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5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
第一次如此系统的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后感悟很多。
从课程标准的目标来看,主要分成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的发展。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整体实现,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都是以知识与技能为基础,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三个方面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因此,我认为一堂好的课是以教学目标为前提。那么,要制定好一堂课合适的教学目标,我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目标的量要合适
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学生的接受能力非常有限。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是量的把握是非常关键。根据小学生的感知和思维特点,一般一节课只讲一个问题。倘若定的目标任务太多,他们的思维在一时间很难转换过来。最终可能导致一节课下来,什么都学不好,甚至容易张冠李戴。
例如:去年九月我刚踏入教师行业时,总用自己的思维水平去衡量学生,觉得一些知识很简单,总想一节课多讲些内容,甚至想一节课将一章都全部讲完。经常将一个知识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混合在一个课时里面,但渐渐发现,这样是非常不可取的,不但一节课完不成导致拖堂,而且更关键的是学生一节课下来感觉知识很模糊,好像都会,但一做题就错一大片。根据对教学目标的学校并联系自己的教学,我反思到自己这样设计目标的错因。第一,用自己的思维水平去衡量学生的接受能力;第二,用自己的理解水平去衡量学生,成年人接触的.事情多,对一定得事物已经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对一个知识的理解就比较容易,而小孩子接触的事物有限,也很少有机会独立去处理一些问题,因此也没有对同类事物归类的意识,缺乏对事物本质的体验。那么小学生在学习一些知识的意义时,就需要列举大量的与知识点相关的生活实例,才能让学生深刻领会一个知识点的意义,只有当学生领会到该知识点的意义时才能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理解一个知识点的意义相当于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找到了回家的路,而掌握一个知识的基本性质就相当于拿到了一把进门的钥匙。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该知识的基本性质就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发现和验证,并做适量的习题进行巩固强化。
因此,学习一个新知识的意义和性质同等重要,需要分开教学,否则就会是学生产生混淆,既找不准回家的路,也拿不到开门的钥匙。
二、各个具体目标要密切相关
在制定一堂课的具体目标时,各个目标要相辅相成,密切相关。例如:一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而这堂课也要达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能力时,则这堂课就必须要以活动的形式开展,给学生不同底面和高的圆柱圆锥模型,让学生在倒沙的实践操作中完成各个目标。
三、目标用词要准确、简明
一堂课的课程目标不能像写文章那般长篇大论,因为目标就是整堂课的导航,目标必须得像导航仪一样精小准确,而不能像一团打了结的麻绳半天都找不到源头。例如:在学习反比例时,不能在目标中写“认识反比例”,这样就是种模糊不清的现象,让观看者产生迷茫。因为,反比例中有很多小点知识,到底是认识反比例的意义,还是反比例的特征,又或者是反比例的图像呢?所以,目标中的用词必须精准,给人一目了然的感觉。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2
通过解读小学数学新课标,我对于新课标的理念有了很多新的认识。课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了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了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对于身为数学教师的我,深有帮助!下面就谈一谈我对双基变四基,双能变四能的一些学习体会:
与20xx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其中新课标修改后最大的变化是:
20xx年版“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0xx年版“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课标》修订中在继承我国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
我们能感受到现代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它是伴随学生知识、思维的发展逐渐被理解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学生数学活动中积累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转化为创造能力。这对于学习数学、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回顾自己比较熟悉双基教学的操作程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大部分可以得到落实。欠缺的是对基本能力和基本观念态度进行理论和实际操作程序相结合的研究和实践,但是如何找到中间的平衡点,是个难点。四基对老师的要求更高,整个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对教师各方面的要求都会很高,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才会有创新和发展。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和个人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数学基础、数学准备和发展方向,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使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素养,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需要我们数学教师潜心思考与研究的。我们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数学活动经验积累。
通过学习,我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时时反思我的课堂,不断提升,充实自己,将课标中的理念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之上,使自己的教学更有实效。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3
3月14日,我接受学校安排,有幸在市实验小学参加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会。在这次解读会中,秦院长的讲解,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新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这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的给予一些建议。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制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而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视学困生的现象。这严重影响着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与及时的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另外,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中要努力激发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应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学生对数学的概念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就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才能找到开启数学之门的金钥匙。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4
按照xx市与xx区教研室暑期学习安排,参与了7月11日到7月18日的xx市课程标准解读,以及7月19日xx区课程标准培训。为期8天的培训结束了,本次活动是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介绍到20xx版数学新课标的解读;从修订的基本原则到主要的变化的阐述;从理论分析到案例分析;从四个领域到学段内容结构化分析及教学指导等,都一一做了详细的解读与指导。
从本次培训不仅使我了解了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整个过程,还明白了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变化,听完后让我深深体会到,这种变化不仅促使幼小衔接与小初衔接工作,更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站在社会的角度体现数学的社会价值,站在知识的角度遵循知识的形成为基础。现总结如下:
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义务教育的性质和目标指出,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就是全面落实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体现了课程的育人功能。
不仅课程的设置有了变化,同理课程的内容也做了调整,有了相应的增加与删减,这些课程内容的增加和删减完全是站在不同学段的学生的经验需求和社会需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能力上进行的。比如在说到方程这一个内容,的确从教11年来,如果没有特定的要求,很多学生不会直接使用方法解答的。每次用方程解决问题,我都得先找到方程的优势,思维不用逆过来,反之学生会说逆向思维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这种说法正确,我又得从解决问题的目的上,举一些稍微复杂一些的问题说明它的优势。适当的举一些再稍微复杂一些的例子让学生体会方程的数学应用价值。但是无我怎么解释,要想让基本全部的学生认同,在小学阶段真的是很难的。在视频平台也搜到过类似的家长质疑的例子。还有增加了尺规作图删减负数概念的学习等,本次新课标进行了修改,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课程内容结构化,提出主题教育,大单元,核心概念,跨学科等。学生思维的发展是结构化的,那么内容就应该结构化,学生的发展不是单一的,一条一条的,是以一个核心为根本,其他知识点串起来织成的一张网,这些用来知网的知识点,不仅是本单元的知识点,更是本领域,其他领域,乃至其他学科的知识点,甚至包含了文化教育的内容。这样的教育才是一个人完整的教育,所以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也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
发展学生就是要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三会)的形成,从而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将核心素养学科化、学段化、甚至具体化到数学学习的每一个过程当中,其中小学阶段有11个具体的核心素养,课标提出要设计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也是要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站在大单元的台阶上,就需要提炼和牢牢抓住核心基本知识,从促进学生的发展来设计教学活动,从而很好的发展学生。
二、以体现社会的价值为准则
学生的学习的目的最重要的是适应并逐步发展社会。所以学生学习的知识点必须是体现社会的应用价值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即要求老师们在真实的情境中,提出真实的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我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我是为了解决社会中真实问题而学习,并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的。
课程内容百分数领域的变化也体现了社会的应用价值。我们都知道已经学习了分数了,为什么还要学习百分数呢?其实根本的目的不是只是停留在将数据都画成百分数利于比较,更重要的是分析后做出判断或预测等,它是有社会意义的,所以不再把百分数当做数来研究了,而是丰富了它的统计意义,不正是充分考虑了百分数在现实的社会价值。
三、以知识的形成为基础
20xx版课标每个领域的模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几个模块变成了各领域的主题。其中数与代数领域中变成了两个主题,数与运算以及数量关系。为什么数与运算成为一个主题,在解读中讲到,一个数的产生与发展是离不开运算的,比如1变成2,再变成3,不就是一个一个的计数单位的累加吗?所以数的产生发展离不开运算。这种变化不正是遵循了知识的发展吗?
新课标中特别谈到了“一致性”。数的概念本质的一致性与数的运算的一致性。其核心就是计数单位。数学中数的学习过程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就是从少到多,又到少的一个过程。又到少最关键的就是感受到“一致性”,数在概念本质和运算上感悟到了一致性,不就将学习到的这些数,找到他们共同核心点,这样数的认识不再是杂乱的,而是具有共同的特点,而是系统性的了。这样的修订,就是以知识的发展为基础的。
本次课标还有一个给我带来了大的好处的变化就是增加了学业质量,让老师们明白了从教什么到怎么教,教到哪种程度,相比较20xx版课标有了更明确的要求。
人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课程标准的修改就是依照社会的发展的需求,以知识的形成为基础,人的发展为根本修订而成的。作为课程标准的实施者,我应该怎么做?课程标准的要求就是我的方向。对比自己过往教学,寻找不足或欠缺的地方进行完善自我的能力。比如育人体现不足,就要多思考人文教育的事;比如单元整体不够整体,只有知识的整体,欠缺领域学科的整体,就要多联系;比如结构化有待提高,就要多听多看多思考,核心抓准;再比如增强创新能力与应用意识的渗透等等。我的未来就是一个省略号。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5
今天学习了程晓堂教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发展的新方向》的讲座,收获良多。讲座结合新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探讨英语课程的新理念、新目标以及如何落实核心素养,为我们今后的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程教授从核心素养的演变、内涵与构成,为我们剖析了核心素养与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二者相辅相成。并从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核心理念、内容的六要素,途径与方法、评价的改革与创新等方面,为我们立体的介绍了英语课程发展的新方向,也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我们的课堂应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需,设计有探究性、实践性的活动,将理论运用于实际,从而实现英语教学目标,落实学科育人。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6
通过暑假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培训,我学习到了许多教学的方法,解决了一些在教学中的困惑,受到了较大的启发。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体验学习是在新课改理念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参与思维的形成过程、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精彩、探究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是每一位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的建议,可见体验的过程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体验学习是知情合一的学习,能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之间架起一道无形的桥梁。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结合“四基”、“四能”,灵活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
伴随着新课标“四基”、“四能”的提出,紧跟着解决问题多样化的脚步,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被推向前列。而研究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是否“有效”。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即教学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的资源,吃透文本中的“八个着眼点”,即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知识的生成点,培养的技能点,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渗透的育人点,知识的引申点等,才能设计切合实际的目标,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
二、准确把握教师角色,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解放自身思想,转变教育观念,转变自己的角色,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只有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取本领,真正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例如在教学中,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时,老师先不告诉学生而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提问题、想问题、钻研问题。明人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的先决条件。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能创造性使用教材,并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组织者;教师不再只是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善于使学生发现探索的引导者;教师不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圣人,而是善于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真诚的合作者。课堂上教师不仅考虑“我应该讲什么知识?”还要考虑我应该如何让他对这些有热情?因此,在备课时也要充分了解学生,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思维特点及生理心理状况进行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7
通过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彻底改变已有的数学课堂的模式来适应时代的要求,为此有以下的认识:
一、教学情境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看动画、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处不在,是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熟悉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在生活和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建立自信心。
总之,新课程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只有跟着新方向,我们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通过学习,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再迷惑、彷徨,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一节课,努力使自己成为新时代合格的人民教师。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8
新版《标准》要求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们的主战场,自己要学会退到幕后,在最关键的时候推学生一把,而不是自己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读完之后,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颇有感触。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认为学生说的太慢,说的不好,耽误上课的时间,总是剥夺学生们发言的机会和发表不同意见的看法,有什么问题都是自己包揽下来,该学生总结的都自己给学生总结好,要求学生记下来会背,会用,其实这些结论学生们根本就不理解,更谈不上会用了。当学生做题出现错误时,我总是迫不及待的帮助学生指出来,并直接告诉他们正确答案,并没有追问他们做错的原因,所以导致他们下次再做类似的题目时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犯同样的错误,追其本质原因,还是没有真正的理解其内涵,所以每次做这种题时,总是出错。课标指出,每一个具体的知识不仅包括“数学结果”,还应当包括它们的来龙去脉,即产生、发展、完善、应用和与其它知识(方法)的联系等方面。而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恰恰只重视学生对于结果的掌握,而忽略了学生对于这一结果的产生、发展和探索的过程,只要求学生纯粹的记忆、模仿和机械性的训练,这样虽然他们也能得到暂时的成绩,但对于学生们长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有一次,我亲眼看见一位学生在背诵数学题,我感到很吃惊,他反而很平静,告诉我你平时不也都要求我们背结论,再利用结论做题吗?我干脆把题目背下来,遇到同类型的模仿就可以了,效果不是一样的吗?听后,我感觉很震惊,长此以往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问题的精神将被彻底泯灭了。
此外,《标准》对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目的界定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而我平时对学生的评价只注重结果,注重学生考试的成绩,题目作对了,考试考的好,就认为是好学生,就会得到老师的表扬。考试考的不好,题目总是出错就认为该学生脑子笨没有学习数学的天赋,而严重忽略了为什么会出错,出错的原因在哪里。既然这些问题学生们总是出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采用一些措施将这些易错问题提前干预呢?例如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中,异号两数相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也是个易错点,为了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我将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赋予了具体的实际意义,当然这种意义一定是学生比较感兴趣比较熟悉比较敏感的问题,于是我想到了零花钱,因为每个家长都会给学生一些零花钱,而算账是学生们最拿手的出错率几乎为0,因此在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时,我规定将正数看成是家长每天给我们的零花钱数,负数是我们每天花掉的零花钱数,例如:+8+(-5)可以理解为今天家长给了8元零花钱花掉了5元,学生很容易得到还结余3元,因此+8+(-5)的符号为“+”和为3,即+8+(-5)=3。再比如-13+10可以理解为今天家长给了10元零花钱,而自己却花了13元,钱不够怎么办呢?可以问其他同学借3元,因此-13+10的符号为“-”和为3,即-13+10=-3。总之,只要遇到有理数的加法都可以赋予这种意义。同学们不光感兴趣算的快,最重要的一做就对,也提高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通过这次尝试,我发现对于学生们平时易错的问题只要做到提前干预,这种错误将会降低的很小。
总而言之,在读了《数学课程标准》之后,对我的教学思想进行了一次洗礼,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根据课标的要求,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9
10月末我随辽宁省教育厅高中处组织的省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典型学校校长赴山东、上海、浙江调研学习。通过听取校长介绍、座谈答疑、听课及参观学校的方式,了解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状况,尤其是试点省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学校的发展设计,包括课程设计、师资调配、选课准备、走班制设计及后勤保障措施等,及其学校对课改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理性反思。通过这次调研学习收获很大,现总结如下:
一、思想认识上有了提高
1、不再犹豫。把选择权力还给学生和高校。把选择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按照学习兴趣选择自己学习的科目。把招生的权利还给高校,高校才能按照了自己的办学特点,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的学生,这样才能够把学校办好,选择的权利,是未来的方向,也是全世界的主流。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落实立德树人,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升级为核心素养。这次招考改革,教材改革,是为了落实核心素养,这是国家的大政方针。这次改革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是国家的教育方针,改革必须进行下去,不要再犹豫改不改,而是必须思考和做好怎样的改革才更有利于教育教学。
2、不再恐惧。通过学习和实地考察,改革确实对学校教学带来一定的冲击,但通过和省厅领导及基础研讯中心同志的交流,发现辽宁省出台的文件,已经可能性地规避了这些问题。作为基层学校的管理者和一线教师,不应该有所恐惧。如果我们有恐惧,肯定会把这种恐惧传递给学生和家长,就会带来整个社会的恐慌。只要我们认真宣传引导,精心的安排学校的活动,会减少因改革而对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从青岛十五中就能看出分层走班教学,并不是因为新高考而进行的。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精确性以及科学性,为了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就得分层走班教学。借着这次改革的机会,可能会从深层次上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改革一定会对学校的发展带来机遇和风险,抓住这次机遇,学校就会有新的`发展,没有抓住这次机遇,学校就可能停滞不前甚至落后。
二、还有两个方面的担心
对于新高考以后,有两件事情我比较担心,第一个担心是,老师对教材不熟悉,还是按照原来的想法进行教学,讲必修教材时把选修内容穿插在内,这样就加深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高一课时就可能出现不足。第二个担心的是,高一学习任务本来就比较重,一是高一学生不适应高中学习节奏,二是高一开设的科目较多,三是高中课程难度明显加大。现在是高一学习之后要进行学业考试还都想得到的等级。这样他们就会拼命地进行学习,这样一些社团活动可能会受到冲击。
三、个人体三点建议
1、建议省里,抓紧时间组建教师培训队伍。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把内容标准和评价标准吃透,学考要求到什么层面,等级考要求在什么层面。在高一教学的时候要严格把握,否则就会对高一教学带来很大的压力,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2、建议以后参加调研的时候,能分层次看学校,学苗素质好的学校和学苗素质相对弱的学校,教学硬件强的学校和教学硬件差的学校,还有农村地区的学校也要看看,这样就能听到不同的声音。
3、建议依据教学质量高低或者是按照办学特色,让他们做出适合自己学校的课程设置作为典型学校,供其它学校进行参考学习。
四、学校面临四个任务
1、规划好适合学校特点的课程设置
2、为分层走班做好硬件的准备
3、做好自己学校分层走班的方案
4、抓紧时间培训学校教师
总之这次调研学习收获很多,回来后要认真的消化理解,为我校的新高考做好准备。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0
图形与几何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在小学阶段包括“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和“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两个主题。学段之间的内容相互关联提升,有着清晰的知识架构与方法积累。
在图形的认识和测量方面,学生经历从具体形象的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从而认识图形的特征,感悟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关系。图形的测量教学中,学生从自主确定单位展开度量过渡到基于度量单位理解图形长度、角度、周长、面积、体积,经历从“单位多样”到“单位统一”的过程——从自主量到统一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理解量的大小是可以度量的,理解度量需要一个标准去比—单位,这个单位可以多样。理解用统一的单位去度量是必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技能在传递上,而是关注学生通过学习知识技能形成了什么样的一个人,形成什么样的素养,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不再是让学生作为旁观者,而是发生情感意义的联系。以下是我对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第二学段的学习体会。
图形与测量中的内容要求之一是:“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分米、毫米;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单位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和面积,会进行测量。”
一、深度体验,建立表象
我想,在进行长度单位教学时,我们可以依托生活中的丰富材料,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画一画、找一找、估一估和量一量等系列活动,让学生拥有深度体验,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比如通过在学具中寻找厚度大约1毫米物品的活动,用手比划1毫米,借助实际物品的比较,进一步建立1毫米的表象。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李江辉老师在《杭州市20xx年小学数学“量感培养”专题教学研讨活动》中所执教的《1千米有多长》,他引导学生选择素材介绍1千米,如熟悉的操场、1个小朋友手臂张开的长度、大巴车的长度、楼房的高度、来福士的高度、前测中步行100米的步数时间、跑100米的时间等。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体验,通过推理、想象,从不同维度和路径将“千米”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初步形成1千米的表象,发展量感。
在认识面积单位时,要注重实践操作,允许学生自由寻找活动材料,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积累丰富的面积测量经验,交流个性化学习成果。通过确立标准,到优化标准,再到统一标准,最后“度量”,让学生体验与理解度量的本质结构和数学方法,甚至能跳出数学学科,建立生活中的度量价值观,渗透学科育人。王力明在《面积单位》一课中,先引导学生用本子去度量两幅画的大小,学生发现本子的表面就可以作为衡量这两幅画面积大小的工具。紧接着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都可以作为衡量面积的标准。度量单位可以有多种,仅仅是描述大小并且可以理解的时候,不一定需要用规定的度量单位。但为了便于交流和比较,需要有统一的度量单位。如果度量单位不统一,我们就难以进行交流和比较,在认知冲突中启发学生建立面积单位标准的必要性。这是多种单位去度量到同一单位去度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感悟到原来度量单位可以多种多样,但是为了便于交流和比较,我们还是需要用统一的度量单位。
二、明晰产生,正确度量
恰当地选择单位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和面积,就需要明晰知识的产生过程。只有学生对度量的对象有比较清晰的.感知时,才能做出判断、才能利用头脑中的单位表象、度量经验和空间想象,合理判断或估计度量结果。这不是技能而是一种能力,是思维层面上的。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是指能基于度量单位的变化转化度量结果。比如纸板箱用1立方分米去度量,是几立方分米?如果换成立方米去度量,是多少立方米?可能1立方米不到。如果用立方厘米去度量,可能是几千、几万立方厘米。
三、建立结构,生发新知
郭华老师《新课标:让核心素养落地》这一讲座中提到:课程结构化的意义是让学生成为主体,让学生的活动进来,不断反复理解和运用。不仅仅有分析、归纳、综合、思维的部分,还有悟的部分,发生意义关联。一切旧的东西都能生发成新的东西,一切新的东西都蕴含着旧的东西。发现学习可以缩短高级知识和低级知识的距离。让学生发现新知识,越来越有自信。数学知识随着学段的增加,呈现着螺旋式上升的结构,各学段之间的知识和方法都是关联的,我们要让学生搭建清晰的知识结构,在不断容纳新知的过程中丰富充盈知识结构。让旧知得到巩固与拓展,让新知在旧知的滋养下不断生长、开出灿烂的花朵。
最近我外出培训时,我发现每节课的尾声,老师都会问学生“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这是基于数学的知识技能展开回顾,而当我听到一个老师问“今天这节课你是怎么学会的?”时,我感受到了老师对于知识形成过程的关注。这是基于数学学习的方法经验和数学的思想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在今后的课堂中,我也会多多提问“你是怎么学会的?”让学生完整经历探究的过程,明晰知识的产生由来,这是高于知识层面的数学本质理解,也是高于技能层面的数学思维活动。注重体验与经验积累,让学生在增长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发展思维与能力素养。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1
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新教材的编写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图文并茂,版式多样、风格活泼,色彩明丽,能吸引学生阅读,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教材实验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新教材的编写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图文并茂,版式多样、风格活泼,色彩明丽,能吸引学生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因此,面对耳目一新的教材。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理解教材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创设亲身体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安排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许多情境图完全可以通过学生实际活动,亲身体验来表现。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学习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所以教学时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游戏,表演等实际活动将情景图所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景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情境中,增加实际体验,亲身感受数学,还可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静态的画面动作,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渲染气氛,创设学习情境。
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经历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让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新教材的突出特点之一。例如一年级上册“分类”一节的设计,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商店货物的摆放形式引入,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理解、体会分类的含义和作用;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体会、理解对同样的物品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分法的分类思想;新教材的这一编排不仅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了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是教师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实现了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知识、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
二、创设求异情境,感悟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新教材体现的是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用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发表独特地见解。对于学生的不同想法,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创造性活动的信心。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不同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的多样化。”新教材从学生接触计算开始,就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例题中呈现多种计算方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想法,教材算法多样化的突出,使我们又一次体验了新教材实验带来的课堂变化,不仅使学生体验了向他人学习,不断修正自己观点、不断完善自我、实现把数学知识自己发现或再创造的重要意义,也使教师又一次领悟了要尊重每个孩子思维的个性、支持、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内容以“情境串”的形式出现,使例题更具开放性,使学生更能体验到探索的乐趣
新教材的又一特色是教材内容以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或故事为题材,把一个单元的知识以“问题串”的形式连接起来,使数学问题情境具有连续性或故事情节,给学生提供了从数学角度选择信息、组织信息、解决问题的机会。例如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把需要教学的多个数学问题全部放在了“游乐园”情境图中,“看木偶戏”是用加减法解决问题;“面包房”是会用小括号解决问题;“跷跷板乐园”是用乘法和加法解决问题。这样的编排,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首先把整幅游乐园情境图制做成课件,以和学生共游游乐园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因为游乐园是学生最喜欢的去处之一,所以借机引导“在这么多的游乐项目中,你喜欢那一项?想到了那些数学问题”学生纷纷发言,提出了自己喜欢的问题“我喜欢看木偶戏,想知道看木偶戏的有多少人?”“我喜欢玩跷跷板,想知道玩跷跷板的有多少人?我去了能不能玩的上。”“我喜欢丢沙包,想知道丢沙包的有多少人?”“我看见有两个同学要去买面包,我想先去买上面包再去玩,也想知道买面包的时候会有什么数学问题”……(师)“那好,下面咱们分别帮同学解决这些问题好吗?”然后引导学生探索分别解决问题。整个课堂教学使学生现实生活与数学问题浑然一体,各种数学问题在一连串的真实情境中依次解决,使学生在一连串现实的、有挑战性的问题中学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学习体验,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
当然,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是很多的。手段不尽相同。但无论什么方法,都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一代新型人才。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2
开学后,我重新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此我有着以下几点看法:
一、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求。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特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理解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学科新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明确教学目标,透彻地去分析和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深层次的教学思想,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设有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突破重点、破解难点,通过高效合理地利用教材来丰富课堂,让学生学有所得,增进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三、健全新的评价机制。
评价不但有终结性的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侧重的是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更好的发展,这样,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才会有始有终科学的。
四、应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推进课程改革。
儿童是最好的教师,尤其当我们这些中青年教师面对这么一群可爱的学生时,自己同时也是一个受教育者的角色,教师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更好的发展,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待他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学生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更好地更健康地成长。而完成这一切的先决条件是一个合格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健康积极的人格素养,积极进取的创新意识,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条件,才能很好地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学习,持续发展的环境,帮助学生们获取各个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对国家、社会的有用之才。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践行理论,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水平。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3
开学后,我重新认真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此我有着以下几点看法:
一、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求。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特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理解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学科新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明确教学目标,透彻地去分析和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深层次的教学思想,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设有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突破重点、破解难点,通过高效合理地利用教材来丰富课堂,让学生学有所得,增进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践行理论,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水平。
我认真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我感受到这次课改绝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育人要有新理念
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二、教学要有新方法。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索求得解决的问题,应大胆地放,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闹,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视“学困生”的现象,这即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严重影响着整体数学素养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涨船高”,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产实践,所以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学生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这样,一方面学生会主动联系身边的实际问题来学习数学,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轻愉快的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4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教材内容呈现的方式更符合儿童的特点。
新教材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生动有趣,呈现方式丰富而开放,由原本教师的教本变为学生的学本,更似儿童喜爱的课外读物,深受小朋友的喜爱.小朋友被这些有趣的课题和漂亮的插图深深吸引着,对数学书简直是爱不释手.通过说一说,试一试,练一练,做一做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和体验数学,体现了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5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很多年了,在这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教师们。我们曾经困惑,不知所措,但通过学习,我们又以新的姿态站在教育前沿。寒假,我又认真的学习了一遍《数学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我们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切实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下面就谈一谈我的一些学习体会:
一、教育理念的转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陈旧观念,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而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从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学有价值的数学。
二、要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合理运用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学习方式,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提倡这样的新的学习方式,是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如果在计算课上,讨论一道计算题,出现了10种、20多种的算法,教师还一个劲儿地给予鼓励,临下课时,只简单地说了一句:“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其结果是班上思维迟缓的一些学困生确是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产生了干扰。这种情况是不是我们鼓励的个性化呢?我认为不然。数学是讲“优化”的算法,“优化”的含意是要求寻找最简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诚然,在多种算法中,有的并不见得有优劣之分。但是,一般情况下,总有个最基本、最一般或最佳的算法。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去比较、去评价,并使大家掌握那些公认的更好、更一般的算法,以便举一反三、闻一知百,否则就失去了教育的功能。算法多样化绝非是越“多”越好,切忌一些无价值的重复。总之,一切要从儿童的实际出发。
三、对教学以及学习方式的认识:
新课程标准来看,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就培养能力而言,自主学习是发展潜能的桥梁;从教育实践来说,自主学习也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新课程的改革迫使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倡导自主学习。什么是自主学习?指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内在的或自我激发性的学习。自主学习就是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打好基础的。它把学生作为主动的求知者,在学习中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运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教学中我认为:激发兴趣是自主学习的诱因。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课堂变得生动、轻松起来。其次,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教学中我们应该创设宽松和谐平等民主氛围,让学生想象驰骋,感情激荡,思路纵横,乃至异想天开,自然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引发创造的潜质。还有,建立一个激励评价机制也很重要。激励性的评价,能给学生以帮助,给学生以鼓励,给学生以信心。评价中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及变化发展,既关注水平,更要关注学生情绪态度。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愿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的习惯。
总之,新课标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我们也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通过这些天的学习,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再迷惑、彷徨,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努力使自己成为新时代合格的人民教师。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读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06-20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08-17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03-02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07-23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03-09
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范文07-11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07-24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02-16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