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鲁儒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4-05-17 18:36:13 诗琳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嘲鲁儒原文及赏析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嘲鲁儒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

  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

  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

  注释

  鲁地老叟谈论《五经》,白发皓首只能死守章句。问他经国济世的策略,茫茫然如同坠入烟雾。脚穿远游的文履,头戴方山的头巾。沿着直道缓援迈步,还没抬脚,已掀起了尘土。秦相诗》、《书》、《礼》、《易》、《春秋》。

  ⑶章句,分析古书章节、句读。死章句,老死于章句之学中。

  ⑷经济策,治理国家的方略。茫,茫然,模糊不清的样子。两句意为:如果问鲁儒怎么样治理国家,就如坠烟雾,茫无所知。

  ⑸著(zhuó),穿。远游履(lǚ),鞋名。

  ⑹方山巾,古代一种方形头巾。

  ⑺从,沿着。

  ⑻“缓步”“未行”两句意为:慢吞吞地沿着直路踱着,未迈开脚步,宽大袖已拂起了地上的灰尘。

  ⑼秦家丞相,指李斯。

  ⑽褒衣,儒生穿的一种宽大的衣服。褒衣人,指儒生。

  ⑾叔孙通,汉初薛县(今山东枣庄薛城)人。据《史记·叔孙通列传》记载: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叔孙通曾到鲁地招集一批鲁生,为刘邦在秦仪的基础上重订朝仪,当时有两个儒生不肯去,说他的做法“不合古”。叔孙通讥笑他们说:“你们真是鄙儒,不知时变。”

  ⑿殊伦,不是同一类人物。两句意为:你还不如叔孙通能顺应时变,和我本来不是一路人。

  ⒀汶水,今山东大汶河。汶水滨,指鲁儒的故乡。

  赏析

  《嘲鲁儒》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末年李白移居东鲁不久,有人认为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27年)。李白寓居的瑕丘,就是今天的兖州,其地距孔子故里曲阜不过数十里之遥,正是“盛产”儒生的地方。李白来到这里,见到大批“鲁儒”,一旦与之交接,心所鄙之,因此写诗以讽。

  唐代是一个思想开放、自由的时代,除了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释、道二家在社会上的影响和势力也相当大。在开、天盛世成长起来的李白,接受了十分庞杂的思想影响,但儒家思想仍旧在李白思想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他所嘲讽的“鲁儒”,只是儒生中的一种人。自汉代以来,山东的儒学就有齐学与鲁学之分。大体说来,鲁学好古而齐学趋时,鲁学重章句而齐学重世用。汉高祖时的儒生叔孙通,就是属于齐学一派。他在天下初定之际,为了树立朝廷的权威,领命去鲁地征召儒生以共起朝仪。当时有两个儒生不肯前往,说:“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道:“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叔孙通带着三十个应征的儒生进京,为朝廷制订了成套的礼仪。汉高祖七年,长乐宫落成,高祖感叹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遂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李白所嘲讽的“鲁儒”,正是叔孙通所讥笑的那一类“不知时变”的“鄙儒”。

  创作背景

  《嘲鲁儒》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末年李白移居东鲁不久,有人认为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27年)。李白寓居的瑕丘,就是今天的兖州,其地距孔子故里曲阜不过数十里之遥,正是“盛产”儒生的地方。李白来到这里,见到大批“鲁儒”,一旦与之交接,心所鄙之,因此写诗以讽。

【嘲鲁儒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嘲鲁儒》原文及赏析02-24

《嘲鲁儒》原文赏析08-06

《嘲鲁儒》原文赏析[优选2篇]11-16

嘲春风原文及赏析08-03

嘲春风原文及赏析[优]08-13

鲁连台原文及赏析02-27

鲁连台原文赏析01-01

(经典)鲁连台原文及赏析11-08

《鲁连台》原文及赏析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