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出师表》有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出师表》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出师表》有感1
苏子云: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岳少保亦书: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上先生文辞、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
余尝遍观诸葛之文,每读至此,亦唏欷不已,终日心有戚戚焉。然细细思量,乃恍然悟之。世人皆知孔明之智者莫能及也,亦知孔明之忠莫能及也,故读出师一表真名世,长使英雄泪满襟,千百年来,莫不涕泣零零也。余以为:先生文章,虽有所赏;先生之心,虽照日月;先生之情,亦可谓流贯四海;然先生之智亦难如众之云云耳。君若不信,举此表所云,固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意,然若论其人,则易为忠丧智,而愚若为木也。何为哓哓者也,究其缘者,是以众人之惑惑也。
《出师表》云:受任于败军之计,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二十有一年,先生妄动兵戈,疲于奔命,向来可理朝政?况先生空怀复国之心,然复国无望,于功何哉?岂不悲乎?当是时,百姓思定,先生非不知。欲夺天下,乃中饱一己之私囊,岂为天下黎庶计久长?
朝野上下,黄门专横,把持朝政,乃阿斗昏昏不可终日之祸根也,先生非不知,然何以无动于衷,乃殆及江山社稷也。
马谡,《三国志蜀书》云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且为先生献计,平定南方,永绝后患。可谓学富五车矣,然不善兵。先帝尝告汝曰幼常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先生执而用之,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致使街亭一役,毁于一旦。至今思之,犹令人嘘唏不已也,先生明知其不可用而用之,可谓昏矣!
彝陵之战,白帝托孤。先生欲报先帝知遇之恩,六出祁山。然每每无功而返,何为?阿斗之掣肘也。阿斗愚懦,先帝欲令汝危难之时,取而代之。余辈姑且不论备之真心与否,为天下苍生,亦当取而代之也。若由先生再假以时日,励精图治,何至于蜀国不兴,朝廷不明,国土沦丧矣。此所谓尽小忠而失大义也。
东吴陆逊,文韬武略俱全,幸陷于八阵图中,先生怜其才,纵虎归山,终成大患。可谓妇人之仁也。后有诗叹曰: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先生之举,岂不令后人所痛惜乎?
亮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固复国心切,心神难安,事必躬亲,殚精竭虑,以致病入膏肓也!叹矣,况先生空有满腹经纶,先生之后,几人能当!先生贵为人师,亦差矣。
余读《出师表》者,情郁于胸,中有万丈波涛,吞云吐雾,终日不息也。然先生一颗拳拳忠贞之心,汉帝不解,左右不知,庶几哀叹者乎。
嗟乎,吾尝观三国之书,先生出祁山前,一谋士曰:丞相,下官夜观乾相,相星光弱而无生,非贵之所兆,不宜出行。然先生未听也,曰:谋事在人,成事岂能由天也,区区天象安可信乎?试问先生本上知天文,下识地理,今却视而不见,匆匆而行,急欲灭魏,终落得死不瞑目,懿生喜貌,蜀亡国辱。何也?先生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下臣告之,先生非不知,然蒙先帝重托,拳拳之心,无以言表,深叹时局维艰,时不我待也。一子既下,满盘皆输。乃以一智之化身,中道崩殂,弃蜀而去。直让天下嗟呀叹惋,痛彻心扉也。
而今以事论事,凡躁者难以合谋,凡骄者难以成事,《诫子书》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先生宜善听余逆耳之言矣。
后记:诸葛魂断长江,唯存几许文,今感其忠心,固叹时之意,丞相需见谅也。
读《出师表》有感2
这节课给我一个强烈的认识: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加以改造,应该时时创新课堂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非常不适合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学生在下面就不注意听讲,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效率就会非常低下。这节课就是这样,以往我讲得口干舌燥,强调学生要注意听讲,但是仍有部分学生的心思根本就没有在课堂上,有的在玩小东西,有的随意地翻阅课本根本就没有看课文,甚至有的在小声地说话。教室里虽然安静,但是好像思维停顿了,凝固了一般,死气沉沉。我开玩笑地说,全班只有我一个人在学习。由于这篇课文的内容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一些字词的.意思不容易把握,翻译也就困难,因此,以教师讲解的形式来代替学习。从学生的表现来看,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的对话,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教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学习。这些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而且还是基于学生学习状况的现实。每一位负责任的教师都应该把新课改的理念溶入课堂教学之中。然而,现在课堂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传统的、陈旧的课堂教学方式仍然存在。包括我的课堂教学也是这样。这反映出我对学生缺乏足够的信任,并且没有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的意识还不够强烈。
如果,在这节课上,我让学生唱主角,以读为主,领读,分小组对读,齐读,反复读,从读中来领会文章的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然后让他们分组讨论、交流、展示,引导他们参照注释翻译句子,理解重点字词句,遇到困难时再由我点拨该有多好。只要组织得当,就一定上得精彩。《出师表》是千古名篇,其衷情感动感人至深。因此朗诵这篇课文应该感情充沛,声情并茂。范读时利用多媒体图文结合读出感情,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当然学生读得较好,非常有感情感情。学习这篇课文应该把朗诵放在首位,只要读好了,对内容也就水到渠成了。
读《出师表》有感3
也许你听到出师表这个名字还有些陌生,那我要是说出它的作者你就绝不会不知道了。它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今天我之所以要给大家分享这篇文章不仅是因为它文字优美,满篇洋溢着浓浓的爱国之情,而且这篇文章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诸葛亮,以及他对刘备能够像伯乐一样发现他身上才华的感激之情。不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开头便分析了天下形势,陈述了先帝的遗愿。希望以形势之危急,激励后主刘禅奋发图强。就从这里我们便能看出,诸葛亮与刘禅之间不止是威严的君臣关系,而是在君臣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丝期望,诸葛亮希望刘禅从那个愚笨的`少年中走出,成为可以公正严明的君王。
而后诸葛亮的笔锋一转将我们带入到当年的回忆中去。以看似平静的语调讲述,当年伯乐刘备发现他这匹千里马,并给了他充分的发展平台。让他能一展才华。如果认真读的话不难从中找出“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之类的话,充分表达了诸葛亮对刘备的感谢与感恩。同事又表达了自己北定中原,以报先帝之恩的决心。最后以一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结尾再次表达对先帝的感恩。
有些同学可能很疑惑,这刘备究竟何德何能,能让这么聪明的诸葛亮对其死心塌地。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刘备发现了自己在行军作战方面的不足,而且还发现了诸葛亮在行军方面的天赋。所以不惜放下身份,三顾茅庐来请他辅佐自己。在生活中,有人总是抱怨自己没朋友,大家都排斥他。其实并不是大家排斥他,而是他总是用挑刺的目光看别人,用表演的目光看自己。这样相较之下别人就自然而然的显得配不上他了。其实我们只要像刘备一样有挑刺的目光检视自己,用发现的目光去赞美别人。那么,你将会拥有很多朋友。
读《出师表》有感4
大家都知道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吧,他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点火烧船以及空城计等事迹令人啧啧赞叹。不仅如此,他还让周瑜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你说,他是不是很聪明机灵啊?但你可听说过一句话,叫读《出师表》不哭是不忠,读《陈情表》不哭是不孝。这里的《出师表》就是孔明先生的著作呢!你看,诸葛先生还是很有文采的呢。今天,我读这篇文章,很是感动。不信,就往下看吧
1、情况清楚,建议恰当,语言婉转
它的第一句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确实伤感,现在当务之急是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但问题也不在卫兵身上,相反,还都忘身于外了。那问题出在哪儿呢?这就看孔明先生的分析能力了,他要求皇帝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真确切!又说不能怎样。然后就侃到法律。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行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这就是婉言向皇帝进谏了。
2、荐臣理由详细,分析汉朝灭亡透彻
先荐人。郭攸之,费诣、董允,向宠是人才,但你放在那儿不用,或者奏章写得不讨人喜欢,就等于白搭,弄不好还会惹出麻烦来。你看诸葛先生就很会说话,很详细地说明了为什么要让他们担任重要职务。还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虽然现任的皇帝是扶不起的阿斗,但有这么个忠良之臣想必也感受到他的'一番苦心吧!孔明先生还分析了汉朝灭亡之由: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
3、表现自己的衷心,先帝崩后行动,促使国家兴隆
孔明先生证实了自己使刘备三顾茅庐,又怎样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已经奔波了21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然后,夙夜忧叹,又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又想平定了中原,攘除了奸凶。他又说准备兴复汉室(刘备认为自己是刘邦的后代)读到这里,我的眼睛模糊了。孔明先生,一个字忠!两个字很忠!!三个字非常忠!!!
4、临表涕零
结尾,是军师请求自己能出征,让其它人才担当好职位。又希望你昏君刘禅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我啊,会无限感谢你的!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后记:作为刘备的后人,我的心也碎了。感谢诸葛孔明,感谢忠臣们!每每想到刘禅那句这里好好,我再也不想念蜀国了!我的拳头捏紧了,他怎么能对得起先帝刘备与孔明呢!
读《出师表》有感5
今天,我们语文课上学习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出师表》。这篇文章是诸葛亮写给后汉的皇帝刘禅的。学习他我感触颇深,也感受了许多。
刚开始阅读它的时候,我都有些不认识其中的字,因为生僻字生僻词太多了。但是经过老师的耐心讲解,我最后全部能认识,并且能流利通顺地阅读下来。我取得了一些成就之后,便开始了对这篇文章的细致学习。
刚开始是让我们翻译这篇文章,了解疏通了大概意思。完成之后,我第一感觉便是诸葛亮那拳拳的报国之心和报国之志。因为诸葛亮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国家,想着北伐,平定中原,从而完成统一的大业,实现鲜丽的梦想,这才是他终生的志向。
他还有满怀感激地说:“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我仅仅是一个卑微的农民。在南阳那片地方种地,但是先帝他不计前嫌,而且不嫌我的身份地位低微,依然以他皇叔的名字三顾茅庐请我出山,这样才使我有了建军的想法。我的人生全是靠着刘备,所以我一定要好好报答!”读到这里,我感触颇深。古代的人们是多么的诚实善良,他们受点水之恩,必以涌泉相报,而我们现在的人呢,可能心底早已那么不诚实了吧!
其实诸葛亮他的考虑事情非常的周到。他不仅考虑到了宫内的事情,而且就连宫外的事情,他越考虑的很恰当得当。他不仅考虑到宫内有许多的忠臣志士,而且考虑到战场上也有许多立志要报效国家的人,所以从这点来说,他不仅是一个军事家,而且是一个政治家。羽扇纶巾,在千里之外运筹帷幄之中,这才是他的政治家风范!
细细品读此文,更能决出其中的味道。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在蜀汉这片大地上熊熊地燃烧起来。
读《出师表》有感6
读完了《出师表》,我被诸葛亮的那腔爱国热血和一颗爱国之心所深深感动了。作为掌握蜀国军政大权的人,诸葛亮并没有安享荣华富贵,而是尽心竭力地去辅佐刘禅,帮助他成就霸业。诸葛亮受刘备临终前的托孤重任,肩负着“平定中原,兴复汉室”的使命。他六出祁山,虽然无功而返,但他这种为国家兴盛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们敬仰。“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故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是《出师表》中的一段话。诸葛亮为报刘备知遇之恩,一生肝脑涂地,为刘备出谋划策,使刘备能够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夸张一点说,没有诸葛亮,就没有强盛的蜀国。有人说诸葛亮愚忠,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说刘禅沉于酒色,诸葛亮应自立为帝。
但我却不赞同这种看法,如果这样,诸葛亮就是篡位,虽然刘备临终告诉诸葛亮可以这样,但却怎能堵住天下人之口呢?诸葛亮一生为蜀国立下赫赫战功,却从不居功自傲,诸葛亮如此尽心尽力,是为了报刘备的知遇之恩,又怎能说成是愚忠呢?一篇《出师表》更显示出他的赤胆忠心。诸葛亮在他的《出师表》中建议刘禅广开言路,招贤纳才,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主张敢于纳谏,亲贤臣,远小人,这样国家才会强盛。其用心良苦,非一般人能体会。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他的《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他在诗中也歌颂了诸葛亮的北伐壮举,是的,诸葛亮的一生让我们读懂了很多,尤其是他的《出师表》。虽然蜀国后来灭亡了,但是诸葛亮和他的'《出师表》却永远是茫茫银河中一颗不会褪色的明星!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起慢慢品位诸葛亮与他的《出师表》吧!
读《出师表》有感7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南宋诗人陆游曾高度评价这篇表文,说道:“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舟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蓑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杜甫写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诸葛亮是历史上一个很值得尊敬的人。古往今来的政治家,诸葛亮几乎可以说称得上是完人。他起初跟着刘备,刘备死后,他又辅佐刘禅,刘禅是一个庸人,诸葛亮辅佐了他,大权都在诸葛亮手里。但这个人没有野心,没有把刘禅弄下去,自己来作皇帝。刘禅什么事都交给诸葛亮,从没有怀疑过诸葛亮会夺他的权。
诸葛亮在表文中写到: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小人和贤臣两个不同类别的人,竟会让身边的人有如此大的得失。这又让我联想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谚语主要说的是环境对人的影响。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举个例子:身边的一个朋友住单身宿舍,很懒,不爱干净,以前和她同住的'舍友很爱干净,东西摆放整整齐齐,一有时间就打扫卫生,屋子里总是保持清清爽爽,干干净净。时间长了她不好意思自己屋子的零乱,受其影响,也开始打扫自己屋内的卫生,也变得爱干净起来。后来那位舍友搬出了宿舍,换了另一个舍友。这个舍友自己收拾的利利索索,干干净净,但屋子很乱很脏,不愿收拾。这正应朋友的本性,索性两个人都不收拾屋子,导致屋子脏乱的没地落脚,不忍看。另一个例子:学生甲刚来我校的时候是一个诚实、上进、董事、听话的学生。因为学校男生少,需要和其他班级的男生合宿,仅一个学期,学生甲就变得油嘴滑舌、不知进取,还屡次违犯校规校纪,多次受到学校的处罚。
从这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不论一个人的习惯是好是坏,只要他(她)所在的环境是好的,早晚他(她)会变好,相反会变坏。人本身就是群居动物,时时刻刻都受身边人的影响,从价值观到审美观,从爱情观到生活观,身边人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可能都会在不经意间给自己的决定带来影响,所以如果自身定力不强,一定选择好的环境来促进自身的发展。
一听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们就会不由自主想起诸葛亮来,诸葛亮的《出师表》更是表达了一对君臣之间的感恩图报之情,《出师表》不知打动了多少志士的心,千百年来一直在他们中间传诵,激励着他们奋发有为……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经艰难坎坷,终于建立了蜀国。两年后,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十六岁。诸葛亮统率蜀军北京,驻军汉中,准备讨伐曹魏,夺取中原,光复汉室。刘禅昏庸懦弱,诸葛亮颇有后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希望刘禅继刘备遗志,振作精神,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尽心国事,匡扶汉室,统一天下。
文章中有两句,说尽了诸葛亮的一生,“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是蜀国的顶梁柱,他的这番陈词,慷慨而情深,大义而忠烈,表明自己对蜀汉的忠诚,既是报知遇之恩,也是尽为臣之责,意在劝谏刘禅奋发有为,励精图治,严明法纪,已完成刘备的未尽之业,统一中国,可谓用心良苦。
诸葛亮不仅足智多谋,更看出的是那份竭尽为蜀汉效忠的心愿,满篇尽是治国之宝鉴,而情牵其文,感人肺腑,动之以深情,晓之其大意,而且反复提到刘备的“遗德”、“遗诏”,陈述自己匡扶汉室的决。我想,诸葛亮能成为我们妇孺皆知的人物,不仅是因他的智慧,更是因为他的忠义啊。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仲伯间?”历来以诗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唯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于历史典册,而且灿烂于文苑,焕发出精神的光芒。这里面的君臣之间的忠义,感人肺腑之情,感染了千秋万代的人民,让这个名臣成为智慧与忠义的化身。
读《出师表》有感8
《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给汉后主刘禅的一封奏折。说是奏折也不太准确,它更像是诸葛亮对刘禅的期望。
当时的天下大势,大家一定都很熟悉:曹魏国力最强,孙吴次之,刘汉的势力可谓小之又小。诸葛亮请兵平定北方,意在一统中原。在临出发前写了这份奏折,当时诸葛亮采取采用了“劳师以袭远”这一兵家大忌的策略,能否平安归来,还是个谜。
虽然刘禅昏庸无能,但诸葛亮仍尽其所能,将小人和贤人的名字一一列举,希望他远小人、近贤者,重振汉室,以图完成刘备的夙愿。
我们可以想象,一位“孤儿”,早早就没了父亲,是一位位国家的贤臣,将他养大,并尽心辅佐。如果没有这一位位的贤臣,恐怕汉室以后也无法振兴。刘禅也会不再是一国之君。诸葛亮不求名利,一心辅佐皇帝,“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说明了他的忠诚。
此文是奏章,多以议论为主。诸葛亮想让后主明白先帝的'艰难,想激励他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间也说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他对刘氏父子披肝沥胆,将所有情感都融入了这一段文中。因此,《出师表》也被誉为天下第一表。
“报先帝”、“忠陛下”的线索贯通全文,处处不忘“遗德”、“遗诏”,期望后主刘禅完成“兴复汉室”的重任。虽然最后事与愿违,但诸葛亮的这份忠心,也值得后人去铭记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封带有家书意味的奏折,满含了君臣之间的真情,而这种真情,值得我们静下心来慢慢回味……
读《出师表》有感9
《出师表》一文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北上出师伐魏前给皇上刘禅的一个表又称《前出师表》,文中内容振奋人心,表现了诸葛亮勇于进取的精神和修明政治的主张,以及忠心报国、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他不求富贵,安贫乐道的品质。出师一表真名世是诗人陆游对诸葛亮《出师表》的赞扬。
从不求闻达于诸侯者出,诸葛亮身为丞相,只为天下太平、百姓安康,而不是为了自己享受富贵荣华,可见诸葛亮的品质,是历史长河中的所有忠志之士不能相比的。
而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一句中则可看出诸葛亮誓死忠于蜀国。此忠诚之心,世间罕见,虽然古今以来,也有如此臣民,但像诸葛亮这般,愿以死报于国家的,也是屈指可数,杳杳无几的。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即使死也要统一三国、兴复汉室、北定中原的远大抱负和志向。
诸葛孔明对朝廷文官侍中郭攸之、侍郎费祎、董允等人和上将大督都向宠的称赞和劝后主重用他们的言语,则表现出武侯并非嫉妒能之辈,而是希望后主知人善任,把他们安排在适当的职位上,能报效国家,使国家兴旺昌盛,这足以表现出诸葛亮对自己的国家以及君主陛下的忠诚和爱戴和他对贤能的器重,不国为他们能干就认为其会对自己的权利造成威胁。
《出师表》今天读来令人感觉荡气回肠,充满着智慧!诸葛亮真乃神人。他虽身在草庐之中,但却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对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对当时的时局分析透彻,面面俱到。未出茅庐,却知天下三分。他甚至还能呼风唤雨借东风,仿佛天地万物都为他所用。他用兵如神,运筹帷幄,能决胜于千里之外。实在令人敬佩!诸葛亮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效死不渝,鞠躬尽粹、死而后已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仁人志士!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唯一的遗憾恐怕就是没能实现刘备的遗愿了吧。以诸葛亮的才华与聪慧,竟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可悲啊!人无完人,诸葛亮也确实有不足,但丝毫不影响他光辉形象,因为他实在是无愧于一个值得千秋赞颂的人。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此时的蜀汉,国力贫弱,后主刘禅昏庸,听信黄皓之言,北方未定,汉室未兴,可谓内外交困,忧患深重。此种情势,要想实现先帝之遗愿,匡复汉室,何其困难,这位两朝老臣心里不可能不清楚。那么,是什么支撑着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是忠诚,他对蜀汉政权的赤胆忠诚。
回顾中国历史,忠诚美德久远传唱。屈原悲愤交加,自投汨罗;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苏武杖节牧羊;赵子龙长坂坡乱军救孤;魏征直言进谏,杨家将血染疆场,岳飞背刺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忠诚之例枚不胜举。尽管历史上的忠诚可能会带有某种局限,但忠诚的精神却一直为人们所传扬。
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地倒下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忠诚的篇章。
【读《出师表》有感】相关文章:
出师表读后感05-17
《出师表》读后感06-28
《出师表》教案08-26
关于出师表的读后感09-19
出师表600字读后感02-09
出师表读后感个人收获10-31
出师表翻译与赏析06-20
出师表翻译赏析06-20
后出师表赏析06-23
人教版《出师表》教案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