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3-11-17 18:00:30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推荐】感事原文及赏析

感事原文及赏析1

  正闻青犊起葭萌,又报黄巾犯汉营。岂是将皆无上略,

  直疑天自弃苍生。瓜沙旧戍犹传檄,吴楚新春已废耕。

  见说圣君能仄席,不知谁是请长缨

  赏析:

  长安四年(704年)十二月,80岁的武则天因病避居迎仙宫。

  武则天的病情很严重。朝堂无主,宰相也难见女皇。迎仙宫中只有张易之、张宗昌侍奉武则天左右,外人不得入内。史载:“则天不豫。张易之与弟昌宗入阁侍疾,潜图逆乱。”张易之兄弟有没有造反谋逆的计划呢?我们找不出确切的证据来。但张易之两人极有可能怕武则天去世后不仅权势不在,还可能大祸临头,所以结纳羽林军将帅和部分大臣以防不测也是可能的'事情。反正当时长安城中出现了“易之兄弟谋反”的传闻和帖子。

  张柬之和桓彦范、敬晖等大臣决定乘机诛杀张易之,逼病重的武则天让位,复辟唐朝。张柬之利用职权迅速安排桓彦范、敬晖两人担任羽林将军,掌握禁兵,为政变提供保障。当时皇太子李显在北门起居。桓彦范、敬晖利用禁军将军身份拜谒李显,密陈政变计划,得到太子的赞同。张柬之早年在外地担任刺史时,曾与荆州长史杨元琰一同泛舟。谈起武周的乱象,两人相互约定:“他日你我得志,当彼此相助,同图匡复。”张柬之此时也推荐杨元琰担任羽林将军,共同筹划政变。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在迎仙宫的消息越来越少。政变集团决定就此发难。张柬之、桓彦范、敬晖联合左羽林将军李湛、李多祚、右羽林将军杨元琰、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率左右羽林官兵五百余人向宫中进发。其中李湛、李多祚前往东宫迎接皇太子李显。李显毅然出宫,走到了羽林军的前头。一行人走到玄武门时,官兵们看到太子出面,山呼万岁。张柬之、桓彦范等人就簇拥着李显冲向迎仙宫。在宫门口,守卫与叛乱者发生了小规模突。张柬之簇拥着李显轻易就斩关而入。当时武则天在迎仙宫的集仙殿养病。张易之、张昌宗两人就在集仙殿内,听到外面喧嚣,拿着兵器出来观看。在廊下,汹涌而来的羽林军将张易之兄弟当场杀死。张柬之等人事先还分派羽林军去各自的家中斩杀张易之的哥哥、汴州刺史张昌期,司礼少卿张同休。张家兄弟的脑袋很快就出现在天津桥南。长安的士庶百姓见了,没有不欢叫相贺的。有的人还脔割张家兄弟的肉,在一夕之间就只剩下骷髅架子了。

感事原文及赏析2

  书怀感事寄梅圣俞

  相别始一岁,幽忧有百端。

  乃知一世中,少乐多悲患。

  每忆少年日,未知人事艰。

  颠狂无所阂,落魄去羁牵。

  三月入洛阳,春深花未残。

  龙门翠郁郁,伊水清潺潺。

  逢君伊水畔,一见已开颜。

  不暇谒大尹,相携步香山。

  自兹惬所适,便若投山猿。

  幕府足文士,相公方好贤。

  希深好风骨,迥出风尘间。

  师鲁心磊落,高谈羲与轩。

  子渐口若讷,诵书坐千言。

  彦国善饮酒,百盏颜未丹。

  几道事闲远,风流如谢安。

  子聪作参军,常跨跛虎鞯。

  子野乃秃翁,戏弄时脱冠。

  次公才旷奇,王霸驰笔端。

  圣俞善吟哦,共嘲为阆仙。

  惟予号达老,醉必如张颠。

  洛阳古郡邑,万户美风烟。

  荒凉见宫阙,表里壮河山。

  相将日无事,上马若鸿翩。

  出门尽垂柳,信步即名园。

  嫩箨筠粉暗,渌池萍锦翻。

  残花落酒面,飞絮拂归鞍。

  寻尽水与竹,忽去嵩峰巅。

  青苍缘万仞,杳蔼望三川。

  花草窥涧窦,崎岖寻石泉。

  君吟倚树立,我醉欹云眠。

  子聪疑日近,谓若手可攀。

  共题三醉石,留在八仙坛。

  水云心已倦,归坐正杯盘。

  飞琼始十八,妖妙犹双环。

  寒篁暖凤嘴,银甲调鴈弦。

  自制白云曲,始送黄金船。

  珠帘卷明月,夜气如春烟。

  灯花弄粉色,酒红生脸莲。

  东堂榴花好,点缀裙腰鲜。

  插花云髻上,展簟绿阴前。

  乐事不可极,酣歌变为叹。

  诏书走东下,丞相忽南迁。

  送之伊水头,相顾泪潸潸。

  腊月相公去,君随赴春官。

  送君白马寺,独入东上门。

  故府谁同在,新年独未还。

  当时作此语,闻者已依然。

  翻译

  我们刚刚离别一年,竟有了无限的相思之苦。

  这时我才知道,人的一生中,快乐的事情很少,而悲伤的事情很多。

  我每每回忆年轻时候的日子,那时的我还不知道人世如此艰难。

  那时的我放荡不羁无所阻隔,不拘小节,摆脱了很多束缚。

  我去年(公元1031年)三月来到洛阳,正是春深时节,花儿还没有凋落。

  龙门青翠,郁郁葱葱,伊水清澈,潺潺流淌。

  我就在伊水边见到您,刚刚见到您我的脸上就露出欢笑。

  我们拜谒了大尹钱惟演,一起在香山漫步。

  我感觉十分惬意,就像笼子里的猿猴被放归山林。

  幕府中有众多文人,钱惟演爱慕贤德的人才。

  谢绛风骨极佳,远远超出凡人。

  尹洙内心磊落,喜欢谈论远古的传说与历史。

  尹言不爱讲话,但是背诵起来诗书滔滔不绝。

  富弼喜欢喝酒,喝一百杯酒脸都没有红。

  王复喜好清闲悠远的'生活,和谢安尚未出仕时那样闲逸风流。

  杨子聪担任参军,座驾常常披着破马鞍。

  张先因脱发败顶,在玩乐的时候常常摘下帽子。

  孙延仲才华扩大奇崛,非常喜欢作政论文章。

  梅圣俞擅长吟诗,我们都称其为阆苑仙葩。

  我自号达老,喝醉时一定像张颠那样。

  洛阳是千年古都,千家万户都像风烟一样美丽。

  宫阙显得荒凉,城市里外都如河山般壮丽。

  我们相随多日平平淡淡,骑上马就像飞鸿翩跹。

  走出门垂柳遍布视野,我们在名园中信步。

  我们选取鲜嫩的珠子,欣赏清澈池水中的锦鳞。

  凋谢的花儿洒满酒杯,杨柳的飞絮轻拂马鞍。

  我们看尽清水翠竹,然后爬到嵩山顶峰。

  我们在青山中爬得很高,在雾霭中看尽三川。

  我们在山洞中窥探花草,在崎岖山路中寻找泉水。

  你站在树旁吟诗,我侧着身子醉卧在云朵上面。

  子聪怀疑太阳快要落山,说就像是信手攀援。

  我们一起在三醉石上题诗,在八仙坛停留。

  欣赏流水白云的心已经疲倦,我们就一起饮酒作乐。

  歌妓仅仅十八岁,舞姿十分妖娆。

  歌女吹笙非常动听,歌女弹琴十分悦耳。

  我自己为笙箫曲作上歌词,并送她了大酒杯。

  珠帘卷着明月,夜气就像春天的云烟。

  灯光将花儿染成粉色,酒让脸泛红。

  东堂的石榴花开得正好,将裙腰点缀得鲜艳。

  我在云髻上插一朵花,在绿树阴前铺开垫子。

  快乐的事情不能达到,宴酣的歌声变为哀叹。

  钱惟演因事得罪,被罢“同平章事”,贬谪到随州去当节度使。

  我在伊水畔送别他,互相凝视,泪眼潸潸。

  腊月的时候相公离开,接着您进京参加礼部会考。

  我送您到白马寺,您一个人骑行进了东上门。

  旧时的宫府中还有谁与我同在,新年时只有我没有归还。

  这时我写下这首诗篇,听的人都依依不舍。

  注释

  梅圣俞:即梅尧臣,字圣俞。

  无所阂:无可阻挡。

  落魄:不拘小节。

  大尹:州府长官,此处指钱惟演。

  惬:满足。

  投:放。

  幕府:地方军政掌管的官署,这里指钱惟演的府署。

  相公:指钱惟演。

  迥出:远出。

  王霸:王道和霸道。

  吟哦:指作诗。

  阆仙:神仙。

  相将:相随。

  渌:清澈。

  缘:攀援。

  杳霭:远处的云气。

  窦:山洞。

  欹云眠:侧身睡在云朵上面。

  飞琼:侑酒的歌女。

  云髻:高高的发髻。

  簟:竹席。

  潸潸:不断流泪的样子。

  依然:同依依,依恋不舍。

  创作背景

  这首五言排律是欧阳修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4年)冬天在夷陵所作。该诗创作的前一年(公元1033年),作者与梅尧臣相识郊游,后来梅尧臣返回都城,离开作者。青年欧阳修因怀念知心朋友梅尧臣,写下这一篇忆旧之作。

  赏析

  全诗可以分为三大段。开头四句为第一段,这是全诗的一个“总帽”,它点名了题目中“感事”的内容是“幽忧”,是与友人分别是的相思之苦,这让欧阳修感受到人生在世“少乐多悲患”——这也就是本片的写作缘由。

  从“每忆少年事”到“展簟绿阴前”这七十六句属于第二大段。这一段是全诗的主要部分。诗人欧阳修在这一部分中回忆过去,写了一年前青年朋友们相聚的时候的无穷乐事,以此回应第一段中“少乐多悲患”这句中的“乐”字。这一大段又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开头,作者写与朋友们初识初聚的经过,以及癫狂落魄的情景;其次,作者回忆了对每一位朋友的印象;第三,作者写与朋友探幽访胜时的乐趣;第四,作者写歌舞宴乐的欢快场面。如此层层铺叙,步步推进,作者将西京留守府的青年才子们的赏心乐事渲染得淋漓尽致。在这一段中,诗人欧阳修有意以乐景衬托哀情——极力渲染往昔的“相聚”时的快乐,正是为了反衬而今的“相离”的悲伤。

  第三大段从“乐事不可及”到全诗结束,共有十四句。诗人欧阳修写“酣歌变为叹”,以抒发朋友离散后自己的苦闷心情。这种心情就如同作者在为洛阳之会的另一位友人张先所写的《张子野墓志铭》中所说的:“知世之贤豪不常聚,而交游之难为可惜也。”

  这首诗是一首以叙事为主,写景抒情,并兼带议论的长诗。该诗描绘了宋仁宗时期一批朝气蓬勃、充满自信的青年文学家的群体形象,展示了那一时期文人荟萃的历史生活画卷,对后人了解当时文化特征和文坛风气有认识价值。

感事原文及赏析3

  原文:

  沁园春·丁酉岁感事

  [宋代]陈人杰

  谁使神州,百年陆沉,青毡未还?怅晨星残月,北州豪杰;西风斜日,东帝江山。刘表坐谈,深源轻进,机会失之弹指间。伤心事,是年年冰合,在在风寒。

  说和说战都难,算未必江沱堪宴安。叹封侯心在,鳣鲸失水;平戎策就,虎豹当关。渠自无谋,事犹可做,更剔残灯抽剑看。麒麟阁,岂中兴人物,不画儒冠。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是谁使得中原大片国土沦于敌手?北宋覆亡已百年有余,始终没有收复。北方有志之士,已寥若晨星;半壁江山,如西风中落日,已穷途末路;朝廷中的有些人,只是坐着空谈,有些人行事鲁莽轻率,这些都是在弹指间贻误战机、令人伤心的是,南宋年年遭到强敌的进攻,长期屈辱苟安,形势岌岌可危。

  和不能安,战不能胜,朝廷偏安于江南,享乐安逸。可叹我虽有建功封侯之志,却像鳣鲸离开江湖大海,不能施展;虽然怀揣平戎之策,却因奸佞弄权无人赏识:当权者虽然无能,但国事尚有可为,我深夜难寐,灯下看剑。难道只有武将才能为中兴立功,读书人就不能被画在麒麟阁上吗?

  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

  丁酉岁: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前后,蒙古灭金,发兵南侵攻宋。

  青毡(zhān):比喻中原故土,将敌人比作盗贼。

  东帝:战国齐王称东帝。比喻穷途末路的南宋。

  刘表坐谈:典故来源于《三国志》。刘备劝荆州牧刘表袭许昌,刘表不听,坐失良机。

  深源:东晋殷浩,字深源,善高谈阔论。曾轻率北伐,结果大败。

  年年冰合,在在风寒:以气候的寒冷比喻局势的艰危。

  江沱(tuó):代指江南,沱是长江的支流。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爱国情怀的爱国词章。

  1234年,蒙古与宋联合灭金。开始,蒙古先约宋攻金,金亡后,蒙古却趁宋收复西京洛阳时,进行袭击,宋军败还,自此揭开了蒙古军侵宋的战幕。两淮、荆襄一带,经常受到蒙古军的.侵袭。丁酉岁,即1237年(南宋理宗嘉熙元年),蒙古兵自光州、信阳进至合肥。战争使人民流离失所,朝廷惊惶失措。面对这一危急形势,不禁感慨万端,写下了这首激奋人心的词篇。

  词上片,写局势的危急。

  起首三句,说北宋覆亡已百年有余,中原故土始终没有收复。“百年陆沉”,借用西晋王衍等人,清谈误国,使中原沦亡的事。《晋书·桓温传》:“温自江陵北伐……与诸寮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青毡未还,典出《晋书·王献起传》:“夜卧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盗物都尽。献起徐曰:‘偷儿,青毡吾家旧物,可特置起。’”这里用以比喻中原故土。

  于是,发出了感叹:“怅星辰残月,北州豪杰;西风斜日,东帝江山。”东帝,在楚地,《楚辞·九歌·东皇太一》注:“太一,星名,天起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这里指南宋王朝。在这里,感叹中原豪杰寥若晨星,南宋江山岌岌可危!“刘表坐谈,深源轻进,机会失起弹指间。”刘表,汉献帝时的荆州刺史。《三国志·魏书》载王粲对刘表的评价:“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北可规。士起避乱荆州者,皆海内起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深源,东晋穆帝时的中军将军、扬州刺史,连年北伐,后因先锋姚襄叛变而丧失败绩,因此被废为庶人。用这两个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空谈坐观时变或轻易出师北伐,都会使中原恢复的机会,失起于弹指起间。“年年冰合,在在风寒。”借用辛弃疾《贺新郎》“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句,以气候的寒冷,比喻局势的艰危!

  下片,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立志报国的豪情。

  “说和说战都难。算未必、江沱堪宴安。”是说“和”、“战”都不可轻易处起,置身江南(“江沱”)未必能长久地宴安游乐。至于自己,“叹封侯心在,鳣鲸失水;平戎策就,虎豹当关。”如大鱼(鳣鲸)失水,空有立功封侯的决心;奸佞(“虎豹”)当道,即使有“平戎”起策,有恢复中原故土起大计,也无法上达皇帝知道。尽管如此,并未完全失望,他提出:“渠自无谋,事犹可做,更剔残灯抽剑看。麒麟阁,岂中兴人物,不画儒冠。”麒麟阁,为汉初萧何所造,“以藏秘书,处贤才也。”(见《三辅黄图》)汉宣帝为中兴起主,图功臣霍光、张安世等十一人于阁上。这里,表示,自己虽说是个文人(儒冠),但亦有提剑杀敌,建功立业,做一名留名麒麟阁上的中兴人物的抱负。他以麒麟阁中的功臣自期,这是他爱国热情的表露,是值得充分予以肯定的。

  陈人杰,又作陈经国,号龟峰,曾流落两淮江湖,后又回到杭州,是南宋的辛派词人。他的词慷慨悲凉,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沉痛心情,其激越处颇近辛弃疾。

感事原文及赏析4

  原文:

  感事

  明代:袁宏道

  湘山晴色远微微,尽日江头独醉归。

  不见两关传露布,尚闻三殿未垂衣。

  边筹自古无中下,朝论于今有是非。

  日暮平沙秋草乱,一双白鸟避人飞。

  译文:

  湘山晴色远微微,尽日江头独醉归。

  晴光下最美的是远处湘山翠微,我整日江头独赏独醉,知道傍晚才缓步而归。

  不见两关传露布,尚闻三殿未垂衣。

  一直不见居庸关山海关传来战斗捷报,如今还没有天下太平,国家的命运前途使我忧愧。

  边筹自古无中下,朝论于今有是非。

  自古以来边防的政策、谋划没有中下策,如今朝廷内对国家大事仍是意见不统一。

  日暮平沙秋草乱,一双白鸟避人飞。

  眼看暮色苍茫平沙上秋草衰颓,双白鸟躲避行人向远处飞。

  注释:

  湘山晴色远微微,尽日江头独醉归。

  感事:感慨时事,忧虑国家治乱。湘山:君山,又名洞庭山,在洞庭湖中。微微:幽静的样子。

  不见两关传露(lù)布,尚闻三殿未垂衣。

  露布:古代用称檄文、捷报或其他紧急文书。垂衣:指垂衣而治,天下太平。

  边筹(chóu)自古无中下,朝论于今有是非。

  边筹:关于边防的政策、谋划。有是非:对国家大事意见不统一。

  日暮平沙秋草乱,一双白鸟避人飞。

  赏析:

  这首诗首联写湘山景色,颈联和颔联写议论朝政大事传出诗人满腹心事的具体内容。尾联写时事之感,融入景物之中。全诗借景抒情,语言简练,抒发为国家民族的利益与前途而忧虑之情。

  首联从写景叙事起,但意不在景;诗人整天徜徉山水,沉溺酒乡,显然有满腹心事。此联起笔即微逗诗题“感事”二字,空灵而不粘滞。既然少年科场得意,选官在即,应该是不会有什么不高兴的事情发生,这里也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通过二联即通过议论朝政大事传出诗人满腹心事的具体内容。万历后期,明王朝内外交困,危象毕露。帝王昏庸。阉竖专权,贤良惨遭杀戮,内里已被蛀空,边患四起,倭寇严重骚扰于东南沿海。这一年,日本丰臣秀吉又发动了侵朝战争,游击史儒战死于平壤,副总兵袒承训统兵渡鸭绿江援救失败,仅以身免,中朝震动;宁夏哱承恩等作乱,杀巡抚和兵备副使;朝臣们对一些重大政事议论纷纭,意见尖锐对立,甚至有人因此而获罪。

  颔联用了两个典故,边关不见战斗捷报,朝廷未闻无为之治。实情是边关告急文书雪片似飞来。败耗频传,朝廷上君昏臣奸,政治腐败黑暗至极。诗句用“不见”“尚闻”,避免直率浅露,写得颇为深婉曲折。这首诗是袁宏道的早期作品,并不能代表他“独抒性灵”,率意而为,任情挥洒的独特风格。颈联写诗人表示对朝堂政事极为不满。边防政策自古以来就不用消极抵御、被动应战、处处挨打的中下之策,而是采取充实国力、加强战备、积极抵御的上策;朝臣们议论国是,提出不同意见,批评执宰大臣本是忠于职守的`表现,可是明神宗却反其道而行之:“谕廷臣,国是纷纭,致大臣争欲乞身,此后有肆行诬蔑者重治!”可是,诗人此时在家乡候选,“居石浦之上,偕外祖父龚容卿及舅惟学,惟长辈,终日以论学为乐”。无权无力来过问政治,所以诗的尾联写他面对着长满秋草的平原,在暮色苍茫中,目送一对白鸟,避人远远飞去。也许“避人飞”是在有意无意之间。从这形象中不仅使人感受到诗人忧心国事的满腔怅恨之情,还使人觉得诗人仿佛又在庆幸自己没有卷入这场政治漩涡,能像这对白鸟一样,自由自在地避人远去。此联以景结情,又与首联取得呼应,使结构更为严密。

  这首诗一反向来律诗喜好堆垛典故的习惯,能于平易中见蕴藉,正体现了袁宏道论诗的主张:“性灵窍于心,寓于境。境所偶触,心能摄之心所欲吐,腕能运之。”因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他的诗能“变极重为轻巧。”

感事原文及赏析5

  沁园春·丁酉岁感事原文

  谁使神州,百年陆沉,青毡未还?怅晨星残月,北州豪杰;西风斜日,东帝江山。刘表坐谈,深源轻进,机会失之弹指间?伤心事,是年年冰合,在在风寒。

  说和说战都难,算未必江沱堪宴安。叹封侯心在,鳣鲸失水;平戎策就,虎豹当关。渠自无谋,事犹可做,更剔残灯抽剑看。麒麟阁,岂中兴人物,不画儒冠。

  翻译

  是谁使得中原大片国土沦于敌手?北宋覆亡已百年有余,始终没有收复。北方有志之士,已寥若晨星;半壁江山,如西风中落日,已穷途末路;朝廷中的有些人,只是坐着空谈,有些人行事鲁莽轻率,这些都是在弹指间贻误战机、令人伤心的是,南宋年年遭到强敌的进攻,长期屈辱苟安,形势岌岌可危。

  和不能安,战不能胜,朝廷偏安于江南,享乐安逸。可叹我虽有建功封侯之志,却像鳣鲸离开江湖大海,不能施展;虽然怀揣平戎之策,却因奸佞弄权无人赏识:当权者虽然无能,但国事尚有可为,我深夜难寐,灯下看剑。难道只有武将才能为中兴立功,读书人就不能被画在麒麟阁上吗?

  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

  丁酉岁: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前后,蒙古灭金,发兵南侵攻宋。

  青毡:比喻中原故土,将敌人比作盗贼。

  东帝:比喻穷途末路的南宋。

  刘表坐谈:典故来源于《三国志》。

  深源:东晋殷浩,字深源,善高谈阔论。曾轻率北伐,结果大败。年年冰合,

  在在风寒:以气候的寒冷比喻局势的艰危。

  江沱:代指江南,沱是长江的支流。

  鉴赏

  在这首词中,作者猛烈抨击了当权者的腐朽不堪,误国害民,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渴望能长缨立马为国杀敌的热情。作此词的前三年,蒙古灭金后,随即对宋大举兴兵,连年南下,宋军屡屡败北,襄、汉、淮蜀间烽烟不断,危急日甚。宋理宗张惶失措,虽下沼罪已,仍无法挽救国土的沦丧。词中所言“丁酉岁”(1237年,理宗嘉熙元年)即是指那几年的事。面对朝廷的腐败无能,国家的'日益陆沉,作者痛心疾首,愤郁填膺,不由写下该词。

  词的开头说:“谁使神州,百年陆沉,青毡未还?”指的是中原大片国土,被蒙军占领,久久不得恢复,这究竟是谁的责任“理正辞严,大义凛然。这里用《晋书》中两个典故合在一起,极为贴切。”陆沉“,是无水而沉沦的意思,比喻土地沦陷。西晋时,王衍任宰相,正值匈奴南侵,他清谈误国,丧失了很多土地。桓温愤慨地说:”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王衍的字)诸人不得不任其责!“作者通过这个典故来斥责当时南宋当权者。又王献之夜睡斋中,有小偷进到他房里,偷了他所有的东西。献之慢吞吞地说:”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将小偷都吓跑了。这里以”青毡“喻中原故土,将敌方比作盗贼,说国土遭掠夺后,没有归还。作者在灵活地反用典故。

  接着,词由愤慨转为惆怅,对国事局势发表议论。他说,如今北方有志之士已寥寥无几:南宋的半壁江山也如同落日,日子不长了。朝廷里有些人因循守旧,懦怯无能,只是坐着空谈;有些人则只好说大话,妄取虚名,行事鲁莽轻率。这样,转瞬之间丧失了战胜敌人的机会,“东帝”,喻岌岌可危的南宋。战国时,齐湣王称东帝,自恃国力,并不审时度势,后被燕将乐毅攻破临淄,他在出奔中被杀。“刘表”,喻空谈的保守势力。三国时,曹操攻柳城,刘备劝荆州牧刘表乘机袭击许昌,刘表不听,坐失良机,后来悔之莫及。“深源”,是东晋殷浩的字,他虽都督五州军事,但只会大发议论,名不符实。曾发兵攻前秦,想收复中原,结果所遣先锋倒弋,弃军仓皇逃命。这里用比草率用兵的冒进者,也是很妥贴的。总之,“刘表”三句,言“坐谈”与“轻进”指的都是贻误战机。

  “伤心事,是年年冰合,在在风寒。”上阕末了,词情转为忧伤与悲哀。“在在”,即处处。“冰合”、“风寒”,比喻南宋遭北方强敌的不断威胁和进攻,长期苟且偷生,因循寡断。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是恢复故地的机会丧失的必然结果。词中论说时事形势,多不实说某人某事,必用比喻借代。这是由于艺术表现上的需要,要尽量避免用语太过于直白,力求含蓄有味。前面说北地英杰寥寥,南国江山可危,都从衰谢景物取喻。至于借“青毡”、“东帝”、“刘表”、“深源”等典故史事讽今,用意也在于此。

  下阕作者直抒胸臆,但仍与上阕紧密关连。先以“说和说战都难,算未必江沱堪宴安”两句过片。出现和不能安、战不能胜的情势。固然是当时客观条件所限制,但当道者在和与战问题上,并无良策,只是各执已见,争吵不休,不想真正有所作为,这也使有识之士无技可施。“江沱”,指代江南。“沱”,是长江的支流。语出《诗。召南。江有汜》。“宴安”,是享乐安逸的意思。这两句承上启下,下面就说到自己抱负难以实现。

  “叹封侯心在,鳣鲸失水;平戎策就,虎豹当关。渠自无谋,事犹可做,更剔残灯抽剑看。”这是叹息自己空有立功建业的壮志,而身处困境,无用武之地;想上书陈述恢复大计,无奈坏人当道,无人采纳自己的意见。词人接着说,这是当权者无救国才能,没有办法挽救国难,其实,形势并未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国事还可挽救,当勉力图治才是。所以自己深夜里挑灯看剑,仍希望能为国杀敌立功。“封侯”,诗词中的常用语,已成了从军立功的代词,并非真为谋求爵禄。

  鳣、鲸,都是大鱼,如果离开江湖大海,它就会遭蝼蚁所欺。贾谊《吊屈原赋》说:“彼寻常之污渎(臭水沟)兮,岂能容吞舟之鱼?横江湖之鳣鲸兮,固将制于蝼蚁。”词正用此意。“平戎策”,即打败敌人的建议。“虎豹当关”,语出《楚辞。招魂》:“虎豹九关,啄害下人此。”“渠自无谋”,暗用打胜长勺之战的曹刿说过的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庄公十年》)这几句都用两两对照、扬抑相参的写法,文势跌宕起伏“封侯心在”是扬,“鳣鲸失水”便抑:“平戎策就”扬,“虎豹当关”抑:“渠自无谋”抑,“事犹可做”扬“。恰好能表达出作者内心感情起伏不定,而”更剔残灯抽剑看“一句,尤为精彩。全词于论中抒情,以这一点睛之笔,统摄以前众多的比喻句,从而使主体形象鲜明突出,从而使直白浅显,但毕竟还不能构成主体形象。一位深夜不寐,在灯下凝视着利剑、跃跃欲试的年轻爱国志士的英姿,跃然于纸端。此句措词也精警,不逊于稼轩的”醉里挑灯看剑“。”更剔残灯“四字,耐人寻味。被重新”剔“亮的,虽说是”残灯“,也可看作是心灵中本来暗淡了的火光。

  词结尾说:“麒麟阁,岂中兴人物,不画儒冠?”汉宣帝号称中兴之主,曾命画霍光等十一位功臣的肖像于未央宫内麒麟阁上,以表扬其功绩。所以作者说,难道只有武将们才能为国家建功立业,读书人(儒冠)的肖像就不能画在麒麟阁上吗?杜诗曰:“儒冠多误身”。对此种不合理说法,作者显然不甘心为此,故而要大声责诘。词的情绪由伏而起,最后再变而为亢奋激扬,坚信此生尚可大有作为。

  作者写此词时年方二十,正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之时。作者以布衣出生之身,却自此鳣鲸,自许以封侯,而且视驵中肉食者为粪土,激越飞扬,尽述胸中抱负,抨击当权者的无能衰败。全词前后呼应,气势磅礴,表现出一股救国于危难之中的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

  创作背景

  作此词的前三年,蒙古灭金后,随即对宋大举兴兵,连年南下,宋军屡屡败北。宋理宗张惶失措,虽下沼罪已,仍无法挽救国土的沦丧。词中所言“丁酉岁”(1237年,理宗嘉熙元年)即是指那几年的事。面对朝廷的腐败无能,国家的日益陆沉,作者痛心疾首,愤郁填膺,不由写下该词。

感事原文及赏析6

  原文:

  湘山晴色远微微,尽日江头独醉归。

  不见两关传露布,尚闻三殿未垂衣。

  边筹自古无中下,朝论于今有是非。

  日暮平沙秋草乱,一双白鸟避人飞。

  赏析:

  袁宏道进士及第后告假还乡,此诗即作于家居时。明代万历后期,内忧外患,危机四伏。西北和东北边境处于多事之秋,而朝中在这一重大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袁宏道深为国家民族的利益与前途而忧虑。《感事》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首联以景起兴,湘山景色与江头独醉恰成对比,隐含着诗人为国家命运担忧的.痛苦与无奈。中间两联直述时事而措辞委婉,在貌似客观的笔触下,深寓不满之情。尾联则将时事之感,融入景物之中。黄昏秋风、乱草萧瑟的秋景,加上一双本无机心的白鸟避人远飞,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形象写照。

【感事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感事原文及赏析09-19

沁园春·丁酉岁感事原文及赏析02-08

感事原文及赏析6篇(推荐)09-19

书事原文及赏析02-28

即事原文赏析08-29

书事原文及赏析02-14

书边事原文及赏析03-07

春日即事原文及赏析10-25

端午即事原文赏析10-06

即事原文注释及赏析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