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行》赏析

时间:2023-06-21 16:39:24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田家行》赏析

《田家行》赏析1

  行次田家澳梁作

  朝代:唐朝

  作者:储光羲

  田家俯长道,邀我避炎氛。当暑日方昼,高天无片云。

  桑间禾黍气,柳下牛羊群。野雀栖空屋,晨昏不复闻。

  前登澳梁坂,极望温泉分。逆旅方三舍,西山犹未曛。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南人张助在田里种庄稼,看见一个李核,想把它带回去 ,又回头看见根部枯空的桑树里有土,所以就种了进去,用剩下的水浇灌。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忽然长出了李子,以为是神,就互相转告,有一个眼痛的病人在树下乘凉,说:李树使我的病好了,我要用一只小猪祭谢。眼痛的小病,自己也会痊愈,众人盲目符合,说是失明的人重见了光明,远近轰动,在边上下车马的常有数千,李树旁摆满了酒肉,过了一年,张助从远处回来,看见了惊讶地说:"这算什么神呀,这是我种的啊。"于是就跑去把树砍了。

  注释

  空桑:枯空的桑树,老桑树有枯空的树洞

  :众犬吠声:一种狗叫,其他的狗也跟着叫起来。形容众人盲目附和

  翕(xi)赫:轰动、惊动。

  滂沱:原来形容雨很大,这里指摆满了酒肉。

  顾;;看见。

  语;转告。

  间;过了。

  乃;这。

  赏析:

  这个故事批评了那些不进行思考就盲目相信自己的`眼睛的人们,以及这种不正常的随波逐流的社会心理、社会现象。

  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要从客观角度出发看待事情,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田家行》赏析2

  田家行

  朝代:唐代

  作者:王建

  原文: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乡间农家欢欣鼓舞,喜乐自得,平日的愁怨一洗而空,连话语的音调也与平常不同。炎炎夏日,麦浪滚滚,夏粮丰收了。夏茧也丰收了,檐头缲车索索作响,野蚕作茧无人收取,只得自生自灭。一派丰收之景,但麦打成粮,蚕茧织成绢丝,乡民却无法自己享受这些劳动成果,而不得不把粮、绢的大部分送给官家缴纳赋税。在这丰收的年景里,他们并不指望打下的粮食自己吃,织好的绢自己穿,只指望能免除到城里卖黄犊,以缴纳官府的横敛就行了。乡民们说自家并不计较是否吃得好穿得好,认为只要不进县衙门吃官司那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注释

  ①男声欣欣女颜悦:此句运用了互文手法,不可解为只有男子才欢欣地喊叫,只有女子脸上才露出了笑容。其实无论男女,他们的声音,他们的容颜,都显露出喜乐自得的样子。

  ②檐头:原指屋檐的边沿,此处应指屋檐下。缲车:即“缫车”,缫丝用的器具。

  ③轴:此处指织绢的机轴。

  ④黄犊:指小牛。

  相关内容简析

  作者:佚名

  此诗以“乐”来写农家之苦,立意精巧,讽刺深刻。仲夏时节,农民麦、茧喜获丰收,却被官府洗劫一空,无法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只能过着“衣食无厚薄”的悲惨生活。这首诗所反映的事实,应是中唐时期整个农民生活的缩影,相当具有典型性。

  在表现方法上,古乐府多叙事,《田家行》则选取农家生活的两个断面,一是麦、茧丰收,一是粮、绢大部分送官,把这两个断面加以对比。这对揭示农家苦这一主题,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诗纯用赋体直陈其事,语言质朴无华,通俗流畅、凝练精警,于平易中见深刻。

《田家行》赏析3

  原文:

  田家词/田家行

  唐代:元稹

  牛靿咤咤,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

  种得官仓珠颗谷,六十年来兵簇簇,日月食粮车辘辘。

  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归来攸得牛两角。

  重铸锄犁作斤劚,姑舂妇担去输官,输官不足归卖屋。

  愿官早胜仇早覆,农死有儿牛有犊,誓不遣官军粮不足。

  译文:

  牛靿咤咤,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

  天久不雨,土地坚硬,牛拉着沉重的犁耙,喘着粗气一步一步地爬行着。牛蹄碰击着坚硬的土块,发出“趵趵”的声音。

  种得官仓珠颗谷,六十年来兵簇簇,日月食粮车辘辘。

  驾牛的农民还嫌牛走得太慢,不断地挥动着鞭子,发出“咤咤”的声音,驱使着,吆喝着。然而农民终年劳累,用血和汗水换来的珍珠般的果实,却尽进了官仓,自己一无所得。因为六十年来,战争不断,年年月月、日日餐餐,官兵们吃的粮食全由农民供给,并由农民驾驶的大车不停地运往前线。

  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归来攸得牛两角。

  自从官军征伐藩镇的战争开始以来,朝廷就把农民连人带牛和车以及农具一并征用了。农民驱牛驾车千里迢迢地把粮食运到前线后,结果连牛也被官兵宰杀吃掉了,农民只收得两只牛角而返。

  重铸锄犁作斤劚,姑舂妇担去输官,输官不足归卖屋。

  但是战争还在没完没了地打下去,新的`军输又在等待着他们。农民只得重铸犁锄,重做斤,重新开始一年的辛勤耕作,收获之后,运到官仓,终年辛勤劳动所获还交不够,甚至回来连房屋也被迫卖掉买粮纳税。

  愿官早胜仇早覆,农死有儿牛有犊,誓不遣官军粮不足。

  但愿官军早日胜利,以报藩镇叛乱的仇恨,我们不要紧,累死了还有下一代,牛被杀了还有小牛犊,不会让官军的军粮缺少的。

  注释:

  牛靿(yào)咤(zhà)咤,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bō)趵。

  咤咤:农民的叱牛声。确确:土块坚硬的样子。趵趵:牛蹄声。

  种得官仓珠颗谷,六十年来兵簇(cù)簇,日月食粮车辘(lù)辘。

  簇簇:丛集的样子,此处以兵器的丛集象征战事的频繁。辘辘:车轮声。象征着农民军输的繁重和急迫。

  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归来攸得牛两角。

  重铸锄犁作斤劚(zhú),姑舂(chōng)妇担去输官,输官不足归卖屋。

  斤:泛指农具。斤,斧子一类的工具。锄一类的农具。

  愿官早胜仇早覆,农死有儿牛有犊(dú),誓不遣官军粮不足。

  覆:覆灭,灭亡。

  赏析:

  元和十二年(817),元稹得刘猛、李余古题乐府诗数十首,读后感动万分,于是和作了十九首,把他在江陵、通州的所见所闻一一写进这组古题乐府诗里。《田家词》就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息兵革”的政治主张。此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它自始至终几乎完全用农民自述的口吻、用白描的手法叙事,在貌似平和顺从的话语里,表现了农民痛苦的心声,蕴涵着农民的血泪控诉,因而具有更大的真实性和感人肺腑的力量。再加上短句的安排,叠字的选用,急促重浊的入声字的韵脚,不仅加强了诗的形象性和音乐性,声情和文情更加契合,深化主题,强化了感情,渲染了气氛,而且使这首古题乐府的特色更加鲜明。这正是元稹“颇近讴谣”的代表作。

《田家行》赏析4

  《田家行》原文

  唐代: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乡间农家欢欣鼓舞,喜乐自得,平日的愁怨一洗而空,连话语的音调也与平常不同。炎炎夏日,麦浪滚滚,夏粮丰收了。夏茧也丰收了,檐头缲车索索作响,野蚕作茧无人收取,只得自生自灭。一派丰收之景,但麦打成粮,蚕茧织成绢丝,乡民却无法自己享受这些劳动成果,而不得不把粮、绢的大部分送给官家缴纳赋税。在这丰收的年景里,他们并不指望打下的粮食自己吃,织好的绢自己穿,只指望能免除到城里卖黄犊,以缴纳官府的横敛就行了。乡民们说自家并不计较是否吃得好穿得好,认为只要不进县衙门吃官司那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注释

  男声欣欣女颜悦:此句运用了互文手法,不可解为只有男子才欢欣地喊叫,只有女子脸上才露出了笑容。其实无论男女,他们的声音,他们的容颜,都显露出喜乐自得的样子。

  檐头:原指屋檐的边沿,此处应指屋檐下。

  缲车:即“缫车”,缫丝用的器具。

  轴:此处指织绢的机轴。

  黄犊:指小牛。

  赏析

  王建这首乐府体诗歌,对残酷的封建压迫作了无情的揭露。仲夏时节,农民麦、茧喜获丰收,却被官府劫一空,无法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只能过着“衣食无厚薄”的悲惨生活。这首诗所反映的事实,应是中唐时期整个农民生活的缩影,相当具有典型性。全诗四换韵脚。依照韵脚的转换,诗可分为四个层次。

  前两句为第一层,直接描写乡间农民的精神面貌:“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这两句写平日寡欢少乐、愁眉苦脸的.男男女女因为收成好而欣喜万分,说话也温和悦人。首句使用了互文手法,不可解为只有男子才欢欣地喊叫,只有女子脸上才露出了笑容。其实无论是男是女,他们的声音,他们的容颜,都显露出喜乐自得的样子,平日的愁怨一洗而空,连话语的音调也与平常不同。先写农家喜乐自得,而后再写喜乐自得之因,由此造成悬念,引发读者阅读下去的兴趣。

  三、四、五、六这四句为第二层。这层以具体形象暗示农家喜乐之因,是因为夏粮、夏茧丰收,有了一个好收成。“五月”二句,写织妇因为喜悦,面对五月艳阳,也觉麦香中的热风清凉宜人,在缲丝车上细致认真快乐地抽丝织素。五月麦风清,写夏粮丰收;檐头缲车索索作响,写夏茧丰收。为了突出农家夏茧之多,诗人又从侧面下笔:“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这两句写家蚕丰收,野蚕无人也无暇顾及,以至野蚕化蛾,在桑叶上飞来飞去。野蚕作茧无人收取,自生自灭,可见夏茧的确获得大丰收,完全足够抽丝织绢之需。在这一层次里,作者一写收麦,一写缲丝,抓住人类生活最基本的衣食温饱落笔,突出丰收的景象,使一、二句写农家喜悦有了好的注脚。后面三句:“麦收上场绢在轴”,“不望入口复上身”,“田家衣食无厚薄”,也都紧紧围绕衣食温饱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反映现实的焦点突出集中。

  七、八、九、十这四句为第三层。这层写官家对农民巧立名目的盘剥,感情则由喜转悲,形成一个大的波澜,既显出文势跌宕之美,又增强了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度。“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写麦、茧丰收的结果。“轴”,指织绢的机轴。丰收,本来应该给田家带来丰衣足食的生活,事实却非如此。麦打成粮,蚕茧织成绢丝,农民却无法自己享受这些劳动成果,而不得不把粮、绢的大部分送给官家缴纳赋税。“的知”一句为神来之笔。这句诗把农民一次次缴纳苛捐杂税,但不知是否还有新的赋税要缴的心理,刻画得维妙维肖。“不望”两句,更为沉痛。农民在丰收的年景里,并不指望打下的粮食自己吃,织好的绢自己穿,只指望能免除到城里卖黄犊,以缴纳横敛之灾就行了。那么,农民自己吃什么,穿什么,是可以想见的。这种对农民丰年却衣食无着的客观表现,有力地控诉了中唐时期的黑暗现实。

  最后两句为第四层。这两句借农民之口,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但这种揭露,不是出自声泪俱下的直接的声讨,而是通过平淡的甚至略带幽默的语言,让读者思而得之。农民说自家并不计较是否吃得好穿得好,认为只要不进县衙门吃官司那就是最大的幸福了。这种以不因横征暴敛而吃官司为幸福的幸福观,恰恰从另一个角度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凶残。

  此诗在构思农家苦这一题材时,颇具特色。在一般的作品中,作者在表现封建剥削对人民的压榨时,多是正面描状农民生活的困苦。这首诗则不然。《田家行》向读者描绘的是小麦、蚕茧丰收,农民欣喜欢乐的场面。但丰收的结果,并不是生活的改善,而是受到更重的盘剥,生活依然悲惨,无法避开不幸的命运。这种遭遇,不是一家一户偶然遇到天灾人祸所碰到的困苦,而是概括了封建时代千千万万农民的共同遭遇,如此选材,相当具有典型性和概括性。

  在表现方法上,古乐府多叙事,《田家行》则选取农家生活的两个断面,一是麦、茧丰收,一是粮、绢大部输官,把这两个断面加以对比。这对揭示农家苦这一主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诗纯用赋体直陈其事,语言质朴无华,通俗流畅、凝炼精警,于平易中见深刻。

《田家行》赏析5

  (七言古诗)田家行原文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诗词赏析:

  王建的.文学活动时期主要是唐德宗、唐宪宗二朝,属中唐时期。中唐时变租庸调法为两税法,名义上是为了纠正租庸调法赋敛繁重之弊,唐德宗甚至还有“两税外辄率一钱以枉法论”的诏令,实则两税法兴,而横征暴敛仍繁,各种莫名其妙的奉进、宣索一次次强加在农民身上。此诗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创作的。

《田家行》赏析6

  这首乐府体诗歌,对残酷的封建压迫作了的揭露。仲夏时节,农民麦、茧喜获丰收,却被官府劫一空,无法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只能过着“衣食无厚薄”的悲惨。这首诗所反映的事实,应是中唐时期整个农民生活的缩影,相当具有典型性。全诗四换韵脚。依照韵脚的转换,诗可分为四个层次。

  前两句为第一层,直接描写乡间农民的精神面貌:“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这两句写平日寡欢少乐、愁眉苦脸的男男女女因为收成好而欣喜万分,说话也温和悦人。首句使用了互文手法,不可解为只有男子才欢欣地喊叫,只有女子脸上才露出了笑容。其实无论是男是女,他们的声音,他们的,都显露出喜乐自得的样子,平日的愁怨一洗而空,连话语的音调也与平常不同。先写农家喜乐自得,而后再写喜乐自得之因,由此造成悬念,引发读者阅读下去的.兴趣。

  三、四、五、六这四句为第二层。这层以具体形象暗示农家喜乐之因,是因为夏粮、夏茧丰收,有了一个好收成。“五”二句,写织妇因为喜悦,面对艳阳,也觉麦香中的热风清凉宜人,在缲丝车上细致认真快乐地抽丝织素。五月麦风清,写夏粮丰收;檐头缲车索索作响,写夏茧丰收。为了突出农家夏茧之多,诗人又从侧面下笔:“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这两句写家蚕丰收,野蚕无人也无暇顾及,以至野蚕化蛾,在桑叶上飞来飞去。野蚕作茧无人收取,自生自灭,可见夏茧的确获得大丰收,完全足够抽丝织绢之需。在这一层次里,作者一写收麦,一写缲丝,抓住人类生活最基本的衣食温饱落笔,突出丰收的景象,使一、二句写农家喜悦有了好的注脚。后面三句:“麦收上场绢在轴”,“不望入口复上身”,“田家衣食无厚薄”,也都紧紧围绕衣食温饱或叙事,或,或议论,反映现实的焦点突出集中。

  七、八、九、十这四句为第三层。这层写官家对农民巧立名目的盘剥,感情则由喜转悲,形成一个大的波澜,既显出文势跌宕之美,又增强了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度。“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写麦、茧丰收的结果。“轴”,指织绢的机轴。丰收,本来应该给田家带来丰衣足食的生活,事实却非如此。麦打成粮,蚕茧织成绢丝,农民却无法自己享受这些劳动成果,而不得不把粮、绢的大部分送给官家缴纳赋税。“的知”一句为神来之笔。这句诗把农民一次次缴纳苛捐杂税,但不知是否还有新的赋税要缴的心理,刻得维妙维肖。“不望”两句,更为沉痛。农民在丰收的年景里,并不指望打下的粮食自己吃,织好的绢自己穿,只指望能免除到城里卖黄犊,以缴纳横敛之灾就行了。那么,农民自己吃什么,穿什么,是可以想见的。这种对农民却衣食无着的客观表现,有力地控诉了中唐时期的黑暗现实。

  最后两句为第四层。这两句借农民之口,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但这种揭露,不是出自声泪俱下的直接的声讨,而是通过平淡的甚至略带幽默的语言,让读者思而得之。农民说自家并不计较是否吃得好穿得好,认为只要不进县衙门吃官司那就是最大的幸福了。这种以不因横征暴敛而吃官司为幸福的幸福观,恰恰从另一个角度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凶残。

  此诗在构思农家苦这一题材时,颇具特色。在一般的作品中,作者在表现封建剥削对人民的压榨时,多是正面描状农民生活的困苦。这首诗则不然。《田家行》向读者描绘的是、蚕茧丰收,农民欣乐的场面。但丰收的结果,并不是生活的改善,而是受到更重的盘剥,生活依然悲惨,无法避开不幸的命运。这种遭遇,不是一家一户偶然遇到人祸所碰到的困苦,而是概括了封建时代千千万万农民的共同遭遇,如此选材,相当具有典型性和概括性。

  在表现方法上,古乐府多叙事,《田家行》则选取农家生活的两个断面,一是麦、茧丰收,一是粮、绢大部输官,把这两个断面加以对比。这对揭示农家苦这一主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诗纯用赋体直陈其事,语言质朴无华,通俗流畅、凝炼精警,于平易中见深刻。

  王建的文学活动时期主要是唐德宗、唐宪宗二朝,属中唐时期。中唐时变租庸调法为两税法,名义上是为了纠正租庸调法赋敛繁重之弊,唐德宗甚至还有“两税外辄率一钱以枉法论”的诏令,实则两税法兴,而横征暴敛仍繁,各种莫名其妙的奉进、宣索一次次强加在农民身上。此诗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创作的。

【《田家行》赏析】相关文章:

田家词 / 田家行原文及赏析09-04

田家行原文及赏析08-24

《田家行》原文及赏析09-06

咏田家 / 伤田家原文及赏析08-26

《咏田家》的赏析07-10

田家原文及赏析07-22

田家元日的诗意田家元日赏析诗歌08-25

渭川田家赏析01-04

田家古诗译文及赏析07-10

寄宿田家原文及赏析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