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

时间:2023-08-12 17:05:57 读后感大全 我要投稿

读红楼梦有感[通用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红楼梦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红楼梦有感1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兴到衰的变化过程为背景,讲述了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悲剧,凄美又动人,还把许多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让我深有感触。

  先说男主人公贾宝玉吧,我觉得他十分可怜。他与林黛玉从小青梅竹马,情窦初开而后彼此相爱。可是他们纯粹的爱情,没有得到祝福,凤姐还狠心地使用调包计欺骗贾宝玉,使他娶了薛宝钗为妻,导致最后有了贾宝玉循入空门的悲惨结局。

  女主人公林黛玉因母亲早逝而一直寄宿在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在这里她结识了贾宝玉,她一直很关心他,可以说她是整个大观园里最爱贾宝玉的人。她很聪慧,绝对是大观园的姐妹们公认的诗才最好的女子。她多愁善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得知宝玉娶宝钗的她悲泣身亡。可怜啊!这对彼此相爱的有情人最终没能成眷属!不过说句实在话,要是一开始黛玉就好好养病,保重自己的身体,没有那么多愁绪萦绕心中,贾母倒有可能同意她和宝玉的亲事呢!

  其实,我觉得薛宝钗才是《红楼梦》中最悲惨的人物。她是封建制度的`顺应者,她的沉稳乖巧博得老祖宗的喜爱,虽成为了宝二奶奶,但又有什么用呢?她没有被宝玉珍爱过,他没有经历过真诚的爱情,虽然她也爱宝玉,而且经常劝宝玉用功读书,考取功名,但宝玉对功名不感兴趣,甚至感到厌烦。宝钗做的所有努力,都付之东流,她的人生也是可悲的!

  读完《红楼梦》,我尝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滋味,并在心底为他们感到不公平。但人生就是这样,有些东西你努力也不一定能得到,还是努力做好自己,一切顺其自然吧!

读红楼梦有感2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是一本很难读懂的小说。曹雪芹说他的红楼梦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不仅是这本书的命,也告诉我们,这部作品具有十分深的意味。读这本书要细细读,慢慢品。

  《红楼梦》写的是书中三个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角恋爱。我们能够看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我们也能看到四大家著有兴旺到衰亡的命运。作者在这本书里,用各种艺术手段,塑造了各种行行色色的人物形象。

读红楼梦有感3

  漫天书海里,《红楼梦》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名著中最耀眼的明星,受到无数人的喜爱,我也一样。书中,既有迷人的风花雪月,又有人情冷暖,但一行行的文字中,又包含着无数的辛酸!

  翻开书页就为我展现了一座奢华的贾府:雕梁画栋的房屋,辉煌的大观园,优雅别致的亭台楼阁,秀丽如画的小桥流水……金银珠宝,数不胜数。其中,就住着一个人——林黛玉。

  作为其中的一个主人公,林黛玉给我的`印象颇为深刻。她本是林如海的女儿,只因母亲去世后无处依靠,才投奔贾府,寄人篱下。所以,她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多愁善感。同时她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子,十多岁便能做出长诗,并结下诗社,让人羡慕不已。

  但是,在那个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林黛玉的才华谁也看不见,最后“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在病床上伤心欲绝地痛哭,还是挥泪而亡了。贾府也随之败落,从之前的“金满箱,银满箱”到最后的陋室空堂,实在让人感到可悲啊!

  《红楼梦》,看似在刻画贾府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实则是当时现实的写照。贾府为什么会败落?罪魁祸首是谁?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是封建礼制?或许都是吧!否则,林黛玉不会死在病床上,贾宝玉不会出家,史湘云不会不知所归,迎春不会受辱而死……一段段、一曲曲的红楼悲歌,有谁知道?

  红楼梦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它让人手不释卷!

读红楼梦有感4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迷离虚罔间,清人曹雪芹作了一个梦。梦里,

  有个叫做“大观园”的女儿国,是清白女儿的 伊甸园。温柔的女儿,多情的女儿,善良的女 儿,聪慧的女儿,俱婷婷地立在这里,欢喜着,忧愁着,抚掌而笑,默默垂泪。

  黛玉跟着进士贾雨村读书,会识字断章,娇怯羸弱的身子隐不住逼人的才气和多情。进了大观园,这一切都自然地显现了出来。自是立着,便是一番别样娇美,及见了别样风流的宝玉,竟都有一种宛若隔世而相识的感觉。猛然,宝玉看着她:“可也有玉没有?”黛玉有些疑惑,却也乖顺地摇摇头。不料这竟引来痴狂的宝玉摔了被视为命根的佩玉。夜阑人静,黛玉暗自垂泪。冥冥中,她找到了自己命中注定的这个人。注定,她一辈子的眼泪都是要给他的.。

  黛玉是平凡的,亦是不俗的。周身是纯然的灵气,宝玉引其为唯一的知己。在共同的成长过程中,两个情趣相投的人都意识到对方在自己心目中的重要。静静地爱着,单纯地以为一切都可以如此这般地平静下去。即便有“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的忧虑,也只当是有生之年,知己长相伴了。葬花的林妹妹,咏月的林妹妹,抹泪的林妹妹,俱在宝玉的心里了。那样的善良、多情,尤其是别样的纯净和灵气——在宝玉心中,她是无人能及的。即便是她的爱耍小性子,他都体谅了,包容了。

  可是这样的一段情,经注定没有好的结局。自平静的生活里加入了一个怀着“金玉良缘”的薛宝钗,宝黛一段情便风波不定。宝钗的深明大义、恪守礼制,都是林黛玉所不及的。又由于黛玉终日抱病,贾母断是再疼她,也不愿让宝玉娶了她。爱谁,宝玉是可以选择的。但是娶谁,却由不得他作主。便纵一个想得心力交瘁,一个哭得柔肠寸断,也只被当作少年无知而已。

  任云淡如许,玉色凄凄,都只为风月情浓。举案齐眉,胸意难平。宝黛相爱着,爱得荡气回肠,惊心动魄。但是世事并非他们所能把握的。作为一个名门旺户,事事都须循着礼制。身居内苑,初涉世事的他们都未尝意识到这一点。直到使自己爱着,贾母宠着,却不料宝玉命中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虚无缥缈,人生在世,难免风云流散”。泪淹没了誓盟。

  黛玉的一生都是在梦里的,正如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失父丧母,孤苦伶仃的黛玉在贾府找到亲人,找到知己。她把自己的一切感情,一切的眼泪,都洒在了这里。

  潇湘妃子的多才是大观园里人尽皆知的。满身的凄苦,满心的惆怅,却只念些“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竟应了自己一句“是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痴痴的宝玉以为自己娶的是林妹妹,欢喜万分地急着搬离了怡红院,坐立不安,只待新娘的到来。张灯结彩,喜气非常。

  但他满脸堆笑,揭开新娘红盖头的那一刻,却不知朝思暮想一心期盼的林妹妹竟在凄清冷静的潇湘馆“香魂一缕随风散”。她的泪确是为他流尽了:“宝玉,你好……”言未尽,命先绝。

  宝玉说,“我有一颗心,前儿已交给林妹妹了。她要过来,横竖给我带来,还放还我肚子里头。”他没有等到林妹妹,因此便没有那颗心了。

  前前后后,大观园的女儿们,连同宝玉,都四散了。远嫁的探春,出家的惜春,跳井的金钏,自缢的鸳鸯,触壁的司棋,被劫的妙玉……失了凡心的宝玉则“俗缘已毕”,顿悟出家。他做到了对林妹妹唯一的誓言:“你死了,我当和尚。”只苦了宝钗带着尚在腹中的胎儿独守空闺,一生无依。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人俱散,梦已了。往后多少的故事,皆与这些梦中的人无甚关联。有温柔的,善良的,多情的,都化成一抔土,一缕香。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读红楼梦有感5

  有一本书令人魂牵梦萦,有一首诗让人如梦似幻,有一个人使人爱怜非常。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它无疑是一部惊世巨作的。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这首诗描写的并不是黛玉,但我却觉得与她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潇湘妃子林黛玉给我的感觉永远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她美丽且多才多艺,算得上是大观园中唯一一个诗人。作为“第一美女”“第一才女”的颦儿让人如何不爱,但这样的她却不适合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身世凄凉,却又美丽聪慧,曹翁笔墨之神,亦在于此。使林黛玉这个角色的塑造变得更加生动、有血有肉、感人至深

  在宝玉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了。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的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传统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

  但不可否认的,悲剧往往比喜剧更扣人心弦,使人难以忘怀。在某方面来说,这个结局或者是早已注定的,因为黛玉的敏感而善良,因为宝玉偏僻而乖张,因为宝钗的表面端庄心机不浅。而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更是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

  不管如何,我爱它的全部,甚至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我不懂爱情,但我知道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遂,道红楼本是一场“剪不断,理还乱”的梦啊!

读红楼梦有感6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当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并不懂得它引申的含义。因此,对《红楼梦》这本书也并不感兴趣。但当我无聊时,再次捧起这本书,却被这本书中的情节深深吸引了。

  《红楼梦》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林黛玉悲凉的一生,使人不禁感到凄凉。书中的主人公林黛玉是一位多愁善感的女子,而男主人公贾宝玉也是一个痴情的人。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任性洒脱的史湘云,心狠手辣的“凤姐”王熙凤,多才多艺的惜春……每一处的细节描写都把人物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中,焚坑葬花更是把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情绪发挥到了极致。

  当我读到黛玉拾起花瓣,并将它们放在一个挖好的坑里埋起来时,我仿佛感受到了她此时凄凉、悲伤的心情。而这落花,可能便是她当时悲凉心境的`真实写照吧。我也曾为湘云醉枕芍药花瓣,在石板上睡着而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过。随着情节的跌宕起伏,我的心情也忽上忽下,摇摆不定。

  以前,我认为《红楼梦》这本书很无趣,但现在,我才懂得这本书中隐藏的深刻含义,明白了作者对当时清政府腐败的不满与厌恶。也许,正是因为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才能使曹雪芹写下这本世界名著——《红楼梦》吧。在这本书中,林黛玉这个人物也寄予了作者当初凄凉的心情和心中的愤恨,不是吗?

  通过阅读《红楼梦》,我明白了做人要做一个善良而坚强的人,如果人人都像林黛玉那样弱不禁风,多愁善感,那是不行的。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与困难,我们应该学会坚强。

读红楼梦有感7

  《红楼梦》据考究,最初出现时间大约是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当时还是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的。即使价格昂贵读者仍争相购阅,那时书名还不叫《红楼梦》,而叫《石头记》,只有八十回。抄本流传了三四十年后,1971年出现了名为《红楼梦》的一百二十回版本,即传阅至今的《红楼梦》。

  虽然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流传已久,并被一代代读者广泛阅读,接受。然而,仔细研读起来,我们就会发现《红楼梦》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情节上有许多不衔接,思想上有许多不统一,艺术上也颇有高低之别……

  拿语言艺术来说,前八十回明显高出后四十回许多。一方面,《红楼梦》中大部分诗词歌句以及醒目的名言警句都出现在前八十回。如第一回的“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以及“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孝顺儿孙谁见了?”;第二回的“女儿都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第三回对王熙凤,黛玉,宝玉的体态描写;第四十五回黛玉仿《春江花月夜》所作的.《秋窗风雨夕》;第七十八回宝玉写的《芙蓉女儿诔》。然而,在后四十回却很少看到语言上的突出与闪光之处。虽然可以用情节发展使然来解释,但仍不能掩饰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在语言创作上的差距。另一方面,就我个人而言,前八十回的语言更加流畅且“口语化”,后四十回虽然也表现出极力使语言往“口语”上靠,但却使得语言显得十分僵硬。

  就人物来说,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人物形象有一定的差异,这反过来使得情节上的不连贯更加凸显出来。

  拿“贾政”来说,其对宝玉的态度前后差距甚大。在前八十回中,贾政对宝玉可谓是冷漠甚或是厌恶,纯属鸡蛋里挑骨头,没事找事。如第十七回中,宝玉大观园中题对额,虽然宝玉题的词都很好,贾政对他却十分轻蔑并时而恐吓,虽然含有“谦逊”之意,更多的却是对宝玉的厌恶。后四十回,贾政对宝玉的态度明显好转,就同平常的父子一样相处。显然,从人物形象上可以看出《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在情节上是不衔接的。

  在思想上,《红楼梦》前后一百二十回也是曲折的,僵硬的。按前八十回的创作思想来安排,后四十回的情节应该是:贾府在遭受一系列的打击后最终没落,而不是柳暗花明,不是“沐皇恩,延世泽”。另一方面,前八十回对封建社会正统伦理道德的批判比后四十回多得多。所以可以看出《红楼梦》创作思想在前后一百二十回上是不一致的。

  ……

  如此种种,可见仔细比较起来,《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是有差异与差距的。

  其实早就有学者发现了诸此种种差异。胡适先生早于1921就年宣布了他的研究结论: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前八十回,高鹗续写了后四十回。

  但读者们早已适应了百二十回的《红楼梦》,而不是八十回的《石头记》,因为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已经成为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存在”,没有人能在把它切割开来了!

读红楼梦有感8

  目光,碾过的世态百相。安静,凝固,繁华背后的家族兴衰犹如尘土,早已在时光流逝中被风沙抹去,了无踪迹,昨日的梦呓隐约中透露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初读《红楼梦》时我不过是几岁大的黄毛丫头,肚中墨汁浅,很快便被书中深奥的语言搞得头晕脑涨,不打算能够继续深入研究下去,那印象中大观园的繁华与喧闹似乎就成了对《红楼梦》的理解。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多愁善感,宝钗的知书达理,贾母的慈祥和蔼,贾政的正直,其他人物的刻薄,自私自利……于当时年少无知的我而言,《红楼梦》只不过是一本记录明末清初一户富人家的兴衰荣辱史罢了。

  再品《红楼梦》,随着阅历的丰富,视野的开拓,这本书于我,不再仅仅是只意味着一个纯粹的平凡故事,它开始有了更加深远的寓意,细细品味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领悟那背后所蕴含的真正含义,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位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贾府,这是当时集财富,权势于一身的大家族,正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个家族的'一切都是如此风光美好,府中那此黑暗腐朽又有谁知晓。宝玉,黛玉,宝钗,湘云等人,整日待在大观园中,吟诗作画,捕蝶赏花,多么的快活!多么的风雅!但是这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整日的礼节限制,看似活人又非活人般生活,宛如一只只牵线木偶,在这种长期的压抑之下,感情越压抑便积累的越多,一旦爆发便难以遏制住。

  打开时间的百宝箱,回首那一段缠绵悱恻的恋情,一段大家族的落寞史,过去了却又过不去,初见黛玉,楚楚动人,红唇皓齿,纯真浪漫。相见时的似曾相识,宝黛之间的缘分,在相见的那一刹那似乎早已注定。在大观园中的,一段情投意合由爱恋由此开始,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上天注定的缘分,却怎么也拗不过贾母的一段话。

  大喜之日,佳人却香消玉殒,谁可知当时一怒摔玉只为伊人。焚稿时,又有谁明白黛玉心中的无尽的苦楚,泪如那断线的珠子般滴落,而宝玉却被蒙在鼓里,为他和黛玉的婚事欢喜不已,两处气氛虽有天地之差,却能异曲同工地表现出两人之间的爱意。最后,那个眼含泪水的女子随着诗稿烧毁一同逝去,知晓了一切的宝玉,悲痛欲绝,一夜成长,不再是那纯真无知的少年郎,看破红尘,不久就随着一僧一道而去,了无踪迹,而宝钗呢?她虽成了贾府少奶奶,却失去了情爱,一辈子孤苦悲寂地守在府中,何其悲凉!这里的一切的一切都结束了……

  贾府中国大家族不仅仅是一家族的没落,更代表着时代没落与社会风气的腐败,代表了作者对社会的极度失望和那看破红尘的一分洒脱与悲伤,而宝黛之间的恋情更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与冲击,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

  合上书本,放在心上的《红楼梦》,喜忧之间尽是魂牵梦吟,聚散过往皆为沉浮幻境。它孕育着智慧,积蓄着文化;它,展现着艺术魅力;它,透散着醉人的感伤。

读红楼梦有感9

  这尤三姐何等刚烈人,在这回中可着实体会到了。

  先是之前,贾琏偷娶了尤二姐,又想撮合尤三姐和他大哥贾玲,谁知尤三姐压根不吃这一套,跳起来站到炕上指着贾琏就是一通大骂,还不带脏字的那种,句句犀利,把事情看了个明白,也不避讳,叫那贾琏吓得酒都醒了大半——因为根本想不到是这么个“泼辣户儿”。

  “这三姐索性卸了妆饰,脱了大衣服,松松的挽个纂儿,身上只穿着大红袄儿,半掩半开,故意露出葱绿抹胸,一痕雪脯,底下绿裤红鞋,鲜艳夺目。”又说那一双秋水眼,再吃了几杯酒,越发横波入鬓,转盼流光。“这描写的尤三姐可真是风情万种。她是少有的泼辣直率和性感撩人结合,让那贾珍贾琏看得欲进不敢,欲远不舍,真是被尤三姐握于掌中,动弹不得了。那尤三姐也”任性“得很,酒足兴尽后她便撵了贾兄弟二人,自己关门睡去了。

  尤三姐在用情方面也是一往情深,她相中的是那五年前有一面之缘的柳湘莲。“他是那萍踪浪迹,轻易不见人影。“可尤三姐说了,这人一年不来,她等一年;十年不来,等十年;若这人死了,再不来了,她情愿剃了头当姑子去,吃常斋念佛,再不嫁人。尤三姐就有这般痴情,为一段可能永远等不到的情,她就能说到做到。

  但可惜,痴情儿最终等来的是个悲剧。

  柳湘莲有愿定要一个绝色的女子,虽然他后面又说“任凭定夺,我无不从命“,但他到底心里始终有这个念想的。贾琏让他留下个定礼,他倒是十分了解柳是个心不定的人。柳湘莲答应得爽快,将他传代之宝”鸳鸯剑“交去做定礼。”弟纵系水流花落之性,亦断不舍此剑。“这番诚意,看起来貌似挺信得过。三姐看到此剑”冷飕飕,明亮亮,如两痕秋水一股“喜出望外,大概不敢相信幸福来得如此突然,连忙收了,挂在自己绣房床上,每日望着剑,自喜终身有靠。尤三姐喜这把好剑,更喜她终于找到了依靠、哪怕还并不了解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柳湘莲后来从宝玉那儿得知贾琏偷娶尤二姐的事,又犹豫了起来,他说:“路上忙忙的就那样再三要求定下,难道女家反赶着男家不成?我自己疑惑起来,后悔不该留下这剑作定。所以后来想起你来,可以细细问了底才好。”看起来柳这番话有点渣,但仔细想他说出这些话也情有可原。对于这桩“天降的婚事”,他总不能傻乐着就接受了,也知道贾琏不会无缘无故来给他张罗这些。他一个平日常不见影儿的人,怎会随便就交代了自己以后的去处。但他是现在又后悔起来,只能说为人处世还有些青涩,轻易就应下了,还交出了传家宝。又比较天真,想着去要回鸳鸯剑,以一个“家姑母于四月订了弟妇”的看起来就知道是借口的理由想走。那尤三姐哪里听不出来这其中的意思,好不容易等了心上人来,今忽见反悔,又觉得他可能在贾府中听了什么话来,把她当成了淫奔无耻之流,不屑为妻。

  若真是这样,尤三姐自然是无法接受的,便将鸳鸯剑亲自交还给柳湘莲,交付一瞬间竟用那鸳鸯剑的雌剑自刎了。

  尤三姐恨柳湘莲吗?大概不是,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五年的盼望以为终于要开花结果,可到了却不了了之,反倒要被心上人误会成淫奔无耻之流,既然这一朵痴情已碎,倒不如一死了之来纪念,也要叫那柳湘莲看清,自己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那柳湘莲见此,惊得大哭,万万想不到是这等绝色、这等刚烈的女子。连哭几场,昏昏默默,告辞而去了。

  最后是一个有些“传奇”的结局:柳湘莲看那尤三姐一手捧着鸳鸯剑,一手捧着一卷册子向他哭道:“妾痴情待君五年,不期君果‘冷心冷面‘,妾以死报此痴情。妾今奉警幻仙姑之命,前往太虚幻境,修注案中所有一千情鬼。妾不忍相别,故来一会,从此再不能相见矣。“柳湘莲不舍,忙于上来拉住问时,那尤三姐一摔手,便自去了。

  自此柳湘莲惊醒,似梦非梦。睁眼看是一座破庙,旁边坐一道士。柳湘莲掣出那股雄剑,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便随那道士去了。

  或许是对尤三姐的愧疚,又或是对情的困惑,柳湘莲,这个本是萍踪浪迹的人,在为尤三姐的痴情所震撼之后,又消失于天地之中,飘然而去了。

读红楼梦有感10

  《枉凝眉》中有这么一段话: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红楼梦》书写了多少书中人的悲剧?曹雪芹不仅体现出了一个封建权贵家庭走向衰败和荣枯,而且从侧面彰显了封建礼教下纯真的爱情。一边是功名成就,一边是金玉良缘。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让我们看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与林黛玉两人无比凄凉忧伤的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让人有时似乎至于千里烟雾之中,琢磨不透这里面的一切,书中共900多名人物,而最让我能为其流下辛酸泪的也只有她——林黛玉。

  在《红楼梦》中有一段,讲“黛玉葬花”,我阅尽《红楼梦》,却唯独对这一章情有独钟,令我魂牵梦绕。这一段将黛玉的自卑、自尊、自怜展现无遗,尤其是那一首《葬花词》:“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着这首诗,我的心仿佛震动了一下,她把自己的渴望、梦寐、生活的苦涩,全都埋入土中,却埋不掉孤独,如影随形的`孤独,与生俱来的孤独……

  她与宝玉相爱,却只留下凄苦。本是两对打不散鸳鸯,情投意合、情意绵绵,可是天不由人,不爱说话、性格内向、人缘不好,却成为她最大的绊脚石。所有人都离她远去,不愿搭理她。由此,命运的天平加速倾斜,倾向了城府颇深的薛宝钗这边,凤姐的一出偷梁换柱使宝玉与黛玉二人错失挚爱。黛玉含泪而终,含恨而去,而宝玉也变得疯疯傻傻,看破红尘,削发为僧,可悲!

  黛玉的惨剧,正是因为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舆论导致的,作者塑造了这样一个让人伤怀的人物,也许是想告诉我们:“还有更多的古代女子和黛玉一样饱受折磨,在苦难中挣扎。”曹雪芹是否也将自己的痛苦寄托在“黛玉”的身上呢?这只是猜测,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红楼梦》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几本书卷,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次次读次次悟,正是它的不朽魅力!

读红楼梦有感11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我国著名的古代长篇历史《红楼梦》的序言。今年国庆,我终于如愿所偿,买到了这本:大部头小说。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讲述了王、史、贾、薛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以及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悲剧。

  贾宝玉认为“女子是用水做的骨肉”,见了“便觉清爽”。而“男子是用泥做的.骨肉”见了“便觉浊臭”这句看似玩笑的话却反映出了贾宝玉眼中的封建社会。他憎恨当时的尊卑有序和男尊女卑。不仅如此,他还十分同情奴婢和下层人物。这种放纵不羁的性格也为家道败落后出家做了和尚做了一个铺垫

  林黛玉,一个大家闺秀。在偌大的贾府中,除了贾宝玉,一个可以让她相信的人也没有。林黛玉自幼体弱多病。在贾宝玉和薛宝钗成婚当晚焚毁诗稿,吐血身亡。

  薛宝钗,一位看似老实,却在贾府中学会了圆滑。平日里不怎么说话,善于用小恩小惠来笼络人心。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众生。”这句话讲述了王熙凤的下场。王熙凤是一个圆滑、见风使舵的人。是她用“调包计”使贾宝玉、林黛玉以及薛宝钗三人的婚姻酿成了一场爱情悲剧。

  看完了这本书,我仿佛看了一场电影。这场电影让我为林黛玉、贾宝亮以及薛宝钗感到惋惜。也使我为当年封建社会的种种不平等而感到愤怒。

读红楼梦有感12

  在《红楼梦》中,刘姥姥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人物,总共也就出现了两三回,但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的刘姥姥却让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刘姥姥第一次出现,便是因为家中无钱过冬,便想去荣国府攀攀旧亲要点钱财来,她迟钝却又精明,知道叫板儿去开口要钱比较好点,只可惜板儿经历尚浅,只顾着吃东西,把身上背负的责任忘得一干二净,幸亏荣国府有的是钱财,便给了她三十两银子,哄得刘姥姥屁颠屁颠的回家去了。

  刘姥姥虽爱财,却又有一颗感恩的心。她见自己用了荣国府的便送了些瓜果蔬菜给贾母等人,并且用她那机智幽默具有农村特色的语言逗笑了贾母,之后不免要有些赏赐。

  刘姥姥爱财但不贪财,并且有一颗善心 。当贾府破落,凤姐将死之时,刘姥姥仍没有嫌弃他们,而是继续为他们充当喜剧角色,凤姐请求刘姥姥为她祈福,并且把手上的金镯给了她做祈福的钱,但刘姥姥并不收下,而是真心实意的.准备帮凤姐祈福,只可惜红颜命薄,刘姥姥还未帮凤姐祈福,她就先归西了。其实当初刘姥姥就是收下凤姐的镯子,又有几人知道呢!由此可见,刘姥姥虽爱财,但不贪财。

  一个质朴却又步伐精明,爱财却又不贪财的刘姥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红楼梦有感13

  这个寒假我读了少儿版的《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作者是清代的文学家曹雪芹。

  《红楼梦》里人物众多,性格各异。有人世故圆滑,有人清高敏感,有人能干泼辣,有人纯真善良。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林黛玉,她和我以前看过的《西游记》《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都不一样,她会吟诗作对,又多愁善感。她想的事情是别人想不到的,她做的事情也是别人很少去做的。比如“葬花”这件事,一般人都认为花瓣掉在地上是很普通的事情,扫到一起,扔进垃圾堆里就是了。可是黛玉觉得花瓣是美丽的,纯洁无瑕的,应该“质本洁来还洁去”,所以黛玉小心翼翼地把花瓣收集起来,装进绢袋,埋入花冢之中。还写了一首《葬花吟》,表达自己的'心情。

  曹雪芹作了一首诗来形容《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懂《红楼梦》,但是我还是很喜欢这部小说,喜欢小说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等我长大了,认识的字更多了,我会读原著《红楼梦》,慢慢地理解其中的味道。

读红楼梦有感14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书架上这本《红楼梦》,直到我十岁这年,才被我重视起来。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转衰的过程。

  书中最令我感到有趣的情节是“刘姥姥进大观园”,书中刘姥姥第二次来到贾府拜访,她是个没见过什么世面的乡下老太太,凤姐等人都想看她的笑话,便在饭桌上捉弄刘姥姥,引得她说出了一句“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当时饭桌上的人笑成了一片,这里作者对于各人的笑的描写极为精彩细致,读到这里时,我仿佛身临其境,也成为了大观园中的一员,与书中众人一起笑作一团。

  在我刚读《红楼梦》时,感受到的只有贾府的繁荣与富贵,但当我读到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凤姐儿,对她说的那一番话时,才恍然大悟。秦氏劝凤姐为将来贾府的败落做好准备,重建学舍与祭堂,要有一定的供给。只可惜日理万机的凤姐并没有把这些话放在心上,贾府仍然只顾着享受眼前的富贵,并没有一个人真正地为将来做好了准备,以至于贾府被查抄的时候,众人只有惊慌失措,掩面而泣。

  古人说,“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一件事物的极致状态是难以永远维系的。贾府就是这样,“登高必跌重,树倒猢狲散”,从极度的繁荣走向了衰败,凤姐等人是依靠了刘姥姥的.接济才勉强活下去。倘若当初凤姐重视了秦可卿的告诫,能够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在繁华的时候拒绝铺张奢侈的生活,主张勤俭持家,那么贾府的男女老少也不至于沦落到流离失所,要看别人脸色行事的地步了吧!

读红楼梦有感15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我早就想好好读一读了。今天妈妈给我带来了一本新书,我一看竟然是“它”,高兴的一蹦三丈高,马上就捧着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一部含笑的悲剧。它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主题,浓缩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时代变迁。这 部不朽的名著出自著名文学家曹雪芹之手,它以独特的手法传神的勾勒出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多种人物形象。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就是林黛玉了。林黛玉是一个多愁善感,弱不禁风,很有才华的人,她写了很多诗,其中我最喜欢《葬花词》了,内容是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从这里可以看出林黛玉是一个孤高自傲的人,她向往自由的生活,却因为生长在这样一个封建社会里,最后却吐血身亡,落了一个悲剧下场。看到这里,我都要哭了,我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特别憎恨那时候那种传统的封建社会,所以丑恶的封建社会最后必将会走向灭亡的命运。

  读完《红楼梦》,我感慨万分,它让我见识了人间的美与丑,善于恶,更让我明白要好好珍惜现在,命运要靠自己去掌握,才能闯出一片新天地。

【读红楼梦有感】相关文章:

读红楼梦有感10-13

读《红楼梦》有感10-13

读红楼梦有感11-25

读《红楼梦》有感作文11-24

读红楼梦有感[热门]08-07

读红楼梦有感800字11-25

读红楼梦有感500字11-25

读红楼梦有感400字11-25

读红楼梦有感300字11-25

读红楼梦有感1500字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