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时间:2023-03-10 14:59:26 秀雯 意义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精选10篇)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互逆关系。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

  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笔算

  3、导入

  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或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或1956-1142=814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

  (4)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6、练习“做一做”

  四、总结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板书设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814+1142=1956加数+加数=和

  1956-1142=814和-另一个加数=加数

  1956-814=1142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练习一P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及作图能力。

  重点难点: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应用;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说出下列算式各部分名称

  25+16=41 321-100=221

  2、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在下列算式的( )中填上适当的数。

  105+56=161

  400-175=225

  161-( )=56

  225+( )=400

  ( )-56=105

  ( )-225=175

  学生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指名回答加法、减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引出课题。

  二、指导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第1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解决,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确定用什么方法计算,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页第2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算式。

  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写的,为什么这么写。

  3、完成教材第4页第3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组内交流。

  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并说明理由。

  总结后,让学生在同桌内互相出题,玩猜数游戏。

  4、完成教材第4页第4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填表。

  反馈时重点说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

  5、师:我们学过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那么应用这些关系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

  小结后说明:应用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出示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利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验算的方法。

  三、检测评价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347+275= 914-508=

  2、四年级有学生142人,其中65人参加了书法社团,其余人都参加了美术社团,参加美术社团的有多少人?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一

  和=加数+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加法 减法 减数=被减数-差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少先队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1250克,第二小队采集了986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

  让学生先解答,再说一说整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笔算。

  4.67+2.5=6.03+8.47=8.41-0.75=

  让学生列竖式计算,指名说一说自已是怎样算的,并注意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

  二、学习新知

  1、学习例1。

  (1)通过旧知识引出新课.

  教师再出示一次复习的第l题,把已知条件和问题稍作改动,变成例1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比较整数加法和小数加法的意义。

  教师:例1与复习中的第1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例1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说出从复习的第1题可以看出整数加法的'意义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从例1可以看出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因为要把两个小队采集中草药的千克数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3)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师板书横式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写竖式,并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2)整数加法应该怎样算?

  然后让学生计算,算完后接着讨论:

  (3)得数7.810末尾的0怎样处理?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能去掉?

  2.让学生做第76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检查学生是否把小数点对齐了,最后集体订正。

  3.引导学生比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师: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启发学生说出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都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小数加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对齐。

  4.学习例2。

  (1)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得出小数减法的意义。

  教师:例2的条件和问题与例1比有什么变化?例2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启发学生说出例2是已知两个小队采集中药材的总数和第一小队采集的千克数,求第二小队采集的千克数;

  可以看出小数减法也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所以它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2)利用知识迁移使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让学生联系小数加法小数点对齐的算理,说一说小数减法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然后教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并列出竖式,提问:个位上是几减几?接着让学生看小数减法竖式,提问:被减数千分位上没有数计算时怎么办?利用小数的性质使学生理解被减数千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也可以不写0,把这一位看作0来计算,以后在计算时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这样处理。接着让学生计算,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小数点是否对齐,被减数千分位的处理是否正确,得数的小数点点得是否正确。

  5.比较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计算法则。

  让学生讨论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使学生明确这和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的关系是一样的。

  6、小结。

  教师:通过学习上面的知识,小数加法和小数减法的计算法则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启发学生说出小数加减法计算时都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都要从最低位算起。然后教师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完整地说一说。并让学生看书上的法则,齐读一遍。

  7、做第78页最上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并验算的。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八的第1-2题。

  1.做第1题,教师先说明题意,要根据加法算式来写减法算式的得数,不用再列式计算。学生做完之后,可以提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写减得的差的?使学生加深对小数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关系的认识。

  2.做第2题,让学生独立做,可以要求学生验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订正时,针对学生易出错的地方重点说一说。

  板书设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例1:少先队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千克,第二小队采集了

  4.075千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千克?

  3.735+4.075=7.81(千克)

  答:一共采集了7.81千克。

  例2:少先队采集中草药,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7.81千克。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千克,第二小队采集多少千克?

  7.81-3.735=4.075(千克)

  答:第二小队采集了4.075千克。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4、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

  教具准备:

  课件、长(正)方形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孕伏铺垫

  1、说说什么叫分数,什么叫分数单位?

  2、填空:

  (1)7/8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5/9里有( )个1/9;( )个1/8是7/8。

  (3)3个1/4是( );4/11是4个( )。

  二、探究新知

  1、刚才大家表现非常出色,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的听力,请听题:把一张饼平均分成8份,爸爸吃了3/8张饼,妈妈吃了1/8张饼。

  (1)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指名说)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随机板书。)

  ①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

  ②爸爸比妈妈多吃了多少张饼?

  ③还剩多少张饼?

  2、解决问题

  (1)要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想一想,该怎样列式?(指名说)

  3/8+1/8=

  (2)你能计算出结果吗?试试看。先独立算,再小组合作。激励有困难的同学借助手中的学具折一折,涂一涂。

  (3)师:3/8+1/8的和是4/8,请同学们观察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分母没变?分子是怎样得到的?(指名说)

  (因为3/8、1/8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用两个分子相加,分母不变。)学生边说教师边完整板书计算过程。

  (4)结合手中的学具,观察计算结果,还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为什么?( )

  3、思考:

  ⑴通过计算上题,想一想分数加法的含义是什么?

  4、⑴让学生试着解答课前提出的其他问题。⑵反馈,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⑶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减法?分数减法的含义是什么?(教师适时点拨)

  5、⑴观察这几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⑵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怎样计算?应注意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P105页做一做。

  2、小丽看一本书,已经看了全书的7/12,还有多少页没有看?

  3、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给学生进一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留下了空间,同时也激起了学生进一步自主探索的兴趣。】

  四、拓展应用

  结合生活实际,列举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例子。(指名说信息提数学问题,大家列式解答。)

  【设计意图: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且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的.应用价值。】

  五、课堂评价

  1、小结全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如果你是老师,你会给大家留什么作业?

  2、集体评价:学生自评、互评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

  3、教师评价: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有代表性的行为表现等。【设计意图:通过总结评价,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经验。】

  六、板书设计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例:把一张饼平均分成8份,爸爸吃了张饼,妈妈吃了张饼。(请听题)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应化成最简分数。

  教学反思:

  从课堂实施上看,大部分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时,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探索计算方法时,让学生重点探究“为什么这样算”,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其处于欲言不能,欲罢不止的亢奋状态。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想法,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从而达成共识。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简单小数加法计算过程,将整数加法方法迁移到小数加发计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看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小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铺垫孕伏

  笔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怎么计算的。

  8+6=?

  28+5=?

  37+9=?

  (三人板演,其他学生练习在课堂本)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

  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获得的信息所提出的数学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教师从学生的众多问题中选择一个加法的问题。(说明减法的问题明天再研究)

  2、合作学习:小数加法教学

  教师先提示:这道式子是小数加法。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是相同的,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教师板书:小数加法)。

  小数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小组合作、交流)

  (可能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一是以元作单位用小数,二是以角作单位用整数)

  引导观察比较:整数加法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列坚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学生试笔算小数加法(小组合作)

  3、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坚式计算小数加法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怎样计算?

  反馈练习:

  1、列出2.8+2.1、 6.4+0.9、 19.2+0.9的竖式,然后计算。(订正时注意是不是小数点对齐)

  2、96页做一做。

  三、总结: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地方不同?

  四、作业

  练习二十二1题第一部分、5题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小数减法计算方法,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减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简单小数减法计算过程,将整数减法、小数加法计算方法迁移到小数减法计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看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小数减法计算方法。

  一、准备题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怎么计算的。

  25-8=?

  3.7+0.8=?

  71-52=?

  10.7+0.5=?

  二、探究新知

  根据学生昨天提出的减法问题让学生列式然后合作学习。

  (可能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一是以元作单位用小数,二是以角作单位用整数)

  引导观察比较:整数减法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减起;小数减法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减,列坚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学生试笔算小数减法。(小组合作)

  3、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坚式计算小数减法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怎样计算?

  当十分位上被减数不够减时,向个位借一为什么到十分位作十?

  4、反馈练习:

  1、

  13.8-4.7=

  5.2-1.9=

  10.8-5.9=

  2、97页1题后面部分

  三、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四、作业

  97页2题、3题、6题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6和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

  情感与态度:利用“一图四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

  掌握6和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

  四、教法和学法

  教法:直观演示法,探索操作法,游戏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和小组合作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4朵红花和3朵绿花,3个蓝色的三角形,3个粉色的三角形,学具圆片。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6和7的组成,我们先来玩一个有关6和7的对口令的游戏,好吗? 师:注意看,我说1,我对5,1和5组成6。看来小朋友们前面的知识学得非常好。

  (二)探索新知

  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你看,小白兔站在自己的地里,多么高兴啊!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1个白萝卜和5个红萝卜。)

  师:你观察得可真仔细,那么小朋友们看到这幅图,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吗?

  (一共有几个萝卜?)把问题板书出来

  师:很好,谁能解答这个问题呢?怎样列式呢?(1+5=6)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一个白萝卜加上5个红萝卜一共有6个萝卜。) 肯定学生说的,然后教师再重复一次。

  师:1+5=6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我是一个一个数出来的),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我是想1和5组成6,所以1+5=6)哦,你是通过6的组成算出来的,你们想法非常好。

  师:小朋友们,同一幅图怎么就列出了两个算式呢?小朋友们,要求一共有多少个萝卜,既可以用白萝卜的个数加上红萝卜的个数,也可以用红萝卜的个数加上白萝卜的个数,结果是一样的,都是6个。你们知道了吗?

  课件演示小白兔拿走了一个萝卜。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原来有6个萝卜,小兔拿走了一个萝卜)

  师:你观察得可真仔细,谁能根据你刚才看到的,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

  (还剩多少个萝卜)板书问题

  师:老师也来提个问题,小兔拿走了几个萝卜。板书问题。 师:好,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还剩多少个萝卜呢?(5个)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小兔原来有6个萝卜,拿走了1个,还剩5个)怎样列式呢?(6-1=5)

  师:小兔原来有6个萝卜,拿走了一个,也就是从6里面去掉1个,还剩5个。

  师:谁来说说6-1=5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我是想6可以分成1和5,所以6-1=5)你是通过6的分成算出来的。

  师:接下来我们解决第二个问题。小兔拿走了几个萝卜?(1个) 师:说说你的想法。(原来有6个萝卜,去掉剩下的5个萝卜,就是小兔拿走的1个萝卜)

  肯定学生的想法,并重复。原来有6个萝卜,去掉剩下的5个萝卜,就是小兔拿走的1个萝卜,你们知道了吗?

  师:我们来看这两个算式,从6里面去掉拿走的,就是剩下的,去掉剩下的就是拿走的。

  师:下面请小朋友们看黑板。(在黑板上贴:4朵红花和3多绿花),看着这幅图你能列出几道算式呢?请先思考,然后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最后和同桌的同学说一说每道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开始吧! 师:谁来说说怎么列式。(4+3=7 3+4=7 7-4=3 7-3=4)同学们,你们都是这样列式的吗?你们是怎么想的呢?谁来说说第一个算式是什么意思。接下来说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

  师:小朋友们你们说得可真好,下面听听老师是怎么说的。加入一个小微课。

  师:请接着看黑板。(在黑板上摆三角形,左边摆3个,右边摆3个)仔细观察,然后列出算式。(3+3=6 6-3=3)还有吗?(没有了)为什么根据这幅图只能列出一加一减两个算式呢?

  师:对了,如果图中两部分数量相等,我们只能列出一道加法算式,一道减法算法。

  师:小朋友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加法算式的结果分别是6和7,减法算式是6减几或者7减几)

  师:你们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是呀,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6和7的加减法。

  板书课题:6和7的加减法。

  (三)、实践操作,巩固新知

  师:下面请小朋友拿出我们准备好的学具—小圆片。请同桌合作,一人摆,另一人根据摆的情况列出四道算式。谁听明白了老师的要求?(请一到两人说说老师的用意),大家都明白了吗?好,开始吧! 学生操作,老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师:请完成好了的小朋友坐端正。大家都坐好了,看来都已经完成好了,下面请一组同桌的同学上台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

  师:你们是谁来摆谁来写的?好,请你先来摆。根据他摆的情况,你列出的算式是,你能说说每道算式的意思吗?

  师:谁还想上来摆一摆,说一说? 学生上台操作。

  (四)回顾与整理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部分的知识,第一是,我们知道了根据一幅图片,通常情况下可以列出四道算式。第二是,学会了有关6和7的加减法的计算。

  七、作业设计

  做教材第42页的内容。

  八、设计思路和意图

  (一) 复习旧知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6和7的组成,我们先来玩一个有关6和7的对口令的游戏,好吗?

  这一安排让学生感受到是在游戏,而不是枯燥地学习。

  (二)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你看,小白兔站在自己的地里,多么高兴啊!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用小朋友最感兴趣的小动物来引入新课,随即让学生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怎么列式呢?再说说算式的意思。 2:课件显示小兔拿走了一个萝卜,让学生根据图意再列出算式。使学生知道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个加法算式,两个减法算式。同时,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两个数相加时,调换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一样。为“一图四式”做好铺垫。

  3:在黑板上贴4多红花,3多绿花。

  师:看着这幅图你能列出几道算式呢?请先思考,然后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最后和同桌的同学说一说每道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 引出“一图四式”,等学生一一说完这四个算式的意思后,为了规范说法,这里加入了一个小微课。微课的加入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环境,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通过微课的播放,学生按需学习,既能查漏补缺,还能巩固所学知识。

  4:继续在黑板上贴三角形,分别是3个蓝色的`三角形,3个红色的三角形。让学生根据图意来列式,列完后学生发现这种情况只能列出一加一减两道算式。通过这个题目让学生明白:如果图中两部分数量相等,我们只能列出一道加法算式,一道减法算法。

  5:根据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引出今天的课题——6和7的加减法。

  (三) 实践操作,巩固新知

  师:下面请小朋友拿出我们准备好的学具—小圆片。请同桌合作,一人摆,另一人根据摆的情况列出四道算式。学生在操作的时候,老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然后请小组上台来说说你们组是怎么摆的,怎么列式的。进一步强化所学的知识。

  (四) 回顾与整理

  让学生谈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最后老师总结。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6和7的组成的基础上,学习6和7的加减法,

  整节教学中,我深挖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运用多种教学形式,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和有趣的、学生喜欢的卡通动物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教学目标,掌握了所学内容,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摆一摆”环节,例题只给出一个活动情景,要求学生自己去实践的,因此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交流,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回给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可见,知识点由浅到深地编排,教师就由扶到放地进行教学,最终收到了预期的成效。因此,教材的编写是很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作为教师应该先真正弄懂教材,领会好编者的意图,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和活用教材。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5—美好回忆第20—23页

  【课标要求及解读】

  课标要求:

  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课标解读:

  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计,体会估算的重要性,初步学会估计的策略与方法

  2、经历估计事物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3、通过估算,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材分析】

  在引导学生认识千以内及万以内的数的同时,始终将数的估计与数的认识结合在一起,并专门设计了本信息窗,呈引导学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这篇日记大约有多少个字?”“这张板报大约有多少字?”等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估计的策略与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使学生经历在具体情境中估计事物的过程,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学情分析】

  在学习了近似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借助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板报内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经历估计事物的过程,引导学生能按照一定策略进行估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圈一圈,估一估学生能够认识到估算的必要性

  2、掌握几种简单的估算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计,体会估算的重要性,初步学会估计的策略与方法。

  2、经历估计事物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3、通过估算,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课件

  【学科核心素养渗透点分析】

  数学关键能力渗透点:本节课数学关键能力渗透点是数感。本节课以游览北京学生办了一份班报出发,估计一篇日记大约有多少字,引导学生用估计来表达和交流,交流估计的策略,使学生体会到估计策略的多样性,从而建立学生的数感

  数学品质渗透点:本节课数学品质渗透点是是独立思考、探索创新。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估计一篇日记大约有多少字,从而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以一行大约10个字为单位进行估计,和另一种用圈出部分大约20个字为单位进行估计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创新的理性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601人,约是( )人。

  2.小明家到学校有492米,约是( )米。 3.一台彩色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 )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 )本。

  二、探索新知

  师:学生们在游览了北京之后,写了一篇游览北京的日记,这篇日记大约有多少个字,你能进行估计一下吗?

  师启发诱导,学生进行交流

  师:先数一数一行有多少个字,取一个近似数,然后再数一数有几行,也是取一个近似数,然后就可以估算出这篇日记大约有多少个字学生动手数一数一行约有10个字,共10行一共大约100个字

  师:再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可以估算一下,你能不能尝试着将日记大约的圈一圈,圈

  成几部分,然后从一个圈中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字,从而估计一下这篇日记大约有多少字

  生:动手圈一圈,将这篇日记大约圈了5次,大体上20个字圈一圈,这篇日记大约共100个字。

  师:想一想我们是如何知道这篇日记大约有多少个字的?上面我们都采用什么方法?你能交流一下你是怎么估算的.么?学生回想,交流估算的方法

  三、巩固新知

  师:根据上面学习到的估算的方法,你能估算一下这张班报大约有多少个字吗?生交流如何估算这张班报的字数,学生可能能够看出这张班报的字数相当于4篇日记的字数,一篇日记的字数是100字,所以能估算出这张班报大约的字数

  师:下面请同学们通过自主练习第

  1、3两题巩固一下估算的方法生做练习,师生交流估算的方法

  四、课堂检测

  完成课本21页第

  2、4题

  五、授课小结

  师:学完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如果给你一段文字,你能够估算出来吗?生谈收获,谈谈估算的方法

  【板书设计】

  美好回忆

  一行约有10个字,共10行一共大约100个字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内容延续了例3的情境,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买东西时钱数是否够用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教材第97页的例4、相对应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一的第5-11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提高合作意识,培养主动探究精神,体会小数的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运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小数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月月有9元,买两种玩具价格分别是3元和5元,够吗?(两种方法)

  今天,我们继续解决在商店里购物方面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4

  1、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第96页的商店购物图和第97页的例4。

  要求学生认真读题,说出从题目中获得哪些数学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呈现出本题完整的信息,小丽有10元钱,买了1个文具盒,还想买1个笔记本和一支铅笔,她的钱够吗?如果把普通铅笔换成带橡皮的铅笔,钱够吗?

  2、自主探究

  学生根据收集的信息,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交流讨论,解决问题

  (1)、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2)、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3)、分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方法一:

  ①、先算买了文具盒后,还剩多少钱?再计算买一本笔记本和一支普通铅笔一共多少元?最后买笔记本和铅笔的钱数与买文具盒后剩下的钱比一比,得出结果。

  列式:10-6.8=3.2(元)

  2.5+0.6=3.1(元)

  3.1

  ②、如果把普通铅笔换成带橡皮的铅笔,

  2.5+1.2=3.7(元)

  3.7>3.2 所以钱不够

  方法二:

  先算买了文具盒后,还剩多少钱?再计算买了笔记本又剩下多少钱?最后看剩下的钱

  够不够买普通铅笔

  列式:

  10-6.8=3.2(元)

  3.2-2.5=0.7(元)

  0.7>0.6, 买普通铅笔够

  0.7

  方法三:

  还可以把要买商品的价钱都加起来,看比10元多还是少?

  6.8+2.5+0.6=9.9(元)

  9.9

  6.8+2.5+1.2=10.5(元)

  10.5>10,买带橡皮的铅笔,不够

  教师提示:不同的方法可以互相检验。

  三、巩固提升

  1、完成教材第97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一的第6、7题

  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与之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对小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听说我们班的同学计算能力特别强,这儿准备了两题你会算吗?

  出示:用竖式计算。

  475+34=473-34=

  指名两人板书,其他同学在随堂本上独立完成,完成后核对。

  结合刚才的计算过程想一想,用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呢?

  预设学生回答结果:①相同的数位对齐。②从个位算起。

  追问最终达到:整数中的个位就是它的什么位?(最低位)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相同的数位对齐从最低位算起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情境图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指名说)根据图中三位同学所说的话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或减法计算的问题(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必要时应适时引导,并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例1和试一试中的问题。)

  同学们真厉害!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从这些问题中选出这四个问题进行研究。

  先看这两题(例1的两个问题),怎样列式?(指名说)

  观察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小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

  A、教学例1第(1)问。

  根据这道算式你能估算出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吗?(指名估算,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接着问:用竖式你会算吗?

  (预设:①出现例题中的两种不同的答案。②只出现正确的答案。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讨论“你赞同哪种答案?说说赞同的理由。)

  我们再一起回顾用竖式计算的过程。(师边讲边板书竖式,完成解答。)

  小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B、教学例1第(2)问。

  同学们!你们刚才用竖式计算了小数的加法,那么小数的减法你会用竖式计算吗?试试看!(学生独自完成,指名扮演。)

  学生完成后,指名说说是怎样算的,并适时强调在计算小数减法时被减数和减数中的小数点也要对齐。

  (二)比较算式“12.55+5.65=?”

  出示两位学生的作业。(得数一个是18.20,一个是18.2)

  比较这两个答案,哪个更好一些?(强调要化简。)

  (三)总结、归纳。

  (出示复习题的两道算式和例1中的两道算式的计算过程)

  提问:比较这两组题,想一想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列式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呢?先请同学们独立想一想,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组织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

  ①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方法一样都要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最低位算起。

  ②在小数加、减法中,只有把小数点对齐相同的数位自然就对齐了。小数部分末尾有“0“要去掉0把结果化简。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说说需要注意的地方。

  2、完成“练一练“第二题

  先让学生思考,独立找出错误的地方,再分别改正。

  3、完成练习八第3题。

  先组织完成(1)~(3)题,并分别讲评,最后引导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4、课堂作业:练习八1~2题。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数加减法:

  (1)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的数位对齐)

  (2)从低位算起

  (3)满十进一

  (4)末尾有零要去掉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简单了解数的产生过程,对人类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计算工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简单了解一些计算工具计数的方法,接受数学事实的教育。

  2、认识计算器面板上的按键名称和功能,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探索简单的规律。

  3、通过对计算器的运用,体验它的有用性,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计算器面板上的按键名称和功能,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探索一些简单的规律。

  课前准备

  小黑板、多媒体展台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思考与调整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大家都去过广润发吧?它每天都有很多顾客,特别是到了节假日,那更是人山人海。当顾客推着满满一车物品去付款时,营业员总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告诉他应该付多少钱,为什么营业员会算得那么快呢,你知道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二、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1、认识计算器

  你知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计算器吗?

  你了解计算器吗?今天假如你是一位计算器的推销员,你打算怎样向大家介绍你手中的这款计算器的构造?(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后再全班交流)

  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最常用的一些键,熟悉加减乘除等运算和运算顺序。

  2、用计算器计算

  大家已经认识了计算器,你会操作他吗?现在我们就用计算器来算一些题目,请把计算器准备好。

  3、教学例4

  要求李芸一共用了多少元应怎样做,先把算式列出来。

  你会在计算器上按出买铅笔的钱数吗?同桌交流按键的方法。

  你会用计算器算出结果吗?核对结果。

  同桌之间说说是怎样用计算器计算的。

  4、完成“试一试”题目

  你怎样求应找回多少元?

  可不可以把刚才的计算结果用起来?

  试着求出结果。

  用计算器计算方便了我们的计算,当然也方便我们检验了,你会检验吗?怎样判断你的.计算是正确的呢?

  师生活动思考与调整

  5、巩固练习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用计算器计算时只要从左往右依次按键就可以了。现在我们要来比一比谁算的最快,请准备好。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

  提醒学生看清数目和运算符号,认真按键进行计算,对正确率较高的同学给予鼓励。

  6、完成练习九的第8题

  先示范计算出“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使学生明确计算每次收支后余额的方法。再让学生分别算出其余各栏的余额。

  合计支出数怎样算,合计结余数呢?最终余额是多少?与刚才的计算结果一样吗?

  三、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我们已经能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了,那么计算器还有没有其他的作用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索。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在计算器位数不够的情况下学生小组讨论发现计算的规律,再集体交流。

  2、自主探索:

  1122÷34=

  111222÷334=

  11112222÷3334=

  再出示:111111222222÷333334=

  111…122…2÷333…34=

  1002

  四、布置作业

  最后我们来一次比赛,分两组:一组用计算器,一组用笔算,愿意用计算器的请举手。

  完成练习九的第7题

  五、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计算器计算,你有什么体会?你觉得今天的学习对你有用吗,能不能说说?

  教学得与失: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相关文章: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08-17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范文04-27

数学《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范文07-16

《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后反思07-20

关于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05-11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02-01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的数学教案08-23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05-18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范文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