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读后感(精选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者读后感1
我曾经在《读者》中看到这样一篇文章,说的是一栋楼失火了。防员来救人,因为路面太窄,云梯进不去,只好用人力来救人。他们拿来一块大垫子,让人们跳到垫子上。一位妇女站在第一个,但她不愿意跳,只好让别人先跳。别人都跳完了只剩那位妇女了。火越来越大,妇女犹豫了一会跳了下来。可是她却是反面落地,不像其他人那样是正面落地。这样的危险很大,可是她还是这样着地了。当消防员问她时,她却只说了一句话,让在场的人们震惊不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住我肚子里的孩子。"
看了这篇文章我深受感动。相信不只是我,你也被感动了吧。是啊多么伟大的母爱啊!在这生命紧要关头,那位妇女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孩子。孩子还没有出生,不应该就这样无辜地死去。可是妇女也不该死,为什么她放弃了自己,选择了孩子?因为,母爱。孩子是妈妈的心头肉,是妈妈的宝贝。母爱是多么伟大啊!相信天下所有的妈妈都是如此的。
想到这里我脸红了,因为我也很淘气,也顶撞过妈妈。但妈妈都原谅了我。我为自己的不懂而羞愧不已。那是暑假的一个傍晚,我没和妈妈说一声就偷跑出去玩了。玩到夜深还没有回家,把爸爸妈妈急坏了,它们晚饭没吃就到处去找我。妈妈急得快哭出来的时候我现身了,非但没有承认自己的错误还和妈妈顶嘴:"你真繁,出去玩会都不行。整天管这管那的,我又不是你的犯人!"妈妈听了先是惊讶,随即被气得发抖,狠很地抽了我一个大嘴巴。"我恨死你了!"我捂着嘴巴冲进房间,把房门用力一甩"嘭-",妈妈被关在了门外。回想起来我当时只想到了自己,完全忽略了妈妈。我想肯定比我哭得还伤心。
第二天早上起床后,看到妈妈已经亲自下厨为我准备了营养的早餐-荷包蛋,大米粥。我正在生气故意不吃,妈妈慈爱地递过来一张卡片。上面写着清秀的字迹:孩子对不起。,妈妈不该打你,可是妈妈是多么爱你啊。顿时,我的眼泪夺框而出。不,妈妈。是女儿不孝,不该惹您生气。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寸晖。妈妈,我爱您。愿天下所有的妈妈幸福,快乐!
读者读后感2
一说起冰心,大家一定和我一样,脑海里立马浮现出“大作家”三个字。我曾经认为,“大作家”一定丰衣足食,生活美好舒适,每天在书桌前写书,受大家的尊敬和喜爱。但自从读完《寄小读者》,我发现我错了,从羡慕“大作家”的生活变成羡慕自己的生活……
《寄小读者》是一本家喻户晓的著作,是世纪老人——冰心和我们小朋友以书信的形式聊天,一次一次的信就组成了这本著作。书中,大多写的是冰心介绍她的生活,其中几个部分是我记忆犹新,感想颇多。第一件是冰心与朋友望天,望月,望星星。朋友说这是牵牛星,那是织女星,使冰心情不自禁想起了儿时的生活:爸爸用手指一个一个地介绍夜空中那一颗颗闪亮的明星。思念父亲的悲痛心情使她陷入了沉思……第二件是冰心在病房里艰难写作,她是写给谁的?正是她的父、母、弟、妹。信中,冰心向他们表达了无限的思念与渴望回家的心情。
冰心与我们书信的内容实在太多了,原谅我不能一一讲述,但从刚刚讲述的两件事中,大家一定发现,冰心父母在世,她却不可以与他们相伴。父母,是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报答完恩情的人,因为他们是给予我们生命又用心抚养我们成长的人。现在,你的父母也许就在你的旁边,每天下班便可见到他们,和父母在一起,对于我们是最平常不过的事了,但对冰心却是一种奢侈。当冰心离开父母时,从此,她就没有了依靠。伤心难过时,你可以在父母怀里大哭一场,但冰心不能,这样的生活又怎能称得上“美好舒适”呢?
刚刚在说父母,现在我们来说生病。一般人生病,哪个身旁没有母亲的照顾?又有哪个身旁没有父亲的抚慰?而冰心却只有信与花,这与亲人温暖的陪伴相比可差远了,此时妈妈的'一碗羹汤是最好的良药。我们轻松拥有的,却是冰心最奢求的,这种和家人分离的生活又怎能称得上“美好舒适”?我们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同学们,不要再羡慕别人的生活了,我们要学会珍惜现在拥有的,用自己的努力创造更丰富的,只要和家人在一起,不管什么样的生活都是最幸福的!
时间关系,这次只能讲这么多了。《寄小读者》是冰心的书信,也是她的日记。听我这样说还不够使大家了解冰心的生活,希望大家能从百忙中抽出一点儿时间来读一读,书还是自己读更为好,一定会收获很多的!
读者读后感3
陈欣哥哥:
你好!
你在南京生活得还好吗。前几年我去你家,坐在客车上,行驶在连宁高速上,我感到很兴奋。现在我们家乡也有了一条高速啦,我感到无比的自豪。
打开江苏省地图,你就会发现地图上沿海岸边有一条粗粗的红线。爸爸说,那就是前两年刚刚通车不仅的沿海高速公路。它北起连云港,南接上海。是我省沿海地区重要的交通干线。
这条沿海高速公路经过我们村边。爷爷说,他做梦也没想到,祖国发展这么快。高速公路纵横交错,还有一条高速穿过我们村边。就在高速公路通车前,爷爷兴致勃勃地要上高速去看一看。爸爸不放心,要我当爷爷的向导,搀着爷爷。我们就从一处施工出入口上了高速。站在两米多高的公路上,放眼望去真令我心旷神怡。30米宽的黑色大道伸向远方。大道中间条形的花池形成一条隔离带。池边都镶有白色反光的警戒线,加上路面上的白色分界线,格外的醒目。大道的两侧是银灰色的金属护拦。护拦外侧是一排像卫兵似的松树。松树的`外延是路坡。那绿色的植被,就像铺上了一层绿地毯,保护着路坡。路坡下是一条沿路而建的水沟。这些水沟都是水泥预制板拼合而成的。每隔一段沟边就有一条暗道口。如果下雨,路面上的水就通过暗道流入水沟。水沟外是一道白色的网护拦,行人是无法跨越过去的。这是高速公路的重要屏障。
我又带着爷爷前往“沿海高速”滨海服务区。远远望去,前方公路两边的欧式建筑群显露在绿荫丛中。那高耸的钟楼像是在微笑着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三座高高的白柱托起的圆顶灯塔,像是在展示此处的风景。当我们走近那绿荫丛中,才发现加油站、修理所、招待所、商店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周围的花草树木与假山亭台相得益彰。真是风景如画。
陈欣哥哥,我的家乡的“沿海高速”美吧,爷爷经常发出感慨:现在的高速公路多美啊!高速公路交错如网。祖国变化真大呀,他要我们从小就要树立远大理想,学好文化知识,将来才能跟上时代,为国家多作贡献啊!陈欣哥哥,爷爷对我们抱有多大的希望啊,我们都要加油噢。
祝你
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
读者读后感4
文化飨宴、综艺清流、唤醒文学……一前一后,两个有关读书的电视节目在荧屏和朋友圈同时搅起了一股热潮,那些难得一见、堪称殊荣的标签也随即贴在了节目的名字上,这是对节目制作者的褒扬,也是对当下收视环境的批判。
不可否认,《见字如面》《朗读者》的成功,是多种因素交叠之后产生的聚光:既有依然需要明星名人的光环效应,也有相对克制、不以煽情爆料为看点的制作理念;既有对人生价值、人生情感的挖掘,也有对纸上文字的重塑和重新演绎。
这些成功的'因素也再一次证明文学不朽,文字不朽。无论穿越怎样的时间空间,无论历经怎样的社会变迁,那些或久远、或晚近的文字还是会和心灵很近,滋润人心,温暖生命。
然而,观赏追光下的电视读书节目,赞誉其为清流的同时,至少还有几个需要强调的背景。
一是清流也未能免俗。
真人秀节目大行其道,各类综艺花活轮番上演,观众已经审美疲劳,厌倦之情溢于言表。所谓综艺清流正是相对于这些“浊流”而言的。
在一圈低级趣味、过度娱乐化甚至低估观众智商、大量抄袭复制的综艺节目的反衬下,传递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的电视读书节目自然鹤立鸡群,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不过,清流也未能免俗,名人依然是看点,深广的舞台、绚烂的灯光依然不可或缺。
二是电视读书对阅读的重启,究竟有多大的作用。
显而易见,《见字如面》《朗读者》这种节目的核心内容,是传统电视读书节目为适应时代需求的嬗变,是对读书的重启,是一种文字在其他平台上的再生。
可是,正如现代媒介批判经典《娱乐至死》一书的作者尼尔·波兹曼所说,影像要求造成视觉冲击,要求有更多的画面。或者说,电视这种媒介的天然属性,本身就很难给人以完整的理性思考,只能是一种碎片化的,感官冲击强烈的叙事。
比如,《见字如面》也好,《朗读者》也罢,都在——读,这种读,是有声音的读,是有情感的读,也是有选择的读,选择语速、选择重音、选择声调,等等。这是节目的亮点,可能也是和正常读书最大的不同。
比如,电视节目节奏的推进是线性的,而读书则是可以跳跃的,甚至是可以停驻的、反复的、回旋的。比如读信,我不知道怎样的声音可以读出“意映卿卿如晤”,怎样的心情才能读出“少卿足下”,我不知道“醒来觉得甚是爱你”应该怎么表达,“我的良心就是你”应该怎么寻找重音。可是我知道,在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每个人的体验可能都不一样。
读者读后感5
每天下班回宿舍,闲来无事都会捧着一本《读者》细细品味。
每次,当我买回一本《读者》,我都会认真看“卷首语”,我觉得,一本书的“卷首语”是很重要的,《读者》的每一篇“卷首语”都会告诉人们一个深深的道理,让人印象深刻。
深夜,静静的躺在床上,手捧着一本《读者》,当我读完几篇故事时,心中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读后感。
其中有一则寓言给我印象深刻故事是这样的:光滑的墙壁上,一只蚂蚁在艰难的往上爬。爬到一大半,忽然滚落下来,这是它的第七次失败。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角,一步步往上爬了……
第一个人注视着这只蚂蚁,禁不住说:“一只小小的蚂蚁,这样执着顽强,真是百折不回啊!我现在遭到一点挫折,能气馁退缩吗?”他觉得自己应该振奋起来,来勇敢地面对他在生活中的那些困难。
第二个人注视着这只蚂蚁,也禁不住说:“可怜的蚂蚁,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位,它就能很容易爬上去;可是,它就是不肯看一看,想一想……唉,可悲的蚂蚁!我正在做的那件事,一再地失利,我该学得聪明一点,不能再蛮干一气了——我是个人,是个有头脑的人。”果然,他变得理智了,他果断地放弃了原先错误的决定,走上了新的`道路……
当我看完这一篇故事后,我陷入沉思,想想,一只小小的蚂蚁的体积与我们一个人来相比是一个多大的天壤之别啊!但现在的我们与蚂蚁也有一种天壤之别的地方,那就是——精神。
一只小小的蚂蚁途径了7次失败都还不放弃,而现在的我们呢?也许1次小小的挫折有可能会让我们放弃了以及整个人生,也许你会笑我说,一只蚂蚁怎能和一个人相提并论呢?但是的确是这样的,就比如一些感情失败的人!他有可能会因为人生中的这一次挫折而放弃了整个人生,也许会天天呆在家里上网啊,玩碍…跟甚者连自己的生命都要放弃,一点也不想想家人,让我觉得这种人真是白活了这么多年啊!
我觉得这种事没什么不可能的,因为我坚信挫折能锻炼一个人的心,也能就此毁了一个人,也许因为这样,很多人都想远离挫折,甚至逃避挫折,当是人人心理都应该明白那是不可能的。
蚂蚁的这种精神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应该像蚂蚁那样不要轻易被挫折而打败,即使命运将自己避进死角,只要心中有盏不灭的灯,生活就会展开新的出路和生机。
读者读后感6
我很喜欢看《读者》这份杂志,因为其中有很多故事能给予我启示。前不久看到的一篇短文中,女主人讲的一番话让我颇有感触。她是这么说的:“有一回我回家,在电梯的镜子里看到了一张困倦、灰暗的脸,一双紧拧的眉毛,烦恼的眼睛……把我自己吓了一跳。于是我想,当孩子、丈夫面对这样愁苦阴沉的面孔时,会有什么感觉呢?假如我面对的也是这样的面孔又会有什么反应?接着我想到了孩子在餐桌上的沉默……”
我看着看着,不禁联想到,我家门口的那面镜子。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也会时常会在出门前匆匆地在镜子前偷偷地瞄上几眼,只是为了检查一下自己的衣服是否合身,头发有没有不听话,脸上皮肤是不是很干燥……可是却从来没有检查一下自己的心情是如何的。
说实在的,当班主任工作一年了,教育教学水平未见长进,埋怨、批评学生倒是有了一套。什么拖拉作业,打架吵嘴,不愿打扫卫生,文明礼仪卫生得不到五星等等,每天都会为这些琐碎的事情生气,哪怕已经气到无气可生之时,也要装腔作势一番,因为要让他们知道老师很重视啊。现在回想一下,当我生气时,大发雷霆的样子在镜子中会是怎样呢?我的学生第一次面对这样的面孔会害怕吗?那第二次、第三次呢?……接着我想到了学生由开始的惧怕到后来的漠然、无动于衷。
短文的最后写道:“天下的好与坏,幸与不幸,快乐与痛苦,常常是一体的两面。一念之间的转换就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世界。”现实生活中的我乐观开朗,很喜欢“转念一想”这个词,也经常用“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话来教育那些容易冲动惹事的学生,那我何不以此为转机呢?想想他们平时是很淘气,很贪玩,但这又何妨呢?“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嘛,我小时侯不也常拿这句话来与家长作斗争的'吗?;想想明明平时作业拖拉,生字词常默不及格,可是他今年不也说出了一句令我感动的话吗?“我虽然身体不舒服,但我不要回家休息,因为作业还没完成呢”;班级里总有调皮的男生“惹是生非”,每次不是总有人“临危不惧”、“挺身而出”吗?……想想,想想,与孩子们相处了那么久,他们一次次对我的宽容还少吗?
雨果说:“……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孩子们的心灵是如此纯净,即使他们偶尔闹一下情绪,撒一下娇,我们也应该象他们一样,宽容对方,给自己一个好心情,给孩子一个好心情。所以,提醒自己下一次照镜子时,别忘了检查一下自己的心情。
读者读后感7
看《读者》,是我的一种习惯,每次晚饭后随手翻阅、细读,总会有无数个灵光一现的瞬间。于是,对于亲情、对于人生、对于生活,在那一个个瞬间,都会有种种新的理解。它没有说教,只有体验。它像长者,指引年轻人走好人生的旅途;它像哲学家,在侃侃而谈中给人以启示,让人从中得到人生感悟。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它像一弘清泉,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它让你引发对大自然、对社会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让你懂得去关注亲情,享受爱情,珍惜友情。那一篇篇睿智的文章,给你鼓励,看一些漫画或幽默故事,让你开心,启迪你的心灵,给人爱心、正义、睿智、纯真的引导和熏陶,使我们充满了一颗感恩的心。
记得有一篇文章叫《信任》。文章记叙了想为爷爷买助听器而少带400元的我正为难时,店主主动提出:下次给吧,就当我借你的!我知道原因是不想扫了兴冲冲的老人家的兴致。老人家脸上洋溢着的快乐让人感动,店主想帮他把快乐延长。“他将信任给了我,并带给了一个不相识的老人一份快乐,多么善良的人啊!”当作者做出如此感叹之时,我的心中也产生同样的共鸣。作者很快把所欠的钱还了,而在作者和我心底激起的,却是做个善良诚信的人的涟漪。其实,世间最美好的`情感莫过于信任带来的愉悦了。如果人人都生活在充满诚信的社会里,没有担心受骗的惶恐,没有被骗的气愤,人与人之间没有戒备,那该多好啊!
另一篇让我深有感触的是《我有103个孩子》,这篇文章写了一名山区教师在山里教书教了13年,即使他连粮食也没有,即使他和妻子吵架吵得要离婚。即使他每天要背着50斤泉水上山,即使他没有工资,他也不曾改变过他的想法——教孩子们念书。多么伟大的一名教师,最终他获得了“贵州十大杰出青年”的荣誉称号。
就这样,在无数个与《读者》相识的日子里,每一瞬间,那真,那善,那美,在我的心底里升华成了一轮明月、一盏香茗。《读者》它有一种神奇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只有与《读者》交往久了、深了,才会发现:它会让你懂得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深刻道理。《读者》是一本感人至深的杂志,也是一本能给人深刻教训的杂志,我喜欢它!
读者读后感8
别让不好的家境当成你变成好孩子的阻力,而是要让它成为你的动力。
父母不会站在原地等你。
因为时钟的滴答声而睡不着,这是一个缺乏安定感的自己。在不知不觉中睡着,而不在乎时钟的声音,就等于与它合二为一,变为一体了。
当我们为奢侈的生活而疲于奔波的时候,幸福的生活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唯有内外都柔软,没有预设立场的人,才能一心一境,情景交融,达到一体心的境界。
两手空空的时候,我们因为不怕失去,无畏的进取着,而一旦我们获得了某些果子,就变得怕失去,于是在享受安逸中变得慵懒,并渐渐失去创新的勇气。以至于,当安逸渐渐成为鸡肋,我们就会陷入食之无味,弃之难舍的尴尬境地。生活的意义不应该是对安逸的享受,而应该是,充满快乐,每一天都能燃烧着生命的激情。
当安逸成为鸡肋,舍弃安逸不只是勇气,更是一种睿智。
一位画家,为坐在马路边正在乞讨的一位乞丐画了一幅脸部素描。起初,乞丐并没有认出纸上那个神态自信、倨傲不羁的人就是自己。当画家向他指明后,他显然十分震惊。半晌之后,他语气坚定地告诉画家:“如果这就是您眼中的那个人,那他就一定是将来的我。”果然,若干年后,再次出现的他已经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
这是《读者》刊登的一则短小精悍的小故事。述说了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人生哲理:自信,可以让人生更加精彩!
人生的旅途上,本来就布满了荆棘,能否抵达理想的.高地,就看你有没有勇气穿越过去。而这勇气的组成因素中,最为关键的当然是非自信莫属了。你尽可以先别想着前面的路有多么难走,而要相信:我一定能走过去!然后鼓足勇气,大步向前;而不要红着脸,腼腆地自言自语:“我不行。”如果你不去做生活的主人,那你只会成为自卑的仆人!将在懊恼与嫉妒中消逝自己的青春。相信自己,阔步走进荆棘丛吧!当你伤痕累累地走出来时,温暖的阳光将会洒满你的全身,每一个毛孔都将感受到金色的喜悦。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懂得:信心对于成功是多么重要。所以,请大声告诉自己:“我能行!”
读者读后感9
著名播音员乔榛的夫人唐国妹,陪伴他度过心梗脑梗、罹患癌症等危难期,夫妻深情朗诵《我愿意是急流》。饲养员林兆铭一个人静心陪伴300多种动物,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他朗读的是《瓦尔登湖》……他们用真心的陪伴,诠释了情感的纯粹,让人泪流不止。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就应该多一些《朗读者》式的文化陪伴。
用饱满的真情吸引人。著名翻译家傅雷说,真诚真情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文化娱乐节目的每一个桥段、构思、实施方案,需要宏观构想,更要回归到“老百姓”和“生活”原点,让镜头充满真诚,让内容富含人文的温度,成为人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构成,很观众达成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精神共鸣。就像《朗读者》,不搞虚张声势的豪华阵容,不搞刺激眼球的惊险场面,不搞矫揉造作的撒娇卖萌,而是通过朗读这种平常媒介,展现明星或普通人生活中的真诚故事、温馨感情,虽然琐碎、简单,普通,因为情感真,有温度,却能不喧哗,自有声,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用健朗的精神鼓舞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曾发出通知,要求电视文化节目要“丰富思想内涵,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实现积极的教育作用和社会意义”。
是的,文化娱乐节目仅仅搞一些肤浅庸俗效应是不够的,还应该让观众有精神和道德收获:既要重视愉悦程度,也要重视健康程度、品位程度、启迪程度和精神发展指数。就像《朗读者》,朗读者的精彩的故事、美好的诗文,给人带来画面愉悦,也让受众得到视觉的震撼、心灵的净化,精神的'升华。娱乐节目成为人们的文化伙伴、精神导师,当然就会受欢迎。
用优雅的文化品位征服人。当下,见多识广的观众们的文化需求已提高很多,对娱乐化崇拜、靠明星拉动收视率、噱头效应、过分刺激等,已有了厌倦的情绪。
观众需求变了,节目品位当然要提升、求美。所以,就应该为娱乐节目注入文化内涵、书卷气。或者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或者从古典诗文中寻找元素,或者从精彩的中国故事中寻找突破口等,将优雅厚重、清新脱俗、富有特色的节目推给公众,满足公众的文化需要,就会有更好的视听效应。
多一些《朗读者》式的文化陪伴,将生活打扮得更为玲珑、美丽而优雅!
读者读后感10
“旅行始终是行走的,只有累了才会稍稍停顿。在每个这样短暂的停顿中间,有的是流星般灿烂的美好,到了再次出发的时候,绝不停留。”
这句话来自于《读者天南地北》的开篇语。没有华丽的语言进行修饰,但却有格外一番深意。在常人眼里看来,读者是一本杂志;但在我看来,他是一盏指明灯,是优秀的文化典藏。这本《天南地北》就是用平淡无奇的语言去描绘了不同区域的不同风光或者说不同习俗。比如说中国的美食为中庸调和,以热食,熟食为主;德国的美食被称为结实结正,意谓大块吃肉大口喝酒;法国的则为原汁原味,因为法国料理的精神在于突出食物的原味;而意大利则戏称为“妈妈的味道”……
而在描绘风俗的同时,更多的也在于描绘那些旅游胜地的美景,更巧妙的是读者的作者能寓情于景,用景物来告诫人们一些深刻但在我们的生活那样浅显的道理。
有一篇小故事叫做“两片海,两种人”,大意是:在巴基斯坦有两片海。一片海为活水,那里生机盎然,鸟儿们在那搭屋住下,人们也幸福的居住于此;而另一片海确是死水,没有鸟儿的鸣啭,游动的.鱼儿,飘舞的树叶,更没有孩子们的欢笑,但这两片海却相距不远,那为何差距如此之大?
相信许多人都会与我提出同样的问题,原因却是那生机勃勃的那片海,不守着每一滴海水不放,每当流入一滴水时,同时也会放出一滴水;而另一片海却把海水全部储存起来,滴水不放,丝毫不懂得付出,而就是因为如此,这里才会成为一片死海。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有的人像那一片活水一样,接受和付出在同样速度的进行;而有些人就像那死水一样,不肯付出。而学会付出的人,往往能得到回报,而这份回报则是那些不肯付出的人穷尽一生都可能得不到的,他就是活下去或者活的比其他人更好,原因只是因为他们懂得生活;而另一些人只能守着自己那原有的那些资本,不肯为自己的生活,为社会做出奉献,最终郁郁寡欢。这些看似浅显的道理,却又有那样多的人不知,不懂,他们不知道付出的重要性,不懂得生活的意义……
所以,请记住,这个世界上有两片海,同时也有两种人。而也请你争取去做那有生机的海水……
读者读后感11
我妈妈曾经说过,读《读者》的人是最有品位的人。读了读者之后,我既变成了一个有品位的人,有体验到了做读者的快乐。
《读者》是一本杂志,是半月刊。每到一个月的14号和30号,我都会拿着四块钱,飞奔着去报亭买到最新一期的读者。读者是由一片片短小精悍的文章而组成的。每一期的`故事,都能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收获。
有时候,会介绍一些名人背后的故事;有时候,会从一件件小事中体验出一条条人生哲理;有时候,在那一小块的地方,会放一首浪漫的诗歌;有时候,会介绍一些新名词,让我们从此不再落伍。看完《读者》,时而开心,时而伤心,时而愤怒,时而感慨……
《读者》中我和妈妈最爱的板块——言论。言论是写一些当今流行的一些话语,或者是讲得很有道理的话。一些讲得特别好的话我还会把它写到我的签名上面。在这一期里,我看到了“职场三定律”:“要么忍!要么狠!要么滚!”他总能概括得很好。还有约翰·列侬说的一句话:“老师问我长大想做什么,我说‘快乐的人’。老师说我不懂问题。我告诉老师,是他不懂人生。”真的,说的太好了,每读一期读者,我仿佛长大了很多。
这期令我最深的故事,是一篇叫《微爱情》的文章。不是我早熟,是这篇文章真正的让我体会到了爱情这个东西。它由十一个小故事组成,来说明了爱情这个让人无可救药的东西,说明了爱情的浪漫,我把其中我最爱的一个故事摘抄下来:
“火车上,他拿着手机发微博:‘在火车上,我对她一见钟情,但她讨厌烟味。不知为什么,她一直望着窗外……’他默默地看着她,心想她一定不知道的。过了一会儿,微博上有人回复了他:‘因为窗玻璃上有你的影子。’他抬头一看,她正微笑地看着自己。”短短的两条微博而已,真正的让我体会到了,微爱情的力量。
读了《读者》,我长大了,我真的长大了,我真的感受到了做读者的快乐。最近沫沫也喜欢上了《读者》,还是胡梦霖借给她的。《读者》让我真正明白了一些爸爸妈妈老师教不会的道理,让我体验了他人的人生。做一位《读者》的读者,我真的很快乐!真心祝愿《读者》在新的一年里畅销!
读者读后感12
秦文君阿姨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她有许多热衷于她的小读者给她写信。“亲爱的小读者,在我心里,你们就是最美好的奇迹”这是秦文君阿姨说的,也是她所信仰的。因为这些小读者,才诞生了这本书——《你好,小读者》。
让我记忆最深的是一个有关孩子与父母之间有“代沟”的故事。有一个男生,在这里称他为X。X的父亲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X的家中很有钱,他很敬爱他的父亲,与父亲的感情特别好,就像一对亲兄弟。X的同学都很羡慕这对父子的感情。可就是这对亲密的父子,中间也有了隔阂。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X与父母正在看电视,忽然从门外传来一阵敲门声。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面容憔悴的农民,是他父亲医院的病号。他提着一只肥敦敦的母鸡,对他父亲说:“医生,我很久以前就住进了您的医院,准备动手术,可到现在也没有轮到我。住在医院又花钱,病还治不好,这只鸡我送您,麻烦您尽快为我动手术!”说着,张罗着准备杀鸡。X的父亲忙劝住他说:“不行,我们医院有规定,不能收礼!”说着,硬是把农民送走了。X虽然在看电视,却也暗暗敬佩他的父亲,认为他讲原则。可谁知,农民刚走,X就听见父亲暗地里对妈妈说:“乡下人真抠门,一只鸡就想让我提前给他动手术?喏,2号病房的病人送的,日本原装笔记本电脑!贵着呢!”说着,从皮包里取出一台崭新的笔记本电脑,对X说:“儿子,犒劳你了!”X狠狠瞪了父亲一眼,走进了房间。他父亲也悻悻地收起电脑,接着看电视。从这以后,X就认为父亲是一个不讲原则的“小人”,原本亲密的父子,变成了一对路人。
读到这个故事后,我的心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久久不能平静。我也曾与父母发生过争执。记得有一天,我考试得了98分,而班上有几个100分。妈妈很生气,不断地指责我。我不满地想:如果只凭分数断定学生的好坏,岂不是太荒唐了!
事后,我对我的想法十分后悔,妈妈毕竟是爱我的,但是,她的表达方式使我不堪重负,使我那颗又强又脆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感到妈妈的希望是一种束缚,使我那片脆弱的翅膀努力想挣脱妈妈温暖的怀抱,同时又感到大千世界的我多么像沧海中的一滴水。连接上下两代人的,不仅是血缘,还有爱。少了前者,人类将无法繁衍生息;少了后者,世界将变得支离破碎。我们这些孩子要学会体谅父母,父母要学会理解孩子,这样,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变成坦途。
读者读后感13
前一段时间,我读了《再寄小读者》一文,因为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奶奶写的,所以我读得很仔细,读后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冰心奶奶带两个三年级小朋友去逛北京西郊的动物园,再将他们回家后写的日记作比较,告诉我们怎样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事。
第一个孩子只写了四五十字,里面还有好几个错别字。第二个孩子却写了一千多字,文章写得很生动。难道第二个孩子比第一个聪明吗?我反复地读文章,觉得并不是这样。我归纳了一下,第二个孩子学好语文的原因有三点:一是上课时他很专心,二是课外书读得很多,三是脑子里积攒的词汇会灵活运用。
文章中讲道:“他很喜欢语文课,老师讲课的时候,他总是专心听,笔记也写得很好,从来没有错别字。”对于这一点我也深有感触。以前上课时我总能专心听讲,老师讲的重要内容也会记得很牢,可是时间一久,我就渐渐淡忘了。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从那以后,我上课除了专心听讲,还把老师讲的重要知识点及时记下来,课后我还复习巩固,变成自己的`知识。每次考试前,我将重点内容梳理一遍,由于我抓住了重点,复习效果也好,所以考试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文章中还讲:“他尤其喜欢读书,辅导员和老师介绍过的书籍,他总是读得很仔细,不但记住书里的故事,还把书里优美的字句和词汇,都摘记在一个小本子里,他脑子里积攒的词汇很多,又会灵活应用。”对于这点我也很有体会,我以前读书总是走马观花,粗枝大叶,到头来不知道书里到底讲什么内容,脑子里还是糊里糊涂的。现在,我知道读课外书不仅要掌握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还要懂得将优美生动的词句摘抄在本子上,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变成自己的东西。自己积攒的词汇多了,到写作文的时候再也不愁没词可用、无话可说了。
总之,读了《再寄小读者》这篇文章后,我的确收获不小。我决心向第二个孩子学习,努力学好语文这门学科,等到我能很好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时候,看我文章的人一定会感到快乐的,我自己也会感到快乐。
读者读后感14
现在,我们在读什么?
现在我们在读什么?杂志读得最多的莫过于《萌芽》、《读者》、《科学世界》。曾经轰动一时的网络文学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蜻蜓点水一般,随即便消失了,真正是做到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可惜,也只接触了一次,我们究竟在读什么?
自从今年《萌芽》开始改版,我总觉得它的水准也随着版面的缩小而降低。其实真正令《萌芽》火一把的莫过于是“新概念作文大赛”,从第一届看到第二届,从兴奋不已到趋近于平静,当初的那份清新脱俗早已不在。似乎每篇获奖作文都少不了一点悲,一点冷,一点酷,一点脱然于世,有点“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意味。其实《萌芽》中其他文章又何尝不是这类冷漠的感觉,仿佛只是一个局外人在描述着别人的故事,无论这故事是多么的'与众不同,陈述者的笔调亦如同停止跳动的心电图般的平静,你只能去感受却永远无法从作者的笔触中看到一丝一毫内心的撞击与震撼。这或许正如同许多人一样,把澎湃的情感深藏于内心,而我想看到的是《家》中的觉慧那般大声喊出真实情感的那份坦白与勇气。可惜,《萌芽》没有,她只是一贯地如同一位身着华丽的贵妇人,与往日一贯的时髦与往日一贯的优雅与平静,缓缓地向你诉说着自己或他人的故事。最初,你被她的冷傲所吸引,而最终你也因她的冷傲而离她而去。因为你摸到的永远是一只柔软而又冰冷的手。《读者》则是一位憨厚朴实得多了的兰州大爷,他总是公平而且毫不吝啬地把真理的苹果送到每个人的手中。这只苹果营养丰富,更重要的是它质量超群。无论是委婉抒情的散文,奇思怪异的杂文,朴质易懂的寓言或许哪怕只是一则小小的笑话都无不闪耀着智慧的火花、机智的光芒、灵感的爆发。这位兰州大爷总是以一张和善的脸向我们源源不断地输送着人生的真理,让人慢慢体会,细心品味。不过最终这位兰州大爷还是露出了他狡黯的一面。自从《读者》变成了半月刊之后,这只金苹果也终究变成了一只普通的苹果,有时甚至淡而无味。《萌芽》这位曾经的大家闺秀,《读者》这位曾经和蔼可亲的老教授,现如今都成了没落的贵族。我们现在在读什么?我们现在又能读什么?
读者读后感15
今年暑假,我找来了《冰心散文》,不经意读起了《寄小读者》中的通讯五。读着读着,心中竟有一丝丝酸楚。冰心奶奶在火车上遇见一对母女,那女儿不住地撒娇,要汤要水。母亲面目蔼然,和她谈话的态度,似爱怜,又似斥责。这不禁让冰心奶奶想起自己的母亲,临风偷洒了几滴泪。回忆起临行时,姨母问她舍得母亲么?她从容一笑,回答:“那怎么舍不得?日子那么短,那边还有人照应。”可其实内心舍不得母亲,更舍不得母亲对自己的爱。
读着读着,我的眼睛湿润了,一种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是呀,有谁能扯断这浓厚的母—子情呢?母亲给了我们生命,又把我们养育大,给予我们爱,这种爱是永恒不变的,是温和的、是细碎的。然而也正是这种爱时刻围绕着我们,又是太细小了,使我们并不珍惜,有时甚至感到厌烦,那时我们希望得到像火山一样挚热、像瀑布一样壮观的爱。
现在的家庭大部分只有一个孩子,都是“小皇帝”、“小公主”都把自己当作中心,不管母亲的感受。大家,我们是“生在福中不知福”,试想一下,如果有个孤儿流浪在社会,有谁会对他问寒问暖,又有谁会关心他呢?
地球也是我们的“母亲”,我们在它的怀抱中生活,它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和食物,可人们却不珍惜眼前的一切,不珍惜“母亲”对我们的爱。为了自己的利益,破坏大自然,使以前的树林变成了高楼大厦;以前的绿洲变成了大—片沙漠;以前清澈见底的小河变成了臭气熏天的“黑河”;以前空气中的花香变成了刺鼻有害的气体;以前的声声鸟语变成了嗓音……使我们的“母亲”身上遍体鳞伤。我们应该珍惜地球母亲对我们的爱,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祖国更是我们的“母亲”,想当年,外国人想侵占我们的土地,多少热血儿女为保卫祖国,不惜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最终不使祖国被人侵占。而今,仍有许多海外“游子”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香港、澳门已陆续与“母亲”重逢,但宝岛至今流浪在外。有一句话说:“老之后,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祖国母亲已张开怀抱,迎接“游子”的归来!
母爱犹如涛涛大海,母爱犹如一片天空,母爱犹如一个“避风港”,母爱犹如一洼温泉,让我们向冰心奶奶学习,珍惜母爱,回报母爱,赞美母爱!
【读者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者的语录11-06
经典散文:读者时间06-23
《小读者》教案12-09
读者哲理语录11-22
读者节作文05-27
关于读者的作文08-05
读者精彩语录11-18
读者读后感06-22
《读者》读后感08-31
读者读后感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