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11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篇1
作者在这个长篇著作的尾声部分向我们这些读者阐述了人们对历史的看法,以及他对历史的看法。文中流露出的深刻思想和敏锐的洞察力,让我们不能仅仅用文学家这一词汇来概括作者的全部,他无疑是伟大的文学家,但他所展示的对历史的认识,表明了他更是一名理性的学者、历史唯物的研究者。正如他所说的,他是要用这种并非散文并非诗歌,而是长篇巨著的形式来展示他对历史的看法。
历史的进程由谁决定?历史的进程并非由英雄人物或集权者的言行所决定,而是要服从自身的规律。而这种客观存在的规律并不是显而易见的',需要在一些特殊条件下才能够被发现:第一,较长的时间尺度;第二,对事件的无数个原因的全面认识……距离这个事件的时间越长,越能够看到这个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事件发展的规律。对事件产生原因认识得越清楚,越能够看到事件是必然发生的,而不是由任意一个原因引发的。
我们之所以认为我们的历史是由集权者来决定的,是因为我们看到了集权者的自由,但却没看到他们的不自由。“英雄人物或集权者的言行不是历史的推动力”,这个观点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发布命令的人,发出的命令往往得不到执行,也不可能完全按照他本人的意愿执行。这在战争时期表现尤为突出。
但从作者的叙述中,我们同时发现,一份战役简报,往往可以统一人们的言行,尽管这份战役简报可能是失真的,是捏造的。但人们会从混乱和自由的言论中逐渐趋于一致,不论这份简报的真实度如何,人们的言论都会趋于一致。因此可以看出,趋于一致的言论并不一定代表真实情况,只能是一种集权者主观思想的扩大的反映。
真正的历史规律是什么?如果你没有对事件有深入全面的了解,你是不可能认识到他的必然性。你会更多地看到一种自由的状态,看到一种偶然性。你会认为历史没有规律可循,你会无所依托,或者杞人忧天。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篇2
无论是《战争与和平》,还是《安娜.卡列宁娜》,托尔斯泰一贯秉承他的风格—把笔墨放在生活富有却内心空洞黑暗的贵族和受尽压迫的奴隶身上,这应该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出身贵族的他早已看透所谓上流社会并且能深切体会到下层社会的疾苦,可以说他本人对贵族生活深恶痛绝,所以才写出了那样深刻的文字。
《安娜.卡列宁娜》中男主人公伊万诺维奇青年时善良正直,却在欲望驱使下占有了卡秋莎,并最终抛弃了其母子。后来的日子他从不曾想起这些年少时的事情,也不曾忏悔,无忧无虑地流连于酒宴舞会,偷情、酗酒、追求贵族小姐,纸醉金迷,堕落不堪。直到有一天他作为陪审团审判了自己沦落在风尘之中的初恋情人卡秋莎。然而,由于他的漫不经心,致使这个无辜的女子被判流放西伯利亚。他也正是在流放之前去探望她而慢慢厌恶了现有的生活,开始怀疑一切的一切所具有的真正价值。最终,卡秋莎流放,他变卖家产相随。
西伯利亚的`风,寒冷万分,夹着雪花、走在冰上。远东的冬天,眼泪也许在流出眼眶前就已经结成了冰。他开始想象自己那从未谋面的孩子,也开始每天如仆人般照顾着妻子,希望博取她的原谅。我想,他在内心深处是爱她的,可是她还是一直拒绝他的求婚,她不希望他的生活因此受到影响,他的名誉土崩瓦解,她只能把爱藏起来,让初恋的爱人永远在心中的某个角落静静绽放,纯真美好。
一路上,他经历了很多。贵族的心死了,作为平常人的心灵又复活了,灵魂也跟着复活了,人生亦得到救赎。最终的结局亦喜亦悲,卡秋莎找到归宿,伊万也开始了新的生活。其实人生就是这样,永远没有十全十美,就像一句西方谚语:“你不是上帝!”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黑暗与沉沦,只有洗净这些不见光的污垢才能改变一切。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篇3
《战争与和平》不仅描述了一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战争,而且唤起了我们对民族和世界历史的浓厚兴趣,以及我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刻关怀。这是任何描述和研究战争的论点都无法替代的。作为一部伟大而深刻的文学作品,它不能被任何学术理论所取代,因为它仍然是人们心灵的史诗和生命的史诗。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战争和民族的历史,也看到了生活在战争和平转型中的人和他们的`心灵,看到了他们深深的渴望、痛苦、快乐和追求。
我把娜塔莎比作明月,因为她像神话一样美丽,像天赐。
当安德烈公爵遭受失去妻子的痛苦,在惨败的奥斯特里茨战役中惨败时,他觉得自己之前追求的名誉荣耀情感只是一场大梦,被命运欺骗和抛弃。安德烈的情感世界曾经像一棵古老的橡树:只有它不想屈服于春天的魅力,不想见证春天,也不想见证旭日。但他难以言表的绝望和痛苦无法与女孩的幸福相媲美。当饱经沧桑的安德烈来到罗斯托夫家的庄园时,不是被清脆少女的笑声所吸引吗?女孩娜塔莎多快乐啊!
娜塔莎用她强大而年轻的生命力顽强地抵抗了命运的挑战,忍受了美背后的巨大责任;没有痛苦,他们抱怨,乞求怜悯,颓废,表现出失败,变得丑陋。当莫斯科即将堕落时,娜塔莎愿意放弃家庭财富,以治疗和运送伤员为首要任务,创作出一首高贵而美丽的人性。
在经历了风雨屈辱、苦难之后,还能优雅迷人,唇齿留香,就是不朽。
书中总有悲惨凄凉的场景,生活在战火连绵的时代的人对死亡有不同的看法。刚毅英勇的安德烈几次触及死亡底线。虽然他最终没有逃脱死亡之神,但他的死是伟大而令人钦佩的。死亡离这本书里所有个人都不远。也许明天今天就来了。如果明天又来了,总有一天死亡会来临。但面对死亡,他们可以深深地激励我。也许这本书有太多的启示,但对我来说,这确实是最深刻的启示。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篇4
文学是通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文学是一种神奇的精神食粮。文学是一双无形的翅膀,可以在蓝天上翱翔。文学是一座比彩虹更美丽的七色桥梁……
我经常在浩瀚的书海中划船,欣赏书的无限魅力。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罗斯著名的作家,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充满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他的《战争与和平》分为上下两卷,主要讲述了拿破仑和亚历山大争夺国土和输赢的持久战争。在这本书中,托尔斯泰有爱有恨。他不仅表达了对路人的支持。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他叙述和讨论了眼前发生的事情,并及时做出了一些批评、赞扬或简单的个人感受,但这种令人兴奋的感觉是极其巨大的。
在《战争与和平》中,托尔斯泰不仅描述了一个时代的转型过程,而且增加了那个时代人物的概念。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和喜爱,但同样,亚历山大也得到了他的国民的支持,这足以证明一个时代的成功或灭亡取决于这个时代最高统治者的影响。
我记得托尔斯泰说过:我认为苹果落是因为细胞组织衰退分解的植物学家和认为苹果落后是因为他想吃而祈祷结果的树下孩子一样正确。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词。如果我们把它与战争联系起来,我们不妨理解它:他愿意拿破伦去莫斯科。他的毁灭是因为亚历山大希望他毁灭。他们也无法判断谁对谁错。
事实上,这段历史上的每一个著名人物都不是因为他们自己的魅力而被记住的,而是因为一件或几件事让世界兴奋或震惊,所以人们记住了他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们不能自己,因为他们所有的行为都与历史的过程密切相关,他们的自以为是通过世界的允许来表达的。
《战争与和平》这本书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敌对或友好关系,展示了人性这是一本值得欣赏的书!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篇5
用爱去爱,我们可以从爱变成恨;但神圣的爱不能改变。不管是死还是什么都不能破坏它。它是心灵的本质。"桥爆炸了吗?"军官发问。"当然。"另一位军官洋洋得意地说。"代价是多少?代价是多少?""不值一提,两伤一亡。"军官耸耸肩并不重要。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捏紧拳头。有没有这样把生命当儿戏?但转念又想,这不就是战争吗?死定要有死伤,但是,这种把生命当儿戏,无动于衷的事,不就是只有军官阶级的人才能做到的吗?今天,在战场上,你冲锋陷阵,明天的今天,你可能会沉睡在这个充满鲜血的修罗场。这部小说穿插在上流社会,不局限于一个角落。壮丽的场景是他成为经典的原因。
人物性格鲜明,令人难忘。彼埃尔、安德烈、尼古拉等,似乎只要你穿越时空,你仍然可以触摸到那些血液,那些真正的悲伤和对未来的希望,所以在人们面前。出生时,人的各种欲望、丑陋的一面尽情展现。欲望,贪婪,更多。库图拉夫也是如此。他不在乎听别人说他是独眼龙。他在军事上兢兢业业,忠于国家,尽力而为。最后,由于别人的不满,军权转移。其实只是呢喃一句,"我的时代终于过去了…"
也许,就像列夫一样·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说:每个人都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的苹果一样,有些人有很大的缺陷,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香味。也许他是被上帝咬得很多的苹果,所以他是上帝最喜欢的.人。常州金坛市第二中学一年级和平的前奏,总是需要流血和牺牲。没人知道明天太阳能不能依稀升起。在狭窄的车间里,娜塔莎和安德烈互相原谅。当战争结束,拿破仑时代彻底过去,奥军胜利时,大家都知道真正的黎明终于来了。是的,来了,经过战争的洗礼,这和平的曲调奏响了,旋律快动人。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篇6
古人以举秀为荣,穷苦人民以读书为唯一出路,富家子弟也是从小学习阅读各类书籍,阅读从古至今就不曾离开过人们的视野。即使在这个信息发展的高速时代,我们也不曾离开过阅读。
今天,我想与大家说一说《战争与和平》这本书。它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也是他本人的代表作,创作于1863年——1869年。
战争与和平这两个词想必大家不会陌生,即使是在这个和平年代,在世界上仍然有着人们被战争的笑颜笼罩着,他们渴望和平,宁静的生活,他们承受着国与国之间利益战争带来的痛苦,这本书体现了作家反对战争,对战争各方的受难都给予了深切的`同情。《战争与和平》虽然描写的不是农民生活,但是在描写战争与主人公安德烈之外,作者也塑造了很多其他的“悲惨”人物,来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同情。
这一切都体现了被侮辱者与被损害者的人道主义思想。虽然故事发生在贵族阶层,但很明显,受到迫害的绝不只是小说里的贵族,受到战争迫害的也不只是主人公安德烈,而是千百万的劳动人民。
在这个和平年代,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我们应该了解战争,明白其中的痛苦才能更加珍惜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美好今天。
和平是人们的向往,阅读是走近真理的方式,实践是实现向往的工具。我们读名著广阔的不只是见解与视野。更是向学者以及名著作家精神学习的好机会,我们应该合理利用时间,适当的加深我们的阅读量。我们要多读书,读名著,读一本好书能使我们整个人都得到升华,是提升自我修养的好方法,在珍惜现今的和平生活下更要好好阅读。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篇7
托翁反复强调的历史观:历史并非英雄史,英雄绝不是时代的操纵者,而是顺应时代的产物。所谓的胜利者,能够看透时代的本质,懂得那潜在的“力量”,顺势而为。
战争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有着无法估量的复杂性。我们对于它的静态了解远远不够,况且它还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在此情景下,科学理性的分析往往不能带来预定的效果。
安德烈和比埃尔一样,对现实生活很不满意,一向在努力给自我的生活赋予一个理性的解释,给生活赋予意义,使自我能坦然理解当下的生活。安德烈临死前拥抱了上帝获得解脱,比埃尔沉浸于日常生活的幸福,以政治改革为己任。最终并没有找到那个“理性解释”,但似乎已到达了自我想要的结果。
在寻求过程中,安德烈找到了“真”,即娜塔莎的纯真,但这份纯真却给他带来了新的伤害,间接将他领向死亡。而比埃尔首先找到了“善”,加入了教派,妄想经过“善”实现自我的价值,但依旧体会到的是和以前一样的虚假。
安德烈临死前意外地与阿纳托利和娜塔莎重逢,这些以往给他带来伤害的人同样正在面临痛苦,面临失去他们最珍视东西的痛苦,而此时的安德烈感受到的不是“恨”,相反却是“爱”,是一种上帝的“博爱”,即对生活达成谅解,坦然理解生活“美”的一面。
比埃尔在失去一切以后遇到了普拉东,普拉东身上具有一种天真的乐观,受其感染,比埃尔放弃了对理性思考的盲目追求,开始学会感受生活中的`“美”。
回到平凡的日常生活,所做的这一切,自我的所有努力,对自我和生活有任何改变吗?并没有!最终只是与生活达成谅解而获得内心的平静,而这是不是也能够看作是一种屈服?无论你的梦想有多伟大,无论你对探索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最终还是回归到平凡的洪流,被大潮裹挟着消失在时代的潮流中。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篇8
应该说,《战争与和平》这部书最大的成就在于其思想性,那是无与伦比的。但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样不凡。
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以是,通常读过《战争与和平》的人,都在心里构造了一部属于自己的《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布局安排方面,要处理好这样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难的,托尔斯泰却能够依附自己的艺术天赋,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穿来插去,井然有序,分绝不乱。而且,托尔斯泰似乎特别擅长描绘那种高难度的'大场面,战争、舞会、宴席,他可以用极简短的话把每个人的性格及生理和盘托出,却从无顾此失彼杂乱无章的感觉,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尘莫及的。
语言方面,《战争与和平》始终保持一种质朴大气且异乎寻常的风格,它并不旗帜鲜明,但内蕴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托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亚的雕章琢句来,要强出许多。
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这本书。
应该说,《战争与和平》这部书最大的成就在于其思想性,那是无与伦比的。但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样不凡。
这本书的主要情节是围绕着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的,生动地描写了一八零五年至一八二零年俄国社会的庞大汗青变乱。列宁曾说:“神圣的跪拜读后感 藏羚羊的跪拜读后感 《战争与和平》当之无愧的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
《战争与和平》生动地描写了一八零零至一八二零年,俄国和法国之间的战争,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在这部作品里体现俄国人民在战争中体现出来的爱国精力,还有贵族家庭的带头充军和捐钱给俄国,使军民们士气大增和老黎民同仇敌气,浴血奋战。我读了这本书以后,才知道武装的强大是可以打败的,打不败全国人们同仇敌气,团结不屈的精力。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触很深,以前,我曾很天真的想,战争多好呀!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篇9
手捧《战争与和平》,仿佛就置身在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这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巨著,他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壮阔、生动逼真的历史画卷。我在书中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同时认识了很多鲜明的人物,给予了我很多的启发。
书中安德烈的一生跌宕起伏,他厌恶上流社会的虚伪,积极参军作战,看到妻子难产死去,一系列的打击使他心灰意冷。但随后他渐渐振作起来,娜塔莎激起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于是他再次走上了战场。他经历了反反复复、时而兴奋、时而落寞的痛苦的内心挣扎过程,他的一生都在思考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应该怎么样生活?最终,他为了向往的和平生活付出了自己生命。
而他的好友皮埃尔宽厚善良、乐于施舍、不修边幅,他和安德烈一样不安于自己的生活,却认真探索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把解决农民的痛苦、祖国的前途当作自己的最终目标。我觉得皮埃尔是英雄,他倾尽家产组织民团,亲赴战场与士兵生死与共......为了国家的`和平,他放弃了个人的利益,冒着生命危险去刺杀拿破仑,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灵。
战火最终停止了,和平终于来到。而书中的这些人物在十几年的战争中慢慢成长,为祖国和平挺身而出,这是另我最为感动的。
我们身处在和平年代,却在这个寒假迎来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新型冠状病毒。很多人在这场疫情中不顾自己的安危,冲在一线,正是有他们的无私付出,才迎来了这场疫情的胜利。不管是战争还是和平年代,英雄一直在我们的身边。作为祖国的下一代,我们要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好好学习,珍惜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篇10
托尔斯泰曾说:“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记事”。的确,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我们置身其中,似乎可以掌控大局,但又感觉如沙砾般渺小。因而,凡是读过《战争与和平》的人,都在心理构造了一部属于自己的《战争与和平》。在我看来,它是一群年轻人在时代的大格局下对人生的不同选择,或喜或悲,引人深思。
性格决定选择,书中的每一个人物,包括那些并不重要的配角如伊波利特,莫特玛,小尼古拉等。都有他们自己的性格,自己的选择。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书中许多人物的性格,都随着时代或多或少改变着。如皮埃尔,从单身到结婚,从私生子到继承人,从海伦到娜塔莎,从雅各宾派到共济会,从战争前到战中战后,从贵族老爷到俘虏再到释放,从初出道时的年轻气盛到后来的好学深思。他的`性格一直处于一种无法停止的状态,每经历一件事情,他都产生一些新的思想,并不知不觉中完成改变。
再如安德烈,他的一生经历过很多大的变故,从军、负伤、丧妻,对娜塔莎的爱情到放手,甚至死亡。相对于皮埃‘而言,他性格的变化是比较突然的,这与他所处的环境和自身性格有关。读后感他冷静,聪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少皮埃尔的那种气度,所以常常后悔,安德烈死在战场,深感可惜,但除此之外,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结局开安排他,毕竟他在临死时彻悟了。
娜塔莎很可爱,不过略显轻浮了些,所以一经阿纳托里诱惑便放弃了对安德烈的爱情。经历了战火洗礼后的娜塔莎成熟多了,沉静多了,但同时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泼与快乐。以至,杰尼索夫再见到她时,竟会大吃一惊。但,无论这些变化多么不可思议,我们都会觉得它合情合理。
无论他们怎样变化,皮埃尔还是皮埃尔,娜塔莎还是娜塔莎,安德烈还是安德烈,他们天生具有的根本性格是永远不会变的,他们的选择是俄国青年的代表,在战争的洗礼下,他们又使俄国充满让世界战栗的力量。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篇11
如果说当我手捧《战争与和平》这本书时,是怀着崇敬的情绪的话,那么,当我读完《战争与和平》这本书时,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正因,在此之前,关于俄罗斯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我已经听说不少,这天,当我完整地学习了《战争与和平》这部小说后,对小说及其作者有了更深的认识。
《战争与和平》以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在战争与和平年代里的生活为情节线索,生动地展现了1805年至1820年间,俄奥联军同法军在奥斯特里茨的会战、法军入侵俄国、莫斯科大火、拿破仑军队溃退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歌颂了俄国人同仇敌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伟大胜利。场面壮观,结构清晰,具有强烈时代感。体会最深的是,这部小说人物形象十分鲜明、富有个性。如安得烈性格内向,意志坚定,有较强的社会活动潜质;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潜质,更侧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则是个情感丰富,生机勃勃,热爱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气质的女生。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的'个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画出来,并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我觉得,《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小说,对我来说,虽然有点深奥而新鲜,但透过这次学习,对这样的世界名著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学习欲望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相关文章:
战争与和平02-07
战争与和平经典句子03-25
“战争与和平”作文08-11
战争与和平的作文11-25
《战争与和平》赏析06-23
战争与和平的作文06-15
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经典名言11-18
初中作文战争与和平11-28
战争与和平作文08-10
战争与和平的抒情作文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