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赏析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赏析1
原文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翻译
译文
躺在竹席上,浮云顺水悠悠,黄昏的暮色将它们渐渐敛收。红艳艳的莲花互相倚靠,科像姑娘喝醉了酒,羽毛雪白的水鸟安闲静默,定然是个独个儿在发愁。与其像殷浩朝天空书写“咄咄怪事”发泄怒气,不如像司空图寻觅美好的山林安闲,自在去隐居,一座山丘,一条谷壑,也是风流潇洒,我不知而今衰损了多少精力,连上楼都无心无力。
注释
①鹅湖:在江西铅山县,辛弃疾曾谪居于此,后卒于此。
②咄咄(duō):叹词,表示惊诧。
③休休:指算了吧。唐司空图晚号“耐辱居士”,隐居虞乡王官谷,建“休休亭”。
赏析
此词是作者罢官闲居上饶期间(45岁至53岁)的作品,由题目可知:作者游罢鹅湖归来后,曾患过一场疾病,病愈后他登楼观赏江村的夜景,忽然惊叹时光的流逝,深深感到自己的筋力衰退,再一回想过去,更是百感交集,因而写了这首词抒发心中的悲愤。
词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但景中有情,只不过是非常含蓄而已,须细察始能体会。“枕簟”句写气候变化:枕簟初凉,溪堂乍冷,虽然还未入秋,但是已能感到秋意。这种清冷的感觉,既是自然环境的反映,也是词人心绪的外射。“断云”句写江上风光:飘浮在水面上的片断烟云在落日的余晖中渐渐消散,眼前出现了水远天长,苍茫无际的画面。这景象给词人带来一种广阔的美感,也引起了他的惆怅。“红莲”、“白鸟”二句转写近前景物:池塘里盛开的红莲互相偎倚,宛若喝醉了酒的美人。堤岸上的白鹭静静地兀立着,它一定正在发愁罢!“醉”字由莲脸之红引出,“愁”字由鸟头之白生发,这两词用的真是恰到好处。红莲白鸟互相映衬,境界虽美,但“醉”、“愁”二字表露出词人内心的苦闷。以上的景物描写,不但隐含着词人忧伤抑郁的意绪,而且为下阕抒情制造了一种清冷、空虚又而沉闷的氛围。
下阕头三句虽承上述氛围和意绪,但在情感的表现上却有显著变化:变含蓄为明朗,于抑郁为旷达。这三句连用了三个典故。“书咄咄”句用殷浩事。《晋书·殷浩传》载殷浩热中富贵,罢官后终日手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意为“哎哎,这真是怪事!”)。“且休休”用诗“筋力上楼知”句意。看似写病后衰弱的.寻常感觉,实则含有“英雄江左老”(辛词《满江红》)的悲愤。
作者一生志在恢复中原,虽遭谗毁摈斥但坚持如故,因此表现在这里的便不是一般惊衰叹老的感伤,而是深恐功业难成的忧虑。刘辰翁说他“英雄感怆,有在常情之外”(《辛稼轩词序》),乃是深知作者人格与词意之言。
依上所述,此词蕴含的情感是异常深沉的,但词人使用的语言却又极为平淡。上阕描述气候的清冷、云水的舒卷和花鸟的静默,都无奇险之处,而寂寞沉闷的气氛已足以使人愁苦,下阕出语十分旷达,但政治上失意的情绪愈令人感觉凄凉结尾二语尤其淡朴浅近,犹如野叟闲谈,略不经意,“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感慨就表现得极其厚重。这种以淡语写深情的艺术,正如刘熙载说的“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籁”(艺概·词曲概),是一种更为精湛的艺术。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赏析2
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译文] 红莲互相依偎着像是全都醉了;白鹭在水边静静伫立似乎在暗自发愁。
[出自] 南宋 辛弃疾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注释:
鹅湖:山名,在江西铅山县东北。山顶积水成湖,东晋时龚氏于此养鹅,故名曰鹅湖。辛弃疾谪居铅山、鹅湖一带近20年。辛弃疾曾谪居于此,后卒于此。
簟(dian):竹席。
白鸟:指鸥鹭一类白色水鸟。
咄咄(duō):叹词,表示惊诧。 据《晋书·殷浩传》载:殷浩被废黜后,虽口无怨言,却终日里用手在空中书写“咄咄怪事”四字。咄咄,失意的感叹。
休休:指算了吧。唐司空图晚号“耐辱居士”,隐居虞乡王官谷,建“休休亭”。据《旧唐书·司空图传》载:司空图退休后,隐居条山,筑“休休亭”,表示对仕途失望,甘心退隐。
译文1:
闲卧在溪堂的竹席上,冷风习习,已近秋天,水面上的云朵在落日余辉中渐渐消散;溪水映着暮色流向天空。红莲互相依偎着像是全都醉了;白鹭在水边静静伫立似乎在暗自发愁。
大可不必如般浩那样书写“咄咄”,姑且像司空图那样隐居山中,这一山一壑不也潇洒超脱,怡然自得吗!病愈初起,我也不知道身体有多弱,只觉得近来懒得上楼。
译文2:
躺卧水阁,竹席秋寒瑟瑟,临水的烟云到黄昏时渐收。相互依偎的红莲像喝醉了酒,白鹭悄然而立,定是在发愁。
不要像般浩那样书写“咄咄”,且学司空图潇洒遨游,一座山一条谷全都那么风流。不知道病后精力消耗多少,只觉得近来懒得上楼。
译文3:
躺在溪边房间里的竹席上,感觉清冷冷的,就像到了秋天;白云片片,绿水悠悠,在斜阳的余辉中,飘浮在水上的云烟渐渐地消散了。红艳艳的莲花互相偎依着,那媚人的情态就像喝醉了酒;羽毛雪白的水鸟在水边静悄悄的,似乎暗自在发愁。
与其像殷浩那样天天空书“咄咄怪事”来发泄怨气,倒不如像司空图那样做个山林隐士,就是只有一丘一壑,也落个逍遥自在。病愈初起,我不知如今身体有多弱,病后精力衰损了多少,只是觉得近来懒得上楼。
「评点」
本篇为词人病后抒怀之作。
上片以白描手法描绘鹅湖秋日暮色,借景寓愁,景情浑融。首句写的是天气变化,营造出清冷寂寥的氛围:独自躺卧在水阁竹席之上,虽然秋天还未到,但已感到微微寒意。这种冷清凄凉的氛围,既反映了气候无常,也是词人外射的心绪。“断云”一句描写的是江上的美丽风光,只见那临水的烟云在夕阳的余晖中慢慢地扩散,顿时眼前出现了一派水远天长,苍茫无际的景色。词人被这广阔的景象深深打动了,但仍无法化解他心中的苦闷。“红莲”二句,写的是词人眼前看见的景物:你看那池塘中盛开的红莲相互依偎着,就像那喝醉了酒的美人;岸边的白鹭悄然而立,它一定是在发愁吧。红莲和白鸟相映成趣,宛如一幅美丽的图画。虽然境界很美,但“醉”、“愁”二字也表露出词人内心的愁苦。上片描写了几种景物,皆都暗含着词人忧伤抑郁的情绪,为下片的.抒情烘托出一种清冷、寂寥又而沉闷的气氛。
下片用殷浩、司空图典故抒写追求丘壑之趣的旷达自适的情怀,但字里行间实含岁月蹉跎、不得用世的忿怨。前三句,连用三个典故,情感表现转为明朗和旷达。“书咄咄”句用的是殷浩的典故。据《世说新语》载,东晋殷浩热衷权势,罢官后整天用手指对空书写“咄咄怪事”四个字。“且休休”引用的是司空图的典故。据《旧唐书司空图传》载,唐朝司空图淡泊名利,后隐居在中条山,修建了“休休亭”,取远离尘世之意。“一丘一壑也风流”化用班嗣之语:“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这三句的意思是:不要像殷浩那样书写“咄咄”,且学司空图潇洒遨游,一座山一条谷全都那么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引用刘禹锡的诗句“筋力上楼知”句意。意思是:不知道病后精力消耗多少,只觉得近来懒上高楼。 与其说是惊衰叹老的感伤,不如说是担忧宏业难成的忧虑。
赏析:
此词是作者罢官闲居上饶期间(45岁至53岁)的作品,由题目可知:作者游罢鹅湖归来后,曾患过一场疾病,病愈后他登楼观赏江村的夜景,忽然惊叹时光的流逝,深深感到自己的筋力衰退,再一回想过去,更是百感交集,因而写了这首词抒发心中的悲愤。
词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但景中有情,只不过是非常含蓄而已,须细察始能体会。“枕簟”句写气候变化:枕簟初凉,溪堂乍冷,虽然还未入秋,但是已能感到秋意。这种清冷的感觉,既是自然环境的反映,也是词人心绪的外射。“断云”句写江上风光:飘浮在水面上的片断烟云在落日的余晖中渐渐消散,眼前出现了水远天长,苍茫无际的画面。这景象给词人带来一种广阔的美感,也引起了他的惆怅。“红莲”、“白鸟”二句转写近前景物:池塘里盛开的红莲互相偎倚,宛若喝醉了酒的美人。堤岸上的白鹭静静地兀立着,它一定正在发愁罢!“醉”字由莲脸之红引出,“愁”字由鸟头之白生发,这两词用的真是恰到好处。红莲白鸟互相映衬,境界虽美,但“醉”、“愁”二字表露出词人内心的苦闷。以上的景物描写,不但隐含着词人忧伤抑郁的意绪,而且为下阕抒情制造了一种清冷、空虚又而沉闷的氛围。
下阕头三句虽承上述氛围和意绪,但在情感的表现上却有显著变化:变含蓄为明朗,于抑郁为旷达。这三句连用了三个典故。“书咄咄”句用殷浩事。《晋书·殷浩传》载殷浩热中富贵,罢官后终日手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意为“哎哎,这真是怪事!”)。“且休休”用司空图事。《旧唐书·司空图传》载司空图轻淡名利,隐居中条山,他作的《休休亭记》云:休,休也,美也,既休而具美存焉。(按司空图的解释,“休”字有二义,一为闲退,一为安适。“休休”即闲适之意。)“一丘一壑也风流”用班嗣语。《汉书·叙传》载班嗣书简云:“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这三句连起来的意思是:何必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呢?倒不如姑且安享闲居的清福罢,隐居山林那也很高雅。前一句作反问语,表示不以殷浩为然;后二句作慰语,表示隐居也自有其乐。看起来词人好象真的乐意当隐士了,但实际上这是悲愤却故作旷达之辞,比直抒悲愤更感强烈。三个典故用在一起,不但气势连贯,而且意思曲折。末尾二句在情感表现上又有显著变化;变坦率为委婉,旷达为悲凉。“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化用刘禹锡《秋日书怀寄白宾客》诗“筋力上楼知”句意。看似写病后衰弱的寻常感觉,实则含有“英雄江左老”(辛词《满江红》)的悲愤。
作者一生志在恢复中原,虽遭谗毁摈斥但坚持如故,因此表现在这里的便不是一般惊衰叹老的感伤,而是深恐功业难成的忧虑。刘辰翁说他“英雄感怆,有在常情之外”(《辛稼轩词序》),乃是深知作者人格与词意之言。
依上所述,此词蕴含的情感是异常深沉的,但词人使用的语言却又极为平淡。上阕描述气候的清冷、云水的舒卷和花鸟的静默,都无奇险之处,而寂寞沉闷的气氛已足以使人愁苦,下阕出语十分旷达,但政治上失意的情绪愈令人感觉凄凉结尾二语尤其淡朴浅近,犹如野叟闲谈,略不经意,“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感慨就表现得极其厚重。这种以淡语写深情的艺术,正如刘熙载说的“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籁”(艺概·词曲概),是一种更为精湛的艺术。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赏析3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著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
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
翻译
有意游春,但感觉困乏便不再前行,不如随便走走找个地方喝上几杯。游山刚到绝佳处,但再走感到疲倦,诗还没有写成,可好雨忽来似乎催促快点写完。
拄着手杖,穿着草鞋,看到路旁野花盛开,红的红,粉的粉,很是好看。谁家出门的女儿在寒食节这一天回家探亲,欢声笑语从桑林的小路上走来。
注释
鹧鸪天:词牌名。
鹅湖:鹅湖原名荷湖,因山中有湖,多生荷。晋人龚氏居山,养鹅湖中,于是更名鹅湖。懒,指了无情趣。
信:放任。
寒食:节令名,清明节前一天(或说清明前两天)。
赏析
这是一首寻春的小词。作者并未开门见山地道出他的寻春感受,而是在小词的开端,娓娓如话家常,将读者逐渐引入胜境:“着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抱定了寻春的目的四处寻找,不如喝上几杯酒,在家门附近和春光不期而遇。其实,辛稼轩自己就是那种“着意寻春”的人。为了寻春,他风雨无阻,阴晴不避:“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鹧鸪天》)作者“柳外寻春,花边得句”(《满庭芳》)。他寻求、欣赏春天的妙趣,真可以说达到了“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程度。而令人困惑的是,在此《鹧鸪天》小词中,他不但一开端就否定了“着意寻春”的佳处,而且还进一步辩解道:“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作者又说:刻意游春之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见到“山才好处”,人却已经疲惫不堪了,哪里还有十足的精神去赏春呢?有的时候,人的诗思还未成熟,而一场急雨却过早地来催他做诗,那诗就不可能做得好。
词题为“鹅湖归病起作”,说明作者前不久游览了名胜鹅湖山(今江西铅山县东)。从鹅湖归来后,他生了病。这一次他病得大概还不轻,性情倔强的词人不得不卧床休养了。一贯主张抗金、恢复失地的辛稼轩自被朝廷罢黜后,常常借游山水来消除心中愤懑。现在他大病初愈,暂且无力出游,只好大唱“着意寻春”大可不必的高调了。辛稼轩虽然不能远游寻春,却在病愈初时徘徊于家门附近之际,感受到了一种他从未如此强烈感受过的蓬勃春意,使他获得了意外的惊喜。
作者在词之上阕并未明言他寻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春意,而是有所保留,正见出此春意的宝贵。这也正是稼轩词艺术表达的曲折含蓄处。若问辛稼轩如今在村头到底有何得,可先看他南渡这多年后每年寻春都寻到了什么。翻检稼轩长短句,会发现到处是这类词句:“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籍。”(《满江红·暮春》)“可惜春残风雨又”(《蝶恋花·点检笙歌多酿酒》)。“闻道春归去,更无人管飘红雨”(《惜分飞·春思》)。在作者的春词中,春天总是那么满纸满行的娇软脆弱!年年盼春、游春的辛稼轩,虽然饱览着春的千姿百态,但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娇春却给他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下阕写词人移动着刚刚病愈的身体,手拄竹杖,穿上草鞋,向家门附近的田野漫步走去。“携竹杖,更芒鞋”,创造出轻松而随便的氛围,为下面与乡村春色猝然相遇时的喜悦心情做了不露痕迹的铺垫。
走着,走着,蓦地,若干亮色映入了作者的眼睛。词人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些在野草中间开放的野蒿花。这些不入品流、无人护理的花儿,这儿几朵,那儿一片,沐浴着春风,颜色鲜亮,别有一番健康秀美的魅力。“朱朱粉粉”,用语特妙。它把花儿鲜明的颜色和生气蓬勃、随处自由开放的特点简洁地描绘出来,也把词人与野花不期而遇时的喜悦心情含蓄地透露出来,大有“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味道。作者在欣赏乡村花朵那无拘无束之形式美的背后,还有对它们的.一种理性的思考。此次鹅湖归来,他已从乡村景物中获得了深沉的启示:“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城中娇嫩的桃李之花是经不起风雨的,只有在乡野溪头久沐风雨、倔强生长的荠菜花一类的花朵,生命力才更为长久,才真正启示着春天的奥秘。明晓了稼轩对人生的这种思考,我们就会接触到他目睹野蒿花时心灵中更深一层的东西。
当词人正为野蒿花所吸引的时候,另一番景象又把他的视线吸引了去:“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一些有说有笑的归宁女子,正沿着长满桑树的田间小路走过来了。这两句写得很美,“柔”字尤为巧妙传神。它不但状出桑叶之嫩,春光之新,而且衬托出村女那柔美的容貌、步态和笑声。这些村女快要回到娘家看到亲人了,所以心情是甜甜的,笑声是美美的。她们的笑声,感染着词人。这是农村淳朴自然、充满生命活力的美好场景。他不禁驻足倾听,若有所思。这就是辛稼轩寻找到的春天。春天在乡野之花中,在村女的步履中,笑声里。
这村女便是春天的化身。如果把这“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和作者同期所作另一首《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中的“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相比较,便可发现,前者和后者在时间(寒食节)、景物(桑蚕)、人物(女)、语气(谁家)诸方面,都有着和谐的一致。所不同之处,是前者侧重于其音容的纯真无邪(笑语柔桑),后者则突出着其穿着的素朴无华(青裙缟袂)。然而这纯真无邪的“笑语”与素朴无华的“青裙缟袂”,本是统一于村女之纯朴的特质之中,原不可分割的。明乎此,便可断知,彼天真无邪的“笑语柔桑”之女,原也是衣着朴素的“青裙缟袂”之女。这两首《鹧鸪天》中的村女形象正可参照合读。“青裙缟袂”化用苏轼诗《于潜女》:“青裙缟袂于潜女,两足如霜不穿屦,沙鬓发丝穿杼,蓬沓障前走风雨。……逢郎樵归相媚妩,不信姬姜有齐鲁。”诗中的于潜(旧县名,在杭州西)女,足不穿鞋,在风雨中穿行,体魄强健,风貌古朴,爱情真挚,其气质,足使齐鲁之贵族妇女相形见绌;其“青裙缟袂”,也成为了善于抗击风雨、具有春天般活力的一类人物精神的象征。而当辛稼轩将苏诗“青裙缟袂”之意象引入其词章中时,他便赋予了村女一种和苏诗中于潜女同样的品格,和他称颂的荠菜花、野蒿花同样的品格——在风雨中顽强生存、获取着持久的生命力的品格。作者被村女那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装束和充满生气的笑语所触动的秘密也就在于此。
这种景致出现在稼轩词中是有很深刻的社会生活背景的。作者南渡以来每年都在寻春,他在大量的寻春词章中寄寓着他的炽热的报国理想。他曾不遗余力地写奏折,提出抗金种种策略。然而,事实却告诉他,南宋的偏安小朝廷,很像是城中娇弱的桃李之花,经不住风雨的考验,这使他感到了深深的失望。如今在罢黜闲居之时,他目接着乡野之花与青裙缟袂之女,心中的希望之火又一次被点燃。春,存在于神州广大的乡野之中。这是辛稼轩此次寻春之最深刻的感受。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赏析4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朝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赏析:
本词是作者病后所作,借景抒情,调子很低沉,上片绘景状物,渲染气氛,突出悉字,花鸟也知有情。下片剖诉心曲,通过两具典故委婉抒发对统治集团迫害爱国志士的畴及自己对仕途已经失望的无可奈何的.心态。有沉哀茹痛之语,无剑拔弩之势。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不知”二字,以“衰”、“懒”二字写出词人隐奶鹅湖,病后衰弱,不知不觉筋力疲乏之感,“但觉”复转进一步,强调出上楼登高眺望,新近越来越见慵懒无聊,流露出“烈士暮年”无用武,“壮心不已”竟蹉跎的悲愤和凄怆,较之其激昂慷慨之作。意象清丽,色彩鲜明,涵义隽永,精妙至极。下片用殷浩无故遭贬,司空图无奈退隐的两个典故,貌似旷达而实含怨忿,感慨颇深。陈廷焯评此词云:“信笔写去,格调自苍劲,意味自沉厚,不必剑拔弩张,洞穿已过七扎,斯为绝技”(《白雨斋词话》)。此词则表现得深婉、沉郁,别具一格。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赏析】相关文章:
鹧鸪天·鹅湖寺道中原文及赏析03-24
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原文及赏析08-18
归嵩山作原文及赏析08-27
《归嵩山作》的全诗及赏析02-10
鹧鸪天·化度寺作原文及赏析10-15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原文及赏析01-03
鹧鸪天 建康上元作原文及赏析09-05
鹧鸪天·博山寺作原文及赏析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