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崔融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3-11-05 12:32:55 赏析 我要投稿

[热门]送崔融原文及赏析3篇

送崔融原文及赏析1

  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

  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

  翻译

  金秋季节萧瑟寒风初起,白露时分开始发兵征讨。

  朝廷军队并非爱好战争,你们用兵时要慎重行事。

  征伐定如海气席卷南国,边风扫荡北地所向披靡。

  要学习田畴不居功自傲,更不必希求扬名麒麟阁。

  注释

  金天:秋天。秋季于五行属金,金色白又为白帝,万物收藏主肃杀。

  肃杀:使万物凋萎。

  白露:节气名。是秋季中的第三个节气。

  专征:指将帅受皇帝之命全权指挥军队进行讨伐。

  王师:王者之师,对本国政府军的美称。

  乐战:好战。

  之子:指崔融。

  佳兵:本指锐利的武器,这里指乐战好杀。

  海气:指渤海的寒气。

  南部:这里指东北契丹族叛乱南侵的部落。

  边风:北方边境的寒风。

  北平:北平郡,这里指北方边疆地区。

  卢龙塞:即今河北省遵化县内的喜峰口,是当时北平郡的边境要塞。

  归邀:回来后邀取、希图。麟(lín)

  阁:麒麟阁。汉宣帝时曾画霍光等十一名功臣的像在此阁中,以表彰他们的功绩。这里借指对功勋的`表彰。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五月,这一年,由于唐朝将帅对边事处置失宜,契丹孙万荣、李尽忠发动叛乱,攻陷营州。唐王朝于是年七月以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以备契丹。崔融时任著作佐郎,以掌书记身份随武三思出征。陈子昂写下此诗,对崔融进行劝诫。

  赏析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首联点明出征送别的时间。大唐王朝这次东征平叛,选择在秋气肃杀的时候,正是为了“昭我王师,恭天讨”。这两句暗示唐军乃正义之师,讨伐不义,告捷指日可待。“肃杀”、“白露”勾划出送别时的气氛,使出征者那种庄重严肃的神情跃然纸上。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统治者当垂恤生灵,“偃兵天下”,因此王师不喜战伐,以仁义为本。这里用“慎佳兵”来劝友人要慎重兵事,少杀戮。两句表面歌颂王师,实则规谏崔融,显得委婉含蓄。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五、六两句借表现河北战场的环境,来盛赞唐军的兵威。梁王大军兵多将良,军容整肃,这次东征定能击败叛军,大获全胜。“海气”、“边风”都是带杀气的物象,“侵”、“扫”来表现东征的气势。

  “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末二句进一步以古人的高风节义期许友人,呼应三、四两句。诗人用卢龙塞和麟阁这两个典故是有针对性的。武后临朝称制时,轻启战争。垂拱三年(687),凿山开道,袭击羌、吐蕃,不但造成士卒的痛苦,也给中原和少数民族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眼下,孙、李利用契丹人民的怨恨,大举叛乱,烧杀掳掠,贻害河北人民。因此,陈子昂一方面力主平叛,在诗序中称赞崔融等出征时“酒中乐酣,拔剑起舞”、“气横辽碣,志扫獯戎”的豪气,后来自己也亲随武攸宜出征,参谋帷幕;另一方面,他又反对穷兵黩武,反对将领们为了贪功邀赏,迎得武则天的欢心而扩大战事,希望他们能像田畴那样淡泊明志,以国家大义为重。这两句实际上是希望友人能在这方面做出表率,表现了诗人出语坚决,正气凛然。

  全诗质朴自然,写景议论不事雕琢,词句铿锵,撼动人心,正如元方回《瀛奎律髓》评陈子昂的律诗:“天下皆知其能为古诗,一扫南北绮靡,殊不知律诗极佳。”

送崔融原文及赏析2

  原文: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

  译文

  金秋季节萧瑟寒风初起,白露时分开始发兵征讨。

  朝海军队并非爱好战争,你们用兵时要慎重行事。

  征伐定如海气席卷南国,边风扫荡北地所向披靡。

  要学习田畴不居功自傲,更不必希求扬名麒麟阁。

  注释

  著作佐郎:官名,属中书指,为编修国史之任。崔融:作者好友,当时崔融以著作佐郎的官衔掌书记,随军东征。梁王:即武三思,武则天之侄。

  金天:秋天。秋季于五行属金,金色白又为白帝,万物收藏主肃杀。肃杀:使万物凋萎。

  白露:节气名。是秋季中的第三个节气。专征:指将帅受皇帝之命全权指挥军队进行讨伐。

  王师:王者之师,对本国政府军的美称。乐战:好战。

  之子:指崔融。《诗经·小雅·鸿雁》:“之子于征”。佳兵:本指锐利的武器,这里指乐战好杀。

  海气:指渤海的寒气。南时:这里指东北契丹族叛乱南侵的时落。

  边风:北方边境的'寒风。北平:北平郡,这里指北方边疆地区。

  卢龙塞:即今河北指遵化县内的喜峰口,是当时北平郡的边境要塞。

  归邀:回来后邀取、希图。麟(lín)阁:麒麟阁。汉宣帝时曾画霍光等十一名功臣的像在此阁中,以表彰他们的功绩。这里借指对功勋的表彰。

  赏析:

  这首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五月,这一年,由于唐朝将帅对边事处置失宜,契丹孙万荣、李尽忠发动叛乱,攻陷营州。唐王朝于是年七月以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以备契丹。崔融时任著作佐郎,以掌书记身份随武三思出征。陈子昂写下此诗,对崔融进行劝诫。

送崔融原文及赏析3

  原文:

  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

  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

  旌旃朝朔气,笳吹夜边声。

  坐觉烟尘扫,秋风古北平。

  译文

  君王将派遣大将出师远征,你作为书记官也奉命随行。

  在别的酒宴规模十分盛大,雄壮的军威轰动整个洛城。

  军旗在早晨的寒气中飘扬,胡笳在夜晚的边境上传鸣。

  你稳坐中军筹划灭敌计谋,北方的边境秋天就能平定。

  注释

  崔(为uī)融(róng):杜审言的友人,字安成,齐州全节(今山东历城)人,唐文学家,时任节度使书记官,与杜审言有深交。

  行出将:将要派遣大将出征。

  书记:崔融为节度使掌书记之官。

  祖帐(zhàng):为送别行人在路上设的酒宴帷帐。

  连河阙(quē):从京城连续到黄河边。阙,宫殿。指京城。

  军麾(huī):军旗,这里代指军队。

  洛(luò)城:洛阳城。

  旌(jīng)旃(zhān):旗帜、军旗。

  朔(shuò)气:北方寒冷的空气。

  笳(jiā):即胡笳。一种管乐器,汉魏时流行于塞北和西域,军营中常用作号令。

  边声:边界上的警报声。

  坐觉:安坐军中,运筹帷幄。

  烟尘:古时边境有敌入侵,便举火焚烟报警,这里指战事。

  古北:指北方边境。

  赏析:

  清代画家方薰认为,用笔的神妙,就在于有虚有实,所谓“虚实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不穷。”诗画道理相同。此首送别诗,采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写出了别情,充满了军威,写出了胜利,取得了情景和谐,韵味深长的艺术效果。

  “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以叙事的方式,交待友人远出的原因和形势,描绘出一幅君王为歼敌派将出征、书记随主帅即将远行的景致。友人从军远征,自然要说到行军战斗的事情,诗人却用烘托气氛的办法,从侧面来写出送别的题旨,升华主题,使得诗歌条理分明,富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君王”与“书记"、“行”与“远”的对举,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称赞和羡慕之情,也暗含诗人殷勤送别之情,也表现出诗人想建功立业的寄望。

  “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以写景的方式,紧接上文,描绘出一幅饯别的帐蓬连绵不断、从宫阙直伸延到河边的景致。诗人以热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夸张的语言,使得结构显得严谨,写出征时热烈隆重的饯别场面和威严雄壮的.军容。“连”、“动”两个动词,用得贴切自然,可谓一字传神,觥筹交错中,使得出征和送行的场面声势浩大、气势强劲。

  “旌旃朝朔气,茄吹夜边声”写诗人想象奔赴战场后的情景:旌旗在晨光下迎着朔风招展,笳声在月色里放声长鸣,响彻边城。“朝”、“朔气”、“吹”、“边声”,富有烘云托月之意,字里间处处充溢着豪气四溢、志兴翻飞的气势,流露出军营严肃、高昂的士气和战场的悲壮气氛,侧面夸赞行军和驻屯的整肃和警惕,暗寓出诗人对此次战争必胜信念的情愫。

  “坐觉烟尘扫,秋风古北平”描绘出一幅友人稳坐中军筹划灭敌计谋、待到北疆秋风劲吹之日传来平定的捷报的景致。诗人虽然没有把杀敌的情况加以叙述,却把友人那种飘逸豪放的气度、扬眉剑出鞘的神情,活灵活现,洋溢着诗人寄托着对朋友的希望和鼓励。诗人将饯行离别和抒怀融为一体,情意深长而又志气干云,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又衬写了包括友人在内的将士们的无畏精神。“坐觉”、“扫”、“平”,突显出诗人对友人的勉励,表现出对友人才华的信任和王师必胜的信心。

  此诗借助驰骋想象的笔墨,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沙场剪影。开头四句,诗人实写眼前的送别。后面四句,诗人超越空间的限制,写想象中的边塞恶劣的气候环境,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荒寒悲凉的景象,烘托出浓烈的战争气氛。此诗虚实相照,机趣盎然,格调古朴苍劲,音韵铿锵流转,写得言简意赅又不失笔调豪放,回肠荡气又不失痛快淋漓,没有悲悲切切的话语,而是充满着胜利的信心和令人鼓舞的力量。诗中着重描写友人到前线稳坐中军、运筹帷幄的威武风姿,祝颂之意即暗含其中,这样来写送别,生面别开。

【送崔融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送崔融原文及赏析11-05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原文及赏析09-18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原文及赏析【必备】10-26

过融上人兰若原文及赏析09-22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原文赏析07-10

送兄原文及赏析05-24

送兄原文及赏析06-04

送远原文及赏析09-17

送春原文及赏析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