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汇编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比的意义》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62——6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设计理念: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成正比例量的规律,概括成正比例量的特征。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的,就让学生亲自去探究。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一、复习铺垫激情促思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时间路程
(2)单价数量总价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2、师:这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当其中一种量变化时,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学生口答,相互补充
二、初步感知探究规律1、出示例1的表格(略)
说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1)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得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板书:相关联的量)
(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数据,寻找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根据学生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肯定并确认这一规律,特别是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根据发现的规律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3)揭示概括成正比例的量: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教学“试一试”
学生填表后观察表中数据,依次讨论表下的4个问题。
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作适当的板书
3、抽象表达正比例的意义
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说说它们的共同点。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k(一定)
揭示板书课题。
先观察思考,再同桌说说
大组讨论、交流
学生可能发现一种量扩大(缩小)到原来的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缩小)到原来的几倍。也可能发现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变。
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表中路程和时间成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填表
完整说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学生概括
三、巩固应用深化规律
1、练一练
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练习十三第1题
先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三第2题
先独立判断,再有条理地说明判断的理由。
4、练习十三第3题
先说出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再画一画。
分别求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填写表格。
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
5、思考:明明三岁时体重12千克,十一岁时体重44千克。于是小张就说:“明明的体重和身高成正比例。”你认为小张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讨论、交流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说明判断的理由
说一说,画一画
填一填,议一议
讨论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教材第82、第83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教材采用了从生活实际引入,让学生对百分数的具体含义产生初步的体验和感悟,再以合作交流的方式用各自的语言进行描述,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概括总结的方法。而对百分数的写法(主要是百分号的写法)则采用了讲解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会运用百分数表述生活中的一些数学现象。
3、通过对百分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明确其具体含义;
2、抽象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明确百分数的意义。
数学思想
概率统计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什么?但是课题很特别,谁发现了?的确,正常的数它不会说话,但是,当一个数回到具体的问题,回到具体的情境当中去的时候,它呀,就会说话了。
2、提出4个问题,感受数会说话。
(1)看到100分的考卷,什么感觉?
(2)100米的跑道长吗?
(3)100米高的杉树,感觉怎么样?
(4)在伊拉克的一次爆炸行动中,有100个儿童受伤或者死亡了,感觉又怎么样?
有没有发现,本来不会说话的100,现在怎么了?会说话了。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会说话的百分数,其实一个道理,当百分数回到具体的情境当中,只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你一定能听懂百分数的话。不过同学们,要想听懂百分数的话,首先我们要干什么?思考并回答教师提问。
达成目标:新颖的课题,对100在不同的情境中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为后续学习和深入研究打下伏笔。
二、精心点拨,分析问题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1、首先得认识百分数,研究百分数。
根据我们前面五年的经验,从4个方面着手,板书,读法,写法,意义,用处。
2、读法、写法小组合作解决。
合作之前,提示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百分数和老师提供的百分数。
交流时,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读法。
写法,师强调百分号的写法“小圆圈”。
在练习本上快速的写上3个百分数,比比谁写的百分数又快,又有点特别。
交流。强调出百分数的4种:百分号前面的数是整数的,小数的,比100大的,等于100的。
3、意义。
屏幕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三个百分数,我们只要求同学们研究第一个就行了。也就是“一件衣服的含棉量是98%”,你觉得这里的98%它可能表示什么意思呢?我相信,多数同学能凭着自己的直觉给出你的理解,我希望我们四人小组里边能出现不同的想法。咱们比比,看哪些小组能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这个百分数的含义,好不好?
交流。
及时鼓励表扬。
师小结:同样的一个98%,不同的同学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老师总结了大家的想法,就是“这里的98%表示棉占衣服的98/100”,(区别分数与百分数的读法的不同)
下面那两个百分数,你能不能用这样的方式说说它又表示什么意思吗?同桌一人说一个,开始。全班交流。
4、同学们,三个百分数各自都有了各自的含义,接下来老师请大家仔细的观察这三个百分数,尤其看看它们后面所表示的含义,你有没有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带领同学看屏幕的三句话,谁占谁,边说边勾。
原来,百分数都是用来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其实,孩子们,这就是百分数的意义。(板书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5、用处,过程中感受。
都说百分数会说话,下面的时间,请大家仔细的看看屏幕上的三个百分数,你从哪一个百分数当中感受到了什么?读出了什么?它可不是三个抽象的数哦,如果你带着真正数学的眼光,你是能独处一点东西的,把你的感受在死人小组里面好好的交流一下,有不同的想法,及时的进行补充,开始。
全班交流。
师提醒是哪一个数告诉我们这些的?
我发现,好像蛋白质的含量好像都是选择用百分数来表示的。我找了几种动物的蛋白质,我们来看一下,(屏幕出示表格),比较得出鸽肉蛋白质含量最高,难怪有人把鸽肉称为动物当中的蛋白质之王。
改成用分数可以吗?(屏幕出示分数)这个时候,有一个问题摆在你面前,如果你是一个顾客,到商店里面去买这个肉类,你想了解它们的蛋白质含量,你更希望看到百分数呢?还是更希望看到分数?为什么?
6、既然鸽肉比鸡肉的蛋白质含量高,那是不是意味着,我吃一只鸽子吃到的蛋白质就要比吃一只鸡吃到的蛋白质要多呢?
那也就是说,这里的百分数并不能明确的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它只能反应蛋白质和整个肉的一个关系。正因为百分数它不是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它表示的是量和量之间的一种百分之几的关系。(板:关系)
简单介绍百分率,百分比,百分点。
所以,细心的同学你会发现,无论你从生活当中哪里找到的百分数,低头看看它们的后面有单位名称吗?
没有名称说明它们能不能作为具体的.量?它只能表示量和量之间的关系。
第三个问题,蓝色星球,进一步感受。
7、每一个百分数,当我们回到具体的情境当中,能说话吗?组内合作探讨交流。两名学生读自己收集的百分数。
学生写百分数。
两名学生汇报。
达成目标:认识百分数及其类型。组内合作,交流补充自己的理解。
全班交流,四五个同学发言表达自己不同的想法。
1、一件衣服总共分成100份,然后棉占98份;
2、这里面不含棉的占2%;
3、百格图来表示;
4、线段图来表示;
5、一件衣服的棉布占衣服的一百分之九十八。
达成目标:区别分数与百分数的读法的不同
达成目标:能试着说出每个百分数所表达的意义。同桌交流。共同的地方1、分母都是100;
2、它们表示的是一样东西是另一样东西的百分之几。
组内交流感受。
两三个同学说说对98%的感受。百分数,方便,简洁,便于比较。
达成目标:在对比中构建新知,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认识。
学生回答自己的观点。
没有。
三、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每一个百分数,当我们回到具体的情境当中,能说话吗?继续考验大家。(出示7个百分数,三句话)从这七个百分数里边,选择合适的百分数填到下面的括号里。
(1)啤酒在西方是一种饮料,酒精含量约占xx。
(2)成年人的人体当中,水分大约占总体重的xx。
(3)地球上的水资源,海水占了xx,淡水占了xx。
四人小组里面,说你的想法,更要说你的理由。
先组内交流
几名学生回答并说明自己的理由。达成目标:深入感受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记忆。
四、反馈巩固,分层练习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83页做一做1-2题
自主完成练习
达成目标:巩固新知
五、课堂总结,提升认识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1、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2、爱迪生格言。小结本课所学知识及收获。
达成目标:学会总结概况所学知识,通过运用百分数的知识深入理解格言,立志努力。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3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p53~54方程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是一节全新的概念课,让学生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是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学了四年的算术知识,及初步接触了一点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是学习"解方程"的基础,是渗透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式的一个突破口,是今后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块奠基石.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原有的相关认识基础及生活经验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构建过程,使学生在观察,描述,分类,抽象,交流,应用的过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增强符号感.
3,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充分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含义,以及在具体的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
教学难点:正确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五,教学设想
概念教学本来就比较抽象,而且方程思想作为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又有别于学生一贯的算术思路,因此在教学时要重视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感知方程的意义,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关注由具体实例到一般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尽量直观化,生活化,发挥具体实例对于抽象概括的支撑作用,同时又要及时引导学生超脱实例的具体性,实现必要的抽象概括过程.经历从具体-----抽象------应用的认知过程.
六,教学准备:课件,天平,实物若干等
七,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利用学具(简易天平)感受天平平衡的.原理.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建立表象
1.认识天平.
2.同学们通过课前的实际操作你发现要使天平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天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
3.用式子表示所观察到的情景:
情景一:导入等式
(1)天平左边放一个300克和一个150克的橙子,天平的右边放一个450克的菠萝
300+150=450
(2)天平左边放四盒250克的牛奶,右边放一盒1000克的牛奶
250+250+250+250=1000
或250×4=1000
情景二:从不平衡到平衡引出不等式与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1)
在杯子里面加入一些水,天平会有什么变化
要使天平平衡,可以怎么做
情景三:看图列等式
(1)
x+y=250
(2)
536+a=600
直观认识天平
回忆课前操作实况理解平衡原理
观察情景图,先用语言描述天平所处的状态,再用式子表示
先观察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这一组动态的操作,再用语言进行描述进而用数学符号进行概括从中感悟不等式与等式的区别,同时进一步加深对等式的理解
观察课件显示的情景图,小组合作交流用等式表示所看到的天平所处的状态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通过课前"玩学具"已建立天平平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的质量相等的印象,通过天平的平衡原理引入等式是为下一步认识方程作好必要的铺垫,同时通过天平的直观性又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等式的含义.
通过学生的观察以及对情景的描述并用等式表示,直观具体,生动形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符号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8-29页。
教材分析
在一至四年级,“数与代数”领域主要教学整数的知识,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十进制计数法。三年级(下册)曾经教学了一位小数,初步体会了一位小数与十分之几的分数间的联系,这些都是本课基础。本课教材中例1、例2借助常用的元、角、分和米、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换算,通过这样的感性认识,初步抽象出小数的意义。本课又是进一步教学小数性质、比较小数大小、改写大数目的基础,因此小数的意义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学生分析:
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小数时其实已经有了学习的基础。学生有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金额,以米为单位的小数表示长度的经验。如果本节课再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这一方面,无异于原地转圈。对于五年的学生来讲,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对数字语言、文字语言以及图形符号语言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和理解。所以,课前的预习,五年级孩子是可以胜任的。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让学生自主运用已有的经验理解小数的意义,从而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设计意图:
本节课是一次校级教研课,在第一次试教时按照例题教学,逐步去理解小数的意义。实施下来发现,学生思维就局限在这些单位换算中,而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并不到位。于是备课组老师就讨论对于这样的概念课怎样才能达到高效呢?最后商量一致同意尝试学生先学后教,由学定教的教学方式,将本节课的设计分成三大板块。
(1)前置学习,初步感悟。课前通过引导题,让学生自学例1、例2,在常用的价钱和长度单位换算之间,初步感悟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同时通过检测题了解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理解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
(2)课中操作,沟通联系。小数的意义是在分数意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符合认知建构的理论观点:学习者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与他们内在的认知结构息息相关。布鲁纳说得更清楚:“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们连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学习一个概念,需要在心理上组织起适当的认知结构,并使之成为个人内部知识网络的一部分。沟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内在联系,是引导学生理解小数意义的关键。怎样让学生主动建构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联系?我们借鉴了特级教师朱国荣老师的设计。用一张正方形纸表示整数“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示0.1的大小,在此基础上认识0.9、0.2、0.8……从而理解1里面有10个0.1.继续拓展,认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
(3)分层练习,实质理解。第一,基本练习,对口令;第二,看图写小数;第三,结合数轴找小数。这三组练习题,层层递进,检测学生能否从本质上真正理解小数的意义。
实施过程
一、前置学习,初步感悟。
1.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新的一单元,一起读一读。在三年级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今天我们重点来研究小数的意义。
2.课前大家对今天学习的内容已经进行了预习,小组交流,把你的错误向小组里的同学请教一下。(自学学习材料附后)
3.全班汇报:
第一层次:角改写成元作单位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分改写成元作单位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第二层次:分米改写成米作单位就是十分之几米,也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厘米改写成米作单位就是百分之几米,也可以写成两位小数,毫米写成米作单位就是千分之几米,也可以写成三位小数。
二、课中操作,沟通联系。
1.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
(1).刚才我们通过课前研究,初步感知了小数和分数的联系,那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0.1的意义是什么吗?
(2).那么老师这里有一张正方形纸,如果把这张正方形的纸看作1,怎么在这张纸上表示0.1的大小。
拿出正方形纸,分一分,涂一涂表示0.1的大小。
展示交流,看看这些同学的作品,发表你的意见。
那谁能很自信地确定你表示的是正确的?介绍你的想法。还有不一样的吗?
虽然形状不一样,但所表示的都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涂了其中的一份。
(3).课件演示,这样表示0.1吗?要表示0.1还需要涂出一份。再说一说0.1表示什么意义。
(4).仔细看,你除了看到0.1还看到那个小数?你是怎么看到0.9的?写成分数是什么?0.9和0.1合起来是多少?1里面有几个0.1。
(5).这里你能看到哪2个小数,写成分数是多少。合在一起是几?
(6).把1平均分成十份,我们认识了0.1、0.9、0.2、0.8外还可以表示那些小数。
这些小数都是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什么意义呢?
把1平均分成10份,表示其中的几份,也就是表示十分之几。
2.理解两位小数的意义
(1).那0.01的意义是什么呢?
(2).如果还是把这张正方形纸看成1,要在这张正方形纸上表示0.01,你准备怎么表示。
把这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100份,涂其中的1份表示0.01。
(3).课件演示,0.01可以表示哪个分数。仔细观察你除了看到0.01,你还能看到那个小数。
0.99写成分数是多少?0.99里有几个0.01。0.01和0.99合在一起是多少。1里有多少个0.01
(4).课件出示,你看到哪2个小数,分数是什么?
0.28和0.72合在一起是多少。
这些小数都是两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什么意义。
把1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几份,也就是表示百分之几。
3.理解三位小数的意义
(1).照这样看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三位小数最小的是谁?0.001表示什么意义。写成分数是什么?你能写一个最大的三位小数吗?0.999表示什么意义。0.001和0.999合在一起是多少。1里面有多少个0.001。
0.012写成分数是多少?写成小数是多少?
4.拓展四位小数、五位小数
(1).那四位小数表示什么呢?0.0123表示哪个分数。
(2).五位小数表示什么意义?写成小数是什么?
5.概括小数的意义
那什么是小数的意义呢?
引导学生归纳: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三、分层练习,实质理解。
1.对口令
看来大家对小数的意义都已经基本掌握了,那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看谁学得扎实。
规则:老师出示小数,请你快速说出分数,老师出示分数,请你快速说出小数。
结合有单位的题目,0.80元、厘米、0.006米说一说表示的意义。
2.写小数
刚才我们在一张平面的正方形中找到了小数,看,在这个正方体中,涂色的部分能用哪个小数表示呢?
这个图形又可以用哪个小数表示?如果要表示2.43怎么办?
3.数轴上得小数
看、这是一条数轴,这两个点可以用哪个小数表示。
把数轴延伸,这两个点可以用哪个小数表示。2.35在哪里?从0向左看你还能找到哪些数。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虽然我们感觉掌握的还不错,但是伟大的数学家高斯曾说过“给我最大快乐的,不是已懂得的知识,而是不断的学习。”希望大家课后继续研究小数的其他知识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上
教学目标:
1. 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2. 会读比、写比、知道比的各个部分名称。
3. 渗透“变与不变”的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教学难点:
沟通比与倍数、分数(百分数)、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初步理解比是一种关系
1、引入比。
(1) 问题:一个摸球游戏,在盒子里要放黄球和红球两种球,要求黄球和红球按4比1,应该怎么放?
方案1:黄球4个,红球1个。
方案2:黄球8个,红球2个。
讨论:8个对2个应该是8:2,为什么也可以说成4:1,你能说明理由吗?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1个看作1份,4个就是4份,2个红球也可以看作1份,黄球有这样的4份,所以是4:1。黄球个数是红球个数的4倍。
方案3:红球12个、白球3个;红球16个、白球4个;......
讨论:为什么这些方法都是4:1?
(2) 红球和黄球的比呢?
(3) 小结:黄球个数除以红球个数等于4,黄球除以红球等于1/4。两个数的比其实就是两个数相除,4:1就是4除以1,1:4就是1除以4。
2、认识比的各个部分的名称。
中间象冒号的叫做“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后面叫做比的“后项”。
二、进一步认识比的意义
1、出示羊毛衫图。
(1) 讨论:从这个2:3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交流:兔毛是羊毛的2/3;羊毛是兔毛的1.5倍;兔毛是这件衣服的2/5。羊毛是这件衣服的3/5。……
(2)2:3是羊毛和兔毛的比,那么,3:2是谁和谁的比?
2、出示新生儿图。
(1)讨论:这里的1:4是什么意思?
交流:1:4是指新生儿的头长是身长的1/4,身长是头长的4倍。
(2) 如果新生儿的头长是10厘米,那么身长是多少?头长是15厘米呢?新生儿的头长是1米呢?
说明新生儿的头长是有一定范围的。一般新生儿的身高在40到60之间。
(3) 讨论:(指名以为学生)这位学生的头长与身长的`比是:4吗?那么你估计大概是多呢?也就是说这个1:4是特指新生儿的。
3、举例。
三、完善比的意义
1、出示:我坐飞机从杭州出发到成都,飞行的路程大约上1800千米,大约飞行了3小时。
(1)你看出了什么?
交流:飞机飞行的速度是1800÷3=600千米/小时。
1800:3,这是路程和时间的比。
(2)我们以前学的路程除以时间等于速度,其实就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结果就是速度。我们称它为“比值”,这里的600千米就是这个比的比值。
2、出示:嘉兴的特产是五方斋的粽子,花20元可以买4个。
讨论:你看到比了吗?
交流:总价和单价的比是20:4=5元/个。这里的比值就是单价。
四、总结提升
1、 总结
(1) 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说说什么是比?
(2) 比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很多知识有联系,你能说说吗?
2、 应用。(机动)
(1) 出示:地球储水量中,淡水与海水的比是4:141。
从杭州坐火车到成都,路程约是2480千米,需要行驶41小时。
今年流行16:9的宽频数字电视。
最新统计显示:我们在新生的婴儿中,男女人数的比约为119:100。
(2)说说你看懂了什么意思?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体验活动中理解单位“1”不仅是一个物体,许多物体也可以看成单位“1”。
2、学生能掌握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知道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认识单位“1”,知道许多物体也可以是一个整体。
教具:
课件、各种形状的纸张、水彩笔等。
引入:
1、分苹果
师:今天老师带来三个苹果,准备分给两个同学,谁能帮老师分一分?
生:一个同学分一个。
师:那还剩下一个怎么分呢?
生:一人一半。
师:那也就是说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人一份是么?
生:是。
2、(幻灯出示书上的图片),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在古代,因为生产的需要,人们为了测量,把物体分成一段、两段、三段,不够一段了,不是整数,不能用整数的结果表示,为了准确地表示出来该怎么办呢?(出示幻灯,找同学来读)在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就用分数来表示。
一、学习一个整体的分数
1、幻灯出示1/4,这就是一个分数,它读作什么?(生答四分之一)谁能说说它的各部分名称?它表示什么?(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四份,每份就是它的1/4)
师:课前老师让你们准备了教具,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来吧。
2、请同学们小组合作
(1)任意选桌上的的材料创造1/4
(2)用你喜欢的方式把1/4表示出来。
(一)、学习一个物体的1/4
(材料:一张正方形纸、一张长方形纸、一张圆形纸,一根一米长的彩带)
1、展示汇报
(1)师在同学中分别找到一个圆形、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的1/4
谁能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2)生展示,师帮助强调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
生边做,师边幻灯演示。
2、师小结:以上我们把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他的四分之一,这就是我们三年级学过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他的1/4.(板书“一个物体”,“平均分”“1份”“1/4”)
3、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下面老师要考一考你们,你们怕不怕?
(出示幻灯练习题),请说说阴影部分是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4、同学们,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巧克力蛋糕,准备奖励给表现好的同学,(幻灯出示)这是一块正方形的蛋糕,我们可以用正方形来代表它,它是原来蛋糕的1/4,猜猜它原来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们做一回设计师,在你的练习本上画一画它原来的样子。
5、请小组内展示一下你的'作品,探讨一下还有没有其他的画法啦?
6、学生展示,老师幻灯演示。
同学们,你们真是优秀的设计师。其实还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我们在这里就不一一演示了。
(二)、学习一些物体的1/4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1)这又是一块蛋糕,露出的部分是这个整体的八分之一,你能猜猜原来会是什么样子么?同学猜测。
师出示圆形的蛋糕
(2)老师这里还有一块蛋糕,用分数表示是1/8(幻灯),请同学们猜猜这次的蛋糕原来的是什么样的?
同学们可以用三角形代替蛋糕,动手画一画原来是样子。然后小组讨论。
同学展示作品。
师:大多数年同学画的都是圆形的蛋糕,可是这次的蛋糕不是圆形的了,而是由8块单独的蛋糕排列组成的。请看大屏幕。(幻灯出示)
师:同学们很聪明,你们的表现太出色了。这次的蛋糕不是一个了,而是一些物体了。(板书“一些物体”)请同学们看看我们刚上课时摆的1/4,你能找到你用一些物体摆出的1/4吗?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请2名学生到前面投影仪上展示,教师在旁边指导,让学生说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
2、(幻灯出示)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请同学读)老师板书“一个整体”
请同学看看你桌子上的材料,说说你把谁看成一个整体了?你是怎么样分的?谁愿意来为大家做个示范?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领!(再找两名同学展示)
3、请同学们看看你刚刚分的1/4,都是1/4,为什么有的同学分得的是1个物体,有的是2个物体?
生汇报,这个整体变了,因为四分之一是1个物体的原来是4个物体,四分之一是2个物体的原来是8个物体。
师: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请同学们再说说同样是一个这一个物体,它可不可以是1/4,可不可以是1/8,可不可以是1/12?
生汇报:可以
师:为什么?
生:当有4个物体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1/4,当有8个物体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1/8…师:这说明什么?
生:分子不变,分母变了,说明分的份数变了。
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真棒!这肯定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二、学习单位“1”
1、师:刚刚我们分过的这些物体,都可以称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这个“1”加了引号,你知道为什么吗?(生答:因为这个1不是就指1,而是指一个物体或者一些物体。)
2、师小结,刚刚我们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分数的意义(板书“分数的意义”)
3、请同学们再看一下我们刚刚分过的物体,它们分别把什么看作单位“1”了?
(教师举例课后题)
4、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看作单位“1”。
三、练习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幻灯出示12块糖),看看谁最聪明,回答的又快又好。
完成幻灯的练习
四、学习分数单位
1、同学们,请看黑板,其实分数也有计数单位,像这样,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我们就把他叫做分数单位。(板书分数单位)。
师:谁能说说刚才题中的分数单位?
生:1/4、1/8、1/2…
师:老师说一个数,看谁能快速地说出他的分数单位。3/4、2/5、8/9…
生抢答。
师:老师还没说分子呢,有的同学就已经回答出来了,你们发现什么窍门了么?
生:分子都是1
生:分母都是分的那个份数。
师:所以说,分数单位是由分母决定的,分母是几,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单位“1”,和分数单位。你们这节课的表现非常出色,我为你们而骄傲,让我们为自己精彩的表现鼓掌。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64——6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设计理念:
课堂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成反比例量的规律,概括成反比例量的特征。努力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空,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探究。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铺垫1、怎样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用字母怎样表示正比例关系?
2、判断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时间一定,行驶的路程和速度
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
3、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两种量成正比例?
4、导入新课:
如果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又存在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学生口答,相互补充
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3的表格(略)
学生填表
2、小组讨论:
(1)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2)你能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吗?
(3)猜一猜,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
3、全班交流
学生初步概括反比例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填表
思考题中所提出的问题
组织交流,再次感知成反比例的量
5、抽象表达反比例的.意义
引导学生观察例3和“试一试”,说说它们的共同点。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反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x×y=k(一定)
揭示板书课题。
学生填表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初步概括
相互补充与完善
独立填表
交流汇报
学生概括
三、巩固应用1、练一练
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练习十三第6题
先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三第7题
先独立思考作出判断,再有条理地说明判断的理由。
4、练习十三第8题
先填表,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判断,明确: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不成反比例。
5、思考:
100÷x=y,那么x和y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6、同桌学生相互出题,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讨论、交流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说一说
填一填,议一议
讨论
相互出题解答
四、总结反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课后你能与同学相互出题进行练习吗?
评价总结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生首次学习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字母表示数是学习本章节元知识的基础。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要利用天平让学生亲自参与操作和实验,借助天平平衡的道理建立等式、方程的概念,以加深理解。因此本信息窗安排了三个内容,第一个首先利用天平平衡原理理解等式的意义。第二和第三个红点部分是学习方程的意义。
1、这节课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并掌握用字母表示数,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为以后学习运用准备。
2、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3、学习本节课是今后继续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
学情分析
本节教学方程的意义,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方程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多观察、多讨论、多探究、多协作、多操作,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探索协作学习法和操作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经过探索,掌握方程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天平,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等式的意义。
2.结合具体实例和情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
达简单的等量关系。
3.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
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方程意义的理解 难点:建立等式、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及进率。
2、通过抽象概括,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结合教材和教学,有机渗透“实践第一”与“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概括小数的意义,认识其计数单位和进率。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分数单位与小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请学生测量自己周围的物体,如课桌、黑板、门窗、大幅挂图等的长与宽(或高),整理收集好数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数学课本的定价是多少元?(板书:5.10元)小明的身高是1.21米,小兰的体重是38.2千克(板书:1.21米、38.2千克)。你们知道这些都叫什么数吗?我们在哪册课本中学过?小数是怎样产生的?
2.请同学们把各自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宽(或高)的数据说一说。(教师将各个数据分别按“整米数”和“非整米数”两类板书)这些不够整米数的部分,如果仍然要用“米”作单位写出来,除了用分数表示外,还可以用怎样的数表示出来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内容。
3.师生共同归纳: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板书:小数的产生)但是,小数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着重研究它。
二、新授
1、3分米是怎样写成小数0.3米的呢?同学们请看(出示一把米尺),这把米尺的总长是1米,把它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1分米是几分之几米?把1/10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小数点右边有几位小数?左边的数位上写什么?(板书:0.1米)
那么,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小数点右边有几位小数?(板书:3/10米、0.3米)7分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小数点右边有几位小数?(最后让学生把测量实物得到的数据也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同桌互相检查评改)
归纳小结:把分米数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得到的是十分之一或十分之几米的数,可用一位小数来表示。(板书:一位小数)
2、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就是1小格,这1小格是多少?写成分数是几分之几米?把它写成小数是多少米?小数点右边有几位小数?左边写什么?(板书:1厘米、1/100米、0.01米)
启发学生类推:谁能说出3厘米、6厘米各用分数和小数来表示是多少米?(同时让学生在书上的括号里写出来,并指名一生板演填空)各有几位小数?3和6写在小数点右边的哪位上?(再让学生把测量实物得到的数据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同桌互相检查评改)
归纳小结:把厘米数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得到的是百分之一或百分之几米的数,有几位小数?(板书:两位小数)
3、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是多少?(板书:1毫米)(用投影仪显示1厘米中的“毫米”小格)这1毫米是几分之几米?怎样写成小数?小数点右边有几位小数?(指名一生板演填写,其他学生写在练习本上)6毫米、13毫米怎样写成分数和小数?小数点右边的第一、第二、第三位上。各表示几个1/1000米呢?
引导小结:把毫米数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得到的是怎样的分数?能写成几位小数呢?(板书:三位小数)
(布置学生将收集到几分米、几厘米、几毫米的数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然后互相检查评改)
4、如果继续分下去,得到1/10000、1/100000……的数。能写成几位小数?你会写吗?试一试,再互相检查。
5、归纳概括。用投影仪显示下列问题。
在上面的例子中,这些分数都能直接写成小数,这些分数的分母分别是多少?
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分数,它的分数单位各是多少?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如:1/10里面有多少个1/100?)与整数的进率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像这种分母是10、100、1000……且相邻的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的分数,可以怎样依照整数的写法写成小数?
因为整数左边数位上的数是右边相邻数位上的数的10倍,所以小数数位也可以从左到右由高位到低位排列,在整数与小数部分之间用小圆点(小数点)隔开来。
小数的 计数单位有哪些?同分数单位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对照板书内容想一想、比一比、议一议,然后回答)
6、让学生阅读课本上有关的内容后,完成课本上“做一做”的练习,最后让同桌学生互相说说:自己测量得到的数据是怎样写成小数的?
三、全课总结、质疑
四、巩固练习
1、口答:在5/10、1/2、1/100、1/15、1/80等数中,哪些分数能直接写成小数?为什么?写成的小数是多少?
2、口答:判断对错,错的要订正。
(1)11/1000写成小数是0.011米。
(2)0.18是18个0.1。
(3)0.33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
(4)0.57表示百分之五十七。
3、抢答。(看到小数答相等的分数,看到分数答相等的小数)
0.5 16/100 0.25 4/1000 0.075
4、书面作业。(略)
5、机动题: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8/10○0.08 96/100○0.95
4角○0.4元
6、思考题:113毫米、15厘米用小数表示出来是多少米?
[评析:小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对于小数的意义无论在表述上,还是在理解上都有一定的困难。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本课有如下特点:
1、充分感知,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源于实践。
认知规律告诉我们,要使学生形成表象,加强感知是必不可少的。教学中,教师首先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身高、体重、书本价格的表示中。引出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使学生明白小数的产生源于生活实践,激发了学生学习小数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接着又通过测量门窗、黑板、课桌、大幅挂图等实物的长度和宽度的实际操作活动,使学生明白不能得到整米数的结果,这时也常用小数来表示。通过操作感知,使学生明确由于日常生活、生产的需要,从而产生了小数,渗透了“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2、凭借表象。展开联想推理。
建立表象后,以表象为依托,通过观察米尺,联系 旧知,结合采集的数据有层次地展开联想推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复习,把分米数、厘米数改写成用分数形式表示的米数,再改写成小数表示的米数。从而说明十分之几的数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的数用两位小数表示。把毫米数改写成米数时,通过知识迁移,引导学生写出三位小数,并类推出千分之几的数用三位小数表示。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分析实例一联想类推一结论”的过程,找到了分数(特定分母)与小数在数位、定义、进率等方面的实质性联系,为小数意义的抽象概括作了充分的铺垫。这样,学生不但学得轻松,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联想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教师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想、议、比、读”等方法,抽象概括出小数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抓住三点:
(1)抓住位数的扩展规律这根主线,界定能仿照整数写法的特定分数的范围;
(2)通过小数的特征,建立抽象的概念——小数的意义;
(3)联想、分析、概括小数的意义。在学生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学课本及教师的启发。逐步理解小数意义的各个要素。
然后教师设疑:
(1)能直接写成小数的分数,它的分母是多少?
(2)表示其中一份的.分数各是多少?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为什么?与整数相邻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像这种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怎样依照整数的写法写成小数?
(4)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让学生借助教材分析讨论,使学生在回顾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对小数的意义有了潜在的理解后,教师及时地引导学生抽象概括,使学生学习小数的意义有一完整、清楚的认识,能够较完整地表达出小数的意义。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4、把握训练内容,巩固强化新知。
练习不仅是内化和巩固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形成基本技能与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本节课紧紧围绕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计数单位两方面,设计多层次的练习。在练习中注意思维步骤的物化,按照“一看、二比、三写、四查”的步骤思考和运 作,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多媒体动态直观的演示、正确新颖多渠道的反馈形式、风趣生动的教学语言以及简洁科学的板书设计,牢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比的意义。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求比值的方法,能正确地求出一个比的比值;理解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发现两个数量之间有关系。
1、比如说,周老师今年25岁,这位同学你今年几岁啊?(指着第一位同学)(12岁)
师:大家能列个算式表示出我们年龄之间的关系吗?
(25-12=13)这个是相差关系。
师:还可以用别的方法进行比较吗?
生;12除以25求的是倍数关系。
师:好的,请坐!
2、请这组同学起立,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几个男生,几个女生啊?(老师指着一起数,男生5人,女生3人)
师:除了表示出他们人数之间的相差关系,你还能列什么算式表示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呢?
生:倍数关系。
3、我们以前还学过这样的题,看大家还记得吗?看屏幕: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9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学校用150元买来3个小足球,每个小足球多少元?
自己读题,看看每道题求的是什么?怎样列式。
交流:谁来说第1个小题,指名回答,根据回答板书:
(电脑出示:速度90÷2)
这里的90表示的'是(路程),2表示的是(时间)
那你能说一说数量关系吗?(速度=路程÷时间)
这里的速度表示的就是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下一道呢?指名回答,
(电脑出示:单价150÷3)
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呢?(单价=总价÷数量)
单价表示的就是总价和数量的关系。
好极了,请坐
师小结:我们看这些题都是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比的意义。
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常常要把两种数量进行比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比较两种数量关系的方法。叫做“比”,一起来研究“比的意义”。(板书:比的意义)
1、这里的老师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用25÷12,可以说成“老师和同学年龄的比是25比12”
(电脑演示:老师和同学年龄的比是25比12)
一起读一下。
可以记作25:12(电脑演示25:12)
这里中间的两个圆点叫做比号,读作比。
那同学年龄是老师年龄的几分之几就可以说成同学和老师的年龄比是多少啊?(电脑演示:同学和老师年龄的比是12:25)
2、那你能把这句话变一个说法吗?
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可以说成“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2”(电脑演示)
那如果是2:5呢?应该是谁和谁的比呢?
(电脑出示2:5)(电脑演示:女生和男生人数的比)
所以我们在说比的时候要有顺序地说。
3、那么路程÷时间=速度可以怎么说呢?(指着算式90÷2问)
你来试试:(路程和时间的比是90比2)
也就是速度可以说成是――(电脑演示:路程和时间的比)
4、单价可以说成什么呢?
生:单价可以说成是总价与数量的比(电脑演示:总价与数量的比)
5、那么从刚刚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数相除,又可以说成这种比的形式。你能不能说说什么是比呢?
先在组里互相说说,开始。(学生说,教师巡视)
谁愿意来说说?(多说几个)
把他们的意见综合一下就是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一起读一下。这就是比的意义。比表示的就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7、那你们能不能自己举个用比表示两个数量关系的例子呢?同桌先相互说说。(学生说)
8、交流: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些都可以说成比。
9、刚才我们通过观察,研究,发现“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并知道了比的写法,那你会写比了吗?一起来试试看,完成练习第1题。
(二)教学比的读写法,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
1、我们已经理解了比的意义而且学会了怎样来写比。那比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各部分名称又是什么呢?我想通过大家的自学,一定能很快解决。请大家对照要
(学生自学3分钟)
(电脑出示电脑自学提纲)
(1)什么叫比的前项?什么叫比的后项?什么叫比值?
(2)怎样求比值?
(3)“试一试”(完成练习第2题)
2、学生交流。
好,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们的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回答问题1,教师板书
我们以5:3(板书5:3)为例,你能具体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比号前面的5叫做比的前项)
(比号后面的3叫做比的后项)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那怎样来求比值呢?
(只要把前项除以后项)
以5:3为例呢?怎样求比值?(板书:=5÷3=5/3比值)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可以发现,比值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以是整数。当比值用分数表示时一定要是最简分数。
3、刚刚我们已经知道了比的写法,其实比还有另一种写法,同学们一起看。
例如5:2(教师指着5:2讲解)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我们一起来书空一下,注意:写的时候要从上往下写,它还是一个比,而不是分数,所以仍读作5比2。(板书:仍读作5比2),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60-62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理解有关单位“1”的数学内涵,进而揭示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重点:
分数意义的归纳与单位“1”的抽象。
教学难点:
把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
课前谈话:
同学们猜一猜,在课堂上,老师最喜欢什么样的学生?(用心听讲的学生;踊跃发言,并且敢于表达和坚持自己的观点;)老师会不会批评回答错误的学生?(孩子是什么?错误中成长的天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老师想考考同学们,看看同学们能不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听啊。星期天,亮亮妈妈去逛商场了,商场里的沙发坐垫正在打折,亮亮妈妈想买一套。但是,她遇到麻烦了,她不知道家里沙发的长和宽呀。亮亮妈妈就给家里打了个电话:亮亮,量一量家里沙发的长和宽,好吗?遗憾的是亮亮找不到的尺子。亮亮呀可聪明了,他想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他说,妈妈,家里还有一条丝巾,和你戴的丝巾一模一样,我用丝巾量好吗?用丝巾量,这个办法很好啊。亮亮开始量沙发了:沙发的长正好是两个丝巾的长,沙发的宽么,哦,沙发的宽比丝巾的长度短许多,亮亮把丝巾对折后再量,沙发的宽比对折后的丝巾短一些,亮亮把丝巾折了三次后再量,这时沙发的宽正好是三折后丝巾的长。
同学们,老师的问题来了,
1、“把丝巾折了三次”实际上就是把一条丝巾怎么分成了3份?(把丝巾平均分成三份或三等分)
2、把丝巾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三等分(生:)。沙发的宽就是丝巾长的。
师:是一个什么样的数?
生:分数
师:关于分数,同学们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学过。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分数的知识?
生说。
大家知道的挺多的,有关分数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意义)
二、导学导探,建构分数
1、整体感知
①请同学们思考,你们能结合下面的图形说说1/4的含义吗?
师:让学生说说4个图形的意义。(提示:能结合下面这一句话来说一说1/4表示的意思吗?)
注意:把圆形和长方形的面积、香蕉的个数、一条线段、8个面包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
教师总结并板书1/4的意义:上面的这些物体我们都可以把它看做一个整体,即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1/4。
板书: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②师:请看第5副图,老师有点纳闷,2个面包和1/4是什么关系?
生回答后小结:2个面包占8个面包这个整体的1/4;8个面包的1/4是2个面包;把8个面包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个面包,每份也可以用1/4来表示,
③师:还有点纳闷,(手指着)这5个图形的形状、大小、数量都不一样,为什么都能用1/4来表示呢?
师总结:上面的这些物体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都平均分成了4份,都取出了其中的一份,所以都可以用1/4来表示。
④一个整体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呢?下面老师告诉同学们一个知识点,谁来念一遍: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强调:一个圆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香蕉的个数、一条线段、8个面包都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这里的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还可以表示多个物体,它的含义非常特殊,所以1的上面需加上双引号。
谁来举一个单位“1”的例子。
改写板书:1/4的意义该怎么修改呢:把一个整体改为单位“1”,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1/4。
2、抽象概括
①1/4的.意义明白了,谁来说说5/7的意义(把4和1擦掉)
②师:出示5/(),让学生说把单位“1”平均分成……(这里有几种不同的声音出现),表示这样5份的数。
师:平均分成的份数不确定,可以用“若干份”来概括。板书若干份,师生完整说一遍含义。
③师:出示()/(),谁又能说说它表示的意义。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若干份的数。
师:同学们好聪明呀,懂得类推,但是用若干份代替这不确定的数,好像与前面有重复的感觉,换个词?
生:几份
老师把它换成:一份或几份并板书: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老师今天讲的内容在书上60-62页,但是还有三个问题老师没有讲到,希望同学们认真看书,自己研究明白。(问1/2的分数单位)
出示自学提纲
板书:5/6分数单位1/6
三、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你们学得怎么样,老师要检验一下:
1、图中的涂色部分表示几分之几?(糖块)(挑几个说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
2、3、书上的题
4、判断
5、写出合适的分数:
(1)(2)略(3)这道题是我们以后学习的内容,同学们回答得这么好,很了不起。
四、自我小结,升华认识
师: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的意义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马上下课了,老师想说一句含有一个分数的话:今天我们班有3/4的学生发言积极,有4/5的学生语言流畅,有5/6的学生思维敏捷,如果老师有机会再来上课的话,老师希望100%的学生都是好样的。中午回家给爸爸妈妈说一句话,让这一句话里含有一个分数。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12
1.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程老师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入手,引导学生发现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数学。如,新课开始时,程老师利用“张红想知道旗杆的高度”,从这样一个学生身边的例子引入,不仅让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还有效地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学好本节课知识的兴趣和决心。
2.有效地处理教材,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
《比例的意义》这部分知识比较枯燥,也比较抽象,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与实际生活较远。而程老师处理的很好,把无声的、枯燥的教材进行了有声的、精彩的演绎。在这一节课中,程老师运用各种方法,通过对同一比例不同大小的`国旗的长宽比例的探究,运用计算比值、课件演示、交流讨论、自主写出比例等等一系列的方法进行由浅入深地自主探索,实现了学生对“比例的意义”这一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运用。
3、服务于生活,回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以上抽象出“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拓展应用,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思想,程老师在课的最后出示“大自然中的比例”,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让学生感受了数学学习的价值,又和课的开始形成了呼应。圆满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学习效果很好。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比较、综合、抽象与概括的能力。
3.在学习中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难点:理解单位“1”的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苹果,饼干一包。
学具准备:课堂小卷,尺子,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课件出示自古至今几种不同的分数表示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分数的发展史。
师:你们知道这些不同的数学符号表示什么吗?教师介绍分数发展史。
这四种标记都是表示同一个数:1/2
(设计意图:通过分数发展史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了解分数的发展历史,也为新知识的引入做了铺垫。)
让学生举起手跟老师一起书写1/2。
提问:你知道1/2各部分的名称吗?教师板书。
分母表示什么?分子表示什么?
3、经历分数的形成过程。
师:把四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几个苹果?(2个)把两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几个?(1个)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几个苹果呢?(半个)
师:半个能用整数来表示吗?学生:不能
师:那可以怎么表示呢?(分数1/2个)
师:谁能借助老师手中的实物(苹果)来表示分数1/2?
学生演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用分数表示是1/2。
教师总结:在生活中,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正好的整数,这时我们就要用分数来表示。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苹果,我把它们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也就1个)就是这些苹果的1/2。大家有疑问吗?(学生可能会认为一份苹果不就是1个吗?为什么用1/2表示呢?
由此引出课题:分数的意义
4、课件出示几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得到的分数,让学生感受是把什么平均分,近而引处“1”的概念。
课件出示一块饼干,一个正三角形,一条线段平均分,让学生在学生说出所得到的分数,在说分数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并强调是把哪个整体平均分?把学生说出的分数按照分子是不是1进行分类板书。
师:一块饼干,一个图形,一条线段都可以平均分,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个整体,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单位1。追问;这个整数1表示什么?
5、把单位“1”由一个物体扩展到“几个物体”。
师,接下来,我想带领大家做个游戏。看课件。
露出的一个三角形用分数表示是1/4,请同学们猜一猜白纸遮上的部分是什么样子的呢?让学生在纸上画一画。
有两种画法:一个是一个图形。另一种是4个三角形。
强调;一个物体可以看作单位1,通过平均分得到分数,那4个三角形能不能也看作单位1呢?能!
师;为什么?让学生发言。
验证:分饼干的游戏。教师实物演示平均分饼干,让学生说一说把什么看做一个整体,也就是单位“1”。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看作单位“1”?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练习题,学生看图填空。
师:几分之一表示什么?(板书)几分之几表示什么?
师:你认为他们谁重要?学生回答。
几分之几是由几个几分之一组成的,所以几分之一是构成分数的最基本的单位,叫做分数单位。举例。
三、课堂练习。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整除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后面学习质数和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求最小公倍数等知识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所以是本单元中最基本的概念.
教材在复习“整除”的基础上概括出“整除”这个概念,然后引出约数和倍数的概念.在整数范围内,除法算式可以分为整除和不能整除两大类.引入了小数以后,除法算式又可以分除尽和除不尽两大类.这里的除尽,不但包含了整除的情况,还包含了被除数、除数或商是有限小数的情况,所以在教学中要列举各种有代表性的实例,让学生通过对算式中被除数、除数与商各种不同情况的观察、比较,使整除的概念从除尽的概念中分化出来.从而理解整除的意义,明白整除与除尽的关系.
学生学过约数和倍数的意义后往往把“倍数”和“几倍”混同起来,所以教学时应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悟出两者的区别(可以说8是4的倍数,也可以说8是4的2倍;但是不可以说0.8是0.4的倍数,只能说0.8是0.2的2倍),从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约数和倍数的本质.
教法建议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整除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后面学习质数和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求最小公倍数等知识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是本单元中最基本的概念.
复习引入时,教师要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抓住生长点, 对已掌握的“整除”的意义进行复习,通过观察算式的特征和结果,首先将算式分为除尽和除不尽两大类,然后再对算式中被除数、除数与商各种不同情况的观察、比较,使整除的概念从除尽的.概念中分化出来.从而理解整除的意义,明白整除与除尽的关系.
约数和倍数是建立在整除的基础上的,所以教学求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的时候,首先要利用整除式帮助学生理解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一对约数,进而发现约数可以一对一对的找,在学生学会找约数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研讨,发现约数特点的情景.学生掌握了约数的特点,更能提高找约数的能力.找倍数的方法学生很容易理解,难点是对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这个特点的认识,教师可以在练习中设计集合圈中加省略号和不加省略号两种题目,让学生通过对比讨论加深认识.
教学设计示例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掌握整除、约数、倍数的概念.
2、知道约数和倍数以整除为前提及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建立整除、约数、倍数的概念.
2、理解约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3、应用概念正确作出判断.
教学难点
理解约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使学生在理解分数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比较、综合、抽象与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教学难点:
抽象出单位“1”的概念,认识分数单位。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分数的产生;
(2)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常用的分数;
(3)学生活动材料。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形纸、苹果等各种实物模型若干个,星星图,尺子,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感知1/4
1、回忆旧知(课件出示1/4)
2、我们已经知道了分数的哪些知识?(板书课题:分数的意义)
3、利用桌上的材料表示1/4。
[让学生自选素材表示分数,有利于激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使学生感受到被平均分的对象是广泛的,从而为建立单位“1”的概念积累丰富的感知。]
2、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
3、展示汇报
小结: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这里把“自然数1”作为建立出单位“1”的台阶,一方面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只有以自然数1为标准,分数的大小比较、四则运算才能实施;另一方面,这样做也是由数概念扩展的规则所决定的,使学生充分感受分数的`产生是整数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理解2/3
组织学生操作体会2/3的意义。
我们一起来解决。要求每两人一组,选择桌上的材料表示2/3,然后组内交流。
2、学生自由组合,利用桌上的材料操作交流,教师巡视。
3、集体反馈。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说说分别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由此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三)深化1/□
1、组织学生利用星星图探究它的1/□
师:你们还想研究别的分数吗?(课件出示1/□)这个分数好特别!特别在哪儿?(分母没有数)它读作什么?每个小组都有一些这样的图(课件演示12颗星星),请你们涂上颜色来表示这些的几分之一。大家先思考,再小组分工合作,看看可以有多少中不同的方法来表示。
2、学生分小组思考、操作交流,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
3、反馈
(学生一边展示,一边叙述是怎样表示几分之一的)
教师把学生汇报的情况汇总在一起。(课件演示)
观察这组图形和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都是把12颗星星平均分成几份;
生2:我发现了分子都是“1”,也就是都只取其中的一份;
生3:我发现了分母越大,每份的星星数量就越少;
生4:我发现了分母都是12的约数。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的知识!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分数单位。
[课件演示多种方式给星星图涂色,知道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就得到不同的分数单位。了解分数单位实际上是单位“1”的若干分之一。]
(四)理解□/□
1、组织学生探讨□/□的意义
师:(课件出示□/□)学生默读操作要求。
2、学生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
4、学生讨论、概括分数的意义
师: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5、联系生活举例
(五)小结与质疑
1、师;(课件演示,图略)从图中你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2、师: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04-07
人教版《比的意义》教学设计03-17
关于《比的意义》教学设计02-19
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02-22
《生命的意义》教学设计04-12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07-26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09-17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09-21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11-23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