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春雪原文及赏析【实用13篇】
春雪原文及赏析1
春雪
朝代:唐代
作者:韩愈
原文:
看雪乘清旦,无人坐独谣。拂花轻尚起,落地暖初销。
已讶陵歌扇,还来伴舞腰。洒篁留密节,著柳送长条。
入镜鸾窥沼,行天马度桥。遍阶怜可掬,满树戏成摇。
江浪迎涛日,风毛纵猎朝。弄闲时细转,争急忽惊飘。
城险疑悬布,砧寒未捣绡。莫愁阴景促,夜色自相饶。
赏析
宋玉有一篇《风赋》写有风飒然而至,楚襄王披襟当之,问道:“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则对他说:“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并铺陈形容了一番,说明庶人的境地与大王不同,所以不会有大王那种“快哉此风”的感觉。刘方平的《春雪》告诉我们的也是与《风赋》相同的道理,那就是天地无私,人各有异,同样的风花雪月、阴晴寒热,不同境遇的人有着完全不同的反映,不同的感受,因而美感的反差也由此而生。要说的道理虽然相同,但在表现形式上《春雪》却采用了最短小的五绝。
那么,这二十个字如何完成这深刻而复杂的主题呢?
“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谢榛《四溟诗话》)。“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是景,也是“诗之媒”,不过为什么样的`“情”作“媒”,还不清楚。第三句“君看似花处”,有承有转,若只看承接上意,情之意向仍然不明,因为说雪似花、花似雪在古诗中乃是常见的,如“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刘禹锡《杨柳枝词》)等等。可见,要真正知道它所孕育的诗之情、“诗之胚”是什么,还得再看下一句—— “偏在洛城中”。
“洛城中”,一作“洛城东”,刘永济说:“洛城东皆豪贵第宅所在,春雪至此等处,非但不寒而且似花。”(《唐人绝句精华》)。这里指富贵人家居住之地。
联系诗题来看这两句,那意思是说冬天已经结束,突然来了一场春雪,这在那些无饥寒之虑的富贵人心中,不由得产生了一种难得又见的满足和喜悦,于是这熟悉而又新鲜的飞雪,在他们的眼中便成了飞花舞空的美景。但是,对于“洛城外”的穷人来说,他们好不容易在饥寒交迫中熬过了大雪纷飞的隆冬,盼来了春回大地,谁知又来一场大雪,这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他们会感受到飞雪似花吗?诗人没有说,但这逝而复回的威胁和灾难,所带来的艰难与怨恨是不难想见的。看来,这首诗的得力之处正在尾句,尾句之中又得力于一个“偏”字,是它构成了虚实两个空间,两种境界,两种生活,两种感情的对比,而诗人的爱与恨,同情与憎恶,也都融入这个对比之中。但由于对比的一方,对比的产生,对比所展现的不同状况,及其所孕育的主题等等,全都留在了诗外,这就为读者开拓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绝句这种高度浓缩、凝炼的手法,显然不同于“赋”的铺张扬厉。
春雪原文及赏析2
春雪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中。
翻译
春风卷着漫天大雪,飘来飘去,落得到处都是。
你看那欣赏雪景的人们,原都是居住在洛阳城中的富贵人家啊!
注释
徘徊:来回地行走。诗中指雪花飞来飞去。
君:相当于“你”,有尊敬的意思。
似花处:指雪花落在树枝上,如盛开的梨花一般。
洛城:即洛阳;
洛城中:即“洛城东”,当时豪贵宅第之所在。
赏析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是写景;第三句“君看似花处”,有承有转,过渡句,使诗文由景转情。第四句“洛城中”,一作“洛城东”,这里指富贵人家居住之地。联系诗题来看这两句,那意思是说冬天已经结束,突然来了一场春雪,这在那些无饥寒之虑的富贵人心中,不由得产生了一种难得又见的满足和喜悦,于是这熟悉而又新鲜的飞雪,在他们的眼中便成了飞花舞空的美景。但是,对于“洛城外”的穷人来说,他们好不容易在饥寒交迫中熬过了大雪纷飞的'隆冬,盼来了春回大地,谁知又来一场大雪,这逝而复回的威胁和灾难,所带来的艰难与怨恨是不难想见的。这首诗的得力之处正在尾句,尾句之中又得力于一个“偏”字,是它构成了虚实两个空间,两种境界,两种生活,两种感情的对比,而诗人的爱与恨,同情与憎恶,也都融入这个对比之中。通过对比所展现的不同状况,及其所孕育的主题等,都留在了诗外,为读者开拓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此诗通过描写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雪,侧面写出了富人们在屋内赏雪以美酒相伴,穷人们却在雪天流落街头,形成鲜明对比。诗人用曲折的笔法,讽刺了那班达官贵人只图自己享乐,忘了广大地区人民的贫困。
春雪原文及赏析3
春雪
作者: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翻译
新年已经来到,然而却还没有看到芬芳的鲜花,直到二月里,才惊喜地发现草儿萌发了绿芽。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
注释
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
初:刚刚。
惊:新奇,惊讶。
嫌:嫌怨;怨恨。
故:故意。
赏析:
这首《春雪》,构思独特,独具风格,是韩愈小诗中的代表作。
前两句中,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里没有芬芳的鲜花盛放,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十分焦急。一个“都”字,透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单纯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宜玩味。它似乎不是表明,诗人为二月刚见草芽而吃惊、失望,而是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而惊喜。内心的感情是:虽然春色姗姗来迟,但毕竟就要来了。“初惊”写出“见草芽”时的情态,极其神。“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初”字含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然而这种淡淡的情绪藏在诗句背后,显得十分含蕴。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吧。从章法上看,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腾挪,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怅惘、遗憾,而是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称神来之笔。“却嫌”、“故穿”,把春雪描绘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饶富情趣。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热闹,一翻再翻,使读者如入山阴道上,有应接不暇之感。
此诗于常景中翻出新意,诗风独特,是一篇别开生面的佳作。
春雪原文及赏析4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诗文解释】
新年已经来到,然而却还没有看到芬芳的鲜花,直到二月里,才惊喜地发现草儿萌发了绿芽。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
【词语解释】
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故:故意。
【诗文赏析】
真正的春天虽然还未来到,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纷纷扬扬,自己妆点出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久盼春天的烦恼顿时化成一片欣喜。全诗构思精巧,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别开生面。
春雪原文及赏析5
原文:
洛阳春·雪
清代:纳兰性德
密洒征鞍无数。冥迷远树。乱山重叠杳难分,似五里、蒙蒙雾。
惆怅琐窗深处。湿花轻絮。当时悠飏得人怜,也都是、浓香助。
译文:
密洒征鞍无数。冥迷远树。乱山重叠杳难分,似五里、蒙蒙雾。
骑马远行的路上,雪花铺天盖地落下,迷蒙了远处的树林,模糊了重叠的山岭,教人无法辨个明白,仿佛身陷五里雾中。
惆怅琐窗深处。湿花轻絮。当时悠飏得人怜,也都是、浓香助。
当初这雪花也飘进过我们的窗户,一如濡湿的花朵、轻盈的柳絮。那悠扬的样子多么惹人怜爱,但不是因为雪花太美,而是因为你就在我身边。
注释:
密洒征鞍无数。冥迷远树。乱山重叠杳难分,似五里、蒙蒙雾。
征鞍:远行人的马鞍。冥迷远树:指在漫天飞雪中,远方的树木一片迷蒙。冥迷,迷蒙。杳:幽暗。
惆怅琐(suǒ)窗深处。湿花轻絮(xù)。当时悠飏(yáng)得人怜,也都是、浓香助。
琐窗:窗棂上雕刻着精致花纹的窗,代指女子闺房。湿花:即雪花。雪为六角形晶体,古人称雪为六出(瓣)之花。轻絮:指雪。悠飏(yáng):雪花轻盈飞舞的`样子。浓香:指琐窗内温馨的环境。
赏析:
这是一首咏雪之作。此词上片主要描绘了室外景物,将大雪纷飞之壮观之景展现在读者眼前。下片随着雪花的飘扬,转入室内窗棂,借“暗香”传达对伊人的思念。结句蕴含新意,引人遐思联想,耐人寻味。
上片主要描绘了室外景物,将大雪纷飞之壮观之景展现在读者眼前。视角由近及远,近处是征鞍上密密麻麻的洒满了无数的雪花,远处则是树木冥迷,乱山重叠,杏渺难分,仿佛一切都笼罩在蒙蒙的烟雾之中。
下片随着雪花的飘扬,由室外转入室内。雪花像湿花柳絮一样,飘入了惆怅的琐窗深处。而这轻盈散落的雪花又勾起了咏雪人的感怀,因为那纷纷扬扬的雪花是那样的惹人怜爱,更何况它除了拥有轻盈的体态之外,还有“浓香”暗助呢。
整首词中,结句“浓香”二字用得巧妙,“浓香”到底是和雪花一样有若孤高清怀的梅花还是词人心中所思念的伊人,令人寻味。
春雪原文及赏析6
【原文】:
春雪
作者: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注音:
xīn nián dōu wèi yǒu fāng huá ,èr yuè chū jīng jiàn cǎo yá 。
bái xuě què xián chūn sè wǎn ,gù chuān tíng shù zuò fēi huā 。
翻译:
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字词解释:
1.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2.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
3.初:刚刚。
4.惊:新奇,惊讶。
5.嫌:嫌怨;怨恨。
6.故:故意。
韩愈背景:
此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当时作者韩愈在朝任史馆修撰,知制诰。对北方人来说,新年无芳华是正常的,但到过岭南的韩愈却觉得北方春来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长出来,作者便借鉴岑参《白雪歌》之意,创作了此诗。
赏析:
首句中“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这一“ 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 。从章法上看 ,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 “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
此诗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独具风采。
艺术特色
空幻、浪漫的想象翻新:一是诗人调转笔锋,撇置“芳华”,偏写“白雪”,从春寒飞雪的视角,展现春色来临的景象,翻春寒飞雪为春色飞花。二是翻人情为物意,期盼春意,怨春色来迟,本是人的情感,诗人却以移情手法将人的情感赋予了无情之物,让白雪嫌怨春色来的太迟,于是白雪颇解人情,有意地“故穿庭树”化作飞花装点春色。三是翻春寒冷落,心情怅惘,为飞花送春,平添欢闹,白雪飞花,穿庭缀树,化春寒料峭为春意欣然,化情怀冷漠为意趣欢闹。
后世评价:
1.清·朱彝尊《批韩诗》:常套语,然调却流快。
2.清·刘公坡《学诗百法》:作诗实写则易落板滞,空翻则自见灵动。唐诗中韩愈《春雪》一首,可谓极空翻之能事矣。”
3.近代·朱宝莹《诗式》:此诗首句、二句从“春”字咀嚼而出,看似与雪无涉,而全为三句、四句作势,几于无处不切‘‘雪’’字。三句、四句兜转,备具雪意、雪景,不呆写雪,而雪字自见,不死做春,而春字自在。四句一气相生,以视寻常斧凿者,徒见雕斫之痕,其相去远矣。
主要功绩:
政治
在政治上,韩愈反对藩镇割据。对于韩愈对待藩镇割据的态度,郭预衡指出:韩愈《平淮西碑》的主要倾向是“反对藩镇割据,而歌颂平叛的胜利;赞扬主战派,而批评主和派”,认为“韩愈反对藩镇割据的坚定立场,不应因为碑文少写了李愬之功便加以贬低”,而且他“反对藩镇割据的主张,还不仅表现在平定淮西的一时一事,他在一系列的文章里都贯穿着这个思想。”他在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
文学
韩愈的主要贡献是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时人有“韩文”之誉。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年—780年)以来的平庸诗风。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他也有独到的建树,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
他的古文可大致概括为论说与记叙两类。论说文气势雄浑,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记叙文则爱憎分明,抒情性强,韩文雄奇奔放,风格鲜明,语言上亦独具特色,尤善锤炼词句,推陈出新,许多精辟词语已转为成语,至今还应用在文学语言和人们的口语中。
教育
韩愈三进国子监做博士,担任国子监祭酒,招收弟子,亲授学业,留下了论说师道激励后世和提携人才的文章。韩愈力改耻为人师之风,广招后学。在教育方面的论文中,他强调了求师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是有学问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师;把有才能人比作千里马,阐释了在位之人如何识别人才对待人才和使用人才的问题。
史学
唐时人称韩愈有史家的笔力,等到他撰写《顺宗实录》,由于繁简不当,叙事取舍也不恰当,深为时人指责。穆宗、文宗都曾命令史官增添修改,但那时韩愈的女婿李汉、蒋系官居显位,诸位史臣很觉为难。而韦处厚则另撰《顺宗实录》三卷。
个人资料: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因谥号“文”,又称“韩文公”。贞元八年(792年)中进士,曾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
韩愈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苏轼称其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春雪原文及赏析7
原文
飞雪带春风,裴回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阳东。
赏析
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谢榛《四溟诗话》)。“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是景,也是“诗之媒”,不过为什么样的“情”作“媒”,还不清楚。第三句“君看似花处”,有承有转,若只看承接上意,情之意向仍然不明,因为说雪似花、花似雪在古诗中乃是常见的,如“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刘禹锡《杨柳枝词》)等等。可见,要真正知道它所孕育的诗之情、“诗之胚”是什么,还得再看下一句—— “偏在洛城中”。
“洛城中”,一作“洛城东”,刘永济说:“洛城东皆豪贵第宅所在,春雪至此等处,非但不寒而且似花..”(《唐人绝句精华》)。这里指富贵人家居住之地。
联系诗题来看这两句,那意思是说冬天已经结束,突然来了一场春雪,这在那些无饥寒之虑的富贵人心中,不由得产生了一种难得又见的满足和喜悦,于是这熟悉而又新鲜的飞雪,在他们的眼中便成了飞花舞空的美景。但是,对于“洛城外”的穷人来说,他们好不容易在饥寒交迫中熬过了大雪纷飞的隆冬,盼来了春回大地,谁知又来一场大雪,这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他们会感受到飞雪似花吗?诗人没有说,但这逝而复回的威胁和灾难,所带来的艰难与怨恨是不难想见的。看来,这首诗的`得力之处正在尾句,尾句之中又得力于一个“偏”字,是它构成了虚实两个空间,两种境界,两种生活,两种感情的对比,而诗人的爱与恨,同情与憎恶,也都融入这个对比之中。但由于对比的一方,对比的产生,对比所展现的不同状况,及其所孕育的主题等等,全都留在了诗外,这就为读者开拓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绝句这种高度浓缩、凝炼的手法,显然不同于“赋”的铺张扬厉。
春雪原文及赏析8
原文:
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
解佩凌波人不见,漫说芷珠宫阙。
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
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鴃。
当日九畹光风,数茎清露,纤手分花叶。
曾在多情怀袖里,一缕同心千结。
玉腕香销,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
洛滨江上,寻芳再望佳节。
注释译文:
⑴此词以兰自喻人,痛悼抗清志士之牺牲,寄托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愫。
⑵“问天”句:化用南朝宋鲍照《学刘公干体》“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句意,以问句领起。问老天何以在春意正盛的时节千里迢迢送来北方寒山的飞雪?
⑶“解佩”句:言大雪漫空飞舞,解佩相赠的汉皋游女和凌波微步的洛水宓妃都不见踪影,更何况天界的仙宫宝阙。
⑷“九畹”引《离骚》句意:“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王逸注:“十二亩曰畹。”一说,田三十亩曰畹。见《说文》。后即以“九畹”为兰花的典实。
⑸“光风”,雨止日出时的和风。用《招魂》“光风转蕙,汜崇兰些”句意。
⑹“金跳脱”,一种妇女戴的首饰。词句似指作者在宏光朝廷中任官时,所伤奏疏均未被采纳。
⑺“洛滨江”句,谓复明有望,鼓舞自己与志同道合者继续奋战。
赏析:
这首词约作于1647(清顺治四年)三月。作者继承《楚辞》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以雪代指险恶的时代环境,以兰代指坚贞的.志士仁人,寄托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愫。
词开头即化用南朝宋鲍照《学刘公干体》“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句意,以问句领起。作者责问老天在春意正盛的时节千里迢迢送来北方寒山的飞雪,“春深”而有“飞雪”,反常且令人痛苦,这幕情景实际是隐喻明朝的美好河山竟遭受清军铁蹄蹂躏。作者对此痛心疾首,遂效属原呵壁问天,仰天悲呼。下面两句,谓大雪漫空飞舞,解佩相赠的汉皋游女和凌波微步的洛水宓妃都不见踪影,更何况天界的仙宫宝阙。这里“解佩凌波”当喻指抗清的志土,“人不见”,则是说他们多遭不幸;“漫说蕊珠宫阙”,似言南明鲁王和隆武政权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按:鲁监国元年(1646)清军抢渡钱塘江,浙东失守,鲁王逃亡海上,1646(隆武三年)清军入福建,隆武帝逃至汀州,为清将李成栋所杀,时间上与此处所言吻合,以上两韵,扣题中之“春雪”,下面便转入题中之“咏兰”。“楚殿”、“湘潭”,所用地名令人联想到流放沅湘的战国楚伟大诗人屈原,他的《离骚》多有写到兰的句子,如“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时暖暖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等。“烟微”、“月冷”都是凄迷之景,见出作者的惆怅悲苦。而幽兰皆遭“攀折”,就是他心怀恻怆的原因。联系史事,当时清平南大将军孔有德正进击湖南,而此前挚友夏允彝在江南抗清失利投水殉节,他作诗悼之,曾有“予为蕙兮子作兰”、“拊膺顿足摧心肝”(《七歌》之六)之句,可知此三句慨叹之意甚深。歇拍作者以空谷幽兰自拟,用《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的典故,表达他的伤时之情。作者清顺治二年(1645)松江起义兵败后,曾一度隐居,此处“幽谷”云云,即指此。
下片换头回忆往事,“九畹”用上引《离骚》句意,“光风”用《招魂》“光风转蕙,汜崇兰些”句意,表现幽兰在佳人的“纤手”中流芬扬馥的情状,隐喻自己深受大明王朝的国恩。“数茎清露”,象征着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忠贞的气节。这里将香草美人结合起来,比兴之义尤为精微。下面两句,进一步用“多情怀袖”、“同心千结”倾诉自己的忠爱缠绵意绪,“多情怀袖”承上文之“纤手”,“同心千结”承上文之“花叶”。这几句“当日”、“曾在”应是指崇祯朝之事,此后则“玉腕香消,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也就是说他的报国之心不被理解,颇和明珠投暗之恨。“金跳脱”,一种妇女戴的首饰。联系作者身世,他在南明弘光时数上疏指陈时政,均未受重视,遂辞职归家,这里的“空赠金跳脱”便不难索解,“空赠”两字,惋惜之意极浓,实在是感慨万端之语。而“香消”、“雾掩”,也隐含对弘光时忠良遭斥、奸佞当道的批评之意,结拍两句。“洛滨江上”,结构上遥应“解佩凌波”,似指刚成立的南明永历政权,接受其领导的抗清义军有瞿式耜等部,据有两广、云贵、四川等地;“寻芳再望佳节”,就是期望这一股抗清力量能够完成国家复兴的艰苦事业。因鲁王余部退兵海上,词中又有“江”字,这两句也可以理解为对鲁王政权仍抱有希望。不过,因鲁王所部主力张名振、张煌言溯长江克京口的一时之盛远在作者殉国后多年(此时他们也都归入永历帝麾下),写此词时鲁王政权正处低潮,而永历政权则方举义旗,更易令人对之寄以厚望,所以,说词的结尾是属望于永历帝,恐怕更合情理。后来李定国、郑成功等的几次大捷,也证明作者的期望是有道理的。
全词主要以兰自喻,个别地方喻抗清志士,另以美人或指忠臣义士,或指君王主上,都与楚辞美人香草之孤忠隐约之言一脉相承,意深情远,亦婉丽亦苍凉,堪称明词压卷杰作之一。
关于此词的写作时间,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云:“宋征璧《含真堂集》六《予以病请假,戏摘幽兰缄寄大樽》云:“采采缄题寄所思,水晶帘幕弄芳姿……"寅恪案:"此诗之作成,当在弘光元年二月丙寅即十三日,……今拾陈氏诗集,未发见有类似之作,唯《陈忠裕公集》二十诗余中有《念奴娇·春雪咏兰》一阕,虽未能确定其何时所赋,但必是与尚木(宋征璧字)寄诗时相距不久之作,故疑是因宋氏之诗有所感念而成。”但玩子龙词意,情调与征璧诗相去颇远,陈先生谓作于弘光元年(1645)二月的推测恐不能成立。
春雪原文及赏析9
春雪
唐代: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译文及注释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到了新年都还看不到芬芳的花朵,二月初时才惊讶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初:刚刚。惊:新奇,惊讶。
白雪却嫌(xián)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白雪却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故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嫌:嫌怨;怨恨。故:故意。
译文
到了新年都还看不到芬芳的花朵,二月初时才惊讶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却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故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注释
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
初:刚刚。
惊:新奇,惊讶。
嫌:嫌怨;怨恨。
故:故意。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815年(元和十年),当时作者韩愈在朝任史馆修撰,知制诰。对于到过岭南的韩愈来说,北方的春天来的稍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长出来,作者便借鉴岑参《白雪歌》之意,创作了此诗。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独具风采。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这一“ 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从章法上看 ,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 “故穿”,把春雪刻画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 故穿庭树”纷飞而来 。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闹,一翻再翻,令读者目不暇接。
第三、四段简要赏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这就是运用拟人手法的妙处。
春雪原文及赏析10
原文:
春雪
[唐代]刘方平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中。
赏析:
此诗通过描写一场突如其来带春雪,侧面写出了富人们在屋内赏雪以美酒相伴,穷人们却在雪天流落街头,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洛阳城中那班达官贵人只图自己享乐带讽刺。此诗是一首讽刺诗,但又不同于一般带悯寒诗或讽谕诗,诗中既无直唿,诗人用曲折带笔法,就自己特殊带观照角度,从写景中微示暗讽,发人深思。
“飞雪带春风”首句不说春风吹雪,却道是飞雪“带”春风。“带”字很普通,但用得突兀而精劲。飞雪先行,春风随后,可知是严冬刚过,春风初度,余寒犹厉带季节。第二句具写飞雪情状,字字都与写风糅合。“徘徊”写出雪片在风里轻缓地旋舞,又似乎冬寒还恋恋不肯即逝;“绕空”显出气流回荡中雪带整体动态,再用一个“乱”字,更给人纷繁迷茫之感,显然这初春带风雪也并不存心要给人间装点什么美景吧。从画面看诗情,作者此际没有沉浸于自然美带享受,心情似乎是低回、怅惘而烦乱带。
三、四句以“君看”一转,着笔于洛阳城东带雪景。作者只用“似花”一语状美。用花拟雪或用雪拟花,诗中常见,春雪尤其容易引起人们对春花带联想和期待,韩愈带同名诗篇中就有“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带好句。但作者此时却无意于“似花”之美,而专注于似花之“处”。与其说他产生了“似花”带美感,更不如说他是按审美经验设想着他人带赏雪快感——洛阳城东带阔人们正在把春雪当春花观赏作乐哩!两句写景是虚,抒感是实。用“君看”这个唿语力转,也正为此“君看”和“君不见”在旧体诗中常用来引起人们注某一含有深意带事物或景象,起提醒和强调带作用。如“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李白《丁都护歌》),“君看一叶舟,出入风波里”(范仲淹《上渔者》)。
刘方平所触目动心之处带“洛城东”,是唐代东都洛阳贵族豪门带第宅园林集中带所在。初唐诗人刘希夷带《代悲白头翁》里“公子王孙芳树下”带赏花典型环境就是“洛城东”。春雪只有在这样带大片园林亭榭才能装点出奇艳带景观,也只有权豪贵眷才能金炉香兽,华筵美酒,无虞春寒,尽情观赏。第四句中一个“偏”字就着力点到了这种特殊条件和特有带兴致。“偏”字又与第二句带“乱”字关合:春雪本自乱绕乱落于人间,也竟如同专为豪贵作美,正是特殊带社会地位使他们得以偏享,长期隐居,“不乐仕进”带刘方平,以他较多带平民意识颇触着了人间不平带深处。
然而《春雪》又不同于一般带悯寒诗或讽谕诗。诗中既无“长安有贫者”(罗隐《雪》)那种直唿,也不作朱门白屋带对比,诗人只就自己特殊带观照角度,从写景中微示暗讽,发人深思。
春雪原文及赏析11
《春雪》是韩愈的一首很富有特色的咏雪诗,诗歌构思新巧,立意独特,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全诗如下: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第一句“新年都未有芳华”。“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芳华”即发出香气的花儿,这里泛指花。这一句的意思是,新年都来了,却还没有芬芳的鲜花。这里表明了北方的春天来得迟,冬天去得晚。这是诗人初到北方的感受。一个“都”字,流露出诗人那种盼望春天到来的焦急心情。这一句不但表现出盼春的心理,而且落脚在春的表征物——花上。
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承上句而来,说二月虽然无花,但有草芽生出了。“惊”即惊讶、惊喜。诗句中一个“惊”字,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突然见到“春色”时所产生的惊喜。“ 初”字,即开始。在诗人的心中,北方二月开始才有草芽,南方也许这就是春色满园了。这里自然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之感。“草芽”不但透出春的信息,也暗示诗人盼春时的喜悦。这一句重点写了初春的又一表征物——草芽上。
第三句“白雪却嫌春色晚”。这一句一转,不去写草芽,而进入写白雪。白雪是全诗所要表现的对象,是全诗的重点。而白雪是在“新年都未有芳华”和“二月初惊见草芽”的背景下引出的,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活动。“嫌”即不满意的意思。“春色晚”说明了这一年比较寒冷。联系上句来看,二月还在降雪。这里,诗人转换了视角,不是从人的角度来写,而是从雪的角度入手,借说白雪嫌春天来得晚了来表明自己对春的盼望心情。同时,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白雪以人的意识和情感,这样很自然地把人与物联系起来,实现借物抒情的审美效果。特别要注意诗中“却”字的妙处,虽然是一个副词,但具有极为重要的诗意,它说明北方的春并非来得晚,好像是雪“嫌”春来晚了,这样强化了白雪对春的'渴望之情。
第四句“故穿庭树作飞花”。这一句是全诗的收束,是诗人情感的最集中表现。“故”即故意的意思。这里赋予白雪以人的意识和情感。“作”即化作,当成。诗句中一个“故”字,一个“作”字,把春雪表现得灵性十足。白雪“嫌春色晚”,自己也就按捺不住了,自己穿过庭院中的树,化作漫天飘洒的飞花,把初春的美丽景色妆扮出来。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雪喻花,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盼春的急切心情。
总之,这首咏雪诗是很有特色的,在借物抒情中把雪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力和人的意识情感,再通过其行为动作表现了对春的渴望之情。这样,物与人合,从而表现出诗人对美好春天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春雪原文及赏析12
原文:
春雪
唐代:刘方平
飞雪带春风,裴回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阳东。(洛阳东:洛城中)
译文:
飞雪带春风,裴回乱绕空。
满天飞舞的大雪携带着春风而来,雪花在空中回旋乱舞。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阳东。
你看那欣赏雪景的人们,原都是居住在洛阳城中的富贵人家啊!
注释:
飞雪带春风,裴(péi)回乱绕空。
裴回:彷徨,徘徊不进。诗中指雪花飞来飞去。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阳东。
君:相当于“你”,有尊敬的意思。似花处:指雪花落在树枝上,如盛开的梨花一般。洛城:即洛阳;洛城东:即“洛城中”,当时豪贵宅第之所在。
赏析:
此诗通过描写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雪,侧面写出了富人们在屋内赏雪以美酒相伴,穷人们却在雪天流落街头,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洛阳城中那班达官贵人只图自己享乐的讽刺。此诗是一首讽刺诗,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悯寒诗或讽谕诗,诗中既无直呼,诗人用曲折的笔法,就自己特殊的观照角度,从写景中微示暗讽,发人深思。
“飞雪带春风”首句不说春风吹雪,却道是飞雪“带”春风。“带”字很普通,但用得突兀而精劲。飞雪先行,春风随后,可知是严冬刚过,春风初度,余寒犹厉的季节。第二句具写飞雪情状,字字都与写风糅合。“徘徊”写出雪片在风里轻缓地旋舞,又似乎冬寒还恋恋不肯即逝;“绕空”显出气流回荡中雪的整体动态,再用一个“乱”字,更给人纷繁迷茫之感,显然这初春的风雪也并不存心要给人间装点什么美景吧。从画面看诗情,作者此际没有沉浸于自然美的享受,心情似乎是低回、怅惘而烦乱的`。
三、四句以“君看”一转,着笔于洛阳城东的雪景。作者只用“似花”一语状美。用花拟雪或用雪拟花,诗中常见,春雪尤其容易引起人们对春花的联想和期待,韩愈的同名诗篇中就有“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好句。但作者此时却无意于“似花”之美,而专注于似花之“处”。与其说他产生了“似花”的美感,更不如说他是按审美经验设想着他人的赏雪快感——洛阳城东的阔人们正在把春雪当春花观赏作乐哩!两句写景是虚,抒感是实。用“君看”这个呼语力转,也正为此“君看”和“君不见”在旧体诗中常用来引起人们注某一含有深意的事物或景象,起提醒和强调的作用。如“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李白《丁都护歌》),“君看一叶舟,出入风波里”(范仲淹《上渔者》)。
刘方平所触目动心之处的“洛城东”,是唐代东都洛阳贵族豪门的第宅园林集中的所在。初唐诗人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里“公子王孙芳树下”的赏花典型环境就是“洛城东”。春雪只有在这样的大片园林亭榭才能装点出奇艳的景观,也只有权豪贵眷才能金炉香兽,华筵美酒,无虞春寒,尽情观赏。第四句中一个“偏”字就着力点到了这种特殊条件和特有的兴致。“偏”字又与第二句的“乱”字关合:春雪本自乱绕乱落于人间,也竟如同专为豪贵作美,正是特殊的社会地位使他们得以偏享,长期隐居,“不乐仕进”的刘方平,以他较多的平民意识颇触着了人间不平的深处。
然而《春雪》又不同于一般的悯寒诗或讽谕诗。诗中既无“长安有贫者”(罗隐《雪》)那种直呼,也不作朱门白屋的对比,诗人只就自己特殊的观照角度,从写景中微示暗讽,发人深思。
春雪原文及赏析13
念奴娇·春雪咏兰
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解佩凌波人不见,漫说蕊珠宫阙。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鴂。
当日九畹光风,数茎清露,纤手分花叶。曾在多情怀袖里,一缕同心千结。玉腕香销,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洛滨江上,寻芳再望佳节。
翻译
我问老天这究竟是为什么,已经是阳春三月, 龙山一带却还千里飞雪?凌波而来送我玉佩的您不见了,还说什么龙宫仙阙。南方宫殿已经如烟销云散,连倒映在水中的月亮也显得寒冷。料想那里的花全都给折断,只有我还在这深山中顾影自怜,“不如归去”的啼声让人悲痛欲绝。
回想当年九畹种兰花的情形,那么多的花含着清彻的露珠,是您亲手为我们分开花叶。我曾经投入您多情的怀抱,气味相投我们同心相结。您却走了,玉殒香销,连美丽的身影也消失在浓雾之中,白白里留下送给我的金跳脱。我在洛水之滨,寻找着再度降临的美好时节。
注释
解佩凌波:指江妃、洛神,以美人象征国君。
蕊珠:道教经典中所说的仙宫。
嫣然:美好的样子。
鴂:杜鹃。
九畹:《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薰之百亩。”后以“九畹”为兰花的典实。
金跳脱:一种妇女戴的首饰。
洛滨江上:指洛水与江水之滨,照应前洛神、江妃。
赏析
词开头“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即化用南朝宋鲍照《学刘公干体》“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句意,以问句领起。作者责问老天,为什么会在春意正盛的时节千里迢迢送来北方寒山的飞雪。“春深”而有“飞雪”,反常且令人痛苦,这幕情景实际是隐喻明朝的美好河山竞遭受清军铁蹄蹂躏。下面两句,谓大雪漫空飞舞,解佩相赠的汉皋游女和凌波微步的洛水宓妃都不见踪影,更何况天界的仙宫宝阙。这里“解佩凌波”当喻指抗清的`志士。“人不见”,则是说他们多遭不幸。以下便转入题中之“咏兰”。“楚殿”、“湘潭”,所用地名令人联想到流放沅湘的战国楚伟大诗人屈原。“烟微”、“月冷”都是凄迷之景,见出作者的惆怅悲苦。而幽兰皆遭“攀折”,就是他心怀恻怆的原因。歇拍作者以空谷幽兰自拟,用《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的典故,表达他的伤时之情。作者在清顺治二年(1645)松江起义兵败后,曾一度隐居,此处“幽谷”云云,即指此。
下片换头回忆往事,“九畹”用上引《离骚》句意,“光风”用《招魂》“光风转蕙,氾崇兰些”句意,表现幽兰在佳人的“纤手”中流芬扬馥的情状,隐喻自己深受大明王朝的国恩。“数茎清露”,象征着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忠贞的气节。这里将香草关人结合起来,比兴之义尤为精微。下面两句,进一步用“多情怀袖”、“同心千结”倾诉自己的忠爱缠绵意绪,“多情怀袖”承上文之“纤手”, “同心千结”承上文之“花叶”。这几句“当日”、“曾在”应是指崇祯朝之事,此后则“玉腕香消,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也就是说他的报国之心不被理解,颇和明珠投暗之恨。联系作者身世,他在南明弘光时数次上书指陈时政,均未受重视,遂辞职归家.这里的“空赠金跳脱”便不难索解,“空赠”两字。惋惜之意极浓,实在是感慨万端之语。而“香消”、“雾掩”,也隐含对弘光时忠良遭斥、奸佞当道的批评之意,结拍两句。“洛滨江上”,结构上遥应“解佩凌波”,似指刚成立的南明永历政权,接受其领导的抗清义军有瞿式耜等部,据有两广、云贵、四川等地;“寻芳再望佳节”,就是期望这一股抗清力量能够完成国家复兴的艰苦事业。
全词主要以兰自喻,个别地方喻抗清志士,另以关人或指忠臣义士,或指君王主上,都与楚辞美人香草之孤忠隐约之言一脉相承,意深情远,亦婉丽亦苍凉。
创作背景
这首词约作于清顺治四年(1647)三月,时作者隐居于幽谷。作者为了寄托自己深深的爱国情愫以及表达自己内心报国无门的情感而写下这首诗。
【春雪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春雪》原文及赏析03-25
春雪原文及赏析02-20
春雪原文、赏析07-27
春雪原文及赏析(通用)09-19
【通用】春雪原文及赏析09-19
春雪原文及赏析(优)09-19
《春雪》原文赏析(精选7篇)03-24
春雪原文及赏析11篇(经典)09-19
《春雪》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5篇)02-08
春雪原文及赏析大全11篇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