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读后感

时间:2023-06-30 11:22:33 读后感大全 我要投稿

名著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名著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名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1

  第一篇:《安徒生童话》它立足于现实生活,充满对人类美好的愿望,这些作品的艺术魅力震撼了世界文坛,揭开了世界文学史上童话创作的新篇章。安徒生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一种天真与朴素的特有气质。像许多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样。书中的天堂是那么“美”。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地方,《安徒生童话》犹如一朵鲜花,绽放在每个人的心里

  第二篇:《海伦凯勒》这篇文章真是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我读完这篇文章后,受益匪浅。这个故事讲述了凯勒的一声坎坷。在海伦一岁半时,一场飞来横祸使她丧失了人的本能,从此,小海伦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但她没有向命运而屈服。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她学会了用手指“说话”,并且还掌握了五种文字。24岁时的她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是著名的哈佛大学从那以后,她把所有的.爱都投到了残疾人身上,海伦的一生是不平凡的,她给予人们极大的鼓舞,使那些虚度光阴的人万分悔恨。这使我懂得一个道理:我们健康人,不能迟疑,不能虚度光阴,应该珍惜这美好的时光,珍惜这美好的生活。

  第三篇:《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是个生活在贫困家庭中的孩子。她的童年充满了黑暗,充满了寒冷。新年的前夕,正在下雪的夜晚里,一个光头赤脚穿着单薄的旧围裙的小女孩,又冻又饿地缩在一个墙角里,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回不了家,最后她抽出一根火柴来取暖的时候在她面前出现了许多空虚的幻境,但最后却冻死街头。

  这个故事读过很多遍,但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感受。故事中间有个小小的插曲,在这个小女孩的鞋子掉了时,一个小男孩把它捡走了,却没有还给她,说是要拿去做摇篮。这个男孩没有丝毫同情心,爱心,他只知道去嘲笑别人,现实的生活中,一定也不乏这样的人。安徒生通过他,批评了所有的“他”。当这些人读到这个故事时,应该感到羞愧,感到耻辱。我不禁自我反省,有过这样过分的举动吗?像小男孩这样过分的当然没有,但是嘲笑别人的事也会有的。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现实的丑陋。其实童话故事真的能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许多。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最经典的童话故事之一,社会、人性的黑暗都从他的笔下反应出来,真的很希望世界上再不会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人与人之间本就应该相互友爱,我们要学会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

  第四篇:《窃读记》读后感我觉得作者读书已经读到了忘我的境界,似乎整个人融进了书里,一时半会儿还醒不过来!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文章中提到过: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发觉已经在这里读了两个钟头了。这说明作者在读书时,根本没有感觉到时间在流逝,并且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尽管她很饿,很想吃一碗热乎乎的面条;尽管她的腿很酸,很想有一张沙发坐下;尽管,她有可能再次被店员赶出去,非常难堪;尽管……但她还是在不停地吮吸着甘甜的书,虽然有时要走好几家书店才能把一本书吮吸完。当作者看完一本书时,她总是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知识都吞了下去,接着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最后才觉得脚有些麻木,却浑身轻松。每逢这时,作者就会想起国文老师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我会铭记在心,永远不会忘记!

名著读后感2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

  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因为理想虽不是高不可攀,但也不是唾手可得,没有不懈的追求,理想只能是朵美丽的镜中花。而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人们常把学习形容为在书山上攀登,在学海中遨游。事实上,知识的积累是成材的一个重要条件。

  我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我们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从而给自己的人生定向;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除了要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要勤于动笔,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这对于我们提高写作水平,也是很有帮助的。

  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还可以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也可以做一些记号。这就是评注笔记。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喜欢阅读一目了然的书的人是懒惰的人,只有阅读那些需要自己反复思考才能明白的书的人,才是真正读书的人。我喜欢阅读艰深的著作。在阅读中我强调想象和联想。再抽象的理论表述,在进行思辨理解的同时,我把它还原成日常生活的图景。有些只需要现成的联想,有些需要想象的构造。我一直认为,无法进入抽象概念的人是缺乏想象的人;缺乏想象的人如果自认为理解抽象概念,这个概念在他那里也已经是一个死的东西了,既没有联结能力,也没有生成能力。

  阅读是抽象的,关于命运的感受是具体的。在抽象阅读和现实感受中,我明白自身观念的命运。我们生长在这么好的年代,但在接受现成的非个人化的观念里长大。许多教育和观念已经深入到生理反应中去。我不得不四面突围。人不能揪住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在自圆其说的内部突围中,惟一的途径是自觉引入差异。遇到能够证明自己感受和观点的事物固然高兴,遇到不同的甚至否定的事物,我更加高兴。我很少单纯地阅读一本书,或者一种观点。我总会同时将观点不同的许多书放在一起读。我越信服某种观点或某本书,我越要寻找不同的书来辩论。

  读书,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更使我懂得了教育的高尚,教育的纯洁。可以说:“是读书是我开始喜欢上了教师这个职业。开始让我明白了一个教师的伟大,明白了教育人的乐趣。相信在以后几年的教学中,我还会不断的读书,用读书来充实我的生活,我的人生。

名著读后感3

  安徒生笔下的这只丑小鸭,处处受排挤,受嘲笑,受打击。但它并没有绝望,也没有沦落,而是始终不屈的奋斗,最终,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

  丑小鸭一出生就受别人的欺负、排挤喝讥笑。同类如此,异类更是如此。大家都要赶走这只可怜的小鸭子,连它自己的妈妈也不要它,劝它走远一些。丑小鸭受到了非同寻常的歧视。丑小鸭很自卑,它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是。

  虽然丑小鸭很可怜,可它始终坚持不懈,最终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

  人也是一样的,丑小鸭之所以能够变成一只美丽的天鹅,这一切都缘于它心中的那一份永恒的梦想,如果连它自己也放弃了自己,它最终也会变成一只天鹅,只是那样的变化对它来说,已经毫无意义了。人只要有了梦想,再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一份梦想去努力,去坚持,去奋斗,不管多么困难,都能够成功,不过成功的路途可能会很遥远,很漫长,只有有毅力的人才能够走过去。

  丑小鸭,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只要努力,谁都可以上演丑小鸭变天鹅的传奇,所以,就算身处逆境也要不断进取,追求美好生活!

  有谁会在离别的日子为我们点上蜡烛?有谁会在生日那天为我们唱生日歌?有谁会在沓无音信的日子里,在泪光闪闪中记挂亲人?一年,两年,……十年,…五十年?只有五十个布娃娃知道亲人思家的心啊!

  这篇文章,读着读着,我哭了!这五十年来,有谁知道父亲那颗惭愧的心啊!其中最让我受感染的是这一句:“姥爷的遗物很少,在他的房间里,只有好多个樟木大箱子,妈妈还以为这是姥爷一生留下的重要物品!可是当她打开这些箱子时 ,她一下子惊呆了——这么多箱子里,放的都是小女孩造型的布娃娃,共五十个………。妈妈打开一张泛黄的字条:亲爱的女儿,今天又是你的生日,爸爸还是不能和你一起过,只好又买个布娃娃给你,直到你妈妈来召唤我,我要把这写布娃娃全带回去给你,我的女儿!看到这,妈妈早已泪如泉涌”……

  感人的事可能是大事,也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记得有一次,老师找了一部叫《背起爸爸上学》的'感人电影给我们看。

  这部电影讲了一个名字叫石娃的男孩的故事。他很小就没有了妈妈,从小跟爸爸和姐姐生活。他们家里穷,所以用转勺子的方法来决定两姐弟谁读书,结果勺柄指向了石娃。从此石娃就开始了求学之路。

  石娃的姐姐令我非常感动,在冬天的时候,天气冷,她知道弟弟冷,就给弟弟送上热乎乎的包子;为了交事石娃的学费,她决定出嫁,给石娃交学费。他爸爸也很疼爱他,自己的脚伤了,但却舍不得拿钱来治病,对石娃的用心良苦;石娃也非常令我敬佩,他为了不耽误学业,为了能把自己的父亲照顾得更好,就把父亲背去上学,没有叫苦,也没有叫累,而是一声不吭地背着爸爸。他还很认真刻苦地学习,在一次化学实验中获得全国一等奖。我们和他相比起来,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有时还气自己的爸爸妈妈。我觉得非常惭愧。我也有过想石娃姐姐送包子的情况。那时我学完兴趣班回家时,爸爸和妈妈一起来接我,还买了热热的鸡蛋给我吃。可是,我却不耐烦地说:“不吃!”这多伤父母的心啊,我一定要改掉这个缺点,以后多孝顺父母,不惹他们生气。

  这一部感人的电影,永远会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因为它教会了我要孝顺父母。

名著读后感4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题记

  林语堂说:“我认为我完全明白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我读《苏东坡传》,是因为我想了解苏东坡。我想了解他,也是因为我喜欢他。

  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苏东坡早年成名,登上仕途,不曾想随后的人生却是在宦海漩涡中坎坎坷起伏。

  乌台诗案入狱后被贬黄州,后又放置定州、惠州、儋州,大半个中国的穷山恶水,都有他的足迹。他身处逆境,受人排斥,受政治上勾心斗角所累,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历经的种种委屈、落寞、孤独、清贫、艰险……但他总是能坚持一份天真淳朴的童心,应对忧患一笑置之,不为利益而动摇,也不为俗见而改变自我的信念。

  谪居黄州的苏东坡,落魄得让人心疼。担着可有可无的闲职,领着微薄的俸禄只能举家食粥度日,还有恶疾缠身的痛楚……他并没有所以偏激和消沉,在他遨游赤壁之时,应对“江上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发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感叹,应对起起伏伏的人生,他风轻云淡地说出“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份洒脱和坦然让“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逐渐消失,代之出现的'是光辉温暖和亲切宽容的成熟。当他发现当地百姓有弃养女婴的恶习时,于是毅然拿出自我少得可怜的薪资,到处写信筹措资金,举办育婴堂,救活了无数婴童。苏东坡在自我寒冷彻骨的人生低谷里,依然不曾忘却要去温暖别人。

  在新旧当权派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却从不舍弃自我兼济天下的初心。他是黎明百姓的挚友,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极有“民主精神”的斗士。他与社会上各行各业人都有交往,帝王朝臣、诗人隐士、药师、酒馆主人、道士僧人、贫穷百姓、甚至不识字的农妇等。在杭州广州地区兴办水利,建立孤儿院和医院,创办监狱医师制度,颁布严禁杀害婴儿的律令。在处理王安石新法改革遗患时,他全力从事救济饥荒,为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不惧与朝廷抗争。为减免贫民百姓欠税而向朝廷恳求。这才是真正能做到关心大众疾苦的高士该有的济世情怀。

  苏东波无论悲喜,无论沉浮,都能怀揣初心,一路向前。这份豁达乐观也激励着我。

  上个学期,我经历了人生中比较黯淡的一段时光,参加嘉禾中学自主招生考试,差十几分没有考上,而整个竞赛1班仅有几个同学没有被录取,这对于成绩处于中上游的我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虽然有教师和父母极力安慰,难免还是会耿耿于怀,以往有过退出竞赛班的念头。不经意间又看到了书房的《苏东坡传》,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苏东坡高大的形象。相较之下,想想自我这一点青春年少的挫折和失落算得了什么。仅有此刻不怕挫折,积极向上,学好知识和本领,才能将来有本事帮忙别人解决困难,有期望成为像东波居士肯为百姓谋利益的人。于是心中便又重新燃起期望,咬牙坚持。

  读了《苏东坡传》,我更加了解他,我也就更加喜欢他。从此,我愿怀揣这颗初心,同他一齐继续向前。

名著读后感5

  昨天花了两个小时的时间读完了渡边淳一的《钝感力》,全书总共一百多页,大部分是在讲故事,通过故事引出作者对于不同领域对“钝感力”的理解和优势。

  读这本书是因为之前在某个公众号上看过一篇跟职场钝感力相关的文章,文章写得很不错,对于钝感力这个词也很新奇,又恰巧在阅读软件的推荐上看到了这本书,冲着渡边淳一的名气而读。

  微信读书里这本书的综合评分是7.4分,在我看来算是比较低的评分了。以我看微信读书的经验来说,我基本上很少给看的书比较低的评价,一般都在5星,少数4星,这本书,3星不能再多了。

  整本书看完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平淡,像白开水一样无味,甚至有些部分给人感觉像是说废话。就好比女生感冒了,男朋友说多喝热水;女生姨妈痛,男朋友说多喝热水;女生受凉了,男朋友说多喝热水……这本书就像“多喝热水”一样,似乎是无可挑剔的答案,可就是不满意。

  比如,作者说,钝感力有利于在职场的发展,这里钝感力是指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和经得住打击的能力,也就是内心比较强大。嗯,道理没错。

  比如,作者说,钝感力可以避免血管陷入异常的收缩,使血管保持舒张状态,促进血液流通。所以呢?如何提升血管的钝感力呢?作者没说,我倒知道健身可以使得血管舒张,促进血液流通。

  比如,作者说,顿感的五官优于敏感的五官。感觉像是废话,我想任何人都知道随便怎么折腾都不会过敏的皮肤和到了阴雨天关节不会疼痛比反之要好,但是这似乎不受人体主观控制,有时是遗传。

  比如,作者说,睡眠能力强的比睡眠能力差的人更有可能成功,睡眠能力强指睡眠质量好还能顺利起床。想要不失眠,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去胡思乱想。作者说,别人的鼓励会给人以信心和更加努力的动力。作者说,抵抗力强的人生命力强,举了一个大家都食物中毒,仅有一个人因为“顿感的肠胃”而幸免了。还有夫妻相处中的钝感力——包容,癌症患者的钝感力——性格开朗、积极进取……全部是人人都懂的道理,却没有解决方案,还不如鸡汤来得刺激。

  还有一些观点不敢苟同,比如把女性给孩子喂奶、对于夜晚孩子的啼哭较为敏感、不怕给孩子换尿布等,归为女性的钝感力和造物主的设计,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了女性的脂肪层比男性厚、比男性更能抵抗寒冷和疼痛。可能是作者或者翻译的表述问题吧,在我看来这部分有点不只是歌颂母性的伟大,还把生育作为了女性的义务,以及为男性不照顾孩子找借口。

  总之,钝感力的概念是好的,在不同的领域它有不同的解释,有时是抗压能力,有时是乐观,有时是真的反应迟钝。只是,在有的方面,这个能力可以通过练习和努力习得;在有些方面,这种能力是天生具备的,不受主观意志支配的。

  对于本书,就好比别人告诉我:多喝水对身体好。

名著读后感6

  一遇到鲁迅的文章,老师都会细细地讲,课文下边的注释也总是密密麻麻。《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本应该快乐美丽的童年,因为笼罩在那个封建社会,时不时透出些迂腐的气息,所以鲁迅要骂,骂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从文章表面看,鲁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温情的文字,其实,他把愤怒藏得更深。

  有人说柔软的舌头是最伤人的武器,也许鲁迅先生正是想达到这个目的吧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

  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一个人用了相当多的笔墨,那便是鲁迅的保姆“长妈妈”,她是个需要一分为二看待的人。因为社会的影响,“阿长”保留了许多迂腐的习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还盲目地对“长毛”的故事妄加评论,甚至还踩死了“我”喜爱的隐鼠。因此,“我”对她怀恨在心。看到这,读者在脑子里勾勒出的是一个活脱脱粗俗、守旧的妇女形象。然而,鲁迅对她的印象远不止这些。她有可爱的一面。“阿长”知道“我”喜欢《山海经》,跑了许多路,帮“我”买来了《山海经》。由此,“我”又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鲁迅表达了他对阿长的爱,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让阿长安息。

  名师点评:

  感受不深刻

  还有几个人物,我对他们的印象也是极深的。一位是范爱农先生,鲁迅一开始对他的印象是不好的。原因是范爱农的老师徐锡麟被杀害后,范爱农竟满不在乎。鲁迅对他的看法几乎是渐渐改变的,直至范爱农就义,鲁迅开始变得景仰他了。另一位是衍太太,她在《父亲的病》中出场。在“父亲”临终前,她让鲁迅叫父亲,结果让父亲“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痛苦。”后来“父亲”死了,这让“我”觉得是“‘我’对于父亲最大的错处”。衍太太对别的孩子们“很好”:怂恿他们吃冰,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名著读后感7

  寒假期间,我去庄河市图书馆借了一本书,名叫《云上的奶奶》看完后,我深受感动,于是,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也沉浸在这当中。

  《云上的奶奶》这本书的作者是陈媛。她刚出生不久就被查出患有脑瘫,险些被父母放弃,但她的奶奶坚持提前退休,从陈媛小时候开始就尽心照顾她。因脑瘫,5岁才开始学说话,7岁开始走路,12岁才踏进小学。虽然语言学的晚,但陈媛坚持文学创作,在写《云上的奶奶》这本书时,她却被确诊为肌张力障碍综合征。只用一个手指头打出了这本长达274页的书,这时多么惊人的毅力啊!比起我们这些四肢健全的青少年,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生活,没有理由不坚持。

  书中讲了陈媛和奶奶生活的点点滴滴。既有奶奶叫她写字算术,又有奶奶陪她练习跳、学自行车。还有陈媛想轻生的奶奶的安慰、鼓励、严格教育,又有奶奶跪求校长让她上学,以及奶奶临终前祖孙二人的恋恋不舍,依依惜别陈媛的经历算不上美好,她用她的文字让我声泪俱下、感到不已。

  这本书,没有多华丽的语句,但却让我感受了奶奶对陈媛的爱,通过陈媛对自己的心里活动描写,我更感受到了陈媛对奶奶的爱。希望大家都来读一读这本书!

  学会坚强

  学会坚强

  高点儿!再高点儿!十五岁的少女志华的声音渐渐传到我的耳朵里,原来她和伙伴们在放风筝。

  这时,风筝卡到了电线上,志华说:我去拿根木棍拿下来!志华拿了一根木棍去碰那根电线。但是,志华啊的一声,志华的胳膊被电线电着了,她立马昏了过去。

  志华的母亲哭喊着把志华送到医院。医生马上开始抢救,而诊断的结果却是志华必须截肢,否则将会有生命危险!

  志华最终失去了双臂。

  从此以后,志华用惊人的`毅力学会了用脚吃饭、用脚穿衣服等事情,她学会了用脚去做用手能做的一切事情,并学会了游泳。而且她在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得到了200米混合泳(女子)中的金牌并获得了参加残奥会的资格。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她被省体育大学录取了!

  志华在困难面前不放弃,不低头,不气馁的三不精神实在值得我们学习。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志华,你能做到三不吗?

  回到现实,也许我们还不如志华!一个残疾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为什么还做不到呢?志华不向生活低头,不向困难低头,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志华虽然是残疾人,但是身残志不残,她以优异的成绩赢得了所有人的称赞和赞赏!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让梦恒久比天长,留一个愿望让自己,想象伴随着张韶涵那美妙的歌声,电影渐渐结束了。

  通过看这部电影,我懂得了很多。它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亲情的力量,它让我明白什么叫爱。最重要的一点,是让我学会坚强!

名著读后感8

  初读《悲惨世界》,我便立刻被深深的感动和震撼了。芳汀只是一位普通甚至是有些卑贱的女工,她穿的衣服永远是打补丁的,而她女儿穿的,却是上等的衣服。为了让女儿过上快乐的日子,芳汀将女儿托付给德纳第夫妇,并接受了高额的抚养费。离开时,她已哭成一个泪人了,她实在舍不得女儿,但自己现在的条件,女儿……她下定决心,一定要攒足够的钱,让女儿重新回到自己身边。以后的日子里,她努力攒钱,并不时寄信给德纳第夫妇,对自己的女儿问长问短。后来听说女儿没衣服穿了,这伟大的母亲毅然剪下了自己美丽的长发,用来给女儿买衣服……当得知女儿得了重病,她疯了似得找东西卖钱,但她已一无所有了,她跑了整整一天,找到了一个牙医,她,卖掉了自己的门牙。回来时,她从一个美丽的女人变成了一个瘪嘴老太婆……

  噢!!它如一把大雨伞,为自己的孩子遮风挡雨;又如一根支柱,为自己的孩子撑起一片蓝天!它是如此伟大,如此震撼人心啊!

  而这伟大的母爱,又何时不在我们身边守护着我们、照顾着我们呢?连饭桌上,都留有爱的温暖。吃饭时,我总会看见那一盆盆可口的美食摆在我面前,而我的碗中,总会装满浓浓的爱。妈妈的爱细致入微,她为了让我多吃那些富含营养的菜,从书店买来烹饪的书,不时变着花样烧菜给我吃。

  无论春夏还是秋冬,母亲的手总会出现在夜晚。当我坠入梦乡时,妈妈总是小心地走进房间,轻轻地将被子盖在我的身上。我从以前体弱多病的哮喘病患者变成了现在活泼健康的孩子,而妈妈却由于长期睡眠不足而变得疲惫不堪,和以前判若两人。

  母爱有时只是那么细小的一瞬间,有时,却是伟大的牺牲。汶川大地震时,房屋倒塌,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冲出楼房,当楼房要倒下来的那一刻,这位母亲蜷起身子,将孩子紧紧护在身下……救援队发现这位母亲时,她已经死了,是被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她双膝跪地,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撑地。救援队用砖敲敲石头,对她身下喊了几声,没人应答,他们正准备离去时,队长又将他们招呼过来,只见那位母亲身下有一个三四个月的婴儿!他们将婴儿抱出来,只见裹着婴儿的`被子中还塞着一只手机,下意识打开来,只见手机上有一条写好的信:孩子,如果你能幸存,你要记住,妈妈是爱你的!

  为了自己的孩子,宁愿牺牲自己,这便是母爱,母爱不求回报,母爱默默献出!

  母爱!多么震撼人心!母爱,又是多么得无微不至,又是多么伟大!

  《悲惨世界》中的芳汀,她拥有伟大的母爱,自己过得那么苦,为了女儿,她宁愿放弃一切,就为了让女儿过得快活些,幸福些。伟大的母亲啊!使人心头一震的母爱啊!多么伟大!

  可当我们沉浸在母爱的幸福之中,当我躲在母爱的庇护之下,我们是否想过它的意义?也许,许多孩子都会说:“这是应该的!”但是,你仔细去品味你的母亲对你的爱吧!大声赞美那永远爱你的母亲与那母爱吧!仔细去体会生活中母爱的点点滴滴,细细捉摸母爱的真理,你会发现,这平凡的母爱,竟是如此震撼人心,竟是如此伟大!!它会给予你许多启发!

  《悲惨世界》——爱的交响曲,母爱使人震撼,母爱使人惊叹,母爱使人赞美。母爱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母爱能创造奇迹!

名著读后感9

  小时候,我最爱看的电视便是《西游记》,最爱看孙悟空除妖保师西天取经,最爱看猪八戒那搞怪的摸样,最爱看沙和尚一片护师的忠诚热血。

  起初,我也不知道谁写了《西游记》,写它干什么,我只沉迷于五花八门的法术兵器和怪模怪样的妖魔鬼怪。每天都和小伙伴们扮演其中的角色,不过孙悟空这个角色是大家争着演的。

  孙悟空可谓是《西游记》中的最大主角,我起初看《西游记》的原因便是我最爱孙悟空这个角色。金毛雷公嘴,威武霹雳腿,他有七十二般变化和能识别妖魔的火眼金睛,不用说,最厉害的莫过于他的如意金箍棒。

  小时候,我每天都幻想我也是西游队伍中的一员,我也有很厉害的法术和兵器……

  现在整本的《西游记》我都看了不止五遍了,虽然与小时候在电视上看到的故事情节有不一样的地方,但我依旧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出西天取经这一路所遇到的艰难险阻,自然的,对这些取经人物的认识也更多了一些。

  “俺老孙来也!”或许这句话是书中出现的次数最多的,几乎成了悟空的口头禅,这句话中蕴含着悟空的'自信。悟空的通天本领是不容置疑的,每个妖魔都很厉害,都有自己的绝招和法宝,但悟空却每战必胜,越战越勇,也难怪,他可是战斗胜佛齐天大圣呀!他不但有通天本领,而且他还有一颗忠义的心。在十万八千里的漫漫大道上,哪一次唐僧遇险不是悟空第一个出手救他呢?特别是在“三打白骨精”中,他被师傅抛弃却依旧担心师傅的安危,此等忠义,天地可鉴啊!

  说起猪八戒我想笑,猪样人身,还是天蓬元帅呢!八戒八戒,头条戒律便是戒色,他倒好,取经路上色心不改,为此给师兄弟们添了许多麻烦,比如“四探无底洞”吧,那白鼠精幻化成一位美女,八戒见状一直在师父面前为她说好话,弄得大师兄又伤心又气愤。即便这样,我依旧喜欢他,因为他若不在取经队伍中,那这队伍不会那么充满活力了。

  最辛苦的人莫过于沙悟净了,他可担着担子走了十万八千里啊!然而他对师傅依旧忠心耿耿,在取经途中猪八戒好几次劝他分行李散伙,沙悟净却全都严厉回答“不分”。我想,要是现实社会中多几个像沙悟净那样忠厚老实的人该多好啊!

  “西天如来点金蝉,收徒历险万里难,寻得极乐取真经,共别皇恩去雷音。”说的便是西天如来大弟子金蝉子转世——唐三藏。他可谓是佛家真弟子,他一心向善,一意向佛。十万八千里,漫漫西去途,软弱无能而又善心不变,糊涂枉人而又师徒情深。唐僧是这支取经队伍的领导,也是《西游记》获得好评的第二人物。

  《西游记》是编织我童年梦想的丝线,是谱写我美好童年优美乐章,它是我的启蒙老师,让我懂得了凡事只要坚持能成功,让我懂得了只要一心向善,便会有好报,让我懂得了衷心、讲义气,便能让人敬佩。

  那一本厚厚的《西游记》已安放在我的书架上,有时我会望着它沉思,是否我也可以像吴承恩一样再创一部神话呢?

  也许现在的神话都像珍珠一样琳琅满目,但我更爱这枚蓝色宝石——《西游记》。

名著读后感10

  在《傲慢与偏见》中,就爱情主题来说,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女士和男主人公达西先生的结合是比较富有故事性的,“首因效应”(人们交往时往往第一印象会给人带来先入为主的效果)使伊丽莎白女士认为达西先生是个自高自大、傲慢无礼的家伙,而这个评价就当时舞会上达西先生的表现来说,也并没有冤枉他。“她还可以,但还没有漂亮到打动我的心,眼前我可没有兴趣去抬举那些受到别人冷眼看待的小姐。”换做是任何一个单身小姐,听到一个陌生男人这样含沙射影般地评价,都会生厌,何况伊丽莎白女士是个有着明亮眼睛的聪明善良而聪明的女人。自此,“傲慢”便成为达西先生的代名词,当然,至少在伊丽莎白女士前期的心中是这样认为的。而这个标签是否就是合情合理的呢?当然,随着故事的发展,“偏见”也越发冒头了,当伊丽莎白女士拜访了达西先生的庄园起,她就意识到自己对达西先生确实缺乏公正了。可以说,是“偏见”的消解促成了他们的幸福。伊丽莎白女士存在偏见,而达西先生又何尝没有偏见呢?他看不惯她父母亲的行为举止,也看不上她家的地位和财势,尤其是她家还有几个穷亲戚,而除了她和她姐姐吉英外,她的三个妹妹他都有或多或少的`不满意。于是,他就越发傲慢了,更做出了妨碍她姐姐吉英和彬格莱先生的爱情的事情。

  就社会性来说,小说的讽刺之剑透过几对眷侣的终成击中了社会的某些风尚和流弊,而这也正增加了小说的社会意义,不至于与我先前所说的“纯情小说”同流。虽说伊丽莎白女士和达西先生的爱情婚姻是以美满幸福结束,但他们在交往过程中的傲慢和偏见的形成正反应出社会的一些问题。当班纳特太太一心一意只为财产地位着想而不顾女儿们的真正幸福时的丑态,在让人捧腹之余,又生发出许多心酸。当婚姻成为攀附权贵的阶梯时,爱情的影子在哪里?柯斯牧师和卢卡斯小姐的婚姻,想想就不可思议,他们两个都是“聪明人”,在婚姻的路上考虑得“面面俱到”,结果就干成了如此蠢事。如果说他们俩是有思想有见地的成年人,那韦翰先生和莉迪雅小姐的婚姻简直就是一场骗局、一场寻欢作乐的游戏。

  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采取的是单性描写,并不是多重矛盾性格的复杂描写,“一就永远是一”。吉英小姐单纯善良,一个贤良淑德形象,永远不会认为想到某人某事的阴暗面;伊丽莎白聪明活泼又独立,一个智慧女人形象,永远有自己的想法和原则;曼丽虽说描写不多,但其学术才女的形象跃然纸上,一切都是从书上得来的东西来解释生活;吉蒂和莉迪雅小姐是未成年,自有一种幼稚的疯狂女生特质。这五个女儿的形象如此,而其他人也是描写得极为成功的,虽然免不了有种单调的感觉,甚至于就整个故事情节来说,也比较直接,没有九曲回肠的曲折美,但这也或许就是奥斯汀本小说的特色吧。

名著读后感11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一般简称《水浒》,作者一般被认为是施耐庵,创作时间待考证,一般认为作于元末明初,而至晚于明朝中晚期成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长篇小说,开创了白话章回小说的先河,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版本众多,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在宋代的时候,说书伎艺兴盛,在民间流传的宋江等36人故事,这也就是施耐庵写水浒传的素材。这些素材经过施耐庵的选择、加工和创作,摇身变成了这部优秀的古典名著——《水浒传》。

  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梁山泊聚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书中出现的人物有数百人之多,是世界文学史上人物最多的小说。以120回本《水浒全传》为据,全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鲁智深、林冲、武松等好汉上梁山前的个人经历;

  二、宋江在发配途中与各路好汉的奇遇以及最终上梁山的经历;

  三、宋江带领梁山进行的几场战役;

  四、原首领晁盖去世后,宋江确立梁山首领地位以及大聚义的故事;

  五、大聚义后与官军的战斗以及受招安;

  六、征服企图进犯的辽国;

  七、打败割据势力田虎、王庆;

  八、在江南与割据的方腊作战并死伤大半,全书在悲剧性且引人深思的氛围中结束。

  我最喜欢全是最后一回《水浒传·徽宗梦游梁山泊》。梁山好汉一共一百零八人,在征讨方腊后,又有谁能想到竟只剩下二十七人回来!跟随宋江回来的人,因为征讨方腊有功,都被封了官职,还有一些好汉回到家乡,过起了隐居生活。后来,皇上徽宗赐给宋江和卢俊义的御酒中被奸臣高俅、杨戬早就放入了水银,卢俊义后来被水淹死了,宋江也为了李逵,在他的酒中放入了毒药,让手下将两人一起埋葬。当知道宋江的死讯后,吴用和花荣也在墓前自杀了。后来,徽宗在梦中了解到梁山好汉的死因,本将奸臣抓起,却因死贼互相包庇,宽恕了他们的罪。梁山好汉的辉煌就这样的被掩埋了。

  多么深厚的兄弟情!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梁山好汉不正是印证了这句话么?这是朋友,真正的'朋友!其实,在现代,真正的朋友就是在你收到困难的时候,有人能帮助你;在你陷入困境的时候,有人能拉你一把;在你幸福的时候,有人能与你一起分享;在你孤单的时候,有人能陪伴着你;在你伤心的时候,有人能好声地安慰你……这才是朋友。此外,古代时社会的不公也让我义愤填胸:忠臣到边塞打仗,历尽千辛万苦,若是赢了,回到朝廷领完赏赐,就会再被奸臣害死;若是输了,回到朝廷之后遭千古骂名,再被赐死;反反正正都是一个死。奸臣却在朝廷中当着官,凭着一张嘴拍皇上的马屁,升官发财;若是真相败露,顶多被贬为庶民,也能保住性命。这就是当时社会的不公!

  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幸福、和谐!

名著读后感12

  品评历史演义,感受三国风云——《三国演义》读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

名著读后感13

  如果你一夜之间从富翁变成了身无分文的“野人”,如果你从一栋别墅突然移居到一座廖无人际的荒岛,如果你从原本衣食无忧的日子突然变的一无所有。如果这三种情况同时出现发生在你身上,身处廖无人际的荒岛中身无分文的你,会怎么做?会勇敢面对?或是自生自灭?相信许多人都会选择自身自灭吧,但是伟大的鲁滨逊先生却没有!他不仅没有,还在这荒岛中快乐的生活了28年。

  我一次又一次的捧着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鲁滨逊漂流记》,一次又一次的感慨鲁滨逊的伟大。这本书主要讲的是鲁滨逊沉船遇难后沦落到了一个了无人迹的荒岛后是怎样克服种种困难在荒岛生活的。即使这是个荒岛,但是鲁滨逊却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战胜了种种困难并回家。还让这片荒岛变的不在像荒岛。他刚来到荒岛发现了一艘船,并从船里带回了许多吃的和工具还有生活用品。他砍下树木建了一座简单的房子。不仅如此,他还学着种下了水果蔬菜。后来还打败了几个食人肉者并救下了“星期五”。在几年后,鲁滨逊帮助了一位英国船长,并和星期五乘他的的船回到了英国。

  这本书的每一个情节,每一个段落,都是那样的.感人肺腑,使人经久不忘。当我读到鲁滨逊打败食人肉者并救下了星期五的时候,我觉得鲁滨逊是如此的勇敢!但我同时也感觉自己是如此的脆落,如果换做是我看到这一幕,我肯定哪凉快哪呆去了。还有一点实在让我佩服,鲁滨逊居然在荒岛中淡定的生活了28年!如果是我,别说28年了,就算是28个小时都很是困难!鲁滨逊可真是厉害啊!这里面还有许许多多的情节会让你感慨的。我每次读这本书时,就感觉自己去身临其中。

  对比起鲁滨逊先生,我觉得自己是如此的不堪一击,而且没有一丝的独立精神。假如我要一个人去旅游的话,我必须带一本我没有看过的书和我的手机。无聊的时候,可以看看书,可以和朋友聊聊天,打一打游戏。还需要父母给我准备好钱。如果我没有手机和书本,我一定会很无聊的。如果我没有父母给我准备的钱,我哪来的食物?拿来的生活用品?哪来的住处?可见我多么依赖父母!可伟大的鲁滨逊先生刚来到荒岛时既没有手机也没有钱,甚至任何生活用品都没有!但是他还是没有选择放弃生活,他那种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向上的心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我觉得鲁滨逊先生那乐观的生活态度就像我们的学习态度一样,不能因为一次成绩跌落的很大就慢慢的放弃学习,而是应该像鲁滨逊先生一样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更加努力,说不定你下次考出来的成绩将会是你的最高纪录呢!我决定我以后不能再那么的依赖父母了,而是应该要自己慢慢独立,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明天和意外不知道那个先来到,所以我们要自己独立。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很多,明白了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乐观的态度,要慢慢的培养独立精神。

名著读后感14

  ―――治国与治人老子的《道德经》,以辨证的哲学方式提出了他对于治国与治人方面的主张。《道德经》的前半部主要论述了治国的方略,后半部主要论述了如何治人。开篇,老子以具体而又抽象的“道”引出“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而观其徼”,即写出了要认识玄妙的玄,最好便是做到“无欲”。这与他所主张的治国思想“清净无为”异曲同工。“无欲”也就是《道德经》主要的治国思想。然而,要做到“清净无为”并非易事。于是其下又有阐述。在老子心目中,做到“清净无为”的基本方法就是“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没错,若不崇尚贤能,就不会有人想去争“贤”这个名号;若不使难得之物变得昂贵,寻常家庭也可以拥有,就不会发生偷盗之事了;若百姓见了珍宝而没有占为己有的欲望,社会就能安定。这些在现在看来,仍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商品价格过高,人民生活就会的不到保障,社会安定也就没有保障。不过现今社会,尚贤仍然是很有必要的。

  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无贤无德的人迟早会被社会浪潮无情淘汰。不过,这些只是百姓所需要的。要想社会能真正的长治久安,君主,或者说是统治阶级,更需要做到“清净无为”。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是战火纷飞,战乱不断的时代。对统治阶级而言,实践“清净无为”最基本的就是不轻易挑起战争。战争的可恶与可怖是谁都知道的。战火一起,百姓垦种的机会就会被剥夺,荆棘便会丛生于野,房子也会毁于战火……最后无论谁胜谁负,流离失所、受灾受害的,到底还是那些在底层的百姓而已,统治阶级仍旧可以继续他们奢靡的生活。由此可见,兵者,乃不祥之器,除非真的是万不得已,千万别用,而应该舍弃之,代以农耕之具。这样,社会才会安定。

  治国如此,那么治人又该如何呢?要以善,以柔,以刚。所谓“上善若水”,水至善,至柔,也至刚。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柔,能变化于无穷,并包容一切;水刚,故可滴水而致石穿。水集“善、柔、刚”于一身,治人也是如此,要善、柔、刚三者并重。善,并不仅仅只是善良之意,还要与人为善。如果人人都信善,整个社会就将会呈现出一派祥和之气。人人不生恶念,太平盛世将唾手可得。柔,然而不弱,能使心平气和,与“善”所产生的'效果不相伯仲。而刚,则是要坚强,持之以恒。只要有恒心与坚强的意志,铁杵难道不能磨成针么!只要能做到“善、柔、刚”,就可以变得信、美、辩、智、博。虽不能成为圣人,也将不远矣。

  老子《道德经》中所陈的治国与治人思想,其意义之深远,至今仍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现今社会,生活、工作的脚步很快,压力又大,人们的脾气也随着变得焦躁与不安。如果能做到善、柔,必定可以平心静气。心静自然凉,生活、工作的情绪就会舒畅起来,效率也会大大提高。不仅如此,善与柔还可以帮助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变得融洽,心情也会阳光不少。而在治国方面,要用“正、德”。这样,国家平安无事,个个以德服人,要想安定就很是轻而易举了。

  当然,正如老子所说,事物总存在两方面。我们也要辨证地看待《道德经》,毕竟它是千百年前的著作,其中有些陈述难免会与现代社会相悖。不过,《道德经》无论是在治国还是治人方面,都不愧为我们民族的瑰宝!

名著读后感15

  每个人都有生身父母,大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不是老师的教导,不是长者的叮嘱,而是父母对儿女的关切,是不同于我的父母的关爱,却不失被细心呵护的感觉,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爱,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爱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父亲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年轻时甚至有些暴燥,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端庄贤淑,又温厚善良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而所谓“人”在傅雷心中又是具体而微的,这不只是一个愿望,一个口号。它大到对世界对人类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小到对自己事业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甚至具体到了一个乐段的处理,一位友人的交往,以至于儿子的言谈举止也都一一告诫“手要垂直,人要立直”都使读者印象深刻,颇有感言。

  母亲在那个险恶的年代,在个人安危毫无保障的日子里,她心系远方的儿子和孙子,她克制着内心的恐惧和痛苦,把坚强、安详、无微不至的关怀传送给漂泊异国他乡的亲人。一件为孙儿一针又一针织出来的毛衣,情重如山,她却为“礼薄”而不安,为了让儿子在异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她一丝不苟地写下菜肴的制作程序,惟恐疏漏一个细节。她爱夫爱子,一生为这个家奉献,然而,她同样为了不能再忍受的人格尊严的践踏和侮辱,夫妻二人一同将生命融合,迈向永恒,或许更多的是徇情,也算是个结束。然而这个结束却从没让人把他们夫妇俩分开过。

  夫妇二人作为中国人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两个儿子成材,大儿子傅聪成为著名的钢琴大师,小儿子傅敏成为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教儿子先做“人”,后成“家”,在他们的人生的句号中,就用“人”字结束了,一切美好的的回忆不愿让自己屈辱,不愿再让生活中有如此多的自己不能忍受的不愉快。他们宁肯抛弃自己而获一个解脱,来完成人的诠释。 他们的死在我心中有了震撼,我不再象年轻时那样为他们痛楚,只求半个世纪来他们真正的安息。

  正是他们严格的家教陶冶出一个世界级的艺术大师。正如好友楼适夷面对傅雷对儿子傅聪的家教的过严过细却“不以为然”。然而就是这样严格的家教,才造就了他不俗的一生,并给千千万万的父母留下了一面宝镜,照一照我们给了孩子一些什么吧?为了孩子我们自己怎样做事做人?

【名著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名著《围城》有感范文《围城》名著导读09-27

名著经典句子03-25

经典名著读后感12-01

经典名著的读后感09-17

经典名著读后感06-24

名著读后感06-28

名著的读后感11-25

经典名著的读后感09-20

名著读后感-读后感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