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节气养生

时间:2024-09-05 08:43:35 林惜 其他资料 我要投稿

2024年处暑节气养生

  处暑是节气中的一个,我们现在对时令节气的关注越来越看重了,因此每一个节气到来,我们都想了解更多内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2024年处暑节气养生,欢迎大家收藏和阅读。

2024年处暑节气养生

  2024年处暑节气养生

  要多睡

  所谓“春困秋乏夏打盹”,时节交替之季,自然界的阴阳之气由夏长转为秋收,由浮转为降,此时人容易产生秋乏。因此应当早睡早起以缓秋刑,使肺脏得到养护。

  注意防寒保暖

  处暑并不意味着炎热天气完全过去,处暑之后的晴天下午有时炎热并不亚于酷暑。外出时,身边常备件轻薄外套,除了防止夜幕降临时会有凉风袭来而受寒;在办公室时,也不要穿着太少,避免在室内久吹空调而引起人体不适。

  若防护不当,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比如晚上睡觉暴露腹部,寒气都很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如果寒气直中肠胃,就会发生急性腹痛腹泻而呕吐。

  注意调整情绪

  随着天气的慢慢转凉,比较适合大家出门活动了。登山、快走、跳舞,再也不用窝在家里吹空调,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清凉,拿出手中的相机多拍下一些美景,让心情变得愉悦起来。

  处暑吃三宝

  吃鸭子

  俗语说:“处暑送鸭,无病各家”,处暑这天有吃鸭子的习俗。因为处暑是在夏秋交替之时,而鸭子有补而不燥的功效,可以为身体补充能量。

  吃白丸子

  白丸子是老福州处暑节气的传统美食之一,白丸子就是糯米丸子,即可补充碳水化合物,又可以解夏天的口腻,而且糯米有益气健脾、生津止汗的作用,秋天吃些糯米对身体很有好处。

  喝酸梅汤

  俗话说:“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乌梅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可以降低疲劳感,在处暑这天喝点酸梅汤可以消暑提神,还能帮助体内酸碱达到平衡。

  处暑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处暑节气的含义是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时至处暑,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暑热将尽。处暑,已到了高温天气“三暑”之“末暑”,气温不会异峰突起。处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这期间天气虽仍热,但已是呈下降趋势。处暑节气后全国各地的暴雨总趋势减弱,雨日不多,空气湿度降低。处暑的民俗活动很多,如吃鸭子、放河灯、开渔节、煎药茶、拜土地公等。

  处暑节气一到,说明这时三伏已过或近尾声,初秋炎热将结束。处暑的到来同时也意味着进入干支历申月的下半月。处暑是廿四节气中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的节气。从处暑开始,气温逐步走低的趋势进一步明显。

  处暑真的会“出暑”吗

  处暑的“处”在此作为动词,读三声。《说文解字》曰:“处,止也。”处暑表示气温由炎热向凉爽过渡的变化趋势。处暑到来,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民间有时会借用入伏、出伏的说法,把处暑叫作“出暑”,表示从暑热天气中出来了,炎热离开的意思。

  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超过一半年份的三伏天没到处暑就出伏了,而且从历史上伏天分布于上述四个节气的天数统计来看,处暑在伏天中的占比不到1%。在“夏九九”中,处暑已进入“--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的秋爽时段,此后天气变化趋势将越来越凉爽。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差异较大,处暑时节南北方的气候也各不相同。北方地区此时暑去凉来、微风拂面,是二十四节气中风最轻柔、能见度最好的节气,所谓“天高云淡”“秋高气爽”说的就是处暑时节。南方却继续被副热带高压控制着,秋天总是让人感到姗姗来迟,稍微清凉一下就再次回归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状态,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

  “秋老虎”发威时,往往表现为温燥,“燥则润之”,可以多吃一些清热解暑、养肺润燥的食物,如莲子、百合、绿豆、苦瓜等,多喝白开水。使用电扇不要直接对着身体长时间吹,使用空调最佳温度应该设定为26—28摄氏度。早睡早起,适当增加午休,早晚户外运动。

  处暑后还要热多久

  在我国南方多地,在处暑之后还会有“秋老虎”,天气炎热而干燥,只是早晚稍微降温,这种天气会持续十来天,通常在白露时节才算是真正进入秋季了,天气才会真正凉快起来。

  在处暑之后,北方地区基本上除了正午太阳会强烈一些,其他时候并不会太热。处暑过后北方天气会逐渐转凉,南方却容易受秋老虎影响,持续高温。

  在南方许多地区,还是会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天气依然炎热,但是早上和晚上的温度又会较夏季降低,而且此时天气还会逐渐变得干燥,我们称之为“秋老虎”。

  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暑气逐渐散去,早晚温差变大,总的趋势是天气越来越凉爽,但晴天下午的炎热不亚于暑夏之季,距离进入真正凉爽的秋天还有待时日。

  处暑后,由于蒸发量大,空气湿度大,就形成了即热有闷的特点,也是人们最难受的“桑拿天”。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时间有长有短,半个月至一个月不等。

  有时秋老虎来了去,去了又回头。“秋老虎”天气,虽然气温较高,但总的来说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热,不至于热得喘不过气来。

  处暑的饮食养生特点

  1.秋季养生重养肺

  中医学认为,秋季燥气当令,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由于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必现一派“燥象”:常见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燥甚至皲裂等症。秋燥之气以中秋为界,又有“温燥”与“凉燥”之分。如秋初久晴无雨,秋阳暴烈,属温燥性质。但无论温燥、凉燥,总是以皮肤干燥、体液缺乏为其特征。五行之中,肺脏属金,旺于秋季。因肺喜清肃濡润,主呼吸与大气相通,外合皮毛,与大肠相表里,故燥邪最易伤肺,引起咳嗽或干咳无痰、口舌干燥、皮肤干燥、便秘等症。因此,秋季养生应遵循中医养生中提出的“秋冬养阴”的原则,注意护阴润燥,以养肺为先。

  2.“秋乏”是什么道理呢?

  在我国民间盛行着春困秋乏的俗语。“秋乏”是什么道理呢?这要从生理学谈起。

  从生理学来讲,正常人必须在一定的气温、湿度、气流以及气压等综合气候条件下,机体才感到舒适。盛夏季节,天气炎热,给人的肌肤带来了许多生理变化,如体热散发困难,皮肤黏湿、体温升高;大量出汗使水盐代谢失调,胃肠功能减弱,心脏血管系统也增加了负担,提高了神经活动的紧张度,从而导致能量消耗也相对增加。夏天又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和舒适的气候环境,使过度消耗的能量得不到适度的补偿,结果欠下了一笔“夏耗”债务。

  进入秋季之后,气温逐渐变得冷暖适中。轻风吹拂,清心爽神,真是秋高气爽的好时节。而人体各种生理系统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出汗减少,体热的产生和散发以及水盐代谢也恢复了日常的平衡,消化功能恢复常态,心血管负担得到减轻,人体能量的代谢达到基本稳定的程度,因而肌肤进入了一个周期性的休整阶段。入秋后,日照时间逐日缩短,基本上“阴阳相当昼夜均”。秋季的夜间,最容易入睡,睡眠深沉而香甜,为此,清晨醒后仍会感到倦乏,还想继续睡下去。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秋乏”。

  3.立秋后为何要多吃扁豆?

  中医认为,从立秋到秋分之间的时段叫作“长夏”,常常觉得食欲不振、胸闷腹胀等。这个时候吃点扁豆,有去湿、健脾、助消化、增进食欲的作用。

  扁豆属于药食同源的蔬菜,一般人群一年四季均可食用。扁豆含碳水化合物也不多,糖尿病患者也可以放心食用。扁豆衣的B族维生素含量特别丰富,每100克扁豆可食用部分的膳食纤维含量为4.4克,比芹菜多了3倍。

  扁豆一般要挑嫩的吃,嫩的一般颜色浅绿,泛黄就说明老了。豆荚两头的尖,如果一下就能掐下来,而且水汪汪的,则说明鲜嫩。烹饪扁豆如果不熟透,则容易食物中毒。所以,一定要充分炒、煮透,光开水焯一下是不行的。

  处暑营养餐

  1.冰糖莲子《仿膳菜谱》

  原料:莲子250克,冰糖适量。

  做法:取干莲子,凉水浸泡,去除内心,倒入锅内,小火炖煮,至莲子熟软时,加入冰糖调味,即成。可当甜点食用。

  2.三鲜丝瓜

  原料:鲜嫩丝瓜250克,西红柿100克,嫩毛豆米50克,精制植物油、葱花、姜末、精盐、味精、湿淀粉、香油各适量。

  做法:将丝瓜去外皮,洗净,切成3厘米的长条。西红柿用清水反复洗净后连皮切成薄片。嫩毛豆米用清水洗净后盛入碗中备用。炒锅置火上,放植物油,油至六成熟时,放入丝瓜,翻炒片刻,加清汤适量,放入毛豆米、西红柿片,加葱花、姜末,大火烧沸,焖10分钟,加精盐、味精炒匀,用湿淀粉勾芡,淋入香油即成。

  功效:清心除烦、凉血解毒、止渴。

  3.木耳炒猪肚

  原料:黑木耳25克,猪肚250克,青蒜50克,精制植物油、酱油、精盐、白糖、陈醋、姜末、味精、湿淀粉各适量。

  做法:将木耳切成小片,猪肚切成薄片。姜末放入热油锅中,炸香后投入木耳、猪肚片和青蒜翻炒后,烹入料酒,加白糖、精盐、酱油和适量清水,煮沸后,用湿淀粉勾芡,打散入味精即可。

  功效:健脾和胃、补虚益气。适用于吸收不良综合征、慢性胃炎、胃下垂。

【处暑节气养生】相关文章:

2023处暑节气饮食养生08-09

2023处暑节气养生知识08-07

2023处暑节气吃什么食物养生08-03

处暑节气文案11-16

处暑节气的特点02-28

经典处暑节气语录11-26

处暑节气谚语02-28

2023处暑节气的相关风俗以及养生知识08-11

形容处暑节气的句子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