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读书心得集合15篇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的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师的读书心得1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心中的梦想课堂,它应当是这样的:寓学于乐之中,即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乐于学习,把学习当作是一件玩的事。
在我们的印象中,说起上课,没有多少人的第一印象会是上课是趣味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从小理解的教育,它给我们的启示是:知识是在枯燥乏味的课堂上由教师反复告诉我们和在课外由我们经过不断的反复作业练习而得到的。
那么,怎样的事是我们都愿意主动做、乐意做的呢那必须是从中能够获得乐趣,获得成功的事,这是人的天性。如果一件事是自己发自内心厌恶的,那就算勉强完成,也不会有多高的质量。学生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而我们此刻看到的现象却是他们对学习的厌恶,对学习的害怕。
为什么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对学习资料的不感兴趣,可能是觉得学习任务过重,也可能是对教师教学方式的不适应等等。所以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们首先要改变的就是他们的学习的态度,变害怕学习、厌恶学习、逃避学习为好学习、乐学习、主动学习。那如何做才能够让学生真正从心里爱上学习、乐于学习呢我们能够从下头几个方面着手改变。
一、让所有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品尝成功的滋味。
记得有句格言:“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自信,而是因为我们失去自信,有些事情才显得难以做到。”由此看来,启动学生自信心理系统是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愿意去学的基础。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育当中应经常鼓励学生,帮忙学生树立战胜挫折和困难的勇气,给孩子们灌输一种信念:相信自己,正视自己,努力积极就能成功。每个人都是期待获得他人肯定的,成长中的孩子更是在乎家长、教师、同学对自己的看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想方设法的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中获得教师的肯定、家长的肯定、同学的肯定。
二、创设趣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充当的总是课堂里被动的观众,欣赏迎合着教师的表演,他们在自己的课堂上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没有自己的选择权,没有自己的挑战权,知情权……而教师总是把已经嚼得又嚼,没有任何味道的知识强加给学生,让他们装进脑子中去。
在这种教学水平指导下,学生只是充当了知识的储存器,并且不善运用,最终导致思想僵化。所以,要想学生发自内心喜欢这样的课堂确实强人所难。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师的改变是关键。让教师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让教师把话语的权力换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己课堂的导演、演员,参与团体的表演;让更多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走进课堂……让我们打破那个成人化的课堂,还一个童趣的课堂给学生。
三、让学生爱上自己的教师,亲其师信其道。
每一个教师都不应忽视自己的人格魅力。一位学生爱戴的教师,她的言传身教胜于千言万语、苦口婆心。一位学生喜爱的教师,学生乐于走进她的课堂,乐于与她相处的四十分种,乐于与她进行学习上的沟通,生活中的交流。
教师的读书心得2
《教师的智慧》,这本书已经不知道被我看了几遍了,可是就死被书中的一个个教育案例和故事吸引。书的作者焦晓骏,中国教育学外语教学专业委员员,江苏省教育学新教育研究常务理事,苏州工业园区第十中学副校长。曾任中小学英语教研员,多年来专注于英语教学研究及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获“中学英语学科带头人”、“高中英语教学能手”等称号。在各类报刊发表文章100余篇,出版《教师的智慧》、《高中生一定要上的12堂英语写作课》、《网络,让我欢喜让我忧》等著作。看着书上一张小照片和这小段简介,心中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因为书中的一个个平凡的小故事却在他的笔下引出一个个不平凡道理,更彰显着他为人师的智慧。
书中围绕诸如“公开课与日常课”、“师生冲突怎么办”、“优质课到底谁说了算”等一个个教育场景对教师行为、表现、主张、反思与感悟进行忠实记录,可是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的是教师智慧的闪现和脉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治班的看法——治班若烹小鲜,做菜烧饭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不是什么难事,关键是怎样做出美味来,那真的是一门技术和艺术呢。从中也让我深刻体到身为一名班主任,我们更应该是个理智、明智、博爱的人。因为当我们怀着快乐博爱的心做出来的饭菜,里面充满了爱的味道,才是最美味的。今后的工作中我这样做:
做一个理智的教师。我是个情绪化比较严重的人,总是率性而为,而总是控制不住。任“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来安慰自己。其实教师不仅要情感充沛,而且应理智健全。在教育活动中,情绪的躁动、难言的苦恼是难免的,需要用理智去克制,需要用理性去引导。所以自己以后要多读书,多为孩子,同事、家人服务,多思考一下所面对的问题多角度多方法的设计解决预案,解决问题以理服人,才用理性的光芒去照亮黑暗的心灵。
做一个明智的教师。《教师的智慧》这书的主旨就是要教师做个明智的人。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明智的教师是改革的积极参与者、主动调适者。因为明智的人,善于明理,善于辨析;明智的人,善于把握大势所趋。面对教育方式多样的今天,采取哪种方式来处理师生关系、解决冲突和问题,反映了教师行为的明智程度。所以我要积极参与到现今的教育创新中去,多学习理论知识,多向同事学习治班教学的经验,丰富提高自己。
教师的读书心得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是测绘局幼儿园的老师王旭冬,今天我为大家演讲演题目是《承担责任,肩负使命》 《你在为谁工作》一书,为我们年轻教师,提供了一笔宝贵的财富,细细品读,逐渐被书中阐述的精辟道理所打动,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关于责任感的文章,让我联想到我的工作——幼儿教师。不正是需要责任无处不到的地方吗?
两年前,我带着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的无限憧憬与向往,在期盼中开始了我的梦想之旅,心中充满了激情和好奇。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面对哭哭啼啼的孩子、繁杂琐碎的工作、众口难调的家长。我曾经的美丽梦想逐渐磨灭了。没有了信心,没有了热情,在工作中,我经常抱着应付的态度:有一次因为我的一时疏忽和大意,导致一个孩子在放学时趁乱跑出了班里,他的父母来接他却迟迟不见孩子,我无言以对心里很不是滋味,幸亏有门卫师傅截住了孩子才平息了这场风波,事后我悔恨不已,如果当时丢了孩子,我…我该怎么办。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延续,身为幼儿教师,对孩子不负责任,也就是对家长不负责任!对幼儿园不负责任!对社会不负责任!更对自己不负责任!责任感的
强弱决定了一个人对待工作是尽心尽责,还是浑浑噩噩,这也决定了他工作成绩的好坏。
爱孩子,教孩子是我们幼儿教师的责任,有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必须做的更好。
“当责任感成为一种习惯,成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我们就会自然而然的担负起责任,而不是刻意去做,当一个人自然而然的做一件事情时,就不会觉得麻烦,更不会觉得劳累。”多么精辟的话语!它使懒惰者凌乱不堪的足迹徘徊倒退;使勤奋者坚实有力的脚印勇往直前。责任到此,不能再推。
孩子甜甜的歌声是我心间一股流淌不尽的清泉;孩子好奇的目光是我脑中永不停息的思考;孩子银铃般的笑声是我人生路上最美的延伸。不管别人是怎样对待这份工作,也不管她有多苦多累,我会认真并且努力把这份工作做好。我知道,对家长负责任!对幼儿园负责任!对社会负责任!这是我幼儿教师的职责!! 最后请允许我大声的说一句:让我们肩负使命!勇敢地承担起责任吧!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教师的读书心得4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夕阳之辉。一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反之,没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歌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个性是在现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不能接触新的知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
对于我们教师学习新的知识来应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带给我们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尔基所说,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但是由于工作的限制,上班族们不能向学生那样坐在课堂里学习,而读书就成了我们最有利的知识武器,透过书本我们能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也不受空间的限制,方便的学到新的东西,扩展新的思路。总的来说,读书对于我们个人成长的好处可体此刻几个方面。
一、读书能够让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牛顿说过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科学巨人的虚怀若谷自然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还能够从中学到更有价值的东西。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书籍记录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只有认真的学习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才能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来看问题,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并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书本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体现,透过对他们的学习,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来不断的完善自己,大大的促进了个人的成长。在非常大程度上能够这样说,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也是这样来实现的。试想,如果每个人都是从头开始,那么,无论多么伟大的人,做出多么大的贡献,人类社会最终还是在原地踏步。由此更可见读书的重要性了。
二、读书开阔人的视野
书本中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他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知识更全面。从而能够更深刻的思考问题,事物都是广泛联系的,现代的许多实践都证明了各种信息的相关性,如果只明白一个领域的信息,必然会有碍于自身的发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使未来的不确定风险降至最低。就像做股票的人都应了解当今的政治经济形势,以便能更好的分析股票走势一样。研究物理学的学者们都要有必须的化学和其他基础,才能有所成就。记得一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复旦做讲演时就曾说过,现代科学已没有明显的界限,你务必对相关的科学都有所了解才行。
在这方面,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就是一位广泛学习的典范,他虽然只上过中学,但由于他发奋读书,十九岁时就能用十二种语言说话和写文章,在参加工作实践后,他也没有间断过学习和研究,从而被马克斯称为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广博渊深的知识,对恩格斯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准确的传播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有非常大的帮忙。
从它的经历中,我们能够体会到知识的力量,更能体会到书本做为人类掌握知识力量的有力武器的巨大作用。
三、读书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来无善亦无恶,关键是正确的引导。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良师益友就能起到非常用心的作用,书本就是这样的一位。一本好书就如一个好的导师,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个于己于社会都有用的人。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能够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光。书必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充满崇高的欢乐和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
所以我们要倡导并支持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个称职的教师,以带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健康的发展教师不仅仅要多读书,还要读书广。
教师的读书心得5
这周读书俱乐部活动正式开始,同事帮我领回了吴非的名著《不跪着教师》。闲暇时摸过书,一下被里面精彩、真实、鲜活的教育故事吸引了。
书的第一辑开始部分,作者讲了一个苏霍姆林斯基与一个孩子的故事,大意是校园的花房里开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吸引了很多孩子和老师每天都去观赏。有一天早晨,他看到一个四岁左右的小女孩摘下了那朵花,从容的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没有呵斥孩子,他弯下腰,亲切的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打算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的说:“奶奶病的很重,我告诉她学校有一朵很大的玫瑰花,奶奶有点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领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读完之后,心里有说不出的震撼和感动。教育家的一颗慈爱之心像一屡春风拂面而来,在这乍暖还寒时节,又如地海深处的股股暖流洋溢心间,叮叮咚咚,奏响了一支嘹亮、温馨的爱之歌。
这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用一颗“伟大”的心去呵护孩子一颗“小小”的爱心,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教育、大教育。不禁为智慧者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拍案叫好。
爱孩子就要放下道德评判的“屠刀”。你能容忍一个私自采摘鲜花、神态自如的孩子走出花房吗?如果你不是老师,或许可以做到。但你是一位老师,你得摆出老师的尊严,实施你教育的特权,显示你育人的本领,于是在那大行其道的教育孩子不要乱攀乱折,要做一个爱护花草,遵守规则的好孩子,甚至于不分青红皂白的对孩子处罚一番。传统的道德绑架扼杀了孩子懵懵懂懂的那颗纯真的心,可怕的“道德”教育啊,举起大旗的刹那,其实你就已经失败了。
爱孩子就要对孩子的善举给予充分的肯定。光说不做假把式,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做说话的矮子,行动的巨人。苏霍姆斯基做到了,表扬孩子不仅仅是口头,他用两朵花对孩子的善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是怎样的认可和激励啊,或许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会留下终身难以磨灭的印象。
爱孩子就要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孩子虽小,但他们每做一件事也都有自己的理由,在事情没弄明白之前不要武断的下结论。俯下身子,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教师的读书心得6
一、客观现状(主观上,时间上,内容上,思想上,方法上)
二、教师为什么要读书?
(一)人吸收精神食粮的需要:读一本好书,就是在与古今中外的智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与对话。他们的学识、思想、精神、品格等人生收获会对你起到陶冶
、感染、提升、丰富等受益无穷的作用。
(二)职业特点的需要:要想给予学生一碗水,自身有一桶水已然不足,必须有长流水。
(三)时代发展的需要:当今为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成为了必然。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四)读书三明:一明志,二明礼,三明心。
三、教师应怎样读书?
(一)兴趣方面,理性地思考读书的重要意义和读书的紧迫感,有意识地培养读书欲望,提高自身的读书兴趣和主动性。
(二)内容方面,古今通读,厚今薄古。专博俱修,专精博览。
(三)时间方面,利用不同的时间段,来安排不同的读书内容。
(四)需要方面,读出思想碰撞的火花。读书为仰望星空,思考为脚踏实地,学以致用,让读书成为自身成长的重要手段。(学习,反思,创新,发展)。不膜拜,用审视和思考的目光来读书。逐渐完善并形成自我的思想体系。
(五)机制方面,内力自读为主,外力劝学为辅;自我反思为主,互相交流为辅;现代手段为主,笔记资料为辅。
四、学校应为教师读书创造怎样的条件?
(一)合理规划和安排时间,组织教师读书活动。
(二)创造教师读书和展示条件,促进教师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如每学期向教师推荐或购置一本教育专著,鼓励教师订阅教育专业杂志和书籍,配备相应的现代技术设备,组织教师读书沙龙活动,设立学校师生读书网页,评比教师读书明星、读书论文,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读书征文或论文评比活动等。
五、教师专业素养类阅读书目推荐。
一类是“教育理性与智慧类”,包括经典和教育新理论类著作。如我们所知的、也是教育权威人士推荐的“教师专业素养基本书架”书籍:《陶行知教育名篇》,《杜威教育名篇》,《国际教育新理念》,《赏识你的学生》,《给教师的建议》,《和教师的谈话》,《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论教学过程最优化》,《论小学教学》,学校无分数教育三步曲:《孩子们!你们好!》、《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教育漫话》,《再论教育目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的使命》,《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蒙台梭利方法》,《多元智能(修订版)》等,都是对人类教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图书。作为教师,不读这些书就说明还没有进入教育者的状态。
另一类是“教学智慧与探索类”,主要为了帮助老师们吸收他人的一线教学经验和智慧。例如,《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杨九俊主编 教育专业图书近两年零售排行榜居首位)、《新课程课堂诊断丛书》、《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新课程备课新思维》、《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听课、说课、上课》、《听名师讲课》、《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推敲新课程课堂》、《另类课堂》、《英美精彩课堂》、《教师科研有问必答》、《中小学教师如何做研究》、《好课是这样炼成的》、《名师备课经验》、《课改新课型》、《课堂掌控艺术》、《教师反思的方法》、《课堂设计与教学策略》等。这些书都来自于实践,针对性强,能够帮助教师解决具体问题,非常实用。
“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他人已经弄明白的问题,我们不必要从零开始摸索。站在智者和巨人的肩膀上,你会看得更远,进步得更快。以上两类书籍,既有教育理论书籍,也有教育教学实践书籍。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既要读理论家的书,也要读实践者的书,前者可以使我们思想深刻,知道自己未曾想过的东西;后者可以使我们思路开阔,了解自己未曾做过的事情。
读书四重境界:一是勤奋读书,二是循序渐进,三是熟读精思,四是融会贯通。理想中的读书最高境界,是兴趣和需要的完美结合,既能博大,又能精深。
名人论读书摘要
蔡元培:第一能专心,第二能动笔,这一定有许多成效。
曹聚仁:读书莫像沙漠吸流水,吸收了知识,却并一泓清泉,也不能喷到地面上来。
读书经验:组织自我的思想系统。永远不把别人的思想砖头,在自己的周围砌起墙头来。
陈从周:少年时的博闻强记,是增加丰富知识的最好时光。怀才无口,终等于零。读书没有捷径,最愚蠢的方法却带来最聪明的结果。
冯亦代:作为读书时的休息,一时读几本,倒有极大帮助。因为可以使脑子得到新刺激而忘掉疲倦也可以说这是心理上的一种移情作用。
冯友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不尽理。读书仅至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要 形成自己的意,把书为我所用。
冯至:书很有限,而且来得不易,那么,自己带来的书,就翻来覆去地读;借来的书要近期归还,就迅速地读;淘来的书,就爱不释手地读。这样,我读书就不能随意浏览,而要专心致志了。
顾颉刚:读书的第一件事,是要养成特殊方面的兴趣。第二件事,是要分别书籍缓急轻重。第三件事,是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其四
,不可以有成见,应该多赏识。
我们研究学问,应当备两个镜子,一个是显微镜,一个是望远镜。显微镜是对自己专门研究的一科用的,应极尽精微。望远镜是对其他各科用的,应略知一二。
何其芳:尽信书,不如无书。孟老夫子这句话是说,读书时要有一种思索的批评的态度。
胡适:读书方法:读书有两个要素,第一要精,第二要博。什么叫精,就是读书四到,眼到、口到、心到(学贵有疑)、手到(标点分段,翻查工具书,抄录备忘,作提要备注,做读书札记心得)。什么叫博, 古人说,开卷有益。
蒋孔阳:读书兴趣要服从需要,兴趣要化成需要,最高的学术境界,应当是兴趣与需要的结合。读书要先求准,后求懂。读书记笔记,一种是资料性的,一种是思考性的。读书人的追求是觉醒。
金克木:对于书籍的读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读书,一种是读人。读一人的著作,想见其为人,于是尊之为师,敬之如友,研其思想,学其品行,择善而从,不善则改。
好书不厌百回读,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这才有效率。
钱歌川:利用余暇去读书,也可以成为一名学者。
王力:读什么样的书,一是去粗取精,二是由博返约,三是厚今薄古。
教师的读书心得7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有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边得越来……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苏霍姆林斯基语)”
又一次捧起大师的经典,想起初读的时候,自己还是一个刚出学校的学生,怀着对大师的崇敬拜读了它。教了近十年的书,当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那样的少。
年少时总觉得教育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师是一份轻松的活,教书的日子久了,越来越发觉做一名好老师不是那么容易。就简单的读书而言,学生是一个装不满的水桶,自己永远是被他们追赶的送水工。要想在课堂上成竹在胸,纵横驰骋,不断读书是一条不错的捷径。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更迭的速度,让人时刻感到知识的滞后。教科书的背景越发宽广,学生的生活接触丰富多彩,社会信息交流的通畅。作为课堂教学的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应该有交流的基础,从而也可以从学科知识的背景中取得相应的知识给予学生富有成效的启发。
西汉的刘向有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教师虽然不言愚钝,但读书,可以让你充满内涵;可以让你变得深刻。读书,使你聪慧;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你站得高看得远,使你的见解和视野更加开阔。面对学生扪心自问我准备好了吗?感到不足,读书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教师的读书心得8
《做最好的自己》,多么个性化的书名,一下就吸引了我。再看它的作者,居然是微软公司的全球副总裁、比尔?盖茨七个高层智囊之一的李开复博士,我毫不犹豫的把它收入了我的书柜。作者李开复博士是旅美30多年的IT精英,本着对故土炊烟的眷恋和爱心引发了它对青年学子传授知识、经验和指点迷津的活力,写就了这书《做最好的自己》。
1998年8月,受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的委派,李开复博士来到北京,组建微软中国研究院并出任院长。在与莘莘学子的交往过程中,李开复博士看到了青年学生身上的朝气和活力,也看到了不安和困惑,因为中国学生应对着高期望的父母、习惯于应试教育的学校和教师以及浮躁的社会心态。“他们虽然有幸出生在能够自由选择的时代,可是时代并没有传授他们选择的智慧”。
于是,李开复博士开设了“开复___”,畅谈人生。“做最好的自己”是李开复对迷茫中的中国学生开出的“美国式”思考药方。李开复说:“我出生于中国家庭,受教于崇尚自由的美国学校,作为一个充分体验过中西方文化特点的炎黄子孙、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特点的典型代表,我愿意、也自信有本事为那些渴望成功的中国青年供给帮忙,帮忙他们远离困惑,走向卓越”。事实上这是一本畅谈人生价值观的励志之书,它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成功事业,捧心置腹传述经验、观察、告诫和期盼。
这使我想起了哈佛校长与南开校长在《对话》节目中的一段精彩对话,哈佛校长:中国学生的成绩是要比美国学生好,可是,中国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均在美国学生之下,我们有那么多美国学生获诺贝尔奖。
南开校长:中国学生还是很听话的,读书也很刻苦,确实独立思考本事差了点。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追求的是“大我”而非“小我”,个体的需求往往被忽略。教师要求学生“听话”,考试永远仅有一个标准答案,学生稍有逆反便会标上“问题学生”,等等,这种模式教育出来的人有多少思想?多少创造力?又能作出多少成就和贡献?李开复期望当代青年要做一个能够从思考中认识自己、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追求中获得力量的人。
在书中,李开复提出了“成功同心圆”理论,它以诚信价值观为中心,包含进取、同理心、自信、自省、勇气、胸怀等六种人生态度。进取即找回自己,把握自己;同理心即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修正自己;自信即鼓励自己,放飞自己;自省即自己反省,改变自己;勇气即不畏失败,挑战困难;胸怀即务实、宽恕、自律、尊重和修养。每一个人都在社会群体中生活和工作,随社会提高而生存、成长和贡献,我们要做一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惟有找到自信和欢乐,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中华民族才能够拥有更加辉煌的未来。
教师的读书心得9
六月三十日,忙完所有的事情之后想起来工作室布置了假期的必读书目,翻翻微信的记录看了一下,陶继新老师的《做幸福的教师》,看到标题之后不禁陷入沉思:刚刚带完自己第一届学生的我,是不是一个幸福的教师呢?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回想三年来的点点滴滴,我想,我是幸福的!
三年里,工作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努力让自己享受课堂,享受教学,享受学生,将自己融入学生,理解学生,在未期望回报的情况下,被我的学生们一次次感动着。
记得七年级班里的孩子第一次办黑板报,教师节主题的。当时和班里的孩子相处还不到一个月,对她们时有严厉时有爱护,但第一次当班主任的我因经验不足心里还是稍有些不安,这次板报即是板报小组的第一次合作,又是能反映师生关系的一个主题,心里还是有些打鼓,没想到学生们不仅高效率地完成了这次板报,还把我画到了板报上面,我想这是学生对我的认可吧!在这之后,我的画像不仅出现在板报上,还出现在学生的草稿纸上,有几个学生还在黑板上比着画,让我猜都是谁画的,现在连我的微信头像都是学生毕业后送给我的自画像,这一刻我想我是幸福的!
记得一次期中考试,孩子们考得不是很理想,我对着前后几次的成绩表和孩子们自己写的考试分析总结,一个个的把他们叫到办公室谈话鼓励加油,连续一个星期每天课间、午休、放学,班里56个学生,全部谈完。那个星期周五放学之后,两个学生拿着美术课上的剪纸过来“老师,这是我们两美术课上做的,送给您,老师您周末好好休息,我们会努力学习的。”两个站起来比我还高的男孩子,稍显害羞的但又认真的把手里的剪纸送给了我,当时我就想,这就是教师的幸福吧!
记得为了不影响学生毕业,我把婚期订到了六月三十日,当时还开玩笑地对学生们说:“你们毕业了,我也毕业了。”三年里,班里的孩子为了我的“终身大事”操碎了心,甚至都发动我们班的任课教师让他们给我介绍男朋友了,六月二十九日学生们的毕业典礼,典礼结束后我收到了很多礼物:一张打印着我的婚纱照、一对可爱的小娃娃、一对带有我和老公名字的钥匙扣、一对可爱的小杯子、小坐垫、小抱枕等等,小小的礼物代表着学生们满满的心意。更让我感动的是,班里有十一个孩子或者自己坐车,或者家长接送,从市里跑到县里来参加了我的婚礼,我想这一刻我是最幸福的吧!
记得拔河比赛的时候,为了给学生加油,嗓子从没哑过的我喊到几乎不能开口说话,学生最终也不负期望取得了冠军,第二天我陆陆续续收到了好几盒班里孩子们送的润喉糖;记得学生放学后分零食时还分给我的糖果;记得逛街时遇到学生们老远就给我打招呼时的那声“老师好”;记得学生毕业在衣服上签名时留给我胸口的位置;记得有快乐、有争吵的三年的点点滴滴......
我想,教师的幸福就来源这平凡而又充实的每一天吧!
教师的读书心得10
当我拜读完《做不抱怨的教师》这本书,受益匪浅。书中的感人小故事、名人的经典话语,在使我受到鞭策、警醒的同时,又给了我一次灵魂的洗礼、心灵的净化,使我不得不再重新审视我的职业与正确的人生态度。每天面对繁忙与琐碎的工作,总会不自觉地发出一些牢骚和抱怨的声音;对学生的不听从教导而愤怒;对他人的不满而耿耿于怀。每每想到这些,心里就非常懊悔、沮丧,难过。但今天读完这本书让我的心灵仿佛释然了许多。这本书就像一剂良药慰藉了心灵,我将用它的理论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上践行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就谈几点我的学习体会:
1、放下压力,获得前进的动力。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需要一颗强大的内心,因为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比一般人还要多,如果没有与之对抗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只知道一味地抱怨和苛刻自己,那么在面对诸多问题时,只会束手无策。“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压力是一把双刃剑,要么让你一败涂地全军覆没,要么让你一鼓作气地扶摇直上。作为一名现代教师,我们应该及时调整心态,寻求排解压力的方法,以更加从容的姿态积极面对自己的人生,进而追求人生更高层次的发展。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时刻铭记身上的重担,把埋怨的时间和心思都用到提升自身素质上,让我们以书中的事例为借鉴;以书中不抱怨的心态为行为准则;以书中改变抱怨的方法为思路,做一个不抱怨的践行者。
2、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十个手指有长短,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一个人会让自己完全满意。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应该教学生做人的道理。可能某个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但总有他闪光的一面,我们要善于发现挖掘。比如某学生热爱劳动,就让他担任劳动委员,充分调动他的积极性,培养其组织劳动能力。某某生在音体美方面有特长,可为其提供他的展示机会等等。相信任何一个学生在爱的教育下都会有所收获,健康成长。
3、让宽容与我们相随。
俗话说:心宽,天地就宽。在工作中,无论是与同事、还是家长相处,都难免会有些磕磕碰碰、或小矛盾的出现。这时,我们必须学会换位思考,善待他人,让自己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包容、善意和尊重。正如书中所云: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别人,其实也是给自己的心灵让路。只有在宽容的世界里,才能远离偏见,也才能奏出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生命之歌!
从今以后,努力做个不抱怨的老师,不抱怨工作的繁重,不抱怨孩子的犯错,不抱怨家长,不抱怨自己的选择!常怀一颗宽容的心,静静等待孩子在跌跌撞撞中成长!
教师的读书心得11
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幸福天天拥抱着我们,幸福从个人层面的和谐中处处能体现。而和谐又能从以下几方面体现:
和谐的美在于礼。虽然每天见面的都是熟悉如朋友般的家长、孩子,但不能以习以为常的接待方式处之。尊重每位来自于不同阶层的家长,我总是会主动地热情问好、交流;亲切招呼,细心观察每个来园的孩子。家长回礼友善的问好,孩子回礼甜甜的微笑,新的一天在和谐有礼中开始。礼,可以是物质上的,礼,更可以是精神上的,那就是爱。通过教育活动引导孩子关心父母是“爱”、开展班上讲座指导家长细心照料宝贝是“爱”、家长之间热情帮助更是“爱”。礼是桥梁,联系着班上的每家每户,礼是血液,让和谐的爱流淌整个大家庭。
和谐的美在于尊。尊老爱幼良好品德在我们班上也处处可寻。尊敬长辈,不论是什么职业、什么职位,但凡是长辈,我都心怀尊敬之意。对来园接送孩子的爷爷、奶奶我用礼貌语尊称问好,对记忆力稍弱的长辈,更会付出加倍的耐心去交流和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他们的点头微笑是给出的赞扬。班上有来自各个地方的孩子,大家的生活、习惯存在差异,通过开展“巧手妈妈”、“本领爸爸”、“亲子灯笼创作”等等一系列的互动活动,让大家彼此认识,相互交流,在尊重与理解中建立友好的氛围。
教师的读书心得12
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捧起刘铁芳教授的教育随笔《守望教育》,心中不由得涌起一种恍然的感动,在一个喧嚣的时代里,还有人以一份难得的执著守望着心中的教育理想。书中这样写道:“我们今天的世界确实需要雷厉风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气风发的行动开拓者,他们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着现实教育的走向。但这个世界同样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们把目光停驻在喧嚣的背后,寻思现实和历史中那被热闹、浮华所遮蔽、遗忘的问题之域,在无言中追索他们心中的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他们可能常常被名之为实际的脱离
者,时代的落伍者,但他们依然在寂寞中执著地思索。他们同样是可敬的!”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所以,鼓励学生读一些著名的儿童作品,听一些儿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改善我们日渐贫瘠的道德生活,对于家庭的幸福,对于学校生活的充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看了刘铁芳先生写的深有感触。这本书刘铁芳先生为教育改革所写的一本随笔,记载着刘先生对于教育和教育改革的一些看法和见解,非常值得深思。
他提出,我们不能简单地设定"什么是教育"、"教育该如何行动"、"教育非如此不可"的标准答案和机械化的行动模式,而是把对教育生活提问的权利交还给实践者,让每个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之中不断地去追问: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教育?正是在对现成教育实践的不断质疑、追问过程中,催生一线教育人的教育实践智慧,改善、提升每个教育人的教育生活和质量。教育需要理论与时间相结合,而且应是在承认整体现实格局合理性的前提下展开的具体的、局部的研究,理论研究是进一步贯彻显示行动格局的合理性,而不是单纯为了论证现实合理性而存在的工具。的确是的,没有理论的支持,实践会走很多
弯路,所以,我们要研究理论;但是,单纯为了研究理论而研究,肯定不能跟现实很好地结合,甚至是背道而驰,所以,我们研究理论应该是以检验现实格局的合理性而存在的。
书中还提到,近年来,社会越来越关心教育了,但是从很多方面我们接收到的信息都是以批判为主的,把教育的问题都归结于教师,甚至传言"一流的学生,二流的教师"。教育,其实是跟我们每个人相关的整个社会的事,应该是整个社会"关心并团结协作"的事,而不是出了问题就是老师或者学生个体的事情。比如应试教育,是我们所痛心疾首的,早早的就在宣传应试教育应该被素质教育取代,并且早早地就开展了素质教育,可是,一旦接触到实际的学校,应试教育的阴影还是挥之不去。因为我们一方面虽然反对应试教育,但当我们自己的孩子面临升学考验的时候,我们又成了应试教育服服帖贴的"忠诚守护者"。
教育,始终是和教师,特别是一线教师息息相关的,因此,教育改革的最终出路还是要落实到每一个一线教师的身上。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次成功的课改,都需要大多数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教师的创造性的发挥,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水平是直接关系到我们教育质量的高低的。一所优质的现代学校,应该是以极力学校人的创造性生活的基本保证,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就是师生创造性的教育生活,是学校人优质的学校生活。教师的学习既可以是个体的、自发的,同时也是集体的、有组织的、系统的学习。怎样把学校建设成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的网状学习型组织,就成了当前我们现代学校建设的重要尺度。在课改中,一线教师如果只是作为被动接受者存在,用强制统一的要求来代替教师个体的参与理解和实践的话,那么,想要获得教师的深入理解和支持是很困难的。
所以,面对课改,我们应该多一点耐心,多一点时间与空间,上下交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热情与理智相结合,批判与反思相并举,稳步推进相关体制与制度的改进。
教师的读书心得13
再次,渗透着对幼教问题的理性审视与对儿童发展和幼教事业高度关注的气质和精神。无论在探讨儿童发展、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幼教的专业化、幼教机构的评价,还是教师角色、教师与儿童关子、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等问题时凯兹教授时刻向我们展示着她对这些问题的省思、检视与理性把握。在凯兹教授的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在其朴实、流畅的语言中,我们时刻能感受到的是贯穿始终的她个人的独特的学术品质!并感受到了幼儿教师的成长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只有不断充实自身,不断更新观念,才能适应新时代学前教育的要求。
在书中,丽莲、凯兹博士深刻地阐述了关于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等的观点和思想,充满了关于幼儿教育与教师成长的专业智慧,以及她对于儿童发展与教育的理论和时间的深入把握。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本书第十一章中谈到的: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
文中讲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老师带着20位四岁的幼儿在户外活动,因为只有两辆小三轮脚踏车,幼儿便常为“该谁骑”而争吵不休。这一天,一位叫宝宝的小男孩跑到老师面前抗议道:“小莉不让我骑三轮车!”这时老师应如何反映呢?她说一位专业的幼儿教师整个判断思考及反应的过程,牵涉到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
1、此情境可以教导幼儿什么?
2、老师对事件中的幼儿所做的诊断是什么?
3、课程与管理上应如何处理?读到这里,我不禁放下书本,思索着……这样的案例在我们的一日活动中再熟悉不过了,而我们,平时又是怎样来处理的呢?
处理的同时关注到了哪些因素呢?在文中丽莲、凯兹博士就谈到了专业的幼儿教师在处理时应关注:此情境可以教导幼儿什么:社交技巧,老师可以利用这个事件鼓励幼儿发展社交技巧,社交知识,气质培养。社交技巧,如轮流、协调、克服困难等处世技能,其中谈到了让孩子学习语言技巧(明确的词句对话技巧);社交知识,如社交认知,正义观念,旁观幼儿的理解与技巧的学习;气质的培养如同情心及助人的气质,实验的气质,避免抱怨及搬弄是非。
可见,老师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应该把重点放在教导幼儿解决问题的技能和策略上。在这一章节中,丽莲、凯兹博士以一个幼儿园里经常发生的事件来说明专业人员与未受过专业训练人员不同的处理方式。专业人员的反映应该是运用可靠的专业知识及见解来判断,着眼于儿童长远的发展利益,而未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的反应大多视当时的情况,以在最短时间内来解决事情的方法来决定行为与反应,而不是以儿童长期的利益未目标。文中描述了一些幼儿教师所使用的专业行为,为儿童发展与学习尽最大努力。
在工作中我们时常面临这样的事情:在游戏中,幼儿常常会为一件玩具或者某个角色而争吵。反思自己平时在处理这些我们都认为的“小事”时,自己的反应处理方式是一名专业人员该做的吗,恐怕我们常常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比如手头正好忙碌着,比如小朋友本来就有许多麻烦事……这些所谓的原因,使我们常常会出现许多非专业人员的处理方式,比如“说教”,比如“追究原因”等等,而每每这时,我们都还没意识到这些方式的不妥,也许,在这些我们通常都认为的“小事”上,很少会去考虑孩子的长远发展上。反复读了这一章节的内容,让我有了新的的认识, 现在我看了此书,知道自己其实可以利用这件事情鼓励幼儿发展社会技巧,如:轮流、协调、克服困难等出世技能,这些才是对我们的孩子终身发展有利的。
对于教师来说,爱是不可须臾成缺的,仅有以挚爱奠基,教师才会倾尽精力,激活智慧,把自我的全部热情,甚至生命献给他所热爱的事业和学生。有效教师们都有一颗不泯的童心,他们总是坚持着真诚、热情、乐观和积极,他们十分乐意与学生一齐活动,一齐游戏,一同欢笑,一同烦恼,钱梦龙教师说:教师仅有始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才能以自我的心去发现学生的心。"多改变自我,少埋怨环境"是魏书生教师总结的涵养性情的一条法则。这给予我的启示便是教师要以平稳的情绪和愉快的心境投入工作,善于营造亲切、和谐的愉快的教育气氛,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与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以名师们为榜样,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新课程标准十分明确地把"合作交流"作为营造新课堂氛围和培养不宪政的重要目标。作为教师更重要懂得合作交流的重要意义。开敞胸襟,乐于交流句通,不孤芳自赏、不自我封闭。与学生亲密交往、平等对话、真诚交流,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埋诚相对,相互扶持。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身边的长者、名师的指名和帮忙,团结的力量大,团体的智慧永远大于个体。
豁然大度,宽以待人,不斤斤计较,不"同行相轻"也同样是一名有效教师应具备的条件。不断的自我反思,不断提升,在合作交流中不断提高自我。
爱岗敬业,加强师德修养。由于教师的职业,是育人、塑造心灵的事业,所以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要时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养,经过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为人的道理,帮忙学生塑造健康人格,为他们今后美满人生铸造坚实的基石。
用心育人,建立平等关系。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人是有情感的,需要教师的关爱和关心。教师要在生活上、思想上和情感上要给予关怀。所以,教师要学会缩短与学生的情感距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体谅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难处与烦恼;要建立起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沟通情感,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要无怨无悔!对教学过程负责。为了使自我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要坚持经常学习时事政治、专业理论等;要多听课,虚心请教,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教学艺术;每上一节课,都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景设计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完成每一个教学环节。对学生未来负责。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又是环环相扣的过程,一个环节出现缺陷就会影响其它环节,从而影响学生的正常成长。所以,教师要立足当今,放眼未来,以苦为乐,甘于寂寞,充当人梯,为家长负责,为学生负责,为社会负责,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千秋大业负责。对学困生负责。帮忙学困生是教学工作的重任,因为一个班级里面总存在学困生。对于学困生,教师在教学上、情感上应给予特殊的关顾,如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勇于摈弃旧事物、理解新事物,要敏锐地了解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主动地、迫切地学习新知识,开拓积极,更新观念,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教师的读书心得14
本书是由艾米·劳拉·多伯罗、劳拉.J.柯克和黛安·翠斯特·道治等撰写,在我们这样的一个在幼儿园中题“课程”都遮遮掩掩、躲躲闪闪的背景里,《托幼班创造性课程》无疑给我们一种新的观念震荡。这一课程以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理论为依据,充分关注了家庭、社区和托幼机构之间的关系,关注了保教人员、家长和社区成员的关系,以优质教育的思想,系统构建了托幼机构的创造性课程。
《托幼班创造性课程》是理想的,更是现实的。所谓理想的,就是有追求,有目标。有些追求和目标基于对幼儿和幼儿家庭等因素的合理评估。与其他年龄段的课程一样,设定幼儿发展的目标,是落实课程理想的主要步骤,也是保教人员确定自己的工作目标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再拟定各类工作计划。本书所展示的计划较为具体、直观,又有示例,清晰明了,有操作性。《托幼班创造性课程》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将一般的幼儿发展目标落实到个性的幼儿身上,为设定个别化目标,真正思考“为孩子及其家庭定做课程”。这个过程,是以评估特定幼儿的发展需要为前提的。该书详细地说明了评估幼儿需要和行为并确定目标和行为的进程,示例生动、搞笑。尤其是对幼儿观察和对观察资料整理的一些方法和策略具有很大的借鉴好处。此外,该书提出给幼儿规划一个能满足他们需要且是传递正向信息的环境,主张“将幼儿的家长和文化带入托幼机构”,这些观点,一方面体现了教育机构环境的特点,另一方面体现了以幼儿为本、以幼儿发展为重的原则。该书还在保护幼儿的安全及给予幼儿行为明白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可操作的策略。
《托幼班创造性课程》是现实的。当规划。环境等转化为幼儿和成人的行动时,幼儿的发展就成为可能。《托幼班创造性课程》详细地说明了在一日生活中如何了解幼儿的需要,如何满足幼儿的需要,如何明白幼儿具体的行为,如何调整幼儿特定的情绪。涉及幼儿的交往、睡眠、饮食、玩耍、制作、欣赏、模仿、扮演、阅读、律动、郊游等等日复一日的具体行为。涉及特定活动的准备,涉及幼儿在活动中需要的基本技能,涉及幼儿在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心理现象,涉及幼儿在活动中可能产生的困惑,涉及可能产生的同伴交往或成人的交往,当然,也必定涉及成人对幼儿行为的鼓励、引导策略。该书在这些方面的表述是很清晰的,也是具体生动的。
看完《托幼班创造性课程》,我深切感受到,一个优秀的幼儿教育课程方案,是扎根于幼儿生活的,是能真实反映幼儿的需要和潜力的,并且有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我能够在其系统的指导策略中感受到理论的力量,也能在这些策略中感受到作者们长期的实践和思考。
教师的读书心得15
无论是一棵大树,还是一朵小花,最初的生命都是一颗小小的不起眼的种子。恰恰是这不起眼的种子,蕴藏着无限创造力。
钟启泉老师讲到“教师循循善诱的魅力”,所有人在其人生中都有接受诱导教育的重要人物,而教师是影响儿童人生的重要人物。“有作为的教师”会恰如其分的表达教师情感的话语,这是有意识诱导。
榛莽深渊,山河浩大,孩子就是这一粒粒拥有无限潜能的种子,他们是璀璨的星芒在深空中遨游,是一簇簇星火在黑暗中寻找光的源头,成为一名善于诱导的教师,我们需要为孩子们围筑星光的港湾,闪烁引路的明灯。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会关注到课堂需要新型的教学模式。文中提到“关注育人价值的课堂转型”,旨在发现每个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他掌握学习的方式。从被动到能动,从个体到协同,从表层到深层,课堂转型的指标性特征在产生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是教师讲授为主,这样不仅会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处于被动之中,还会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排斥感。而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把新理念、新标准融入到教学中,目标是通过使用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将课堂由教师的“一言堂”变成以学生为主的课堂。为了在课堂中能充分尊重学生本位,教学内容的选择也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阶段,选择的内容也应该更贴近生活实际。这些都表明了小学语文课堂转型的目标之一就是课堂转向学生本位。
贾平凹的《月迹》重点描写了孩童的心理变化发展轨迹,奶奶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月,体现的是孩子们在寻月过程中的感受和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告诉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培养孩子追求美的情怀。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是一样的道理,学生就是贾平凹文章中的孩子,而作为教师其实就是文中的那位奶奶,是一个引导孩子发现故事的人,而不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让孩子们在阅读实践中自己发现故事,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发现美中创造美,我想这是有意识引导教育创新的意义。
我联想到了李吉林老师《教育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一文中所提到的农民的比喻。文中李吉林老师把教师比作农民,我认为这个比喻的解释非常的清晰,教师是耕作者,不是浇灌者。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明白自己是一个耕种者的身份,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刨土施肥的工作,孩子是一颗等待萌发的种子,我们作为教师的责任就是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启迪孩子的想象,让他们能够健康的发芽,而不会让孩子的想象夭折在土壤里。这也是钟启泉老师提到的“有作为的老师”所需要拥有的教育素质。
教育是一种传承,传承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指路的灯,人性的爱。课堂内外,思想在砥砺,情怀在呼应,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核心素养下课堂转型的优质成果,更是从“个生长”到“共生长”,又因为“共生长”而促进“个生长”的学习共同体方式。经语文,见生长,经课堂,见天地,经教育,见众生。
【教师的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教师读书最新心得11-28
教师读书心得09-29
教师的读书心得09-27
2022教师暑期教师读书心得09-29
教师读《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0-20
教师的挑战读书心得11-02
关于教师的读书心得12-13
【精】教师读书心得12-31
【热门】教师读书心得01-07
教师个人的读书心得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