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教师队伍调研报告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报告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师队伍调研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队伍调研报告1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xx年安排,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晓带领县人大社会事业委员会全体同志,通过走访了部分幼儿园,召开座谈会,对我县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研。
一、基本情况
(一)总体情况。全县现有幼儿园74所(在建11所),教学班367个,在园幼儿15297人,教职工1596人,其中,园长及专任教师888人,大专及以上学历达88.2%,园长持证率100%,专任教师持证率达78.1%,保育员381人,持证率达96.3%。教职工较20xx年增加428人,专任教师持证率增长22.1%,大专及以上学历增长28.2%。
(二)公办幼儿园。全县公办幼儿园41所(在建11所),在园幼儿9009人,教职工共有918人,其中,在编教职工89名(教育局教育科借调2名、南街幼儿园42名、东街幼儿园30名、安仁镇幼儿园11名、邑新幼儿园6名)、非在编教职工829名。园长和专任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达83.1%,园长持证率达100%,专任教师持证率达74.3%,保育员持证率达96.3%。
(三)民办幼儿园。全县民办园33所,在园幼儿6288人,教职工678人,其中,园长及专任教师380人,大专及以上学历达95%,园长持证率达100%,专任教师持证率达83.5%。保育员166人,持证率达96.4%。民办幼儿园教师平均工资2900元/月(含社保)。
二、工作举措
(一)实施公办园管理体制改革。为进一步提高全县学前教育发展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入好园,入园近”的愿望,按照《大邑教育综合改革“1511”工作思路》的部署,20xx年,我县全面推行了“公办园一体化管理”改革举措。一是改革管理模式。按照“以城带乡,均衡发展”的工作思路,成立17个以城区省级示范园、成都市一级园和乡镇优质园为总园的公办园发展集团,将小学附属幼儿园全部从原小学剥离,交由集团总园托管,总园对分园实施全面“一体化管理”。二是改革人事管理。教育局直属的幼儿园园长由县教育局从现有公办幼儿园中选派优秀干部担任,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公办幼儿园的在编教职工,按照“县管校聘(用)”的原则,实行集中调控和统筹管理。非在编教职工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方式进行,各幼儿园与聘用人员签订劳动聘用合同。三是改革经费划拨。出台我县《关于促进公办和公益性幼儿园发展的实施意见》,专项制定“大邑县公办和公益性幼儿园财政经费保障标准”和“大邑县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职工工资指导标准”,不断提高公办幼儿园财政保障水平。
公办幼儿园“一体化”管理改革,增强了学前教育的发展活力,满足了广大家长的入园需求,社会满意度明显上升,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的肯定好评,《育儿周刊》等多家媒体进行了采访报道。
(二)招聘补充在编教师。近六年,我县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方式,补充公办幼儿园在编教师34人,其中20xx年公招30人、20xx年公招4人。
(三)强化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一是切实加大干部教师培训力度。近年来,我县建立了培训经费保障机制,每年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扎实开展幼儿园教师专业培训,多种途径培养市县学科带头人、优秀名师等专业人才,培养和充实我县幼儿园骨干教师队伍。以20xx年为例,我县共推荐8名幼儿教师为成都市未来名师培养对象,推荐18名幼儿教师为成都市中小学、幼儿园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积极选送幼儿园管理干部参加省、市县各类提高培训,组织18名幼儿园干部参加4期大邑县中小学领导干部培训活动。二是聚焦专业,实施幼儿园任职资格达标培训工程。为了切实保证我县幼儿园园长、教师、保育员的任职资格和专业素质整体达标。近几年,分别与成都广播电视大学、四川省陶研会幼儿园长学术委员、成都市妇幼保健院等单位合作,组织开展了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培训、幼儿教师学历提升培训、保育员资格证培训和幼儿园保健人员上岗证培训,参培人员达1000多人次,全县幼儿园园长、教师、保育员等各岗位人员的持证上岗率大幅度提升。三是面向全体教师,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计划。近年来,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贯彻实施,以解决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以教师参与研究培训为主要形式,每年开展一轮幼儿教师专业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幼儿园保育教育的各个方面,如“幼儿园管理者培训”、“幼儿园新教师培训”、“幼儿园一日活动保教手册培训”等等,参培教师达3000多人次。在培训的过程中,努力改变传统单一的培训模式,积极探索参与式培训、专题研讨、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注重调动教师的已有经验,注重引导教师深入思考和探索运用理论知识解决日常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同时,积极探索以“科研育骨干”的“校地合作”模式,与成都大学合作开展《〈指南〉背景下,农村在园幼儿家庭教育的支持性策略研究》科研课题,在课题研究中,促进幼儿园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开展教师“柔性流动”的探索和实践。在部分幼儿园探索教师“柔性”流动的改革实践,重点拓宽两个渠道,一是教师“柔性流动”渠道,即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柔性流动到幼儿园,每周承担一定课时的适宜的教学任务,如苏家中心园的幼小衔接课程,王泗中心园的足球游戏活动。二是社会资源渠道,即引进社区资源和幼儿父母参与到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如董场中心园的爸爸乐园,安仁幼儿园的“警察叔叔进校园”等等。这一举措的实施,有效整合利用了学校教师资源,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幼儿教师性别不均衡现状,增加了幼儿园师资队伍的活力,深受孩子们喜欢和广大家长的好评。
(五)强化民办园师资配备监管。一是进一步完善幼儿园行政审批机制和流程,重新修定了《大邑县民办学校(幼儿园)行政审批办理指南》,在新设立幼儿园的审批过程中,对教职员工配备情况和人员资质进行严格审查,规范幼儿园用人用工的专业性和合法性。二是加强日常监管,将民办园人员配备、持证上岗及培养培训情况纳入年检、办园质量考核、等级园评定之中,定期考核和督查,促进民办园举办者不断强化依法办园的意识,规范办园行为。
三、存在问题
(一)公办幼儿园机构编制缺位。在我县41所公办幼儿园中,经县编制部门批准设立的有4所(东街、南街、邑新、安仁镇幼儿园),政府投资修建但未核定机构编制的公办幼儿园有37所(在建11所),这37所标准化幼儿园没有公办教职工配置,幼儿园完全与民办园一样,仅靠以园养园的方式谋求发展,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并且导致一系列问题产生。一是没有办理事业单位法人机构登记的幼儿园资产属性不能确认是否为国家资产,而这部分幼儿园均为国家投资建设,属于国有资产,同时无法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二是由于没有办理机构登记,县教育局不能任命园长,导致目前在岗的园长和管理人员无法享受相应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三是不能办理单位法人证书、组织机构代码和对公帐户,对幼儿园的日常保育教育业务、对外交流等造成诸多不便。四是由于没有办理机构登记,名不正、言不顺,影响幼儿园园长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二)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待遇偏低。目前,我县公办幼儿园教职工共有918人(含北幼),其中,在编教职工89名,非在编教职工829名。公办幼儿园在编教职工平均工资为5357元/月,与20xx年相比,平均工资每月增加2925元。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平均工资2700元/月(含社保),与20xx年相比,每月增加500元。非在编教师工资待遇明显偏低,导致优秀的学前教育人才引不进、留不住,保育教育质量不能得到有效提升,队伍问题已成为桎梏我县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从各公办幼儿园涉及非在编教师工资的`有关经费安排情况统计看,调查的17所公办园非在编人员年人均工资最高的是33735.4元,最低的是26400元。全年用于发放非在编教师工资经费占年总收入比例最高的是99.95%,最低的是65.65%。调查的17所公办园793名非在编教师年平均工资为31887.39元,全年用于发放非在编教师工资经费占年总收入的76.67%。经调研分析全县公办幼儿园现状,我们认为:非在编教师工资待遇偏低,且部分幼儿园挤占日常运转经费过高,造成幼儿园正常运转困难。
四、意见建议
(一)解决公办幼儿园机构编制问题。根据《成都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成都市中小学(幼儿园)卫生工作评估标准的通知〉(成教办〔20xx〕10号)、《中共成都市委编制部门办公室关于〈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企业等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事业单位设立登记办法(试行)〉的通知》(成机编办〔20xx〕10号)精神,为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着力解决我县学前教育的机构设置问题,建议参照青白江区的做法为我县37所未取得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公办幼儿园办理机构设置登记手续。
(二)提高公办园非在编幼儿教师工资待遇。参照公办幼儿园在编教师工资64300元/人.年,非在编教师达到70%为45000元/人.年。日常运转经费按900元/生.年的标准,对公办幼儿园经费予以保障。一方面,希望县财政加大投入,对公办幼儿园予以专项经费补助;另一方面,县政府及县主管部门要加大向上级争取支持力度,争取市上更多的支持。
(三)加强民办幼儿园监管扶持。在民办幼儿园设立、年检及质量考核过程中,严把人员配备、教职工资格准入等关键环节,不断督促民办园配齐配足各岗位人员。强化对民办园的支持力度,每年划拨专项经费,根据民办园的办园质量和师资发展情况,给予奖励和扶持,促进民办园不断规范办园行为。
教师队伍调研报告2
一、调研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20xx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
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调研对象
此次我调查的对象就是针对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展开的。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有关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
三、调研目的
1、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和网上搜集资料,活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3、通过分析具体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的案例,切实掌握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5、探索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途径,共同探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
四、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特别是《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投入有限,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绝大多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1.93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1.3亿人。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近年还不足30%。而且,在农村义务教育总投人中,政府的财政拨款所占比例也不高。尽管近年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达到64.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20xx年发表的显示,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而在国外,中央政府是义务教育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有的国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个基础教育投入的比重高达80%。
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事实上主要由农民承担。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乡镇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收取学杂费、教育集资等。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责任。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大幅度减收,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20xx年,我国农村地区危房比例仍然较高,全国小学和初中一共有4542.3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约1750万平方米,因自然灾害受损的校舍约200万平方米,小学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为5.6%和3.7%。虽然20xx年,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水平更低,从而最终导致农村学生流失。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1、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同时,家里有门路的、教学水平稍高的教师也想办法挤入城市。再加上这几年城市学校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由于师资的流失,贫困农村的中小学校里一个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农村许多学校美术等方面的教师严重缺乏,无法适应新课改后的需求。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只能得到较差的师资来源。农村师资原本“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农村师资严重“缺血”。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以湖南省为例,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不到城镇的20%,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的一半,如衡阳市农村学校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为22.7%。尽管通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得到极大提高,但教师素质仍然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农村一些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是本镇(县)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一些初中毕业生也当起了教师,很多贫困县还有一部分教师小学毕业。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形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低素质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一些学校的生源逐渐流失。在一些地区,“村小学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到县城小学,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萎缩。
(三)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支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需要自己负担学费。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农民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导致其子女失学、辍学。另外,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生在大学学的知识在农村派不上用场,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也就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五、营胜村基础教育案例分析
此次调研我来到了辽宁省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一个普通的乡村-营胜村,调研结果如下:
(一)教育现状
据xx年数据显示该村约有人口1500多,学龄儿童接近200多,全村只有一所小学,六个年级共有教师9名,9名教师中无本科以上学历者,7名专科学历,2名初中学历,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调查发现,该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方面,师资力量缺乏教师不配套和跨年级上课现象严重,很多教师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由于照顾不过来,只能让一些班级学生自习或做作业。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办公条件差,农村基础教育岗位难留人,老师调动频繁。另一方面,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素质低的“三低”现象。大部分教师为“民转公”教师,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大,业务素质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由于受政策因素的制约,该村近3年未补充过教师,导致教师严重不足和失衡。而镇上的中心学校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普遍超编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同时由于一批学历低、素质不全面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再加上“民转公”教师,使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农村课程改革对目前的农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角色行为必须实行全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水平、身心状况差异较大,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2、学校管理方面有待改进。一是校长结构欠合理,老的老了,工作精力有限;年轻的又过于年轻,没有什么工作经历,更谈不上有较好的工作经验。二是部分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较为片面,只注重学校教学管理,对教学管理以外的,如学校安全管理,学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管理的力度不够。
3、学校经费困难。实施“一费制”和“两免一补”后,人民群众的负担的确减轻了,但学校的办公经费受到一定影响,由于政府财力有限,上面的拨款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使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受到一定的影响,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施,如校舍建设、绿化学校的创建等。
六、关于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困难,今年我国提出了实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政策、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所提供的援助。限于农村的基础,农村地区难以实现教育的自救,因此,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及时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救助就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教育经费方面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同时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缓解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力的问题。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责任。建议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严格规定农村教育投入的恰当比例。我国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被取消,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为了保证县乡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中央应确定一定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构建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承担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最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和保障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机会的长效机制。
2、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还没有达到完全支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水平,所以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村教育经费完全靠国家长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证外,还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筹措经费。比如可以建立“义务教育基金会”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的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同时建议国家出台农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证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二)师资方面
1、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
农村教师信息闭塞,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都与城市的教师有很大差距。因此,各级政府要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援助项目,加强对农村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同时在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方面对农村教师要有所倾斜,比如为农村教师提供免费的培训,适当增强教师培训名额等。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要增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以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教师的双向流动。实施“教师交流机制”,把城里的老师交流到农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带动农村的教育;农村教师则到城市学校去实习,充实提高,以解决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从而有效控制辍学率。比如河南省在1995年就硬性规定,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到农村支教一年,并把支教作为将来评职称的一项条件。同时给予支教大学生提前半年转正的优惠条件。20xx年,郑州市又出台了新的教育救助政策,从20xx年起,郑州市将在5年内实现所有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1年。郑州市教育局文件规定:从20xx年起,市直学校每年下乡交流人数应不低于全体教职工的10%。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对农村有所倾斜,比如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巡回授课,鼓励紧缺学科教师的流动等。
3、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由于农村学校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去。他们一是害怕无机会再进城市的学校,二是担心自己到农村会被同化。因为农村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新教师难以进行教学改革。为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政府就要给予到农村任教的师范毕业生一定的优惠政策。
4、充分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与条件开发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在硬件上相差甚远,在短期内不能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农村学校的教师也不能总是一味的抱怨,要充分利用农村一切可用的现有教育资源,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开发适合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贫困家庭方面
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贫困家庭在社会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的享有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没有辅助性的机制保证他们得到教育的公平,那么贫困本身则有可能成为“世袭”的不幸命运。这种个人命运的恶性循环。最终使整个社会受到危害。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把对贫困学生的教育救助作为农村教育救助的重中之重。
1、建立稳定的教育救助机制
各级政府要成立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贫困学生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中小学救助受援捐赠中心”,同时还要增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设立中小学贫困学生救助专项资金,并将助学工作列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整合各方面力量,统筹协调和指导本地区的经常性助学活动,推进救助贫困学生工作。
2、加大教育救助力度
对贫困学生的救助要以政府资金为主,继续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并要落到实处。同时要以经常性捐赠活动为载体,组织和发动各界人士捐款助学,对口帮扶。目前,无论是政府的救助、社会的捐助,还是学校的奖励与减免,总体来看教育救助覆盖面不大,平均到人的额度较低,救助力度偏小。因此,各级财政要每年安排贫困学生专项救助金,加大救助力度。
3、努力扩大教育救助范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我国逐步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已成为可能。20xx年1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记者招待会,教育部首次发布《全民教育国家报告》。该报告列出了我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时间表:到20xx年,使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费),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到20xx年,全国农村地区将全部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到20xx年,全国将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然而,政府、社会对高中教育的贫困救助问题,相对来说关注不够,虽然有一些相关政策,但执行中存在若干问题。从全国范围看,多数地区至今缺少刚性的制度和措施。因此,在进行教育救助时,要把救助的范围扩大到高中。
总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管齐下的教育救助体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救助政策,是农村教育救助及时性、长效性的重要保证。
七、启示与结语
通过几天时间的调研,我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以上就是这次实践活动所获得的一些具体情况,但光了解情况并不够,既然是调研报告,就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从调研的对象——营胜村以及参考整个中国的农村基础教育来看,我认为,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之所以令人堪忧的原因有:一是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农村本身的经济水平十分有限,而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教育对经济的促进就体现不出,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是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二是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和不精。广大农村地区师资稀少并且专业度相比之下严重不足,这对农村教育是严重不利的。三是农村家庭本身的贫困问题致使农村基础教育始终得不到提高,“没钱上学”是广大农村孩子受教育的一个严重的障碍。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问题是中国的重要问题,而农村的教育问题更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就本次调研的是营胜村而言,他们就亟待靠经济去帮助教育、靠教育去反哺经济、推动经济增长,以此来实现民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才能让营胜村变得富有,和谐,美好,才能让中国更加强大,富强,和谐,稳定!
【教师队伍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01-13
调研的报告02-07
调研报告02-15
文案调研报告03-22
调研实习报告07-01
商圈调研报告06-30
旅游调研报告06-19
餐厅的调研报告06-19
乡镇调研报告11-23
行业调研报告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