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优秀1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红楼梦读后感1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深广文化内涵和高度的思想内容的奇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思想文化的最高综合和体现,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在艺术上,它达到了中国小说不可企及的高度,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
首先从《红楼梦》的网状艺术结构说起,《红楼梦》是具有高度现实主义的悲剧结构。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百万巨著,作者组织了大大小小的故事,描写了无休无止的斗争,在这蔚为大观的历史长廊里,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败过程,宝黛爱情悲剧的发展始末,两者相互穿插交织,是支撑这座艺术大厦的栋梁。此处每一人物几乎又自称起讫的'故事线索,又有如斗拱短柱。条条线索、错落编织,所以《红楼梦》又有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的美称。全书一百二十回,上半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下半部写“树倒猢狲散”的衰败局面,其中第五十四回至第五十五回之间是个转折,由喜转悲,由盛转衰,由荣转枯,第五十四回是全书热闹的顶点,第五十五回便开始急转直下。关于《红楼梦》结构的其他说法还有:近代的“四十气象说”、“二十一大段说”、“三大支说”、以及当代的“波纹结构说”、“立体式建筑说”、“复叠框架结构说”等。
其次是《红楼梦》独居风格的语言文字,《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成就,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最高峰。质朴自然是《红楼梦》语言艺术的基本风格,如第六十六回中柳湘莲对贾宝玉说:“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全石头狮子干净,兴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富有哲理也是其中一大特点,哲理性语言具有形象、隽永、隐喻、明喻等特点,是从生活经验中提炼而成的。这种语言,往往是以一句浅显的成语形式说明抽象的道理,因而具有普遍的意义和持久的生命力。如第二回中“外面的架子虽未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第二十八回中“不是东方压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如此等等。这些具有哲理性的语言,给人以生活经验和斗争经验的智慧启迪。
总之,《红楼梦》是一部“说不尽”的奇书,它那博大精深的艺术内涵,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无比丰厚的艺术内涵,值得我们永远探求和传承。
总结:文章主要从《红楼梦》的艺术特色入手,分别分析红楼梦的网状结构和独居风格的语言文字,突出《红楼梦》的艺术瑰宝地位。
红楼梦读后感2
大概七八岁时,爱读一些浅显易懂的童话。对于名著,却没有一丝一号的兴趣。偶然间,翻开了这本《红楼梦》,才看了几页,就爱不释手了。
那是一本青少年版的,当时还不能完全读下来所有字,查查字典,连猜带看的就过去了。虽还读不懂细致隽永的文字中博大精深的含义,但还是被那跌宕起伏的情节所吸引。从此,我开始了文学的征程,顶点是胜利的辉煌。
书中人物可谓是变化多端。痴情不悔的贾宝玉,城府颇深的薛宝钗,心狠手辣的凤姐,卑躬屈膝的袭人,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奴才丫头,无一不栩栩如生的映刻在脑海中。而我最爱的还是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她对爱情的凄婉歌颂。一曲《葬花吟》,又唱出了她对爱情多少的执着。从最初的进贾府,直到中间元妃省亲,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到最后的家道中落。从繁华到衰败,一次次对宝钗的.猜疑布满了她一颗敏感而又多疑的心,直到听到一句“我为姑娘病了”,便大可以去了。宝黛新婚之夜,坐在床上的却是宝钗,而潇湘馆的黛玉,却已魂归西天。我也入了情,竟哗哗落了泪。爱她,她的文采,她的多愁善感,她对爱情的执着,一切她的经历,都深深印在心中。看完后,竟觉得有丝许庆幸。庆幸黛玉未曾经历到贾府查封,更庆幸我结识了《红楼梦》,步入了文学的殿堂。
处在封建社会,贾府的一切都令人悲叹,令人歌讽。现在我已经不是那个七八岁的,不谙世事的孩子,也读懂了一些,看透了一些。而看懂了一部分,才知,这本书,可真是高深莫测啊!
直到现在,我才懂得,袭人实则宝钗的小照。而晴雯抱屈亡,更暗示了黛玉的命运。是啊,“西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写给晴雯的悼词,却年年想不到竟成为了对黛玉命运的批判!
从第一次看这本书,直到现在,多多少少也看了好几遍。但总忘不掉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感觉。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对文学最基本的渴求与吸吮。如干旱的海绵尽情吮吸着知识的甘露。从那时起,从那本《红楼梦》起,我成长了,不再拘泥于浅显易懂的童话,踏上了文学之旅。一开始,我如一叶小舟,在黑暗无边的大海上航行,总感觉光明正要到来,却又无从寻找。突然出现的渔火点燃了,望向四周城市,正在远方的天际。而《红楼梦》便是那渔火,点燃我人生的道路,让我有了对文字的渴望。人总有那么一本启蒙书,如果我有,那便是它了。
一本《红楼梦》,牵引着我在知识的海洋遨游。一本书,开启了成长的大门,受益终生。
红楼梦读后感3
用79天读完了曹雪芹《红楼梦》前八十回,这创造了我读书8年来的最慢纪录。
《红楼梦》这一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我虽然出于口味不适和担心影响性情的缘故,一直不喜欢,但20年来从各种形式的评述、引用、改编中,了解的程度也不弱于其他三大名著。我能知道的书中兴趣比它大的,基本上都读过了,这才肯去领略这座高峰的风光。
《红楼梦》刻画人物最可贵之处,在于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如林黛玉的高洁嫉俗却难以相处,薛宝钗的工于心计却颇有人缘,晴雯的刚强却暴烈凌下,王熙凤的阴毒却精明干练,都难以用好坏简单界定。
对于宝黛钗的评价,出于对爱情故事的寡言和观察力的`迟钝,我不愿谈论,只对两个次要人物谈几句。
其一是晴雯。我在小时候仅有的一本《红楼梦》连环画中对她一生的三个侧面——平时的气势、临危时的愤慨、临终时的凄凉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数年前才得知晴雯是前八十回中独有的人物,也就是说她是在曹雪芹笔下展现了整个人生,这令我瞬间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震撼,从此倍加注目。这次读了在电视剧中熟知的“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病补孔雀裘”的原文,体会了晴雯与贾宝玉心灵由远及近的接触,还首次得知晴雯身后的凄惨,不禁悲叹她这种“过刚易折”导致的命运;
其二是尤三姐。我也是从一本京剧连环画里得知她的故事。我一直认为尤三姐姐妹的故事是可以独立成篇的,而尤三姐更是游离于贾府之外的。对于她,我是钦敬而不是像晴雯般喜爱。在反抗贾府恶势力时,尤三姐表现得比晴雯更加有力而机智泼辣,最后悲愤自刎的一幕将她的性情达到了极致——然而正是这一举动,让我不禁同意闫红《误读红楼》的看法了:将自己终身托付给一个毫不了解自己的人,不仅太草率,而且据我看事后还使自己姐姐失去了一面保护的屏障。
还有一位红楼女子得提一提。电视剧中我一向认为最漂亮的是演平儿的沈琳,读了原著才明白这样表里如一的人物是应该配那种形象的。
此外能稍感兴趣的只有布满前八十回的大小谜团了,我在网上曾逐一探究过。虽然《红楼梦》是以贾府“小中见大”地描写社会,但直接写外界的很少,在诸多文艺学术内容中比重最大的诗歌又是我理解困难的,这样它对我的吸引力自然是难以增强的。
红楼梦读后感4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轩之中,承载着多少离合悲欢,不知不觉我已经陷入这场爱情纠纷,那是在高中的时候,我细细品味了红楼梦 ……
《红楼梦》是一部以宝黛钗的爱情为线索,四大家族的命运为主要内容的小说。在书中那种凄凉的氛围中,我常常伴随着人物的命运而落泪。宝黛的爱情是美丽而又凄凉的,是神圣纯洁而又被封建社会所不容的。
黛玉,清高孤傲,寄居人下,却不容许半点伤害抑或冷眼。她的才情是众多女子中最好的,每每吟诗作对,她的作品总会得到一致好评。特别是宝玉,总是夸她做的多么多么好,一句“质本洁来还洁去”既道出了黛玉高洁的品质,也折服了宝玉内心对世俗的不懈,追求个性自由的心声。黛玉葬花时吟的《葬花吟》被宝玉听见了,黛玉葬花时的哭声也被宝玉听见了,他的心很痛,很想安慰远离家乡,寄居人下的黛玉,可封建社会不允许他说出自己的心声,只能默默的时期飘落的花瓣,和黛玉一并葬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柔中带刚的男子,由于贾府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他的性格深受影响,带着些许的柔情。同样那些女子真挚纯洁的品质感染着他,她们由于社会地位遭遇的不幸也启发着他。
“女人是水做的,男子是泥做的,我见了女子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这是宝玉对女性的尊重,也是宝玉平等待人的体现。在那个女子普遍不被重视的'社会,宝玉是位先驱,他主张个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
宝黛的爱情从那“似曾相识”“心有灵犀”的一刻,似乎就注定了。他们都一样不追求功名利禄,都崇尚花前月下,逍遥快活的生活。黛玉从不叫宝玉看那些“圣书”,每每宝钗叫宝玉“你看看那些书吧!”宝玉都会以“好姐姐,你饶了我吧。”搪塞过去。他们一起看《西厢记》,一起说些那个社会不允许的“胡话”。他们的爱情是缠绵的,是为人所传颂的。
但太美好的东西,总会有消失的时候,宝玉疯了,黛玉卧病不起。最终在凤姐的提议下,宝玉和宝钗在黛玉死的那一晚步入婚姻的殿堂。场景甚是凄凉,以致雪娟对宝玉一直耿耿于怀。可当宝玉掀开喜帕的时候,“宝姐姐,怎么不是林妹妹,林妹妹呢?我要去找她。”宝玉又一次疯了,这次他从未清醒。
也许人们会为黛玉的死感到惋惜,但我认为死对她来说是一种解脱,是保持孤傲品质的最佳选择。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宝钗,黛玉,这两个可怜的女子,最终的命运也是一样的让人心痛……
红楼梦读后感5
《红楼梦》这是一本古典名著,我们家里每个人读了它之后都有感想,一致认为这本书写尽了人情冷暖,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红楼梦,意为红楼一梦,也就是说再荣华富贵,到头来也是一场空。这个题目意味深长。
红楼梦主角十二金钗性格各不同,命运不同,都令人深思。先说宝钗,她作为薛府大小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对于薛蟠的横行霸道,她也曾一再劝阻,她在大观园里谈笑风生、文采横溢。在滴翠亭,她听到两个丫头的私房话,为避尴尬,却推说黛玉在附近,这可以看出她的圆滑和城府。在元春省亲时,她作了一首“凝晖钟瑞”,从这个题目中看到了了一股贤淑端庄之气。而重立桃花社,填柳絮词的时候,她的“白玉堂前春解舞,东方卷得均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更突出了她的无忧快乐,可柳絮最终要落下,不能一直平步青云。
十二钗中,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宝钗,另一个是黛玉。黛玉自小父母双亡,在大观园中靠贾母疼爱,多愁、敏感,但又饱读诗书,才华和宝钗不相上下,只有宝玉和紫鹃是她的知己。她和宝玉的情意被代表着封建势力的贾母和王夫人扼杀了。贾母是一个老长辈,最疼宝玉,在这种疼爱下,也不顾黛玉了。从黛玉写的《葬花吟》、《世外仙源》中可以看出她的寂寞、清高、自许。最后,只是宝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该说元迎探惜了。说到这四春,最有感想的便是四个灯谜了。一个元宵节,大家写灯谜,元春的谜底是鞭炮,迎春的谜底是算盘,探春的谜底是风筝,惜春的谜底是海灯。可鞭炮一响就散,寓示着元春的早亡;算盘纷乱拨弄,寓示着迎春的命运多变;风筝高飞远走,寓示着探春与亲人的离别;海灯孤寂冷清,更寓示着惜春的.“看破三春景不长”。四个才华横溢的女子,为何最后落得这样的下场?
转眼间,两年过去了。宁荣二府渐渐破败。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了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读后感6
总有一段记忆值得细细回味,总有一些脸庞值得一生铭记,总有一本好书值得再三品读。
——题记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红楼梦》结篇时作者留下的一首感慨诗作。五读《红楼梦》,四次在书尾或读或背出这首诗,给我的感受像是成长,从懵懂到冲动,再到沉重,最终剩下释然与希冀。我不敢谈论《红楼梦》,仅仅怀着一种怀念的心境述说我与她的五次触碰。
初读《红楼》:混乱
初中二年级第一次读《红楼梦》。我还记得那时只是因为某次考卷上一题“试写出《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中的八位”难倒了全班几乎全部同学,班主任所以提议大家读读这本“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在“学习是天,分数是地”的年龄里,教师的话便是圣旨。不久我便从书店搬回了《红楼梦》。应对着眼前蝌蚪般密密麻麻的小字,我唯一的感受就是这要读到何年何月!庆幸的是我从小就不是轻诺寡信的人,承诺妈妈买回来后必须读完让我硬着头皮读了下去。其间,但凡遇到诗词便自动跳跃,看见闲话家常就统统屏蔽,涉及纵古论今就置之不理,每个周末抱着这本巨著真正专注的只是那些对不上身份的.名字。
以错过《红楼梦》精髓为代价,我仅仅用了不到一学期的周末部分时间就完结了这部让无数红学学者穷尽一生也研究不透的大部头。收获是,明白了书的作者是清朝曹雪芹,写的是某朝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教师说过)及宝、黛、钗的三角恋情(老实说应当屏蔽),虽然基本对不上号,但却背熟了“元迎探惜四春、宝钗、黛玉、李纨、秦可卿、王熙凤、史湘云、妙玉、巧姐”这十二冠首金陵女子。不明白“奴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花知是谁”的是黛玉,不明白“金玉良缘”“木石前盟”指的分别是宝玉宝钗、宝玉黛玉,不明白“海棠诗社”因何而结,又为何无果而终,甚至不明白纷繁的宁荣二府里谁主谁仆,谁是谁的妻子,谁与谁是父子。与《红楼梦》的初次触碰在一片混乱中结束,那时,我当真以为她就是“满纸荒唐言”!
红楼梦读后感7
《红楼梦》是被人列在四大名著之首的,其原因多是人们会搬出红学的流行,有些人一生只要研究这本书就能过舒坦的日子了。曹老是饿死的,他的书却增加了就业,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这本赞誉过剩的书一直排在中国累计销售首位,的确是有点真本事。不过我觉得红学兴起是因为曹老描写的'事物,礼仪像史书一样值得研究。值得研究的是曹老所在的清代,并不是这本书。
在我看来红楼是一部喜剧,像童话一样美丽的结局和过程。在老师叫我们时候老实说: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基础,宝黛爱情为线索的悲剧。但是四大家族中主力描写贾家从开始一样是越来越兴旺到底。开始贾府人人富贵,有贾珠等人的死去也并不是惨死怎么样的,主角们并没有经历什么苦痛。基督教教义说:人生来就是受苦的。所以死者没什么可悲。秦可卿死啦,还给贾蓉一个五品龙禁卫的官,死者解脱,生者必就享乐。
到中后部宁府抄家荣府落败很多人唏嘘上噶的时候。我认为这只是贾府越来越兴旺的插曲,很短的插曲。在这个时候死了一批人,但迎春外无一不死得其所。贾母已经八十三岁高龄,在从前那种年代是多少高龄了,一生享乐,只在死前担惊受怕过一阵,又没有冻饿挨打骂着,总是悲大于喜的。连她自己也说到自己的死时,提到自己的高龄,享福一生,死也甘愿。
凤姐虽年龄不及贾母,但大权在握,一生锦衣玉食。谈自己是说:别人没吃过的东西也吃过了,没见着的也都见过了,死也没多少遗憾了。凤姐爱钱权两握,巧姐最后也回归宁国府,死前的风波都只是一生中的小憾,不值一提。
探春远嫁但并没有迎春那般受苦,婆家后来还得以在京城得职,与娘家很近。
宝黛的爱情是公认的悲剧,我认为没有什么可悲的。宝玉这块顽石不经历悲痛一定仍对红尘向往。人的快乐是以自己的愿望来衡量的,宝玉能额外受恩入尘已经是赚大了,遂了自己的心愿也该满足了。林黛玉来还债的惨些好,越惨越好,不惨就还不清债务。以十几二十年的功夫报答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正是她的心愿。
红楼梦读后感8
手捧一本《红楼梦》,不自觉地嘴里就念出了这些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间味!”可偏偏是这些荒唐言,道出了多少人的辛酸苦辣。
初读红楼梦,我处在云雾中,很多的人物,绕口的古文,丰厚的对话都是我眼花缭乱。只记得了些大约的故事情节,几个重要的人物。其时,你若要问我这些人物联系,我是不清楚的。我形象最深的是林黛玉,贾宝玉和王熙凤。林黛玉动不动就掉眼泪,这样的人我是有些轻视的。一起,她又爱在言语上计较,动不动就不睬他人,我对她是没有什么好感的。再才调宝玉,说他对黛玉有情,他偏偏又周游在那些个姐姐妹妹中,说他对黛玉无意吧,他偏偏就招惹了。所以,关于宝玉,我也是有几分瞧不起的。关于开端时的王熙凤,我是有几分赏识的,她精明能干,心直口快,能说会道;但后来她对尤二姐的步步紧逼,以及为了一点产业而做伤天害理的事,我对她又产生了一点讨厌。总归,开端我对《红楼梦》的形象不是很好。
后来,跟着对《红楼梦》布景,作者等方面的了解,我开端了解那些人的行为了。黛玉尽管多愁善感,但这也是她所在的环境所定的。想想一个小女子离乡背井,来到外祖母家,尽管有血缘联系,但总觉得自己是个客人,每个行为动作都万分慎重,生怕叫人耻笑了去。后来遇到所爱之人,惋惜天不遂人愿,到最后仍是含恨而终。一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道出了黛玉终身的悲与苦。如此看来,她倒也的确不幸。就如她自己所说“一朝春尽先下手为强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至于熙凤,人们说她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没错,她机关算尽,以权谋私,但她也是个率直凶横之人,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性情的女子。她不完美,不是个好人,或许《红楼梦》中没有一个实在的好人,他们是实在写在书中的人,而不是一个完美的影子榜样。
实在而又有性情的他们与她们在一本名为《红楼梦》的书中活着,那一群人的日子反映了一个年代的'日子。他们为现在的咱们打开了一条通往那个年代的时光隧道。
此时,我回想着书中的情节,人物,对话,我觉得那才调一场梦,模糊而又实在,心里觉得它是凄美的,但又不知它凄在何处,美在何方。就如书中所说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才是本书的真理吧!
“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在一个孤寂的午后,咱们也来读《红楼梦》,为书中的人物痴狂,领会其间的味道吧!
红楼梦读后感9
时光荏苒,今天,再走到这潇湘馆时,已是人去楼空,地上只堆着一个破碎的,沉重的棺木。里面躺着闭月羞花的你——潇湘。
潇湘,你爱落红,江畔边你荷锄而归,采下一箩筐的残花。于是,你不也是一朵小花吗?你很安静,你喜欢静静的听落花的声音,喜欢悄悄地看花悄然落地,喜欢捡起落花,细数它那分叉的纹理,闻闻它留下的轻微的香气。看那荷锄而归的你,那一箩筐的残缺,不堪的花,正如今日躺在棺材里的你逐渐冰冷的容颜。
空对着,山中高仕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株寂寞林。
潇湘,你才华横溢,晓畅诗书。你爱宝玉,记得你们一同葬花——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记得你们在寂寞的夜晚对诗,由侍女相送,记得你们互增手帕,你们一起,你们的爱情故事有目共睹,所有人都认为你们会在一起,可,人终究还是敌不过天。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梦如兰,堪羡优怜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蘅芜的出现打破了这安逸的爱情,她处处不如你,她得不到宝玉的爱,达不到大家对她的祝福,她才华不及你,但是,她抢走了你的宝玉,抢走了原本属于你的'幸福,抢走了你世界的一切。
你输了,彻彻底底的输了,因为你的懦弱,因为你的优柔寡断,因为你保持你那份谨言慎行,最终,他把凤冠霞披戴在她头上,一顶花轿断送了你,也毫无疑问的断送了你们的一切……
霜冷长河,蒹葭苍苍,伊人何在,独坐未央。
蘅芜根本比不上你,但她的才华也仅次于你,你为何不振作,你为何要败于宝钗呢?答案不在你那一句“宝玉,你好……”而是你没有一个快乐的心,如果可以放弃你的优柔寡断,放弃你保持的那一份谨言慎行,放弃你所有的多愁善感人生纵使有多番不称意,但是,也不应该总想着他,做一个快乐的潇湘,做一个快乐的黛玉。如果你发现当初的负心人不是真的而是你亲手葬送了这一切,你心里有没有一丝悔恨呢?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火葬厂门口,你静静的躺在棺木里,待容颜成灰的那一刻,这应该是你是你知道“负心人”之后最想去的地方。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今天这潇湘馆已经不在了,但是,走到那个地方不免泛起了一阵涟漪,仿佛贾府还在,大观园还在,你们还在,原那红楼不过一场梦罢了。
但世易时移,物是人非,人事早已不同。
……
你说忧苦停息,寻芳清岗。
后来落花丁零,水涸潇湘。
红楼梦读后感10
今读完《红楼梦》一书,觉着实深奥,但也颇有感触。主人公们性格各异,不觉提笔论两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黛玉篇《红楼梦》中最令人心疼的女子,莫过于黛玉。首先她长得很美,身子娇弱: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再则她身世悲苦,因母亲去世才被带到贾母处。可为什么大观园里的女儿们都不太喜欢她呢?主要是因为黛玉嘴上刻薄。心直口快的史湘云对黛玉说:“再不放人一点,专会挑人。就算你比世人好,也不犯见一个打趣一个。”这话气得黛玉“我要饶了云儿,再不活着!”殊不知她的性情就象玉一般,越坚硬就越脆弱。表面上刻薄,内心却经不起一点风浪。黛玉的诗可谓是一绝,曾当大观园诗社的社主。但作的诗太过悲切,令人不忍卒读。
如《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等。她的文笔相貌以及不说要宝玉走上仕途之类“混帐话”,令宝玉动情。两人关系很好,但贾母等人的安排,拆散了两人。黛玉从“傻大姐”处得知宝玉要娶宝钗,梦幻破灭,焚烧诗稿。在那一刻,所有美好往事,流年阴影,都与这凄美脱俗的诗句,一同化为灰烬,葬于世俗,消失在滚滚红尘之中。一朝尘世,一场迷局,局外黄粱一梦,局内烟火人间——宝玉篇女娲炼石补天时,所炼之石剩一块未用,弃青埂峰下。此石已通灵性。和尚茫茫大士,道士渺渺真人见其可爱,便送到“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旅,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走了一道。此石便是宝玉原身。对他来说一世不过是一眨眼吧,可却刻骨铭心。宝玉是一个性格爱好古怪的男子。因为十分受贾母喜爱,大家都很疼爱他,所以,他十分叛逆。但对园里的'姐妹都很好,动不动就“好姐姐、好妹妹”地叫。贾宝玉喜吟诗,但却不喜欢读四书五经,不喜考取功名。而他的父母,还有宝钗、湘云、袭人都叫他读书,将来考取功名,升官发财,好光宗耀祖。在着些人里,黛玉却是个例外,同他一样,也不赞成考取功名。可谓“知己”。宝玉在大观园里无所事事,便常去黛玉处,两人感情增进不少。一次,黛玉的丫头紫鹃为试宝玉对黛玉真心,假说黛玉要回姑苏,宝玉相信了,竟发病至精神失常,可见宝玉对黛玉的感情。可就是这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小霸王,在婚姻大事上却不得自己做主,在新婚夜被调换了新娘,忧伤得差点死去。最后虽中了举人,却出家当了和尚,弃绝尘缘。从前的富贵、热闹,万般皆空。浮生若梦。
红楼梦读后感11
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生动的描绘。
红楼梦读后感12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首《葬花吟》让多少人心悲意恸。一曲《红楼梦》,唱出了一个时代的悲喜兴衰。当大雪落得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时,以往的繁华富贵仅有留在薄薄的书页中了。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国运昌隆,皇恩永续,似乎一切都欣欣向荣,万象争辉。少有人看到,整个社会从最底层至最上流,皆是一番淤泥拥阻,浑浊不堪的景象。底层百姓失田弃地,难以维持生计。不愿受辱遭害的,毅然别过人间。硬挣着命活下来的,不是被官府算计,就是被大家族盘剥,最终也免不了悲惨的命运。大家族间更是利益纠葛,为了钱势互相倾轧,争权夺势,与官府沆瀣一气,弄得民不聊生。就是家族内部也是无休止地勾心斗角,最终还是难逃家破人亡的结局。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林黛玉喟叹的不止是她一个人的悲哀,也许不久后的他年,不光是这倾城倾国的林妹妹,就是这天下无二的大观园内的一草一木也怕是不知何处去了吧。世间的欢乐终归于幻灭,回想起来,也可是是做了一场梦而已。纵使清纯洁净如妙玉之类,也终究落得个狼狈退场。在那个污浊不堪的时代,有谁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呢?个人的杯具如流沙攒聚,渐渐汇成无限的沙漠了。他年葬侬知是谁?不知。慢慢风尘把它们都埋葬干净了。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最凄凉的一句联,也是林黛玉对自我结局的最为精准的预测。《红楼梦》是一出杯具,剧中的每个人都被牢牢困在命运的'蛛网上。有的人在奋力挣扎,筋疲力竭。有的人早已放弃抵抗,迷迷糊糊地等待毁灭的到来。他们的杯具并非巧合与偶然,而是与整个社会的沉沦密不可分的。预言从一开始宝玉梦游太虚时就得见端倪。不然,高鹗何以续作后四十回?何不续出大团圆的皆大欢喜的结局?宝黛二人是天上仙灵转世,死后自会还化作仙灵重归天界,可那些血肉之躯呢?还是一朝春尽,终归尘土。
由此看来,一部《红楼梦》的内涵太丰富,叫人无法全部参透。一首《葬花吟》又怎能概括得尽?真真是红楼一世界。
红楼梦读后感13
王熙凤是火一般的红色。她性格泼辣,敢作敢当,人人都叫她“凤辣子”。她的“摸样又极标致,言谈又极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男人万不及一的”。她“明里一盆火,暗里一把刀”,最后还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林黛玉是蓝色的。蓝色是忧愁、敏感、孤傲的,但也是坚强、叛逆、勇敢的。她有独到的人生见解,具有诗人的敏感的气质和奇逸的文思,生就的伶牙俐齿,锋芒毕露,反抗着社会对她的迫害。她以落花自比,“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林黛玉一生以泪洗脸,在生命和理想的绝望的边缘,却反常地出现了笑容,她以笑来结束她哭的一生。
贾宝玉是粉色的。自然,大方,惹人喜爱。他出身在一定个“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他认为“女儿是水做的”,从不因为丫头的身份低贱就轻视她们。但是最后他和林黛玉终因+势孤力单而以悲剧结束。
《红楼梦》中的又一色彩——白色,为《红楼梦》画上了句号,正如那个混乱之世,所有的邪恶与幸福都被埋在茫茫的'一片白色中……
暑假的一个中午,我坐在家里的阳台边,刺眼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折射到屋里,我想趁着这个好天气,再仔细看一看《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难得的悲剧小说。
我打开《红楼梦》,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左半边那一个个花容月貌的女子,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等。黛玉柔弱高洁,多愁善感:宝钗端庄大方,豁达稳重:凤姐八面玲珑,泼辣干练。他们的一举一动便是大观园最靓丽的风景!
我认为林黛玉是小说中最有魅力的灵魂人物。
她聪明伶俐,才思敏捷。9岁已读完了《四书》,进贾府后与姐妹们一起读书,同师同教,依然出类拔萃,可见天分之高。她每次写诗总是“一挥而就”或者“也不思索,只笔一挥,就有了一首”。
她命运多难,体弱多病。小小年纪,父母先后去世。受贾母怜悯,将其接入荣国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她追求着自由的、不拘礼法的生活,但她看不到梦的不现实,她还是那么天真率直,这使她很难融入周围的生活中去。她追求人生的真、善、美,讨厌这世上的虚伪与狡诈!那个黑暗的时代容不下清清白白性格鲜明的她!
于是,一切终究成了悲剧……她怀抱纯洁的爱和对世俗的怨恨永远离开了人世。我读着读着,眼泪止不住的流了下来。
我静静地合上书本,朝天边望去,黛玉她在天上是哭还是笑?是爱还是恨……
红楼梦读后感14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曲红楼蕴含人间悲欢情愁,是多少人留下了惋惜之泪。
曾经,我一直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现在重读红楼梦的我知道自己错了。在那如此富裕的红灯绿酒生活下,竟掩盖了世界如此肮脏的一面。小说的内容很多,但令我最动容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爱情悲剧。
或许吧,林黛玉是有些小肚鸡肠,是有些娇柔做作。但我们仍从她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她的温柔与多才。我也并不否认薛宝钗很完美,她的大方,孝敬是书的亮点。但是,她在完美,也只是封建社会的塑造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如娃娃般只知道一味的服从长辈的命令。相比之下,叛逆的贾宝玉和孤寂冷傲的林黛玉却给我另一番体会。
“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又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她悲惨的结局。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与亲人团聚时的喜悦中,只有黛玉在哪独自一人伤心。没人会懂她,自从她踏进贾府的那一刻,她必须小心谨慎,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不小心说错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就会惹来人的嘲笑。寄人篱下久了,使她变成了在一些人看来小肚鸡肠的样子。
当贾府一片喜气洋洋时,所有人都在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做准备的时候。潇湘竹院却是另一番景象,面色苍白的黛玉等着贾宝玉的到来,没想到等待的却是心上人要成亲的消息。哭,恨已经无济于事了,黛玉带着无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有些人认为这本书无非只是写了一个三角恋爱的纠葛,但《红楼梦》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不知反抗的观念。·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尤二姐的吞金自杀。都证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我们要有反抗精神。如果当时薛宝钗不答应嫁给贾宝玉,那故事的结局就不会这样了。所以我们在现代这个社会,要有反抗精神,不要到以后再后悔!
红楼梦读后感15
文学史上《红楼梦》的成就达到了“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极高评价。的确,《红楼梦》被称为我国长篇小说中现实主义的最高峰,它深远的社会影响不仅在于它高度的思想性,更在于它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
《红楼梦》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孤身一人来到贾府后,渐渐与公子贾宝玉相恋,本是一段美好的姻缘,却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和封建制度的阻碍,让宝玉娶了薛宝钗,以致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一部《红楼梦》它是声声控诉,封建社会毁灭了多少人。可仔细一想,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他们,结果和命运都是注定的,都是无法改变的。
林黛玉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她来到贾府,无依无靠,在这里唯一能够给他温暖的就是贾宝玉的温柔以待,他们彼此喜欢,却又因为世俗的眼光,封建的迷信,而无法在一起。
《红楼梦》全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宝玉的新房和黛玉的病房一边喜,一边悲;一边欢笑,一边哭泣;一边热闹,一边冷清;一边管弦丝竹闹翻天,一边死气沉沉。我读到悲处悲,读到喜处更悲。我对当时黑暗的封建制度更加痛恨。我一直觉得有段文字很经典:“眼泪是什么。眼泪就是情,至情,上帝造人的时候造出了人类发达的.泪腺,于是变成了晶莹的酸苦的或冷或热的泪珠。谁得到的情多,谁的情多,谁的眼泪就多,谁得到的眼泪越多,就证明谁不是枉世一生。”有情的人生,就是这么被表达得淋漓尽致……
林黛玉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时似弱柳扶风,她的性格一直都是因为身世所敏感,在我心中她一直都是纤尘不染的仙子。“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或许有人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可谁又懂得林黛玉是把花比作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像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孤零零地落下,没人过问。一曲红楼饱藏了多少人的悲欢情仇,让多少人留下惋惜的泪水。春风依旧,花落仍在,如果那姑娘还在,是不是也会笑着喝茶?赏花?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我生长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生活在美满幸福的家庭里,我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放飞自己的梦想。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11-24
红楼梦的读后感09-16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19
《红楼梦 》读后感02-10
读后感红楼梦08-04
《 红楼梦》读后感10-25
《红楼梦》的读后感09-22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8-21
红楼梦读后感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