入推进的同时,应该更有创意,更富有个性,真正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国学特色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研究”的课题。
二、核心概念及界定
国学: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它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发挥着重要作用。
校本课程: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本课题中的校本课程指前者。
三、主要观点及创新
1、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剔除各种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使之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2、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和诵读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著作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
3、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
4、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5、我们因地制宜,立足新教材,结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好相关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从而来寻求弘扬民族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四、课题目标、内容及重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为学生创设文化传承的平台,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丰厚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璨若星辰与博大精深。
2、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摸索和总结出一套较为可行的国学经典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撰写出一批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论文以及阶段性实验报告,编写一套以中华国学经典为核心的校本教材。
3、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从被动的课程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课程决策者和实施者,提升教师的课程创造意识及能力,丰富教师的角色内涵,达成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研究内容:
1、现代中小生对国学知识了解的现状调查。
2、国学内容及序列,即课程内容如何校本化、特色化。
3、我们怎样实施,即课程方法如何校本化、特色化。
(三)研究重点: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有效的课程设计及实施的策略。
五、研究思路、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1、在国学内容的选择上,做到“精选篇目,分类递进”;
2、在国学教学实施上采用“分年级推进、分层进行、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
3、开发校本课程,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4、建设文化校园,让师生成为幸福的成功者。
(二)实验对象:本校1-6年级学生。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课堂实践对相关理论进行反思、验证,继而总结出更有效的成果并加以推广。在实验中还要用到的辅助研究方法有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文献法等。
六、研究过程及步骤
本实验计划用两年时间(20xx年10月—20xx年7月),分三个阶段完成。
(一)准备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月)
1、确定课题,拟定研究方案。
2、课题申报立项。
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4、明确各成员研究的侧重点、创建网站。
(二)实施阶段(20xx年2月—20xx年1月)
1、“国学文化知多少”问卷调查及分析,邀请专家指导课题。
2、精选经典诵读内容,编撰校本教材。
3、讨论研究课题实施策略并不断整理完善研究方案。
4、积累典型案例、研究资料,撰写论文。
(三)总结阶段(20xx年2月——20xx年7月)
1、总结课题实施成果。
2、课题组成员写结题分报告。
3、课题组写结题总报告。
4、做好课题结题准备工作,迎接专家验收。
七、预期研究成果
(一)阶段成果
1、课题的实施方案、意见(网站、实验方案、调查报告)。
2、典型案例(文本、图片、学生成果)。
3、各项专题研究(论文、课件、经验总结、研究报告、校本教材等)。
(二)最终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结题报告。
八、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实力雄厚:我校是省实验小学,省教科研先进单位,现已完成省市级乃至国家级课题多项。课题负责人是我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课题组核心成员都是我校的骨干教师,都主持或参与过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并已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了相关论文多篇。此外,我校图书资料丰富并可上互联网查询资料,有领先的声像,电脑设备等硬件。
组织保障:课题组将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通过校长室直接领导,以教科室为基础,将教导处、科研组组织起来,建立相互合作的研究组织,以调动全校教师全员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群体研究的氛围,从而保证课题研究的落实与实施。建立与研究工作相配套的工作制度,要求参与研究的老师明确职责,注重实践,积极参与理论学习,并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例会,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寻求策略,深化研究。学校教科室全面协调、组织好本课题的研究管理工作,认真制定研究计划方案,督导各分工责任人在规定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相关任务。
财力保障:课题组每年将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自行筹集一定的经费,包括聘请专家指导课题研究、讲学提供相应设备,会议费用等。我们将严格管理并使用好科研基金,同时,保证学校有关教育设施满足课题研究的需要。
实施方案 篇3
一、指导思想
为增强班级同学的政治意识、组织意识和模范意识,提高学生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班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继续推进学风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和引导落后同学提高学习积极性,本班针对本专业实际情况制定帮扶计划。
二、帮扶人员: 班上成绩排名前10的同学
三、帮扶对象:班上仍有未通过课程的同学
四、帮扶对象基本情况
1、学习上,一些同学自进入大学以来,学习的积极性较低,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经常出现旷课的现象;自大一以来每学期都有挂科的现象,最多一次挂七科,至今大一的课程还未补考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由于每次考试都未认真准备,到目前大学英语四级还未通过;
2、思想上,上进心不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3、生活上,懒散怠慢,大部分时间用于玩网络游戏,时常有外出游戏通宵的情况;对待除游戏以外的事务,缺乏兴趣和热情,积极性很低;
4、其他方面,很少参加学院活动和社会实践,没加入任何学院社团。
五、帮扶措施
1、学习上:以积极督导和帮助为主,及时掌握该同学的学习和到课情况,努力帮助该同学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主动性;每周进行三次以上的.
学习辅导,督促其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督导其准时到课;帮助该同学制度每个月的英语学习计划,并及时进行督导;
2、思想上:以积极教育和交流为主,及时掌握该同学的思想状
况和心理状况,引导该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每周进行两次以上的交流谈心,给予必要的指导,用名人的成功经历来予以激励,树立“不抛弃,不放弃”的思想;
3、生活上:以激励和引导为主,帮助其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利用与该同学同寝室的便利,通过自身的行为引导其发现除游戏以外生活中的乐趣,并不断激励该同学多参加集体和学院活动;
4、其他方面:以获得创新创业学分为诱饵,积极鼓励该同学和成绩较好的同学一起参加学员活动和社会实践;争取获得周围的朋友的配合,并对朋友提出共同帮扶的措施方法。
5、建立帮扶日记,对帮扶情况进行及时总结,并记录该同学的进步情况;
六、帮扶的预期目标
1、学习上: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树立了明确的目标,学习主动性和执行力有了提高,到课率也提高了,挂科科目减少,并能补考通过,不出现考试舞弊现象;英语的听读写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并顺利通过四级;
2、思想上: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养成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生活上:做到生活上做事不拖拉,克服一些懒惰的行为,并且自制力有所提高,面对其他同学能够更加从容自信。
4、其他方面:积极参加学院活动和社会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这次帮扶活动,希望班上党员和成绩优秀的同学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学习上、思想上、生活上以及其他方面帮助该同学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时,提高学生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实施方案 篇4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以计算机及网络设施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介入教育教学的程度迅速得以提高。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相整合很快便成为新时期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热点。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是科学技术中的尖端领域,在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和使用等方面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超强功能,使人的信息器官功能得以大大扩展。信息技术在教学辅助方面的优势是明显的,但各个具体学科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更优化,教学效果更显著,就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恰当地运用,充分发挥其优势。
随着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学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教育现代化设施不断完美:计算机在学校中的数量逐渐增多,日渐能满足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需要;“校校通”工程逐步推开,我校连上因特网,为信息沟通、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全面实施,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信息技术从一门单独的学科逐渐进入学校的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学的面貌产生了很大变化。
信息技术虽然在不少方面有着强大的效能,但是如何使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改变教学风貌,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理论思考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
1、小学课程:在这里指学校根据上级课程计划而开出的各门学科。
2、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主要有三个重点:(1)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2)不仅教师使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3)使用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
(二)研究思路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研究目的在于探求实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科课程教学过程有效整合的规律、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规律,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①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对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和师生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加快学校信息化的步伐;
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途径,方法和策略,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③研究开发一批实用的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学科教学课件。
④撰写有一定理论水平研究报告、论文。
⑤积累一批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和典型课例。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1、学生的教育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运用信息技术引发“学生自主性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的教学理论和模式;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使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的方法、经验和激励机制;研究并探索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途径和方法;
2、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系统归纳、总结、提炼出不同学科内容、不同教学类型的有效整合的模式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示范课例;构建多元、丰富的教学资源库;系统提高学校教师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能力。
3、学校的发展目标
通过课题的实践研究,使学校的教育现代化水平得到整体提高,培养一个现代化科研型群体,使学校向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先进学校迈进。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主要采用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研究的途径主要有:学习理论文章,参加媒体培训,上好实验课,撰写论文小结等。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实验法。通过一堂堂实验课来探索媒体与课堂教学的很好整合,来观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来研究怎样合理有效在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各门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五、课题实验内容
(一)完善组织机构,加强课题实验管理
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实验课题由分管教学的教导主任负责。在学校实验课题之下,又根据学科教研的特点,分解出几个下级课题,主要有语文组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研究》,数学组的《学生如何在信息环境下探究性学习》。各个课题小组定期开展研究活动。课题组之间阶段性地进行集体活动,相互学习、交流、研讨、总结,使课题研究工作做得扎实而有效。
课题组分工表
姓 名 专业职称 研究专长 分工
王志明 小学高级 信息技术 课题主持人
邹小华 小学高级 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研究
陈梅英 小学高级 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研究
徐建祥 小学高级 数学教学 学生如何在信息环境下探究性学习
(二)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促进课题研究深入开展
为使课题研究规范而深入地开展,学校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1、不定期搜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文章、教学案例等内容编订成学习小册子,发给课题组成员参考学习;
2、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活动,汇报实验开展情况,探讨发现的问题,总结实践经验;
3、按上级要求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与考核,整体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
4、抓住机会派教师外出学习,听取专家的相关学术报告,听取全国的、省市各级的优秀整合课,认真分析内化,指导自己的课题实验;
5、请教科研专家来校讲座,使全体教师能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掌握教科研方法,提高课题实验能力……
(三)从学校实际出发,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扎实开展课题实验研究
1、在传统课堂里“点亮一盏灯”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历经无数岁月的淘炼而不衰,说明其中自有合理、有效、富有生命力的内涵,但是随着科技进步、时代发展、观念改变,回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方法,在直观性、有效性和启发性等方面,就会发现存在一些问题,适当地发挥以计算机技术为重要内容的信息技术功能,可以使课堂教学焕发亮丽的光彩。几年前,我校就有一套装备在多媒体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因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使用不够方便,因此,使用效率不高。
(1)恰当而简明的演示,有效地解决教学难点。
教师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即便是在传统方式的课堂教学中,也努力利用传统媒体,增强直观性、启发性,帮助学生学习。如今有了多媒体设备,教师或从网络上找寻相关课件,或自己动手制作课件,针对难点进行演示,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方式,在一节课上应用的时间不是很多,但应用的效果却是显著的.
(2)生动而丰富的演示,扩充了容量,强化了训练,提高了效率。
随着教师应用多媒体设备的熟练程度的提高。其功能也逐渐得以发挥,一套设备替换下了更多的传统设备:小黑板、挂图、卡片等,课堂的容量增加了,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训练也得以强化,课堂效率提高了。
个别教师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带动了同轨教师应用,逐渐地更多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了多媒体。
以传统作为基础,将传统中有生命力的精华继承下来,并且发扬光大,同时结合时代、科技的发展,将新的内容融入传统之中,使传统合上时代的节拍,跳动时代的脉搏,形成一种新的体系。传统的悠久历史内涵使该体系广博、深刻,合乎时代节奏的新内容使该体系焕发蓬勃生机。
2、在网络环境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接入网络成为终端之后,既是探视信息海洋的窗口,也是作用于信息海洋的码头。带学生进入网络环境进行教学,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探究空间,也给学生以更多展示个性的机会,因为网络是无边的,网络也是互动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入网络,查询资料,以补充课本教材信息的不足,还可以引导学生参加网上互动交流……
六 、实施步骤
根据课题组安排,结合本课题具体情况,拟定本课题实验研究周期为1年半,即20xx年10月--20xx年6月。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1月)
1、调查分析我校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现状,整理、收集各种数据。
2、组建课题组,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接受相关知识培训,上网查询资源
3、填写课题申请书,设计实验方案,制定实验计划,培训实验教师,认真做好实验前的各种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12月)
1、结合各 学科课程的内容,探讨现代信息技术与各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点,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过程,探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组织教师编写脚本,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
3、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测量与分析,探讨它对学生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优化网络和多媒体软件,研究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中的一些理论、技术问题。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阶段(20xx年01月--20xx年6月)
1、撰写“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的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按科目分类整理,并加以综述。
2、整理网络和多媒体软件脚本,进行教学反思,最终研制成果用多媒体教学光盘的形式向广大教师推广。
3、分析展示实验成果,迎接上级领导和专家的评审鉴定。
【实施方案】相关文章:
[经典]实施方案08-10
(经典)实施方案11-25
【精选】实施方案10-07
实施方案(精选)10-06
实施方案[经典]10-04
实施方案08-02
实施方案(经典)09-03
实施方案(经典)10-25
实施方案[精选]10-30
实施方案【经典】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