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事迹

好人好事先进事迹

时间:2023-01-09 17:06:06 先进事迹 我要投稿

好人好事先进事迹(集合11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写过事迹吧,事迹可以很好地体现和宣扬特定的时代精神。什么样的事迹才是规范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好人好事先进事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好人好事先进事迹1

  对隐患把关严

  6月,上万名铁路建设者集结在内蒙古额济纳至新疆哈密之间的大戈壁上,短短18个月,他们要在这“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生命禁区,修建延绵600多公里的铁路。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刚刚被任命为安全质量部部长的王镇一头扎进大漠戈壁,没日没夜地忙碌在现场,不厌其烦地组织克缺,全力以赴盯控施工安全,决不放过丝毫安全隐患。

  一次,一个施工队承建的15个涵洞基础垫层厚度比标准少了几毫米,施工负责人认为差得不多没关系,而且戈壁滩上干旱少雨,不会有问题。可王镇不听对方辩解,毫不留情地下发了处罚通知书,要求立即返工整改。还有一次,他在检查中发现一个桥涵墙模板放偏了,现场十几名施工人员都说看不出来。可王镇却偏不信,经过反复测量确认,模板果然偏移了2毫米。由于王镇工作精益求精、敢于较真碰硬,一些职工戏称他为“黑脸包公”,后来这个绰号竟随着一张张检查通报传遍了整个额哈线。

  在额哈铁路建设期间,王镇带领安全质量部检查发现各类安全质量问题12781个,下发检查通报30余份,因为个别严重问题,还给施工项目部上级单位发公函15次。

  对自己要求严

  “黑脸包公”王镇不仅对工程质量要求严,对自己要求更严。工作中,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常常废寝忘食、通宵达旦,无怨无悔地付出着、奉献着。

  去年10月,额哈铁路进入收尾的关键时期,一场大雪却不期而至,想到前期的问题整改肯定会受影响,当时身患重感冒的王镇着急得整宿没睡着觉。为了不给整体进度拖后腿,第二天天刚亮,他顾不上吃药就到工地杀了个“回马枪”,看看施工现场的情况。不料,许多人觉得天气恶劣,理应进行休整,可王镇却毫不让步,硬是“盯着”施工人员熬了个通宵把剩下的问题解决了。

  通过这件事情,王镇意识到日常管理存在不规范问题。于是,在施工分析会上,作为领头人的他做了检查,主动承担了责任,并在随后几天连续加班加点,带领职工们制定出《冬季施工作业指导书》,规范了作业标准、明确了管理职责,使冬季施工更加安全有序、质量可控,受到了中国铁路总公司和呼铁局质量监督站的一致好评。

  对家庭亏欠多

  因为一心扑在施工现场,王镇根本无暇顾及家庭,心中满是对家人的愧疚。女儿去年刚满13岁,正是最依赖父亲的年龄,可连升学考试的时候都没见到爸爸,一打电话就怪爸爸不回家;同为铁路职工的妻子,工作虽然没有丈夫那么忙,但因年近50,工作和家庭一肩挑,已经明显力不从心。为此,王镇曾不知多少次对妻子说,等额哈铁路通了车,就申请回呼和,把这些年欠娘俩的都补回来。可眼看着火车开进了茫茫戈壁,王镇依然很少回家,因为他又要奔向新的战场,对家人的承诺再次成为泡影。

  然而,对于王镇来说,屡屡食言固然有愧家人,但一想到额哈铁路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大放异彩,他觉得心里一阵阵温暖。

好人好事先进事迹2

  他的名字叫侯明华,今年59岁,是阳泉市矿区马家坪派出所的一名普通民警,主要负责平潭街西社区的日常警务,也就是咱们常说的“片警”。从警20多年来,他不仅仅是一位大家公认的好警察,还成了37位老人的“好儿子”,在他看来,民警也好“片警”也罢,说到底都是给咱老百姓解难的人。

  老侯的一天是从平潭早市开始的,每一天早上他都会早早过来巡查治安,顺便再买点菜,这些菜是买给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的。早市结束,街上的人渐渐少了,侯明华回到社区警务室,接待完办事的居民后打了一个电话。

  中午下班,老侯没有回家,而是来到离警务室不远的一栋三层楼房,还没上完楼梯,一位老人已经迎了过来,84岁的李黑小就是那个与他通电话的人。李黑小老人无儿无女,孤身一人,7年前,侯明华在一次户口排查中发现了他,那时的李黑小腰部扭伤、腿部浮肿,生活无法自理,侯明华先带老人去医院做了检查,之后就天天定时定点来为他做按摩、洗被褥、处理大小便,直至老人好起来。

  老人原先的房子一碰到下雨天、下雪天就会漏水,老侯就干脆给他租下了警务室旁边的小房子,还为他添置了澡盆、被罩和电话机。在老侯的悉心照顾下,老人的双腿渐渐康复了。

  晚上8点,老侯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又匆匆走上了一条通往虎尾沟的小道。今年83岁的李文彩是侯明华照顾的另外一位老人。1996年,李文彩的儿子被判了无期徒刑,老人对周围的一切一下子变得十分冷漠。听说这事后,侯明华就赶来看望老人。

  谁料几个月后,李文彩的老伴悲痛去世,女儿也得了脑梗,一下了没了亲人的关怀,老人的心境更是极度低落。老人爱吃饺子,侯明华就买来馅和老人一齐包了吃,他给老人做饭、缝衣服、洗被单,遇到老人生病,就干脆住过来。老人渐渐接纳了侯明华,现如今更是离不开他了。

  侯明华的细心照料让两位老人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20多年来把侯明华当儿子看待的远不止一两位老人。

  78岁的刘如荣是侯明华在澡堂洗澡时偶然遇到的,老人因为脑梗后遗症行动不便,侯明华就主动帮他擦身搓背。除了日常的照料,侯明华帮忙老人洗澡的习惯一向没变,在侯明华的警务室里挂着一沓子澡票,这是他专门为他照顾的老人们买的,每次他都带着一位老人去洗澡,成了老人们的专职搓澡工。

  人们口口相传,让不少人都认识了侯明华,在老人们的介绍下,侯明华还接手了不少他辖区外的老人,自行车到不了的地方他就坐公交,每一天忙碌于不一样地区、不一样的老人之间。做饭、收拾家务,或者给老人唱唱戏,陪老人聊聊天。从警25年,他长期照顾过的老人有37位,没图过什么名利,却收获了至亲的感情。

  这些年,老侯的事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辖区内的水电工和老侯结成对子,帮老侯给老人修理水电工具,社区不少热心居民主动要求成立爱心团体,推选老侯为领队人,社区工作人员送来了缝补工具,还有居民送来了米面菜,要和他一齐照顾老人们。

  一份爱心和热心,把一个59岁的民警和37位孤寡老人紧紧地联系在一齐,今年年底侯明华就要退休了,他说,照顾老人这件事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职责,他会坚持下去,也期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关注老人、关爱老人的队伍中来。

好人好事先进事迹3

  李黎明,男,1998年12月退伍后,他被分配到林业处苍石林场工作。

  李黎明是个踏实敬业的人。20xx年初,林场安排李黎明到条件异常艰苦的牛肺沟护林,负责守护9780亩林区的3百多万颗林木。这日行一趟的“必修课”,他是用双脚徒步走完这40多里的崎岖山路。18年来,他风雨无阻、从不间断地走了46万多里,相当于沿着中国陆地边境线走了近10圈。

  李黎明是个任劳任怨的人。李黎明值守的护林点位于林区深处,交通相当闭塞、条件异常艰苦,粮食蔬菜通常隔一段时间往山里背一回,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次肉,夏天就喝溪沟水、冬天则嚼野坡雪。刚刚度过39岁生日的李黎明,却是一个头发花白、满脸皱纹、有点驼背的“糟老汉”。尽管如此,李黎明却从来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

  李黎明是个一心都只在工作的人。护林点不通车、不通电,甚至没有广播和通讯信号,最近几年,护林点逐步覆盖了广播信号,李黎明的生活中才添加了一部半导体收音机。上任之初,从护林点到最近的汽车站要走36里山路。他常常要十天、半个月才能下一次山,到了防火期更是要4个月都不能下山。婚后的13年里,他下山回家的时间累计不超过2年,有9顿年夜饭都是在护林点里吃的,快9岁的儿子至今还常常错把这个很少回家的爸爸叫“叔叔”,每每到这时,这个平日里坚强的汉子都要忍不住流下泪水。

  李黎明是个认真到“较真”的人。牛肺子沟林区沟深林密、资源丰富,是不少想发歪财之人“惦记”的“肥肉”。之前,林区内乱砍盗伐、偷挖山苗现象时有发生。李黎明到任后,这个“缺口”就被堵死了,也因此断了一些人的“财路”。有人找过他,求他“睁只眼、闭只眼”;也有人劝过他,让他多想想上有老、下有小,妻子没工作的实际困难;甚至有人骂过他、诬告他、打过他,可他一律“不开窍”。时间久了,他又多了个外号——叫“黑脸包公”。

  有一次,李黎明巡山时发现了盗伐分子留下的车辙和拖痕,为了将保住国家财产,他在来不及向上级报告的情况下,只身一人循着印迹展开追踪,翻山越岭几十里,浑身汗水湿得精透,终于追回了被盗林木,就连落网的盗伐分子都只能无奈地说:“遇上这么个拼命三郎,我们只好认栽了!”

好人好事先进事迹4

  在大彭实验小学三年级三班,有一个九岁的小女孩,她虽然不是很漂亮,但却有着一颗善良真诚的心灵,她个头虽然不高,但却有着一股执着向上的追求,她虽然年纪不大,但却有着一腔勇于负责的精神,多年来在老师和父母的教育下,在自己的努力下,她德、智、体、美、劳得到了全面发展,成了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她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担任所在班集体的班长,在老师的关爱下得到了锻炼和成长,出色的表现和真诚的付出,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同学们的信赖、家长们的喜爱——她就是三年级三班的族彤彤同学。

  她勤奋好学、品学兼优、乐观向上。从踏入小学校园连续三年来,先后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少先队员,还多次在绘画、书法、运动会等活动中获奖。

  她有一颗善良真诚的心灵。有人说,金子是最纯美的,但比金子更美的是人的心灵。族彤彤同学有一颗洁白无暇、善良真诚的心灵,她心地善良、追求纯真、无私无邪。在家里,对待亲人,关注亲人的冷暖,经常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打扫卫生,摘菜洗菜、洗衣服,让亲情其乐融融。对待邻里,她文明礼貌、与人为善,休息时间绝不会制造噪音影响邻里的休息,深得邻里喜爱。在学校,她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对于困难同学,她总是乐于伸出援助的小手,助人为乐,真诚奉贤,有时同学忘了带课本回家,她知道后总是赶紧做完作业把课本借给同学使用。对于学习上的后进生,她也是及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对于博大复杂的世界,她有一颗天真的童心,小小心灵装满了追求真、善、美的理念。

  她有一股执着向上的追求。“向上”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力量源泉,族彤彤同学的身上有着一股强烈“向上”的追求。她追求思想向上。从呀呀学语到接受家庭启蒙和幼儿、小学教育,初谙世事的她就一直在追求着思想的向上:“做个好孩子,做个好学生”。她尊敬长辈和师长,团结同学,遵守校规校纪,对人讲礼貌,自觉遵守小学生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深得邻居、家长、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进入小学校园不久,通过学习,当她知道了少先队组织是少年儿童的先进组织后,她每时每刻就把自己置于组织的约束之下,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少先队员的先进性;她追求学习向上。对待学习,她一丝不苟,并有一股可贵的钻劲儿和韧劲儿,语文、数学、英语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她追求全面发展,她兴趣广泛,除认真学习课本知识外,她还特别喜欢看书、绘画、体育和音乐。

  她有一腔勇于负责的精神。在学校里她力争成为老师的好助手,同学们的好服务员。族彤彤同学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当选为班长,自当上班长那一天起,她就用稚嫩的肩膀承担起了一份责任。一年级时她管着教室的钥匙,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提前进教室,她总是比其他同学提前到校,放学后最后一个离开,不论是刮风还是下雨,不论是冬天还是夏天,她常年坚持,从没有失误过一次。在各项活动中她总是积极参与,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班级赢得了很多的荣誉。因为她是班长,劳动时她总是抢着干最脏最重的活儿,从不偷懒,也不会拿出班长的架子只指挥别人干,下课后同学们休息她却还在忙着收发作业本。有同学不守纪律了,她会及时给同学们指出来。有同学遇到不懂的问题了她要耐心辅导,连放学后还有同学甚至是家长找她问这问那。对于这些,她没有半句怨言。

  她爱学习、爱思考、勤于实践,坚持努力学好各门功课,并且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了解社会,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她善于观察,勤学好问,根据自己的想象,经常在家制作一些小东西,种植一些小植物,实践让她吸取了甘甜,拥有了丰润,丰满了羽翼。

好人好事先进事迹5

  “一墙之隔”的“一家人”

  7月的上海热浪滚滚,记者在长兴坊一栋居民楼的底楼见到了刚为邱家母女买菜归来的张玉生。他一进屋,躺在床上的邱家小妹就哭着问他:“‘舅舅’我的腿不会站不起来了吧,我不能残废啊,人家都说长得好看的小姑娘,残废了就可惜了。”张玉生忙哄着她说:“没事的,明天带你去看医生,看好就好了。”

  陪同前往的居委干部小甘告诉记者,邱家小妹因小时候受到惊吓而致精神重残,病情时好时坏,平日里都是靠张玉生这么哄着。自从她哥哥邱光生因突发脑溢血去世后,这一哄已经哄了廿多年……

  儿时玩伴离世他接棒照顾母女

  1986年的秋天,随着上海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原先隶属打浦桥斜徐路斜三居委会的老街坊们,大都在同一时期,被拆迁安置到康健街道长兴坊小区散住。邱家住79号,张家则住在68号。不仅相隔不远,遇到节假日,两人还时常在一起喝酒聊天。

  可是平静的日子没过上几年,1992年夏秋季节的一天,邱光生突然昏迷不醒,医院诊断为脑溢血,经抢救无效离开了人世。

  当时,熟知情况的街坊都说,这真是屋漏又逢连天雨啊。因为在这之前,小邱的爸爸“老广东”也已经因病去世。所以邱光生走后,家里只剩下一个退休在家体弱无助的妈妈,和那个患有精神疾病的小妹。要说经济状况,邱家这个拆迁过来的穷家庭,住的竟还是未经装修的毛坯房。

  “我跟小邱从小一起长大,在棚户区的时候就穿着开裆裤在一起玩,在我儿子小的时候他还帮忙照顾过。”从未想到儿时的玩伴竟然年纪轻轻就因病辞世,面对这个要钱没钱、要人没人的困难家庭,心地善良的张玉生实在看不下去。于是,他隔三岔五地上门,不时地伸出手帮一把。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张玉生伸手相助的内容越来越宽泛,以至于他慢慢成为了支撑这个困难家庭的重要“靠山”。

  假“舅舅”真感情长年累月送温暖

  邱家小妹邱玉琳,与张玉生年龄也只相差11岁,应该叫张玉生为“哥哥”,但是她却口口声声地喊他“舅舅”。其实这倒是一个精神不健全的病人,通过日常生活的耳闻目睹,对自己所尊敬的人发自内心的一个恰当称呼。

  在邱玉琳的印象中,自己平时生活上吃吃喝喝的要求,都是由“舅舅”解决的;碰到就诊、取药等难以搞定的困难,也大多找“舅舅”来摆平。正因为“舅舅”的权威不可动摇,所以邱玉琳发病时,任何人的话都可以不听,而“舅舅”的话却是必须听的。

  一次,小妹发病冲出家门要找妈妈,邻居们没拉住,赶紧打电话给张玉生。张玉生正在外面吃饭,接到电话就放下碗筷打车往回赶,在小区门口的车站拦住了小妹。见到“舅舅”,小妹立刻安静下来,张玉生说:“妈妈在家里,你回去找去。”小妹听了,乖乖地往家走。

  再说张玉生对待小邱的老母亲孙银妹,那更胜过亲儿子。去年下半年,区里适老改造项目落实下来。要说也是个大好事,孙银妹却犯了愁——施工一周的日子怎么过啊?张玉生看破老人的心事,胸脯直拍说包在自己身上。他与居委会安排的小区其他志愿者一道,不仅顺利解决了母女俩“吃饭难”的问题,还帮忙收拾屋子,自己掏腰包添置毛巾架、防滑垫等小物件,让孙银妹感动不已。

  随着年岁的增加,孙银妹生病的时候越来越多。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张玉生却以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孝心。不管是请医生登门,看病配药,还是陪同她去医院门诊、打吊针,忙前忙后,他都绝无怨言。今年2月23日,孙银妹因心衰住进市八院,直到3月16日病情稳定后才出院。整个住院期间,全是张玉生一手照应。以至孙银妹同病室的病友们异口同声,都夸这个“儿子”好孝顺。后来听说张玉生和孙银妹只是邻里关系,一个个都摇头表示这“绝不可能”。

  面对命运不公他尽最大的努力

  邱家没有空调,没有冰箱,在红色高温警报频发的夏季,母女俩仅靠一台电扇度夏。年已八旬的孙银妹,她一方面为自己每月只有三千多元的养老金犯愁,一方面又怀有另外的心思。多年来她持家过日子,在生活方面是省之又省。张玉生说:“你根本想不到,她们前几年电费都只有几块钱,老太既舍不得用电,也舍不得用水,还舍不得用气。”

  张玉生明白孙银妹想省下家里的每一分钱,实现自己离世后,女儿能够在自己家里生活,直至终老的愿望。平日里,虽说“包揽”了邱家的日常起居,但张玉生从不沾手邱家的钱财。每个月,孙银妹会交给张玉生700元钱,而这就是邱家一个月的饭钱。张玉生精打细算,不仅要满足母女俩的营养需要,又要照顾到老人家的饮食偏好,时不时地还自掏腰包给邱小妹开点“小灶”。

  除此之外,邱家的大事小事,张玉生都会帮孙银妹筹划、打点。平日里买米买油等重活,都是由张玉生拿着“解困卡”一趟趟跑粮油商店拎到家。

  邱家小妹5年前患上乳腺癌,被切除了一侧乳房,近期癌症又有转移的迹象。每天,张玉生至少要到邱家两次,而他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复发带来的疼痛会引发小妹的精神疾病。“刚开始纯粹是道义上的感情投入,时间久了就发展为生活中的一种惯性,再后来就自然而然地上升为亲情”。张玉生口中的“三部曲”让现在的两家,虽不是骨肉至亲,却享有“一家人”的情感待遇。张家人自家有事尽量不烦张玉生,反而把邱家的事当成自家的事让张玉生去认真打点。平时无论邱家需要做什么,哪怕有时发生冲突,即便暂且丢下自家的事,也要张玉生去帮邱家一把。身为共产党员的妻子孔秀珍,以及长期一起生活的儿子、儿媳,他们数年来从无怨言的鼎力支持,让张玉生帮邱家做事时腰杆笔直,满心宽慰。

  自己身体不好仍会抗下一辈子的责任

  他是柴米油盐一把抓、事事亲劳的“保姆”,也是给予心灵上关怀与依靠的“舅舅”,但他真正的身份仅仅是“邻居”。从一个生龙活虎的中年人跨入了老年人的行列,张玉生二十多年如一日照顾邻居母子,用行动诠释了一个普通人的价值选择。

  5年前的一天,张玉生当众昏倒,被邻居送到医院检查,原来他是患上了较为严重的冠心病,不得已在体内安装了支架。可他放心不下邱家母女,出院没多久,就又开始每天上门探望,忙前忙后。问他母女俩这样一直需要有人照顾,他自己身体不好怎么办,张玉生说:“只要身体允许,我会照顾她俩一辈子。”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的奉献会让你毫不犹豫地给出“伟大”的评价,他们不图名不图利,把助人为乐的意义升格为内心的踏实与安定,把点滴小事做成众口传唱的爱之赞歌。如果社会上能有更多的人挺身而出,伸出善意的援手,既能让年过花甲的好人张玉生“减负”,亦能让孙银妹这样的特困家庭感受到和谐社会的更多阳光。如果能有这样的结局,一定会让所有知道这个故事的人从心底里感到特别的温暖。

好人好事先进事迹6

  今年,是李培生在黄山风景区工作的第——年头。从最初的检票工作,到后来的保洁环卫,2000年,李培生转岗到了放绳队伍,成为景区里的一名放绳工。

  “对于那时的我来说,放绳既陌生又恐惧,悬崖垂直落差大的有十几层楼高,头一次下去身体直打哆嗦。”回忆第一次“飞檐走壁”,李培生至今难忘当年的“望而生畏”。

  但李培生天生有股不服输的毅力。从第一次当“蜘蛛人”开始,他就暗下决心:“要么不做,要做就努力做到最好”。

  在经过专业训练和实地操作之后,如今的李培生对这份工作已是驾轻就熟,凭借一根绳索,在悬崖峭壁上行走自如、如履平地。

  绳索的一头以“8字扣”系在崖壁边的护环上,另外一头则系在腰间,打好结、扣上保险,然后李培生便手拉绳索,顺着崖壁向下滑去……

  这一套流程对于李培生来说,再熟悉不过。到了旅游旺季,他每天要放绳七八次,上下一趟在一个小时左右,这对体力和耐力都有着极大的考验。

  “很多事情都要亲自尝试,只有试过了才知道行不行。”这是李培生最朴实的想法,而努力上进的他,也会在闲暇时不断学习摸索,掌握放绳的技巧。

  为什么会从事这么久的环卫工作?在悬崖上捡垃圾有害怕过么?是否想过申请调换一个岗位?……类似的问题,李培生曾被无数次问起过,但不论是20年前,还是今天,他的答案都是一致的,“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勇往直前。

  翻越、攀爬,再翻越、再攀爬……20多年来,李培生累计放绳高度达1800公里,相当于登上了200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在黄山风景区,像李培生这样的放绳工,共有18名,他们肩挎绳索,穿行在陡峭悬崖间,只为换来黄山景区的洁净如洗。在他们看来,维护好景区的绿水青山是最大的心愿,也是坚守的初衷。

  这些年,李培生的付出,大家有目共睹,也让他荣誉无数:2012年当选“中国好人”;2013年被授予“黄山市首届道德模范提名奖”;2017年荣获“十大最美环保人提名奖”,同年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并被评为“安徽省劳动模范”。

  荣誉面前,李培生总是保持着低调。他说,自己还要在放绳工这个岗位上继续干下去,用实际行动呼吁更多游客能自觉爱护景区的一草一木,让文明旅游成为旅游新风尚。

好人好事先进事迹7

  众所周知,西宁营业部一直担负着旅客货物发送,大宗货物批量运输的工作任务。每天迎接的是来自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旅客,各个年龄阶层,夹杂着天南海北口音奔波的人群,大家来到车站,把来自青藏地区的特色产品寄送给他们的家人、朋友。那么如何做好与这些旅客的沟通,让旅客安心的将货物寄送出去,是考验营业部导巡员的一项重要任务。

  都伟明同志在作为导巡员的工作期间,兢兢业业的完成了本职的工作任务,除此之外她还做了很多大量额外的工作。

  一、业绩显著,工作成绩有目共睹

  每有旅客相来咨询,都伟明同志都会热情接待,详细介绍服务种类,资费标准。把旅客当作家人,细致耐心的解答旅客的疑惑和不解,积极引导客户办理快递业务,有时客户通过了解,还会主动办理高资费时限、高铁业务。同时,因为广泛的接触客户,对客户信息的收集和掌握也相对到位,对后续的产品销售做到了基本的铺垫。当然,用服务来感动客户,用赤诚的心为旅客服务,一直是西宁营业部的标准。

  二、尊老爱幼,身体力行帮助旅客

  有时碰到年岁较大的旅客,都伟明同志都会主动帮助搬运货物。有一次,一位老大爷打算寄送60公斤的货物,由于是一个大件,搬运起来十分不便。恰时,所有的装卸师傅正在忙着装卸货物。这时都伟明同志刚好旁经过,了解到老大爷的困难后,都伟明同志二话没说,推着板车帮忙搬运起来,作为一名女同志,特别是一名刚生育完处于恢复期的母亲,搬运这件货物的困难可想而知,正是设身处地的为旅客考虑,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精神信念支持着她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

  三、同甘共苦,积极主动协助同事

  随着营业部业务量的增长,制票窗口的同志要对大批货物进行信息录入,工作时间的延长是常有的事情,往往这个时候也是旅客寄送货物相对较多的时候,都伟明同志作为导巡员,这时也会主动协助制票窗口的同志进行工作。经常性的加班有时也会造成家人的不解,但当她面对家庭和工作的选择时,她仍然选择了工作。

  当大家赞扬都伟明同志的时候,她总会说,这没什么,都是我应该做的。一种淡然处之的心态,一种甘于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就这么在营业部扎下根来。作为我们一线职工来讲,我们的工作是光荣而艰巨的,光荣而在于平淡,艰巨而在于漫长。但就是因为像都伟明同志这样的许多同志的默默奉献,我们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为公司既好又快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中铁快运西宁营业部的全体同仁一起加油,向都伟明同志学习!

好人好事先进事迹8

  人物简介:管学刚,男,1977年10月出生,农工党员,现为农工党连云港市医卫支部主任、连云港光明眼科医院院长。

  事迹概述:2012年,连云港光明眼科医院成立,四年间,管学刚带领全院的“光明义工”,为社会捐助医疗物资达1420万元,院义诊车辆行驶10万多公里,免费健康查体5.6万人次;还到76所学校、幼儿园查体3.77万人次,发放爱眼、护眼资料45万份,患者送来锦旗100多面。身为一名眼科医生,他努力钻研,医术高超,帮助无数病人重获光明,提起他的名字,大家有口皆碑。

  管学刚,一位血气方刚的`山东汉子,他从沂水蒙山走来。这里,曾孕育了“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以其典型人物红嫂闻名于世。

  2012年鲜花盛开的时节,连云港光明眼科医院宣告成立。院长管学刚满怀着革命老区的情愫,不仅把爷爷、父亲致力的眼科医技推向新的层面,为数万民众除眼疾送光明,而且把照耀齐鲁的红嫂大爱播撒于港城。

  刚建院不久,市委就发出新一轮扶贫开发的号召,管学刚带着他的团队,主动融入解困攻坚大格局。在市慈善总会组织的东海“血透中心”项目推进会上,管学刚出手捐赠150万元医疗设备,代表所有捐赠者讲话。

  从此,一发不可收。管学刚在港城慈善公益的捐赠薄上,写下了一串串数字:

  2013年5月18日,海州区市民广场举行第23个助残日的大型活动。作为协办方代表的管学刚致辞,向患有白内障的残疾人捐赠价值80万元的医疗物资。

  同年12月18日,市慈善总会与市委驻东海县帮扶工作队联手,开展“慈善扶贫项目推进现场会”。光明医院捐赠10.46万元手术及医疗物资,用于牛山镇中小学师生眼健康普查和治疗,还向青年教学能手捐赠3个价值16800元的飞秒激光近视手术,向留守儿童捐赠10副价值380元的近视眼镜。

  5月31日,市慈善总会发起的“助学圆梦”暨“一对一”捐助,在石梁河镇小学启动。管学刚向东海县贫困村小学捐助21.6万医疗物资,主要用于教学能手、贫困学生飞秒激光手术和眼疾治疗。同时向海州区白内障贫困患者捐助30万医疗物资。

  11月9日,江苏第五个‘慈善周’活动在市苍梧绿园拉开帷幕。管学刚再次伸出援手,通过市慈善总会向困难家庭白内障患者捐助100例内障手术,向市苍梧小学困难家庭近视学生捐赠眼镜100副,捐赠手术及物资价值46万元。

  洒向人间都是爱。4年来,他累计捐助医疗物资1420万元,免费健康查体5.6万人次,到76所学校、幼儿园,查体3.77万人次,发放爱眼、护眼资料45万份。

  “光明义工”致力慈善播撒爱心

  管学刚挂帅的“光明义工”组织,更是十分活跃。两台义诊车常年奔波在城乡,每到一地,队员们就搭帐篷、摆桌子,安装仪器设备,为每一位前来的群众,提供健康查体服务和开展爱眼护眼宣传。“光明”帐篷,也经常亮相于全市大型公益活动。

  光明义工们忘不了,11月下午,苍梧绿园,市慈善总会、民政局、卫计委的主要领导来到帐篷前,热情鼓励正在忙碌的管学刚等医护人员。当天因前来义诊的人多,医护人员直到天上了黑影,看完最后一个病人才走。

  2月27日,义工们来到新浦汽车总站,为春运中的雷锋车手和乘客义诊;3月上旬,来到万家乐公寓、救助站寄养点看望老人和盲流人员;3月12日,去社会福利院看望孩子们;3月27日,义工们又陪着30多位残疾智障的孩子们乘坐大客车,观赏市区建设新貌、景点,看了动物园,还邀请他们作客医院,欣赏文艺演出。

  热心院长关注民生解民之忧

  管学刚不仅以自身的业务专长致力慈善,还常常把自己对民生的一些感悟付诸行动,做一些力所能及且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2013年一个冬夜,他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位年过六旬的环卫工人坐在马路牙石上啃煎饼。这一幕深深触动了他,他发起了为环卫工建“爱心暖房”的倡议,号召沿街店铺门面房,为环卫工提供落脚休息之地。在媒体的支持下,他的建议得到了300多家单位响应。他率先行动起来,在医院辟出地方让环卫工人休息,还向其他休息点赠送茶具等物品。省、市媒体关注这一善举,南通、扬州及周边地区相关部门得知后,纷纷前来取经,这一做法在全省推开。

  由市城投集团全面铺开的港城自行车站点,推广了低碳环保健康的出行方式,受到了市民的广泛欢迎。但人们忘不了,管学刚也是这项服务的倡导者之一。他的着眼点是解决公交车乘客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买了30多辆车,放在新浦公园、120急救中心等处,让乘客免费骑行。后来,扩大借用范围,不仅仅限于乘客。

  管学刚是一位眼科医生,他爱说的话是:“生活中不是缺少美,是缺少发现。同样的道理,生活中也常会遇到些问题,我们看到了,只要力所能及,我们也可以伸伸援助之手”。管学刚这样说了,他也这样去做。

  他应邀到新浦公园看樱花,却打起了路旁一块空地的主意。隔了一天,一个建报廊的方案摆到了公园管理者的面前。在公园的支持下,他投资的“光明读报长廊”建起来了。里面摆放着省、市党报和其他报刊,4年来,来这里的阅读者不计其数。

  很多好事,媒体做了报道。有很多好事,管学刚保持低调,不让外人知道,悄悄地做。有个三年级的小学生,父母分居,他跟着生活的母亲又出车祸去世,上学、生活遇到困难。家里人封门堵路,大闹相关单位一个多月。管学刚闻讯,化名请派出所转交6000元,最终化解了矛盾纠纷,也解决了孩子读书难题。

  2005年4月,被授予第五届莒南县十大杰出青年;,被授予连云港市“最美十大慈善人物”,江苏省第二届“百佳孝星”,农工党连云港市委先进个人;,先后荣获连云港市“十大杰出青年”、连云港市“医德之星”称号。

  这,就是管学刚,把慈善作为毕生的追求,将大爱洒向人间。他像一盏灯,照耀他人,也亮了自身。

好人好事先进事迹9

  “我的一生只有28年,我再也没有机会报答好心人、感恩社会了,我只能说一声‘谢谢’!”日前,一则村官的绝笔信让无数网友为之动容。

  写信的是大学生村官徐锋,他20xx年在安徽歙县郑村镇潭渡村任大学生村官,却在20xx年底被查出罹患肝癌。肝癌晚期,肿瘤直径8厘米,最好的办法是肝移植,手术费至少50万元。歙县宣传部副部长吴建平将徐锋的遭遇告知歙县县委、县政府,并在当地网络论坛发起捐款。爱心汇聚而来,徐锋初期的手术费很快有了着落。

  20xx年1月18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迎来一个与徐锋相匹配的肝源,手术马上就能开始。

  “徐锋的情况,移植一定要快!”医生反复强调。而就在此时,医院来了一位比徐锋病情更严重的患者。得知这一情况后,徐锋立刻决定把肝源先让给更需要的人。“有人比我更急,更需要它,就先让他移植了,我还能再坚持些日子。”歙县爱心人士到浙江看望徐锋时,他笑着说。

  欣慰的是,半个月后,医院终于又找到与徐锋相匹配的肝源,他的肝移植手术顺利完成。“是那么多好心人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只有用更大热情和努力做好工作,才能回报帮助我的人。”徐锋生前说。

  20xx年,术后刚一个月的徐锋,出现在郑村镇政府门口。郑村镇纪委书记朱俊敏回忆:“他戴着口罩,光着脑袋,执意回来工作。”考虑再三,镇领导班子决定让徐锋担任农经员一职,并私下和各行政村打了招呼:非工作时间不给徐锋打电话,不安排过重事务。

  “我们给他减负,他却给自己加压。”朱俊敏说,20xx年5月,郑村镇开展扶贫调查,需要搜集2700位村民的信息。徐锋坚持参与这项时间短、任务紧的工作,他说自己当了三年多村官,对村里情况很熟悉,这项工作他再合适不过。就这样,徐锋又把所有精力扑到了工作上。

  一直以来,话不多的徐锋,心里想着的都是如何给乡亲们多做点事。郑村镇潭渡行政村黎明自然村盛产粉丝,徐锋利用专业优势,建起村级网站,“在网上卖粉丝”的路子,破解了长期以来粉丝难卖的问题。

  郑村镇老党员诸葛纪钗,因一场车祸导致瘫痪,老人至今还留着住院时徐锋带来的书报:“他来看我,带来书报和米面。出院后在我家,这孩子非要给钱,说是规定。我不要,他就偷偷把钱塞碗底下。”

  遗憾的是,刚回去工作几个月,徐锋病情再次复发——癌细胞扩散到了肝、肺、腿骨。这一次,即使辗转各地医院治疗也已无济于事。病重时,徐锋口述,表哥记录,留下一封书信,满满的都是对社会的感恩。“绝望之际,大家没有放弃我,积极为我募捐筹款,使我有机会做了肝移植手术。”徐锋走之前表示,希望将社会捐给自己的剩余善款,继续捐给需要帮助的人。郑村镇是徐锋唯一工作过的地方,“那里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十分留恋这片土地。”“我的愿望是在我死后,能埋在这块土地上。”

  12月1日上午,郑村镇迎来了久违的晴天,阳光洒满徐锋曾工作过的潭渡村。这天,徐锋被安葬在村里的公墓,他将和自己眷恋的土地永远相伴。

好人好事先进事迹10

  他的名字叫侯-,今年59岁,是-市矿区马家坪派出所的一名普通民警,主要负责平潭街西社区的日常警务,也就是咱们常说的“片警”。从警20多年来,他不仅是一位大家公认的好警察,还成了37位老人的“好儿子”,在他看来,民警也好“片警”也罢,说到底都是给咱老百姓解难的人。

  老侯的一天是从平潭早市开始的,每天早上他都会早早过来巡查治安,顺便再买点菜,这些菜是买给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的。早市结束,街上的人渐渐少了,侯-回到社区警务室,接待完办事的居民后打了一个电话。

  中午下班,老侯没有回家,而是来到离警务室不远的一栋三层楼房,还没上完楼梯,一位老人已经迎了过来,84岁的李黑小就是那个与他通电话的人。李黑小老人无儿无女,孤身一人,7年前,侯-在一次户口排查中发现了他,那时的李黑小腰部扭伤、腿部浮肿,生活无法自理,侯-先带老人去医院做了检查,后来就天天定时定点来为他做按摩、洗被褥、处理大小便,直至老人好起来。

  老人原先的房子一碰到下雨天、下雪天就会漏水,老侯就干脆给他租下了警务室旁边的小房子,还为他添置了澡盆、被罩和电话机。在老侯的悉心照顾下,老人的双腿渐渐康复了。

  晚上8点,老侯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又匆匆走上了一条通往虎尾沟的小道。今年83岁的李文彩是侯-照顾的另外一位老人。1996年,李文彩的儿子被判了无期徒刑,老人对周围的一切一下子变得十分冷漠。听说这事后,侯-就赶来看望老人。

  谁料几个月后,李文彩的老伴伤心去世,女儿也得了脑梗,一下了没了亲人的关怀,老人的心情更是极度低落。老人爱吃饺子,侯-就买来馅和老人一起包了吃,他给老人做饭、缝衣服、洗被单,遇到老人生病,就干脆住过来。老人渐渐接纳了侯-,现如今更是离不开他了。

  侯-的细心照料让两位老人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20多年来把侯-当儿子看待的远不止一两位老人。

  78岁的刘如荣是侯-在澡堂洗澡时偶然遇到的,老人因为脑梗后遗症行动不便,侯-就主动帮他擦身搓背。除了日常的照料,侯-帮助老人洗澡的习惯一直没变,在侯-的警务室里挂着一沓子澡票,这是他专门为他照顾的老人们买的,每次他都带着一位老人去洗澡,成了老人们的专职搓澡工。

  人们口口相传,让不少人都认识了侯-,在老人们的介绍下,侯-还接手了不少他辖区外的老人,自行车到不了的地方他就坐公交,每天忙碌于不同地区、不同的老人之间。做饭、收拾家务,或者给老人唱唱戏,陪老人聊聊天。从警25年,他长期照顾过的老人有37位,没图过什么名利,却收获了至亲的感情。

  这些年,老侯的事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辖区内的水电工和老侯结成对子,帮老侯给老人修理水电工具,社区不少热心居民主动要求成立爱心团体,推选老侯为领队人,社区工作人员送来了缝补工具,还有居民送来了米面菜,要和他一起照顾老人们。

  一份爱心和热心,把一个59岁的民警和37位孤寡老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今年年底侯-就要退休了,他说,照顾老人这件事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他会坚持下去,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关注老人、关爱老人的队伍中来

好人好事先进事迹11

  杨德品,男,汉族,家住施甸县老麦乡杨柳村寺后组。一个没有上过一天学的52岁盲人,眼睛里只有黑色,面对重重困境,他却依然昂首阔步,微笑着面对生活,勇敢地肩负着家庭的重担,在黑暗中用超出血缘的孝爱亲情书写着人性光辉。

  八个月大,从坝区到山区

  1963年4月,杨德品出生在由旺镇木兰村的一户普通人家,12月的一天,家里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他们正是老麦乡杨柳村寺后组杨水荣、余正英夫妇,由于夫妇俩先前生过几个孩子没到一岁就都夭折了,所以这次来目的是领养杨德品。就这样,八个月大的杨德品被养父养母带到了新家。

  八岁患眼疾,双目失明

  一转眼,杨德品来到新家已有八年,虽然当时的家庭生活是苦了些,但是杨德品八年的童年生活还算开心。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天,杨德品对父母说他眼睛痛,父母当时就急了,连忙把他送到大队联合诊所找医生看,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太差,医生看了之后也没说出导致眼痛的具体原因,父母只好带着杨德品回家了。回到家后,杨德品整整睡了五天,第五天的一个早晨,睁开眼睛,突然眼前一片黑暗,父母这才发现,这个可怜的孩子双目失明了。虽然到了上学年龄,可是由于双目失明,当同龄人都开心上学时,杨德品就只能在家里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杨德品一天天长大,到了婚嫁年龄,可是像这样一位盲人且家庭困难,又有谁家的姑娘愿意嫁给他呢?所以,至今杨德品还是孤身一人。他总说,上天还是对他好的,虽然眼睛瞎了,却让他健康地活着。

  母亲摔跤变瘫,失去生活一大支柱

  母亲是家庭生活的一大支柱,20xx年的一天,家里没有做饭的柴火了,杨德品当时83岁的老母亲余正英就背着篮子到山上打算找些柴火回家做饭,由于年纪大了,在背柴火的过程中不小心伤到了腿,回到家又因下雨地面太滑,又在自家院场重重地摔了一跤,把髋关节给摔断了。由于家里太穷了,没得到正规治疗,从那时起,母亲余正英就再也没有站起来过,由当时已经80岁的老父亲杨水荣照顾,父亲到地里干农活时,总会带着杨德品去,指导他做些简单的农活。虽然日子依然困苦,但是父子俩干完农活回到家里,看到母亲总微笑着看着他们,他们的内心却是快乐的。他总说:“听见父母笑,我就开心了。”

  父亲病逝,肩负起家庭重担

  ,父亲突然病逝,无疑给这个本来就困苦不堪的家庭雪上加霜。自父亲去世后,杨德品就肩负起了家庭的重担,家里、家外、照顾母亲都由他一个人打理。

  在村里还没有自来水的时候,杨德品常常在晚上12点以后去村里的一口井里挑水,从杨德品家到井边必须经过一条进村公路,白天车多人多危险,所以杨德品只能选择晚上去,常常摔得鼻青脸肿。母亲见了每次都哭,母亲说他爱笑,尽管摔得很疼,可是杨德品总会微笑着安慰她说:“妈,不疼,不疼。”

  提起干农活,父亲去世了,去地里只能靠自己,所以杨德品只能在去地里的路边或是地边放个石头做记号,以防走错。每逢雨水季节去地里干活,是最让母亲心疼的事。常常在地里干着活,突然就下起大雨,杨德品就只能站在地里任雨淋,他也想找个避雨的地方,但是由于眼盲,自己根本就不知道哪里可以避雨。

  11月份,家里没做饭的柴火了,杨德品就到离家1公里的地里去砍长在地边3米多高的核桃树。连爬了好多次都没爬上去,杨德品就在树干上砍了好多阶梯,最后才爬了上去。他一边摸索着一边砍,突然一不小心砍到了左脚的大拇指,由于眼睛看不到,他自己以为伤的不严重,所以还是坚持继续砍余下的树枝。后来,有村民去地里干活,看到他在树上,而且树干上和地上有好多血,就告诉他脚趾伤的很严重,他这才从树上下来,去村卫生室包扎。在他脚受伤疼得厉害的时候,他也从未喊过一声,在家里,他依然像往常一样,把每顿饭做好,端到母亲床前。

  这次受伤后,母亲很不放心儿子一个人去地里,杨德品也担心母亲一个人在家里,所以他们家的地上经常有这样的场景:母亲坐在田埂上或柴草垛上,陪着在地里干活的儿子说说话。干完活,背上的母亲再指引着儿子回家……

  村民们都很感动,经常替他到地里干农活,他也懂得知恩图报,经常帮助邻居做些轻巧的活,比如掰玉米、剥核桃。

  由于家里太困难了,杨德品母子俩一年到头舍不得吃一次肉,他在家边的菜地里种了些蔬菜,他说自己种的蔬菜就够他们母子吃了。他在地里种的两亩玉米收成还不错,打算养上几只鸡,自己用石磨把玉米磨成面,等母鸡下了蛋,再孵出些小鸡。这样,母亲就能够吃上鸡蛋和鸡肉了。

  遵从母亲心愿,放弃住进养老院

  邻居们都说杨德品喜欢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都从来不会对生活失去信心,始终保持微笑。

  杨德品母子虽然纳入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但生活起居困难的情况让大家牵挂,民政、残联等部门也为他们安排了入住养老院,这样母子俩的生活算是有了着落。可当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们的时候,母亲心里却不愿意离开,她只想在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家里度过余生。细心的杨德品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却能感受到母亲的焦虑,他不愿母亲为难,微笑地婉言谢绝了大家的关心。他说:我看不见,我妈就是我的眼睛;我妈走不了,我就是妈的双脚;妈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我在哪里,都不会让妈饿着,生活再难,也要笑眯眯地走下去……

  这个目不识丁的盲人,因为自强不息的精神,让生命有了内涵;因为善良,让岁月温暖而绵长。孝,或许就是面对困境微笑前行的依靠!

【好人好事先进事迹】相关文章:

好人好事先进事迹01-09

关于好人好事先进事迹03-09

好人好事先进事迹11篇01-09

好人好事先进事迹(11篇)01-09

好人好事先进事迹汇编11篇01-09

个人好人好事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0篇)10-18

好人好事先进事迹材料范文(通用14篇)02-08

好人好事先进事迹材料范文(通用8篇)09-06

好人好事先进事迹材料1000字(精选15篇)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