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1
这是一本日本人写的书,区别于那本经典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的副标题是“超实用读书笔记法”,但我觉得对我的影响是如何用笔记来读书。刚拿到和读了前小半部分的时候特别兴奋,觉得特别有共鸣,但是越往后,进行了快速地翻阅,因为有些方法对于目前的我来说暂时不会采用。这也是此书所提倡的,带着思考去读书。
书的架构是比较清晰的,从笔记管理读书生活谈起,作者使用的读书笔记本是随身携带的,包括随想笔记、购书清单、报道的简报、读书笔记等都在里面。他的笔记本是一元化的:可以书写任何内容,按时间顺序书写,附上日期,灵活运用速记,粘贴书报剪贴。作者使用读书笔记有5个步骤:1.选书-列出购书清单;2.购书-指明购买;3.读书-做记号;4.记录-写笔记;5.活用-用检索标签。
关于制作购书清单,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两种渠道:主动声呐和被动声呐。我的理解是主动声呐是自己根据需求主动列清单,比如看了某部电影对某一个主题感兴趣了,或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列了演讲或沟通等清单;被动声呐是指一些传媒所推荐的,自己又比较感兴趣,就可以收纳在自己的清单里,还有比如我们读书群里小伙伴读的书,也可以成为你的被动声呐之一。这里,还有一个概念比较有意思:“枢纽书”,我的理解是通过一本书所展开的一系列书单,比如这本书的后面有一系列的推荐书籍,但这本书就是“枢纽书”。读书清单可以包含书名、作者、出版社和备注。我现在经常是,无论哪里看到一本书名(书中、微信、新闻、杂志、聊天提及等等),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现在豆瓣查一下看简介,然后加入京东购物车,哪天凑够几本就一起买,或者等下次再看看是不是有必要买,防止当时脑子发热买了不看。
接着,本书的重中之重,就是读书笔记部分。一开局,就提到了读书笔记要坚持记,这样才能看到效果和有所收获。同时提到,读书笔记改变读书方法,在读书的时候,就想着以输出为思想前提,就会有意识去思考。再者,读书笔记可以从一句话开始,哪怕就是一句摘抄一句感悟也是有效果的.。
作者分享的读书方法有三个步骤:1.通读,把有价值的一页折角;2.重读,把折角的重读,如果再觉得好就把那一角再起来;3.标记,把重读部分有价值的,再重读,有价值的做标记。标记也有三种方法:普通直线,波浪线,圆圈。
作者最推荐的读书笔记的方法是“葱鲔火锅式”(将摘抄和评论并存):写读书笔记的日期,书名,作者名,对自己来说重要的部分进行摘抄(促进记忆、加深理解、找到真正让自己心动的部分,不仅仅摘抄而是融入和纪录自身感受和理解的东西),写自己的感悟和评论(记下当下的想法是最重要的,同时这也是原创思考的源泉,书写有利于整理自己的想法)。
还有一种是剪报式读书笔记,可以粘贴书腰、信息卡片、书签和其他比如书广告等。还可以复印粘贴书的内容放在笔记里。(小学、初中试过,个人不喜欢)
接下来的一部分是比较特别的“重读笔记”部分,可以通过固定场景(比如在家)和固定频次(一周一次或三天一次)来养成重读笔记的习惯。重读笔记可以简单回忆,也可以回忆更多,再去翻更多书中重点段落。在主题阅读的读书笔记方面,可以分别写下三本书的要点和感想,和三本书中对于主题的思考。最后,在重读笔记方面,自己将要做和收益最大的一个点是制作检索标签来快速找到目标,自己知识原材料的整理和分类,按照自己的逻辑建立管理体系(不复述作者的方法),这样有利于积极输出促进思想内化。
最后一部分,作者描述了读书体验充实的19个技巧。摘取了部分:不依赖网络(我觉得网络也没什么毛病啊),多用参考书;多读百科全书;通过订阅让阅读成为意想不到;淘旧书;由浅入深读懂难懂的书(比如从名著的漫画读起);把要读的书中书桌旁堆成山(已经在做了,把每月要读的书就放在桌上);名著放枕边;同时读三本书,进行切换(当然曾国藩说:读书不二。认为只有专一到底的人,才真正能达到博学之境。我现在也是坚持读书不二,不然感觉没有一本书能真正好好看完,并深入思考);家里每个角落放满书;把书的外封去掉读;杂志边读边撕(这个慎重,个人觉得多几页书带着没毛病啊);名言要贴在显眼处;读手感从摘抄开始;书架是读书生活的基地(能有一面墙当书架那真是极好的)。
总之,读书是一件很个性化的事,方法和工具也是一样,适合自己的最重要。但读任何书,任何形式的读书,都应该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看一遍就完事,这样才能真正让读书有所收获。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2
5.26在读书会上听到一个大学生在讲这本书。他用了很大的一个篇幅来理清资讯和了解的关系。举了一个我们听书的例子,我们听书但是却很少按下暂停键来思考。这点也是我需要反思的,我每看完一本书,没有用到实处,也没有任何的输出,为了看书而看书,成为了知识的奴隶。我应该更多的停下来去思考,去怀疑。
通过主动的阅读和更多的技巧来读好它,作者想要传达的正好被读者理解到,类似于棒球赛的投手和捕手,阅读双方互动的过程,没有谁是被动的,除了那个球。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主动阅读的人会提出问题并自己回答问题。提出的问题主要包括:“1、这本书在谈什么?2、作者的论点有哪些?是如何论述的?3、这本书有道理吗?4、这本书和我有关系吗?”我在想我写读书笔记的.时候是否也可以根据这4各方面来写呢?
在技巧方面就是记笔记,书中也提到了三种做笔记的方法。在做检视阅读的时候可以采用结构笔记。在分析阅读的时候可以使用概念笔记,在做主题阅读的时候可以使用辩证笔记。这三种方法为我今后的阅读笔记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次是阅读的四个境界(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基础阅读在我们小学阶段就已经学会了 ,检视阅读是真正进入阅读的层次。分析阅读是更深入的更系统化的阅读,主题阅读是阅读的最高层次。具体的内容我觉得还是需要再细读一遍文章后才能对书中的方法有更深的了解。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3
阅读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读得懂的东西。如报纸杂志,容易读懂,能增加资讯量,但不能增进理解力。因为在那之前水平已经相当了。一种是必须要读的东西。一开始水平就比读者高一截,能给予更高层次的启发,增进读者的理解力。相对而言,后者更值得做。读者追求的不同目标「为了消遣or增进理解力」,会决定不同的阅读方式。任何一本可以增进你理解力的书,也能达到消遣的效果,但倒过来很难成立。
阅读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基础阅读。能认字,摆脱文盲状态的层次,小学时期就能做到。
第二,检视阅读。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从表面观察一本书,如15分钟读完一本书,但它并不是指简单随意浏览。因为资讯泛滥,太多的资讯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对理解力的.阻碍。所以检视阅读很有价值的,因为有些书完全不用孜孜不倦的从头读到尾。
第三,分析阅读。是一种「专注」的活动,咀嚼消化一本书。
第四,主题阅读。阅读很多相关类的书籍,而不是一本书。列举这些书的相关之处。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4
翻开《如何阅读一本书》,是因为有好多同学老师都推荐这本书,都说是值得反复看的好书。
我看了序言才知道,这本书在1940年就已经有了第一版,现在的版本是1972年的改版,一样是越来越受欢迎。
可以说,单单是看译者和作者的序,就让我有了阅读这本书的兴趣。那就是他们说出了很多我对阅读的看法,其中有一点就是大多数人的阅读水平还只是停留在小学六年级的水平。
1972年的时候,作者所在的国家已经渐渐地扫除了文盲,跟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也是差不多的一个文化普及的状态,可以说很多人都能看懂书画字报,可是却大部人是看不下去稍微结构严谨的文字,就如一些论文,理论性地文章书籍。不是说字体不认识,可是不能真正地理解。
在看到作者提到这一点的时候,我真的有很深刻地体会。
因为我就发现小时候自己非常喜欢看书,可以不用家长的陪伴也能自己一个人看图画,看拼音,看童话故事,那个时候的'阅读量很大,同时也帮到了我写作文。可是到了上初中高中之后,我的课外阅读书籍减了很多,大部分就只是看学习上的书本。
如果说你给我一本小说或者故事的文章,我会看的很入迷,可要是让我看一些解答类的文章,或者大部头的理论的话,就看几眼就不耐烦,一点也看不下去。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我就看到了自己需要提升的就是学会主动去思考,去阅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让一本书为自己所用。
这的确是一本可以反复阅读的好书,很多值得一再揣摩的学习点。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5
最近读了不少关于阅读的书,发现之前的读书方法有些问题,所以就决定”从头再来“。之前在阅读中了解到了主题阅读的这个概念,准备先读一部分关于阅读主题方面的书。
今天就读到了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这几天利用碎片时间,在网上也读了不少关于读书方法的文章。发现很多内容都出自于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
可以说很多关于阅读方面的书,多多少少都有这本书的影子。之所以有这样的结论,就是因为这本书出的够早,不过里面介绍的阅读方法,到现在看来也是很实用的。
书中把阅读分为了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拆阅读,主题阅读。
第一层次就是基础阅读。这个没什么好说的,基本上能识字读书的人都在这个层次,只要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在这个层次。
第二层次就是检视阅读。这个相当通读或者略读,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先了解一本书的大致内容。通过书名、目录、索引、作者介绍等,先对书的主旨有个大致的了解。
然后根据自己对书主旨的了解,挑选几个跟主旨息息相关的章节来读。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可以放慢速度读一下,就这样快速的提取书中的精华部分。
当然我的理解是也可以整本书快递的阅读,一目十行,遇到自己喜欢的部分在慢下来阅读。现在很多书大部分内容都是引经据典,一个章节精华部分也就是开头的引题,和最后的总结,中间全部都是举例说明。按照这个方法阅读,一般200页左右的书,几十分钟就能读完了。
第三个层次就是分析阅读。很多朋友都会疑问:像上面这么快速的读一本书能记住吗?分析阅读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说白了这个章节就是教大家怎么做读书笔记的:
第一,这是什么样的一本书?
第二,整本书在谈的是什么?
第三,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通过读书笔记的方式,把以上的问题记录下来。这样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肯定还会重新回头去翻书,这就相当于又通读了一遍。当然,这些读书笔记也要拿出来经常看看,加深印象,这样才能把作者的论述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第四层次就是主题阅读。这个概念我开头的时候提过,这里详细说一下。可能读了一本书之后,我们的部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我们可以通过读这本书同一主题类型的书来解决问题。
主题阅读首先就是先确定书单,大家可以通过书名、目录、索引、作者介绍等,先对一本书进行大致的了解,看看是不是自己要找的书,最后确定一个书单。
在读书单里面的这些书的时候,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这些书有哪些论点是类似的?有哪些论点是相悖的?为什么会相悖,哪个更有道理?
主题阅读不仅能拓展我们的视野,还能让我们思考起来,在思考的同时,也是我们内化的过程。
当然,主题阅读的最终目的就是输出。我们通过一系列的主题阅读,不断的内化。形成一个我们自己的一套理论,能够把这套理论写出来,或者是教给其他人。这个时候我们才算是真正的吃透这些书,达到我们读书的目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6
陆游曾在诗中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只是获得纸上的信息就够了,要发挥阅读的效用,就要付诸实践。学而用、学而思、学而传,就是在对不同的书籍带来不同效用的实践。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他在诗词创作上有很大的成就,其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我印象最深刻。
这两句诗是对"阅读"的最好的诠释。
曾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问题,大概意思是“读了那么多书,后来还是忘了,那读书的目的在哪里?”,我也看到了土豆老师的回答,才知道原来读书会忘记是个不好的现象。
读过的书怎么会忘记呢?如果会忘记,那就说明,你不会读书,你不是真正读书。只有水过鸭背才会忘记。
我以前也是跟知乎提问者一样,认为书中的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忘记。直到这段时间我加入了这个写作课,看到了老师的回答,才知道自己多么不会读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7
写写自己对本书的一些感悟吧。什么是好的阅读?读完本书,我明白了好的阅读也是主动的阅读。读书越主动,则阅读的效果越好。
主动的阅读就需要带着问题去阅读,作者在本书开始就提出了读者在阅读时需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1这本书整体上说了什么?2作者细说部分说了什么,是怎么说的?3这本书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4这本书与我有什么联系?作者总结的这四个问题感觉在阅读过程中很有必要。
作者将阅读分为了由浅到深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也对每个层次阅读的内涵以及读者可以遵循的一些规则都做了说明。看完之后,感觉还是很受启发的。
另外,作者还对不同的书该怎样更好地阅读也做了说明。虽然基本的道理是相通的,但是不同的书阅读的规则还是有所差异的。这里我也想补充一下自己的一点感悟,不同的书可以有不同的阅读速度,同一本书的不同部分也可以有不同的阅读速度。读一本好书或者一本书中的重要部分,应该细读,慢读,精读。同时,读书的话也应该多读一些超出自己阅读舒适区的书籍,这样才能有助于思考和理解的增进。
最后,借用作者书中的一句话,阅读可以帮助心智保持活力和成长。我以后要做一名主动的阅读者。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8
阅读一本书时,就像是接住作者抛出的球,并且作者通常抛出的不止一个球,你能接住多少个球,决定了你能理解多少作者所传达的信息。
大部分人都会领略到作品中的优秀之处,但是并不知道为何优秀,这本书所传达的方法是将抽象的感官体验,通过有逻辑,有目的的主动阅读,来转化为可以条理化输出的形式。即,读懂后可以讲出自己理解,并与自己的知识体系结合,横向的思考。为了达到这样优秀的阅读体验,需要明白阅读的四个层级:
1、基础阅读:可以认清所有字,能够通顺的阅读完整本书。
2、检视阅读:有系统的粗读和略读一本书,读完后不需要有深刻的理解,但需要有对整本书框架和侧重点有所理解,明白整本书的篇章,哪些是核心文本输出,哪些是辅助例证。简单来说,能看到人体的骨架,脉络,但不需要思考人是如何行走的。
3、分析阅读:这个层次的阅读要难一些,需要带着问题去开展,分析阅读需要认真的去吃透每一个篇章每一个句子,把书中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去解答心里的疑惑。去最大限度的接受作者传递的信息。如果说检视阅读是为了有限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那么分析阅读则是在无限的时间里理解最多最好的知识。
4、主题阅读:这是最难要求最高的一个层级,属于“返璞归真”的境界,当你完全真正读完一本书后,你所理解的东西一定会和现有的知识产生碰撞,你需要将他们合理的安放。你会用A书中的例证去补充B书的论据,会有C书的故事对比D书的情节,这个过程起初会使你混乱,但坚持思考下去,你会在杂糅的信息中找到自己的理解。
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都属于进阶阅读,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
分析阅读,是读者一头扎到书中去,理解吸收一切所有明显和潜在的信息。因为信息的差异化巨大,所以在面对不同书籍,如想象文学,历史文学,数学科学,社会科学等不同领域时,需要用到不同的方法,而目的就是尽可能高效和深刻的去读懂每一本书,获取最多的信息。因此《如何阅读一本书》被划分到实用类书籍,和字典一样,在你看不懂某个字的时候翻起字典,在你不知道该如何看懂一本书时,去翻《如何阅读一本书》。
而主题阅读,则更强调主动性,首先要做到这一层次的阅读,你要理解你所追求的主题是什么,比如关于爱:情侣之间的我爱你,和我爱吃柠檬的爱是不一样的,这是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物之间的情感区别。那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与情侣之间的爱是一个主题吗?可以是,因为这都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可以不是,因为亲情与爱情是不同的。这时候取决于你主动的思考,你需要去确定你想要阅读的主题。因此,这时候所有的书籍都变成你的资料,你只需要从你要的书籍中找到你要的主题就可以了,而过多的信息则需要被剔除。简单来说,分析阅读是得到过程,而主题阅读是取舍的过程。
如果你有相对的阅读量和较强的逻辑思考能力,读到这里你会发现一个哲学问题:要使用主题阅读必须要读主题相对应的书,而除非你读了主题相对应的书,否则你没办法做主题阅读。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有两个方向:
1、无指向的'去今可能的多读书,自己本身就具备对应的知识体系,可以独立去思索筛选甚至是去定义对应主题。
2、有一个老师,告诉你哪些书是你该读的主题书,这位老师相当于在主题阅读的闭环里为你开了一个小口,接下来你可以独立的去循环,但是这个缺口有一天会成为你的障碍,因为老师所给予你的主题,是基于他的知识体系和认知,有一天你的知识储备所带给你的思考超越这个认知的时候,最初的主题则需要被打破。
这是主题阅读真正的难点所在,恰如一句话所说:科学的尽头是哲学。
回到本文开篇的问题,你是否想要去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力?有时候你发现,重读一本书,依然有许多新的东西可以发掘,这是因为你的理解力进步了,你接住了作者抛出的更多的球。而当你重读时,感到乏味,则说明,你的理解和这本书持平(我个人还有一种观点,这本书远超你的理解能力)。在不断提升理解力的过程中,也自然会拥有识别好书的能力,这则是在阅读理解之外,心智上的成熟和进步。但当你的答案是否的时候,这一切都与你无关了。
回归理性,说到《如何阅读一本书》本身,它是货真价实的工具书!所传递的是抽象的思维模式+具象的实践方法。在读书这件事上,它就像一张网,你可以把这张网当作装饰挂在那里,不屑一顾。也可以去打捞一番,赚个盆满钵满。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9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还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和你想要的一切。花了6个半小时读完了这本书,也做了一些笔记,虽然“浪费了时间,但是没有浪费人生”“引用是魔杖”引用文章不仅可以增加说服力,还更容易组织文章。
读书不再是“随随便便”地读,而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充满主动性地去读,真正消化书中的信息并加以运用转化成为属于自己无形的财富。从最初说到的如何选书:选择自己喜欢读的书。如何购书:怎样买到对自己真正有益的书。如何读书:加深理解,深入思考。如何活用:运用书中获得的知识。再到后面的.“葱鲔(wei)火锅式”读书笔记:“摘抄”和“评论”并存的特征,正如菜中鱼肉和大葱的关系一样。摘抄的第一个好处是可以促进、加深对书的记忆。第二个好处:加深理解,在摘抄的过程中你很容易能发现作者的反复思考、藏在文章里的机锋。评论的好处是:把自己读书时的感想、一闪而过的想法立即落实到纸上,哪怕只是一句话。
写几句“好棒”“什么”也未尝不可,如果一不小心想写得完美,只会让自己越来越难下笔(“完美只存在于想象之中,现实当中却无迹可寻”)如果说读书是为了丰富自己的思想,那么读书笔记的作用就是让自己更有深度。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10
言归正传。《如何阅读一本书》不用俺说,这本书的名气已经如雷贯耳,它太久远(初版1940年)又太经典,记得有一次在北大图书馆,看到他们的年度阅读排行榜,这本书稳稳位居第一。
怀着膜拜的心情捧起这本书的,怎么说呢,可能是自己已经多多少少学到悟到了一些读书的方法,所以,并没有太过惊艳,不过这本书验证了我一些读书方法和观点的合理性,还是很开心的。简单捋几条印象深刻也比较重要的点。
一、一本书的正确打开方式
这一点尤为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常识,您觉得应该怎么开始阅读一本书呢?您可能要笑了,那当然是直接拿出来书翻开第一页正文就开读喽。如果您真的这样认为,而且一直是这样做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别想抬杠,就问你是不是读完一本书,常常有列不出提纲,画不出重点,拎不出主线的毛病?别不承认,有就对了,这一步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
那么,究竟怎样才是打开一本书的正确方式呢?首先把华丽的封皮撕掉扔垃圾桶(本人做法,谨慎仿效),看看封皮和封底,有的会有字,比如这本书,就有一段短小精悍概括整本书内容和价值的特别经典的一段话,非常重要。
(这段话附在这里: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你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开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你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后面不写了,有机会你们自己看吧。
其次是,读作者简介、序言、以及后面的附录等,这些是大家最容易忽略的,而这恰恰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序言,里面一般会交代作者写作的目的、书的框架,以及这本书要解决的问题,还有作者对读这本书的建议等。
再次便是目录,目录一定要认真用心读,而且我认为要读上几遍,从章节标题到章内每节的标题,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大到小,再从小到大,直到合上书自己能说出来这本书的大致逻辑和主要内容。一般来说,一本好书,作者的逻辑都是比较清晰,目录设定就很顺。反过来,如果目录不咋地比较混乱,这本书的质量也可见一斑,目录是衡量一本书优劣的很重要的标准。
接下来便是正文了。
二、阅读的四个层次
整本书四个篇章,其中三章写了阅读的四个层次,另一章专门写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顺便提一句,上文中小编说的读目录,然后在心中形成自己的目录,可以不是书的目录,能理解能吸收最重要。
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级别逐次提高,难度逐次升级,从方法和程序上,后者包括前者。
简单说,基础阅读就是扫清障碍,做好阅读的准备,主要是语言上的。比如你英语不咋地,如果想要读全英版《资本论》,就要先把语言关过了。
检视阅读,分两种,一种是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一种是粗浅的阅读。略读适用于你到了书店浏览书,花上10-15分钟时间,利用前面第一条写的打开一本书的正确方式,完成了前几步,掌握了书的骨架,然后在正文中,从某章你感兴趣的看1-2页,或是随便挑上几段读一下,这就够了。这样,你会形成一个基本认识,明白这本书在说什么,是怎么说的,这本书的水平如何,是否值得买。粗浅的阅读,主要是针对大部头或者比较深奥难读的书,仔细啃很慢而且会逐渐丧失兴趣,所以第一遍应该粗浅的阅读,最紧要的,就是要忽略掉一切细节,比如这一段晦涩难懂,就可以跳过,跨节、跨章都无所谓,不要在乎一个概念、几页文字,读下去!读完!这是最重要的!哪怕只获取30%-50%,也是值得的。等你过段时间具备了更高的`能力,就可以更深一步了。
分析阅读,这种阅读,一是要能提炼出书的大纲。二是能读书联系自身,思考出这本书跟自己的关系,也就是我能从这本书中获取到什么,知识还是启发还是什么?三是能写出书评,对这本书作出你的评价,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等。读书一定要联系自身,要读书为自己所用,若非如此,读再多的书也无益。这一点也是我从读这本书学到的最有用的一条!读书、读报、读人、读事,概括说就是但凡输入,都要联想一下自身,时刻想着问自己,这跟我有什么关系?所以读书笔记,就可以这么做,哪句话自己特别有感触,就可以顺势把感触启发记录在侧。评书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尊重作者,尊重不是指不能批评,而是要客观,一定要怀着空的心态跟着作者的逻辑去充分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思,然后再客观地予以评价。读书切记带着偏见或带着观点读,甚至是带着挑毛病的心理。不要为反对而反对,成了情绪化的好辩者。要知道读书难道不是为了丰富自己的认知,而是要打压作者一番显得自己更牛么?
主题阅读,这是阅读的最高阶,也是最难的,包括了前面三个步骤。所谓主题阅读,就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阅读,可能需要读好几本书,读不同作者的书,读同一作者不同的书,就是为了弄清一个问题,理清一个脉络,这样写出来的书评旁征博引,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是比较牛的。
至于书中写的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小编采用了检视阅读的方式,没有太多启发,这里就不罗列了。
再补充一点小编的心得。第一,不是读书就一定好,书一定要筛选,读书读经典读好书,歪门邪道快餐垃圾不如不读。比如,影响自己的50本书,你读出来了吗?第二,不是逐字逐句从头到尾才叫读书,读书可以有各种层次,不同的书不同的需要,不同的读法,同一本书不同的遍数不同的读法,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读法,即使是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也不是同一速度逐字逐句读下来,不太重要的细节可以略读快读,重要的概念理论、说明重要问题的地方要细细阅读,还要反复对比品读等,要以效率质量为目的,搞灵活。第三,要养成边读边给自己提问题的习惯,如,整体来说,这本书在谈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他是怎么阐述的,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等等。
总之,通过这些记录,希望大家可以对如何读一本书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从而更加高效地开始自己以后的阅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11
本书是一本阅读指南,是一本指导人们如何阅读的名作,曾是美国畅销书的榜首。
本书提出了阅读的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基本上读完小学五年级就可以达到的层次,可惜的是太多数人一直在这个层次。作者说,主要的原因是从小学以后,再没有人教过人如何阅读,而这本书就是弥补这个空白。在这个层次的人,基本上摆脱了文盲的状态,能熟练阅读报纸和填写表格。
检视阅读分为速读和粗读。
速读是浏览一下书名页,如果有序就先看序,研究下目录,如果有索引,也检阅一下,如果有出版者介绍,也读下,然后从目录中找到你想了解的内容读一下,最后读一下书的最后三页。通过速读,就会了解这本书是否值得你花更多的时间深读。
如果觉得可以花点时间来阅读的话,可以通过粗读来继续了解这本书。粗读也是快速阅读,但是大多数人阅读是一种“半出声”来阅读,这种方法大大降低了阅读速读。作者给出了一个好建议,指读法。方法是这样的:将大拇指与食指、中指合并在一起,用这个“指针”顺着一行一行的字移动下去,速度要比你眼睛感觉的还要快一点。强迫自己的眼睛跟着手部的动作移动。一旦你的眼睛能跟着手移动时,你就能读到那些字句了。继续练习下去,继续增快手的动作,等到你发觉以前,你的`速度已经可以比以前快两三倍了。通过粗读,可以了解全书内容,也可以为分析分析作准备。
分析阅读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你要问几个问题,一是你阅读的书是什么类型的书,二是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描述整本书说了什么并列出本书的大纲,三是本书的作者想说明或解决什么问题。
第二个阶段其实就是列出细纲。找到作者的关键字,找到作者的主旨,找出作者的论述,找出作者已经解决的问题答案。
第三阶段是如何客观公正评价一本书。通过上面二个阶段后,不管你同不同意作者的观点为,首先你要说的是你了解作者的观点。不用急着证明作者的观点是对还是错,在做也出评论之前,要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作者知识不足或知识错误,或证明作者的逻辑错误,或证明作者分析或者理由不充分。如果你不能提供足够的证据,你必须同意作者的观点,不要肆意评论。
主题阅读是带着特定主题,阅读相关领域中的书箱。主题阅读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这个阶段,带着你要研究的主题,设计一份实验性的书单,浏览书单上的所有的书,确定哪些与你的主题相关。第二阶段是确定想关书的最相关的章节,然后用你自己的语言,把各个作者的相关观点诠释下。列出一系列问题,查看各作者的回答,分析这些回答,把通用的答案放在最前面。
总结:
任何事情背后都有其道理,连阅读也是这样的。读完这本书才知道阅读原来是分层次的。个人认为第一层次比较窠到达的原因是,一直有人给我们反馈,不管是父母,老师还是其它人。而第二,第三和第四层次很难有其它人给你反馈,如果能输出出来,有人反馈也许能帮我们到达更高的层次。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12
终于读完《如何阅读一本书》了。这本书是美国艾德勒和范多伦一起所著。内容艰涩难懂,耗尽我的所有精力。现针对这本书所学写下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阅读分成四个层次:
一、基础阅读。
二、检视阅读。
首先对本书进行了检视阅读,看目录,看重要片段,学习了粗浅阅读。在这个层次中,我学习了阅读者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什么?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学了三种做笔记的方法:结构笔记、概念笔记、辩证笔记。这部分的阅读我兴趣盎然,读得懂也读得感兴趣,自我感觉进步也较快,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三、分析阅读。
这是最难受的最煎熬的一部分阅读了。读得痛苦莫名。读完这一章节后的一个总结,我倒是看懂了,现记录下来:
1、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规则。
(1)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来分类。
(2)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事什么。
(3)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将全书的大纲列举出来,并将各个部分的大纲也列出来。
(4)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2、第二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
(5)诠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
(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7)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架构出来。
(8)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解决的。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解决的问题。
3、第三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9)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
(10)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11)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12)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13)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14)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15)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看完这一个小结,我恍恍惚惚对分析阅读有了一些了解。但就是不明白作者花了那么大的`力气说这么做的理由令人读着很困难。另外其实自己心里很明白,这么多的书,优劣不等,我需要花那么大的力气去读一本书吗?后来,作者又介绍了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读不同种类的书有不同的方法,比如读小说,强调的是快;读诗,大声读出来;读数学,像读一种语言。心里因这些关照而放下一颗心,看来并不是所有的书都要用分析阅读,接着往下读的时候作者又告诉我,一本能提升你的书,就算你已经变得更有智慧也更有知识,这样的书还是能提升你,而且直到你生命的尽头。这样的书应该少于一百本,对任何一个特定的读者来说,数目还会更少。
四、主题阅读。
它有五个步骤:1、找到相关的章节。2、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3、厘清问题。4、界定议题。5、分析讨论。
这一本书真正提升了我,不仅让我了解的读书的若干方法,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采用书中所说的“真正的阅读”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你什么都没有,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读完整本书以后,觉得自己确实进步了,读其他的教学类书籍和杂志,就跟看小说一般的轻松,而且确实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样的一种提升,是在阅读时的一种脑力活动,也是更高的阅读技巧。这种阅读就是让一本书向我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战。
当然,这本书中还有很多我无法理解的地方,文字的堆砌,明明熟悉的字,却让人无法理解,还有一个外国作家的写作方式和我们中国是不一样的,所以需要我再次的阅读。这种头脑的风暴在下一次空闲又有承受力的时候让我再来一次吧!: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13
今天重读了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这本书是我在16年中,第一次离职的时候选择的一本书。它的来历跟这本书中推荐的方法毫无关系,我就是纯粹在书架上看到了它,然后买了这本书。说起来我的博库书城会员卡应该已经过期了。
今天重读的过程中,看到了以前没有重视的内容。因为读书更重要的是,“自己所看重的部分”。结合之前写的那篇《行为上瘾》读后感有些观点写的不是很清楚,导致读者朋友没能get到关键点。所以我想,自己以后写的文章,都会按照一定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梗概这本书,然后再其后花更多的精力写自己看重的点。
就像八股文一样,八股是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八个部分。我决定给自己以后的文章分为4+1一共五个部分。
(起)讲述这本书讨论的问题的重要性。结合自己在现实中遇到的那些问题来说。
(概)介绍书的梗概内容。所以不至于有的部分没有提到。也许我不感兴趣但是朋友们会很感兴趣。
(核)着重说完自己看重的问题,以及其解决方案。(可能分多个步骤)
(合)给出自己的评定。也许一篇文章最后能刷足存在感的地方,也就是那一句“太史公曰”了。
然后附加的一个部分,就是自己(火花)这一部分了。比如现在的部分,其实是由这本书引起的一些想法,但是脱离了这本书的内容甚远。以后也许会有这个部分,但是也许会没有。(起)
看这本书的起因很简单。因为自己想要在指定的时间内消化更多的书。这是从博多·舍费尔那里得到的想法,想要在一年之中看100本书,那么第一件事情,是看一本关于快速阅读的书。
之前有跟codinfox讨论过,读过的书总是没有什么印象,那怎么办。他后来不知请教了哪位朋友,给出的答案是,好书是值得反复读的。前面也有评论里的好朋友决定要重读经典。而我现在既然决定了要认真做这个公众号,也是要重读这本如何读书的好书。使用它的方法论来指导自己之后的读书过程。这篇blog的结构也是基于我在读书之后的笔记。(概)
奥野宣之给我们推荐的读书法是包括从选书到活用的一整套的流程方法。所以概要结构从以下几个过程分别叙述:
选书->购书->读书->记录->活用
其中我这次读书最看重的部分在于读书与活用部分,所以在概要里会简略介绍其他部分。
说来惭愧自己两年前看过这本书,但是也没有按照这个作者的策略来买书。
其实去书店随意闲逛,邂逅一本好书,也是挺有趣的事情。但是,坏处是,我们可能会遇到以下情况:别人推荐什么就选什么,没有目的性地读书,花费过多的选书时间,被广告和销量排行榜左右,因为冲动,买了的书堆成山却都没读过。这时,有一个购书清单,就可以在平时及时发现自己的需求,排除干扰,节省自己在书店的时间。
购书清单需要指定好书名、作者、出版社三个要素就可以了。这样就可以实现“指名购买”,也可以更好地利用购书网站。不管在什么时候,发现了好书,记到自己的清单里。假使自己其实不需要这本书,也许在清单里待一段时间,我们就会把它划去。定期去购买自己需要的书,也不会花费过多的时间。
自己没做到这一点。就近来说,618从京东上买了十来本书。当然去年双十一的书还没看完,翻看两年前读书笔记里的读书计划上的《瓦尔登湖》什么的,也都是没看过。也许现在自己的心态,以及所感兴趣的东西不会让自己有那个心思去看《瓦尔登湖》吧。(核)
上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没有对这个读书法形成很深刻的印象。作者所自己总结的一套读书法,叫做“葱鲔(wei,3)火锅式”读书笔记法。在阅读的时候,可以先大致阅读一遍,然后把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折角做标记,然后下一次再精读,这样留下的部分则是自己认为最重要的部分。我们可以把剩下的触动自己,引发思考的`部分摘抄下来,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上,然后在就近的地方,写下自己的感受,当然,如果是简单的“哇,这个人好厉害”就不行,需要写下自己的深入分析和思考。摘抄与评论同时存在,也就是所谓的葱、鲔鱼都有。当自己再看读书笔记的时候,就会快速的回忆起当时的感受。
作者认为,之所以用这种看起来笨重的读书方法,是因为它的确有效。因为“读书体验比书本身更重要”。
在上面的步骤中,翻书的时候,在地铁上,在喧闹的地方,都可以完成。但是在最后一步,“活用”时,作者则推荐我们找一个固定的时间重读自己的笔记,一周一次或者两次。这让我想起了独处的重要性。也许当结婚之后,就再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时间独处了。二十来岁单身的时候,在某种意义上真的是十分宝贵的时间了。
活用的另一个方法,找三本与问题相关的书籍拿来阅读,使用“要点”+“评论”的方式来阅读。这就像是请了三个有关的专家来给自己提意见一样,自己在总结出一条假设之后,再重读其中的要点与评论,一边反复思考,一边不断修正自己的假设,最后得出让自己信服的结论。
比如最近我反复遇到的一个问题。究竟我们追求的目标的意义何在。
因为在与网友讨论的时候,看到一个新闻。去年LOL的世界冠军中单,现在Gen.G的中单Crown遇到了这个心理问题。之前的问题是,自己不觉得自己打职业比赛有什么意义,但是有了打SKT,夺得世界冠军的目标之后,他开始刻苦训练,不断地克服苦难,终于在去年,在鸟巢,一波3-0带走了Faker所在的SKT。
我自己在看完半决赛就没有继续关注决赛了,但是说来也十分有趣,这样一个一边倒的BO5却让两边的中单都变了(SKT.bang其实也是遭遇了Crown这样问题的人吧,然后他选择把两边中单都打自闭了)。那时候还是SSG.Crown的皇冠说,我没想到Faker也会哭,原来他也是普通人,是有感情的。
现在Crown遇到的问题是,他的目标已经达成了。他不知道自己下一步究竟要去做什么了。而自己最近读过的书,有奥尔特的《行为上瘾》与舍费尔的《财务自由之路》两本书。恰恰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以下是结论:
“如果把生活当成一连串有待完成的里程碑,你就陷入了一种近乎连续失败的状态。按照定义,你任何时候都并不置身于体现了你所定义的成就或成功的地方。而一旦到达了那里,你会发现,你弄丢了那件赋予了你目的感的事情——于是你只好制定新的目标,重新开始。”
因此,不要靠目标,而要靠系统来过自己的生活。所谓的系统,就是“你经常做而且能提升长期幸福概率的某件事情”。对漫画家来说,可以是每天画一幅漫画;对作家来说,可以是每天写500字。和目标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系统提供的是持续稳定的“嗨”流。是日复一日充实的生活,而不是某个宏大目标的诱人图景,但没有如何前往的指示说明。
对我来说,那目标就可以是每天刷多少道leetcode题,刷完之后,每天解决一个其他coding方面的问题。每周至少写一篇推送文章,完善自己的公众号。对于Crown来说,可以是保持自己的竞技状态,每天carry多少局排位,完成多少训练。对于你来说,又是什么呢?
这个话题有点扯远了,但是我认为的确是很重要的东西。(合)
在此引用作者在后记中写道的一段话来结尾:“读书是与感兴趣的书的对话,是上班路上的自我充实,是每次去书店时的期待,是睡前温馨的陪伴。也就是说,在爱书之人的眼里,读书就是生活的全部。”
也许上次阅读的时候,我没有觉得这里写的这么煽情。但是现在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读书这个爱好,不会被夺走,不会被比较(如果有人非要比较炫耀,你也会在心里甩他白眼,不会有任何影响对吧?)。人人都可以爱书,无害而又高尚。有了它,再卑微的心,也可以有自己强大的精神力量;有了它,再喧嚣的环境下,也可以有一块自留地;有了它,就可以在追求世俗成功的路上,保持一颗纯净的心。希望大家都能从读书中受益!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14
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籍作家奥野宣之,张晶晶译,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当当网做活动时购得。
1、抄写文章或段落相比拍照更有利于记忆。所以如果不是特殊情况还是自己动手抄写比较好,同时还锻炼书法,谈到效率的话,拍成的照片会有几个朋友会认真看呢?
2、贪多嚼不烂,贪快也嚼不烂。目前市面上大多鼓吹十分钟教会你速读诸如此类,但是如果你没有相应的知识积累、词汇量和相应的理解能力
的话,这只会让你交了智商税。让读过的每一本书都有扎实的收获,等到达这个目标之后再求追求速度也不迟。
3、读书要动笔,要写读书笔记。把读到的信息以准确的形式转变成你思想中的一部分。不用过分强迫自己,按照习惯的节奏来读书,一步一步地让你“与书共读”的.关系更加亲密,做到这一点,你只需要一本随处可见的笔记本。
4、思考让人如同置身于迷雾之中。此时此刻想到的新点子,下一秒可能就烟消云散了。如果不好好做记录,恐怕就再也想不起曾经闪现的想法了。但只要把这些想法写下来、保存在纸上,就等于把迷雾装进塑料袋紧紧扎好。将这些新鲜的想法打包以后,再过多久都不会轻易遗忘。把灵感记录在纸上,让思考书面化,让灵感脱离之前的抽象状态,会更容易将其理解消化,也能促使你把灵感用作创意材料,想用的时候就能信手拈来。写文章、制作企划书或者整理提案的时候,可以翻开笔记找到曾经记下的书籍、文章和自己当时的视角、思考,让这些内容助自己一臂之力。有些时候,这些内容甚至是醍醐灌顶的灵药。这本笔记不只是为你提供便利,还能让过去的读书体验更有意义,让读书生活更加快乐。
5、养成习惯。就像坚持睡前刷牙的习惯,哪天突然睡前没有刷牙会觉得非常难受。
6、信息一元化。把所有的信息都记录在一本笔记本上。标记好日期、灵活运用便签和电子化,可以非常快捷的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7、在平时要积累书单,充实书单内容。在需要时进行主体阅读,并指名购买需要的书籍。这样不会被书店各种畅销书的标语给迷惑,买了自己根本不需要的书。
8、把读书笔记作为目标去读书,当你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时,思想输入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这也是我开设这个公众号的目的,同时也让我自己得到更好的提升。这点可以设想一下自己教别人某项知识或者技能的时候,自己大脑里的思维状态,同平时相比是非常高效的。
9、葱鲔(wei第三声)火锅式读书笔记。把书中觉得很重要的段落和句子摘抄下来并和自己主观。的一些想法、评论放在一起的方式就是葱鲔火锅式的读书笔记,就像这道菜中鱼肉和大葱的关系一样
总体来说这本书属于比较简单易懂的书籍,书中值得思考的东西并不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使用。方法技巧就是这样,一个不经意的小技巧就可以改变你学习的效率甚至心态。值得大家有时间去图书馆或者线上阅读,不建议购买纸质书。但书的最后有19个读书小技巧和26款好用的文具,因为大多都很简单实用,不知道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15
阅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获得信息,一种是增进理解力。
当一本书的知识量与我们自身知识储备对等时,读这本书时,我们只是了解了我们已了解的事情,读懂了我们读得懂的东西,从中只是简单地获得了一些讯息。
当一本书的知识量超出了我们自身的知识储备时,读这本书我们会对作者想说的话不是很了解。这时我们仔细推敲不懂的那些文字,从模糊的概念到似懂非懂的了解,至到摸到头脑里的某个开关,突然茅塞顿开,清楚地理解了。
这个过程如同破茧,我们从一开始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了一定程度的理解范围。因为理解力增进了,我们比未阅读此书时高上一截了,同时自我也提升到了可以与作者自由对话的`地方了。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一个快速找到好书的方法。一本书拿到手里只看书名,然后闭目想着这几个问题的解答,这本书如果我来写会有什么?知识点要如何构架?如何谋篇布局?
把这几个问题想清楚后才翻开书本。如果这本书与自己想的一样就不会去读。如果书里有一些自己开始想不到的独到、新的东西,就会仔细阅读。
华罗庚只读作者超出自己的书,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我们阅读。
散文家余秋雨提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大多数人读书只是被动地接收书里的讯息,只知是什么,不问为什么。
而读一本我们需要仰视的书,最大的好处是增进了我们的理解力。因为它超出了我们以往的认知,读懂它要花费很多的脑力活动,这种主动的阅读方法,便是《如何阅读一本书》所要讲的一种阅读技能。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08-03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07-07
《如何阅读一本书》高中读书笔记07-26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精选13篇)08-29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1300字08-15
不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是憾事的读书笔记07-20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2篇02-01
如何读书笔记06-23
一本书的读书笔记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