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原文赏析

时间:2023-06-26 12:52:32 赏析 我要投稿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原文赏析6篇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原文赏析1

  【诗句】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出处】唐·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翻译】苍青的松树分立于御辇驰行的.大道两旁,慈恩寺的殿堂观宇多么精巧玲珑!

  【全诗】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唐] 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全诗赏析】

  唐人作诗,素有互相竞赛之风。吴师道称: “岑嘉州(参)与子美(杜甫) 游,长于五言,皆唐诗巨擘也。”巨擘之间赛起诗来,气象当更可观。谢榛《四溟诗话》就评判过一次岑、杜之间的寄、答之作,以为“岑诗警健,杜作殊不惬意,譬如善弈者,偶尔轻敌,输此一着”,可见是杜甫“输”了。凑巧得很,天宝十一载(852),岑参、高适、杜甫、薛据诸人,同登长安曲江之北的“慈恩寺塔” (即“大雁塔”),先后以同题作诗,显然亦有竞赛之意。后世鉴赏家评杜诗为众作之“压卷” (见《唐诗鉴赏辞典》428页),可见这回是杜甫“赢”了。不过,子美赢得也实在不易,因为岑参素以“词丽格雄”著称,这首《登慈恩寺浮图(塔)》诗,也自有难以凌轶之处。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原文赏析2

  【诗句】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出处】唐·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翻译】群山起伏象汹涌的波涛,仿佛去朝拜大海滚滚而东。

  【全诗】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唐] 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全诗赏析】

  中间八句写站在塔上所见景色,从侧面突出塔高。东面山岭连绵的.波涛;玲珑小巧的青槐、宫观;关中苍茫秋色;北原青蒙蒙汉陵。所有这些都是极目远眺尽收眼底之景。东西南北,视野广阔辽远,从所见景物之远来渲染塔高。这几句景物描写也创造了孤高、清雅的境界。

  第三部分为最后两句,道出诗人的想法。身临高塔面对苍茫开阔的景色,处于清雅脱俗的境界里,诗人自然领悟佛理,甚至想辞官归佛。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原文赏析3

  原文: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唐代]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凑一作:走;似一作:如)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馆一作:观)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译文

  宝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耸入天宫。

  登上去像走出人间,蹬踏梯道盘旋空中。

  高峻突出镇定神州,峥嵘胜过鬼斧神工。

  四角伸展挡住白日,七层紧紧连着苍穹。

  下看飞鸟屈指可数,俯听山风唿啸迅勐。

  山连山如波涛起伏,汹涌澎湃奔流向东。

  青槐夹着笔直驰道,楼台宫殿何等玲珑。

  秋天秀色从西而来,苍苍茫茫弥漫关中。

  长安城北汉代五陵,万古千秋一派青葱。

  清净佛理完全领悟。善因素来为人信从。

  立誓归隐辞官而去,信奉佛道其乐无穷。

  注释

  浮图:原是梵文佛陀的音译,这里指佛塔。慈恩寺浮图:即今西安市的大雁塔。

  涌出:形容拔地而起。

  世界:指宇宙。

  磴:石级。盘:曲折。

  突兀:高耸貌。

  峥嵘:形容山势高峻。鬼工:非人力所能。

  碍:阻挡。

  惊风:疾风。

  驰道:可驾车的大道。

  宫馆:宫阙。

  关中:指今陕西中部地区。

  五陵:指汉代五个帝王的.陵墓,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及昭帝平陵。

  净理:佛家的清净之理。

  胜因:佛教因果报应中的极好的善因。

  挂冠:辞官归隐。

  觉道:佛教的达到消除一切欲念和物我相忘的大觉之道。

  赏析:

  此诗开头两句:“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面自下而上仰望,只见巍然高耸的宝塔拔地而起,仿佛从地下涌出,傲然耸立,直达天宫。用一“涌面字,增强了诗的动势,既勾勒出了宝塔孤高危耸之貌,又给宝塔注入了生机,将塔势表现得极其壮观生动。

  接下去四句:“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面写登临所见、所感,到了塔身,拾级而上,如同走进广阔无垠的宇宙,蜿蜒的石阶,盘旋而上,直达天穹。此时再看宝塔,突兀耸立,如神工鬼斧,简直不敢相信人力所及。慈恩寺塔,不仅雄伟,而且精妙。

  再下去四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面写登上塔顶所见,极力夸张塔体之高,摩天蔽日,与天齐眉,低头下望,鸟在眼下,风在脚下。这鸟和风,从地面上看,本是高空之物,而从塔上看,就成了低处之景,反衬宝塔其高无比。

  下面八句,以排比句式依次描写东南西北四方景色。“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面描绘东面山景,连绵起伏,如滚滚巨浪;“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面状摹南面宫苑,青槐葱翠,宫室密布,金碧交辉;“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面刻写西面秋色,金风习习,满目萧然,透着肃杀之气;“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面写北边陵园,渭水北岸,座立着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它们是前汉高帝、惠帝、文帝、景帝、武帝五位君王的陵墓。当年,他们创基立业,轰轰烈烈,如今却默然地安息在青松之下。诗人对四方之景的描绘,从威壮到伟丽,从苍凉到空茫,景中有情,也寄托着诗人对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忧思。

  末了四句,“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面诗人想辞官事佛,此时,岑参得知,前方主将高仙芝出征大食,遭遇挫折;当朝皇帝唐玄宗,年老昏聩;朝廷之内,外戚宦官等祸国殃民;各方藩镇如安禄山、史思明等图谋不轨,真可谓“苍然满关中面,一片昏暗。诗人心中惆怅,认为佛家清净之理能使人彻悟,殊妙的善因又是自己向来的信奉,因此想学逢萌,及早挂冠而去,去追求无穷无尽的大觉之道。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原文赏析4

  【诗句】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出处】唐·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翻译】此情此景令人彻悟了佛理,美妙的善道是我历来所尊崇。今后我决心挂冠隐去,以佛道为凭藉超然生死极乐无穷。

  【全诗】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唐] 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全诗赏析】

  顺着这一思绪,诗之结尾忽然化出了顿然悟道式的旷达之语:“净理(即佛理)了可悟,胜因(即“善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站在宝塔顶上,悟觉到世界之长久和人生之有限,则身外的功业、名利、荣华、享乐,又有什么可留恋的?倒不如挂冠弃官、超然世外,以领略佛家的无穷之“道”,不更有兴味些?从登高俯临的清奇之境,引发“了悟”佛理的旷达之思,这就是岑参《登慈恩寺浮图》所抒写的情志。杜甫则不同: 他在后半篇虽也描述了“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的俯览之景,却又隐隐与时局的混乱、山河的.破裂交织在一起,表达了“登兹翻百忧”的志士之慨。所以,结尾又以“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的比兴,寄寓了那深切的忧国之思。读来令人百感交集、惋叹不已。明人王世贞称“岑(参)才丽而情不足” (《艺苑巵言》)。比较一下岑、杜这两首同题之作,人们正可感受到:岑参旷达,杜甫执着; 岑诗以境界之清奇雄丽见长,杜诗则以诗韵之蕴藉深沉为优。从诗以言志的传统眼光看,岑诗之“情不足”,恰为杜诗之韵深长所压倒。判杜诗为“压卷”,良有以也。倘若从对登高览景的审美观照看,则岑诗写景的奇恣清健,又非杜诗所能及也。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原文赏析5

  【诗句】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出处】唐·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翻译】北边平原的五陵一带,千秋万代依然青烟缭绕云雾蒙蒙。

  【全诗】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唐] 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全诗赏析】

  岑参是大手笔: 当其描述身居塔顶俯览四方之景时,眼底的山原、陵苑便全都生气流动、奔凑笔端了。“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以“波涛”比拟东望中的连绵群山,又以“奔走”状其起伏欲动之态,那静立的山峦,便带有了呼啸澎湃之势,滚滚而东。这化静为动的写法,与后世辛弃疾以“万马回旋”之喻,描摹“众山欲东”景象,正有异曲同工之妙。然后回首南望,只见四达的“驰道”,从金壁辉煌的宫观楼阙中奔出,带着苍翠的槐树影,伸向远天;那宫观楼阁,原本都巍峨入云,而今从七层塔顶俯瞰,竟渺然而小,显得何其“玲珑”可爱!最令人叹赏的,还是“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二句。“秋色”本无运动之态,但在诗人笔下,却如衔枚奔行中的庞大骑队,前后人、马,一色青碧,刚从天边涌出,转眼间已拥拥攒攒,布满了千里“关中”——把苍茫无际的'“秋色”,表现得如此富于声势,这在后世,恐怕也唯有欧阳修描摹“秋声”的“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之句,方可与之媲美!最后写高塔之北望:“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在辽远的山原上,隐隐可见汉代的“五陵” (即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在那里长眠的,便是曾经以雄伟壮大的气象,崛起于中原大地的汉帝国的五位帝王(高祖、惠帝、景帝、武帝和昭帝)。然而沧海桑田,他们当年灿烂煊赫的文治武功,而今安在?只有青濛濛的云烟,还笼罩着这些孤清的墓陵,“万古”不散。这两句描摹眼前之景,而融之以“万古”青烟,抒写了诗人俯览中悠悠而生的多少历史盛衰之感。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原文赏析6

  一、原文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凑一作:走;似一作:如)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馆一作:观)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二、翻译

  宝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耸入天宫。

  登上去像走出人间,蹬踏梯道盘旋空中。

  高峻突出镇定神州,峥嵘胜过鬼斧神工。

  四角伸展挡住白日,七层紧紧连着苍穹。

  下看飞鸟屈指可数,俯听山风呼啸迅猛。

  山连山如波涛起伏,汹涌澎湃奔流向东。

  青槐夹着笔直驰道,楼台宫殿何等玲珑。

  秋天秀色从西而来,苍苍茫茫弥漫关中。

  长安城北汉代五陵,万古千秋一派青葱。

  清净佛理完全领悟。善因素来为人信从。

  立誓归隐辞官而去,信奉佛道其乐无穷。

  三、注释

  (1)浮图:原是梵文佛陀的音译,这里指佛塔。慈恩寺浮图:即今西安市的大雁塔。

  (2)涌出:形容拔地而起。

  (3)世界:指宇宙。

  (4)磴:石级。

  (5)盘:曲折。

  (6)突兀:高耸貌。

  (7)峥嵘:形容山势高峻。

  (8)鬼工:非人力所能。

  (9)碍:阻挡。

  (10)惊风:疾风。

  (11)驰道:可驾车的大道。

  (12)宫馆:宫阙。

  (13)关中:指今陕西中部地区。

  (14)五陵:指汉代五个帝王的陵墓,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及昭帝平陵。

  (15)净理:佛家的清净之理。

  (16)胜因:佛教因果报应中的.极好的善因。

  (17)挂冠:辞官归隐。

  (18)觉道:佛教的达到消除一切欲念和物我相忘的大觉之道。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原文赏析】相关文章: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原文及赏析08-05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的原文及赏析08-08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原文及赏析08-05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原文及赏析04-14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原文赏析06-26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原文和赏析02-15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的全诗及赏析08-08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原诗和赏析07-23

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原文、翻译、注释、赏析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