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例的意义听课反思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比例的意义听课反思3篇
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那么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比例的意义听课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比例的意义听课反思1
我认为,英语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他们喜闻乐见的合适的情境,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首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记忆效率,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如果一味地采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讲授语言规则,让学生脱离语言环境去做大量机械、枯燥乏味的知识训练,学生学习兴趣当然不高。因而,在本堂课的中,我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在情景中练习间接引语,增强学习的兴趣,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发现活动的效能远不如自己所期望的那样。例如,在活动伊始,我过高的估计学生的听的能力。大多数学生无法在头脑中对直接引语进行转变,有的甚至对原话复述都存在困难。因此,活动的设计以及活动中出现的意外状况都需要设计者在之前进行周密思考及在课堂上的变通。现对如何发挥活动的效能作如下反思:
(一)设计与学生实际英语水平相当的活动。
由于地域、师资和学习起始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各校各班的学生的差异相当大。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认清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笔者在本活动的开始时,高估了学生听得能力。在及时认识这一不足后,调整了呈现与听的顺序,让学生看了再听,再想,再反应。虽然活动也延续了下去,但听的作用似乎不大。笔者在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学生只是对听到的句子时态不太明确,基本还是听得清楚的。在了解学生听的能力这一真实水平,笔者认为在布置写句子时,事先圈定每组所选用的时态,并让读句子的同学读的同时,写出句中出现的动词形式。这样保证所有学生能准确地获取信息,听也发挥了它应有的效能;同时这也保证了五种时态都能练到。
(二)重视活动中微任务的设计
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任务是无处不在的,即大任务中包含小任务,小任务中包含微任务。教师不能单纯的设计大任务,而忽视小任务,微任务的设计。正是由于它们的链接和点缀,任务才更易操作,活动的效能才能更好的发挥。本堂课中出现的一些学生在别人练习时,思想不集中,开小差的情况,正是教师忽略微任务布置的结果,让这些学生感到无事可做。笔者在课后想到,在让个别学生进行练习前,可先把全班学生分组;学生回答时,本组的.学生可以补充;其他组的成员可以找错。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激起每一位学生的关注。这样就保证了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感受集体荣誉感,增强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加强活动中的即时评价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活动中的即时评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自我完善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当一些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无法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更应慎重对待。
总之,在教学中活动能否真正的发挥好效能,是能否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本人在今后备课过程中,应反复斟酌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和英语水平,努力调整教学方式,大胆取舍教学内容,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都能感受成功,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比例的意义听课反思2
比例这部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上进行教学的,属于概念教学,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对应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比例是在比的基础上讲解的,组成比例的两个比比值相等,由于比的知识是上学期学的,这么长的时间,学生的知识肯定有了一定的遗忘,所以在教学前,先带领学生回顾比的知识。什么叫比?关于比,我们学过哪些知识?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怎样化简比等等。唤醒孩子的旧知,既复习了以前的知识,又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观察——计算——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本课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情境中激趣
一上课,就为学生提供四个实际情境图,并提出问题:
(1)、在哪些地方见到我们国家的'国旗?
(2)、你们知道国旗的尺寸吗?
出示挂图,叙述每面国旗,分别出现在什么地方?并读出长和宽。比较四面国旗不同点和相同点?(大小不同,形状相同)分别列出每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和求比值。最后观察比较。(比值相等)分析这些比的比值,看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两种形式的练习:首先是判断。其次是组比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揭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较为简洁的数学概念,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
创设这个情境有五方面的考虑:一是使学生通过现实情境体会比例的应用;二是“四面国旗的大小不同,但因为是按照一定的比制作的,它们的长与宽的比值是相等”,由此引入比例意义的教学;三是依据四面国旗长与宽可以组成多个比例式,为比例意义的教学提供较多的资源;四是为以后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做铺垫;五是有助于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注重了“数学化”和“生活化”的结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较为简洁的数学概念,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
2、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拓宽教材”
教材是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的一个文本,我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大胆对教材进行了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用活、用实教材。这节课中在四面国旗的尺寸中找比组成比例,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国旗长与宽的比,两两可以组成比例。同样国旗宽与长的比,两两也可以组成比例。另外每两面国旗的长之比与它们的宽之比也可以组成比例,课题中通过“你还能找出其它的比吗?”的提问,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从不同角度去寻找,以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在练习中要根据给出的4个数据,组比例,隐含着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学生通过迁移比较,小组合作交流,多方验证,大家的思维从先前的不知所问到最后的豁然开朗,个个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名小小的“数学家”,经历了这个愉快的学习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比例的意义听课反思3
课堂教学是充满千变万化的育人艺术,面对感情丰富的初中生随时都有调节教学环节的可能性,充满了复杂性,可是在这多变的过程中,每堂的基本点、关键点是老师要始终把握的主题,在关键点的位置必须做到精讲、细讲,甚至是大讲特讲,绝不能因为课改提倡的“自学合作探究”而放弃老师“讲”的权利,再者如果真是这样理解“课改”精神,将是对“新课标”的曲解。
现听了我校一位年轻数学老师的课感受更深。老师在利用七个生活情景例子并列关系式,引出了本课,得出了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之后用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试一试:已知y与x成反比例,当x=3时,y=4,求y与x的解析式。老师没有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自做,而是和学生一起分析思路得出结论,并在黑板上板书了具体过程:
解:设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为y=(k≠0)
因为x=3时,y=4
所以4= ,即k=12
因此,y与x的解析式为:y=
老师为了让学生巩固、提高解题的方法、技能,接着出示了一道相似的题:
已知y与x成反比例,当x=3时,y=4,求y与x的解析式。
这两道题唯一的区别就是把x换成了x,这次老师巡视,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并叫了一名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到黑板上去做,这位学生的解题过程如下:
解:设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为y=(k≠0)
已知y与x成反比例,x=3时,y=4
所以y=,即k=36,k=±6
又因为k为常数,k≠0
所以k=6
因此,y与x的解析式为:y=
我们先不说该生的解题对错,就其本身也站不住脚呀,k为常数就意味着只能取6么?-6为什么不可以取呀?,看来学生对“常数”的概念都没有把握清楚呀。
该生解题思路的出错点很明显是把定义中x的含义理解偏了,这是谁造成的呢?难道仅仅是学生上课有认真或者智商达不到么?这可是一位算得上优秀的学生呀!真正的原因并非如上,而是由于老师在推出定义之后,在定义含义分析这个关键点没有下功夫,急着进入到了下一个练习环节。
整节课其实就两个点:理解透反比例定义、会列简单反比例解析式。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的,可见一节课的'重中之重就落在了定义理解这个关键点上。这一点学生搞不懂,不论其它环节再华丽也是一堂失败的课。在这个点上老师就是要精讲、多讲。
在平常的教学生涯中,我们总能看到几位忙忙碌碌的老师,他们甚至是“废寝忘食”地写教案、上课、改作业、做辅导可是学生的成绩总是不让人理想,老师感到累,学生也觉着累,为什么付出的劳动不能得到有效的成果呢?当你深入这些老师的课堂时,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他们在关键点上没有“写好文章”,因此,挖掘教材、把握重难点、找准关键点可不是说说而已,需要向经验型老师的请教、学习,更需要自身不断的反思与总结,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轻车熟路、得心应手!
【比例的意义听课反思】相关文章:
比例的意义听课反思10-11
比例的意义听课反思【经典】07-31
比例的意义听课反思10-16
比例的意义听课反思(3篇)02-07
比例的意义听课反思必备[2篇]10-20
比例的意义听课反思合集3篇06-27
比例的意义听课反思3篇[优秀]07-31
比例的意义的反思经典09-26
比例的意义课后反思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