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时间:2023-03-19 14:45:49 读后感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就是数学》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1

  《我就是数学》这本书里面不仅仅有我们需要关注的细节,也有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华老师以其精美的语言、博学的内涵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有一个精美的案例,这也引发另一种反思,这正是我们很多老师缺乏的反思。一种对细节无比重视的反思,一种变平视为仰视,以生为师的教学理念。

  “心灵的蹲下”,这是华老师拉近学生距离的方式,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尽力使自己具备“儿童心灵”,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眼光”去看待,用“儿童的情感”去体验,用“儿童的兴趣”去爱好……反思自己的教学,总想蹲下来,但真正蹲下来的只是身子而不是心灵,以“浪费时间”的眼光去催促孩子们掌握新知识,却没有从孩子的发展水平去体谅,去引导他们,去开发他们从兴趣去学习新知识,造成孩子们的厌学情绪,在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成功,我们喜欢把责任推到孩子们的身上,却忘记我们自身的问题。

  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都是老师的一言堂,华老师对插嘴的学生,对自己说不的学生,总是敬礼。我们需要仰视孩子,才能给孩子们充分的自由,让平等的对话和沟通真正实现。“课堂因融错而精彩”,这是得到众多老师的共鸣,但是在实际的'公开课上,我们的老师总怕孩子们出错,总怕孩子们不按自己的思路走,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也是有这样的状况,我们的课堂是孩子们的,我们越是担忧,那么我们回答孩子们生成的问题也就越缺乏,也是我们越来越不敢上公开课的原由。

  细节是一种关注,一种体察,是一种创意。华老师针对每一个教学细节,不管是听课还是上课,一次有一次的试上中,能发现不同的问题,这也使得我们听到的课堂更有深度,更有魅力,更让孩子们“不想下课”。对细节的追求,也使得课堂焕发更强的魅力,更深的蕴意。读华老师的书,让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向华老师学习处理细节的方法。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2

  我一直都很崇拜华应龙老师,佩服他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精湛的教育教学艺术、深厚的文化底蕴…..我经常在想:为什么华老师的课上得那么好?他有什么过人之处?今天,我终于有幸拜读他的教育随笔《我就是数学》,本书一共六辑: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生活感悟。这本书读到最后,我似乎找到了华老师的课为什么总是那么精彩,学生听了为什么不愿意下课的`答案——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

  华老师出身于农民家庭,对农民有着一种天然的情节。他认为教师应该像农民热爱自己的庄稼那样热爱自己的学生;像农民精选种子那样精选教学内容;像农民深耕细翻土地那样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像农民对长得不好的庄稼从不责怪庄稼而是责怪自己那样,反思课堂的遗憾与自己的关系。一位哲人说:“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一个置身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生命体。在生命的每一刻,他都在成为却永远尚未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人的成长,并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精神和灵魂的发育、成熟和提升。知识是容易传授的,技能是容易训练的,但是精神和灵魂的成长却需要“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像农业一样需要信任,需要宽容,需要耐心,需要期待,需要守望。正如华老师所说:“觉得能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是件很踏实、很幸福、很惬意的事。”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更不是商业。如果我们每位老师都能学习华老师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那将是教育的春天,学生的春天!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3

  喜欢华应龙的课,更喜欢他的书,华老师的课之所以那样精彩,很多都是来自于他在课前的慎思。他的书,耐读,实用,都是课堂我们天天经历的故事,他处理的有趣,得当,令人佩服。

  他备课认真,如在“角的度量”一课,他思考能否创设一一种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经过多天的搜寻、比较、思考,他设计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配玻璃的情境,但与同组老师讨论后又否定了这一情景,几易其稿,才定稿。

  了不起的“善待差错”“感谢差错”,的处理法则。他告诉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灵活地纠正。华老师对于差错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把“阳光心态”传染给了我们,相信“课堂因融错而精彩!”。要学习华老师那种教师的智慧就是要善于从学生95%错误的解答中发现那5%的正确的东西,给予热情的肯定,并积极加以引导,让学生一步步推倒那95%的错误。这就是大师的风范,所以华老师是数学,我们均应学习他的融错艺术。

  最让我值得学习的就是华老师的`课后反思,学生的一个错、一句话,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不经意的行为都会让他思考良久。课后他都会回想每一个教学环节,总结好的地方与不当的地方,最应当学习的当是他反思后的再实践,他认为再实践是对反思的检验与进一步反思的催生。

  当我学到这里时真的感觉甚是惭愧,因为自己在讲过新课后并没有认真去写反思,去记录,反而每当讲完一节课,把很多生成,和资源白白浪费。我为自己的怠惰而感到深深的不安,所以,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手不释卷,也要去思,去想,去记录,做教书的有心人。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4

  《我就是数学》读书体会林海燕今年开学初,我购买了华应龙老师的《我是数学》这本书,这是他的教育随笔总汇,记录了他平时教学生涯中的点点滴滴。他出生于农民家庭,因此对农民有一种天然的情结,他把教师对学生,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等同于农民对庄稼和农田的热情,那是一种出于生命本能的一种热爱。他爱学生,像农民精心选种那样钻研文本,选择教学内容;像农民翻耕农田那样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像农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呵护每一株庄稼那样,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地发展。庄稼长不好,农民会反思自己的播种施肥环节哪里出了问题,及时改正,补救;教学中也是样,每节课后都要进行反思,二次备课,三次备课,用最适宜的方法传授知识。叶圣陶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细细品味这句话,是不是也是表达出了上面所讲的意思呢?在书中我也了解到华老师十分注重课中的求索,即便“擦黑板”这样的小事,他也能从中受益,他的这一举动,既显示了对学生的尊重,又对学生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既显示了教师的一种精神,也显示了教师的一种气势。所以,年轻的我更应该学习这种无声的教育为自己修炼一堂人生之课,这样才能更好的`传授给学生知识,才能更好的教学生如何做人。后来又读到“蹲下来与孩子对话”时,我真的是感受颇多,对于学生而言,老师们总是那么高高在上,总是那么有威严感,所以他们不容易与老师亲近,那我们的老师又该如何呢?

  我们真的是要蹲下来与他们对话才行,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同等的位置与他们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交流情感,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才会越来越近,我们的教学也会一跃而进的。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5

  暑期捧读了华老师的《我就是数学》,如同自己就坐在华老师的课堂里,听他上着与众不同的数学课。这本书主要撰写了许多篇华老师的教育随笔,每篇教育故事中,华老师都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还引用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这与华老师慎思、“懒读”脱不了关系。

  开书第一篇是《脑壳磕破后的笑声》,不得不说华老师就是华老师,他竟然能将磕破的脑壳和一顶帽子合成一件难得的教具,由帽子各种各样的功能过渡到中括号的功能上,与教学内容衔接的天衣无缝。我想,华老师磕破脑壳是无心的`,但是他能把自己的这种尴尬巧妙地利用起来,能把突发的、不期而遇、不利的事件,转化为难得的、恰到好处的、有用的教学资源,确实难得的,这也正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所苦苦追寻的。

  为何华老师的数学课,有独特的色彩和光亮,有丰富而深层的内涵?通过对本书的阅读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以下两点,第一,华老师是真正的热爱阅读,并且乐享其中。即使工作再忙他也会读书,阅读已经成为他的一种生活习惯。他读来了技巧、读来了观点、读来了方法读来了思想,更读来了自己的进步。第二,华老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课堂,一遍又一遍问自己,这样处理是不是会更恰当些?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华老师对于一盘没下完的棋,一位女生的一句话都会让他思考良久。更是在“有奖摸球”一课中,就因为学生的一声“坑人”,让华老师作了三次的反思和再实践。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实践、反思、学习应当是不断循环的,只有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我们的专业素养才可以不断的提升。

  如果说,华老师精彩的课堂让你流连,温暖的故事让你赞叹,真实的感悟让你共鸣……或许,只是因为——

  他为数学而来!他就是数学!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06-20

读我就是数学有感08-24

初中作文我就是我初中作文我就是我11-30

我就是我作文06-13

我就是我作文11-28

我就是我的作文11-24

精选我就是我的作文06-20

这就是我02-04

我就是我随笔散文06-19

我就是我的作文例文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