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作文

时间:2022-11-25 16:49:39 读作文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读后感的作文集锦10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后感的作文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读后感的作文集锦10篇

读后感的作文 篇1

  三毛是个调皮的小男孩,他的头不大也不小,长着三根毛,他的.身子皮包骨头,个子很矮。

  别看他个子矮,运动可是他的强项呢!他擅长游泳、跑步、跳绳、打乒乓球、打羽毛球、打篮球、踢足球、滚铁环等。

  他有时候还调皮捣蛋,比如把墙上的画拿下打,到墓地里把十字架拔来庆祝“双十”等。

  他还当过兵,打死了许多日本鬼子,他既保卫了祖国,还为父母报了仇,又得到了很多徽章和锦旗,真是一举三得呀!

  战争结束了,三毛依依不舍地和长官和战友说再见,三毛开始过自己的流浪生活,三毛看见了一个小男孩要摘河边的花,那个小男孩跌进了湖里,心地善良的三毛不能见死不救,然后小男孩的爸爸收留了他,后来那家着火了,三毛号啕大哭,小男孩和妈妈抱头痛哭,爸爸在一边垂头丧气,看得出他很无精打采。最后,三毛又重新开始过自己的流浪生活了。

  我要学习三毛心地善良的精神!

读后感的作文 篇2

  本书主要说了一个仅有十八个月时间的女孩,妞妞。

  在开头,作者周国平极力描写女儿出生的样子,说她“有一头浓密的黑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睁的那只眼睛囧囧有神。”想一想,一个刚为人父亲的人,那一刻的喜悦,绝对无法言喻。而短短几个字,却道出了第一次看到妞妞后对妞妞痴痴的爱。再后来妞妞的一个小动作,一句话,都能给周国平带来无限的惊喜。妞妞无疑是周国平一生最好的礼物,而这本书也无疑是周国平给妞妞最好的送别礼。

  妞妞因为妈妈在怀孕5个月时发烧而接受了大量X光照射,刚出生不到一个月就被确诊患有双眼多发性视网膜母细胞瘤。父母亲有点舍不得,一再推迟做手术,而当父母终于下定决心,要给妞妞作手术时,已经来不及了。妞妞的生命已经无法挽回了。我本以为妞妞的父母会因此放弃,却看到他们对待妞妞像对待健康的小孩一样细心呵护,直到妞妞没了动静,呼吸停止。妞妞的人生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意料之中,我在最后潸然泪下,惋惜妞妞,惋惜周国平。全书没有电视剧中的哭天抢地,一切都被描述的那么平静,那么美好,却又那么令人感伤。惋惜妞妞,还没有健康长大,还没完全理解父母亲的大爱,还没有在以后好好报答父母,就早早离了人世;惋惜周国平,那么疼爱妞妞,却因自己为人父亲时的舍不得,耽误手术,再见不到自己最疼爱的妞妞了。

  我们难以想象,周国平写这本书时,用了多少的勇气与父爱来抵抗那痛苦的回忆。书中的每一章,每一段,每一句,每一字都蕴含了对妞妞的多少思恋。

  其实不仅周国平有如此伟大的父爱,每个为人父亲的`人都有。都说父爱如山,的确如此。我们的父亲给我们的爱不亚于周国平给妞妞的爱。我们有多么幸运,我们不只有十八个月,能感受这么久的父爱,母爱常挂在嘴边,父爱常藏在心中。我们能很容易的感受到母爱,却常常感受不到在父亲心深处的爱。

  妞妞的生命是那么的短暂,但她还是幸运的,因为她有爸爸的爱。我们的生命已经有八九个那么长,我们何尝不幸运呢?在接下来的时光里,好好感受那如山的父爱吧!

读后感的作文 篇3

  这是这个学期马原课上,我读到的第二本书,与第一本《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的风格确实有很大的区别,虽然都是将问题最后总结成一种高度,以全社会,或者是以人类的性格,社会的要求作为探求的对象,但是第一本书就像是一杯陈年老酒,在一个黄昏中,坐在大海边大口喝着,而《爱的艺术》则给人一种在清晨静静坐在花园中,外面阳光明媚的感觉。

  这本书要告诉读者:感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到达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潜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感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在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看法其实和我想的是一样的,只但是我的想法平时更加幼稚一些,因为我觉得确实,爱到底是什么,其实是一种潜力,是一种对你爱的人的职责心,是一种能够爱别人,爱社会,爱生活,的潜力。从这一点来看,如果具备了爱人之心,具备了爱的潜力,那么获得感情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但是根据作者的观点,社会上很多人对感情的三个错误看法

  1、大多数人认为感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潜力爱的问题。因此对他们来说,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为了到达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各种途径。男子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去获得名利和权力,而女子则是透过持续身段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欢采用的方式则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举止,搞笑的谈吐,乐于助人,谦虚和谨慎。

  其实这些举止都是正常的,毕竟人的认知规律就是先从外在开始,然后随着接触的增加,而彼此互相了解,然后才能将自己内在的一面展现出来,所以我觉得如果是在现实中,衣着,举止,谈吐,是人们展示爱的潜力的一种手段,但也仅仅是一种手段了,如果一个男生,衣着糟蹋的走到你面前,谈吐中脏话的次数可能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有多少,那这样一个人即使内涵锦绣,性格谦虚,有着强烈的职责心以及高于他人的潜力,那么他也不会吸引到他面前的人。

  2、很多人认为在爱这件事上一无可学,他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潜力问题。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感情中最大的潜力是什么,其实就像是弗洛姆所说,应当是给与,而不是获得,为了自己爱的人去付出,去带给她一种阳光,一种活力,这种给,才是感情中最完美的一种因素之一。

  当然给的目的有所不同,也决定了给予到底是不是真正的,从心里出发的,那种人格成熟的给与,以后很多人想着,这种给与,时应有回报的,而这种回报是对方也就应给与我什么,或者说是要给我以更多,但这种或许不叫感情,而是一种很幼稚的生意罢了。真正的感情的给与是一种,因为“我”富有活力,我能够是一座大山,让你登到山顶,去看看这个世界有个多么的光明和完美,去感受这山峰是多么的清爽,透过这种给,展示了我的力量。透过这种给,展示了我的这种完全的人格。在生活中,如果你的好朋友请你喝了一杯饮料,即使是小孩子都能感觉得到,他是对我好的,于是下一次他渴了的时候,我也邀请他喝一杯,我们是朋友。这种友爱,可能便是因为一方挨着另一方的行动唤起类另一方“给”的行为,不是报答,而是真心期望对方也能够好好的,能够和我一样的开开心心的,口渴了也有饮料能够喝,这种单纯的行为,或许也是爱的一种表达。

  当代文化是以购买欲以及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现代人的幸福就是欣赏橱窗,用现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他力所能及的物品。感情的产生往往是以权衡对方及本人的交换价值为前提,我想做一笔交易,那我既要思考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出发,对方值不值得我追求,也要思考基于我的一目了然的实力以及潜在的实力,对方会不会看中我。在这笔交易中,如同购买地皮一样,对方的有发展前途的潜力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在一个商业化占统治地位以及把物质成功看得高于一切的文化中,事实上是没有理由对下列事实抱有吃惊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一样的基本原则。但实际状况中,总会有那种“看着她的'笑脸,我不禁也笑出来的”状况,原因并不是说什么我被这种笑容感染了,而是我真的为他的这种小儿感到开心,而感到幸福,期望他多笑一笑,“快乐这么你的快乐,幸福着你的幸福”与他分享着这个世界上的欢乐与忧愁。

  作者提出的第三个错误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如果我们用fallinginlove和beinginlove这两个英文搭配也许就能更清楚地区分这两个概念。两个相互陌生的人,当他和她突然决定拆除使他和她分隔的那堵高墙,相许对方,融为一体时,他俩相结合的一刹那就成为最幸福、最激动人心的经历。这一经历对那些没有享受过感情的孤独者来说就更显完美和不可思议。这种男女之间突如其发的奇迹般的亲密之所以容易发生,往往是同异性的吸引力密切相关或者恰恰是由此而引起的。但这种类型的感情就其本质来说不可能持久。这两个人虽然慢慢熟谙对方,但他俩之间的信任会越来越失去其奇迹般的特点,一向到隔阂、失望和无聊把一息尚存的魅力都抹掉为止。当然一开始双方都不会想到这点。事实是: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感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地寂寞。

  所以,当再也找不出一种行为或一项行动像感情那样以如此巨大的期望开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败而告终。如果是别的事,人们会想方设法找出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以利再战或者永远洗手不干。但因为人们不可能永远放下感情,所以看起来只有一条可行的路,那就是克服感情的挫折,找到原因并去探究感情的好处。这一段出现的时候,我在想许多读者都会产生共鸣,到底时遇上了对的人,没有抓住机会,还是在不正确的场合遇上了他,更或者是遇到了错的人,这些问题从古至今,甚至到未来,都会被人们不停地讨论下去,但是,我只是想说,无论如何,坦然的去看待给予,去付出,因为你会真的感觉到很快乐。

读后感的作文 篇4

  大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从来都没有人问过我,我自己甚至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刚到大学的时候,我有些迷茫。以前自己有一个目标:就是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至少高中三年,这个目标很清晰,这也成为我奋斗的动力。大学开学周的时候,我觉得突然间没有了方向,只是有一种很习惯的想法:我要好好学习,好好享受大学的时光,主要是在上海好好玩一玩,然后参加一些社团活动,让自己的生活丰富一些。选完课以后,听一些学长学姐说有些课程很难,我便放弃了社团,想自己先适应一个学期,感觉一下,如果课业负担比较重就不再参加社团活动了。没有参加社团其实还是自己的兴趣不够,说到兴趣这个问题,我发现自己好像没有什么兴趣。从小到大,我没有培养过自己的兴趣:一来,我家里没有经济条件;二来,我父母都不看好学什么特长,只是教育我好好学习是农村孩子的唯一出路。其实,我父母算是农村最重视教育的家长了,和我一起长大的很多孩子仅仅上到初中就不再上学了。当时我就特别羡慕那些可以上兴趣班的孩子,因为我小时候特别想学钢琴和电子琴。当然,这个愿望要以后去实现了。所以我长这么大都没有什么特长,这也是我比较遗憾的地方。

  这本书写了美国的精英教育,很多孩子参加了好多课外活动,有很多特长,我没有这样的经历,所以也不知道同时学很多特长,同时参加很多课外活动是什么感觉,应该挺累的吧。但是我可以肯定一点,就是不能做到精透。其实我还是很相信做什么事情要做精就必须付出时间的。当我们的时间被很多活动分割得支离破碎,是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好的。还有,这些孩子都来自精英阶层,有很多天然的优势和条件,这是我没有的,所以有一些建议对我不太适用,这在下面会提到。

  前言里有这样一句话:反思能力是精神生活的关键,而独处是反思的前提。我很赞同这句话。这可能和我的经历有关系。虽然我生长在农村,但是由于父母对教育的重视,我初中是在县城读的,升高中时我放弃了县一中的通知书,到了市一中就读。在市一中的英才班里,我的成绩不再像初中那么拔尖,各种学神,极其聪明。我只能排在班级中游,每时每刻都顶着巨大的压力。我有两个同桌,每次参加什么活动或者吃饭我们都一起。后来因为文理分班,我的两个同桌都去学了文科,我们班只有三个同学去学了文科,我的两个同桌都走了!两边的人都走了,后来班主任就只调来了一个同桌,我们两个关系还不错,有什么话都说,一起吃饭,一起玩。可是后来,她顶不住压力,转去了普通班。没错,我就是这么悲催,同桌都走了,连一起吃饭的人都没有了,呜呜。我自己独桌一直到高考。开始的那一段时间我真的不适应,总感觉一个人怪怪的。可是后来,我渐渐发现,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会思考很多问题,比如对近期生活的总结,自己有什么问题等等。我越来越享受独处的时间,自己一个人真心感觉不错,在某些事情上效率也会提高很多。所以到现在我还是喜欢自己一个人做一些事情。在我们班里,这样的人似乎并不多,特别是女孩子。很多女孩子都喜欢和别人一起做事情,受不了自己一个人,我想如果不是我那三个"弃我而去"的同桌,我也会这样吧。我是不是应该感谢我那三个同桌呢?哈哈。

  其实,再后面提到的那些优秀学生身上的恐惧、焦虑、失落、无助、空虚和孤独,我都感受过。其中最多的还是焦虑。其实我自己也很奇怪,自己以前高中的时候会因为担心自己的成绩而焦虑恐惧,还有很多老师方面的原因。到了大学,本来就很自由了,也没有老师管,自己应该会放纵一些,不会再有焦虑恐惧的心理,至少不会再因为担心成绩而这样。可是上了大学以后我发现自己错了,我还是会因为成绩而焦躁不安;或者说,这已经成为了自己的习惯。第一学期,我的绩点达到了4.9,感觉第一学期挺轻松的;虽然第一学期成绩很好,或者说就是因为第一学期成绩比较好,第二学期我觉得压力很大,时常焦虑恐惧,担心自己会做不好。我也总在想自己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每个学生都会这样吗?理智告诉我不是的。恰巧第二学期我选了"社会心理学"这门选修课,我就带着自己的疑惑咨询了这门课的老师。我大致讲了一下我的心理问题,老师说每个人都会有焦虑的时候,但是持续时间会不一样。其实我的焦虑也只是暂时性的,属于很正常的现象,特别是在期末考试期间。而且老师建议我在学习之余找一些其他的可以分散注意力的乐趣。其实我也很想,可是我一看书学课本,总觉得自己学的东西还不够,自己学的还不够精,总是想反复多看几遍,让自己理解更透彻一些,我不想让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让自己所收获,特别是一些理科,这样会有一些心理安慰。没什么事的时候就喜欢出去玩一玩,赏赏风景, 散散心。

  "我们现在的教育系统培育出了高智商、有成就的二十几岁年轻人,但却没有教育他们领悟生命的追求,他们甚至并不知道如何去寻找生命的'意义。他们按部就班地生活,缺乏新生活的想象力,在内心深处,他们也缺乏勇气和自由来创造自己的道路".其实中国的教育系统也是如此的。至少我是这样的。我每天的生活很有规律,而且不愿意去打破这个规律,很多人都说我过着老年人的生活。我喜欢健康的生活。所以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我都会准时地睡觉,绝不熬夜。这也是一种习惯吧。"按部就班",缺乏勇气和自由来创造自己的道路,我就是这样的,不敢去冒险,做什么事情总是想要有绝对的把握,当然,我也愿意去尝试一些事情。同班的一个女同学曾经和我说:"我觉得自己什么事情也不敢做,除非有绝对的把握,我比你差远了。"我很诧异,我也是一个不愿意冒险的人啊,有时候是不得已或者禁不住诱惑。慢慢地,如果持续下去,我们只会迷失自我,在预定的框框里生活,不敢尝试,畏畏缩缩。多尝试一些事情还是很好的,哪怕最后失败了。或者说,很少有人一次就成功。只有我们不断地突破自己的框框,才会发现更美好的世界。就像柏拉图的"洞穴神话",我们不能只看到影子就满足了,而要走出洞穴寻找更美好的世界。洞穴就是束缚我们的条条框框,自己不敢走出的牢笼,而很多人情愿在牢笼里终其一生。从影子到投射影子的人,再到洞穴外面的世界,需要我们不断突破,而这是很艰难的。

  其实,我很崇拜"机器人学生".他们很厉害,是现实生活中的学霸学神,是每个学生崇拜的对象。他们很努力,同时参加很多活动,同时学习很多课程,而且全A.我们以这样的学生为榜样,老师也大力吹捧这样的学生,提起这样的学生,我们的眼里全是敬佩与羡慕。我没有努力尝试过那样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但是可以想象很累很累,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哈佛大学的学生会住在图书馆了。当美国大学教授在质疑这种教育系统的时候,我们还在羡慕和努力发展中,不禁让我觉得中国在教育方面有些落后。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我们一直想要创新,一直想要全面发展,其实和美国现在的教育系统差不多,甚至我们做不到美国学生那么优秀。

  还有一点,在名校的大学生会自认为自己是最棒的。这点嘛,没有亲身经历,不好说。我没有这种感觉。我觉得吧,自以为是的背后是自卑与恐惧,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很多人表面上很骄傲,其实是不想让自己显得很卑微,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内心深处是自卑的。想一想,在名校很多人都是极其优秀的,身边都是一些很优秀的人,一定会有自卑的感觉,很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我为什么会知道呢?因为我高中的班级里都是大学霸,大家都有这样的想法。我想那些很优秀的人在优秀的氛围里也会有这样的心理吧。

  最后谈一下最重要的话题:寻找自我。大学,首先要选择自己的专业。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之前也没有考虑过,报志愿的时候才想了几天。我觉得自己不适合学习工科,我更喜欢理科。我开始有一个很普遍的想法:大学就是为就业做准备。特别是经常和我一起的一个女同学,她就一直想在大学里学一些职场的技能,比如谈吐、化妆。这一点,我就做不到。我开始也挺羡慕她的,这么早就考虑工作的事情了,我还生活在学生的世界里,呵呵。我说话做事非常直接,很多时候会让人不开心,但那些就是我自己的真实想法。我总是不会伪装自己,总是会被好朋友说"傻"、"情商低".可是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的性格,反而会更加信任我。各有利弊吧,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我也是这样,但是我更愿意说真话、听真话。学校可能是我们最后能够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地方了,我想珍惜这个地方,珍惜这段时间,珍惜这种机会。等到步入社会,自己可能会变得连自己都不认识了,各种迷失。大学是塑造自我的时间,我不想让自己很早地去接受社会那些潜规则,或者说那些比较阴暗的东西。我想让自己保持一颗纯净的心,享受这段时光。等我在大学养成了满满正能量的习惯,以后可能会与社会格格不入,但是我知道自己是正确的,至少会有抗拒负能量的意识,再加上坚强的意志,一定会走上正确的道路。其实重点是怎么找到自我。我没有这么远大的理想,或者说我好像没有太多机会和条件去发现自我。我没有精英阶层家庭的经济条件,我几乎没有机会去尝试,没有犯错误的空间和余地,我一旦犯错,基本上就挽回不了啦,而且我的生活会变得更加沉重。这也是我说有些建议对我不太适用的原因。我的目标很简单,本科毕业读研(争取出国的机会),毕业以后好好工作,让我的弟弟妹妹有寻找自我的机会,至少有尝试和失败的机会。我要努力为他们创造条件,我不想让他们像自己一样活得很被动。我一直相信,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使命,可大可小。其实我还是希望自己的贡献可以大一点呢,最好可以做一些惊天动地的改革之类的,哈哈。机会总是有的,我相信自己可以抓住有限的机会找到真正的自我。

  我一直都觉得学习很重要,学的多了才会有自己的想法。多读书也会拓展自己的视野,让自己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所以为了改变我一贯的理科直线思维,我决定多读一些文学书籍,感觉哲学类的还不错,虽然有时候不太懂。以前读的书不是很多,以后要多读书,提升自己的内涵。我还要多听一听自己感兴趣的讲座,拓展知识面。我最喜欢的就是音乐了。幸运的是,我选到了"星期音乐会"这门选修课,哈哈,下个学期就有耳福了,想一想就觉得自己很幸福。到了大学我挺满足的,校园环境很不错,走在小路上欣赏大自然的风景是一种很美好的享受,这是高中的我做不到的。大学也很自由,自己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老师不再管学习(对我来说都一样)。唉,我还没有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美国的那些优秀的"精英",就被这本书敲了一下。我真的想成为学习的机器吗?不不,当了那么多年学习的机器,真的不想了,可是自己还是很羡慕崇拜那些学生,明明就很厉害嘛,现在,他们的能力很让我佩服,但是他们内心的承受能力就太差了。我觉得自己的内心还是很强大的。有时候我还是很相信命运的,当我遇到挫折、很痛苦的时候,我就会想:我的命运是很好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只要永远相信这一点,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我有些焦虑恐惧的心理和"精英"还是很类似的,但是抗打击能力应该比"精英"强,能力方面自然就差远了。不过我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很优秀的人,每个人应该都希望吧。我有一个很坏的毛病,太注重结果,往往会因此忽略过程的美好,最后只要结果不好,自己就会很郁闷,我要努力改正这一点。对于大学的发展,我还是想多通过书籍寻找自我,很多时候都可以和作者产生共鸣,这时候应该就找到一些自我了。还有就是多运动,我喜欢羽毛球,新的学期我要多打打羽毛球,我选到了羽毛球课也是一件很令人兴奋的事情。英语,我要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养成每天听新闻的习惯,背单词。以前总是想多看一些专业书,现在想想,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很难看懂,课外书是很好的选择。

  总之,多读书,好好学习,好好享受,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

读后感的作文 篇5

  这几天,我读了《那个骑轮箱来的蜜儿》这本书。我最喜欢读杨红樱的小说,因为杨红樱写的小说富有童心。

  作者——杨红樱是中国超级儿童畅销书作家,屡次获得了大奖。

  这本书讲了:孟小乔是个小学五年级的女生,在神秘的仙女湖畔,遇见了一个愿意到她家去做保姆的女人。这个神秘的女人叫蜜儿。蜜儿的出现使孟小乔家的生活变得神奇而活跃起来。蜜儿见孟小乔总是在忙功课,就带她到树林里结识了十分会玩的小人精;到了期末写评语时,蜜儿让老师带个优点放大镜,结果平时爱挑毛病的老师,给每位同学都写上了一段优美的评语。本书透过现实背景中展开的幻想故事,真实的.反映了当代小学生在功课重压下的生活状态,字里行间充满了作家杨红樱对孩子们快乐生活的期盼。

  在《那个骑轮箱来的蜜儿》这本书中我懂得了:只有笑面对生活,生活才能更美好!

读后感的作文 篇6

  我读过一本绘本,绘本的名字叫《失落的一角》,它是美国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的作品。

  这是一本很有价值的绘本,我反反复复地读了十来遍,深深被它感动。这本书讲了一个圆,它失去了一角,便去到处寻找。它历经重重磨难,跨过千山万水,找到了那一角,它完美了,可它没有以前惬意的快乐了,于是,它放下了那一角,又踏上了寻找的路。

  这本书蕴含了很多道理,需要仔细去读。第一遍读,我觉得这本书很幼稚;再读,我发现书中的那个圆坚持不懈,不轻言放弃;又读,我认为人应该像书中的圆一样,为了目标而奋斗;最后,我感悟到了,追求完美,但不必完美。

  追求完美的过程是快乐的,但有缺陷才完美,完美本就是一种不美,追求完美的人只是为了享受过程,结果并不一定最重要,过程中收获快乐就好。

  人无完人,一切就因为有缺憾才完美。就像我某一次上陶艺课时,我专心地捏着那块泥,想把它塑成完美的样子。可无论我怎么努力,就是不行:要么更加糟糕了,要么就是变成了奇怪的形状。

  我有些沮丧,陶艺老师的'声音缓缓响起:“不用太过追求完美,就算有点小缺陷也可以,缺陷美嘛,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茅塞顿开,不再在意我的碗是否最漂亮,我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制作的过程,从捏泥,到造型,到交给老师烧制,这个过程中我享受到了快乐,做出的碗虽然不完美,但却很美。

  完美本就不美,有缺陷、遗憾才是人生,不然,人生有什么意义?

读后感的作文 篇7

  每当我想起这件事,心中便会涌动着一股暖流!

  那是一个寒风习习的天气,清晨,我来到学校,准备上语文课,可是,我的语文书却突然不翼而飞了。“咦,我的语文书呢?”我焦急地在书包里翻箱倒柜,但连语文书的影子都没见着。我心急火燎地到处询问同学们:“你有没有拿我的语文书?”“没有。”“没。”“我自己有语文书,干嘛要拿你的?”同学们都一一作了否定的回答。“马上就要上语文课了,我该怎么办呢?”我六神无主地自言自语道。

  忽然,只见一个熟悉的人影向教室匆匆跑来——是妈妈。妈妈的手中紧握着我的语文书,我疑惑地问道:“妈妈,我的语文书怎么在你那里?”“小马大哈,你走得太急了,连语文书都忘带了。”妈妈大喘着粗气,擦了擦头上晶莹的汗珠,将语文书递给我。我双手接过语文书,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妈妈饱经风霜的大手上布满了皱纹,手上还有好几处水蒸汽灼烧的痕迹,长期的`劳动使茧子爬上了她的手掌。就因为我一个粗心大意,还要妈妈耽误上班的时间,帮我送语文书。我回到位子上,轻轻地朗诵起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啊,无论小草多么努力,也不能报答太阳的恩情。就算我们多么努力,也不能报答母亲的恩情!

  母亲,您是和煦的太阳,温暖我。您是宽大的雨伞,保护我。您是甘甜的清水,滋润我。我爱您!

读后感的作文 篇8

  一

  初次了解美学这门学科,一般会感性地认为这是一门关于美的学问,什么是美,怎样欣赏美。在阅读美学的相关经典著作之后,对美学会有一个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比如李泽厚的《美的历程》,这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重要美学著作,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作为读者自然很好奇,这究竟是本怎样的小书,在当时影响了那么多的年轻人。

  由于一开始就对本书存在阅读的“期待视野”,希望从书中了解作者对美学独特的见解,而《美的历程》让人印象最深的,可能也是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在介绍 “美的历程”时的连贯性、简洁性。

  虽然本书也像其他著作一样分了章节,按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介绍从远古图腾时代的艺术萌芽到明清文艺思潮的兴起的各时代艺术特征及美学思想。“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们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画像,它们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触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么?”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传留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作者在开篇就以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美学意象吸引着读者。

  二

  在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对代的艺术精神,“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则是世俗人情”。

  但作者却没有把各朝代的界限分明地划分出来,反而让人感觉本书有故意化解朝代之间的隔膜的迹象。读者在历史教科书上面读到的一直都是清晰的朝代界限,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在很长一段时间让普通读者曾经认为唐诗就是唐代才出现辉煌的,却不知道诗歌从内容的广度到形式的完美都经历了前代的积累;误以为宋词是不可逾越的高峰,却不知道唐朝也有不一样的“唐词”风格,清代的词却是在内容形式上臻于完美了。

  作者的这种做法使得每个时代不同的艺术特征之间的衔接十分自然,而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到两个相邻或间隔的时代之间的历史联系。正如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所说,“延绵不断”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放之于中国美学史的发展里自然是合理的。李泽厚先生正是自觉地注意到了这一特点,才使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能够感觉到中国古代“美的历程”并不像西方艺术发展一样断断续续,而是浑然一体的。我们从此可看出李泽厚先生在连贯性、简洁性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三

  书中对于青铜饕餮的美的欣赏印象深刻。饕餮之所以美,不在于这些形象如何具有装饰风味,而在于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了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需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因此李泽厚说,这些饕餮尽管极力夸张狰狞可怖,但其中仍然存留着某种稚气甚至妩媚的东西,有一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

  至于后世的狞厉作品之所以缺乏美感,是因为青铜时期所有人都非常信奉巫师的话――包括国王和巫师自己,所以他们所创造的饕餮,饱含作者的思想情感;而后期那些造型,作者里许多人也许本身就是无神论者或怀疑论者,他们的作品即使非常夸张、恐惧,也缺少了因真情而带来的美。

  创造和欣赏美都是需要真情实感的参与。“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审美艺术的创造就同文学一样,“一代也有一代之审美”,读者应该抱着一种真诚了解和同情的态度去欣赏各种不一样的美,不应该以当代的标准去苛求前人,每一个时代独特的美都能够被了解被欣赏,这才是时代文明进步和艺术精神的体现。

  阅读美学经典著作,需要读者自身有一定的文学素养积累,对美学相关基本概念要有清晰的认识,对中国古代的文学、雕塑、音乐、建筑、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最好是之前对其它的美学大家的观点也有宏观的把握,不然就无法领略本书的精妙独特所在,在比较、融汇、思考之中不仅欣赏到作者的观点,也锻炼了自己的审美死亡能力。

  阅读《美的历程》,读者往往会有一番惊喜的收获,就像在别人的引导下解答了自己一直忽略或疑惑的问题。细细回味《美的历程》,确实如书名所说,阅读的过程你自己的看法会不自觉被它所引领,作者在书中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和美学作了宏观把握,为读者梳理中国古代“美”的发展脉络,我们按照作者的思路进行了一场中国古代的“美的历程”。

读后感的作文 篇9

  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有一可颗美丽星球——地球。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她是多么的和蔼可亲!但是,现在人类的母亲却在遭受着破坏和摧残。读完《只有一个地球》后,我更加气愤!人类为什么要对地球母亲恩将仇报!

  地球为我们提供了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等许多生命之源。可是,今天的地球却变得伤痕累累。这都是人类破坏的结果。人们把她那美丽的'秀发——森林不加节制地疯狂地开采,使地球变成了一个秃顶;人类把大量的垃圾和污染物投入湖泊、江河、大海,使地球患上了白血病,让地球苦不堪言;人类还大量浪费水资源,致使地球的血液越来越少;人类疯狂地掠夺地下的宝藏——煤炭、石油……,地球的肌肉也开始了萎缩。她原来是那么的健壮,现在却弱不禁风。

  森林可以制造氧气,是地球的肺。如果地球上树木都被砍光了,我们还怎么呼吸?水是生命之源,如果水没有了,那么我们除了坐等末日的降临,还能有什么办法?如果人类再不加节制地开采矿产,再过二百年将不再有矿藏,到时,汽车怎么发动?机器怎么工作?我们用什么生活?……

  有人说,将来我们不是可以移居到别的星球吗?可是迄今为止,科学家还没找到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第二个星球。在茫茫的宇宙中,找一个与地球一样适于人类生存的星球犹如大海捞针。

  所以,我们只能保护地球——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这个家园没有了,我们将别无去处!

读后感的作文 篇10

  这个故事描述了小兔子爱德华奇妙、艰辛、既苦又甜的旅行……

  如果严肃的来讲,他的名字是爱德华。图雷恩,他虽然是一只瓷兔子,但穿着却引人注目,漂亮的帽子,一套丝绸衣服,精致的皮鞋,还有一块怀表,显得风度翩翩。他常常爱看着天上的星星,一遍又一遍,直到第一道曙光终于浮现。

  要说他的`奇妙之旅,可十分的复杂。奇妙之旅开始的时候,爱德华被阿比林爱着,他觉得阿比林爱他是应该,阿比林的家人要爱他、顾及他所有的感受也是应该的,可他却不知道怎么去爱他周围的朋友。直到有一天,他被不小心丢失在无边无际的大海里,经过几百天后被一名渔夫捞起,送给内莉,紧接着,他被抛弃在垃圾堆里,直到露西这条把他给刨出来,他和露西生活了一段时间,又被一个小男孩捡到了,爱德华跟着他卖艺赚钱,可粗心的小男孩不小心把他遗失在商店里,爱德华被当做装饰品出售,直到一个老娃娃来跟他作伴了,老娃娃对爱德华说:“再一次敞开心扉。”就一句话,让爱德华充满了希望。经过这么一个漫长的之旅,爱德华在这个旅途接触到了不同的人物、事物,慢慢地学会了如何去爱别人。结果,他又被阿比林爱着,永远的爱着……

  看完这本书,我的脑子里好像播放了一部电影,既温暖,又轻松。再一次敞开心扉,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啊,如果我敞开心扉去理解一些事情,我的生活就会减少许多烦恼,增加几分快乐,如果敞开心扉去理解朋友一时的冲动,那朋友之间还会增添几分友情,如果敞开心扉去看大树,它会变得更葱郁,如果敞开心扉去看阳光,它因此变得更加灿烂,如果敞开心扉去看雨滴,它会显得更加透彻……

【读后感的作文】相关文章:

读后感的作文300字-读后感04-12

读后感的作文11-30

读后感的作文06-09

俗世奇人读后感语文作文 《俗世奇人》读后感作文06-20

小学读后感作文400字精选作文11-23

时间简史读后感作文《时间简史》读后感10-14

诚实作文读后感11-05

【热】读后感的作文11-07

读后感的作文精彩11-06

读后感的作文【推荐】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