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史原文及赏析
读史原文及赏析1
原文:
读史
宋代: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译文: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自古以来一个人要历尽苦辛才名就功成,可如实记载下他们的事迹要靠哪一个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往往是由于当时的情况不清而以讹传讹,加上后世的流俗更搅乱了事实以假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低俗的东西即使怎样流传也不会是精华,要知道绘画最难的是画出人的气质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点点记录怎能写尽古代贤哲的品格学问,俗儒们只会死抱着史书里的糟粕当宝贝。
注释: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行藏:行止,指事迹。
当时黮(dàn)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黮闇:昏暗,不清楚。犹承误:还以误传误,以讹传讹。末俗:后世的习俗。
糟(zāo)粕(pò)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粹美:指精华。丹青:中国古代绘画的材料,这里指绘画艺术。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区区:形容很少,指一点点历史记载。尘:尘土,这里指糟粕。
赏析:
这首诗是王安石针对当时俗儒歪曲历史事实,把糟粕当精华的情况而写的,诗的'前四句说一个人的功名是经过一番艰难才得到的,但却不知谁能如实记载他们的事迹。后四句说有人把古人流传下来的糟粕当作精华,而真正美好的东西是很难流传下来的。这首诗写得深沉、抑郁,抒发了诗人的忧愁和怨愤,容量甚大,耐人寻味。
诗的开头四句说自古以来一个人的功名是经过一番艰难才得到的,但却不知谁能如实记载他们的事迹。历史从来都是难以说清的,即便是在当时也是非难辨,在遥远的后世就更是如此了。
后四句说有人把古人流传下来的糟粕当作精华,而真正美好的东西是很难流传下来的。即便是最出色的画师,也无法描绘出人的精神。因而史书不过是故纸堆而已,并不能真正表达出历代高贤的品格。王安石不只是替古人感慨,也是为自己担忧,他已经预感到那些守旧势力不可能轻易放过自己,后世强加于他的污水肯定不会少。他提醒人们,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正史”对他的评价。应当透过层层迷雾追寻历史的真相。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是被后人推崇引用的名句,常用来说明在文艺创作上刻画人物时,外表好写而内心世界和本质精神却不易写的道理;或者说明要反映事物的本质是不容易的。
读史原文及赏析2
原文:
诸吕更相王,陈平气何索?千金寿绛侯,刘宗知有托!
赏析:
【说明】
这首诗对汉初吕后专权事件作了评论。诗中热情歌颂了周勃粉碎吕氏集团的历史功绩。
【解释】
①诸吕——汉高祖(刘邦)皇后吕雉的亲属。更相王——一个个封为王。吕雉在刘邦死后。执政十六年。为了巩固她的.统治,杀害了刘邦的几个儿子和功臣,封她的亲属吕台为吕王、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吕通为燕王,另封了六个亲属为列侯,追赠她父亲为吕宣王、哥哥为悼武王。
②陈平——刘邦的重要谋臣,协助刘邦夺取天下,建立汉朝,封曲逆侯,历任惠帝、吕后、文帝的丞相。气索——恐惧、害怕。这句说:在诸吕更相封王时,陈平为什么害怕呢?
③寿——作动词,祝福,致敬。绛侯——刘邦的大将周勃,封绛侯。他为人朴实,忠心耿耿,屡建奇功。吕后死,他和陈平等合计诛杀了吕产、吕禄等人,迎立汉文帝,任右丞相,④刘宗——刘氏宗室,指西汉刘氏王朝,托——寄托、希望。这两句说:应当用千金向周勃表示敬意,因为他诛了诸吕,汉朝江山才算有了希望。
【读史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读史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4-20
赠羊长史·并序原文及赏析08-12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原文及赏析10-16
读孟尝君传原文及赏析07-03
读孟尝君传原文、赏析09-27
读孟尝君传原文赏析10-07
读韩杜集原文及赏析09-12
读韩杜集原文及赏析(优)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