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读书心得 推荐度:
- 高一论语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高一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一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读后感1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人永远无法忘记的特殊时刻,一个让人痛彻心扉的时刻。
我在电视上和报纸上看到过许多英勇的少年救出许多的同学。其中,我在报纸上看到啦一位这样英勇的少年。
许中政、男、9岁、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新建小学三年级学生。
地震后,许中政在废墟下被挤在桌椅架起的空墟里,受啦一点轻微的皮外伤。他带头唱起啦《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他们越唱越有勇气。正是这些歌声让他们对自己充满啦勇气和信心。歌声从废墟中传出,消防管兵讯速赶来,从洞口递进啦两瓶矿泉水。许中政却把水递给啦同学。
许中政不畏自己的干渴把水递给啦同学,这种临危不惧的精神真直得我们学习啊!
一百年前,维新建将梁启超曾在《少年中国说》一文里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正是这些少年英雄事迹,让我们知道啦什么是勇气,他们的坚强让所有人为之感动,他们的精神让我们看到灾后重建的希望,他们的行为更足以为所以青少年的`榜样。
这些英雄少年们真是我们少年的好榜样,他们的不畏自己的生命去救别人的这种高贵的品质令人们十分感动和敬佩,他们是国家的骄傲,是国家的希望!
高一读后感2
大千世界,是由一个一个奇妙的梦想组成的。少了任何一个奇妙的梦想,这个世界都会如失去支撑的宫殿一般,轰然倒塌。
在这个世界中,小王子是追梦人;飞行员是追梦人;每个人,都是追梦人。
每个梦想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你永远无法真正看穿与理解他人的梦想,于是,每个人都只能带着在别人眼中闪烁着神秘色彩的梦,孤独地走向追寻梦的独木桥上。
当飞行员怀着憧憬的心,向他人展示那份承载着梦想的画幅时,终究还是换来了那一份孤独。当小王子怀着对玫瑰花深深的爱慕时,换来的也是不被理解的孤独。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追梦人。
但是,小王子与飞行员又同时追寻到了属于自己的梦,回首飞行员遇到知己的艰辛历程,回首小王子体验真爱的步履蹒跚,我们都不难发现,在孤独的基调上舞动的旋律:坚定。
在追梦的道路上,并非是一路笔直的。纵横交叉的十字路口,荒谬的导游与错误的路牌,都诱惑着你走向远离梦想的歧途。在小王子追梦道路中,小行星上的居民就是那错误的`路牌。他们的一言一行指引着小王子远离梦想。在飞行员的追梦道路中,残忍地企图抹杀梦想的大人们,就是那荒谬的导游。
然而,我们欣慰的看到,飞行员与小王子的坚定,他们没有被误导,他们承受了孤独,坚持了自己的梦想,最终在那广袤的沙漠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绿洲。
尽管书本被缓缓地合上,但是我们追梦的旅途尚未完结。他们的故事给予我们的鼓舞与警戒是巨大的。在生活中,他人的风言风语是否左右着我们的决策?在追梦的路途上,我们是否又真的能
忍受那令心煎熬的孤独?
合上书的尾页,希望我们都能在孤独中坚定地追寻梦想。
高一读后感3
今天,我坐在书桌旁,望着几只鸽子在空中结伴而飞,随手翻起了小学语文第10册第25课《三人行》读起来。
“一定要走到前面那棵小树再休息!”这是怎么回事?我一口气读完第一段,顿时眼前浮现出指导员王吉文高大的背影,浮现出通讯员小周不断地给王吉文“增加营养”等场面。这一段叙述多美呀,字里行间流露出王吉文和小周的相互关怀。可我经常和妹妹吵嘴,甚至动起手来。妹妹对我说话,我不理她,来个老和尚念经—闭眼。而王吉文和小周呢,他俩非亲非故,却亲如兄弟,一片树叶都要分着吃,我要向他们学习。
接着我又读了第二段,这段主要讲王吉文和小周在路上又遇到伤员黄元庆。
读到三人同行的时候,我的.眼睛好像出了什么毛病,泪珠在眼眶里打转转,这段实在太动人了。师长命令王吉文一人背两人行走,王吉文毅然接受了任务,他先背一个走一段路,再放下背另一个,就这样王吉文支持了八趟十趟。这时我再也看不清书中的文字了,我从内心钦佩王吉文的毅力,若是轮到我,说不定我把伤员放在哪儿呢?
最后,又写了王吉文昏倒了,小周、黄元庆甸v着拖着王吉文一起前进,看了这些,我眼前又仿佛出现了小周那溃烂的双脚,黄元庆那正流着血的伤口。
啊,他们三个人就是这样艰难地走出草地,表达了长征中红军战士互相关怀亲如一家的思想感情。
读完这篇课文,我又望着空中那几只鸽子。它们靠得是那么紧,是那么亲密……
高一读后感4
《雷雨》描述的是二十世纪的旧中国,一个资本主义家庭和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家庭发生的一段纠葛。文章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前后三十年的纠葛,表现了旧社会的罪恶。
故事以封建大家庭的家长周朴园为核心,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他为了发黑心财,故意使承包的江桥出险,淹死两千多工人。他和侍女侍萍生了两个孩子,又抛弃了她。后来又结过两次婚,和第二个妻子繁漪生了儿子周冲。侍萍留下的儿子周萍和后母繁漪产生变态的恋情并发*关系,又和弟弟周冲都爱着来周家做侍女的、侍萍再嫁后生的女儿四风。怀上了周萍孩子的四风得知自己和周萍是同母兄妹后冲入雷雨中,不幸触电身亡,周平也拔枪自杀。
文中的周朴园可以说是一个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的“混血儿”,它既有资产阶级的'自私、伪善、金钱至上的特征,又有封建阶级所有的****蛮横。他时常怀恋着三十年前年轻漂亮的侍女侍萍,甚至仍保留着与侍萍一起生活时的旧家具,绣着梅花的绸衬衣以及侍萍生病要关窗户的习惯;但是,当三十年后,他再次与侍萍相遇时,他表现出的不是重逢的喜悦,而是冷淡、愤怒‘面对年老色衰的侍萍,他想到的不是这些年来她过得怎么样,而是她为什么要来这里,是不是要用他们的往事威胁他以及被她带走的儿子在哪里。他企图用金钱摆脱一切,为的只是自己的名利。
从周朴园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腐朽不堪的旧社会中那些带着伪善面具的资产阶级的丑恶嘴脸,以及底层劳动人民所受的剥削、压迫。
高一读后感5
在寒假的第二周,我从《xx》这本书中读到了一个令我刻骨铭心的故事,叫做《鸿门宴》。
《鸿门宴》主要讲了在公元前206年,刘邦、项羽各领一支起义军队伍分头向秦国的首都——咸阳城进发。刘邦率领着十万大军奋勇杀敌,很快就打到了咸阳城外,十万大军把城堵得个水泄不通,秦王想逃也逃不掉,只好乖乖的打开城门,出来投降,刘邦进了宫。在张良的刺耳忠言下,刘邦没有像秦王一样昏庸无能,而是正直的与市民约法三章——杀人者偿命,伤人者判刑,偷窃者处罚。而项羽虽然走了远路,可他带着的四十万大军一路上节节胜利,渐渐地逼近了咸阳城,又来到函谷关前,刘邦的大军守在门口,不让项羽进攻,可项羽是个带兵打仗的将军,不到一天就攻下了函谷关。晚上项羽的谋士对他说:“刘邦是个有义气的人,除了他,才能除后患啊!”于是,第二天,项羽就请刘邦吃宴。刘邦把昨晚张良教他说的甜言蜜语说了一次,项羽听了想放了刘邦而项庄就开始舞剑,想用此机会杀了刘邦。项羽有些生气了,让他们坐下。而此时张良就以刘邦的酒量不好,而借机让刘邦逃掉了。项羽放掉了刘邦,反而让自已的四十万大军就此全军覆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学会去把握时机,如果没有把握好机会,迎接你的.不是成功,而是失败。
记得有一次吧,学校开展了读书活动,写读后感,我本有这样的实力,可是我为了偷懒,放弃了这一次的平台,结果评分一结束,班上许多同学得了奖。而我惟有遗憾!
读了《鸿门宴》之后,我一定要学会把握时机,在学习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所长所能,争取把最优秀的自己展示出来。加油!
高一读后感6
一个人的经历阅历再丰富,绝对没有书上说的事情多,而一个人的一生时间又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懂,那怎么办呢?只有学,从书上学,当然这仅仅是学的一种方式,其他比如听别人说话,看别人做事,看别人是如何成功如何失败的,这也是学,但主要还是通过看书学,正所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学了怎么办呢?还要学为所用,力求学有所成,还要练习。学再多不用,那也是白学,学一点用一点,把学到东西和实际的生活相结合,去解决问题,这是学的目的,也就是习了。用一个例子来讲,数学中有很多公式,先学公式,然后再用公式答题,这就是习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这个朋友,相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真朋友的概念,我相信是相同的。朋友有两种,真的和假的。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不错,朋友也如此,如水连绵,至清至纯,以水为托,相与相助,有这样的'朋友来往,自然是件快活的事。假朋友就是建立在利益关系之上的,利益是这种朋友关系存在的前提,如果二人之间没有了利益,自然也就不是朋友了,或者说,这样的人也就不能称为朋友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说的土点,可以译成,人家不知道咱能,而咱不生气,咱不就是君子么?这话在现实社会更有道理。现在有些观点认为,有一分力使十分力,有一点能就逞十点能,稍有一点成绩就了不得了,写了几篇稿文章就要出书,唱了一首歌就拿自已当明星,太浮躁了,用农村俗话说,恐怕别人把他当愣子。我倒觉得,一个人的本事是有限的,或者说,在某一方面绝对有比你强的人,首先要做的是韬光养晦,厚积慢发。那种好出风头好充能显像的心态万万要不的,早晚也是要吃亏的。
高一读后感7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有时拥有执着的信念是好事,但是,过于执着,不懂变通也是万万不可取的!
我们对于读书的执着,对于生活的不断追求,固然是好事,但是,当发现理想脱离现实的`时候,当发现自己能力有限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将计划重新洗牌,重新规划,硬着头皮上的结果,往往结果是差强人意的!
一、主动调节。比如我们星期天安排了很多的学习课程,语、数、外等的课程辅导,然后还要穿插舞蹈、围棋等的学习。学习固然重要,但会让自己很累,有事倍功半的效果,那何必那么多课程一天学习完成呢?把任务分23天完成,既不会让自己分心,更能提高学习效率!要学会主动调节,不要等到自己无法适应!
二、学习成绩中得到反馈。记得我的朋友,除了体育,他别的都不行,很多次学校招谈家长,希望他转学,一个偶然的机会,有招特长生,他以优异的体育成绩被体校提前录取,学习成绩给了朋友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计划被翻新了,朋友重新选择了人生!
三、环境变化翻新计划。一个同学,父亲突然去世,家里条件不好,兄弟姐妹三个,他是老大,母亲希望他做出让步,家里条件不允许他再上学,所以,他同意了母亲的建议,即使考上了高中,他还是放弃了,他现在自己做点小生意,养家,挣钱让弟弟妹妹们上学!他曾跟我说,等自己条件允许了,自考上大学。根据环境变化做出让步,是生存的条件!
主动不断地翻新人生计划,既能做到扬长避短,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无论遇到什么挫折,我们都能用毅力去克服!我们更能做好每天的计划,按部就班地过好每一天。在计划中使自己不断成长,让自己能自信面对人生的重重考验!
高一读后感8
如果世上每个人都拥有一颗热诚的心,记着一份感恩的情,那么我们的生活将变得充满阳光、充满幸福。在E·B·怀特所写的夏洛的网一书中,蜘蛛夏洛的善心另我感动万分。
小猪威尔伯是一只可怜的落脚猪,一个叫费恩的`8岁女孩救下即将被屠杀的威尔伯,把它卖给了谷仓。在谷仓里,威尔伯认识了与它谈天说地,帮它解闷的蜘蛛夏洛。相处不久,威尔伯便喜欢上了夏洛。
但好景不长,主人要将威尔伯做成猪肉干。威尔伯和夏洛知道了,十分伤心。这对好朋友,必定要被拆散吗?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好朋友蜘蛛----夏洛帮助了威尔伯。夏洛日夜苦思,找到了方法。他用自己的丝编出了这些大字:“王牌猪”、“了不起”。这一编不但救了威尔伯,而且改变了威尔伯接下来的命运。引来了一大批游客和记者。威尔伯还帮主人赚了一大笔钱,为主人赢得了名气,也因此得到了主人的宠爱。
让人伤心的事,当威尔伯回到谷仓是,夏洛因为吐丝过多而命在旦夕,夏洛把卵粘在墙壁上之后,自己便闭上了双眼,威尔伯悲痛不已。
不久,小蜘蛛出世了,威尔伯就像看到夏洛一样亲切,它记得是夏洛改变了它的一生,它将对夏洛一样,对待他的孩子。
看完这本书,我犹如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朋友,往往是黑暗中的明灯,当你陷入困境的时候,他会帮你照亮前方的道路。
高一读后感9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叫《海伦凯勒传》。
凯勒在她出生19各月的时候因为生病,失去了宝贵的听力与视力,所以她成了一个又聋、又哑、又盲的重度残疾儿。她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学习、生活,可她凭着自己的意志一次又一次地向病魔挑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坚持不懈,终于考上了大学,成了一位出色的作家和教育家。
海伦是一个非同一般的女孩,她有着拼搏到底的勇气;有着惊人的意志;还有那位盲人福利奉献一生的理想。虽然他的生命中承受了那么大的打击,可是她却有向命运之神挑战的决心!失去视力的海伦虽然不能感受雨采虹的缤纷,也无法欣赏皎结明月的清辉,她无用自己的双眼去领略大自然的美,但是她却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受。
海伦字幼就有一个伟大的愿望,那就是要建立一个盲人基金会。考取大学后,她就一直在为创建基金会奔波,在她的生命里最美好的就是助人。和海伦
凯勒相比,我是渺小的。我没有她那么惊人的.意志,没有她那拼搏到底的精神,也没有她那美好的憧憬。在我身上,更多的是独身子女的缺点:怕苦、怕累、碰到困难总想躲避。读了《海伦凯勒传》,我完全进入了她的世界,这个世界给我的是无比的震撼。
我,不,不止是我一个人,是所有的人都应该向海伦凯勒学习,学习她那不屈不挠、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
高一读后感10
读了《论语》一书,我感触很深,不但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且还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
所谓《论语》,即孔子及其弟子编纂的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它是我国一部最早的语录体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判家,还是我国第一个系统阐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
《论语》一书是孔子学说的体现,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即“爱人”这是孔子认为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品质。
其中几则令我印象颇深。
第一则当然就是开篇第一章的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习知识以后,在一定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处而来,不也是快乐的嘛!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嘛!
孔子不仅仅是勤奋、乐观、大度的人,还是一个谦虚的人,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则: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孔子真是太谦虚了,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所说所做有很多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如此重要的伟人,还说出如此自谦的话,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论语》真的是一部很富有哲理的书,不仅仅是现在,甚至是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后,它都会激励着人们不断的积极进取,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高一读后感11
母爱是一个恒古不变的话题,《那个明亮的天空》讲述的就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爱的故事:
故事中的儿子因意外失去了双眼,失去了光明。当他知道母亲想为他捐出自己的眼角膜时,他毅然拒绝了。后来,儿子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广播员,为听众排忧解难。可是,他却接到通知,他的母亲竟然是一个晚期癌症患者,并嘱咐医院自己死后把角膜给她的儿子。
这个故事中的母亲是那么的伟大,愿意将自己的所有给儿子,在得知自己有癌症时,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他的儿子将重见光明,为此高兴。其实,每一个母亲都是伟大的,她们会为了儿女付出一切,真切的母爱仅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能体会。我们应该感激她们,关爱她们,回报她们。
有一次,妈妈生病发烧在家中休息,早晨却起得很早,为我做了早餐。我上学前,妈妈嘱咐我要带伞,我看天气很好,就拒绝了妈妈。谁知,放学的时候,竟下起了倾盆大雨。我后悔莫及,要是听妈妈的话就好了。没办法,只能冒雨回家了。可刚走出门口,我又退了回来,雨实在太大了。
“莹莹!”这声音好熟悉,我跑了出去,一眼见到妈妈红着脸站在校门口。她一把搂过我,给我披上了衣服:“走吧,咳咳……快回家吧。”“妈妈你不是发烧了吗,干嘛还跑过来啊?”我在妈妈的怀里,疑惑地问。“因为你没带伞。”这一句话把我所有的疑虑都变成了温暖,深深的藏在我心中。
所有的母亲都是伟大的,就像给儿子捐角膜的这位母亲一样,所有的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过得快乐,给儿女一片明亮的天空。母亲陪伴我们成人,还觉得远远不够,她会送自己孩子一程又一程,直到自己再也动不了了。这就是母爱的伟大。
高一读后感12
待人要谦逊,做事要严谨,遇事不逃避,戒骄戒躁”。“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是做音乐家,最后是做钢琴家。”在《傅雷家书》中,傅雷对于傅聪的人格、道德教育都很严格。傅聪长大后去国外留学,傅雷却对自己的过分严厉感到自责。
《傅雷家书》那一封封的书信中,深沉而又伟大的父爱展现得淋漓尽致。傅聪也体会到了父母对他深厚的关爱。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又有几对父母能像傅雷朱梅馥那样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例教育儿子,又有几个孩子能像傅聪那样幼时对父母言听计从?我们本就没有那样好的家庭教育,只能更加努力学习,丰富知识,充实自己。
亲情在教育、批评、赞赏中一一体现。面对父母的`严厉批评,我们要么默不作声,要么严词拒绝。傅聪之所以能坦然接受批评,是因为傅雷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我们的父母时常将我们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但他们意想不到的是我们总会因为这种批评而更加“讨厌”父母,与之对抗并产生隔阂。而傅雷则用和朋友商量的语气,赞赏的视角,激励代替批评,表扬代替斥责,心平气和地跟儿子交流,进而达到好的教育效果,使得傅聪对父亲给予的爱越来越容易接受,顺利完成学业且终有所成。
各位父母大人,你们都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给子女寄予厚望,作为晚辈的我们都能理解。问题是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有时什么都听进去,这一道坎不好迈。大人们是否也应该向傅雷学学呢?批评要适度,不然不就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好心不就办成了坏事?
不过,大多数的我们也不会因批评而放弃追梦的。
愿天下的父母们多一份理解。
高一读后感13
《师说》读后感
本文是韩愈所写的古代散文的典范。它论证了教师的职能,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必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和影响,从而阐明了从师而问的道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句说明了老师的作用。是的,每个老师都有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职能。无论老师的地位显贵还是低下,年少还是年长,只要能掌握真理,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好老师。
从而我想到了四川地震中用自己的身躯守护三个孩子的谭千秋老师,他可以称得上是人民的好老师,他不但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也,而且将自己责任升华。当地动山摇的`那一刻来临时,他不顾惜自己的生命,张开守护的翅膀挽救了三个孩子的生命。他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好老师。
学者,应该做到不耻下问。我们要学习古代圣人,“从师而问焉”。学无止境,不耻下问。则会“圣益圣”。不能向士大夫那样“耻学于师”则会“愚益愚”。
有时,我们在学习遇到困难后,可能很难开口向别人请求帮助,然后问题就会越攒越多。最后就不知道从何解决了。所以为了避免问题的积攒,要做到平常不耻下问,把问题分散的解决。这样量的积累后就会有质的飞越,学习成绩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确,三个人行走必定有一个会是我的老师。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必定会有些方面不如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可以优势互补,耻学相师。所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每个人都可以作别人的老师,只是看你擅长哪方面了。
《师说》这篇文章蕴含着许多从师问学的道理。作者韩愈想借此激励后人不耻下问的努力学习,同时也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希望后人能够有所启发。
高一读后感14
自从我们上学开始,一直在老师的关爱下成长。这种关爱有时慢慢成为习惯,可是我们是否用自己的行动关爱过我们的老师?读了《意林》中的一篇文章,让我感受颇深。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一位教地理的刘老师有胃病,不过,她总是忍着痛讲课。一次在课堂上,刘老师的病发作了,同学们任凭怎么请求刘老师歇一会,刘老师说:“你们的功课要紧。”第二天,讲台上又多了一盒治胃病的药和冒着热气的开水。平时学校停电时,值班老师就会敲打挂在教学楼下一节钢轨,用来当下课铃。当时班上没有一位学生拥有手表,因为同学们都是学校附近农村里的孩子。有一天学校停电了,地理课上了一大半,刘老师又犯病了,她强忍着,装作若无其事的讲着。一个坐在前排的`学生这时举手说:“报告老师,我要上厕所。”刘老师点了点头说:“快去快回。”过了一会,学校里面传来了“铛铛铛”的敲铃声,铃声没有往日的响亮。刘老师刚宣布完下课,就倒在了讲台上,同学们把刘老师送进了医务室。校长以为有人做恶作剧,便调查。那位同学不安的说:“我,因为我们老师胃痛的坚持不了了,还要坚持上课。”校长给以赞许的目光。后来,才知道刘老师胃大面积出血,如果再晚一会,就会有生命危险。
这位同学睿智的举措,令我佩服。更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我们要关心我们身边的人,特别是那些关爱我们的人。让我们行动起来,从点滴的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高一读后感15
孔子是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人,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人,生于春秋时期鲁国。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相传孔子弟子有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就已经非常渊博。
二十三岁时,孔子开始在乡间收徒讲学,学生有颜路、曾点、冉耕等。
鲁昭公十七年,郯国国君郯子访鲁,郯子博学多才,二十岁的孔子慕名拜见。《师说》有注:“孔子师郯子······”孔子先后问礼于老聃,学鼓琴于师襄子,访乐于长弘。
三十五岁时,孔子离开鲁国到齐国,孔子曾与齐太师谈说音乐,闻习韶乐之盛美,三月不知肉味。
鲁定公九年,五十一岁的孔子仕鲁,起初做中都,一年以后又做司空。
晚年,孔子颠沛流离十四年,公元前484年,年近七十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尊为国老,但未受到鲁哀公的`任用。
哀公十一年冬,孔鲤先孔子而死。哀公十四年,颜回先孔子而去。
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中年七十三岁。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弟子为他服丧三年,自贡为孔子守坟6年。
回首一生,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读完《论语》,就像与孔子同行了一生,我深深地感到了孔老先生的伟大和自己的渺小。因为自己太过于渺小,所以我更应该坚持自己的梦想。不管自己会不会被重用,不管自己会不会被人笑话,只要在梦想这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就一定会有收获。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高一读后感】相关文章:
雷雨读后感-读后感-高一01-11
高一历史读后感06-20
高一读后感06-20
高一英语读后感06-23
家高一的读后感09-20
简爱读后感高一08-31
高一雷雨读后感09-19
《活法》读后感高一10-17
高一论语读后感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