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心得体会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黄帝内经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1
《黄帝内经》给我的印象最深,给我的启发最大的是它之前的文章,比如《上古天真论》 《四气调神大论》 《生气通天论》,对养生的原理和一般程序做了透彻的探讨。有些思想很有现实意义,比如“法在阴阳,和在技数”。致力于阴阳者为天地之常道,技数熟练者,人生有大成就之保证,故须修身养性。虽然这句话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所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能让人受益。
“天人合一”的理论我听了很久。我觉得很飘渺,甚至神秘化。看了《黄帝内经》,发现人体是法律和效果创造的。只有做到“法在阴阳,技数和谐”,才能成为“春秋百岁,动作不差”。
首先,我感觉我的作息习惯不仅不像天地,而且与天地相悖。既然要“阴阳施法”,就必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实际情况是我晚上熬夜睡了很久,早上起来很晚,时间长了就会发现自己无能为力。我个人身体一直都很好,体质也不错,所以对这些事情一直都不太关注。我觉得他们离我很远,等我老了再养生也不迟。看了这本书,发现养生要从现在开始,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和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从情绪到套路。以前生活中没有注意自己的情绪调节。
另外,现在是春天,平时也没注意什么。看了《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知道春天的气机是生发的,顺畅的,舒服的,所以心里应该也是这样。
另外,看《黄帝内经》,不是一次性的作品,是几代人努力的结合。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工作,这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也作为国学经典在世界范围内流传。该书巧妙地运用了齐伯和黄帝的对话形式,使一些思想深入浅出,阐述了阴阳五行四时气五运六气的一些思想。
看了《黄帝内经》,感触不是很深,但确实获得了一些经验。我想这就是收获吧。希望以后能按照这些感受生活。虽然我达不到古人的境界,但还是有益的。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2
黄帝内经 读后感 典地位更是家喻户晓的了。 它作为一部国学经典不仅仅是医学生应该 好好研读的, 它在养生方面也给我们很多启示, 它指导我们如何才能顺应自然以 达到健康和谐的状态。
《黄帝内经》给我印象最深启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几篇,如《上古天真论》 《四气调神大论》 《生气通天论》这几篇论述都在养生的原则和总纲上做了精当 的论述,其中一些理念极具现实意义,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夫阴阳者, 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必谨先之。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八 个字, 但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可以让人受益无穷的。
很早就听过“天人合一” 的理论,原来觉着很飘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虚,在读过《黄帝内经》之后发现,人 体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只有真的只有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 “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首先我觉得自己的作息习惯不仅 没有类天地之道,相反,还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于阴阳”那一定得做到日 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实际情况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这 样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气虚无力。我个人身体一向还是很好的,体质不错,因此我 一向不注重这些,认为这些离我还很远,老了在养生也不迟,在读完此书后我发 现养生要从现在做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大到情志,小 到作息习惯在生活中我以前不注重自己情绪调节的,
另外现在正值春季, 平时也没注意什么,在看过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后,知道春天气机是生发, 条达,舒畅的,因此内心也应该是这样的。
另外,纵观《黄帝内经》,它不是一时一家之作,融合了几代人的心血,它 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同时它也作为一部国学经典流传 于世,该书巧妙运用以岐伯和黄帝等人的对话形式,使一些理念深入浅出,很精 当的阐述了阴阳五行,四时气候,五运六气一些理念。
《黄帝内经》读后,我的 感受虽然没有很深,但确实得到一些体会,我想这就是收获吧,希望自己以后可 以按照这些感受去生活, 虽不能达到上古之人境界, 但还是大有裨益的。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3
不敢说是兴趣,而只是出于好奇,或说是受“国学热”的影响,在紧张工作之余粗读了几遍《黄帝内经》,竟似乎感到了醍醐灌顶的美妙。做为道家经典著作之一的《黄帝内经》,自然不会仅仅限于行医治病,她对我们的生活态度、为人处事乃至日常工作等方面同样有着深刻的启迪。我不是医生,固然不能对其中博大精深的医理有多深的理解,但许多力透纸背的哲学警句却使我多少能品味到一些修身与处事的智慧。随着深入的阅读,我尤其感悟到了书中所强调的心态平和与淡定,浮躁的心境竟也渐趋平静,对原本的一些纠结也随之释然。
我们普通人读到《黄帝内经》,自然会想到养生。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人们的保健意识日益提高的今天,对心理健康也日益重视。而《黄帝内经》中认为“心性”平和在健康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甚至超出一般养生保健的范畴,而将上升为一种人生态度。
书中开篇便提到“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七情六欲是人的天性,生活中有许多悲欢离合,工作中有各种各样的沟沟坎坎,使我们或喜或怒或哀或乐,对此我们是否能够做到得意之时不忘形,失意之时不失志,一切泰然处之?当代著名中医刘力红教授在总结清末民初大善人王风仪先生的思想后,认为在构成我们身体健康的要素里面,身体只占大约10%,心理活动占20——30%,而心性方面却占到60%以上。王风仪先生还认为,诸心性里面,“怨、恨、恼、怒、烦”是谓“五毒”,而其中“怨”是最坏的。“怨”伤脾胃,而脾胃对应五行中的土,在五脏中居中,主运化,由此“怨”很容易滋生出其他负面情绪,严重危害我们健康。
不仅如此,抱怨还能严重影响一个集体的正常运转,抱怨的人总是把问题归咎于他人或是客观原因,即便这种归咎看似有道理,而很少向内反省自己缺点,挖掘自身的潜力。美国的心灵导师威尔·鲍温所着的《不抱怨的世界》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也印证了的我们古圣先贤的思想的普世而永久的价值。如果我们真正能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保持一颗平常心,既不刻意压抑情绪,也不肆无忌惮地发泄,而是通过正确的途径适当地疏解,那不仅有利于我们的健康,而且对于我们的修养,对于人际关系,对于我们的工作都大有裨益。
因此,我们要少生抱怨而常怀感恩,感谢我们的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感谢我们的学长给了我们知识,感谢我们的同事给了我们帮助和鼓励,这样才能向内营造平和的心境,向外营造和谐的环境。
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衡量幸福的不是一把标尺,金钱、名利固然能给人带来快感,但也往往使人“以妄为常……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从而损害身心健康,消磨意志,影响工作。当我们习惯于以这些单一的荣辱观来思考生活时,则一切真谛被我们漠视的同时,也牺牲了我们的健康。“是非成败转头空”是人类历史的常态,也是人生际遇的常态,只有保持心的宁静,用我们的心去感受亲情,用我们的心去融入自然,用我们的心去享受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文化,用我们的心去热爱工作,用我们的心去感悟生活,以平常心去做百分之百的努力,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去接受结果,才是最深的幸福体验,如《黄帝内经》所说:“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
心静下来才能排除杂念,心静下来才能空灵高远,心静下来才能给心境腾出足够的空间,去按受和容纳更多有益的东西,心静下来才能使我们的知觉敏锐,身轻体健。
《黄帝内经》曰“道者,智者行之,愚者佩之”。一位老中医把“动脑、动体、不动心”做为健康的秘诀。不仅如此,不动心才能凝神,不动心才能用心,在此基础上动脑动体才能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正所谓“虚其心而实其腹”。心的宁静才能使我们真正铺下身子来勤勤恳恳地学习工作,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消除不了内心的躁动而被俘虏于外界的喧嚣,那只能是“愚者佩之”,而流于浮夸或炫耀。
古人对心的宁静十分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生活的幽静,“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是天宇的寂静,“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万物的沉静。古人对这一切的体悟,皆源于心的宁静。
因为宁静使人深思,静能生慧,伟大的思想源于心的宁静。
一个坠落的苹果使牛顿悟到了万有引力定律,没有内心的平和如何能有这样深邃的洞察?“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这固然是告诉我们在身处逆境之时要志存高远,而没有心的宁静又岂能如此?有人说伟大思想的产生是因为信息的匮乏,因为信息的匮乏引发人深沉的思考。在海量信息的今天,到处充满了喧嚣,保持心的宁静尤显可贵。《礼记·乐记》上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让我们有一分心澄如水的清高,留一点与世无争的清净,存一些纯正无邪的天真,去思考去感悟我们的人生,去热爱我们的大自然,去关爱我们的社会。
《黄帝内经》所强调的宁静,是心法。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4
黄帝诞生于四千多年前,是部落联盟的首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华夏文化的初祖。《黄帝内经》记载:“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黄帝一生下来就聪慧灵气,小时候就善于言谈,悟性超强,稍大后就无所不通,敦厚敏捷,成年后便登上天子之位。
要懂得养生之道。上古之人,都比较了解养生的学问,能够效法阴阳之道,并采用各种养生方法来保养自己的身体,饮食有节,作息有常,懂得顺应自然规律去生活,才使身体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伤害,活到人类应有的年龄,一百多岁还行动自如,没有衰退的迹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而现在的人则不同。贪图享受,纸醉金迷,耗竭精气,元气消散,再加上饮食无度,作息颠倒,工作紧张,压力巨大,生活全无规律,导致现在人五六十岁就开始衰老,甚至有的人,还活不到五六十岁就猝发疾病死亡了。
好的心态是关键。上古的圣人经常教导百姓:要不贪不求,在思想上安闲清净,无忧无惧,体内真气和顺,精神内守,又时常教导人们一些躲避四季病邪入侵的常理。
所以,那时候的人,心态平定,人心朴实,虽然参加体力劳动,但不知疲倦,因为心态特别好,吃什么饭都香,穿什么衣服都很舒服,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够安然自得,也不会因地位的尊卑而产生嫉妒羡慕心理,更不会因身外之物而干扰内心的清净,这正符合自然无为的养生之道,所以他们的身心都不会受到外界的伤害,才能颐养天年。
再看我们现代的人,正好和养生之道相反,我们每日为物欲所累,人心浮躁,一心只向外求,想着赚钱,吃喝玩乐,喜欢攀比、虚荣,追求名闻利养,追求物质享受,内心很难安定下来,多欲多忧,寝食难安,精神外泄,病邪就会伺机入侵,所以现在的人就很难活到一百岁以上了。
真正的养生是养心,一切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甚至于连“养生”这个概念,都不能执着。现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养生非常流行,养生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但是过犹不及,有的人越养生,反而越不健康,就是因为太执着这个身体,把身体的健康看的太重了,俗话说“怕什么来什么”,你越是担心健康出问题,有时候它就越容易出问题。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5
《黄帝内经》这本书是古代第一本医书,里面详细的记录了中医中药的很多种类和手法,为后世进行中医中药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价值。
《黄帝内经》分为两卷,内容是皇帝与岐伯或者雷公或他人对话的形式进行描述,可读性比较强,理解起来也很简单,深入浅出的描绘出了古人治病救人的方式方法,然后从侧面反映了医术和疾病的千变万化。
有喜欢养生的,和注意身体的人,可以看一下这本书,讲的非常科学和奇妙!
《黄帝内经》详细记录了人体的脉络和五脏六腑与天地的联合关系,加上阴阳的平衡。还有心肝脾肺肾对应的五行属性,对于扎针的深度和广度,还有时辰,都有一些明确记载。对于内脏器官在四时(春夏秋冬)应该得病的预防或者得病之后的调养,都会给予指导。
就比如说养生,宜乎顺应四时之规律,怎么讲呢!譬如,夏天,夏天就应该晚睡早起,然后去出汗,冬天呢,因为寒冷,就要早睡晚起,等到早上寒气退去再起床。还有,现在的季节是秋天,书中说道,秋伤于湿,冬必咳嗽。什么意思呢?就是现在是秋天,不要吃那些凉的的,不然冬天就会咳嗽。还有一种说法是立秋后不要吃西瓜,西瓜是寒性食物,所以立秋后不应该再吃了。
还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般来讲,春天万物生发(植物发芽),夏天疯狂生长(小孩子长得特别快),秋收(肃杀和丰收,古代人在秋天打猎比较多,经过夏天的生长小动物长大并且有了后代),冬藏(有的动物冬眠,而人类一般冬天去世比较多,有的人得病,只要扛过了冬天,一般就会没事了)。
所以,沿着四时的规律去养生,可谓是科学而又高效!
大家都知道十二个时辰,其实分别对应的心肝脾肺肾,还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并且发病的时间也是有例可循的。
还有针灸,也就是所谓的中医扎针点穴一类的手法。如果有个中医经验丰富,看病的时候,不需要吃药,也许点穴扎针就可以治病救人。
还有号脉,根据脉搏跳动的频率,动静,判断病人的病情。
依托着阴阳,纵惯着逆从,考验着表里,所以,一个合格的医生一定是懂得这些道理的!并且善于利用这些原理,科学而又神奇为大家祛除病痛,拯救世人性命。
作为中医鼻祖故里——神医扁鹊封地,河北邢台内丘神头村的人,从小深受中医熏陶,虽然没有学习医生这个职业,但是对中医中药的热爱一点不亚于医生从业者!希望以后还可以多读几遍《黄帝内经》,真正的去了解这本医书。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6
《黄帝内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当然,它在中医领域的`经典地位是家喻户晓的。作为国学经典,它不仅应该被医学生学习,而且在养生方面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它指导我们如何适应自然,达到健康和谐的状态。
《黄帝内经》给我的印象最深,给我的启发最大的是它之前的文章,比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对养生的原理和一般程序做了透彻的探讨。有些思想很有现实意义,比如“法在阴阳,和在技数”。致力于阴阳者为天地之常道,精于技数者,人生必有大成,故须修身。虽然这句话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所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能让人受益。“天人合一”的理论我听了很久,但觉得很空灵,甚至故弄玄虚。看了《黄帝内经》,发现人体是法律和效果创造的。所以,只有做到“阴阳法,技能和合”,才能做到“春秋百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看了《黄帝内经》,基于自己的身体和生活状况做了全面的分析,发现没有达到《黄帝内经》提到的概念。首先,我感觉我的作息习惯不仅不像天地,而且与天地相悖。既然要“阴阳施法”,就必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实际情况是我晚上熬夜睡了很久,早上起来很晚,时间长了就会发现自己无能为力。我个人身体一直很好,体质也不错。所以,我从来没有关注过这些东西。我觉得他们离我很远,等我老了再保持健康也不迟。看完这本书,我发现保持健康要从现在开始,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和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从情绪到作息习惯。以前生活中没有注意自己的情绪调节,当然也很少注意自己的作息习惯。
都睡得很晚,殊不知这些都是背离阴阳之道的,而且平时也不注意情绪和精神的调节,在读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时才发现对精神的调节以及对情绪的控制对健康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看来这些谨小慎微的地方如果不注意真的会出现很严重的状况。另外现在正值春季,平时也没注意什么,在看过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后,知道春天气机是生发,条达,舒畅的,因此内心也应该是这样的。“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这些也就提醒我们应该内心恬淡,而且应该到外面出去走走,这才符合养生的大道。
另外,纵观《黄帝内经》,它不是一时一家之作,融合了几代人的心血,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它也作为一部国学经典流传于世,该书巧妙运用以岐伯和黄帝等人的对话形式,使一些理念深入浅出,很精当的阐述了阴阳五行,四时气候,五运六气一些理念。《黄帝内经》读后,我的感受虽然没有很深,但确实得到一些体会,我想这就是收获吧,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按照这些感受去生活,虽不能达到上古之人境界,但还是大有裨益的。因为《黄帝内经》篇幅较多也没能全部看完,而且后面一些理论性较强的也不能读懂,因此仅有这些肤浅的感想来完成这次作业。今当临文嗟悼,不知所言。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7
进入中医药大学两年多了,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基础,之后还读过与专业相关的玉龙赋、标幽赋等,但就是不曾正式拜读过黄帝内经,却又总能在讲学中获知一言半语,且这些引用对所对应的病症总是描述得恰到好处,这就挠的我心痒痒的。不禁想:黄帝内经会是怎样的奇书呢?
怀着这样的心理,我翻开了黄帝内经素问。简单看过注家对黄帝内经的介绍,就开始进入正篇。
素问不愧是经典言论,一开始就道出了"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的问题,并提出了养生的原则和方法: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又常,不妄作劳……可谓是一针见血,但这不是它最厉害的,最难得的就是找到了生命与自然的联系,并用非常通俗却又变化无穷的阴阳来反映其规律。古人以阴阳论道,可敬可叹。
黄帝内经之所以是中医学,甚至是所有医学的必读书,并不是说它囊括了所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而且它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借鉴的就是其中对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做出了基础论述,正所谓名不正啧言不顺,要论治,就要辨证,要辨证,就要审症求因。有因才有果,正是黄帝内经给出了因,才会有中华医学这个果。在五脏生成篇、五脏别论篇等篇章里,黄帝内经记述了五脏六腑的基本特点;在三部九候篇、玉机真脏论篇等篇章中,黄帝内经论述了切脉的部位与方法,脉象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等等;更让我惊喜的是,在黄帝内经的宝命全形篇、八正神明篇等篇章中找到了当初学习刺法灸法学时的原文: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侯已备,后乃存针……这些熟悉的字句让我对黄帝内经更加亲切了。
事实上,黄帝内经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它还不够全面,也不够准确,但它有留白,给后人完善的可能。譬如,黄帝内经对五脏六腑具体形状位置的论述并不详尽,但后来就有人在一本叫医林改错的书中进行了纠正。我很佩服医林改错的作者,但更让我敬畏的是这隐藏在历史长河中若隐若现的传承,这是伟大的。
书读百便,其意自见,但黄帝内经的内涵可能是我用一生也探求不完的,但很值得,不是吗?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8
进入中医药大学两年多了,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基础,之後还读过与专业相关的玉龙赋、标幽赋等,但就是不曾正式拜读过黄帝内经,却又总能在讲学中获知一言半语,且这些引用对所对应的病症总是描述得恰到好处,这就挠的我心痒痒的。不禁想:黄帝内经会是怎样的奇书呢?
怀着这样的心理,我翻开了黄帝内经素问。简单看过注家对黄帝内经的介绍,就开始进入正篇。
素问不愧是经典言论,一开始就道出了"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的问题,并提出了养生的原则和方法: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又常,不妄作劳……可谓是一针见血,但这不是它最厉害的,最难得的就是找到了生命与自然的联系,并用非常通俗却又变化无穷的阴阳反映其规律。古人以阴阳论道,可敬可叹。
我认为,黄帝内经的伟大不在于理论,而在于提出理论前长期的观察探究。比如,"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的阐述就是对人体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的概括,还有四季虚邪与脏器的对应,等等,无不体现了黄帝内经非常扎实的观察验证基础。这种发现问题,观察矛盾,寻找规律的探究精神正是每个医者所需要继承的。
很多外行人认为黄帝内经太老了,已经跟不上新时代要求了。但黄帝内经的思想偏偏是超前的,其中提出的养生之道还被到处引用,被奉为圭臬。而且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疗思想不知又比西方预防观念早提出了多少年,而且至今仍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之所以我们常称其为经典,正是其中的很多话都是不刊之论。
黄帝内经之所以是中医学,甚至是所有医学的必读书,并不是说它囊括了所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而且它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借鉴的就是其中对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做出了基础论述,正所谓名不正啧言不顺,要论治,就要辨证,要辨证,就要审症求因。有因才有果,正是黄帝内经给出了因,才会有中华医学这个果。
在五脏生成篇、五脏别论篇等篇里,黄帝内经记述了五脏六腑的基本特点;在三部九候篇、玉机真脏论篇等篇中,黄帝内经论述了切脉的部位与方法,脉象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等等;更让我惊喜的是,在黄帝内经的宝命全形篇、八正神明篇等篇中找到了当初学习刺法灸法学时的原: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侯已备,後乃存针……这些熟悉的字句让我对黄帝内经更加亲切了。另外,黄帝内经中在脏腑气血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为中心的邪正盛衰理论,合并经络,阐述热病、咳、痹、痿、厥等疾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以减轻百姓遭受病厄之苦。
要说黄帝内经的特点,我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变化",举个例子,在咳论篇中的一个问题:肺之令人咳何也?而回答是: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从中,我认识到即使是一个症,也是无穷变化的,更何况治疗方法呢?黄帝内经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在异法方宜论篇中说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势使然也。东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药,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针,中央之导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而黄帝内经之灵枢,别名针经,大多是针灸经脉腧穴的理论,在经络腧穴学的程的学习过程中多有背诵,其中的内容让我对人体又有了新的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解剖的层面上,也从中更加深刻理解了脏腑之间的联系,启发我产生了很多新的思路:例如,讲手太阴肺经运行时,一句"还循胃口"便提示了治疗肺病时兼顾胃的调理以增强疗效的可行性。
我只是愚笨初学者,尚能有所感悟,对于圣贤前人,当然更不在话下:仲师之伤寒,金元四大家之寒凉攻邪补土滋阴,明清之温病,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内经。一部经典,竟成就了一部部新的经典,真是蔚为壮观。
事实上,黄帝内经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它还不够全面,也不够准确,但它有留白,给後人完善的可能。譬如,黄帝内经对五脏六腑具体形状位置的论述并不详尽,但後就有人在一本叫医林改错的书中进行了纠正。我很佩服医林改错的作者,但更让我敬畏的是这隐藏在历史长河中若隐若现的传承,这是伟大的。
书读百便,其意自见,但黄帝内经的内涵可能是我用一生也探求不完的,但很值得,不是吗?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9
经过了半年的大量阅读《黄帝内经》,老师终于给我们解经了,当解完一段以后,每个人都站起来发言,而我也深有体会。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两汉年间,在内容上主要以黄帝与岐伯、雷公等人的对话形式展开。下面我来解一小段给大家看,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呀,大都能活过100岁,而且动作灵活没有衰老的迹象。
现在的人,年龄到了50岁上下就动作迟缓有了衰老的迹象,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们大都懂得养生之道,能够效法天地间的阴阳变化来调节自己,饮食有规律,不过分操劳,所以能活到100岁。现在的人就不同了,他们拼命地喝酒,任意地妄为,过份地生气,贪图享乐,起居没有规律,所以到了50岁左右就衰老了。”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人从小很努力用功读书,事业一番风顺,而且从不做坏事,是一个好人,可他也只活到了65岁。
他死后很不服气于是去问上帝,上帝帮他一查原来他能活到102岁,那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他平时的时候不注意调养自己,饭不好好吃,觉不好好睡,很容易生病,所以到了晚年就没有长寿,但如果他从小就保养自己的话,那他就能活过百岁。其实自己能活多久的寿命,关键看你是用什么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人生,好的习惯和乐观的心态是必不可少的,另外还要注意四季气候的变化对自己的影响。
希望大家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发脾气,善待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希望所有人都能够长寿!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黄帝内经读后心得体会08-14
黄帝内经学结06-06
《黄帝内经》读后感04-20
黄帝内经读后感(通用12篇)10-22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摘抄7篇06-02
黄帝内经四字词组的英语策略论文开题报告11-28
心得体会:拓展训练心得体会06-19
心得体会:环保知识的心得体会06-20
心得体会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