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囊读后感 推荐度:
- 皮囊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皮囊》读书心得15篇
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皮囊》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皮囊》读书心得1
是顺着李敬泽的序开始读的。序写得好,尤其是捕捉到的失父的伤心,竟然也成了我全书阅读的惟一泪点。我知道,共鸣应归功于作者的唤醒,这是一部不想让人们遗忘过去的书,它也许达到了本应的目的,其畅销程度或许堪比对岸的.吴念真,二者有某些的共通,比如都是生者对逝者的追述,但也有明显的不同:吴念真的文字感受不到价值评判,但《皮囊》有,读罢会觉得心里的那种不好受,不是因为情节的,而是因为人性的。它只是在重复着每个人都有的人性的弱点,不仅是人性的,还有文化的。
它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中国文化中剿灭人之快乐的“无物之阵”,鲁迅在创造这个概念的时候,描摹了一个想冲出铁屋的人,他把投枪掷向了所有他能看到的“敌人”,然而他所看到的不过是幻像,他一个也杀不死,最后倒下的只是他自己。然而那些敢拿起投枪的人是错的吗?如果世间给他一点温暖,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可能。可惜这本书的意义表达比“死”还冰冷,起码给我的是这种感受。于是回想起路遥为什么伟大?因为他描摹的人生再悲伤,还是能够感觉到他那颗暖的心。
《皮囊》读书心得2
借用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话,“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三天读完此书,相似出生境地一步步并入城市生活的我好像过电影般硬生生的回到童年待过的乡村,学校,一个个活生生的面孔快速的在脑海中闪过,这期间也有对过往的种种质疑,追忆,探究和假设。
反复又把我带到那个从小酷爱读书,急于借此了解世界,和自己内心对话的影子前,似乎过去的这些年都白过了,如同作者一样,到现在都没明白我究竟要怎样的生活,怎样回答我直面的人生,总感觉被现实的世界拖着在蹒跚躅行,突然明白为什么有时候会莫名的焦虑和愤怒疑惑无奈!不得不说,文中对于人物内心的独白雕琢的'务实而细腻,是我喜欢的风格,潜意识中享受于此的同时也在将其归于自己语言的储备库中,想想哪天自己也能以这样的笔触描述活生生的自己及逝去的日子,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皮囊》读书心得3
从开始看不进去到后来一口气看完,还是书的魅力。很早之前就听各种人推荐皮囊这本书,却一直没来的及看,沉不下浮躁的心。昨天有幸翻开了这本,并通读全文。最大的感受就是并不是华丽的词藻才吸引读者,往往那种平淡而又真实的语言更为戳心。
“皮囊有心”是的,不管这具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心醒着,皮囊就会被照亮。人们总是为了这副皮囊而做一些违背本心的事情,殊不知这副皮囊下的本心才是真实的自己。我们生活的世界,有很多人为了伺候皮囊而活着,凡事都要为自己的这副皮囊着想,而他人看到的,也只是这个人的皮囊而已。就像张美丽,我敬她是个奇女子,若不是小镇的舆论一次次将她推向风口浪尖,她不至于落的如此下场。活在这副皮囊之下,就注定了要有“人言可畏”的恐惧与压力感。世事弄人,自古与众不同的事物就会变成众矢之的。可叹可泣。
其实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世人只看到了他们想要呈现给观众的样子,而非真实的自己。皮囊之下,才是本心。为什么要被肉体束缚呢?在意世人的眼光从而导致无法做真实的自己?自己的奇特想法或许在别人眼中像“怪物”一样?其实不然,人们总是惯性的排斥和自己与众不同的事物出现,因为它打破了现有的`平衡。不去接受新鲜事物,永远呆在自己的舒适区里,这样的人注定一生平庸。
生活就像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正如书里写的身边的朋友都一心想离开这个养育自己的小镇,去大城市生活。然而,大城市的喧嚣与小镇人的安逸格格不入,所以我们学着伪装,学着市侩,学着像大城市人一样生活,仿佛在证明自己,你看啊,我也是大城市的人了。一次次洗刷身上小镇的印记,其实就是在一次次的逃避那个真实的你。
皮囊是用来用的,不是用来伺候的。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了。
别让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
《皮囊》读书心得4
《皮囊》在简介中写道「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由刘德华和李敬泽写序,有白岩松、刘同、蒋方舟等强大的推荐阵容,可惜书友们并不买账。作者蔡崇达一度被推到风口浪尖,被书友们指责为追名逐利还立牌坊的凤凰男,而这本《皮囊》也被称为凤凰男的翻身回忆录。
好吧,平心而论,我与大部分书友确有同感,然而《皮囊》也并非毫无可取之处。就我个人而言,推荐前两章——《皮囊》、《母亲的房子》。
作者出生于福建泉州的一个小城镇,《皮囊》是作者通过回忆幼时的`生活,传达阿太的生活观,质朴的文字让我想起了我的外婆,除此之外,也让我有所启发。
《母亲的房子》则是叙述母亲在父亲病倒之后,在生活极其艰辛的情况下,仍力排众议,甚至可以说一意孤行地主张修建房子。因为房子是父亲在结婚时承诺给母亲的,后来只修建了一半。在母亲眼里,这座房子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居所,更是代表着他们的爱情,是父亲的信守承诺,也是他们在村子里的面子。这一座小小的房子包含了太多常人看不见的情感与故事。文章贴合实际,人物的心理刻画巧妙,将一个小乡村的平凡女人为坚守自己的家庭所表现出的倔强与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阿太,我记住了。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请一定来看望我。——《皮囊》
《皮囊》读书心得5
很偶尔在浩瀚如海的书城里挑选着下一本书,也是很偶尔地看见了这本蔡崇达老师著作的《皮囊》,书名让我颇有点感触,是因为曾经某人给我说过类似的话,人其实都是一副臭皮囊。当时我虽有同感,但却感受不深。今天特别想看看这本书里是怎么丰富这副臭皮囊的。
两天看完这本书,朴实真挚的语言让我很想一口气读完,读完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写这个读书有感,因为自己的很多感慨都是建立在蔡老师刻画的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生命上,而我却没办法重述这些朴实无华的故事,所以就有一种很多有感无处释怀的感觉。就像很多知名人士给予这本书的评论一样:感性分陈血肉人生,会不自觉卸下日常冷漠的皮囊,感同身受,因为当中,都有着普通人就会有的阅历或感悟,所以共鸣。
皮囊从作者的阿太说起,一位有着极大韧性和坚毅的老太太,她就是活到99岁,经历了白发送黑发,尝尽世间悲欢离合的作者外婆的母亲。她经历过很多在外人看来有点无情或冷酷的事情,她总是说,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有太多人都不理解,只知道她一直在倔强地活着,但直到某一天她带着这股子倔劲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她给亲人说,她终于没有了皮囊这包袱,来去自由了,如果想她了,她就去看他们。那一刻作者才明白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了。
作者写到他的父亲,从父亲为养家而离家奔波,到看似体面地回到家乡,再到把流血流汗换来的积蓄来建一栋让母亲和子女都体面的石板房,父亲背负的已经不是他一个人的皮囊,而是满载着一家人的期许,这个肉体早已开始臃肿不堪,而随后父亲小生意的一次次失败,也开始慢慢摧毁了一位同样坚毅的老人的心,像褪一层皮一样,焦虑、沉默...终于在岁月的浊蚀下中风倒下,曾经的石板房也因为家庭原因拆掉了一半。这就像把父亲曾经身上背负的最大的期望击碎一样残酷。而此时,母亲这个瘦弱的身躯肩负起了这个看似没有希望的家庭,母亲皮囊中除了倔强还有傲气,她想过用老鼠药解决自己,每当熬不过去的时候都有对生命的动摇,但是她不甘心,不服气,就在她辛苦攒了几年钱之后,她坚决要求要用这点钱重修父亲曾建起来的石板房,这一举动让现在的我特别能理解父母这一辈拥有超越任何一代的面子和自尊,他们觉得这就是活下去的一口气,母亲就是要在房子建起来的那一刻推着偏瘫的父亲给全村人体面地说:到时候来家里坐坐。作为子女能做什么,好像只有支持才是他们生命最大的动力。你有必要和他们争执这些钱究竟是放在股市里赚钱还是建个石板房赚钱的问题嘛?你忍心和他们讨论这些钱是不是应该留下来给我做嫁妆的事情嘛?父母的钱终究就是父母的钱,只要他们用在身心健康之处,乐在其所就好。就像作者的父亲已经被医生认定无法康复的情况下,每天还在用自己坚强的方式建立一套蒙蔽自己的虚幻秩序的时候,可以想象这一幕对于这个饱受磨难的家庭来说,应该比什么都开心,至少父亲没有放弃自己,他在尝试着快乐地活着,所以有时候享受这种虚幻比无情的嘲笑、激烈的争执更好。
这本书里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女子,就是张美丽,人如其名,一个美丽开放的女孩,但是在八十年代初,社会嫉妒美丽,更无法接受开放。她因为追求一份浪漫的爱情,而被整个村唾弃为生活不检点,最后逼得只能私奔。之后的故事如电视剧一般狗血而接地气,女孩在外打拼开回来全村人鲜有见识过的高档汽车,身着高档服装,面带精致妆容,顶着那时代还觉得难以启齿的离婚头衔,带着很多钱回到这片曾经抛弃过她的土地,她为什么还回来,她是不是要证明她还是曾经的她,只是现在过得很好。她在村里开了几个酒楼,给学校捐赠,但是村民表面的刮目相看背后仍然是她曾经的故事,最后这个奇女子的经历也很坎坷,结局也是意料之中地凄凉,最终她倒在了亲人的不理解,村民的言语暴利,社会的不接纳之中,这种舆论暴利现在社会更多,有多少人因此得了抑郁,又有多少人因此而轻生,他们的皮囊里除了负担着自身的肉体,还附带着周围千千万万和自己有关甚至无关的肉体,举步维艰,终有一天要撑破皮囊。
香港阿小拉风的出场,震翻全场人的气势,这种招摇迅速区分出了看不上他作风的保守派和愿意为他甘倒涂地的马仔派,最终保守派挖空心思的孤立,马仔派的各种形式的膜拜和溜须拍马,最终的结果是怎样,虽然是一群孩子之间简单再不过的故事,却道出了现在社会的很多人性,若干年后,香港阿小的眼里,保守派和他毫无交集,从此陌路;马仔派,永远也只能用来跟着,因为这辈子即使他自己有多无能也瞧不起这些人;他最佩服那个曾经帮助他,给他很多谏言,真诚对待他却又不和他同流合污的'那个人。
天才文展的结局,也同样让人唏嘘不已,一个初中的少年,先天兔唇,家庭给他带来了与生俱来的超强的自尊心,他也恰巧把这点运用的特别好,他学习很好,在各个方面都要体现出他的领导姿态,每件事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但是还是有人嘲讽他的缺陷,他自信地说:因为他们意识到没法在其他方面超越我,所以才做这么恶意的攻击,但我不会低下身去和他们计较,我知道,只有比他们水平多出足够的高度,他们才会恐惧到敬畏我。我意识到,文展内心始终是要获得大家的敬畏而不是发自内心的钦佩,所以那些对自己某方面极度自卑而产生的斗志有时候想想是挺恐怖的,因为他往往充满了仇恨。最后的文展为了生活不得不为其低头,做着他曾瞧不起的工作,回到他曾经誓死也要离开的故土,看着他微驼着背,疲惫地警惕着看着你的时候,再也没有那个充满攻击性的眼神,却而代之的是冷漠,也许是对自己的冷漠。其实冷漠也许正是失落、怨恨;对自己的无奈、不甘心,种种复杂心情最好的遮挡物,毕竟冷漠至少还能给自己留下一丝丝残存的尊严和傲气。
引用蔡老师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吧:我们都是,既失去家乡又永远没办法抵达远方的人。
《皮囊》读书心得6
阅读这本书的这段时间,刚好是我作出了第一次重大抉择的时候。之所以喜欢它,是刚好在这本书里遇到了我自己——厚朴,那个热血青年,那个从小被父亲灌输的概念就是世界只有一张地图那么大,在作者的影响下执着的向往北京奈何家庭条件不允许,直到临死前还打算去北京治病,其实,这个人除了满身干劲行动力极强之外,什么东西都没有,全靠夸张的`哗众取宠博取大家眼球,组建的‘世界’乐队也是雷声大雨点小,是个半吊子无疑了。
可是这难道不是我吗?懦弱,胆怯,纠结……曾经我也迷茫过,怀疑过,否定过,总是顾虑太多,父母也总是碍于那副面子而觉得半途而废是不光彩的事,没法跟亲朋好友交代,但无论怎样,这一次我终于是真正做了一回抉择,终于和过去的自己反叛了一次!知心的朋友们也劝过我,作出这样的决定是否正确?有没有一天我会后悔?但至少现在,我不后悔,我做的是让自己快乐的事情,而我,也需要长大,需要学着去生活,而不是永远以理想和责任为借口活在他们所想要的世界里,我,也想要去自己的‘北京’闯闯!
《皮囊》读书心得7
阅读完蔡崇达的《皮囊》,让我认识到,人的肉体也就是“皮囊是拿来用来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皮囊的人才能成材”。
文中写道作者的外曾祖母,她每次切菜都很用力,有回生生切断一根手指,家人乱成一团,她却像没事人一样。还有一次,在那看似强悍的皮囊下,她曾白发人送黑发人,在挥别女儿时看见一只从菜刀下逃生,洒着血到处乱跳的鸡,她一路小跑出来,抓住它,狠狠地摔死在地上,“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这样的文字,无端让人惊心。这样的阿太,让人敬佩又陡生怜悯。
皮囊,无论再坚实,再怎么伪装,终究有朽败的时候。一旦被揭开,里面的人心可能脆弱无助到你不能想象。作者在书中回忆他的父亲,自中风瘫痪后,会突然号陶大哭,会像小孩一样耍赖,发脾气,也会因为绝望而整天跟家人嘀咕,要“抓紧死”。真正死了之后,他又跑到儿子的梦中,责怪儿子只给他烧小汽车,不烧摩托车,“小汽车我不会开”;跑到老伴的梦中,说他“想骑摩托车去海边逛逛”,要赶快给他。原本带着几许幽默的话,此刻却仿若一枚枚坚硬的钉子,要锲而不舍地楔进读者那柔软的心里去。
作者父亲去世以后,母亲认为他父亲在世有没有还清的债务,就去各种寺庙气球祷告、“通灵”、“请父亲”,表面上是母亲封建迷信,但是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作者母亲对父亲的一种爱,也是在最迷茫的时候找到了一种心理安慰,显示出在那个时候一种无助的表现,这些细节被作者刻画的淋淋尽致。
评论家李敬泽在这本书的推荐语里说:“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我们也都该给自己一个清醒的时刻,让自己从纷扰的尘世中暂时释放出来,看见忧伤,看见人心。
《皮囊》读书心得8
这是一本随手在当当上淘来的书,之前并没有引起我多大的关注,尤其是在看到几个粉墨登台的明星极力推介后,顿时觉得离自己平日的阅读方向相去甚远,但是在一个百无寂寥的午后,随手拿起,读了几章后顿时觉得难以释手,秉烛夜读,一口气读完了它。
读罢《皮囊》,会感觉到生活的'无可奈何和内心的苍凉会扑面而来,这是一种少有的书本所能带来的气息,或许平日里我们读惯了度尽劫波后重获新生的励志文章,乍读到这本书不由得会倒吸一口冷气,而后会觉得蔡崇达所带来的不是他的矫揉造作的观点,而是生活的本真,是一种面对生活的态度,没有抗争,没有歇斯底里,也不存在他站在作者的角度对读者指手画脚,传授经验或者生活之道的种种。反倒是,读着读着你会不自觉的对号入座,你会默许点头,因为他的笔锋所到之处,虽似娓娓道来般讲述家庭、父母,以及身边亲友所遭遇的形态各异的人生,可你读着读着就能感觉到一种从心底泛起的悲凉,你会觉得:是啊,这就我们眼前的生活,我们努力奔波在自己以为在不断前进的路上,忍受着孤独寂寞,遭遇世间百态,人世炎凉,可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日常的生活琐碎甚至不知所以,我们越来越迷失在这钢筋水泥的丛林中,越来越迷失在自己脚下所走的道路中,我们甚至为自己设定了一百种成功的假象,可是这本书会让你停下脚步,会让你回望来路,可能我们的父母不再年轻,或者已经远行,也可能我们觉得再熟悉不过的人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人生际遇挥手告别,我们成长的故乡,我们儿时的玩伴都在一点点的从我们的生活里退去,我们有人买房,有人购车,有人在仕途上平步青云,有人赚的钵满盆满,可是,读罢此书,会觉得帐然若失,会觉得眼前所拥有的这一切跟身后失去的那一切来相比,真是太微不足道了。当然,这样来形容,未免有些太过悲观,但是,多少人都在生活里迷失了方向,都在舍本逐末,自欺欺人,或多或少的都有,幸免于此的寥寥无几。
蔡崇达在父亲中风偏瘫的日子里才觉得自己从未如此之近的走近眼前这个奔波了一生,迷失了一生,追逐了一生的父亲,也真是在这段日子里,在家庭举步维艰的境况下才看清了母亲的固执和虚荣实际上是对父亲深深的眷恋和爱意,这种爱从来就没有语言,从来不需要表达。为了给父亲看病,这个乡镇出生的青年,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不断给自己加码,不断鞭策自己,终于得以在城市立足,得以谋生,并在工作后拼命努力,以期能够用自己的努力延续父亲的生命;甚至是这个家庭都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前所未有的一致,这个过程充满心酸,生活的困顿和精神上的迷离不断地颠覆着所有的.人,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蔡崇达得以细细品味父亲,理解母亲的执拗,以及自己成长历程中的得失。父亲最终还是走了,没有履行许下的承诺,母亲四处问神,祈求自己的丈夫能够在另外的世界轻松。这段日子,蔡崇达翻覆咀嚼,躺在父亲生前的病榻上感受他用仅能动的右手反复磋磨儿子贴在床头的照片,反复揣摩阿太死后留给他的遗言,反复打量这个家庭在历经困顿后建起的宅院,顿时感到在命运的安排下,人生充满着变数和不确定,在父亲最后的日子里他所期待的并不是儿子拼命赚钱延续自己的生命,他要的是陪伴,这才是他想要要的。书本的开头,阿太已经告诉每一个读者: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浑浊给拖住,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对这本书情有独钟的原因有二:一是,在我读书的时候,我的父亲也曾因为心肌梗塞,差点撂下我;第二是,我目前的生活就是在一些不确定的事物上倾注着自己的热情和心血。当然,我知道读完书,书本归书本,生活归生活,很少有人能够在读完一本书后立马跳出眼前的生活,这也根本不是作者所要传达的意图,只是,每读一本都应该有所感悟,比如读眼前的这本,就会反复盘算究竟我们是越来越成功了还是越来越失败了,究竟是我们得到的多,还是失去的多,再比如,你有多久没回家,多久没有问起你的父母。
《皮囊》这本书,说它是小说或作者的自传都不是十分的准确和全面,内容没有鸡汤文一样的励志和鼓舞人心,也没有娱乐消息一样的轻松愉悦,更没有"大家"文章里的强烈的文学性,它由一个个的故事构成,而这每一个故事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父亲瘫痪后全家人的挣扎与痛苦、倔强的母亲明知道房子即将要被拆除还是坚持花费"天文数字"般的金钱将其盖好、天才文展的漠然离开、厚朴的崩溃自杀等,作者没有用华丽的词语、特殊的句式,而是以讲故事的口吻,缓缓如水,一一道来。每一个故事看似简单,用心的人却能从中发现自己的影子,不由得陷入沉思。
《皮囊》是一好友赠与我的。我曾经一口气读完过这本书,也曾在漫漫旅途中消磨掉不少时光,近来又第三次读完了这本书,依然感触颇深,于是,郑重推荐朋友一读此书。
《皮囊》读书心得9
人们颠沛流离的心酸和身体之外的皮囊、残忍的病痛,出乎意料的死亡,梦想破碎的绝望……这却是现实!
《皮囊》是一本好书,作者蔡崇达通过成长的痕迹串起一个个故事,对自己小时候的追忆与后来工作中的九年发生遇见、别离和反思,毫不掩饰地写下了他要告诉人们的话语,以及追寻皮囊之下的灵魂。
蔡崇达正少年时代,经济来源的短缺导致贫穷,十一岁那个年纪已经在思考人生的方向,总想有一天能够改变家庭的困境和自己的命运。
改变命运,我们要竭力反省和调整自己,做真诚的人,求真,求实,求力度,去华而不实的东西,去浮嚣的东西。与此同时,在我们青少年时代,一定要紧密注意身边的朋友与一个优秀、上进的同龄人在一起会受到亲密影响,甚至胜过父母的说教。它好比是你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盐,增加你骨骼的钙质成分,也保证了你血液的纯度。因此,有几个像李大人这样的朋友,是幸运的,也是值得珍惜的。他聪明而不过分自负,有胆略而不莽撞冲动,傲气而能厚道待人。
人活着要做个有皮囊的高尚人,没有皮囊也要留下令人尊敬的灵魂。九年的时间:工作狂好友陈刚因心脏病突然猝死,追梦者文展自杀,阿太、父亲纷纷离去……
阿太曾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阿太几次把舅公扔进水里,逼着他学会游泳。还将一只没有割中动脉的鸡摔死。她说: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灵魂。阿太坚硬的像块石头。
缠过小脚的'阿太九十二岁还攀到屋顶要补一个窟窿,一不小心摔了下来,躺在家里动不了,两周以后她倔强地想落地走路,然而没走几步又摔倒了。后来的后来,阿太终究因为岁数大了,一天不如一天直到死亡。死前阿太还丢下一句话——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以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方便多了。阿太她爱自己的生命,但并不怕死的精神是蔡崇达一辈子尊贵的遗产。
母亲为了家庭默默埋头苦干。拼命地平复内心的波澜。父亲生病后,母亲实在熬不过选择去死。她将面前摆了一碗瘦肉人参汤,这是她最喜欢吃的汤。每次感觉身体不舒服,她就清炖这么一个汤,一般喝了这个汤第二天身体也就恢复了。可是这一次机敏的儿子发现这碗汤与平常浓稠得不一样,他猜出了大概,那是一碗放了老鼠药的汤,并走上前去把汤端走倒进下水道里。母亲嚎啕大哭:“我还是不甘心,好不容易都到了这一步了,就这么放弃,太丢人了。”那一晚,深藏于母亲和我心里的共同秘密被揭开了:父亲得病和家庭困难想一死了之的念头在缠绕着母亲。父亲得病、在病痛中挣扎,家庭的瘫痪令一个历尽沧桑的少年一夜长大,困境使蔡崇达过早的成熟。他想早点走出去改变家庭的困境,或者写一本畅销书,或者拼命工作赚钱带父亲去美国治病……
阿太、母亲让我想起马尔克斯笔下的老祖母——乌尔苏拉。原本很务实、很有上进心的布恩迪亚婚后很快就变了,变得异想天开,不务正业。乌尔苏拉看着嗷嗷待哺的孩子,她只能用自己瘦弱的臂膀撑起这个家。所有的母亲几乎都是这样吧。
流泪、流血、结痂、留下疤痕,然后依然敏感着,让每一次疼痛和跳动都如同初心;一颗活着、醒着、亮着的心无法拒绝皮囊,皮囊标志着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过,也许就因为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唤着人的挣扎、愤怒、斗争、意志、欲望和梦想……
《皮囊》读书心得10
好的文字往往给人两种阅读感受。一口气读完或者舍不得读完。买这本书已经一年多了。说来惭愧,拿起这本书却是一个月前的事。买这本书的初心是很好的。因为生长在农村,也没多大的阅读兴趣,逐渐长大,深知”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痛楚,所以,下定决心让弟弟多读课外书,丰富知识,拓宽视野,这本书也因此到了我们手中。
因为读书分享会,我也决定好好看下《皮囊》这本书,看到这本书,让我想到了一句至理名言:”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而让我从《皮囊》一书中所体会到的是:透过皮囊看到自己的灵魂才是真正的目的'。
打开《皮囊》读到作者真挚的情感,坦荡荡的自白成长经历,没有掩饰凡人难免的喜、怒、哀、乐、贪、嗔、痴,文章很真,很真。
99岁的阿太在作者年少时眼中是个很牛的人,总觉得阿太像怪石头,坚硬到什么都伤不了。外婆50多岁突然撒手时,阿太白发人送黑发人,亲戚都怕她想不开。但是阿太在那场葬礼上,一声都没有哭,即使看着外婆的躯体进入焚化炉,她也只是斜着眼,像对其他人的不屑,又似乎是老人平静地打盹。
阿太是个很狠的人,连切菜都要像切排骨那样用力,有次她在厨房很冷静地喊”哎呀”,在厅里的我大声问:”阿太怎么了?””没事,就是把手指头切断了。”接下来一家人慌乱,阿太却自始至终都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病房里正在帮阿太缝合手指头,母亲在病房外的长椅上和我讲阿太的故事,阿太曾经还把不会游泳,还年幼的舅公扔到海里,让他学游泳,舅公差点溺死,邻居看不过去跳到水里把他救起来。没过几天邻居看她把舅公再次扔到水里。所有邻居都骂她没良心,她冷冷地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等阿太出院,我问阿太故事的真假。”是真的啊,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
后来,阿太去世了,在一个很平常的早上。阿太最后留了一句话:”黑狗达不准哭,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吗?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以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裹,来去多方便。”那一刻我懂得了阿太曾说过的一句话,明白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读了这本书我得到了它给我带来的力量,让我更加幸福乐观的面对生活,让我深深的记住”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皮囊》读书心得11
沉!这本书勾勒的父亲真实又沉重,包括其他人物。前面九章包括两个“阿小”扣除一个“神明”共九个人物的故事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
父亲的形象是“懦弱又可爱,兢兢业业一辈子”;母亲的形象有时刚强,有时“慷慨”有时又无比“脆弱”;爱情的得而复失、生活的起起落落直到最后的死亡,“美丽”的形象是呐喊又无助;两个“阿小”的对比,角色的互换性十足,两个人物妥协于生活的方式,一个是得到“香港”,一个是得到“香港的`幻想”,“阿小”的形象是“香港”;“文展”心门的敞开与闭合,不合时宜的负重前行,文展的形象是“唇”或者蠢;“厚朴”的五音不全,玩性十足,闯爷一枚,把有形无形的“hope”贯彻始终,厚朴的形象是“青春无敌也有敌”。其余两位,阿太和“圣诞节”朋友就按下不表吧。
蔡走出一扇门又走进另一扇门,门里面“拓”出的风景真实的同时又极其凄凉。有对家的记忆,有对儿时的回忆,有对中学和大学的追忆,最后是对自己对命运的不断追问。这些追问有的答了,有的又没答,确实帮助读者发现了自己的内心,内心已经存在的东西。
《皮囊》读书心得12
我所说的浑厚有个最简单的解释,从一个小镇的生活再到一个县城一个地级市一个大城市,这条链条下来,每一个层次的生活都不一样,你经过对比对以往得更能理解而且吸收对现在的也更能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而比起一生下来就在城市的孩子们,我们有太多他们觉得奇特和不可思议的故事了。之前小时候就这么想过,小学在乡镇中学读,中学在县城读,大学在省会读,研究生来到了一线城市。想来,这便就是人生的轨迹吧,一步一步,慢慢晋升。内心的'一点小目标终于得到满足。其实,活着,有些目标是挺好的。
在我看来北京不是城市,而是“世界上最大的农村”,我现在住的地方是王府井旁边的小胡同,从大路走过来还是可以吓唬人的流光溢彩,突然一拐就是吊嗓子的老大爷,开做茶馆的四合院,蹲着吃东西的大妈,在路边摆棋的老人,我会觉得这样的地方有惊喜,因为你不知道你拐得下一个弯会有什么——因为层次太多东西太杂。
其实,作者说的这样的感觉我很有感触,因为作为一个北方人,这样的经历还是很熟悉的,小时候的记忆仍然还是存在的吧。上海作为一个金融中心,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并不如北京那样具有历史厚重感,城市规划好的,各种便利性,大大小小的商铺和娱乐设施是吸引我们的地方。不过确实有机会想去北京去一下的。喜欢那里的生活气息吧。
再走几步看看,当你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就再等等,让时间给予最合适的选择。
《皮囊》读书心得13
这本书在豆瓣上的评分是7.6。大多的书评也是在说这本书带来的是失望,认为后半部分写的儿时玩伴现在都不如作者混得好,不过是在写作者自己的优越感罢了。
与我而言,一本书好与不好的标准因人而异,正如书中结尾引用的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名言: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我想每一个人从小到大,总会遇到几个奇怪的人,发生些不会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这些人和事构成了一个人心里的独一无二的“世界”,而作家是那种可以很好的感受到并用合适的文字把它表达出来。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有时一些文字,也许是歌词,也许是广告,也许是一段文字会让人有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我们始终要回答得问题>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困惑——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到底有没有学会生活?作者是在高中时由于父亲瘫痪,把母亲对他的期望——“这个家中的顶梁柱”作为之后时间的目标。直到作者的父亲去世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回答出“我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以往的中心被怀疑是否正确。当我看到这里时,脑子里就像有什么东西要跳出来一样,可惜。。。直到在我写下这句话的那一刻,那东西还是没有出来。
突然之间几个词语就一直在脑海中闪现:信仰、读书、虚无、健身、为人民服务、。我连我自己都不认识了。自己现在所做的究竟是坚持还是逃避。
必须得承认自己还不会生活。我不想今天就有答案,但我想会有那么一天,我可以坚定的相信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我愿意并值得的。
《皮囊》读书心得14
散文集故事《皮囊》,读到第一个故事被吸引住,90岁的阿太说: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一语中的。
其他几个故事相对平凡,其中《母亲的房子》和《我的神明朋友》,更多展示了父母辈女子的爱情观和使命。第一步是结婚;第二步一定要生出个儿子,让自己和夫君的名字,得以载入族谱,并且在族谱上延续;第三步是攒足够的钱,养活孩子;第四步是攒足够的`钱,给女儿当嫁妆;第五步是攒足够的钱,为儿子办酒席和当聘金;第六步是一定要等到至少一个孙子的出生,让儿子的名字后面还有名字;第七步是帮着抚养孙子长大……然后他们的人生使命完成了。
阿小,文展,厚朴在我看来更像作者对自己未来的几种设想。假设我的父母在香港做生意,假设我有一个明确追寻的理想,假设我的父亲鼓励我去体验人生~
《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也是作者自己纠结半生的问题,“我期许自己要活得更真实也更诚实,要更接受甚至喜欢自己身上起伏的每部分,才能更喜欢这世界。我希望自己懂得处理、欣赏各种欲求,各种人性的丑陋与美妙,找到和它们相处的最好方式。我也希望自己能把这一路看到的风景,最终能全部用审美的笔触表达出来。”
《皮囊》读书心得15
《皮囊》是蔡崇达先生的一部著作,我不知道“他”是应该被定位为散文还是小说集,因为他既具有小说里那种令人好奇的、跌宕起伏的情节,也具有作者深厚感情的展现。
在我看来,这本书里的每一则故事都是以一种平平淡淡的文笔写出的,然而这里面的感情,这里面的沧桑都是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全书开篇故事就写到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这样的生活观作为一个年轻的读者,在我看来,在不明所以中带着些难以言喻沉重......但是在看完全书之后又好像懂了一点:那是人生在世的一些无奈和阿太的超然,那是关乎生命的一种独特见解,我想我可能还需要不少时间来体会。
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些直击内心的语句:
珊瑚—一只珊瑚虫拼命往上长,死了变成下一只珊瑚虫的房子,用以支持它继续往上长。它们的生命堆叠在一起,物化成那层层叠叠的躯壳。
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这口气比什么都值得。
突然想起小时候喜欢躺在他肚皮上。这个想法让我不由自主地躺到了那床上,感觉父亲的气味把我包裹。
但我知道,我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回。
我投入到似乎都忘记,那终点注定是失败,注定是一场无法承受的剧痛。
我可以看到,挫败感从那一个个细微的点开始滋长,终于长成一支军队,一部分一部分攻陷他。但他假装不知道。我们也假装不知道
医院一楼是门诊大厅和停尸房。可以随意打发的疾病,和已经被疾病废弃的身体,比邻而居。生和死同时在这层盛放。
一切轻薄得,好像从来没发生过。
以上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还有更多的语句和故事等你自己去发现,去感受。
【《皮囊》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皮囊》读书心得09-30
皮囊读书心得10-19
《皮囊》读书心得12篇11-25
皮囊读书心得(精选41篇)02-28
皮囊读书心得(精选31篇)03-24
《皮囊》读后感06-29
皮囊读后感07-13
《皮囊》读后感06-28
《皮囊》的读后感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