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方案5篇【经典】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就需要我们事先制定方案,方案的内容多是上级对下级或涉及面比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带“文件头”形式下发。那么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技术方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技术方案 篇1
【关键词】智能钥匙;锁具管理;技术方案
目前,我国大部分电力场所为了提高电力生产的安全性,大部分开始对相关设备开始进行分区管理,由此还诞生了各种设备锁和门锁,像是各种网门、端子箱、高压室和机房等区域,但由于锁具和钥匙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从而影响了电力的安全生产为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本文就此分析了智能钥匙和锁具的管理系统。
1方案的实现
1.1方案简介
AT500E型锁具及智能钥匙管理系统是在长园共创自主研制的智能监测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和智能锁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等共同研发出来的新型技术,这种技术具有易维护、可管理等优势特点。系统主要包括各种智能锁具、智能管理设备、手机APP、锁控管理软件等,目前此类产品逐渐在电力电气环境中应用开来,主要是用于光交箱、通信行业中的各种基站以及设备锁管理等领域,用来管控石化和石油等领域的工艺流程,或是其他重要环境下的门锁管理。
1.2系统结构
智能锁控系统主要是由锁具、紧急解锁钥匙、手机APP、E401智能钥匙和E402智能钥匙以及锁控管理软件等部分组成的。其中系统中起到决策作用的部件是锁控管理软件,主要负责通信管理、授权开锁、状态展示和数据存储等工作。而E402智能钥匙和E401智能钥匙主要是系统中的操作部件,负责管理系统发出的记录收集、开锁操作和授权开锁等工作。而手机APP则是系统中的远程授权工具,可以对智能钥匙进行远程授权与在线授权,对于电力现场的相关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来说,只需要利用手机APP和智能钥匙就可以进行相关工作,从而提高了整体的工作效率。对于外协单位中的相关工作人员来说,需要先借用智能钥匙在获得相应的开锁权限后才能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结束工作归还钥匙后,还会将记录自动上传,不但提高了开锁的效率,同时还提高了整体的安全性。具体的系统配置如表1。
2主要部件的技术条件
2.1E401智能钥匙
E401智能钥匙主要是单级旋转形式的单柄磁控开锁结构,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和锁具之间进行顺畅的配合,不会出现任何卡滞问题,在满足相应条件的情况下能够顺利将锁打开,同时还具有收集和识别锁具编码的能力。能够进行通信,将操作记录和锁具编码准确传输到管理系统当中,同时能够准确接收管理系统所发布的开锁权限。同时E401智能钥匙还具备对时功能,从而和管理系统进行对时作业,从而保持好时间上的'一致性。能利用声音和灯光等因素进行提示工作,包括智能钥匙的采码、开锁、通信状态等。如图1所示。
2.2E402智能钥匙
E402智能钥匙也是单级旋转形式的单柄磁控开锁结构,能够和锁具之间进行有效配合,不会出现卡滞问题,基本功能也和E401智能钥匙相似,具有收集、识别数据编码、通信、对时等功能,带有USB接口,可以进行充电,具有声音、灯管提示功能,在掉电情况下依然能够进行保存工作。能够准确接收管理系统中发布的开锁票,并存储开锁信息。远控报警装置:远控报警装置具有信息设置、监控信息发送、异常开门预警等功能。通过信息设置功能,可以将所有被监控设备的柜门数量、柜门名称、安装位置等进行自主设置。通过监控信息发送功能,可以对多个门锁的开关状态进行实时监督,并将具体信息发送到管理系统当中,并将相关预警信息同时发送给多名人员。而异常开门预警功能,就是在开门后没有明确身份并解除警报,或是不经过正常的程序开锁,装置就会通过声音进行连续警告,从而阻挡未经允许的人员进入,并将相关信息传送给管理人员。异常关门预警功能就是长时间开门的情况下,就会利用短信方式通知管理人员进行检查,从而防止出现柜门漏关的问题。如图2所示。
3结语
综上所述,在钥匙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各种问题,由于钥匙的数量较多,因此存在易丢失、携带不便等问题,从而无法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同时大部分类型相同的柜门都可以通过一把钥匙打开,因此一旦出现开柜错误就有可能引发各种大型安全事故,针对上述问题应该加强智能钥匙及锁具管理系统的研究,从而提高锁具及智能钥匙的管理效率,促进各项工作的安全、顺利运行。
参考文献
[1]何滔.基于NFC的数字化智能门禁系统研究与设计[J].科技创新与应用,20xx(19):94-95.
[2]李宏.路虎车系禁用/启用免钥匙被动进入/锁定功能手动设置[J].汽车维修技师,20xx(06):43.
技术方案 篇2
一、活动的目的
为弘扬国际护理先驱南丁格尔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精神,进一步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护士业务技能,更好地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二、主办单位
县卫生局
三、参赛人员
xx医院、x医院、xx院从事护理工作人员。
四、参赛形式及办法
参赛形式:xx医疗单位每个单位为一个赛区。
参赛办法:首先各赛区进行选拔赛,获得前十名的选手参加决赛(县医院前15名)。参加决赛的人员按照卫生局制定的`比赛项目和评分标准由评委进行打分。
五、表彰
因各参赛单位人数不同,经局研究决定卫生局表彰各单位决出的第一名为一等奖,第二名为二等奖,第三名为三等奖,参加决赛的其它人员为纪念奖。
六、比赛时间安排及地点
时间:县医院:
七、其它
1、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2、本方案解释权归县卫生局工会。
附:评委名单
卫生局
20xx年xx月xx日
技术方案 篇3
一、整地
承德十年九春旱,应在秋季尽早进行耕地,使土壤有较长时间的熟化,同时利于冬季积雪,保持墒情,沉实土壤因此,秋季及时抓紧灭茬,进行深耕。如秋季来不及深翻的,春季耕地要结合耙、压进行,注意保墒。
二、施足基肥
施足基肥是玉米增产的重要措施。玉米基肥应以迟效的有机肥为主。实践证明,增施基肥,培肥地力,玉米的单产也随之提高。针对目前普遍有机肥比较少的实际情况,推广“三肥做底”,即2-3方农家肥,氮素化肥10-15公斤,磷肥20-30公斤,结合耕翻做基肥,增产效果显著。高产地块可根据产量计划,计算出肥料施用量,进行科学施肥。据河北省土肥研究所资料,一般氮、磷、钾肥(有效成分)的施用量,分别为需肥量的2.0—2.5倍,3—4倍,2.7—4倍。可酌情参考。
三、种子精选与处理
长城799、长城706、宽城1、宽10、先玉335等;中、晚熟的品种有承玉10、承玉19、承玉23、铁研26、丹玉96、农大364、三北六等。各品种的生育特点,产量水平不同,生产上应因地制宜,选好用好。
2、种子处理
播前晒种有利于种子后熟及酶的活动,增强吸水能力,提高发芽势和发芽率,提早出苗1—2天,提高发芽率12—28%。具体作法是:将种子薄薄地摊在地上,连续晒2—3天,每天翻动1—2次。注意不要直接晒在水泥场上。
四、种植密度
合理密植,是指按不同地区、品种、土、肥、水条件和田间管理水平,在单位面积上种植适当的株数,以充分利用光能、地力,从而获得高产。承德县玉米种植密度范围一般为3800株/亩—4500株/亩。
五、玉米的种植方式
主要有均匀种植(等行距式)和不均匀种植(大小垄)两种。1、等行距种植这种方式是行距相等,株距随密度而定的形式。一般行距在45—50厘米。2、宽窄行种植也称大小垄。一般大行距65—70厘米,小行距40—45厘米左右。3、玉米间作套种可充分利用当地光热资源;更好地利用地力发挥不同作物的互利作用,可多种多收,减少自然灾害影响。目前我县间作套种的'基本形式有:玉米、大豆间作;玉米、花生间作;玉米甘薯间作;麦田套种等。
六、播种
主要根据温度、墒情和品种特性来确定。生产以耕层5—10厘米地温度稳定在10—12℃时为播种适期;2、播种方式春玉米播种方式主要分为条播、点播两种;3、接墒抗旱播种;4、深开沟浅覆土抗旱播种法;5、人工造墒座水播种。
七、化控除草用甲草胺、乙草胺、乙莠滴等苗前喷雾或苗后处理
八、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是按照玉米的生长发育规律,针对各生育时间的生育特点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运用水肥管理措施,进行适当的促控,满足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的要求,达到高产、低耗、高效益的目的。
十、收获与贮藏玉米成熟的外部相征,苞叶干枯松散,籽粒变硬,皮层光亮。籽粒与穗轴相接的断面处出现黑色层,标志着玉米进入完熟期,是玉米收获的适宜时期。收获过早,影响产量和质量,且不易保存;收获过晚,茎秆易折果穗触地易霉烂。所以必须适时收获。玉米籽粒含水量降至13—14%以下时,就可以入仓贮藏。高于14%时,呼吸旺盛,消耗严重,且易霉烂。
技术方案 篇4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辅修专业培养生物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
本辅修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可获得以下几方面知识、能力和素质:
1、掌握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生物工程原理的基础知识;
2、掌握生物技术方面的基本实验技能;
3、具有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生物技术及其相关领域产品研发、生产、管理的能力;
4、了解与生物产业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通过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具备良好的生物技术专业素质。
三、课程设置
本辅修专业设置课程包括:生命科学导论、基础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发酵工程、生物技术检测(含仪器分析)、污水处理工程、植物组织及细胞培养、食用菌栽培学。
四、课程简介
1、 生命科学概论:
主要介绍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成果应用,从不同侧面反映生命科学与其他学科间的交融。主要内容包括:生物学基础知识、生命科学对人类的影响、生命的物质基础、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细胞与克隆技术、遗传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微生物与人类的健康、神经科学、生物钟与生物信息传递、生态环境与人口资源等。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生命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拓展视野,丰富生命科学知识。
2、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介绍和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
(1)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主要理化性质,并在分子水平上阐述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物质代谢的代谢变化,重点阐述主要代谢途径、生物氧化与能量转换、代谢途径间的联系以及代谢调节原理及规律;
(3)阐明遗传学中心法则所揭示的信息流向,包括DNA复制、RNA转录及翻译;
(4)学习糖类、脂类、核酸和蛋白质的提取分离、定性鉴定或定量测定的方法;掌握离心法、分光光度法、层析法等基本原理及实验技术。
使用教材: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三版),罗纪盛等修订,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参考书目:
《普通生物化学》(第四版),郑集,陈均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
《生物化学》(第三版),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
Biochemistry: An 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 T. McKee; J. R. McKee, (英文教材影印版),科学出版社,20xx年;
Instant Notes in Biochemistry, B. D. Hames, N. M. Hooper & J. D. Houghton, (英文教材影印版),科学出版社,1999年。
3、微生物学及实验: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为生物学各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微生物学实验是生物学重要的基础课之一,特别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与拓宽,微生物学方法与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医学、农学、林学等学科,甚至地质学、太空学等也需微生物的方法与技术。因此,熟悉掌握微生物学方法与技术,对其它很多学科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无菌操作技能和无菌概念的建立是微生物学实验中最重要的内容。微生物学实验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研究与应用微生物的主要方法与技术,包括经典的、常规的、以及现代的方法与技术,使学生具有适应于从事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生产应用的微生物学实验技能。
使用教材: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4、生物技术检测
《生物技术检测》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是以分析方法为系统,借助于专用仪器,综合应用已学过的有关学科知识,通过实验,加深、巩固对本课程理论内容的理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与生物检测相关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基本的生物检测分析方法及分析数据的处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
(1)色谱技术及其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
(2)光谱技术及其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
(3)电化学技术及其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
(4)生物技术检测的实验研究方法及基本仪器的使用。
使用教材:
《仪器分析》(第三版),朱明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
参考书目:
《生物物理学》,赵南明,周海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
《生化实验方法和技术》(第二版),张龙翔,张庭芳,李令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5、植物组织及细胞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是一项以细胞全能性为理论基础的无性繁殖技术,以植物组织和细胞的离体操作为基础的实验性学科,是举世瞩目的现代生物技术之一。它应用无菌操作方法培养植物的一个离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加速繁殖植物个体,或获得有用物质等。本课程主要介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设备、方法和应用,以实用为目的,使学生在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实际操作技术。通过学习,学生将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理论,掌握开展离体培养克隆植物的基本技能。
理论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技术、植物组织器官培养、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细胞培养、种质离体保存、植物组织培养苗的工厂化生产、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与工厂化生产、果树与蔬菜的组织培养技术、园林及观赏植物的组织培养等。
实验操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茎段的组织培养;植物细胞悬浮培养; 叶的组织培养等。
6、发酵工程
本课程主要讲授微生物工程原理、微生物工程下游加工工程、微生物工程生产工艺及产品举例等部分。内容包括菌种的特征和选育,培养基的特性和选择,发酵工艺的控制,杂菌的防治和产品分离提纯工艺的控制等内容,为生物技术的应用奠定基础。微生物发酵工程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到数学、化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等多个学科,基础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同时要求基础理论和生产时间密切结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将要按照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全过程阐明各个阶段、各种产品生产的原理和技术,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又重点突出生产的工艺操作和控制技术等实际问题。因此,该课程需要在理论教学的同时,配合实验的实践环节,也要求学生建立实际生产的概念,在实践中巩固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利用实验、参观、实习、社会实践等机会,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将会缩短理论与生产实践的距离,建立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概念和能力,动手能力也将有所提高。
推荐教材:贺小贤编著,《生物工艺原理》.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xx
曹军卫,马辉文,张甲耀编著.《微生物工程》(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xx
俞俊棠主编. 《生物工艺学》.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
7、水污染控制工程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生物技术辅修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水的资源特性,水体污染的特性,污染指标和污染控制的基本途径及方法,各种废水处理工艺的.基本原理,主要设备的选型和构筑物设计计算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污水处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工艺和及有关设备的技术性能,熟悉有关设计计算、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方面的知识,了解有关处理系统的管网设计、施工、维护运行方面的知识。由于本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因此必须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应用技能并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能迅速适应实际工作的要求,同时具有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运行、管理及科研的初步能力。
使用教材:《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 高廷耀、顾国维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水污染控制工程》修订版 张希衡编 冶金工业出版社
《水处理工程》 顾夏声编 清华人学出版社
《水污染治理工程》 黄铭荣编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水污染控制工程》 胡亨魁编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8、食用菌栽培学
本课程是在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等相关学科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应用学科。食用菌栽培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新兴实用技术课程。
食用菌是可食用的大型真菌,有利于改善人类的膳食结构、增强免疫功能、提高健康水平,是人类餐桌上的健康食品。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每餐合理饮食结构应是“一荤一素一菌”,其中的“菌”指的就是食用菌。因此,近十年来, 国内外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相当迅速,食用菌生产、加工在我国已然形成独立的新兴产业并开始步入工业化生产阶段。了解和掌握食用菌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对于将来从事相关技术工作和服务社会生产具有实践意义。
本课程重视学生的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培养。课程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部分,比例大体为:1:1。理论教学包括:食用菌基础知识、商业化栽培技术工艺和食用菌病虫害防治和加工保鲜技术三部分内容。实验教学重点加强操作能力和基本技能培养,使学生掌握食用菌制种技术、菌种分离与保藏技术,能够进行常规的食用菌栽培工艺操作。
本课程的目的:使学生理解有关食用菌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常见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理化环境条件及栽培管理方法,掌握食用菌栽培过程及加工的多种基本操作技术,并且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具备在实践应用中控制生产、服务科研和改造创新的专业基本能力和素质。
五、学分要求
最低学分要求为25学分。
技术方案 篇5
一、师德(10分)
结合《镇沅县直属小学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细则》,不合格的实行一票否决制,不再参与考核;合格以上的,按教研组考评占40%,学校考评组占60%的量化结果,以最高分为满分依次计算个人该项得分。
二、履职考核(40分)
按照履职考核分的最高者为满分计算出每分分值,依次计算出各人此项得分,再求出近三年的平均分。
三、教龄(参考30分)
以待聘人员中教龄最长的为满分计算出每年分值,再依次计算出各人此项得分。
四、学历(参考10分)
本科10分,专科9分,中师及同等学历8分。
五、校龄(参考10分)
以待聘人员中校龄最长的为满分计算出每年分值,再依次计算出各人此项得分。
六 、其它加分
1、待聘加分。被评定为小学高级教师的从待聘之日起(已聘之前的待聘年限不计算),每年加1分。
2、先进加分待聘期内,被评为先进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等同等荣誉的,县级每次加0.5分,市级每次加1分,省级每次加1.5分,国家级每次加2分。
3、教育科研成果加分
(1)、课题类。待聘期内,承担教育科研部门组织的课题研究并经相关部门专家评审、鉴定结题的',课题负责人县级每次加1分,市级每次加1.5分,省级每次加2分,国家级每次加2.5分。课题参与者县级每次加0.5分,市级每次加1分,省级每次加1.5分,国家级每次加2分。
(2)学术论文类。待聘期内,凡参加教育科研部门(不含学会、社会团体组织或编辑部等)组织的学术论文评比获国家级一等奖每篇加1.5分,二等奖每篇加1.2分,三等奖每篇加1分;获省级一等奖每篇加1.2分,二等奖每篇加1分,三等奖每篇加0.8分;获市级一等奖每篇加1分,二等奖每篇加0.8分,三等奖每篇加0.6分;获县级一等奖每篇加0.8分,二等奖每篇加0.6分,三等奖每篇加0.5分;
凡在重要教育刊物(不含增刊、成果集、论文集之类的刊物)发表的,国家级刊物每篇加2分,省级刊物每篇加1.5分,市级刊物每篇加1分,县级刊物每篇加0.5分,
聘用时按以上方案计算出个人得分,然后按从高到底根据指标依次聘用。
此方案于20xx年12月17日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即日起开始执行。
【技术方案】相关文章:
技术的方案11-15
技术方案09-25
技术方案09-30
有关技术方案11-10
喷涂技术方案10-19
技术方案模板09-27
技术方案[优]10-05
技术方案(合集)10-06
【精选】技术方案4篇10-15
技术的方案(15篇)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