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意义

时间:2023-06-14 18:43:58 端午节 我要投稿

2023年端午节的意义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那关于端午节的意义不知你们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2023年端午节的意义,欢迎大家收藏和阅读。

2023年端午节的意义

  2023年端午节节日的意义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在传统节日当中,论民俗之繁多复杂,或只有端午节能和春节可比拟,两节都有着祈福、消灾等礼俗主题,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

  端午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端午习俗甚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端午节期间通过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端午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端午包粽子的吉祥寓意

  1、除瘟驱赶邪佞、求吉祥:最初粽子的寓意是用作祭祖及神灵。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必须在每年的五月五日举行祭祀活动,以除瘟、驱赶邪佞、求吉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改变,人们过端午节吃粽子都是承袭传统的表现。不同的地区粽子的种类很多,然而,吃粽子的意义都是一样的。

  2、求子:端午节时,人们会互赠九子粽寓意求子。

  端午节中,人们会互赠九子粽寓意求子。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

  3、光宗耀祖:因为“粽”和“宗”音近,所以有“光宗耀祖”的寓意。

  因为“粽”和“宗”音近,因此端午节吃粽子寓意取“光宗耀祖”,所以家家户户的人都在过端午的时候吃上粽子。

  4、功名得中:“粽”和“中” 音近,有“功名得中”之意。

  因为“粽”和“中” 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在古时寓意学士考得功名。通常古代科举考试都在秋天,因此在端午节时,要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粽子可以寓意一举中的。

  5、纪念屈原: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

  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久而久之,端午节吃粽子便成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

  6、驱赶蛟龙:蛟龙会偷祭祀的东西,而它怕艾叶和五色绳,所以便用其来包祭祀食物。

  《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用五色丝线捆好,蛟龙很怕这两样东西,这样就不用担心再被蛟龙破坏了!”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端午节传统活动的习俗

  佩豆娘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贴午时符

  旧时广东一些地方有贴“午时符”的习俗。午饭后,家家贴“午时符”。符用宽约一寸,长近一尺的黄纸条,上面用朱砂写上“五月五日午时书,官非口舌疾病蛇虫鼠蚁皆消除”等字样。在大门上悬挂菖蒲、凤尾、艾叶等,并扎上一束蒜头,涂以朱砂避邪。也有些人家还在门上贴上用黄纸写的小对联:“艾旗迎百福,蒲剑斩千邪。”

  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是端午节重要习俗之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因以代虎)以镇邪。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薰苍术

  薰苍术是端午节传统习俗活动之一,在民间用苍术消毒空气,即将天然的苍术捆 绑在一起,燃烧后产生的薄烟,不仅会散发出清香,还可以驱赶蚊虫,令人神清气爽。

  躲端午

  躲端午,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地方民俗,是旧时流传于我国北方中原的端午节习俗。古时北方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避五毒

  端午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避五毒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北方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这才形成此习惯。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

  端午节别称

  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如有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艾节、上日、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等。端午的多个名称由来:

  端阳节

  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天中节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处在正南中天,位置最”正“、最”中“。另,因端午节对于在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太阳在天空位置是一年里最当中。

  重午节

  上古干支纪元法,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纪元通用天干地支。端午原为干支历的午月午日,正月建寅,第五个月即为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午月午日“中正”也。到了汉代时,由于南北统一,历法变动,朝廷为了方便过节,规定每年的端午节改为阴历五月初五。

  龙舟节

  龙舟竞渡最早是江浙地区吴越部族祭龙祖的一种祭祀活动形式,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是“龙子”的身分,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江河水里祭祀龙神,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他们不仅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而且每年在端午这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在急鼓声中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的游戏,绘图腾神。这便是龙舟竞渡习俗的由来。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故又称龙舟节。

  草药节

  端午日是草木药性在一年里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这天采的草药治皮肤病、去邪气最为灵验、有效,故名。

  龙节

  龙是吴越部族的原始信仰,源自天象崇拜。上古百越先民在端午进行祭龙,端午节在当时其实是“龙的节日”。仲夏端午“飞龙在天”,苍龙的主星“大火”(心宿二)高悬正南中天,龙气(阳气)旺盛。由于易经的阴阳转化之道,盛极必衰,“上九”(乾卦第六爻)则为“亢龙有悔”;从卦辞而言,“上九”为最阳之爻,再无上升的余地,必然要走向衰落。而仲夏端午的“九五”是为“飞龙在天”,龙星处于全年最“中正”之位,喻事物处于鼎盛时期,大吉大利。《易经·乾卦》爻辞中所言的“龙”,实质是对苍龙七宿一年四时运行的阐发。

  浴兰节

  民间有在端午采草药煲水沐浴的习俗,故亦有浴兰节之称,如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上日

  端午,有的地方称为“上日”,意思是“神的日子”。亦有佳日、佳节的意思。

  菖蒲节、艾节

  古人认为菖蒲、艾草有辟邪作用,端午阳气旺,且艾、菖长势茂盛,每年端午人们有在门上挂菖蒲或艾草辟阴邪的习俗,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艾节”。

  当五汛

  在上海部分农村,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如奉贤、南汇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节”为“当五汛”。亦有个别地区称为“五月当午”。

  躲午节

  古时南北风俗各异,“五月”古时北方中原称之为“恶月”,所以有的地方在端午节这天,父母便把未满周岁的儿童,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避恶,故有“躲午节”之称。

  地腊节

  道教把全年分为五腊,正月一日天腊,五月五日地腊。据《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与《云笈七笺》中说,五月初五名地腊,五帝攒会之日,此日五帝会于南方三炁丹天,查生人祖考及见世子孙所行善恶,以定罪福,校定生人官爵。道教认为一年中的几个腊日是良辰吉日,适合祭祀祖先和诸神以获得福佑。

【端午节的意义】相关文章:

端午节的意义11-23

端午节的意义10-01

端午节的意义06-07

端午节的文化意义08-03

端午节的意义15篇02-18

端午节的意义作文11篇12-10

端午节的意义作文8篇12-10

端午节的意义作文(8篇)12-10

有意义的端午节作文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