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春节的习俗
春节的习俗1
新年终于来了,我十分快乐,这个新年让我记起了春节的传统。
有一个鬼叫“祟”,这个鬼在三十晚上等上孩子入睡后,就摸他(她)的头,这样,孩子就会发高烧,若是治好了,这个孩子也就成了呆子。于是,就有了守祟这个传统。但有一次,一个人家夜里没守好,孩子睡着了,他睡前的玩具——几元钱放在了床边。祟来了,准备摸他头,床边的`那几元钱发出了光,祟怕极了,赶忙逃离了这间让它害怕的屋子。因祟同音岁,所以就有了大人要给孩子包压岁钱的传统。
这次,我也要守一次祟。没到十一点,我的眼皮就开始上下打架了。我在心中暗暗得想:坚持,坚持就能熬过这漫长的时间。为了打发时间,我和爸爸、妈妈就陪我打牌起来,终于,终于新年的钟声缓缓但有节奏的响了起来,直到那时我知道守岁那么难,那么让人觉得度秒如年,但为了坚持,一定要坚持。这两股力量,二总会打败一!
过年还有很多传统,比如,过年不能用小刀之类工具,怕伤到财神,不能用扫帚,怕把财神扫走了……
我爱过年和它的传统。
春节的习俗2
春节马上就要到来了。家家户户开始了大扫除,里里外外都打扫干净美观。
如果说平时这些打扫也是很常见的,那邻近春节的打扫可是更为认真细致的。就如同平时扫地拖地几乎是常常要做的,但清除屋顶角落的小蜘蛛网或者清洗灯具之类的,一般也就是在过年时才一起去清洁。
卫生做好了,接下来就是贴春联了。今年我在网上买的春联,当收到的时候有一个惊喜的.发现:那就是现在的春联做的越来越精致可爱,大气。上面还有生肖年小动物的卡通画,不仅仅如此,用工材料居然可以媲比一只小毛绒玩具了。
我第一眼看到那些春联就喜欢上了,都舍不得贴到墙外了。
另外一个就是要挂灯笼。红色的大灯笼,金灿灿的字体点缀,特别地喜庆,让我一看就觉得很阳光很愉悦。
今年有的特别的是,我还买了一些小灯笼,可以说是迷你类型的,可以把它们挂在盆栽上,也可以在墙上的挂钩上,总之一看望去就觉得很可人。
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中华文化的传承有太多值得我们骄傲和敬重。
我觉得在春节时,和家人一起完成这些习俗,是一件很开心地事。
春节的习俗3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春节是寒假的开始,是在美味佳肴里流连,是拿压岁钱的日子。而对于大人们来说春节又是一个忙碌的开始……
中国人的春节不同于外国人,在外国1月1日元旦后便是新一年的开始,而在我们中国,到了农历正月初一才算真正的过年。当然,在中国每一个地方的春节习俗都是不同的。
就拿我们余姚这个鱼米之乡来说吧。农历中的最后一天被称之为“除夕”,在这一天里,全家人要坐在大圆桌前吃一顿年夜饭,寓意“团团圆圆、和和美美”,餐桌上都要留下一条鱼,寓意“年年有余”。吃过年夜饭,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1983年央视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已成为了中国人的“新民俗,新文化”,是每年除夕夜必看的电视大餐。)华丽的舞台上火红的灯笼高高挂起,绚丽的红绸在半空飞舞。雅俗共赏的相声让人开怀一笑,惊心动魄的杂技让人叹为惊止,宛转悠扬的歌声让人萦绕耳畔,优美动人的舞蹈让人浮想联翩……当屏幕上出现一个个跳动的数字——“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零——”新年的钟声在此刻敲响,十三亿中国人民一起欢呼起来,窗外的礼花似乎在为新一年的到来而欢呼喝彩。天空,在那一刻不再是一片黑暗的,礼花把它照耀得是如此绚丽多彩。在那一刻我们也又长大了一岁,以更加矫健的步伐迈向我们的黎明……
辞旧迎新,当太阳迫不及待地探出脑袋要在这新年的第一天散发出他无穷无尽的光芒时,勤劳的人们已经在自家的门前贴上了春联、贴上了“福”字。当然这贴春联和贴“福”字也有很多的讲究:由于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而“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人们就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在这一天,走亲访友当然也是少不了的。父母都会带着孩子们到亲戚朋友家给长辈拜年。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相传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而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传说中,中国古时候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在吴曼云《压岁钱》这首诗中写道:“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放爆竹也是中国的民间习俗之一,爆竹亦称“鞭炮”、“炮仗”,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最早的爆竹是人们焚烧竹子而发出的巨响,用来吓走“年”。而现在,放爆竹这个历史悠久的传统已经成为我国人民(尤其是孩子们)欢度春节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形式。这种活动,虽然可以给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可是却大大影响了自然环境,严重的还可能引发火灾,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少燃放烟花爆竹,以保护自然环境,同时保护我们的自身安全。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很多描写春节的古诗比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文征明的《拜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还有林伯渠的《春节看花市》:“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春节的习俗4
在我的记忆深处有一段快乐的时光,它永远留在我心中。
那就是在我的老家——泰顺过大年。今年春节假期跟往年一样,我们一家回泰顺老家陪爷爷、奶奶过年。
过年喽!家家户户各式各样的灯笼高高挂起、春联贴起,整个村庄看起来更加喜气了。在我们老家正月初一这天早上家家户户都是吃素的,跟以往一样,一大早起床就看见餐桌上摆满了瓜子、花生、饼干、开心果、汤圆等等,吃饭前要先喝一杯糖水,是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甜甜蜜蜜,心想事成。这一天,在我们的家乡是少不了去仙翁洞或寺院烧香拜佛的。我们一家跟往年一样去离家不远的仙翁洞烧香。可能是天气晴朗的原因吧,仙翁洞里的人似乎比往年多了很多!人山人海真热闹,噼哩啪啦、噼哩啪啦,鞭炮声连续不断,更是增添了热闹的气氛,整个山头被烟雾弥漫着,大家都被熏得眼泪汪汪。
烧好香、抽完签,我们去仙洞里取仙水,听说用仙水洗脸能去邪、会读书。取仙水是自备容器的',我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瓶子,装了满满一瓶,幸福满满地下山了。
这就是永远留在我心中的快乐时光。
在我老家福建,每年春节人民都要组织参加舞龙节目;舞龙可好看了。听爸爸说:舞龙是当地人过春节时传统文化活动,通过舞龙活动来表达对今年丰收的期盼。 今天是农历元月初六,是20xx年春节舞龙活动的第一天,家家户户都提前做好一节龙身及一个龙珠。晚饭后大人们扛着点着烛火的龙身、龙身接在龙头后面,小朋友们举着龙珠到村委广场集合,一节节连起来;有100多节可漂亮了,比电视里的龙还漂亮。 鞭炮打起、轰天炮轰起、龙头走起,一条像是活起来的龙在空中飞起来,小朋友们拿着龙珠跑在前面,围着村子走一遍,龙经过谁家,谁家就于鞭炮和烟花来迎接今年的好运的到来。
跑完全村回到村委广场,我拿着龙珠等待分龙糕,说是吃了龙糕今年就有好运,可我更沉浸在舞龙的兴奋中,期盼下一次舞龙时我还能参加。
春节的习俗5
在我认为,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因为那是神州大地所有人民都能欢聚一堂,共享一年的收获,展望美好未来的日子。虽然是同样的一个春节,却因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间不同的风俗习惯使得这样一个普天同庆的节日更加的绚丽多姿。因此出于好奇,我写下了这份实践报告。
这个春节对我来说,映象最深的就是压岁钱了,毕竟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拿压岁钱了吧。同时对于春节长辈给压岁钱的习俗,我也查了一些资料。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说完压岁钱,我们再来说说吃。吃也是春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也有着许多风俗。比如除夕夜烧一条鱼留到大年初一叽,便是预示着“年年有余”等。在这其中,吃饺子可能是大部分家庭在春节都会有的一个习惯。我查了一些资料发现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 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传统的春节还有关于“年”兽、万年创建历法、熬年守岁、贴春联、赏冰灯等各种传说;有扫尘、春联、门画、倒贴“福”字、守岁、爆竹、拜年、看大戏、闹元宵等习俗;有腊八粥、年糕、饺子、元宵、春饼等食俗;还有大年初一不扫地、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万事如意等风俗。这些风俗习惯由来已久并且五花八门,在此我便不一一缀述了。
我认为春节不仅仅是给我们的一个休息玩乐的时间,更是一个了解春节习俗和民族风情
的好机会。因此我们应在享受阖家欢乐的同时去发掘与了解这些自古流传至今的灿烂瑰宝。
春节的习俗6
旧俗春节从初一零点开始,山东各地一般由家长首先起来“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然后才能说话。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祭拜天地神灵。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许多地方初一吃素馅饺子,取“素静一年”之意。临清地方初一早饭吃各种馍馍、枣糕、粘窝窝等,又佐以各种丸子、粉条、白菜熬成的“全菜”,名为“吃全年的饭菜”。
一、拜年习俗介绍
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尔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商人拜年,除了问好外,还要互道恭喜发财。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临清初一拜年,男子与已婚妇女参加,男女分开,拜过自家长辈,再拜族内各长辈,此谓“合族拜年”。
之后,由族长率领到各庙宇、异姓祠堂内敬拜神位,此谓“拜庄乡年”,最后,村长指挥全村人于村中十字路口互拜,以解往年纠纷怨气,此则谓“拜团结年”。郓城等地有“春节五更乞长”的习俗。儿童起床后一声不响,先去紧紧抱住椿树,同时唱“椿树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你长粗了做材料,俺长长了穿衣裳”。邹城则有捣鼠洞的特殊习俗,初一早晨,用面杖捣鼠洞,边捣边说“戳打戳,戳打戳,十个老鼠九个瞎,还有一个不瞎的,也要叫我戳煞它”,意在保证粮食安全。
二、串亲习俗介绍
串亲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串亲拜年的顺序各地不一,临清是:初二日,姑祖母、姑家,出嫁不久的姐家、妹家,外孙至外祖母家;初三日,拜岳父,俗称“走丈人家”;初四日,姨家及较远的亲戚家。胶东东部和莱芜等地于初二到岳父家串亲,未婚的男女青年可代替父母去看望外祖父和外祖母。
春节串亲,都要带一些礼物。新婚女婿给岳父的礼物十分讲究,莱芜一般是四色、六色、有的`甚至八色、十色。四色就是酒、肉、糕点、馍馍、鸡、鱼、香肠、罐头、挂面、油条各算一色。此外,香烟、糖块必不可少,但不算一色。鸡要带两只,鱼要带两条,各色礼物,均要双数,切忌单数。即墨于初三或初四给岳父母拜年,但初五不能去。俗话说:“拜四不拜五,拜五死丈母。”
莱西串亲的顺序是“先看姑,后看舅,岳父岳母在后头”。岳家对姑爷,特别是新婚姑爷要盛情接待。莱芜等地的酒席上,除了鸡、鱼、肉、蛋外,一般都要摆“四顶四”,就是四个果碟,四个炒碟,四个小碗,四个大碗和四个大盘。陪客的人要轮流给姑爷敬酒。岳家给姑爷的回礼是10斤左右的大馍馍和大糕各一个。
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串亲,叫做“扎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扎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扎根时,外祖父、舅舅、姨妈等都要送给新娘压岁钱,鲁西南的新婚夫妇串亲一般都在双日,意为成双成对,大吉大利。旧时,临清在正月十五以前一般不串亲,过了十五之后才能串亲。
三、地区习俗有什么规矩
鲁西南地区俗规,初一早上不能把鸡、鸭、鹅等放出来,有的圈一天,至少也要圈半天,怕搅乱了年(因为鞭炮齐鸣,会把家禽惊得到处乱飞),其它如牛、马、狗、猫等家饲动物,都得到优待,有的吃饺子,有的啃肉骨头。有的人家用五谷杂粮喂牲口,牲口吃饱以后,再用扫帚从牲畜头上往下扫,扫出什么粮食来,就意味着这种粮食丰收。即墨初一早晨用隔年饭喂鸡,据说鸡吃一粒米,就能下一个蛋,把各种食品端给狗吃,据说狗先吃的东西,必定丰收。
胶东龙口、蓬莱一带,初一早晨还有些特殊活动。一是照虚耗,女主人一起床,就手持红烛,掀起炕席照照,然后再把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用光明驱逐黑暗,把邪气恶习统统赶出去。二是压窗台,把年前用面粉做好的各种各样的面花于初一早晨放到窗台上,十分美观。三是“打秋千”,小孩一起床,就遵照父母年前的嘱咐,攀着门栓打三个“秋千”,据说这样能长得快。
四是放压缸钱,把一些硬币扔进水缸,据说放了压缸钱,一年不会干旱,五谷丰登有余钱。五是丢盛虫(蟠龙),初一早晨,女主人先要把年前用面蒸的盛虫放进粮囤和面缸之中。盛是剩的谐音,丢盛虫取“剩余”之意。地当京杭大运河的XX县南阳镇,年初一由儿童擎灯笼上街,跳跃欢呼唱吉利歌谣,俗称“喊发”。儿童所唱吉利歌谣有多种:“发财!发福!买地!盖屋!”,“今年好子(个)年!明年排大船!装红枣,下江南,装一个,卸一万,扫仓扫个八百担!”,“发来!圆来!元宝轱辘家里来!”
莱芜等地有初一送家堂的习俗。人们上坟、烧纸、鸣炮、叩头,将祖宗送回坟茔。回家以后,把家谱收起来,春节祭祖仪式遂告结束。但是,有的地区是初二送家堂,还有的地区是在初三送家堂,各地不一。
四、初一忌讳
初一忌讳很多,各地大同小异。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准用磨),忌挑水,忌扫地,忌打人骂人。临沂则忌动针钱,忌包饺子,忌吃荤,忌捣蒜。沂源初一晚上忌点灯,据说点了灯,老鼠就会泛滥成灾。胶东各地最忌初一打破东西,万一打破东西,要手持碎片,不回头,不说话,直走到井边,将碎片抛掷井中,否则“主凶”。也有的地方在打破器物之后,念吉语“岁岁(碎碎)平安”来破解。初一煮饺子,破了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赚)了”。过年吃饺子同时吃蒜时,因“蒜”与“散”音同,改称蒜为“义和菜”。
春节的习俗7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中国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还有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习惯相传至今。比如,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画年画和守岁等等。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在古书《吕氏春秋》中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习俗习惯了,此外,扫尘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
春联也叫对联、桃符,它以对偶、精巧的文字抒发美好的愿望,是咱们中国独特的.文学形式。春节贴春联这一习俗起源于宋代,春联分为上联、下联和横批。
“福”字,指的是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是为了表达对亲朋好友的一种祝福。可是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祝福,人们干脆把“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了”。
现在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已很是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家家户户带去了兴旺和欢乐的喜庆场面。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在此我再送大家一副对联:“焰火耀长空,色彩斑斓欢度除夕度,金龙腾大地,人声鼎沸喜迎吉祥年”!
春节的习俗8
春节期间,北京多晴朗之日。春风袅袅,碧空如洗,丽日白云,寒气渐消。这时,如果抬头观望,常常会看到两三只色彩鲜灵的风筝,在湛蓝的天空中飘荡。北京人都喜欢风筝,春节期间到旷野去放风筝,也是一大乐趣。从大年初一起,一直到清明节,是北京放风筝的好时候。不管春天来得多么晚,也不管残冬多么顽固地不肯退走,人们只要看到天空中飘荡着的风筝,就会深切地感到,春天来了,桃红柳绿的日子已经不远了,所以风筝可称是北京人心目中的报春花。出售风筝的小贩,往往就是制作风筝的艺人,他们用一种使人感到亲切的吆喝声招徐顾客,有时还会就地把风筝放到空中。戴"妈虎帽"的小孩,穿长衫的读书人,著青缎子马褂的老翁,都会被这些栩栩如生的风筝所吸引,仰首观望,喷喷赞叹。天空中是翩翩起舞的风筝,地面上是哗哗啦喇的.鞭炮,构成了一幅生意盎然的京华新春风情图,令人心醉,令人依恋。
我国的风筝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春秋时公输般就曾"制木鸢以窥宋营"。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常把风筝列在"岁时风俗"类中,可见自古以来放风筝就是一种应节的娱乐项目。春节前后,南来的和风渐渐驱走了西伯利亚南下的冷空气,地表温度增高,气流上升,正是北京放风筝的好时节,久而久之人们就把风筝和春节联系在一起了。如果注意观察,在大年初一以前,天空中绝少看到风筝,而从初二起,风筝就越飘越多了,这也算是北京春天来临的一种标志吧!
春节的习俗9
春节,是中国特色的节日习俗之一,每当一年的末尾,新一年开始的时候,春节,会悄悄来到我们身边……
小时候,听奶奶说,春节,是中国古代人为了防止年兽的到来,而设立的节日。
在古代,有一头名为年的怪兽,无恶不赦,浑身上下长着红色的皮毛,每到现在的春节的时候的夜晚,变下山抢掠牲畜,杀人放火,人们因为害怕它,每到这时,便跑到别的地方,直到天亮,大家都恨透了它。
一天,村庄里来了一个浑身红衣的老人,听了村民的话,笑了,晚上,当人们全都逃走后,他坐在屋内,放起了鞭炮,当年来到这里时,便被吓到,慌忙逃跑,人们知道了,纷纷效仿……
所以,今天,人们都要在春节放炮,穿红衣。
古时候,人们会在春节时,将铜板包上红纸,拿绳绑好,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以求孩子在新的一年平安幸福,大年夜这一天,人们还要穿红衣,吃年夜饭,年夜饭一般都是饺子,以求团圆,人们通常还会在里面放上一个糖或者硬币,谁吃到了带糖或者带硬币的.,谁新的一年都会平平安安,健康快乐。
如今,春节早没有了当年的许多老规矩,可春节,却永远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春节的习俗10
相传饺子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它有个秀气的名字,叫娇耳。张仲景向穷人舍药的行为从冬至持续到大年三十,因此民间也就有了冬至和除夕吃饺子的习俗。
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来临了。在这个新旧交替、举家团圆的佳节,饮食也被赋予了超乎寻常的涵义,每种饮食背后都有一段故事,都有一层吉祥的寓意,其制作和食用的方法都有诸多讲究。而在吉祥寓意之外,很多节日饮食其实在诞生之初,还肩负着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重任,毕竟身体安康是人们对新年的诸多祈盼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个。
由于时代久远,这些节日饮食发明的初衷大多已被淡忘。今天,我们就来追根溯源,探寻春节饮食习俗。
“娇耳”与饺子
我国的很多传统节日都有吃饺子的习俗,大年夜全家人围坐在桌前包饺子,半夜子时一起吃饺子,是很多人心中关于春节最温馨的记忆。饺子如今已成为一种日常食品,但其实它在诞生之初还是一种防病疗疾的神药呢!
相传饺子是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它还有个更加秀气的名字,叫“娇耳”。
张仲景看到很多贫苦的百姓在冬天里忍饥受寒,耳朵都生了冻疮,心中十分难受,想要救治他们。于是他命弟子在空地上架起一口大锅,将羊肉、辣椒等一些温热药性的食物和药材放在锅中熬煮,煮好后将它们捞出切碎,包在面皮中,做成耳朵的形状,再下锅煮熟分给病人,名为“祛寒娇耳汤”。一碗热腾腾的的汤和“娇耳”下肚,人们顿时感觉浑身发热,血脉畅通,冻伤的耳朵也温暖起来,不久冻疮就康复了。张仲景向穷人舍药的行为从冬至持续到大年三十,因此民间也就有了冬至和除夕吃饺子的习俗。
正如饺子起源的传说中那样,最早的饺子是就着汤一起吃的,与馄饨并无差别,成为流行全国的食品。到了唐代,人们才开始将饺子捞出来单独吃。元代时,根据其在蒙古语中的读音,饺子被称为“匾食”,“匾”现已通作“扁”,至今很多地方仍称饺子为扁食。明朝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可见饺子已成为春节必备的节令食品。
饺子之所以享有这样重要的地位,一是由于其名字,饺子谐音“交子”,在年三十半夜子时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二是由于饺子的外观形似元宝,有招财进宝,保佑来年富足的吉祥寓意。三是由于饺子有馅儿,便于将各种馅料包进去,口味丰富,营养全面。除了常见的肉食蔬菜外,春节的饺子还有一些特殊的馅料,不同的馅料有不同的含义,如糖果寓意生活甜美,花生寓意健康长寿,枣和栗子寓意早生贵子,吃到的人惊喜不已,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吃饺子的风俗不仅象征着阖家团聚和新旧交替,更演变成一种妙趣横生的游戏。
“年年糕”与年糕
我国的很多地方都有春节吃年糕的习俗,年糕谐音“年年高”,寓意在新的一年里,生活和事业都有提高。各地的年糕所用的原料、制作方法和食用方法各不相同。
北方的年糕多以糯米制成,大多是甜味的,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介绍了这种年糕的制作方法:将糯米粉筛过之后,加入水、蜜和成面团,将枣、栗子等贴在面团上,用箬叶包裹蒸熟,是为中原特色的年糕。
但糯米原为江南特产,在古代价格较贵且不易得,所以,北方的老百姓制作年糕还多采用当地出产的黍,这种谷物与糯米一样富有黏性,色泽金黄,又称黄米,是黄河流域百姓制作糕点的原料。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
清代北京的年糕是一种回民小吃,也是满族人祭神用的贡品。年糕有黄、白两色,分别用黄米和糯米制成,有诗云:“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可知其具有吉祥的寓意。
南方的年糕以宁波慈城的水磨年糕最有特色,其中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相传在春秋时代,伍子胥在慈城领兵修筑城门,他曾对部下说,如果有一天国家危难,百姓断粮,到城门下挖地三尺可得粮食。后来伍子胥因谗言而被赐死,慈城被越军包围断粮,饿死了很多百姓。有人想起伍子胥的话,在城门下挖地三尺,果然挖出了许多做成城砖样子的年糕。原来伍子胥当年筑城时,已经未雨绸缪,做好了屯粮的准备。从此以后,每年春节,慈城百姓都会以制作年糕、吃年糕来纪念伍子胥。
慈城的水磨年糕是以大米制成,用水浸泡数日后磨成粉,压去水分,置于蒸笼中蒸透,再压成条状的年糕。这种年糕洁白如玉,光滑润口,富有韧性,久煮不烂,与北方黏性的年糕不同。水磨年糕在晒干后长期贮存,吃的时候用水浸泡二天即可。最常见的食用方法是汤煮或片炒,雪菜或荠菜肉丝年糕汤、白菜或韭菜炒年糕,都是江南地区人们喜爱的菜肴。民谚有云:“荠菜肉丝炒年糕,灶君菩萨伸手捞”,可见其美味。
屠苏酒与椒柏酒
春节是举家欢聚的日子,自然少不了美酒助兴。尽管现在的人们已经很少在春节的宴会上饮用药酒,但宋代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诗句让屠苏酒成为广为人知的节令美酒。
屠苏酒与中医药有着不解之缘,其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唐代韩鄂所著《岁华纪丽》记载,屠苏是一间茅屋的名字,住在这间茅屋的是一位医生。每年除夕,他都会送给附近的居民每户一包草药,嘱咐他们将草药放在布袋里,投入井中,到元旦那天取水出来,掺入酒中饮用,一年里都不会得瘟疫。人们感念这位名医,却不知其姓名,因此用屠苏来命名这种药酒。
饮用屠苏酒时还有讲究,要让一家中年纪最小的先喝,年纪大的人后喝。其原因在于,年轻人在新年又长大了一岁,因此先喝酒以示庆贺,而老年人则是生命又减少了一岁,因此后喝。这种独特的风俗引发了诸多文人墨客的唏嘘感慨,唐代顾况的诗句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这一复杂的心境:“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还将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
年。”发明屠苏酒的医生究竟在草药包中放了什么药,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历代医家都对屠苏酒的'功效十分推崇,并提出了不少组成各异的屠苏酒配方。如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饮屠苏,岁旦辟疫气,不染瘟疫及伤寒”。他的屠苏酒配方是大黄、桔梗、蜀椒、白术、桂心、乌头、菝葜,集滋补保健、驱邪避秽等多重功效于一体。
与屠苏酒相比,椒柏酒就不那么为人熟知了。其实,椒柏酒的起源或许较屠苏酒更早。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正月》中提到年节的活动中有“各上椒酒於其家长”。《荆楚岁时记》记载了南北朝时代楚地的新年风俗,其中也有“进椒柏酒”的记载。椒即花椒,柏即柏叶,古人认为这两种物品皆是仙药,服之令人长生不老,延年益寿,因而用于晚辈向长辈敬酒祝寿。椒柏酒自然不能令人长生,但确有解毒、辟瘴的功效。
五辛盘与胶牙饧
《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下五辛盘。”原注引晋周处《风士记》云“元日制五辛盘。”这可谓关于五辛盘最早的记载了,可见晋代已有元月一日食用五辛盘的风俗。注解中还详细说明了五辛的内容和功效:“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即大蒜、小蒜、韭菜、芸苔、胡荽是也。”《庄子》所谓春正月饮酒、茹葱,以通五藏也。《食医心镜》曰:食五辛以辟厉气。”唐代韩鄂《岁华纪丽.元日》云“肴列辛盘,觞称椒酒”。可见元日食用五辛盘的风俗在唐代依然盛行。
五辛的内容其实并不固定,还有葱、蒜、椒、姜、芥等不同的说法,总之是泛指各种具有辛辣芳香味的蔬菜。“辛”与“新”谐音,在新年食用,有尝新之意,也十分应景。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这些具有辛辣味道的蔬菜属于五味中的“辛味”,且大多药性温热,具有散寒温中,解表避秽的功效,在冬去春来,寒暑交替的季节食用,对于预防疾病、强身健体很有帮助。因此,著名医家如孙思邈、李时珍均在其书中记载了这种节令风俗。
后来,这一风俗在传承中发生了一些变化,时间上,从元旦变为立春,或许是由于立春之日天气已渐暖,各种新鲜蔬菜更易得之故;在内容上,或许是由于时间的变化,五辛盘自唐宋开始更多地称为春盘,并增加了春饼,与春盘一起食用,或是以饼裹食。唐代皇帝每于立春之日赏赐春盘给近臣,这一风俗也从皇室传到了民间,至今北京立春吃春饼的习俗正是由此衍变而来,而五辛盘的名称却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了。
胶牙饧是另一种广泛流行的岁时食品。“饧”即古代“糖”字,是用麦芽或谷芽与其他谷物原料熬制的黏性的糖果。宋代将其作为除夕夜祭祀祖先的贡品,后世其成为一种广泛流行的小吃,尤其深受孩子的喜爱。古汉语中“胶”与“固”相通,食用胶牙饧也有固齿之意。
五果汤与七样菜
广东潮汕地区的五果汤和七样菜颇有特色,且营养均衡,有益健康,可资借鉴。
五果汤是以五种食材一起熬煮的一种甜汤,其配方不尽相同,大抵从桂圆、白果、莲子、薏米、百合、芡实、小豆、柿饼中选用,煮时调入白糖,清甜可口,作为春节时的甜品。初一早上孩子向父母请安后,先吃五果汤,再出门去玩耍;若有客人上门拜年,也请吃五果汤。这种甜品不但色香味俱全,还有补中、健脾、祛湿的保健功效,可以说是春节健康饮食之一例。
七样菜又称七样羹,是用七种蔬菜一锅煮成汤羹,不同的地方选用的蔬菜品种不同,有芥菜、厚合菜、芹菜、蒜、春菜、韭菜、葱、菠菜、白菜、茴香等等,蕴含“发大财”、“人长久”之意,芹菜寓意勤劳,葱寓意聪明,蒜寓意精打细算,韭菜寓意幸福长久,在大年初七这天食用。
据说在宋代有一位官员被贬,境遇凄苦,正月初七这天,他走到一处荒郊僻野,感觉饥饿难耐,就地采了七种野菜熬成杂菜汤充饥,吃完便恢复了气力。后来这位官员官复原职,回忆起当年救命的野菜,感慨不已,遂命家人在每年正月初七以七种不同的蔬菜煮成菜汤,忆苦思甜。这种菜汤后来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成为颇具野趣的佳节菜肴。春节期间的饮食多肥甘厚腻之物,而这种以多种绿色蔬菜制成的清淡素食,正好可使饮食得到调节和平衡,以现代的养生保健观念来看,也是十分应景,其他地方的人们也不妨仿效之,为节日的餐桌增添一份别样的情趣和吉祥的寓意。
春节的习俗11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它蕴含着很多传说和习俗。
传说,在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年”散居在深山密林中。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人们为了驱赶年兽,年兽来到的那一天,在门前贴上红纸,张灯结彩。人们就管那一天叫春节,也就是过年。
除夕在腊月三十,在除夕的时候会扫尘,“串门”,还会得到很多的压岁钱。还要贴春联,贴窗花和倒贴“福”。这些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完美呈现,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到了晚上,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看春晚,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来新的一年。而且也只有在春节,全家人才能够团聚在一起,共同守候新的一年的来临,共同感受亲情友情和爱情。过了除夕就是一年的头一天,也是春节的头一天,大家在一起放爆竹。爆竹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在当代,人们会通过发手机短信来表达自己的祝福。字虽不多,但字里行间都把我们的祝福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样让我们感受到这世间的真情与爱。在我们发祝福短信的.同时,也就将人间这一份美好传播了。
春节象征着新的一年的开始,今年是龙年,也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春节的习俗12
回到老家,心里可高兴,春节习俗总会让我吃惊不小,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个:吃年饭,看晚会,午夜放烟花和拜年。
大年三十,舅舅舅妈等亲戚都欢聚一堂婆外公满脸喜悦,开心地忙碌着。对,今天我们要吃年饭!“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响起,年饭做好!当然,吃年饭总忘不土地爷爷,敬几根香,摆几碗菜和一碗饭,求土地爷爷保佑,来年丰收。接下来,便入席。吃罢年饭,大家都坐在炉子旁边聊天。外公外婆这时候可就忙咯!吃年饭(也可以说是团圆饭),是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不管是在哪儿,大家都会赶回来,和家人一起共享这美好的时刻。吃年饭时,大家总有很多话要说,说工作,说家庭,等等。吃年饭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只要家人都到齐,想什么时候吃都行。
晚上,就剩下自己家的人。在看节联欢晚会之前,是我最期待的.时候:收压岁钱。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大舅舅一个,小舅舅一个,外婆一个……大家都忙活完,该坐下来休息休息,于是,我们便团聚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边看边聊,仿佛话总也说不完似的。总算熬到12点,午夜烟花快燃放!“轰!”一个礼炮打响,天空顿时蒙上一件五彩斑斓的彩衣。随着第一个礼炮的打响,各家不约而同地放出各种款式的烟花,每一家屋顶上都挂上一个美丽的帽子。放烟花的声音震耳欲聋,五彩的烟花使我眼花缭乱。我和大舅妈跑到楼顶上观看烟花,我兴奋得直跳:“我这次苦熬到12点真是没白费,这真是太壮观!”午夜放烟花,有可能是每个地方都有的习俗,有可能是我们家乡特有的一种习俗,但都一样,我见识到,你们也听说!
结尾:这天,是初一,才刚起来,就听见门外一阵拜年声:“给您老拜年啊!”“哎!来来,新年快乐!”“新年快乐!”这时候,外婆正忙着做早餐,外公则正忙着招呼人。“坐一下吧啊?”“不不。”这样的对话总会听见很多次。我赶紧吃完早餐和小舅舅他们出门。小舅舅的双胞胎女儿紫依和紫芊各提着一个袋子,每到一处袋子里的东西就会增加一点,可高兴坏她们。所谓的拜年呢,就是挨家挨户地走动,有时候会在哪一家坐一会儿,聊聊天什么的。而小孩子就提着个袋子去拜糖。声明一下啊,我可没有哦!
春节的习俗13
春节到了,爸爸妈妈带我回爷爷奶奶家过年。那天奶奶正在包饺子,我看到后感觉很有意思就去和奶奶学习包饺子了。
包饺子先要准备好各种口味的馅,把馅剁碎。然后要和面,面和好后,把面团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再擀成饺子皮,接着把馅放到饺子皮上,再把饺子皮两边合上包起来就好了。我按照这个方法包起了饺子。结果,我包的饺子要么馅放太多,包不紧散架了,要么馅放太少包得像包子。看见我怎么包也包不好,奶奶又重复了一遍动作要领并耐心地教我。看完以后,我鼓足信心继续包起来。前几次仍然失败了,但经过多次练习后,最终我还是包出了挺像样的饺子——成功啦。饺子包完了以后,奶奶就把饺子下到锅里,煮上10分钟,香喷喷的,热气腾腾的饺子就可以出锅了。
春节吃饺子是我们老家春节的.一个传统习俗。当热气腾腾的饺子上桌,一家人围坐在桌边美美地吃着饺子,开心地交谈着,脸上详溢着笑容,这就是一年全家团圆最好的写照。
吃完饺子后,奶奶为我们每人煮了一杯别具本地特色的“姜盐豆子茶”和一碗“甜酒冲”蛋。爸爸教了我贴春联,爷爷则在准备晚饭,有蛋卷、肉丸子、炸虾等。
晚上,爸爸带我去放烟花,有天女散花、冲天炮和降落伞等好多花炮,那绚丽多彩的烟花,预示着新一年的生活红红火火。
在家乡过春节真快乐啊!
春节的习俗14
苗族在我国分布地区很广,他们的年节,称“冷酿廖”。没有统一的日期,一般在秋叫后。按当地的传统习俗,选择在农历九月、十月或十一月份。
贵州省的苗族,在节日期间有舞狮子的活动。在锣鼓声中,一个手拿绣球的武士引出了一头纹彩斑斓的“雄狮”,后过跟着一个笑咪咪的`“大头佛”。“大头佛”一步一摇,滑稽可笑。苗族舞狮子最精彩的又要数爬桌子表演:声地中央直叠起十二张高饭桌,总高度在十米以上。
狮子在武士的逗引下,从下面的一张桌子钻过去,再翻上一张张桌子......一直爬到最高点,武士一个斤头翻落到地,狮子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踩着翻黑心放在最上面那张桌子的四条脚,表演转身,绕圈、前伸、后顾、站立、朝拜等动作,最后还要从最高处轻盈地跳下来。
春节的习俗15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怎样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些风俗习惯.
扫尘
每到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用具,拆洗被子窗帘.到处充满着欢欢笑笑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贴春联
它以工整、简洁、精美的文字表达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选一幅大红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守岁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不好的事物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爆竹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这就是美好的春节习俗,我期待着20xx年春节的到来.
【春节的习俗】相关文章:
春节习俗01-08
春节的习俗09-30
春节习俗02-05
古代春节习俗-春节12-28
宁波春节习俗-春节12-28
【热】春节的习俗12-30
【推荐】春节的习俗12-30
中国春节习俗01-08
春节的习俗【推荐】02-09
【热】春节的习俗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