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
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例如内容要求,以数与运算第三学段(5-6年级)为例:
(1)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了解奇数、偶数、质数(或素数)和合数。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感悟计数单位,会进行小数、分数的转化,进一步发展数感和符号意识。
(3)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整数除法与分数的关系。
(4)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感悟运算的一致性,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
近期,通过在线学习,聆听了义教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史宁中教授题为《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修订总体情况介绍》的线上培训讲座。史教授从课标修订背景与要点、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表达、内容变化与教学建议三个方面做了详细而深刻的解读。通过学习,让我对新课标有了全新的认识,感悟颇多。
一、理解数学核心素养
本次学习,清晰的感受到课程标准在修订方面不论是学段的变化、体例变化、还是表述形式,都在进一步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史教授从“双基”到“四基”,再讲到核心素养,强调过程,学生亲身经历,获得经验。核心素养是在学生本人参与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的。这对我们日常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学生的学习经历从“学会”到“会学”的过程。
核心素养的基本的内涵也可表述为“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认识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数学的眼光体现了数学的一般性,数学的思维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数学的语言体现了应用的广泛性。因此,新课标给我们的学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仅是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能力转化为一种自身的潜意识,让学生把数学真正活学活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把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发现数学,体会数学,应用数学。
二、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
本次课标修订的两大要点: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提倡把跨学科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数学课程。数学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习其他理化课程的`工具,所以新版《课标》注重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通过多学科的横向联合,增强学习的探究性、开放性和综合性。跨学科的教学,提升了对一线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要求,这也将是我们一线教师今后致力研究的大方向。只有自己勇于“跨界”学习,才能践行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才能更全面的培养学生。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通过本次学习,让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双减”背景下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让我们课程改革的内容、形式、方法等向着纵深延伸。作为一线教师,更应该加强学习,进一步研究新课标的变化,紧跟课标步伐,提高自我修养,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3
20xx年x月x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新课标对以后的数学教学有着非常强的指导作用。为了更好地理解新课标,在工作室主持人乔利荣的带领下,我们认真聆听了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关于《数学课程标准修订与核心素养》的报告,受益匪浅,现分享我的几点感受:
一、感悟计数单位的意义,了解运算的一致性。
以往教学整数、分数、小数的运算教学时,常常都是通过现实意义说明各个运算的道理,缺乏一致性,让学生认为它们的运算不同,反而容易扰乱学生的思维。因此,20xx年的新课标将重点体现数的认识和运算的一致性。其实也是对我们这些数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为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意识等核心素养提供基础。
二、跨学科教学的挑战
新课标中提倡把跨学科的内容融于教学之中。通过多学科的横向联合,增强学习的探究性、开放性和综合性。比如:近几年常常出现的数学阅读理解题,在要求学生基础扎实的前提下,还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
面对这样的改变,虽然让我觉得有些迷茫,但更多的是兴奋和期待。跨学科的教学提升了对一线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要求。我们不仅需要钻研数学学科的知识,也同时需要去了解其他学科的内容(尤其是语文、科学、历史等等),多听听其他学科老师的课堂。只有自己勇于“跨界”学习,才能践行“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才能更全面的培养学生。
在综合与实践方面也同时增加了跨学科的内容。把原来数与代数领域中常见的量这部分内容以“主题活动”(小学)的形式在综合与实践中进行呈现,这也是学习方式的一大重点改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灵活的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基于学生的基础和前概念,引导学生们在活动中讨论、质疑、交流,最后实现问题解决,有助于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三、传统文化要有数学
传统文化要有数学。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要践行在数学学科中,所以数学课程内容将增加了很多传统文化内容的介绍,比如:“曹冲称象”、“度量衡的故事”、“圆周率的故事”等等。同时,史宁中教授也提醒数学老师们:要注意数学学科讲传统文化要与其他学科的不同,要教会孩子们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传统文化的知识。例如:曹冲称象的故事中,除了介绍重量单位之外,老师们还要讲解“等量的等量相等”、“总量等于分量和”的道理。这些都值得我们这些数学老师去探讨,在未来的教学中认真的思考。
20xx年新课标中还有很多需要我不断认真研读的内容,如:方程移到初中、百分数移入“统计与概率”、强调代数推理和几何直观等等。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新的理念总是需要富有胆识、敢于创新的人来实践它。新课标的学习不仅让我明确了教学方向,也激励着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研究和成长。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4
作为教育教学的风向标,“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公布,意义重大而深远。如何深入领会课标精神并不折不扣地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是每位教师必须思考并践行的课题。
01/在素养落实中发挥育人功能
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在“上好学”的教育需求上,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和2011年版的课标相比,新课标强化了课程育人目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强调学生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与发展,注重学生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运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引导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学中思,在思中行。只有充分研读理解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融合,新课标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学段现已由三个学段更新细分为四个学段,从教以来,我始终耕耘于第四学段,数学源于生活、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如在讲授《菱形的`性质与判定》时,注重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元素,可通过出示学校电动闸门、教师办公室菱形地板、年画福字等图片,引导学生在温故(八年级所学的“平行四边形”)中探索新知,进而掌握菱形的定义,探索其性质定理,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绽放无限魅力。
02/在技术融合中形象教学内容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无止境,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且疫情反复让防控形势严峻复杂,生命价值高于一切,这都给教育教学的纵深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新课标强调要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创设合理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探究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将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听材料融合后能发生形、声、色、动、静等综合变化,让枯燥而又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具体、趣味横生,增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真实感和表现力。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利用信息技术对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进行多方综合处理,丰富教学场景,引导学生在灵活高效、便捷有趣的教学情境下,愉悦并主动地获取知识,潜移默化地理解和掌握、运用相关知识,从而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增强课程适宜性,体现课程时代性。
华罗庚曾经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传统几何教学是三角板+圆规+黑板+粉笔,受现实条件限制,常存在知识讲解不透、学生理解不清的问题。几何画板的应用架起了教学与信息技术完美融合的桥梁,它不仅作图精准规范,功能多样,而且实现了数与形的有效结合,使用起来直观、动态、形象,可操作性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借几何画板精心设计、有效实施。如在“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一节中,如何向学生说明y=ax2、y=ax2+k、y=a(x-h)2、y=a(x-h)2+k等函数图像的相互关系一直是传统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难以理解,教师也难以用文字语言说明。通过几何画板只需用鼠标上下移动点a、h、k,y=ax2、y=ax2+k、y=a(x-h)2、y=a(x-h)2+k等函数图像便可一目了然,难题也就迎刃而解,学生也在a、h、k的变化过程中加深对二次函数的理解。
03/在自我学习中聚焦全面发展
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互动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标指出:“制订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要整体把握教学内容,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加强综合与实践,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有人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和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新课标是一线教师的指挥棒,需要细细揣摩、用心感悟、反复实践。知识在于积累,多学习才能多进步。教师要明确自身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承认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志趣与基础方面存在客观差异,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坚持个别辅导与分层设计作业,丰富评价方式,实现评价维度多元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素养生成,实现全面发展。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新课程标准为我们数学人指明了新的方向,作为初登讲台不久的一线教师,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躬耕于三尺讲台,以新课标为导向,坚守育人初心,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使自己的数学教学更加具有温度和深度。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5
20xx年新课标提出:数学课程目标的确定,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三会”、“四基”和“四能”,表现为: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增加了以下内容:
(1)理解负数的意义。
(2)知道实数山有理数和无理数组成。
(3)能用数轴_上的点表示实数,能比较实数的大小。
(4)能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
(5)能利用乘法公式进行简单的推理。
(6)了解代数推埋。
(7)理解函数值的意义。
(8)知道二次函数系数与图象形状和对称轴的关系。
(9)会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倩,并能确定相应白变量的值,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10)知道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
(11)能用尺规作图:过百线外一点作这条百线的平行线。
(12)理解角平分线的慨念。
(13)能用尺规作图: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
(14)知道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15)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
(16)会计算组数据的离差平方和。
(17)经历数据分类的活动,知道按照组内离差平方和最小的原则对数据进行分类的方法。
(18)会计算四分位数,了解四分位数与箱线图的关系,感悟白分位数的意义。
根据新课标总目标和实施教学建议,我们应该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素养导向,围绕“为什么教”和“为谁教”,准确把握课堂,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素养要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设定教学目标,改革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在做中学习”,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
三、注重课堂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四、推进数学综合学习。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举一反三、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融会贯通的能力,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
五、落实因材施教。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开展个体化差异教学,加强学生个别化指导,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明确每节课、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规划和自我监控,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六、更新教育评价观念,改进评价方式。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改进只看结果的评价,强化学习过程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着力推进评价观念、方式方法改革,提升考试评价的质量。不断强化素养导向,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倡导评价促进学习的理念,注重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能力,引导学生合理运用评价结果改进学习。完善创新评价方式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关注学生真实发生的进步,倡导针对学生的真实的评价。加强师生对话交流,增强评价双方自我总结、反思、改进的意识和能力,倡导协商式评价。注重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典型行为表现等多种方式表现性评价。推动考试评价,提升考试评价质量,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
七、结合“双减”政策,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实行大单元作业设计,增强针对性,丰富类型,合理安排难度,有效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
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与全体教师共同致力于新课标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心路,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6
我工作以来一直在农村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我比较了解,对自己的教师角色也深有体会。课改都提了多少年了,农村小学那种以教师为中心,重课堂轻课外,重课本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现状依然严重存在。结果是我们教的辛苦学生学得累,想要有所改观也非一朝一夕的事。我们一直在摸索、追寻,追求学生自主学习的高境界,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
一、培养兴趣,使学生愿学。
如果学生对我们的数学课堂及所要学的知识感兴趣了,他们便有了学习的热情,积极参与,我们当老师的还愁他学不会吗?当然,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很多,如一个精彩的导入、巧妙地设疑、合理的.情景设置、有趣的习题等等,这都需要我们教师的精心准备。我在这儿要说的是新型的师生关系。我们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愿学。我们不再是过去那个高高在上的老师,怎们说学生就怎样听,他们变成了“应声虫”,现在的学生接受的新事物太多,想法新奇,要允许他们有不同的声音,我们做他们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情趣融洽,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探究知识,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有所改变,使学生乐学。
1、师生角色改变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提到: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由此可见,这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我们需要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我们要更多地去做学生的参谋,给他们激励和帮助,并以情感交流为纽带,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2、学习方式改变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受这句话的启发,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关于动手实践,我们要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自主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如教学各种图形的面积,可以让学生剪一剪,拼一拼,通过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
(2)关于自主探索,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提供学生质疑的空间,提出一个有效的问题远比解决一个更有意义;
(3)关于合作交流,这正是我们现在常用的小组合作学习,这需要教师在小组搭配上下功夫,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还要注重收放合理,否则片面追求表面的热闹,收效甚微。小组成员只有各自分工又通力合作,才能获取新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从教师角色及学习方式的改变,促使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变得乐学。
三、注重评价,使学生会学。
我在这说的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教师的评价要做到及时准确有针对性,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元的评价体系。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他们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课堂上,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通过互相反馈和评价,学生学会了评价别人,也学会了评价自己。因为,学生在评价别人时,首先要注意倾听,再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别人说的哪里不合理,哪里有错,在一次次的评价中学生有学会变成了会学。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上下过功夫,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体会数学的魅力所在,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7
教育部近期正式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xx年版),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深入研读数学课程标准刻不容缓,笔者在工作室的带领下开始了系统的研读。笔者就近期研读的新课标中关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悟。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更新结合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现状,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实现“三会”的总目标,培养“四基”和发展“四能”。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结合数的产生和数学史的内容,我们会发现数学是我们认识和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
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一堂好课的呈现离不开学生数学思维的呈现,学生数学思维上的.发展也对应着学生个人的发展,这是学生理解与解释现实世界的重要方式。数学思维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学生可以通过数学思维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建立数学对象之间、数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逻辑联系;能够根据已知事实或原理,合乎逻辑地推出结论,构建数学的逻辑体系。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可以转化为已知的长方形面积,结合已有经验去认识和掌握新的知识;在学习小学加减法时类比整数加减法,结合已经掌握的算法类比推测未知的计算方法,通过猜想、操作与验证得出结论。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生可以运用符号运算、形式推理等数学方式,分析并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形成重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培养科学态度与理性精神。
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数学有别于其他学科,数学的语言具有简洁、精准的特点,是人们描述与交流现实世界的重要表达方式。数学语言主要表现为:数据意识或数据观念、模型意识或模型观念、应用意识。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要能有意识的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生活与其他学科中实物的性质、关系和规律,并能解释表达的合理性;能够感悟数据的意义与价值,有意识地使用真实数据表达、解释与分析现实世界中的不确定现象。在小学阶段的统计与概率内容教学时,学生需要对研究的内容进行调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在足够的数据中探索发现规律,能对现状作出描述,对未来情况作出预估。
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小学阶段侧重于对经验的感悟,初中阶段侧重对概念的理解,对比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小学阶段更侧重于感悟与感知,具备一些意识,而初中阶段更侧重于形成观念和培养能力。对比20xx年版新课标和20xx年版旧课标,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也发生了变化,以前我们常说十大核心素养,在新课标中有了11个主要表现,增加了一个“量感”,“推理能力”更改为“推理意识”,“数据分析观念”更改为“数据意识”,“模型思想”更改为“模型意识”,从这些变化中,我们能看出新课标更侧重小学阶段对于对逻辑推理过程及其意义的初步感悟、对数据的意义和随机性的感悟、对数学模型普适性的初步感悟。
新课标的总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能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新课标为我们指明了今后数学教学的方向,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8
听了史宁中教授对新课标的解读,我对新课标的要求又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解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的改变,从“以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
学科核心素养变成谈论的重点。通俗的讲,就是通过数学学科教育,我们最终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关键能力、思维品质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在低年级学段数学核心素养表现的更加具体,更侧重意识;到了高年级学段,则倾向于一般,更侧重能力。
二、理解数学课程的变化趋势。
数学都包括四个领域,即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在数与代数中,强调整体性和一致性,将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初中教学中。在图形与几何中,强调几何直观,增加尺规作图的内容。就是增加动手操作环节,增强对数学的感觉。
首先史宁中教授从新课程标准的“课程标准修订背景与要点”“核心素养理解与表达”“内容变化与教学建议”三大版块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老师们做了细致而有深度的解读。在这次学习中对史宁中教授解读数学核心素养部分感受最为深刻,把数学核心素养定义为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关键能力,思维品格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现在我们逐渐的把数学核心素养集中到“三会”上面,就是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通过此次学习我不仅了解了课程标准修改的内容,修改的教学要求等,还明确了修改的目的与意图,更感受到了新课程标准给我们带来的便捷性与指导性,为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9
今天继续学习20xx年新《课程方案》前言部分——主要变化——关于课程标准的第三点。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学业质量标准也是这一次课程标准变化的一个亮点。这个亮点就是在画一条线将我们的学业质量进行均衡发展。我们的均衡发展不只是硬件上的,也有软件上的,还有学业质量标准。所以均衡发展不是几个多媒体、陶瓷、毛笔能够涵盖的,而实实在在的。这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一大特点。我们的教育就像我们的经济一样,准许优先发展,准许一部分人先富裕,那么也就准许一部分地区的教育走在前面,也准许一部分人在教育上获得红利;但是我们还有共同富裕,还有小康社会,所以我们的教育就要有均衡发展。那么怎样均衡起来呢,除了硬件之外,我们还有软件,我们还要在学业发展上制定标准线。
学业质量标准是什么呢?20xx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都是对学生所要达到的能力和品格的要求。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反映教育目标,用以指导课程和教学改革。学业质量标准是核心素养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后制定的,可以直接指导教师课堂教学和教育评价。它是促进核心素养进入学科和课程标准、用以指导教育评价的桥梁。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所以我们可以简单的或者盲目的理解,学业质量标准就是我们的考试范围和命题导向。
而在现实教学中有很多老师将课本抛弃了,完全在研究题,变成了“研题高手”,却不知道,我们的“母题”就在课本内,我们的答案就在课本内,我们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就在课本内。课本是我们教学的根,没有根的教学都是歧途。我在一次教师交流中和老师们探讨语文,我做了一个比喻:语文课本是一个点,教师是点射出的一道线,我们的教学就是要给学生画出一个面,而点与面之间的线就是老师,或者就是教师的思维。我的这个比喻并不是引导教师舍弃课本,而是引导教师用我们形成的这个面去关照我们的课本,因为我们的课本是微言大义,是“春秋笔法”。我们的解释有时候很苍白。所以怎样还原文本,怎样认识文本之内没有字的载体却有意义的外延,是需要我们用一个大的面观照文本得到的。
什么是研制呢?这个词语需要我们理解一下。因为研制不是随意的,也不是凭借经验,也不是一刀切,而是需要我们认认真真的思考,认认真真的观察时间后得到的。研制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中药研磨制成,二是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地探索,试验,论证,制作,测试工作,得到具有某种功能要求的产品或某些产品的组合系统。我们都知道中药的使用需要一位医生仔细揣摩患者的整个身体环境,在搭配中君臣佐使相互配合。所以中药的使用是具有一定“神秘性”的,这种神秘性就是研制。另一种是通过一系列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实践活动,才得到的一些真知识和真理念。并且我们也可以发现,“研制”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群人相互协作得到的。
所以我想说的是通过研制而得到的学业质量标准在目前看是正确的。
为什么说它目前是正确的。因为真理不是静态的,社会发展是动态的,所以我们的'社会意识必须与时俱进。我们前面的所实施的三维目标在当时也是正确的,可是现在看来却是有一些过时,这是环境的变化。那么我们在秋季实行的课程标准也是在现行情况下最合适,随着时间的推行也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缝隙”。这是必然。那我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制定学业质量标呢?
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这就是答案。我们这样制作的根本原因是培养学生,让学生能够终身发展,成为我们国家的有用之才,所以才会根据核心素养的实际发展水平,结合我们的课程内容,以及孩子们的具体表现去制定。
为什么有课程内容呢?因为各学科的课程内容是不同的,所以因为学科内容的不同导致了我们的学科素养也不同。所有的学科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我们必须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将学科素养也纳入到其中才可以做好这样的大事。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进行说明。
历史的课程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为指导,按照历史时序,展示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根据通史叙事的结构和7-9年级的学段要求,历史课程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以及跨学科主题学习,共七个板块。那么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这些学科素养其他学科也可以培养,但是却没有历史学科那么明显。所以学科内容一定是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而学科核心素养的集合会形成学生的核心素养。
还有语文学科在初中阶段,会将“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学习,或者自己参与的科技活动,学习撰写并分享观察、实验研究报告”,点作为跨学科内容,但是实验研究报告更多的是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学习中形成的。语文学科应该关注到,但是却不能完全代替其它学科。
那为什么还要将“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这一点作为考量呢?因为不同学段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的标准也是不同的。
以语文学科为例。
第一学段(1~2年级)中的[梳理与探究]的第一点是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梳理学过的字,感知汉字与生活的联系;而第二学段(3~4年级)中的[梳理与探究]的第一点是尝试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尝试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帮助自己识字、写字;第三学段(56年级)中的[梳理与探究]的第一点是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发展独立识字能力和写字能力;第四学段(79年级)中的[梳理与探究]的第一点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梳理、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的经验,努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表达效果。每一个学段的每一个标准都是不同的,这些不同是根据孩子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制定的,而不是随意制定的。这些不同也反映了孩子们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研制学业质量标准呢?
答案是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是的,这就是最正确的答案,而且长时间之内不会有太多变化,或者只是会增加一些内容。
研制学业质量标,会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我们的教学到底应该讲多少,怎么讲呢?我们发现义教阶段的诗词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很肤浅,为什么呢?感觉肤浅的是我们,因我们有一定的文化素养。那一次再讲《明月几时有》的时候,讲着讲着就将课本放到了一遍,我就把我对苏轼的了解和这首词的背景完全放入课程之内,便将“明月”的含义解释为“英明圣主”,但是在最后的时候我仍然将我们传统对这首词的解释传递给孩子们。为什么呢?第一他们的这个年龄认识这么多有意义,但是这种意义没有多少实用性,并且孩子们的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有可能影响孩子们的认知。第二孩子们对“明月”的理解能力需要大量的诗词作为积淀,没有积累,在好看的楼房也没有地基,空中楼阁是华而不实的。所以一些作家的小故事可以在义教阶段作为故事讲出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帮助孩子们学习,但是到了高中阶段,这些小故事就是我们思考问题的“药引子”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帮助我们了解作者和知识。
我们的学业质量标准还会为我们的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我上小学时,我的老师教给我试卷上写得是区域单位不同,那么这张试卷的难度就不同,到现在为止,我们发现一些市区和一些县区的试卷分数和开始范围,以及命题的难度是不相同的。这样的现象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坏。因为他们有他们的小环境。但是我们还应该有一个标准,一个衡量的线。让我们的教学有一个基本值。不足者继续努力,超越者引以为戒。这也是前面强调的教育的均衡。
我们的教材也是需要的。人教版和部编版、冀教版、苏教版是明显不同的。我们都知道苏教版会更难一点。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金色的鱼钩》在人教版是六年级下册语文的学习内容,但是在部编版却是六年级上的学习内容。这个差别小。《济南的冬天》在冀教版是小学六年级,在人教版却是七年级,这个差别就大了。还有《鱼我所欲也》在部编版是九年级下册,在人教版却是高中的课文,这个差别也很大。那么对于这样的不同,学业质量标准是充当了标杆的作用,我们的同一篇文章应该在什么时候出现,如果出现在不同阶段,我们的侧重点应该怎么设置等等。学业质量标准会给出答案。
以《鱼我所欲也》为例,它在高中是以议论文的形式出现的,而在九年级是以古文的形式出现的,而且出现在“选择与坚守”的主题单元。所以我们在讲解这一篇课文的时候,还当做议论文去讲,那就有一点不合适了。
还有一篇课文是八年级的《富贵不能淫》在讲授中也应该注意到这一点,不能在没有议论文知识积累的时间用以论文的方式去讲解。所以我们对于那些有过变化的课文一定要注意,最基本的价值观和单元主题要合适。
考试到底好不好,在一定程度上是好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好的。好的是帮助教师和家长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弊大于利。
我们应该在我们的考试中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能只是分数,因为这样的评价会让前面的学生高兴,后面的学生则是不高兴的。
你考了90分,家长会问谁考了一百分。只有当你彻彻底底变成后进生的时候,你的父母才会用分数的变化鼓励你。所以分数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有弊端的。我们就应该利用考试评价的多样化和鼓励性去启发学生认真学习。
考试评价的多样化,会给孩子们一种新的认识,让孩子们对自己有新的了解,这就是评价。评价是翅膀,一定会给予孩子更多的成长。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0
20xx年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新的课程标准的电子版已经完全印发,到现在,我一直在想义务教育课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又是什么?
新的课程方案已经给出答案。
新的课程方案已经给出了答案: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
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以下顺序,这里的第一个是全面发展,育人为本;第二个是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第三个是核心素养,面向未来;第四个是综合关联;第五个是育人方式,突出实践。
这里虽然顺序的不同,但是它们都关注到了一点,那就是“人”。第一点里面直接表达出了育人为本;在第二点里面则是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这也是对人的关注;第三点则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就是给予学生终身发展的一种能力;第四点是综合性和关联性就是多个角度关注人的发展;第五点则是育人方式的改革,要更加注重实践。这里面就体现出了我们这一次改革对人的关注。
什么叫“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新的课程方案是这样解释的。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课程体系。贯彻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九年一贯设置课程,完善课程类别与结构,优化科目的课时比例,确保“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课程体系,脱胎于我们的教育方针,教育方针在最后是这样规定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方针既然这么规定了,我们的课程方案,以及我们的课程设计,还有教学标准就应该这样执行。而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已经成为现阶段和以后长达数年的人才培养的标准。
贯彻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什么?
“十九大”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认清现阶段教育的历史定位,明确教育根本任务,理解教育本质要求,突出教育中国特色,推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狠抓学习、融会贯通、实践转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所以我们的我们应该注意我们的时代要求,是时代给予我们的,而不是我们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我们应该在时代的要求下开展我们的工作。
“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这一句话是相当重要的。里面有顺序,这个顺序就是我们实施教育的'环节。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的第一位应该是什么?德育。
德育是什么呢?我想德育是我们学校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所以德育是有目的的。
我们的现阶段的德育就是在党对教育的新要求,这个要求可以简单地说——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这是我们教育者必须要明确的。如果我们不知道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就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一定是最根本的。比方说我们一些地方出现的事情,应该就是教育阵地的失守。
国家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孩子们,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孩子们,民族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孩子们,我们的党如果想要保持青春活力也应该有孩子们,我们的每一个家庭的未来也完全需要孩子们。孩子们未来能否成才需要将个人的梦想与国家的梦想相统一,才可以让自己的梦想大放光彩。我们只有将孩子们的教育方向和国家的发展方向相统一,才可以培养出更多的适合国家需求,能够在未来成为中流砥柱的人才。我想这就是德育的价值。德育就是让你看似被束缚,其实是获得更多的自由和前途,这句话很露骨,但是一个实事。
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我们必须清楚,智育绝对不止是考高分,考高分只是智育的一个表现方面。
我们以前在教育上的最大失误就是把教育当作了分数,把智育完全等同于分数。这导致我们在一段时间内将我们的教学方向淡化,我们培养出的众多人才悄悄流逝。
现在体育美育已经被很多学校和家长认识到了。体育美育的重要性更在细节当中将孩子们打造得更加精致和拥有未来属性。
未来的发展需要身体好,我们的教育就是在追求美,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在这一方面应该更加用思维下功夫。只有功夫到了,我们的教育才会更加美丽。
当然我们不能将美育等同于美术。美育是一个非常大的教育体系,而绝对不能等同于学科。美育需要更多的学科一起共建。美术又是美育的大学科。所以我们应该在我们的教学中,更加提倡我们的美术教学,在我们的课后服务中将美育的课程或者是课程内容设计得当。
现阶段自闭症或者是心理问题,又或者是对游戏和手机上瘾的问题越来越趋向于年龄较小的孩子们。我想根治这些问题的方法应该是美育,只有美育得当,孩子们的价值观才会更加正确,言行才会更加有礼,思维才会更加有理。
下一学期就要开设劳动教育了。什么是劳动教育呢?
我想这里的劳动绝对不只是开设一片菜园,让孩子们种菜,学校使用。劳动教育应该是一种价值观念指导下的具体劳动。劳动的内容十分的广,劳动的内涵十分的大。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闭门造车”。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劳动教育实实在在地开设好。
我想不论是体育,还是美育,或者是劳动教育,都是在为孩子们的发展提供机会,也是为孩子们的发展创造价值。在“分数大于天”,错误思想的影响下,孩子们的压力会更加的大;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思想的影响下,家长们也是奋力拼搏,这就导致孩子们很快地就内卷了。
孩子们内卷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悲哀。我们要做的就是减少内卷。而体育和美育以及劳动教育的出现无疑会帮助学生减少内卷。
九年一贯设置课程,完善课程类别与结构,优化科目的课时比例,确保“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到现在我们有很多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但是这只是体制上的,并非内涵和发展上的。我们发现有很多学校变成了集团,这是一种发展方式,更好的发展方式我认为是联合驱动。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1
4月21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当天就算没有成为热搜第一,也刷爆了朋友圈,新修订的数学义务课程标准让我们感受到与20xx、20xx版明显不同,聆听xx教授解读,引发对后续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落实修订后课标精神诸多思考。其中xx教授提到了教学不仅要有结果性目标,还要关注过程性目标,需要学生参与其中。对此非常认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活生生的人,面对每一个学生,教师需要思考教学实施中每个环节学习目标是什么,让学生经历怎样的学习活动,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给予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数学的活动经验,因为有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可以更利于学生直觉的培养,学好数学。
在讲座中,我们还需要关注xx教授提出的新的话题或者说是之前被我们忽略的数学思想,如代数推理、抽象结构、加法模型、尺规作图、数的表达、几何直观等。讲座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这些核心概念、核心词xx教授也只是概要性的描述和解读,课标修订再具化、专家讲解再细致,能否真正落地实现,还在于每一位一线教师的理解与认同,平日常态教学开展。所以,今天的讲座为一线教师进一步阐释了课标修订的意义与价值,课标的变化之处和教学建议,明确指出教师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课标的学习为教师今后教学指明方向,但因为修订后的课标有较大的变化和要求,对教师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也绝非一、两次讲座就能实现教学的改变。修订后的课标必然会带来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身为教师,不可能置之度外,而是需要顺势而为,积极投入其中,有所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必须与时俱进,我们,师者,更需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助力。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2
近期我们科组组织学习了《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程标准》,学习体会如下: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新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喜欢数学要做到:
一、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注意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三、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更深入细致的学习和理解。实施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挖掘教学内容中可能蕴含的教育价值。通过长期的教学过程,逐渐实现课程的整体目标。因此,无论是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方案,还是组织各类教学活动,不仅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引导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经验,帮助学生形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3
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让我体会到了数学的生命过程。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本人有以下的认识: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
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我们的教师却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教育的功能似乎已经完全被异化,许多学生往往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完全没有了自我,再也无暇顾及自己的感受,更不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内省和反思。教师转变观念就是要减少教育的功利目的`,不要把学生看成是教师自己显示教育业绩的工具,不要把学生变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教师要重视研究学生学习的需求,让学生把学习变成自己的内在需要。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的教学中,我们要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和创新能力。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教育的又一重要功能,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特有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培养学生静静地思考,静静地阅读的良好习惯,在数学课堂上来不得半点的浮躁之气,要做到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在数学阅读过程中要专注,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学好数学。我们还要让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赞同时要点头示意,有不同意见要等别人说完再发表自己的意见,要学会评点别人发言内容中的优缺点。我们要通过让学生完成数学作业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不要把完成作业当作一种任务,要让学生做作业前先准备好要用的物品,认真做好每一题后要再仔细检查和验算,要让自己会做的题都做对,如果遇到不会做的题要通过看书和向别人请教想办法克服困难做出来,完成作业后要及时整理和收拾好学习用品,做到有始有终。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去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不能急功近利,时紧时松,不要因为要教学质量而对学生的坏习惯迁就,其实如果课堂教学秩序混乱,课堂如同一盘散沙,教师难以调控教学局面,教学面向全体就得不到真正落实,要提高教学质量也是一句空话。因此,对学生的坏习惯决不能因为课改的理念而一味地迁就,还是要严格要求学生,一切按规矩、制度办事。好习惯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好习惯也一定能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好习惯也是提高教学质量重要途径。
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多加快学习的步伐,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4
趁着假期,静下心来研读了4月22日发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体会和收获。
《20xx版义务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是在20xx版课程标准和20xx版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和完善的,新课标的修订原则:坚持目标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育人导向。最终是要引导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比前两个版本的课标:
一、关于变化:
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做”的具体指导。
二、界定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指向了三个维度: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表述为“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现实世界。新课标还提出了评价建议: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评价方式要丰富、维度多元、主体多样。并强调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着重应用。
通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从知识、能力到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核心素养目标的“三维叙写”——通过……理解……形成……,为更好落实核心素养目标提供指导。具体表现在:
一、新课标将核心素养深化入学科的.育人目标。
数学学科的“三会”核心素养——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将11个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9个关键词贯穿于课标中的字里行间,形成清晰、有序、可评的课程目标。
二、新课标以核心养为导向深化了结构化教学内容。
数学课程的四个领域有了部分内容的调整和整合,教学内容更注意结构化,尤其是在“综合与实践”领域。更加关注知识转化为素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在“综合与实践”部分新课标最后还提供了对应学段可参考的一些综合实践活动,更具有指导性。
三、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了学习方式的变革。
20xx版新课标的教学内容说明这一部分中,除了有“内容要求”说明以外,还出现了“学业要求”的说明,并且对于学习内容的评价,直接给出了教学评价建议和学业考试水平建议。特别是学业考试水平建议直接指出,要遵循课标要求,严格以标命题,规范命题管理,加强质量监测,明确考试不能超过课标这个纲,这一改编明确的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教学一定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新课标要求学什么你就考什么,大家有了方向,有了目标,依据新课标循序渐进就好。
新课标,新理念,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也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思自己平日的教学活动,确实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学习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接下来的时间我要继续加强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联系教学实际积极思考,沿着新课标指明的方向和路径前行,将数学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落地于学科实践中,还原数学本色,让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5
在日新月异不断迭代发展的今天,教育的改革依旧一浪随着一浪,唯有不折腾、不跟风,始终坚持儿童立场,守正持初心,方能在改革的浪潮下,轻拂“迷人眼”的“乱花”,实实在在做些研究,一点点的推进教学,以“小小”的事业,点燃星星之火。
一、大观念还需小道理
曹培英先生在讲座“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研究”中指出:近年来以“大”的名词层出不穷。有“大概念”、“大观念”、“大情境”等一系列“大”文章,但“大道理”并不能帮助教师改进日常教学,没有改进的抓手,空有了“大理论”,不免有博人眼球之嫌。
为此曹培英先生举了这样一个案例,目前对于“加减乘除”,大家公认其实质应归结为计数单位的计算,但被忽略的是,其还可转为整数的基本口算,如360x7,其具体竖式算法为36x7=252,360x7=2520,看做36个十乘7.事实上,其本质算法应为运用了2次一位数乘7,然后相加,再进一步思考,其实质算法为360x7=36x10x7=36x7x10,即实质是基本运算律。“大概念”下的四则运算,唯有着眼于具体课例,对具体问题进行突破,将“大”归结于数学“四基”去探究,求实求真去思考,方能真正实效的去改进。
正如曹先生所言:光有“大观念”,不够,还需要有小道理。
二、大改革还需两“吃透”
任何一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其对教育的热忱研究都不乏拥有以下两个特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通俗易懂的两个“吃透”,在60年代就已被提出和广泛认可。曹培英先生也用案例做了具体阐述。
如何让学生理解“线无粗细”呢?
数学教材中有这样一个探究问题:过两点能画几条直线?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得学生对“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并不陌生,但也有学生会提出质疑,如果点画的大些,连接2个点的直线就可以画很多条。因此问题发生了转化,即点是否拥有大小,若点没有大小,那么连接两点的'直线也一定只有一条,且“线无粗细”。那么如何让学生感知并体会点无大小呢?
在后续学习小数时,可以设计以下的教学要求:找出直线上表示3.4、3.5的点。然后教师进行追问:3.4和3.5之间有多少个小数?(无数个),怎么画的下呢?师生感悟并小结:因为点没有大小,因此一定是存在的。通过数形结合,学生在抽象的思维中便感悟到了“点无大小”的合理性。
三、大改进还需好策略
守正持初心,是坚持儿童立场下的改革创新,下面借用曹培英先生提出的其中三条改进策略进行教学改进的阐述。
1、立足儿童,彰显数学
“平均数”一课是历年来广大名师一直研究的课例,其教学情境从原来的“拍皮球”引入到如今的“测验平均分”引入,案例甚多。但运用“拍皮球”引入平均数公平的同时,执教者没有考虑的是,使比赛公平的不是“平均数”,而是规则,儿童学习时虽有感觉,但确实偏颇了常识。而由“测验平均分”引入,虽然从统计意义入手,但是学生更是看不见,也摸不着,感悟移多补少更是困难。
对于儿童而言,“拍皮球”、“平均分”固然是新的情境,但教材中的案例也是新的情境,我们应当走出为“新”而“新”的误区,利用要教材,活用、用好,也能“完美”进行教学。
2、基于单元,着眼整体
近几年,教育行业倡导“大单元”,其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倡导大观念、大项目、大任务与大问题的设计。
例如对于学习“体积”一课,我们可以有两个方向的课时整合。其一为“体积—容积”,求体积,量外面,求容积,量里面。其二为“体积—体积单位”,长度单位用1厘米表示,面积单位用1平方厘米表示,体积单位则用1立方厘米表示。
3、转变形态,提升效能
一直以来,我们的日常教学依然停留在“重视对话,听说为主”的层面,即使在各个层级的公开课中也免不了如此,如在某省份第xx届教学课堂评比中,约有65%的时间教师在说,30%左右的时间学生在说,只有不到6%的时间学生独立思考。这不得不使我们深思,我们的数学课显然悄悄的进行了变脸,成为了一场“话剧演出”。
当课堂不再是思维的的殿堂,学生缺失的不仅仅是探索的时间,更是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因而在无数改革浪潮声下,我们应当回归教育本色,课堂的主阵地应当是孩子,且只能是孩子,课堂的时间应当是孩子们在思考,而教师的职能也仅仅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12-10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2-08
解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08-23
化学新课标解读的心得体会12-04
2022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与感悟(精选15篇)11-25
解读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01-04
科学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12-14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