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个人事迹15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事迹吧,事迹以先进对象的先进事迹为主要内容,以叙事为主要表达方式。拟事迹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个人事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乡村振兴个人事迹1
张xx,女,1992年08月13日出生,汉族,xx县xx镇赵庄子村人。20xx年河北农业大学植保系毕业后,为实现人生价值,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她回到家乡xx县xx镇赵庄子村当起了职业农民。通过八年的努力,获得了颇多收获。现将事迹总结如下。
一、以“一心一意”为宗旨,当好为民办事的贴心人
张xx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业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可是当农民后,才发现农民没那么好当,首先得懂政策才行,在前期了解了政策背景后,她看到了乡村发展的潜力,但初入行的她对农业生产几乎一无所知,从零开始。搞农业,从种养技术,到电商销售,方方面面需要学习的很多。遇到问题,她就向科研院校、农业农村局专家、技术人员请教,参加各类培训班,了解最新市场动向,不断给自己充电。她热爱祖国,代表着一份厚重的情感,内含着对农民深沉的热爱,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一份责任。也正是这样一份执着的热爱,让她选择了农业用自己的热情与汗水,自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和发展现代农业,诚实守信,勇于进取,无不良记录。
二、加强理论学习,发展现代农业
张xx就在想:“一个人致富不算啥,带动更多的人一起脱贫致富,才是最有意义的!想做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就要能够吃苦耐劳,沉得下心,放得下架子,融入到田间地头,然后一切从村民的实际需要出发,以积极的心态去帮助村民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她在20xx年10月和20xx年7月份参加了河北省高素质农民合作社骨干培训,通过参加培训在今后的发展经营中学以致用,不仅让她成为了一名绿色杂粮种植能手,还让她成为了带动当地农民共同发展的“领头雁”。
以前她吃过不懂技术的亏,现在不想让大家再走弯路。农广校的老师常常教她们,作为高素质农民要自己干得好,还要带着大家一起干好。于是,从20xx年开始,她每年免费举办技术培训,她通过举办创业导师培训、实训实习、技术咨询、项目帮办、项目申报、技术人才引进等模式为种地大户及广大村民们提供服务,目前已开展的活动主要是涉及粮食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植保体系技术、农机事故应急处置、无人机等农业新科技等种植技术培训20余次,创新创业培训9次,政策宣讲5次,电子商务培训3次,财务咨询3次;培训参加人数共达700余人。
张xx领办的鑫翰合作社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等。合作社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大面积应用以节水小麦种植技术为主的`粮食增产技术,确保了粮食产量连年增加。小麦亩产达495公斤以上,玉米亩产达700公斤以上。近几年来,合作社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发展粮食生产的精神,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县委、县政府和县农业局的安排部署,取得了粮食生产丰收,农民群众获益,为粮食生产进一步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农民群众依靠科技大力发展生产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的信心高涨。粮食生产在稳健中得到不断发展。
三、夯实基地建设,标准化农业生产
近3年来她的规模不断壮大,现在合作社拥有耕作、收获、土地深松、农作物播种、病虫害防治等多种农用机械,合作社以诚信服务为宗旨,以推广使用农业新技术为纽带,在大面积承包土地种植农作物的同时为广大农民提供代耕、代种、代管、代收、代加工业务。合作社现流转土地13850亩,其中合作社自建基地6540亩,社员以土地入股7350亩;托管土地29500亩,每年社员分红资金约110万元。
随着农民种地成本增加和土地收益的降低,农村外出务工农民越来越多,家中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一些土地因没有及时耕种变得荒芜。为帮助农民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张xx牵头组建了xx县鑫翰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土地流转”为切入点,以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力就业为目标,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调整种植结构,突出特色,努力实现杂粮种植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产品优质化和市场多元化;积极发展订单生产,开发杂粮种植基地;依靠科技进步,稳步扩大杂粮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打造本地杂粮品牌,逐步扩大市场,助推脱贫攻坚,带领全乡镇村民致富奔小康。
20xx年,她意识到合作社农机化转型升级需要更加智能化、精准化的农机技术装备作支撑,合作社在20xx年承担了《河北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在项目中与国家农业智能装备中心、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等多方合作,共同搭建起了农业全程机械化平台。
她积极发展粮食深加工业,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在确保粮食市场稳定的同时,也带动农民增加了收入,可谓一举两得。主要是特色农产品加工,拥有现代化绿色食品石磨面粉、鸡跳脚玉米渣生产线3条,分装线20余条,原粮收储及加工基地2个,年加工杂粮杂豆90万吨。她的合作社始终坚持“做名牌、创名牌”的经营理念,目前xx县鑫翰种植专业合作社拥有“鑫翰”农副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宸福农场”牌杂粮品牌扶贫公益品牌、“鹏沃”牌小杂粮系列产品品牌商标。助推了杂粮杂豆产品畅销北京、天津、广州、深圳东莞等全国50多个地区,解决了当地农户杂粮杂豆销售问题。
今后她将继续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为重点,以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富民增收为核心,不断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努力让土地成为“聚宝盆”、大农业成为“致富源”。
乡村振兴个人事迹2
xxx,人如其名。他就像一朵怒放的“希望之花”。给乡村的校园增添几分生机。她用慈母情怀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让“希望之花”绚烂绽放在平凡的校园。她一路走来,在身后留下了丝丝幽芳。
一、锤炼思想,提升修养
在23年的工作中,xxx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忠实于党的教育事业。平日,她努力学习党的各项时事方针,政策。关心国家大事,并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知道自己的工作实践。在三丈讲台上,她将马克思“五观”教育,“无神论”教育深入剖析,使孩子们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义务。
二、勤于学习、潜心教育
xxx老师,勤于钻研业务,善于抓住机会潜心学习。她深知:要教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先要有一桶水。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会永远站在教育领域的前沿,才能更好的为孩子们服务。于是,校园中小石凳上常能见到她手捧《学好双语500句》嘴里还念念有词,计算机室常常能见到她为查阅资料而忙碌的身影,教研活动中她会滔滔不绝道出自己的见解“功夫不负有心人!”真是她勤于学习,乐于钻研的精神,丰收硕果被评为“自治区骨干教师”光荣称号。xxx老师的课堂更是真实的、美丽的、有人情味的。孩子们特别喜爱她设计的“课前三分钟”,在那里有浪浪上口的童谣、生动有趣的汉语故事,悦耳动听的汉语歌曲它们像一块磁石深深吸引着每一个孩子。孩子们喜欢趣味的课堂,在那里他们能找到学习的真正乐趣。
三、率先垂范,身教感染
在平日的教育教学中,xxx老师率先垂范,身教胜于言教,她常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要想正人,必先正已。”所以,无论上课还是下课,她总是以自己人格力量感染每一位学生,注意自己点点滴滴言行的影响。她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能严律己,率先垂范。教室中要垃圾,一定是她第一个拾起来,每天第二节课总是她第一个去关灯,早读中总是她第一个捧起书大声朗读渐渐的,同学们开始了变化,有人捡地上的纸片了,有人去关灯了,有人带着大家一起早读了一切都在消移默化中产生了微细的变化,真可谓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四、克服困难,忠于职守
xxx老师工作以来,从未请过一天假,在她的眼中只有一群求知饮酒的孩子。她家中有身患症的年迈老母亲,三个上学的孩子,丈夫长期在外出差下乡,照顾家人生活的重担就落在了他一个人的肩上。但xxx老师一直承担六年级毕业班的教学工作,她总是早出晚归,每当漆黑的夜晚回到家中,望着病床上的母亲,饿得啃干馕的孩子,她不禁清然泪下。她没有抱怨,没有不快,只有心疼。因为她知道,毕业班的30多个孩子更需要她,离开她课会被落下,孩子们的成绩会被耽误,他们可能会与“内初班”无缘。于是,她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克服一切困难忠于教学工作,帮助孩子们如愿考入内初班。
五、爱生如子,甘为人梯
一位教师,有了爱心就能成就教育。她凭着一颗爱心做好了教育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教书育人是她的职责,爱岗敬业是她的本分,她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
xxx老师班有这样一个小女孩,她的家庭十分困难。记得,那是一个寒冷冬天的中午,天空里飘着鹅毛大雪,刺骨的'寒风无情的割人脸,她正准备到办公室火炉旁取暖,突然眼前闪过了一个瘦小的身影。她定了定神,仔细一看原来是维尼热蹲在那个角落。她三步并两步上前询问:“维尼热,怎么不回家吃午饭呢?”维尼热忙答道:“老师,中午家里没有饭,我带了一小块馕”说着维尼热的眼眶湿润了,xxx老师一把将那个瘦小的身子搂在怀里,哽咽的说:“老师带饭了,我们一块到办公室吃。”自那天后,她多次到维尼热家家访,得知维尼热家庭十分困难,孩子常常饥一顿饱一顿,有时甚至一天也吃不上一顿热饭。此后,她便每天带饭给瘦小的女孩,像慈母一般呵护她、帮助他。渐渐的孩子的学习成绩逐步提高,最后考上了梦想中的内初班,这是她对xxx老师最好的回报。她就是用自己浓浓的美、真挚的情去感染每一个孩子,呵护他们健康成长。
20多年来,xxx老师正如此一朵“希望之花”在平凡的校园中绽放着她一路艰辛、一路欢歌。她将一颗颗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帕乡中心小学,这方沃土上,勤奋耕耘,默默奉献,精诗种子能开出朵朵美丽的“希望之花”!
乡村振兴个人事迹3
赵xx,陕西强飞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农艺师。
大学毕业的赵xx回到家乡,积极投身陕西强飞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发展建设。公司现占地600亩,下设生猪标准化养殖场1座、葡萄标准化生产基地500亩、电商扶贫车间1个、气调冷库1200平方米。生猪存栏8000头,拥有标准化猪舍26栋20000平方米,年销售商品猪15000余头,二元杂交种猪1200头,销售额2800万元。基地种植阳光玫瑰500亩,搭建网络销售平台,果品销售达130吨,总销售额1200万元。他成立的'卓飞农业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直接带动农户100余户,农民工就业人数300余人,辐射带动500余户和4000余人,园区务工年收入20000元/人,被评为泾阳县五星级百万元合作社示范社。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捐赠口罩10万余只、阳光玫瑰葡萄160箱,通过市红十字会捐赠蔬菜10吨,并每天提供5000份蔬菜以低于市场价格的20%投向市场,为保障市场供应做出了积极贡献。
乡村振兴个人事迹4
和县乌江镇宋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中共党员,退伍军人。20xx年9月进入宋桥村委会工作,20xx年12月,主持宋桥村党总支工作,20xx年当选为乌江镇宋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在他的带领下,宋桥村从“软弱涣散村”到“先进基层党组织”,让村民们收获了脱贫奔康的成果,目前,宋桥村脱贫户年人均收入达7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由20xx年的20xx元增加到30万元。他先后荣获和县防汛抗洪“优秀共产党员”、“马鞍山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县第一届“皖美村支书”擂台赛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退伍到地方后,他始终保持军人本色,以乡村振兴为己任,力争当好乡村振兴的带头人。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自20xx年担任村党总支书记以来,面对村组散杂、交通不便、历史遗留问题突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滞后的宋桥村,小昌同志没有退缩,他深知带好班子责任重大,敢于“一肩挑”,坚持从班子建设入手,挨个摸底、逐个谈心,认真分析宋桥村班子建设存在的问题,针对人心涣散、班子软弱、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精准施策、对症下药,对村干部进行工作、作风、思想等各方面的整顿,他将理论学习作为一个主要抓手,提升村班子的理论水平和办事能力,进一步加强对村内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在村级事务处理上,严格按照民主评议党员、“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等工作方法,规范工作流程。在学习时间上,规定集中学习不得少于10次,每次不低于2小时;在学习内容上,主要集中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要求学以致用,熟练运用于工作中,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在日常工作中,他始终相信,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走”出来的,而不是“坐”出来的,他要求村“两委”干部,走进农户家门,倾听农户心声。多年来,他坚持走家串户做思想工作,终于使困扰全村多年的“脏、乱、差”的居住环境、就业困难、产业落后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他结合村实际,找准发展之路,目前全村集体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
富民强村增信心,“三变”改革显成效。通过党建引领、“三变”推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治理优势。大力盘活集体闲置资产,变“废”为宝,不断探索发挥先进基层组织、不断丰富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不断发掘村民自治新的手段途径,探索了产业发展型、资产经营型、服务创收型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丰富了乡村治理手段,带动周边村民就业,极大调动了村民遵纪守法、整脏治乱、自主就业的积极性,也逐渐改变了村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提高了他们自我管理服务、自我监督约束的主人翁意识,对于完善自治、法治、德治“三位一体”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快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抓党建促脱贫,助力乡村振兴:为了切实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和引领作用,小昌同志不断健全完善相关工作机制,纵深推进基层治理,推动村各类服务资源在网格内得到最大限度整合,提高为民办事效率,实现基层党建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相融合。
为更好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小昌同志积极整合村内老党员、老同志丰富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群众优势、威望优势以及“传帮带”作用,建立老党员“说事点”,开展相关政策宣传、收集群众意见、关爱帮扶困难党员群众、参与公益志愿服务等活动,协助村党总支化解矛盾纠纷,进一步激发老党员参与村级建设热情的同时,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环境整治、“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中心工作。
在脱贫攻坚战中,小昌同志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将村种植大户、致富能手培养发展成为党员,引导致富能手与贫困户结对子,通过帮资金、献技术、供岗位等多种形式,把扶志与扶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造血”功能,助力乡村振兴。
小昌同志积极谋划,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子。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地理位置,盘活村老村部、水面等现有资产资源,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场地出租等项目实施,20xx年通过标准化厂房,对外出租,20xx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由20xx年的20xx元增加到30万元。
乡村振兴个人事迹5
自20xx年到摆龙村任村主任助理以来,我便开始思考:乡村振兴,该如何振兴?《乡村振兴要塑形更要铸魂》一文中是这样说的“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而应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纵观我党百年发展历史,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三农”工作始终都是我党关心的重点,脱贫攻坚以后我们的工作重心便转向了在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抓好乡村振兴,推动农村建设已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望得见山”,“山”既是金山银山,亦是绿水青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摆龙村位于贵定县昌明镇猴场堡社区东北部,与都匀市毛尖镇接壤,地势较高,村内多山地林地,自然资源丰富。驻村以来,我积极协助村支“两委”开展村事务管理,积极推动村经济发展和产业项目发展。项目前期,我顶着烈日与村“两委”到贵州云华农旅有限责任公司参观调研山桐子生长种植情况、规模以及种植技术等,回村后我们便在各个网格组织召开村民小组会议,向村民们讲解为什么要引进山桐子种植项目、如何种植、如何管护等相关事项,最终经过再三协调处理,我们成功说服了村民把山桐子种植项目引进了摆龙村,村民们增收致富又多了一条路。
20xx年,粮食安全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政府都对粮食安全做出了相关的工作指示和安排。为了能够保障摆龙村的粮食安全,我协助村“两委”积极开展玉米大豆套种的入户宣传工作。20xx年3月31日一大早,村委会门口早已热火朝天,大家在学习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培训后纷纷排队领取大豆玉米,他们边领边说“学完新技术,我准备种植4亩,2+3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土地,提高产量,增加收入,是好事啊”“我准备种植5亩”“我要种9亩,我一直将土地空着,就是为了种植这个玉米大豆”,村民们热情高涨,看着大家这么积极,我也加快了手上的动作,将一袋袋玉米大豆送到村民们的手上,并再次告诉大家种植方法,在大家的满载而归中我结束了充实的一天,也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看得见水”,“水”既是水资源充足,亦是驻村干部与村民们鱼水之情。
走向基层,最基本的就是要识五谷、分六畜,敢于挽起裤脚踏进田间地头,敢于撸起袖子扛着米粟稻谷,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知晓农业信息技术知识,与村民们学在一起、干在一起。每每我进行入户走访时,“姥姥”们热情招呼“小娃崽,来我家吃饭啊”,秉承着“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原则,我都婉拒了“姥姥”们的热情邀约。在基层有这样一句话,“驻村工作是否开展成功,看村民们会不会主动叫你去他家吃饭”,这意味着你的群众工作开展得好,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他们已经把你当做了一家人,我也在大家的热情邀约中逐渐有了归属感,摆龙村也成为了我的家乡。
“留得住乡愁”,乡愁是一条无形的线,连着在外奔波的游子与故乡。
摆龙村布依族分布较多,有极具少数民族风采的民族文化,如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四月八”、“六月六”,这些颇具少数民族特色的民风民俗,是村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多少在外务工农民的'乡愁,我们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宣传家乡文化,让更多的人看到家乡的风采,激励更多的青年才干热爱家乡,返乡建设家乡,推动家乡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乡村是奋斗的战场,是展示的舞台,是成长的天地。《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一文中曾强调“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必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乡村振兴离不开年轻干部的力量,年轻干部成就自我亦离不开乡村振兴的舞台。我们这一代的年轻干部应抓住乡村振兴这个机遇,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以青春之我、以奋斗之我,书写美丽乡村之画卷。
乡村振兴个人事迹6
小李,现任佛山市南海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区委农办、区扶贫办专职副主任,20xx年6月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授予“全国乡村振兴(扶贫)系统先进个人”称号。
大学时代,培养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
小李1993年入读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成为国土与房地产开发管理专业的第一批学生。大学期间,他担任班长,也加入了学生会。“在仲恺校园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老师们也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老师们在学习上对我们要求很严格,在生活上又很亲切,对我们很关心,还经常跟我们一起打羽毛球、打排球,我们管理学院书记李锡儒老师当时就住在学校里面,经常带我们去他家吃饭。可以说,在仲恺校园的这两年,既充实又快乐。”小李回忆起仲园的点点滴滴,还是记忆犹新。
小李在专业学习上刻苦认真,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大二期间,光荣入党。“李锡儒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要多出去锻炼,做事情要多实践。”“务实做人,踏实干事”是小李做人做事的宗旨。大学期间,专业的老师常教导他们要肯吃苦耐劳、敢于创新,老师们的教导小李一直记在心里,他也养成了务实、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用心帮扶,助力凉山州脱贫
20xx年6月,小李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授予“全国乡村振兴(扶贫)系统先进个人”称号。实际上,早在20xx年响应号召到贫困村挂职任村委副书记时,小李便与扶贫工作结缘。
20xx年,为响应党中央“东西协作”的政策,南海区与凉山州的甘洛、越西、喜德三县签订了结对帮扶框架协议,小李开始了凉山州扶贫的攻坚克难之旅。
“像是从现代社会穿越回到了原始社会,村民们的住宅分散在山上,地板是泥土,卫生环境很差”,回忆起当初入凉山州时的情形,小李仍充满感慨。当时凉山州是我国的深度贫困地区之一,甘洛、喜德与越西是凉山州11个深度贫困县的其中三个,彝族人口占大多数。当地自然条件恶劣,地形比较封闭,原本村民的住宅分散,小李每次走访当地居民都需要坐四至五个小时的车程,下车后,小李还要徒步走一到两个小时才能到达各个散落的农户。
地形的封闭导致当地与外界的交流较少,思想封闭,村民文化水平低,有些村民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村民们平日仅靠手工种植玉米、荞麦等作物维持生活。有些贫困户家里只有一口锅,一把勺子,也没有区分碗筷的意识,吃饭时一家人坐在泥地板上,用手抓饭吃,这把勺子全家共用。由于当地卫生环境的较差,村民们也不讲卫生,医疗资源匮乏,导致肺结核在当地比较多发,诸多问题摆在小李等扶贫工作人员的面前,他们感到时间的紧迫和扶贫的压力。
小李觉得扶贫工作千头万绪,不可能一蹴而就,最重要的还是要转变人的观念和思想。“在仲恺学经营管理时,老师一直强调,管理最重要的是激发人的内生动力,发挥人的优势。”他想让“一部分人先走出去,起带动作用”。小李牵线搭桥、想方设法让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到珠三角地区打工,一开始他们没有工作技能,小李就先对他们进行培训,耐心指导他们。为他们提供工作岗位,让他们尽快适应外面的世界,融入社会。几年间,共有6000多村民走出大山,到珠三角地区务工。这不仅改善了村里的经济,更重要的是,他们开阔了视野,提升了技能,假期回到家乡,也会传播先进的.思想、带动周围的村民改变观念,让他们看到依靠勤劳奋斗,可以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慢慢地,村里人也开始讲卫生了。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改变。
小李不仅带领村民“走出去”,还采取了“引进来”的方法。他与扶贫队伍一起多方联系,为凉山州北三县引进企业11家,因地制宜,打造7个产业园区,总投资超3亿元,带动2万名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村民的经济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村里的卫生条件还是比较差,特别是学校条件简陋,设施也不齐全。没有开水房,学生们只能从家里带水到学校,带来的水喝完就没有了,实在渴了只能喝生水。小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成立了“雏鹰助飞扶贫慈善基金”,筹集社会善款310余万元专款为北三县104间学校安装255台净水热水器,使凉山州北三县学生饮上安全热水。
聊起扶贫中遇到的困难,小李打趣道:“头发就是这样白的。”他顿了一下,说:“扶贫工作中的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常想起仲恺李锡儒老师的教导: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不要惊慌,保持乐观,一步一步地去解决,要奋进,不要松懈!”这些话给了他前进的力量。
在南海区扶贫干部们眼里,小李一直是特别能战斗、特别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的“一线操盘手”,务实肯干的他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扶贫路上的“老黄牛”。
小李每年都要进凉山十几次,每次短则一周,长则十几天。回忆起刚到凉山的日子,小李笑着说:“起初什么都需要我们手把手去教他们,就像父亲教孩子读书一样一遍遍地去教,虽说很辛苦,但是帮人的人是最幸福的,看到群众脱贫走向幸福,我也觉得很幸福。”
科技扶贫,发展智慧农业
“互联网对乡村振兴是大有可为的,而物联网是超越互联网的形式,通过物联网发展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向。”小李对物联网发展农业的前路信心满满。小李在帮扶地推动5G农业、智能化农业发展。最近几年,南海区配合当地在凉山三县打造起7个产业园:在喜德县,他们打造起鲁基乡现代农业循环产业园,该产业园成为四川省第一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在越西县,打造的现代农业(苹果)产业园区,采用5G信息技术栽种“5G苹果”,成为凉山州首个产供销一体、物联网智能化农业园区……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促进帮扶地农民实现了增产增收。
小李结合云浮罗定地区特点创立了“万亩南药基地”,除了引导利用好罗定当地资源外,他结合南海区的优势,联系南海区制药厂与南药基地对接,为基地引入实力雄厚的合作企业,以“强强联合”做大做强南药基地。同时,小李还联动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中科院广西植物研究所,为基地注入先进技术力量。“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源泉,我们也致力于利用科技智能化推动帮扶地的产业发展。”小李说。
扶贫期间,小李及其团队为云浮56条贫困村集约土地超过3万亩,落实产业项目326个;为凉山北三县引进企业11家,打造产业园区7个,建立“带不走”的长效脱贫机制。发动企业募集近1亿元款物,助推民生发展。20xx年发动165家企业结对云浮56条村,助力脱贫攻坚。20xx年底,云浮市2060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凉山州北三县全部脱贫摘帽。
“看到群众脱贫过上好日子,我也觉得很幸福!”务实做人,踏实干事,小李用自己在大学的所学、所悟,为乡村振兴和扶贫事业贡献力量。他,值得吾辈致敬和学习!
乡村振兴个人事迹7
当涂县绿梅水稻种植家庭农场农场主。绿梅农场从无到有,从最初的流转承包土地,到创建农场,再到走生态产业发展之路,他一路探索,牢牢把握农业发展时代脉搏不断进取。
小程是一名退伍军人,退伍安置在一家粮站工作,粮站倒闭后成了下岗职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没有被生活打倒,没有“等靠要”,而是凭借着不服输的韧劲,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2009年,他克服资金、成本、技术等一系列的困难,流转承包了300余亩土地,开始了水稻种植。他看出传统耕种模式中,长期使用农药化学肥料会对土壤成分造成破坏,污染环境,导致产品品质下降。于是,他大胆地改变本地传统的种植模式,把用药用肥量大的“稻-麦”模式,改为较为环保的“饲用玉米-小麦”模式。2014年他成立了当涂县绿梅水稻种植家庭农场。
小程积极参加行业的各项技能培训,不断用新理念充实自己、武装自我,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他树立起现代大农业的理念,坚定走绿色产业发展致富之路。在他的`带领下,农场发展跨越了两大步,一是按照“农区变成景区、田园建成公园、产品变成商品”的理念,实现“一田多用”的总体规划,对农场的生产基地进行分期分批建设;二是紧紧依靠科技的力量,探索出生态产业增产增收新模式:“两减”“两节”及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技术,针对传统的施肥用药的浪费和污染,采取试验新型肥料和有机肥替代,减少化学肥料使用量。肥、药利用率提高3%以上,化肥、农药施用量减少8%左右,利用率提高、用量减少、人工减低,生产效益提升10%以上;秸秆的处理新技术是改变废弃传统秸秆焚烧等处理方法,开展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机械播种(整田、施肥、封闭一体机使用);航空植保和精准施药技术,采用植保无人机进行统防统治,使用农药助剂、飞防药剂试验,减少农药用量30-50%,减少空气污染。
小程先后与安徽农科院、江苏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中油所、农业部南京农机化所等科研院校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的引进与集成示范,为粮油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农场的绿色生态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果。2016-2020年已连续四个年度实施全国油菜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2018-2020年连续两个年度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油菜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2019年,农场生产的“稻鸭米”,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2019-2020年度实施长江流域油菜“三化”集成技术示范项目,落实“三推、三节”技术,推广绿色生产技术与服务。2022年农场将在国家油菜产业绿色革命科技行动与“三品一标”基地的基础上建设油菜高新技术田园综合体,该项目已列入乡村振兴重点建设项目,重点筹备成立油菜研发中心与油菜产业科技特派团,引进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科研成果—7D健康菜籽油生产线及加工技术,扩大7D高品质健康“当涂菜籽油”产能,全面提升油菜种植效益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小程将项目集科研、教学、科普、休闲、示范推广功能于一体,与各类专家团队合作,共同建设油菜科技创新试验示范基地、教学科普基地,引进高新科技人才团队,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探索传统农业向数字化农业转型升级,创建农业高新技术田园综合体。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应用绿色生产技术,走共同致富之路。通过雇工等方式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一些农民也效仿,规模种植土地,当起了种粮大户,小程耐心地与他们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技术,带领他们共同创业,脱贫致富,促进带头作用。每年承担国家、部、省、市、县各类现场观摩会、技术培训5次以上,接待各类专家、技术人员、培训农民上千人次。
乡村振兴个人事迹8
马鞍山市花子家庭农场农场主,中共党员,花子家庭农场党支部书记。她辞去在城里的工作,回乡创业,她是安徽省百佳新型职业农民、安徽省省级百名农村产业女性带头人、马鞍山市产业发展巾帼带头人。
2015年,小周辞去城里的工作,回到家乡租赁了近200余亩耕地及山林,成立了花子家庭农场。她先利用自家房子经营起农家乐,开展“立体”种养殖,苗木地里进行林下养殖,家禽散养,粪便肥土用来种植蔬菜,利用当家塘,进行水产养殖。
她着力提升农家乐内部环境,铺设沥青路,安装路灯,修建停车场,增设健身器材和休闲凉亭,四季鲜花不败,不仅吸引来越来越多的游客,增加了他们的体验好感,附近的村民也乐享其中。花子农场在她的经营下,被评为省四星级农家乐、市级旅游示范点、市级家庭农场,省旅游诚信品质星级农家乐、市十佳休闲农业园。
小周在创业初期,得到了周边村民的有力支持和帮助。饮水思源,除了自身的`发展、提高外,她怀揣着浓厚的家乡情结,带动周边村民一起发展,共同创造美好家园。
花子农场所在的村,青壮劳动力偏向城市就业,导致人口老龄化严重,农业生产活动基本停滞。农场从村民手中租赁土地,进行资源整合,建设基础水利道路设施,美化环境,组织生产,最大效率地利用这些土地,创造财富。她及时支付土地租赁金,保障村民应有的收益。花子家庭农场建立统一的线下和线上农特产品销售渠道,优先考虑村民自种自养产品,价格优于市场,不拖延不赊欠给村民的付款,让村民满意。农场雇佣本村村民每年超过5000人次,分长期工和临时工,长期工每年年收入可达3万多元,临时用工的村民每年也可增加几千元的收入。
农场的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农场也积极参加各项慈善帮扶,承担起社会责任,反哺社会。每年的重阳节,小周自己亲自上门,把村里的老人请到农场来,陪他们聊天、散步,请他们吃饭,发放礼物等;每年春节对本村的老弱病残等困难户送去慰问金及礼品;对重病患及孤儿也不忘送去温暖;遇到不期而遇的自然灾害,如大雪封路、疫情防控等方面,她都会主动在第一时间出钱出力,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小周和她的花子家庭农场,不断的致力于增加村民实际收入的工作中,不断为村民生活的改善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不断为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贡献着自己的绵薄之力。每当提起小周,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夸口称赞。
乡村振兴个人事迹9
韩xx,20xx年元月至今担任稷山县稷峰镇平陇村村委主任。三年多来,她不辞劳苦,无私奉献,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为村民谋利益,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真正起到了一名村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为推动全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韩xx上任以来,团结和带领广大村民,积极发展枣树,搞好农业生产,加快全村土地流转。几年来,她积极想办法谋发展,向上级领导争取资金,改善全村基础设施。硬化了村委大院,安装了健身器材,盖起了日间照料中心;对全村街道进行绿化,安装了三十余盏太阳能路灯;新建了水塔,对村里的老旧水管进行更换;硬化了村里的`主街道,目前正在修建下水道;对荒坡进行绿化,使全村面貌焕然一新,为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韩xx事事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她以诚带人,热心助人,以情感人。谁家有了红白喜事,她跑前忙后,连续几天帮忙;谁家有了困难或村民生病住院,她积极登门看望。
乡村振兴个人事迹10
陈xx,稷山县人民法院执行局变现组负责人,20xx年10月25日接任中社村第一书记职务,当时该村未脱贫5户14人,这在西社镇是未脱贫的村庄中贫困户最多的。20xx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陈xx深知肩上的任务之重,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
作为党员干部,她牢记第一书记“抓党建、促扶贫”的责任和使命,坚持用情走访农户,用心服务群众,千方百计谋发展,多措并举做实事。从建强基层组织、推进精准脱贫、发展特色产业入手,带领群众克难攻坚,使中社村的农业发展初见成效,民生保障有所提高。帮助贫苦户贾立明解决其爱人的慢性病的办理,给其家里免费安装暖风机,贾立明亲自送上锦旗表示感谢。帮助贫困孤儿贾富琴搬新家,联系扶贫办和学校,解决其上学问题,并享受所有减免政策。同时,积极联系镇政府、县扶贫办和发改局等部门沟通协调,免费为中社村贫困户安装5台取暖机,并且还为自己所帮扶的`高渠村免费安装4台,确保贫困户能够过一个暖冬。
党建工作是她一直紧抓不放的主要工作,20xx年负责本院党员活动中心的建设,党员活动中心成立以来,共接待上级法院、兄弟单位、县直各单位学习参观20余次,受到各级领导们的一致好评,使稷山法院党建工作在全县乃至全市遥遥领先。
乡村振兴个人事迹11
当涂县太白镇综合文化站站长,一位基层文化工作者,他37年扎根农村,锲而不舍,传播先进文化,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丰富乡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用波澜不惊的平淡为百姓耕耘着一方精神家园,被百姓们亲切地称为“草根明星”。
小吴多次放弃进城工作的机会,在基层文化岗位上一蹲就是37年。小吴从小就热爱文艺,演小品、讲故事、做主持、写书法,样样在行。他1985年到文化站工作,是全市同一批文化站站长里唯一到现在还没有改行的一位。
从1985年初到文化站,小吴就表现出对文艺的热爱。当时,乡镇的文化活动相当贫乏。他心里清楚,要让村民们参加文化活动不易,必须得下足功夫,赚足噱头才行。有一次,为了编排一台节目,他跑了好几个村,请村里的“七大姑八大姨”和平时喜欢文艺的骨干,才凑齐了20多演出人员。小吴倍加珍惜,一板一眼耐心地给他们编排动作,辅导演出。为了让节目更加有影响力,小吴还把大家拉着,在附近的几个村子巡回演出,渐渐地镇上的文化活动浓起来了,参加活动的村民也多了起来。
如火如荼的文体活动,也佐证了小吴的'“离不开”。从头十年自导自演乡村春晚,到第二个十年开始的农民文化体育节,小吴担当的都是总导演的角色,每一届都有主题、有特色、有创新,像什么“农民诗歌吟诵”、“整扁担”、“负重赛跑”、“民俗表演”等,农味十足,魅力无穷,群众积极参与。进入第三个十年以来,经常性的文体活动成为群众的需求,小吴就更忙了。一年一届群众广场舞比赛,两年一届少儿文艺汇演,三年一届文化体育节。他都是当仁不让的总导演。还有,声乐、器乐、舞蹈、健身、书法、表演等6个专业培训班轮流着几乎天天开课,他既当老师,又当协调人。
“扎根乡野,是为了绿透乡野。”小吴解释说,“绿透”的寓意就是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这才是“文化草根”的功能和作用所在。37年来,小吴先后创作、改编、指导了100多首小品、表演唱、快板、三句半、诗朗诵等农村题材的文艺节目。挖掘、整理了30多项民间故事、传统文化、民俗文艺、非遗项目,撰写文字材料10万多字。他编排的农村文艺题材的节目多次获得省、市、县表彰,整理、撰写的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文学、文艺、民俗、非遗作品多次被主流媒体刊登、转发。
20xx年9月,由他牵头组织的“太白镇乡村文化大舞台+”志愿服务项目,结合法律咨询、科技普及、理论宣讲、移风易俗、农村政策解答等主题先后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31场次,参与活动的志愿者达3600人次,累计服务群众11万多人次,是太白镇志愿服务活动人气最旺、受众最多、影响最广的一项志愿服务项目。20xx年2月,该项目入选20xx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
在他的带领下,太白镇综合文化站先后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优秀文化站”。他本人先后荣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个人”“中国好人”“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如今,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舞台已经展开,“文化草根”小吴放飞乡野的梦想将更加广阔。
乡村振兴个人事迹12
延xx,1974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1993年12月入伍,1996年12月退伍,绥德县中角镇延家川村党支部书记。作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他充分发挥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秉持军人保家卫国的责任意识,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之所困,以“三变改革”为有力抓手,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全村居民脱贫致富,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精神文化建设为重点,带领村委班子成员,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全方位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感,把延家川村打造成为环境美丽、农民富裕、产业兴旺、品质提升的美里乡村。
2018年3月,绥德县中角镇延家川村退役军人延xx当选了该村新一届党支部书记。他上任当村支书,意味着他要放弃常年在西安经营的高薪酬生意。延xx犹记每次回到村里,乡亲们围住他问长问短,看着老乡们期盼的眼神和延家川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他的内心五味杂陈。这些年,无论走多远,最惦记的还是这个生他养他的老地方,他决定放弃西安的事业,回到生他养他的地方,让乡亲们也富起来,让延家川村旧貌换新颜。
凝聚班子的战斗力
自18年换届任职后,发现村里存在问题很多,也很严重,如一盘散沙,可如何要处理好这些问题的整合,对我这样的一个新手真的也是难上加难,经村两委多次和村里的老党员,老同志群众代表探讨,研究,商议后,最终我们把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得到了妥善善解决,村风,村貌有了很大的变化提高,村里现在不但团结安定,文明和诣,还被列为先进重点文明村。只有解决好问题安稳,才能有下一步的发展。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开展脱贫攻坚以来,该同志始终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完成了全村92户188人脱贫,带领群众走上了幸福小康路。他始终坚信“用自己的耐心、真心一定可以换取贫困户的放心”,经常“到户中、面对面”入户了解农户困难,对本村所有贫困户的家庭实际情况均能做到“情况清、底子明、了如指掌”,并且能真正做到把贫困户当做自己的亲人,针对贫困户的困难需求,能够及时到户了解并帮助解决,在当地老百姓口中得到了一致好评。
产业发展创益明显
他上任后发现,延家川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全村土地闲置荒芜,村集体经济落后,主导产业薄弱,在家群众增收困难,村民人心涣散。面对这样的现状,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在深入学习中转变思路,在一系列的探索过程中,结合“三变”改革,围绕盘活集体资产、农村土地、林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资源要素,激活发展潜能,先后到山东寿光考察温棚种植,陕南革命老区柞水,天津毛家裕,杨凌农高会等地学习考察;为了使“死资源”变成“活资产”,他决定流转本村土地,使村民有一个长效稳定的收入。2018年9月成立绥德县中角镇延家川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采用三变改革六步法,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2018年11月,合作社流转川地60亩来发展蔬菜大棚项目,建成标准大棚27个,同时大棚基地设施配套400吨蓄水池,管网,电,路,太阳路灯等均己建设安装完成,带动全村387户1089人增收,同时,大棚种植项目雇佣贫困劳动力20余人,户均家庭务工收入增加4000-9000元,这样不但增加村民的收入,同时还能壮大集体经济,尽早实现全村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另一方面流转土地100亩用于栽培高标准、高品质红薯,预计稳定增产40%,可直接带动20户62人增收。腰包鼓起来,日子美起来。看着乡亲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他说,再苦再累都值了。
基础设施大变样
村民富裕起来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能落后,他多方争取,积极协调,依托政府和社会力量,解决了乡亲们吃水难的问题,新建3口水井,维修2处水井;同时打造村委阵地,对阵地会议室打造和墙面,亮化灯,广场运动器材的安装打造,全村路灯的更换90多盏,热水器56个,新式电表370余户,硬化村里道路一公里,为全村新建厕所235户;同时发展红薯产业一百亩,建成可容纳30人的`幸福家园,争取200万包大棚河提解决了父老乡亲们的出行难,用电方便问题,提高了我村形象硬件设施建设,面貌焕然一新。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2019年中秋节,举办了延家川新民风表彰暨中秋大会,为了调动村民们的积极性和凝聚力,评出10名个人先进进行表彰,通过表彰,大力弘扬道德模范的无私奉献精神,教育引导广大村民,以道德为榜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时代新风,提升村民思想道德素质,深入推进全村公民道德建设,助力脱贫攻坚。同时营造出勤劳致富光荣、安于贫困可耻的社会新风气,形成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社会风尚。
团结老兵共创共建战疫一线勇敢逆行行
作为延家川村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为更好地服务退役老兵、团结退役老兵,他采取网格化管理模式,同时建档立卡,每一名退役军人一户一档,收集诉求与建议,定期召开座谈会,交流红色基因故事、致力军人精神传承。将优秀退役军人延维浩选为村环境卫生监督员,号召退役军人群体参与村集体建设,以军人精神的引领示范作用营造全村积极进取氛围。
战役一线勇敢逆行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他冲在疫情防控一线,为群众筑起一道坚固防线。他从腊月二十八接到镇疫情防控工作任务后,即刻投入到防疫工作中,带领村两委成员,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冲在疫情防控工作一线,带头做好疫情防控宣传,通过网格细化,班子成员与网格员一起挨家挨户走访宣传,确保户户到位、人人知晓。为切实把“内防输出、外防输入”落到实处,在村各出入口设立卡点,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严格排查劝返外来车辆及行人。值班值守期间,他总是主动值夜班,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其他同志,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力量。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始终坚守着军人的性格和气质、纪律性和无私奉献精神,时时处处彰显着一名退役老兵良好政治素养和赤胆忠诚,是退役军人中的优秀代表,是一面旗帜。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始终牢记党的初心与使命,不计个人得失,为了全体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不遗余力。
乡村振兴个人事迹13
李xx,男,1962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古河乡石桥头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石桥头村共有178户、560人,党员41名,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近年来,该同志按照古河乡党委“党建作引领、产业筑基础、美丽搭载体、乡风提内涵”的乡村振兴工作思路,团结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坚持以为民服务为己任,勤奋务实、开拓创新,狠抓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落实,带领石桥头村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强党建,打造引领乡村振兴的坚强堡垒
人看人,户看户,群众看支部。自20xx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以来,特别是乡村振兴工作实施以来,该同志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党员先锋指数管理等基层党建工作制度,打造坚强有力的村党支部和党员队伍,积极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首先从“两委”班子抓起,按照乡党委的工作部署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为更好推动工作,该同志多次自费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到滦南县、昌黎县等地的`美丽乡村建设先进村学习考察,引导大家开阔眼界、拓展思路,认识差距、比学赶超。注重发扬民主,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制定了符合石桥头村实际的乡村振兴创建方案。同时,组织开展了村内环境卫生整治党员义务劳动,党员志愿服务和党员结对帮扶等活动。村干部一心为民谋发展,党员先行先试做示范,也调动起群众参与村内各项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育产业,筑牢支撑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
乡村振兴,必须有产业做基础。该同志和村“两委”班子成员深入分析市场前景,结合村民多年形成的农业生产实际,为石桥头村确定了皮毛动物养殖和果菜种植“两条腿走路”的产业发展方向。依托远程教育、党员之家开设“专家大讲堂”,定期聘请农技专家来村为群众免费传授养殖技术,组织村内养殖能手和一般农户开展结对帮扶,引导广大农户改变传统养殖观念。20xx年,全村狐狸、貉子等皮毛动物养殖量达到2万只,石桥头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皮毛动物养殖大村。为改变单一养殖结构,拓展农民增收致富途径,该同志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及科技致富带头人到周边地区参观考察,结合本村实际加快产业调整步伐,鼓励村民发展黄瓜、甜瓜、桃、葡萄等果菜种植,并积极帮助棚户引进新品种。20xx年以来,全村新发展日光温室大棚25座,棚菜面积累计发展到320余亩,棚均销售收入达3万元。在产业的有力带动下,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105元。20xx年,投资50万元的壮大集体经济项目落户,石桥头村建成5座高标准温室对外承包,进一步拓宽了村集体收入来源。目前,石桥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2万元。
三、促美丽,搭建推动乡村振兴的平台载体
建设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石桥头村是20xx年度省级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基础好、起点高。近年来,该同志又提出“绿、美、亮、净、硬”五字标准,积极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合理利用上级扶持资金及自筹资金30余万元,建成集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于一体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一座;翻新柏油路800米,村内主副街道基本硬化,方便村民出行;安装路灯40盏,全村路灯达到85盏,实现主街道全部亮化;在村内栽植绿化树木500棵,经过近几年的绿化攻坚行动,村庄绿化率达到了42%;清理村内及周边残垣断壁6处,清理垃圾1400方,村庄更加干净整洁;推进“厕所革命”,改造旱厕223座,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了100%;改造提升村内废旧坑塘,建成占地4亩的百姓公园,完善休闲步道、文化长廊等配套设施,并融入当地传统民俗,村民休闲健身娱乐有了好去处;同时,对村址周边围墙进行美化,粉刷绘制文化墙1400平米,村庄更加靓丽多彩。
四、转乡风,丰富提升乡村振兴的品质内涵
乡村振兴,不仅要有物质生活的提高,还离不开村民精神面貌的重塑。近年来,该同志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成立红白理事会,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尚,以前红白事大操大办、婚丧嫁娶盲目攀比的风气得到根本扭转。积极参与乡党委、政府在全乡开展的“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培树村民“知美、爱美、建美、护美”意识,以环境美促进精神美,村内72%的家庭达到了美丽庭院标准,20%的家庭达到了精品美丽庭院标准。每年开展优秀共产党员、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通过选树身边典型,在全村营造见贤思齐、孝老爱亲、向上向善的浓厚氛围。同时,团结村内有成就、有威望的乡贤组成村民调解委员会,村民之间的矛盾在村内便得到有效化解,成功做到了将矛盾“吸附在当地”。一系列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多年来,石桥头村保持了和谐稳定,未发生一起上访事件。
乡村振兴个人事迹14
最美乡村教师朱xx、孙xx颁奖词:
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朱xx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xx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
最美乡村教师朱xx、孙xx事迹:
爱慈善支教贵州的外交官夫妇:朱xx孙xx
10年前,退休的外交官夫妇朱xx、孙xx并没有选择在北京的安逸生活,而是来到贵州偏远山区义务支教。
他们将义务支教作为新生活的支点,也是圆了自己未圆的梦--1965年从贵州大学英语系毕业时,朱xx填写的志愿是到贵州山区当一名英语老师,而国家的统一分配让他成了一名外交官。本来是小学教师的孙xx,因为跟随丈夫常驻外国使馆而不得不放弃心爱的工作,她总觉得当老师还没当够。
把光鲜靓丽的西装和礼服留在北京,背上简单的行囊,他们来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寨里有200多个孩子,在他们之前,这儿只有一名代课老师。
尽管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条件之艰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他们的'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xx晚上要戴着两层口罩才能睡觉。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让孙xx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朱xx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山区湿冷的气候又让他得上了风湿病。这里缺医少药,朱xx干脆硬扛着。为省下钱购买教学器材和孩子的学习用品,那条大窟窿连着小窟窿的秋裤,他们都不舍得扔,缝缝补补接着穿。
这些年,夫妇俩行了上万公里,支教了5所乡村小学,不仅为学校新开设了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还募集善款350多万元,为孩子们建了电脑教室和学生食堂。偏远的山寨因为他们的出现而看到了希望,他们也因为孩子们的面貌一新而感到莫大满足,整个寨子都飘着他们朗读的读书声,那声音太美了。
20xx年9月,在支教的第9年,扎根贵州山区的朱xx第一次回到北京,他和孙xx一起,接受最美乡村教师的颁奖。谈起未来的打算,年逾古稀的他表示只要还能动,就在那里教下去。但让孙xx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一个月之后,丈夫就因突发脑溢血被送进了遵义县人民医院。突然见不到朝夕相处的朱老师了,孩子们总是问:朱老师什么时候回来呀?朱老师您快点好起来吧!
穿一件充满生机的绿色上装,孙xx来到感动中国的舞台,含泪接过属于他们夫妇俩的荣誉。她带来了丈夫的近况:他右半边还没有知觉,但神智开始清醒,可以连着说两三个字了。回到孩子们中间,这是朱xx最大的心愿。
感动中国为他们写下的颁奖词是:你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你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当朱xx、孙xx夫妇将大爱洒向山间的时候,江苏江阴的村镇和河南郑州的陇海大院同样因为超越亲情的大爱而温暖如春。
乡村振兴个人事迹15
2016年4月10日,由市委指派,小刘来到省定贫困村龙门县东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4年来,他不忘初心,记住使命,扎根瑶乡,甘于献身,唱响了新时代消除贫困和振兴乡村的雄浑乐章,给村民们带来了消除贫困的成果。目前,上东村劳动力贫困家庭年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的村集体收入从扶贫前每年约2.7万元增加到39万元,从贫困村到小康村,从后进村到后进村,从产业空心村到网红打卡地的变化。
用真相赢得民心,激发消除贫困的内在力量。
上东村,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是龙门县青田瑶族乡最大的少数民族村,这里的贫困在省里挂号:全村生病、残疾、智力贫困现象突出,集体经济弱、交通堵塞、公共基础设施不足、大众生产生活困难……
得知被派往东村时,小刘兴奋焦急。市委要求将上东村建成省级扶贫示范村,向全市乃至全省表率。这意味着上东村扶贫工作不仅要做好,还要做好新的、优秀的工作。作为军转干部,他深感重任肩膀,心里暗暗地给自己立了军令状:不拔贫穷的帽子决不接受士兵!
要想脱贫,先改变自己。从机构到乡村,只有扎根,才能把两心变成一心。白天访问贫困家庭了解情况,晚上熬夜整理扶贫资料,到了上东村,小刘忙于工作。
第一次来的时候,有些村民给这个从机关下来的扶贫干部打了个问号,推测小刘是否来镀金。但小刘决心以真心战胜民心,凝聚消除贫困的攻势。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吃、住、工作都是村里的工作模式,很快就融入了上东村。他积极深入村民家,嘘寒问暖家,了解村民家庭成员和收入状况、贫困原因等,正确识别建卡贫困家庭47户172人(其中有劳动力贫困家庭35户153人,无劳动力5户12人,五保户7户7人)经常深入田地,与村民寻找财富的良策,与贫困家庭一起工作。四年来,小刘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为上东村贫困大众筹措扶贫慈善金和物资共计一百多万元,帮助大众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最令村民感动的`是,在2020年抵抗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小刘一直与村党员干部奋斗在防疫现场,为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健康担当守护者。
小刘的辛勤工作和真相深深感动了上东村村民。现在村民们的等、靠、要思想消失了,富奔康的内生力进一步激发了。
寻求良策实际招募,铺设产业兴村新路径。
治贫困要治根。产业扶贫是消除贫困根源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提高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大众就地就业的长期计划。
上东村是龙门县的水源保护地,被列为禁养区和禁采区,注定很难走工业化发展道路。如何打好产业扶贫卡,最大限度地将现有资源转化为现实财富?小刘认为,产业扶贫只有根据土地条件、对症疗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稳定的扶贫。
在实际调查和论证的基础上,小刘和村两委班寻求构想,提出构想,寻找产业兴村的突破口。他立足于该村温泉、百竹园、古树林等自然生态资源和瑶族特色文化优势,加快推进以温泉为重点的少数民族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和多种产业相结合的农村产业发展新路径。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目前该村发展的主要产业有乡村生态旅游、光伏发电、生态种养、广告租赁、竹制品加工等。此外,小刘为上东村赢得韶新高速出入口,为今后大型温泉项目落地奠定了交通优势。村民们说他为上东人民做了现代、工作千秋的好事。
小刘通过建立财富领导人才库,请相关技术和业务专家培训财富领导人,培养技术、通电商、会管理财富领导人,建立专业合作社3人。四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他和村两委班子、村民们通过开辟切实可行、合理有效的产业发展新途径,帮助上东村和贫困家庭形成造血功能,走上长期稳定的脱贫致富之路。
抓住党建促进和谐,描绘美丽乡村的新画卷。
送钱送货,不如建个好支部。四年来,小刘指导省、市、县加强党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实施方案,强调基层组织建设,以标准化、规范化的美丽党建设体系引领上东村党建设,建设不去的扶贫团队。
针对上东村党支部在外务工流动的党员多、经常教育困难组织的特点,村党支部建立了上东村党员之家的微信群,在小组中及时发表了村党支部的工作动态、时政教育内容、党的理论知识等,为在外党员建立了学习教育的便利平台。与此同时,该村党支部重视发展培养党员,近3年发展3名30多岁的大学生预备党员和2名30多岁的入党积极分子,严格执行三会一课、民主评议、民主管理党员等相关制度,重视制度管理党务村务,致力于解决班级执行力、战斗力不强、组织生活不规范等问题。
四年来,通过抓住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发挥了上东村党支部的战斗要塞作用和党员队伍的先驱模范作用。党建促进和谐,现在上东村各社会事务呈现出繁荣景象。该村也相继荣获省文明村惠州市法制建设示范点惠州市先进基层组织等称号。小刘坚信,在党建的带领下,上东村的党员干部一定能成为未来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的主力军。
现在的上东村,产业繁荣,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管理有效,生活富裕,村民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富裕奔走的力量更充分。
上东村的蝶变有目共睹,而小刘所付出的努力更是让当地村民们感动。2021年4月,因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面表现突出,小刘获评为广东省乡村振兴先进个人,被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通报表扬。
【乡村振兴个人事迹】相关文章:
个人乡村振兴优秀事迹11-20
乡村振兴个人典型事迹10-20
乡村振兴个人事迹12-21
乡村振兴的个人事迹11-28
乡村振兴的事迹11-22
乡村振兴事迹11-13
振兴乡村事迹12-20
乡村振兴巾帼个人事迹03-20
个人乡村振兴先进事迹06-27
乡村振兴典型事迹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