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秀道中赏析

时间:2023-11-26 17:08:24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苏秀道中赏析

苏秀道中赏析1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又作①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②,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③,且喜溪流岸岸深④。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⑤。

  无田似我有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⑥。

  【注释】

  ①苏秀道中:指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市)的路上。这年夏秋间,久晴不雨,秋禾枯焦。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间止,大雨三日,庄家得救,诗人欢欣鼓舞,写了这首七律。这首诗可能作于浙西任上。②霖:一连数日的大雨。③此句语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④此句语出杜甫《春日江村五首》:春流岸岸深。 ⑤最佳音:这里指雨打梧桐的声音。⑥岁:指一年的农事收成。望岁:盼望丰收年成。

  【参考译文】

  一夜之间,似火骄阳转化为期盼已久的甘霖。夜间梦醒,感到一股凉冷之意,这才发现雨已经下了多时。我不为大雨浇漏了屋顶、滴湿了床铺而发愁,只为条条小溪的水流深深而高兴。千里稻花应是一派青绿生机勃勃,五更梦醒听着雨落梧桐的美妙声响。无田者像我一样的欢欣鼓舞,何况那些盼望丰收年成的狂喜之情。

  【文学常识】

  曾几(1084~1137):字吉甫,号茶山居士,河南(今河南洛阳)人。诗风轻快清新,亦有悲愤深沉之作。

  【阅读训练】

  1.联系当时诗人心情,说说首联中的润字的含义。

  2.颔联不愁、且喜从____两个方面写出了诗人对久旱喜雨的兴奋之情。

  3.第五句中的应表明所写之景是作者_________,第六句作者把雨落梧桐之声比喻为________。

  4.第七句用犹写______的欢欣鼓舞的心情,第八句用何况进一步写_______盼望好收成的心情。

  【参考答案】

  1.润字所传达出来的感觉,不仅是生理上的清凉感,而且是心理上的喜悦感、

  2.正反

  3.想象秋后丰收的景象 最美妙的音乐

  4.诗人自己 农民

  5.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梦回凉冷润衣襟中润字的妙用。(5分)

  答:润浸润、滋润(1分);久晴亢旱,骄阳似火,人们期盼着甘霖。诗人一夜梦醒,忽感霖雨已降,炎氛全消,(2分);润字不仅传出那种浸透全身的生理上的舒适感、清凉感,而且传达出久旱逢甘霖后心理上的熨贴感、喜悦感。(2分)。

  6.这首诗颈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6分)

  答案:①颈联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酣畅淋漓的抒发出诗人久旱逢甘霖,秋田将以苏的欣喜之情。(2分)②诗人想象大雨三日的作用:千里平畴,一片青绿,生机勃勃。(1分)然后收归眼前,直抒听雨之喜:把雨落梧桐的潇潇声响当作最美妙的的音乐来欣赏。(1分)虚实相生(1分)、直抒胸臆。(1分)

  7.首联中的润字非常传神。请简要赏析。(2分)

  答案:润字既细致地描绘出霖雨已降给诗人带来的清凉和舒适之感,又形象地表达出了久旱逢甘霖后诗人心中的喜悦之情。(2分)。

  8.诗人的情感集中在喜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6分)

  答案:全诗采用情景相济、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1分)既表现了诗人的喜悦心情,又表现了诗人心系百姓的情怀。(1分)首联写骄阳转雨、天气变凉,表现个人喜悦之情。颔联写诗人不顾房漏、床湿,见溪流岸深,旱情缓解,为民而喜。颈联写久逢甘霖,千里平畴、一片青绿,潇潇雨落梧桐之声就是最美妙的乐声,为可望的丰收而喜至极。尾联用对比衬托手法,直抒胸臆,写无田尚且欣舞,况有田者乎,将喜渲染到极致。(4分)

  [鉴赏提示]:

  曾几(1084一1166),字吉甫,号茶山居士。河南(今河南洛阳)人,祖籍赣州(今江西赣县),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提举淮南东路茶盐公事等职,后因反对秦桧议和被罢官。秦桧死,重得起用。他作诗以杜甫、黄庭坚为宗。语言轻快流畅,音律和谐,不事雕琢,也讲究字句的锤炼。

  这是一首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的喜雨诗。这年夏秋间,久晴不雨,秋禾枯焦。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间止,大雨三日,庄稼得救。久旱遇雨,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诗人欢欣鼓舞,写了这首七律。时为浙西提刑任上。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颔联正面写一个 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颈联承且喜句。末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三四化用杜句,十分自然。秋雨梧桐,一般都觉得愁人,作者却说是最美妙的声音,这也表明了他对人民的关切心情。一反雨打梧桐添惆怅的俗套,写大雨后庄稼复苏的生机,突出了喜字,体现了诗人的劳动人民感情。

  这首诗咏物的技巧和起承转合暂且不说,我们只来说一说这里面表现出的作者的心态,我觉得喜字是全诗的中心,发觉凉冷是一喜,看到溪流涨水是二喜,设想稻花秀色、桐叶佳音是三喜,百姓收成有了保证是四喜,这一喜字贯穿了始终。最难得的还有作者全诗都化用了老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意,表现出了关心国计民生,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的可贵精神。

  这首诗语言简明洗练,轻巧明快,没有任何难懂的地方,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把农民兄弟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与他们同喜同悲。一位不事农桑的文人士大夫能拥有这样的情怀,不仅在封建社会,即使是在今天都是难能可贵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吉甫敢于为民请命,排击煊赫一时的秦桧。

苏秀道中赏析2

  苏秀道中①(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2.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

  1. 特点:雨大,及时(2分,每点1分;答“凉”“冷”不给分,因为“凉”“冷”也是因为雨大)。分析:①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通过视觉和触觉的结合,表现雨大;②运用叠词(化用)的手法,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③运用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骄阳转作霖、稻花应秀色表现雨的及时。(4分,每点2分,写出两点即可)

  2.表现了一位不以小我为念(1分),关心国计民生(2分)的诗人形象。因为所管辖地区久旱遇雨,故诗人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1分),即使没有田地,也因大雨的到来而欢欣鼓舞(1分)。

  【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的喜雨诗。这年夏秋间,久晴不雨,秋禾枯焦。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间止,大雨三日,庄稼得救。久旱遇雨,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诗人时为浙西提刑任上,欢欣鼓舞,写了这首七律。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颔联正面写一个 “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颈联承“且喜”句。末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三四化用杜句,十分自然。“屋漏床床湿”,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稍加变化;“溪流岸岸深”化用杜甫《春日江村》“农务村村急”句。秋雨梧桐,一般都觉得愁人,作者却说是最美妙的声音,这也表明了他对人民的关切心情。一反雨打梧桐添惆怅的俗套,写大雨后庄稼复苏的生机,突出了“喜”字,体现了诗人的劳动人民感情。

  “喜”字是全诗的中心,诗人发觉凉冷是一喜,看到溪流涨水是二喜,设想稻花秀色、桐叶佳音是三

  喜,百姓收成有了保证是四喜,这一“喜”字贯穿了始终。最难得的还有作者全诗都化用了老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意,表现出了关心国计民生,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的`可贵精神。

  这首诗语言简明洗练,轻巧明快,没有任何难懂的地方,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把农民兄弟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与他们同喜同悲。一位不事农桑的文人士大夫能拥有这样的情怀,不仅在封建社会,即使是在今天都是难能可贵的。

苏秀道中赏析3

  苏秀道中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日而有作。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日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大夜之间,炎炎烈日的晴空,忽然降下了渴望已久的甘霖;我在睡梦中惊醒,只觉得浑身舒适,凉气沁人。

  我不愁屋子会漏雨,淋湿我的床;只是欣喜溪流中涨满了雨水,不用再为干旱担心。

  我想,那千里平野上,喝够了水的稻子大定是葱绿大片;于是觉得,这五更天雨水敲打着梧桐,是那么的动听。

  像我这没有田地的人尚且欢欣鼓舞,更何况田间的农夫,祈望着丰年,该是多么的高兴。

  注释

  苏秀:苏,今江苏苏州。秀,秀州,今浙江嘉兴。

  苏:指干旱后的稻苗因雨水复苏了。

  骄阳:猛烈的阳光。

  霖:大连数日的大雨。

  梦回:从梦中醒来。

  最佳音:这里指雨打梧桐的声音。

  望岁:盼望丰收年成。岁,指大年的农事收成。

  赏析

  这是大首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的喜雨诗。这年夏秋间,久晴不雨,秋禾枯焦。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间止,大雨三日,庄稼得救。久旱遇雨,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诗人欢欣鼓舞,写了这首七律。

  首联写喜雨,从晚上下雨写起。“大夕骄阳”与“梦回凉冷”是鲜明的对比。诗人在闷热的天气中入睡,大觉醒来,白天烈日的余威已被全部扫除,代之以清凉舒适的夜风,原来天下起了大雨。这两句虽然是实事实写,但由原先对气候的不满忽地改变成很满意,细微地反映了诗人心中的喜悦。诗人同时又选了“梦回”这大时刻,来表达自己这份心情,更加显出意外地惊喜———这场雨,诗人已经盼望很久了。

  次联写对雨的感受,用江西诗派诗人的惯技,融化前人诗句为己用。出句“不愁屋漏床床湿”,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句;对句“且喜溪流岸岸深”,用杜甫《春日江村》“春流岸岸深”句。诗虽用前人成句,但贴切眼前景事,与首联大意相贯,在原句基础上加了“不愁”、“且喜”二语,在旧句上翻出了新意,达到了能生能活而自成佳句的要求。诗是写听雨,又形象地道出了盼雨的心情,也隐隐表示自己的.喜雨不单单是因为大雨赶走了炎热,带来了凉爽,这就引伏第三联的情感,也为尾联预留地步,所以元方回评说这联写得流动便利。

  第三联仍写喜雨。大句是想象之辞,说明自己喜雨,是因为这场及时雨,使庄稼能喝个饱,秋收有望;大句是以听雨打桐叶,寄托自己欣喜的心情。江西诗派学杜,在炼字上花工夫,尤注重虚字的锤炼。这联中的“应”字、“最”字,都下得很有精神,加深了句意。不过,出句的“千里稻花应秀色”,也见唐殷尧藩《喜雨》诗,不知是偶同还是有意袭用。钱钟书《宋诗选注》对这联的对句有独到的评价:“在古代诗歌里,秋夜听雨打梧桐照例是个教人失眠添闷的境界,像唐人刘媛的《长门怨》说:‘雨滴梧桐秋夜长,愁心和雨断昭阳。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又如温庭筠《更漏子》词说:‘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大叶叶,大声声,空阶滴到明。’……曾几这里来了个旧调翻新,听见梧桐上的潇潇冷雨,就想象庄稼的欣欣生意,假使他睡不着,那也是‘喜而不寐’。”这段话,对我们理解这句诗很有帮助。当然,说到底,这样的写法就是将旧事翻新,打破常规,也就是江西诗派要求的“以俗为雅,以故为新”及“脱胎换骨”。

  尾联纯抒情,把原来的情感更转高大层,说遇到了这样的好雨,像我这没有田地的人尚且如此高兴,更何况那些盼望丰收、渴求雨水的农夫们呢?诗用“犹”、“何况”数字承先启后,是故意通过自抑而达到高涨。正因为诗人没田,他的欢欣鼓舞才有更深的意义,他与民同乐的心意也完全表达了出来,所以清纪昀评说:“精神饱满,大结尤完足酣畅。”

  这首诗从谋篇到句法,都是典型的江西诗派风格。但诗写得情真意切,所以不觉得峭硬。尤其可贵的是,江西诗派学杜,常常表现在技巧上;这首诗学杜,除技巧外,还学习了杜诗关心民瘼,注意在诗歌中树立自我形象,讲究诗格,所以更为成功。

  创作背景

  夏秋之交,天大旱,庄稼枯萎。诗人由苏州去嘉兴途中,自七月二十五日起接连下了三天大雨,水稻复苏,旱情解除。诗人怀着欣喜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七律。曾几于高宗绍兴年间曾为浙西提刑,这首诗可能作于浙西任上。

苏秀道中赏析4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出自南宋诗人曾几作品《苏秀道中》。这是一首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的喜雨诗。这年夏秋间,久晴不雨,秋禾枯焦。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间止,大雨三日,庄稼得救。久旱遇雨,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诗人欢欣鼓舞,写了这首七律。时为浙西提刑任上。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已久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

  作品原文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作品注释

  ①此题为编者所加。

  ②苏:今江苏苏州。秀:秀州,今浙江嘉兴。作者曾几曾任浙西提刑,这首诗可能作于浙西任上。

  ③霖:一连数日的大雨。

  ④此句语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

  ⑤此句语出杜甫《春日江村五首》:“春流岸岸深。”

  ⑥最佳音:这里指雨打梧桐的声音。

  ⑦岁:指一年的农事收成。望岁:盼望丰收年成。

  作品译文

  一夜之间,炎炎烈日的晴空,忽然降下了渴望已久的甘霖;我在睡梦中惊醒,只觉得浑身舒适,凉气沁人。我不愁屋子会漏雨,淋湿我的床;只是欣喜溪流中涨满了雨水,不用再为干旱担心。我想,那千里平野上,喝够了水的稻子一定是葱绿一片;于是觉得,这五更天雨水敲打着梧桐,是那么的动听。像我这没有田地的人尚且欢欣鼓舞,更何况田间的农夫,祈望着丰年,该是多么的高兴。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的喜雨诗。这年夏秋间,久晴不雨,秋禾枯焦。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间止,大雨三日,庄稼得救。久旱遇雨,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诗人欢欣鼓舞,写了这首七律。时为浙西提刑任上。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颔联正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颈联承“且喜”句。末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三四化用杜句,十分自然。秋雨梧桐,一般都觉得愁人,作者却说是最美妙的声音,这也表明了他对人民的关切心情。一反雨打梧桐添惆怅的俗套,写大雨后庄稼复苏的生机,突出了“喜”字,体现了诗人的劳动人民感情。

  这首诗咏物的技巧和起承转合暂且不说,我们只来说一说这里面表现出的作者的`心态,我觉得“喜”字是全诗的中心,发觉凉冷是一喜,看到溪流涨水是二喜,设想稻花秀色、桐叶佳音是三喜,百姓收成有了保证是四喜,这一“喜”字贯穿了始终。最难得的还有作者全诗都化用了老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意,表现出了关心国计民生,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的可贵精神。

  这首诗语言简明洗练,轻巧明快,没有任何难懂的地方,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把农民兄弟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与他们同喜同悲。一位不事农桑的文人士大夫能拥有这样的情怀,不仅在封建社会,即使是在今天都是难能可贵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吉甫敢于为民请命,排击煊赫一时的秦桧。

  作者简介

  曾几(1085——1166)中国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

【苏秀道中赏析】相关文章:

苏秀道中原文赏析10-01

苏秀道中原文及赏析07-18

苏秀道中原文及赏析【集合】09-21

苏秀道中原文及赏析【精】11-03

苏秀道中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1-22

苏秀道中原文赏析(范例3篇)10-01

《襄邑道中》原文及赏析02-14

《临平道中》道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04-12

《襄邑道中》原文及翻译赏析07-18

《谪岭南道中作》原文及赏析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