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学习心得

时间:2024-09-04 12:35:28 各种心得体会范文 我要投稿

心理教育学习心得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心理教育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心理教育学习心得

心理教育学习心得1

  看了视频,使我懂得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学活动,现今社会不仅要求我们具有健康的身体,而且需要健康的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下是我学习后的一些心得:

  一、自己必须是健康的人

  通过一线的教学经历,深深的体会到教师自身的健康直接影响到周边的人,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健康的人。

  教师的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健康有重要意义。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二、经常关注特殊学生的辅导

  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对待问题学生更应该尽心尽责,遇到问题学生怎么办呢?一定要充分利用班集体的作用,在宽松平等的班级氛围中,加强对学生的团体辅导,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充分发挥班队活动课的集体辅导效应。针对特殊学生的特点,有侧重地选择团体辅导的主题。如自信心教育、青春期教育等。采用讲座法、认识法、操作法、表演法、角色扮演和行为训练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内在动机,并在活动中得到领悟。通过一系列的团体辅导活动,不仅让全体学生获得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也拉近了同学间、师生间的距离,融洽了师生关系。

  在考虑学生一般规律的`同时,也要对暴露出来的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疏导帮助。在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中,我一方面通过辅导室兼职教师的个别咨询辅导,另一方面也进行了个别谈心与辅导。通过学校开通的咨询箱,打通教师和学生的通道,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帮助学生解决困惑。

  以上,是我的一家之言,收获是巨大的,体会可能肤浅,切记健康的前提是身体健康!重视我们自己的,正视我们自己的问题,看到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帮助我们身边的人,希望我们都能保持开阔的心境,良好的心态!

心理教育学习心得2

  通过培训,让我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教育,学生自己是心理发展的主体,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心理的自我矛盾运动,才能起作用,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可以减少甚至杜绝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通过培训,我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教育,学生自己是心理发展的.主体,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心理的自我矛盾运动,才能起作用,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可以减少甚至杜绝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与手段。

  学生健康心理发展目标涉及到多个方面:有身体、精神、心理的整体和谐;有自我认同、自我更新与成长;有关怀、尊重与合群;有创造性人格;有应对挑战与困难的能力等。但很多家长和老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我们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还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尽可能满足他们正当的心理需要。对不正当的心理需要,要耐心说服,讲清道理,给予正确引导。教师在心理活动课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思想、言行、需要、情感等因素,尽量满足各类学生的心理需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处理自身面临的各种困惑。在设计活动时,要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组织互动时,要提供舞台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话敢说,能理直气壮地倾述自己的心声、宣泄情绪、发表观点;教师以引导着、协助者的姿态出现,这正如杜威说的:“教师是一个引导者,他掌着舵,学生用力把船划向前方。”

  总之,只有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有着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有意识地培养其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心理教育学习心得3

  我作为一名大学教师,虽然已经从事教学20年,但由于本人学的是理工科,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也没有参加过《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培训和学习,所以虽然在专业方面的讲授没有任何的问题,平时也会和学生进行多方面的交流,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但总觉得应该学点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帮助自己更好地从事教育工作,特别是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他们生活的年代与我们以前的年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思想活跃,见多识广,所以生理和心理肯定也是和我们以前是有很大不同的,如果能掌握一些有关心理学的知识,肯定可以更好地来了解和理解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一些适当的调整,对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会起到很好的作用。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我选择了《高等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利用暑假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学完以后,受益匪浅。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介于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通过对《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使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理及学习动机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高校教育中,大学教师往往表现为社会代言人,是各种新思想新观念的输出者,而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和确立时期,学生大多都会以教师的言行为榜样。因此,教师在教育中抱有什么样的态度,表现出怎样的道德修为,直接熏陶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着正在成长着的青年一代的身心健康。

  大学生社会发展的特点主要包括情绪、情感,意志、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这个时期的孩子,心理和生理都是敏感的,他们刚刚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外出求学。我们老师要注重与他们的情感交流,当师生关系成为一种良好的朋友关系,你的教学工作也将取得一半的成功。

  今后工作中,我们老师可以经常换位思考进行自我反省、自我学习。在教学上,应该懂得将教学艺术化,学会抓住学生的心理,引起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应当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知识的引导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授课方式是否吸引人、重点是否突出、学生接受程度如何、今后工作生活中是否具有应用性、甚至老师的肢体动作、语音语调、脾气等等都可以换位体会和思考。

  总之,非师范类毕业的大学教师应该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这有助于我们教师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

心理教育学习心得4

  7月26日,我有幸参加了由江苏省文明办、江苏省教育厅主办,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的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暑期培训班。在整整四天的学习培训活动中,我和来自全省各市的教育工作者一起,认真聆听了心理教育专家们为我们作的生动精彩的讲座,不仅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一个理性的认识,而且就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得到了专家们耳提面授的零距离的指导。这次培训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它让我有机会静下心来重新审视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各种教育行为,它让我获益匪浅,同时也萌发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是促进学生走向成功、快乐成长、全面发展

  教育究竟是什么?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言简意赅地向我们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教育即生长”,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教育的真谛我想就是在提醒我们所有教育者:教育应该珍视孩子生命的诉求,教育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

  教育的真谛也决定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那就是帮助全体学生拥有积极阳光的心态,以促进他们走向成功、快乐成长、全面发展。为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有急功近利的心态,不能简单地学科化、知识化;医学化、技术化,它需要老师用心与学生进行沟通,解开学生纠缠的心结,驱散学生心头的阴霾。

  二、“了解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与基础

  为人父母、为人师长者,大都有这样一种观点:只有上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大家站在成人的立场上,规划孩子前进的方向、前进的步伐,甚而前进的速度。可是,孩子究竟是怎么想的?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我们为孩子做出的规划是否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这些问题被我们一再忽略,甚至扔到了一边。于是,郁闷、焦虑、脆弱、自卑、孤僻、逆反。一系列心理问题在成人的主观臆断、行为干预下,进驻了孩子的内心。

  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是师生间的沟通与理解,作为心理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研究学生生理特点、了解孩子心理需要与诉求。我们必须明白,青少年时期是孩子生理各方面快速发育的时期,矛盾动荡性是其心理基本特征,青少年认知旺盛,自我意识迅猛发展,情感丰富且不稳定,开始出现了许多成人需求,同时开始出现心理反抗。只有了解了孩子的这些特征,我们才有可能对孩子的行为表象做出理性的分析,从而找到孩子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做出适当干预。

  同时,不同孩子身上出现的心理问题,可能有其共性特征,但必定有其个性特点。作为心理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蹲下身子,站在孩子立场更多关注他的个性心理特点,这可能会花去我们很多时间与精力,但我想,心理教育工作是“心”的事业,倘若缺乏水滴石穿的耐心、改天换日的信心、愚公移山的恒心,心理教育工作就只能流于形式,有的只能是蜻蜓点水般的肤浅与无力,而最终遗憾的,还将是我们的孩子,或许还有他们的人生。

  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讲究方法和艺术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辅导教师必须采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选择什么样的方式,采用什么样的手段,直接关系到心理教育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方法得当,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可以有效落实;方法不当,预期的教育效果不但难以实现,还可能抵消其它教育的作用,甚至干扰以后的教育工作。例如,大多学生身上存在着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心理辅导老师必须仔细研究,是家长的过高要求导致的?还是学生身体状况因素导致的?抑或是学生自我意象上存在缺憾?教师必须准确做出分析判断,并采取合理的方法进行心理疏导,进行相应的行为训练。

  心理健康教育还要讲求艺术,要会聆听、能接纳、有效引导、使人内心悦服。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原则,必须“真诚”,必须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具备“同理心”。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很多“大忌”:简单判断、主观臆断、过于理智、出言不逊……

  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孤军奋战,必须建立“战略联盟”

  影响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固然要有科学的方法,要具有专业资格的人来实施,但我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只是一两位心理健康教师的事,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学生在学校中,接触得最多的还是班主任和各科老师,如果学校的所有老师都能关注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能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与心理辅导老师沟通,共同分析研究,配合心理辅导老师做好工作,我想这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尽快排解心理问题,形成健康心理。

  家庭是学生栖息的.港湾,家庭成员是孩子最亲密的人,他们与孩子之间的生活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因此,与学生家长结成心理教育“战略联盟”是很有必要的。在南京市金陵中学苏华老师的心理教育案例中,我注意到她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介绍与孩子沟通的理念,如果老师果真能说服家长改变自己对孩子的错误理解,改变自己固有的家庭教育观念,改变与孩子沟通的方式方法,那对于孩子心理问题的疏导,无疑是最有利最有效的。

  五、加强理论学习,维护教师自身的健康心理,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远

  要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能把目光只停留在学科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上,我们要做的是重新拾起被我们丢在一边的心理学相关论著,并与时俱进地学习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学生心理辅导专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要致力于这方面的学习与研究,我们要时刻记住的是,当一个孩子坐进你的心理咨询室,你责无旁贷地要为他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诊断与疏导。你面对的是一颗亟待你帮助的心灵,你肩负着引导他走向快乐与成功的重托,这份沉甸甸的担子,容不得你在工作中有一丝的马虎,半点的不专业。为此,我们要学习、学习、再学习!

  加强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更离不开教育者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良好的个性品质能增进师生间的和谐交往,教学效果往往比较明显,每个学生也容易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这将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良好个性的形成。同时,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还会直接影响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我们设想,如果教师本身性格多疑怪癖,情绪喜怒无常,对学生赏罚无度、冷漠无情,又怎么能使学生的心态平衡、情绪正常?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必须树立有利于自己生存与发展的职业观,具备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掌握调节压力、整合职业情绪,学会心理问题的自我认识与疏导。

心理教育学习心得5

  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中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更加是尤为重要的。下面是我学习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后,总结几点心得:

  一、抓认识提高,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少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近年来,小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如果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能对此置之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觉得在当下,我们应该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抓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在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字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予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得师生互动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抓课题探究,从细处着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探索一系列针对小学生的关爱教育的内容及途径,探索并形成优化学生情感、人格发展的一系列的方式方法。主要是在教师以身示范下,对小学生开展“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抓陶冶、抓体验、抓渗透等展开教育,可以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情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优化。在校内、班级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关爱、团结帮助蔚然成风,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学生合群,积极参与,团结协作,自尊自信,创

  新精神等得以充分体现。在家中,社会上,学生都能从小事做起主动关心、爱护、帮助他人,富有同情心。多次主题队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教育的同时,自身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心理素质明显加强。

  四、抓家庭教育,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

  由于学生家长与学生固有的血缘关系,感情和伦理道德上的内在联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父母在关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时,还应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些父母认为孩子长得壮,不生病就是健康,这是不全面的认识。事实上,有一些青少年身上存在心理障碍,如说谎、无理取闹、妒忌、自卑、不合群等行为。然而,认识的片面性,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甚至采取违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这是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在发现他们心理有缺陷时我们就及时与家长联系做到及时矫正,并在学校上对家长开展如何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引导家长科学地教育孩子,从而培养孩子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和自制力,养成乐观进取的精神。

  总之,我觉得,要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学校及教师必须掌握好心理知识,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心理教育规律,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总结心理教育的经验,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心理教育学习心得6

  作为一名刚刚毕业的应届毕业生,我很荣幸地成为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学校为了使我们新教师尽快适应大学的教学工作,特地对我们进行了岗前培训。通过此次教育心理学的培训使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从事高校教学工作,自己觉得虽然本专业理论的掌握能够满足教学的需求,但在运用教学方法、掌握学生学习心理方面欠缺得很多。通过这次岗前培训,学习了高等教育心理学,弥补了我的不足,专业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得到提高,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信心。现将此次心得作一个总结:

  “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身上肩负着很多崇高而艰巨的职责。对于“好教师”的理解,人各有异,我作为一名初次参加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新教师,感到既兴奋又紧张。这种复杂的心情来自于对实现职业理想的欣喜,同时还包含着对能否胜任这份工作的担忧。在培训中,深刻掌握认知学生心理,了解学生兴趣,正确引导学生,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的掌握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扪心自问,我相信自己能做到爱学生、负责任、认真对待工作这几点,于是,悬着的心中有了一丝坦然,相信通过努力,自己能成为一名好老师。

  现在的大学生年龄一般都在20岁左右,此时他们的心理发展已经接近成熟,因此对于教师来说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能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并且在实际观察中,他们能够从一定的目的出发,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大学抽象深奥的内容和较高的学校标准,促使大学生的逻辑记忆力高度发展,他们记忆是在充分理解所学材料的意义和实质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并能深入分析所学内容,还能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因此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找到教学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多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新的教学思路及新的理念,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出发,进而结合课本内容,而不仅是枯燥的理论教学,把握学生学习心理,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以学生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在教学上,应该懂得教学艺术化,学会抓住学生的心理,引起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通过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引导他们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岗前培训在使我获得成长和进步的同时,也使我意识到自己欠缺的东西还很多,因此,我会一如既往地虚心向资深教师求教,以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加强学习和自我修养,使自己早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高等学校教师。

心理教育学习心得7

  在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它帮助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让我更好的认识了自己,也更有信心创造美好未来。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大学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21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作为大学生,首先应该具备这种优良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

  我认为,心理健康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的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妥善处理同学、师生间关系,积极融入集体,热爱并勤奋学习,更好的适应新环境。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有着很大的不同,然而在大学中仍需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职欲望。学习是大学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拼命地汲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大赛,这样及开发思维的`多向性又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更值得重视的是英语方面,现代社会中英语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也可以说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之一,这样看来口语更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积极加入学生会、分团委等,如此既丰富了大学生活又锻炼了自己能力。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让自己成为一个闪光点。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然而,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时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

  人的灵魂是思想,而思想的基础是心理。这门课程帮助我塑造了一个自由高尚的灵魂,为我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指导,为我的未来照亮了道路。

  接触大学生心理课,让我明白了,原来成为大一新生所有的焦虑,暂时对陌生的学校环境及周边环境感到迷惘,不只是我有,而是每一个新生都会出现的情绪反应。我学到了人生的首要课题:保持心身健康。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心理保健的方法;学会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规划我的大学生活,了解到大学生不一样的学习方法,并逐渐适应自觉学习,自我学习的方式,了解到大学生情感与健康种种问题及调节方法;学习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过程及特点,有意识地健全自己的自我意识,塑造健全的自我意识,更科学地了解自己,更充分地认识真实的自己。

  这门课程帮助我适应大学生活。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可我却感觉目标的内容比较空洞,目标的阶段性也不明确,我完全不知道如何按照目标来设计和规划自己。另外就是自豪感与自卑感的冲突。高中时候我是班上的佼佼者,我带着优越感和自豪感踏入大学校园,但很快我发现,在强手如林又需要较好自理能力的新环境中自己的优势已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无法面对挫折的自卑感。面对目标失落与确立的冲突,它教会我要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首先,一个人要能对自己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然后,客观认识个人能力的优势和劣势,确定适合自己的追求目标,既不轻易否定自己,也不过高的估计自己,尽量保持适中的自我期望水平。在处理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的心理矛盾上,它教会我在全面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对影响自己成长的主要心理压力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主要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学习、努力提高,适时调整

  这门课程帮助我培养健全的人格。它教会我要勇敢的剖析自己,通过自我剖析我发现自己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人格偏差。我性格上太过于执着近乎偏执,在这门课程的指导下我避免了走向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误区。

  这门课程帮助我规划人生,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人生的确需要规划,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一定要想好自己的一生准备做些什么样的事,按自己的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向踏实的人生目标靠近。人的一生如果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永远是随波逐流,得过且过,过一天算一天永远都不知道自己会走到什么地方。一旦紧咬目标,你会发现你有战无不胜的力量,而且会努力为自己的最终理想而奋斗不已。

心理教育学习心得8

  今天早上来到学校,学了《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第二节中学生的发展与教育,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关于关键期: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在研究鸟类的自然习性时发现,刚卵出的幼禽,如小鸡、小鹅,会在出生后很短的一段时间内追逐自己的同类,若错过了这段时间,便很难再学会此类行为或“印刻”自己的“母亲”。他认为这个时间是幼禽认识并追随母禽的关键期。后来,发展心理学家将动物的关键期概念引入儿童行为学习的研究领域,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同样存在关键期。这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较小甚至没有影响。已有研究提出,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和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当然,儿童的行为学习与动物的完全依赖本能的学习不同,即使错过了关键期,有的能力经过补偿性学习仍有可能获得,只是难度要大的多。所以,我们要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家宝宝快2岁了,从今天起我要把重点放在培养他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上,多问他是什么?为什么?培养他勤思考并善用语言表达的习惯,否则孩子可能只会养成倾听的习惯了。

  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一)人格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心理学家对人格的发展有不同的看法,这里介绍的是具有代表性的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该阶段的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如果父母或照料者给予婴儿适当的、稳定的与不间断的关切、照顾、哺育与抚摸,婴儿就会对父母产生一种信任感,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而可信赖的地方,这种对人对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是以后各个时期的基础。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儿童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如果父母允许幼儿去做他们能力所及的事,鼓励幼儿的独立探索愿望,幼儿就会逐渐认识自己的能力,养成自动自主的个性;反之,父母过分溺爱和保护或过分批评指责,就可能使儿童怀疑自己对自我和环境的控制能力,使之产生一种羞耻感。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儿童有可能把他的活动范围扩展到家庭之外。儿童喜欢探索环境,承担并学习掌握新的任务。此时如果父母或教师对儿童遇到的问题耐心听取,细心回答,对儿童的建议给予适当的鼓励或妥善的处理,则儿童不仅发展了主动性,还能培养明辨是非的道德感。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的问题感到不耐烦或嘲笑儿童的活动,儿童就会对自己的活动产生内疚感。有时,当儿童的主动性产生冲突时,也有可能产生内疚感。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这个时期绝大多数儿童已进入学校,他们追求工作完成时所获得的成就感及由其成就所带来的师长的认可与赞许。如果儿童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奖励,儿童将以成功嘉奖为荣,培养乐观、进取、勤奋的人格;反之,如果由于教学不当,或努力不够而多次遭受挫折。或其成就受到漠视,儿童容易形成自卑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行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谨慎的选择和决策,尤其体现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等方面。如果青少年不能整合这些方面和各种选择,或者他们根本无法在其中进行选择,就会导致角色混乱。

  我觉得孩子的培养方面,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一定要担当起培养孩子的责任。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模式,因为民主型教养模式下培养出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自我肯定。我们不能成为专制型的父母,更不能成为放纵型的父母。作为老师更要成为民主型的老师。

心理教育学习心得9

  针对我校农民工子女较多的现状和个别教师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我选择了到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参加为期五天的xx区第一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脱产培训。

  20xx年10月8日上午七点正,在度过国庆长假后上班的第一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从学校开车前往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拉开为期五天的学习,报道后拿到学校给我们的培训指南才发现,课程安排十分紧凑,每天的学习从早上到下午六点半,有两天晚上的课程安排到晚上九点半才结束。看后心理难免有些想法:一方面,觉得课程内容安排丰富,可以打发漫长的夜晚;另一方面,觉得是成人学习时间安排太不合理,没有自己的活动空间。带着这些想法,参加完简单的开班仪式,通过第一天的紧张学习,我有了新的认识。

  1、我是带着问题来学习的。通过学习希望能够找到解决学校农民工子女的学习问题、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问题、教师的倦怠等问题的切入点。

  2、自觉学习是收获的前提。我是向区教委主要领导请假,经教委陈主任同意后才有这个脱产培训的机会。因此只有通过自己自觉学习后,回到学校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内化后才能找到解决学校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力求改变学校师生的学习生活现状,才是对上级领导最好的.感恩。

  3、第一天的课给了我学习的信心。徐展博士的《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问题》专题讲座,从中小学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等方面,以自己教育女儿和学生的鲜活事例,让我受益匪浅。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7

  在我教学的千万个日日夜夜中,教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复杂,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日益横行,社会环境也日趋复杂。这一切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冲击,也波及到了校园,波及到了学生。加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受家庭、社会影响等种种原因,造成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增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更是我们老师的责任。

  首先教师自己要能够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对前途有信心;具有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认知能力。有独创性,能运用有效合理的方式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有健全的人格,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如尊敬、羡慕、信任、赞美等)多于消极态度(如畏惧、怀疑、憎恶、嫉妒等)。教师无论处于何种状态下,都必须表现出心理状态的稳定性。对学生一视同仁,要和每个学生的心理距离应是一致的、等距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模仿性很强,所以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我们教师应首先拥有同样健康的心理。教师拥有了健康的心理,还需要良好的教育方式。

  一、首先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现在不管是数学还是语文教改理念都是遵循“生本”原则,遵循孩子年龄特点,生理特点,成长规律,还孩子快乐、健康的童年。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校园环境。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一篇文章是这样写的:教师要当好导演、指挥家、和教练,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也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心理辅导员,只有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与他们真诚的相处,才会顺利开展工作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社会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唯有积极探索,适应新情况,敢于面对新问题,才能不断地发现儿童的最新动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而不会落后的道路。

心理教育学习心得10

  在假期中,我学习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 人们都说班主任是“行走在学生心尖上”的人,而通过这本书,我更加明确如何才能在学生的心尖上行走好。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对学习中的很多方面有了新的认识,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本学科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这也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在整个心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教育心理学主要分为四个模块,一是学习的本质,二是学习的过程,三是影响学习的因素,四是教学与管理。其中,学习与学习理论是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既介绍了学习的本质,并对不同的流派提出的学习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认为这部分内容相当重要,它让我开始了对学习的思考,第一次去尝试理解人类是怎样学习的。行为主义、认知派、人本主义、构建主义等对人类的学习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的很多观点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佩服和敬仰这些伟大的心理学家的同时,我学会了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待问题。他们提出的理论基本都能在某一方面对问题得到很好的解释,但也必然会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仔细深入的思考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对我们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人类学习机制的探索之路上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谜。并且书中广泛吸收了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集中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其研究目的在于服务教育,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心理需求和主观价值取向的前提下进行教学。通过这本书,我更加深了对小学生心理的'熟悉,主要有以下收获:

  一.了解学生心理是进行教学的前提

  我们的学生年龄是六到十三四岁,心智不成熟,敏感,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因此在学校、班级中我们首先要使学生感觉到安全,让他感觉在这个班集体中自己是安心的,是温暖的。这样才能往下进行教学活动。此外,这个时期,他们敏感,多疑,既喜欢别出心裁、标新产异,强烈体现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又容易缺乏全面、客观、辩证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易走极端,有时还有些偏激,缺乏变通性。其实,他们的需求不只局限于课堂和教材,他们兴趣广泛,关心时事、体育、科技等,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是他们有时盲目追赶潮流,爱钻牛角尖,常常因为歌星、影星、球星等争得不可开交。我们看待学生就像对着一颗钻石,切割好的钻石有五十八个面,我们平时根本注意不到它有这么多面,而是看到了它的光泽,这正是我们应该反思的,要以欣赏钻石的心态去看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作为教师,对于个性偏激、学习上不思进取的学生,只是一味的批评,对他们发怒是不能使他们转变的。教育学生没有万能的“最好的方法”,只要我们了解学生的心理,采用适合的方法,去践行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最终助长学生的优势,矫正学生的不足。

  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学习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学生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一定的系统科学知识为任务。所以我们的主要任务不是教会学生正确答案是什么。还是教会他们怎样思考出问题的答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知识的定义,知识的分类,知识的表征形式,以及元认知和概念学习,这些关于知识学习的内容让我对"知识"二字有了不同的认识,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没学习之前虽然觉得自己很清楚什么是知识,但却不能用准确的文字表达出来,学习了教育心理学后才知道知识是指存在于语言文字符号中的信息,或者说是主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形式。学习了这门课程后,感觉到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了,能用心理学的一些术语和理论来解释学习中的一些现象。 在不经意间就会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现实联系起来,尝试着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去理解、解释。学生要掌握新知识,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使新旧知识发生意义联系。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找出新旧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使新知识同已有的知识结构融为一体,形成新的认知结构。通过主动学习,拓宽知识面,在兴趣中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人们常说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各行各业的知识发展非常快,这意味着不学习新知识一定会落伍,所以学生应不断“刷新自我”,以适应新形势。学会学习是现代人个体发展的关键,学会学习就是学会生存。教会学生学习就是让学生掌握生存的最基本的技能。

  三、“罗森塔尔效应”的心理预期

  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指教师对学生的爱、关怀和期待在教育效果上所产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学习进步,使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真实的爱有助于学生智力、情感、个性的顺利成长,教师的嫌恶将导致学生智力衰退、精神痛苦,所以我们要把每个学生都看作“雕像”,对每个学生都寄托期望,并给予适当的心理暗示,使学生能够向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经过学习,我们可以系统条理的了解我们在学习中所使用的策略。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这部分知识给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辅导,帮助不善于使用学习策略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对于动作技能的学习,知识的迁移,以及品德的形成等方面的内容也同样让我获益匪浅。例如:知识迁移的学习定势说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了解了这个理论以后,可以知道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教学中,善于运用已有的学习定势,因势利导,促进新的学习和问题解决,同时,还可以避免由于学习定势对问题解决带来的干扰。

  四、遗忘的规律的启示

  记忆的加工过程有三个不同阶段,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来自环境的信息首先到达感觉记忆系统,这时的信息如果被注意则进入短时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的信息经过复习便可进入长时记忆系统。从理论上讲,信息是可以在长时记忆系统中永久贮存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常常体验到知识的遗忘。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时间内遗忘很快,以后逐步缓慢。了解了遗忘的规律,科学复习和有效记忆尤其重要。我们带领学生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进行回忆,进行反复阅读相结合,采用记笔记等方法,实现记忆恢复,战胜遗忘。

  教育心理学内容非常丰富,很多知识都非常专业,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所以通过《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我更加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

心理教育学习心得11

  参加了绥德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培训,老师们深入浅出的讲解,生动鲜活的案例,使我受益匪浅。对我来说,这次的培训意义重大,通过参加此次的心理健康培训,无论在理论知识,还是方法技巧上让我对心理教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懂得了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出色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对我今后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下面谈谈自己的两点体会:

  一、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

  教师要尊重学生,不可有私心,要讲究诚信,要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平等相待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此次的心理健康培训就像夏日里的一阵凉风,扫去了我心头的烦燥;就像高山上的一股清泉,滋润了我几度迷惘徘徊的心灵;就像冲破晓雾的第一道阳光,使我豁然开朗!我相信在此次的培训中,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心理学理论知识,而且学到了正确对待生活的方式。

  这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对我来说,永远受益,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影响我的生活,影响我的工作,影响我的人生……它会让我更为自信,更为坦然地接受一次次的挑战!为了孩子们能够真正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会继续学习,继续关注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升自身人格魅力,并将所学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也是我认识到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必要性,它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虽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但我个人认为,事实也证明了,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与手段。

心理教育学习心得1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系统地向我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传授心理调适方法,介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促进我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课程在对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还指导我们加强对心理冲突调适能力的提高,使我们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课上老师指导我们建立真实的自信;由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学会健康地去“爱”;学会与他人相处:做好成功走向社会的准备。

  结合生活实际,引导我们树立“健康”新观念,增强我们的心理保健意识。“观念”是人的思想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健康”是我们所熟悉的概念,也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人们非常注意自己的健康状况,但一提到“健康”,总把它与“疾病”相联系。认为身体无“疾病”就是“健康”。其实就人的题体而言,“健康”并不难定义。现代医学已足能鉴定和验证:只要任何器官都没有实质上的细胞病变,就可以说是健康的。但我们所讲的“健康”,并不单纯指的是生理上的健康:“而是除此之外,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说明人作为一个整体,身体和心理是相互依附、彼此制约的,只有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属于正常状态。并对社会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才能鉴定为“健康”。因此,只有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属于正常状态,并对社会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才能鉴定为“健康”。

  因此,老师引导我们树立“健康”新观念,增强我们心理保健意识。在课堂讲授中,特别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加强体育锻炼,注意饮食卫生,保证自己的生理健康外,还要努力学习、加强交往、注重个人修养,确保自己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保证生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生进行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各方面得到发展的保证。从现实情况和社会发展需要来看,作为新世纪的一代大学生,除了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外,还必须具有相应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现代社会的特征是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意识增强,原有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择业观念以及道德规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想尽快适应社会,重要的`一条是提高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

  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际,培养学生健全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人我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他在人格形成、发展和人格结构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个体的认识、情感、意志都受其影响和支配。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既是以往心理发展和健康状况的反应,也是现阶段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新起点。因此,老师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实际,培养我们健全的自我意识。

  辨证唯物主义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因素中,自我意识不健全既是构成心理疾患的重要因素,又是心里不健康的重要标志。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最重要的是必须解除学生自身存在的不正确的“自我观”,培养其健全的自我意识。

心理教育学习心得13

  大学是一个大的团体,我们每一天生活在其中,每一天总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接触,而如果而我们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就无法与人正常的相处,无法建立自我的人际关系网,这将会导致我们觉得生活是孤单的,是无助的,从而产生一种迷茫的时生活状态,这对我们的大学生活是致命的,毕竟大学生活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我们也将经过大学慢慢的融入社会,而不完整的大学生活将无法为以后步入社会做好铺垫,这就导致我们无法对每一天的生活充满活力。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构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供给给学生的文化知识,仅有经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构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本事、适应本事的构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坚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提高,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我们大学生更应当有一个健康的心态,进取的态度去应对。

  为了我们的心理健康,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必不可少的,这对于增强与维护我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当我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我,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我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必须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到达心理健康水平。

  所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要想拥有一个完满的大学生活,心理的健康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也就是说,我们仅有心理健康了,才能去应对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而至于因为一点小事就闷闷不乐好长时间,也不至于因为一点挫折而自暴自弃,产生各种沮丧悲观的想法。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我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我,又理解自我,有自知之明,即对自我的本事、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我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我的生活目标和梦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我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我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我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梦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我十全十美,而自我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我过不去;结果是使自我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我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经过这次的讲座,我深刻的看到了健康的心理对我们的重要性,一个幸福的人生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作为坚实的后盾,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健康的心理将会帮我们一步步的走向成功。所以,以后我们必须关注自我的心理健康,努力的去使自我的生活变得完满。

心理教育学习心得14

  首先,通过学习,我了解了心理危机这个概念是十分宽泛的:只要是心理的平衡与稳定被打破,使思维或行为有了紊乱就可称作心理危机了。在处理危机大多数人都能恰当的应付,若不能恰当的应对则会产生心理创伤。

  由此不由联系到自身的经历与生活,小危机其实是不断的,稳定的心理与生活常常会遭遇些事情被打乱,虽然是小事,比如孩子的学业问题、夫妻的意见问题、工作的变化问题等,当这些事情突然出现,自己的心理的波动总是有的。可以说是平衡被打破了,不过正如老师所说,这些都“是在非正常情况下人的正常反应”,而且人生就是这样一个平衡、破坏、再平衡的过程,如此去想事件与自己的心理变化的时候,就会知道这是种必然,也就会更宽容地接纳、理解自己与别人的心理与行为反应了。

  其次,心理危机不都是负作用,有时正是它们的出现让人不断地调整自己,让人成长、成熟。而且还可能在某些极度的负面情绪后会出现“灿烂的拐点”,情绪在某一刻就会豁然开朗起来,比如震后人的心理,在悲痛被宣泄后,人们可能对人生与生活有了新的思考,会更积极地面对未来的日子。所以不要惧怕平衡的打破。

  最后,是了解了一些如何面对那些遇到心理危机的人们的方式方法,老师讲了很多,把自己记得的总结归纳一下:

  一是对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安慰需求是不同的,低年级的学生应该用躯体语言等建立其安全感,而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心理指导,使其自我应对了。当然前提是要认同他们的感受,及时给予支持与安全感。还有,要允许他们有一两周的心理适应期,给他们心理缓冲的.时间与情绪发泄的出口。

  二是要尽量减少自己和孩子面对一些惨烈的场面,所谓不该听的,不该看的都要避免,因为这些东西会使人印象深刻,使人大脑在“闪回”时不断干扰心理,让人噩梦。

  三是在危机后改变孩子受刺激的环境,如杀伤案后校园设施要变动,免得“触景生情”。

  四是,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心理危机的出现,重视心理问题,要让人的负面情绪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要给予专业的心理干预与指导,使人正确地应对危机。否则,这些心理危机的受害者有一天可能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把伤害带给社会与他人。

  五是,心理危机和人对事件的认知与评价有关,同样的事情有的人可能会产生心理危机,有的人却无动于衷的。所以如何指导转变认知是解决危机的一个关键。

  总的来说应该知道,无论什么样的事情,如果放在漫漫人生里,都是微小的一瞬,如果能这样想许多事情都可以看开了。当然,如果处理不当,危机没有正确应对,也可能会影响人的一生。

心理教育学习心得15

  1、认识自我成为首要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对于初中年级学生的青春期心理,提出要培养其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提出培养初中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早期职业发展目标。

  对于初中阶段要求学生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最开始我是没有想到的,但是听了老师的讲解之后,觉得这真的是比较有用的一件事。在现在的中国各家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孩子甚至都到了20多岁还要被家长宝贝的当成小孩一样来对待,相应的这些祖国的下一代缺少了他们应该拥有的最起码的独立自理能力。有许多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只是漫无目的的跟着老师学习,对于自己的学习也没有什么规划,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坚持不到最后,而且还会产生厌学的情形。但是如果老师及早的知道学生规划他们的职业目标,让学生有一个目标,这样再来学习就会增加很多的动力。

  2、开展心理辅导

  开展心理辅导尽管在许多大的城市都比较受重视,但是对于我们所在的乡镇农村学校来说,还没有收到很大的重视。但是《纲要》指出,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心理专题教育可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相信在我的提议下我们的学校以后也会花更多的精力在学校的心理健康建设上。

  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

  开展心理辅导必须遵守职业伦理规范,在学生知情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保护学生隐私,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禁止使用可能损害学生心理健康的仪器,要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的倾向。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

  关于心理健康的含义,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心理状态、成长发展、社会适应和道德伦理。

  良好的情绪状态是指平和、稳定和愉悦。

  良好的认知状态是指自知、自控和自律。

  情绪化的人往往使他人难以适应,也很难与人共处,当然也影响自我判断力和学习、工作的效率。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往往处于一种愉快和忧伤相互交替的矛盾状态,因此采用一定的方法来培养他们的.平和稳定愉悦的情绪状态不仅对他们的学习有帮助对于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张也是相当的有作用。

  良好的认知状态即良好的自知自控自律的能力是中学生很难达到的一种能力。现在的社会各种学校以外的诱惑更是考验着他们的自控自律的能力。在这方面适当的引导而不是激烈的方法来解决比较好。而对于自知的能力,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已经开始并且发展的很快的一个阶段,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青少年常见的心里异常:

  (1)焦虑,是由紧张、不安、忧虑、担心、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复杂情绪状态。焦虑大多是因为遭遇到威胁和内心冲突而引起的,不过这些威胁的象成分一般多于真实成分,焦虑中的人往往夸大威胁的严重性。正常/病态;偶尔发生/持续存在。

  对于这些青少年的焦虑情绪,主要辅导策略是:通过创设宽松环境、做松弛训练、调整预期等方法,减轻他们过重的心理负担。

  (2)抑郁,是一种持续的心境低落、悲伤、消沉、沮丧、不愉快等综合而成的情绪状态。抑郁与焦虑是有一定联系的。严重焦虑者常常伴有抑郁的心境。

  (3)恐惧,是指面对某些特定对象(如人、物或场景)时产生不合情理的强烈恐惧或紧张不安的体验,并伴有回避行为的一种情绪障碍。恐惧与恐惧症的区别:恐惧症存在典型的回避行为,而一般人的恐惧可以有回避行为,也可以没有回避行为;强烈的情绪反应和自主神经系统征象(如心悸、心慌、脸红、手抖、出汗等;明显影响正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导致人的生活质量下降。

  (4)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是指儿童智能正常,但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分散、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情绪冲动等问题。

  (5)攻击性行为是指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学生攻击性行为可能有下列原因:①生理上内分泌不平衡;②错误模影视暴力行为,以此为荣;③参加了不良团伙,染上恶习;④被别人过度压制,心里过于紧张,一遇机会全部释放;⑤不能控制自己冲动过激的情绪。

  教育事业是一个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学生的身上肩负着祖国未来的重担,那么我们身上就肩负着这如何让他们肩负起祖国未来的重担。所以这是一个光荣的职业也是一个责任重大的职业。无论怎样的学生问题我相信只要你有心,有爱心有职业心把他们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看,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解决的。

【心理教育学习心得】相关文章:

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03-31

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04-10

心理教育学习心得体会11-18

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15篇05-14

心理教育学习心得体会15篇11-1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02-13

教育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04-30

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03-29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