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习俗资料

时间:2024-02-03 20:15:39 赛赛 除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除夕的习俗资料

  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除夕的习俗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除夕的习俗资料

  除夕的习俗

  1、除夕吃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2、除夕不汲水

  过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黄昏前“封井”,给水井加上木盖,供奉糕点以后焚香拜祭,三日后方可开盖复用。

  3、除夕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4、除夕给压岁钱

  古人对压岁钱非常讲究。所用铜钱要大钱、新钱,再用红绳穿成各种形状。有的穿上百枚铜钱,取其“长命百岁”之意;有的则穿成鲤鱼、如意、龙形等吉祥形状,取“钱龙”、“钱余”之意,以期带来吉祥如意。除了长辈送小儿“压岁钱”之外,有的地区还有送“压岁果”的习俗。除夕夜,长辈会把橘子、荔枝等瓜果放在小孩枕边,取“吉利”寓意来祝孩子来年大吉大利。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压岁钱”更为直接纯粹,一般都用精致的红包装上红红的票子,然后分给孩子,讨个红红火火的好彩头。

  5、除夕踩岁活动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6、除夕守岁

  除夕夜守岁也是一项流传久远的习俗,早在西晋《风土记》中就有明确记载:“终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岁。”传说守岁是为了防止一种独角兽的侵害,而这种独角兽最怕火光、红色和声响,所以人们就在除夕夜穿红衣、点红灯、贴红纸、放烟花炮竹,焚香祈祷,彻夜不眠,也就有了“守岁”习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达旦,名曰守岁,以兆延年。”

  许多地方也称除夕夜叫“吉祥夜”。在这个晚上,无论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可说晦气话、脏话和不敬之语,否则一年都要倒霉。因此,欢欢喜喜、和和气气、团团圆圆,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题。

  7、除夕要开灯睡觉

  除夕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不能关灯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关灯。除夕整个晚上,家里一般都不关灯,特别是供养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关灯。

  8、除夕忌打碎器物

  除夕还有忌打碎器物的习俗。民间认为如果这一天打破碗碟杯盘,则意味着新一年会有“破运”。有时不小心在这天打碎杯盘,长辈会抓紧用红纸包起来并口念“岁岁(碎碎)平安”等吉祥语来补救。民间认为,将红纸包起来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灾难。所以,人们在除夕这天为了博个好彩头,都会慎言谨行,以求得一个吉祥如意年。

  9、除夕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10、除夕贴年画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11、除夕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12、除夕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福”字究竟该怎么贴没有统一的标准。

  13、除夕零点必须回家

  团圆的年夜饭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吃完,一家人就会围坐在电视机旁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或者到亲戚家串门聊天,但必须在零点前回到家。一到零点,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岁”,当钟表的指针走过12点后,人们就会燃放早已准备好的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

  14、除夕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除夕的习俗

  1、接神

  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祭灶后,诸神都回天宫,不理人间俗事,到除夕子时后,即新一年来临时,又降临人间理事。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

  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然后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

  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焚烧时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

  2、置天地桌

  这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天地桌,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对神佛大酬劳一次,此外,这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临时性的。

  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是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此接神习俗。

  3、守岁

  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晋朝人周处《风土记》中说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馈送年节礼物,称为“馈岁”;相互宴请,称为“别岁”;除夕通宵不眠,称为“守岁”。这是现今看到关于守岁习俗的最早记载。但这时守岁似乎还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后,守岁成为全国的共同年俗。

  4、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5、隔年饭

  大龙的习俗有很多,像什么“春节去拜祖宗”“发炮”“烧香”“舞狮”等等。

  但我觉得大龙除夕的拜祖宗还是最有趣的,因为要磕头,烧香,烧纸,还放鞭炮,这是在请祖宗回家过年,过了这茬,就可以吃年饭发压岁钱了,所以每到这时就特别激动。大龙是山区,民宅依着山脚,人烟稀少,所以很多人家就把祖坟建在不远的山腰上。每年的春节都是如此,今年我提出这次在家烧香,因为我家里离山上老祖宗的祖坟比较远,还要爬山,所以有这个念头,却给爸爸骂得狗血喷头,直骂我不尊敬老祖宗,我只好作罢。

  下午快5点钟,等奶奶、大妈、妈妈、婶婶把年饭烧好,我们一行男人,爷爷、大伯、爸爸、叔叔还有我们小家伙一起结伴去拜老祖宗。据爷爷说因为风水的问题,我家的祖宗的坟在一个地势较险的半山腰,有的地方只能让一个人侧身而过。远远望去,像一把椅子坐落在青山中。一路上,爷爷迈着方步,大伯尾随其后,爸爸手上拎着个篮子,里头装着鸡、鸭、鱼和肉,啊,色香味俱全,老祖宗肯定乐的合不拢嘴;叔叔手上则拿着几副鞭炮,等着拿去放给老祖宗听的;我们小孩嘻嘻哈哈的,一路小跑。爬山了,大人们搀扶这爷爷,我们手脚并用着爬,运气好的在山边能捡到几根树枝撑着走(因为山太陡,如果没树枝,还得爬)。你只能抱怨,一个字:烦!但这话我只能在心里说,要是给我爸听见了,还不得把我活活吃了。好不容易到了半山腰,你已经累得满头大汗了,却不能休息,唉!终于来到了祖坟,这座坟供奉的是太太公和太公。

  祖坟由水泥砌成一个平台,周围种满松柏,中间立着一方石碑,石碑正中刻着祖先的名字,下面密密麻麻刻满小辈的名字,当然也有我的名字。站在平台放眼望去,周围一座座重重叠叠的青山,下面是一块块整齐的稻田,祖先们在这块宁静祥和的土地长眠也十分惬意。大人们把祭品摆好,就恭恭敬敬地磕头;我们小孩咚咚咚磕头,不要奇怪,因为磕的不响,就是对祖宗的不尊敬,就会遭天打雷劈,虽然我觉得是迷信,但我心有余悸,万一被劈了,我不就死翘翘了么,只好从命了。

  磕好头了,第二件事就是烧纸了,大人们虔诚地烧纸,分了几堆,还嘴里念念有词,我们几个小孩子不是烧,而是直接往火堆里扔,差点把自己的衣服烧着了,七搞八搞,弄完了;还不能走,还有第三件事,就是烧香,大人们毕恭毕敬地烧香还拜一拜,我们几个小孩烧了几根,拜了拜老祖宗就像一匹匹饿狼似的逃下山去。大人们就放鞭炮,接祖宗回家过年。

  我觉得拜祖宗虽然麻烦,但我私下觉得这是对先人的尊敬,没有他们怎么会有我们,饮水思源,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传统,而且拜祖时可以想想自己一年有没有进步,对不对得起先人,也是一个鞭策。我觉得大龙除夕最有趣的风俗习惯莫过于此了。

  除夕的习俗

  清晨最后一次年货采购

  在北方年货一半都会在年三十前准备齐全,但是在南方人们喜欢新鲜的果蔬和鲜活的海味,冰冻过的海鲜河鲜已经失去了鲜活的口感,用来制作年夜饭就大打折扣了。因此在年三十一大早,最后一次年货采购正在火热进行中,过了上午10点之后菜场小贩就陆陆续续回家过年了。

  贴春联挂红灯笼

  除夕当天除旧迎新是重要的事情,将屋里里里外外红红火火装饰一新,贴上新的对联和福字,还有各种生肖贴画看着都很喜庆。至于贴春联的时间各地都有不同时间观,有入夜之前贴好的,还有吃年夜饭之前贴好的,还有在中午十二点之前贴好的,各地习俗不同,说法也不同。

  放鞭炮

  虽然现在城里禁鞭,但是农村过年哪里有不放鞭炮的呢,除夕这天放鞭炮的次数很多,习俗不同讲究也多种多样。有些在贴完春联之后要放一挂鞭炮,祭祖的时候也要放鞭炮,在吃年夜饭之前要放一挂鞭炮,还有晚上十二点新旧交替的时候准点放一挂鞭炮,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挂鞭炮了。而20xx年除夕也是立春,在立春吉时也要放一挂鞭炮,这是春天到来万物开始复苏的时候。

  祭祖

  一年中祭祖的时间很多,但是年三十是重中之重,在堂屋的香案上或者是去到坟头摆好贡品,与祖先一起过年。祈求祖宗保佑新一年能家宅安康,风调雨顺。在家族繁盛的人家,祭祖从早上就要忙到下午。女人不能参与祭祖就负责准备年夜饭。只有祭祖过后年夜饭才会开始,这是对祖先的尊重。

  吃年夜饭守夜

  可以说除夕忙活一天就是为了准备这一顿饭的,喜庆的团圆饭是很多人一年到头的心愿,这一顿年夜饭可以吃几个小时的时间,大家谈天说地,搓麻将,打牌,看春晚。一直到新一年的到来,在新年的祝福声中才逐渐散去休息了。

  除夕的传说故事

  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头如狮子身如壮牛的凶恶怪兽,到了冬天山中的食物稀少了,便要跑出山来闯进村子,见人伤人,见畜伤畜。因此一到冬天,人人惊恐,村村不安。大伙儿只得搬到远远的地方去逃避"年"的伤害。时间长了,人们发现"年"虽凶猛,却也害怕三样东西:一是鲜红的颜色,二是明亮的火光,三是巨大的声响。于是大家商量,只要家家都具备这三样东西,"年"就一定不敢进村了。

  到了冬天,凶恶的"年"快要出山进村侵扰了,村里的人相互约定,家家户户的门上都挂上用红色涂抹的大木板,门口烧着旺旺的火堆,夜里大家都不睡觉,在家里敲敲打打,到处发出巨大的声响。夜深了,"年"窜到村口,只见处处红色,处处光亮,兼之巨响遍传,十分害怕,赶快掉头躲进山里,从此不再出来危害村民和牲口了。第二天清早,全村的人聚在一起,为驱逐凶兽获得的胜利互相祝贺道喜。这是一个多么不易得来的日子!

  每到冬天,人们总是忘不了往年防御"年"进村侵袭的日子,家家户户照样挂上红色木板,点着火堆,通宵敲敲打打,第二天便也相互道喜,欢庆平安。这样代代相传,"过年"的习俗就形成了,为了庆祝过年,过年吃年夜饭的习俗也就流传下来了。

  在古代,人们认为年夜饭还有逐疫、驱邪、健身的作用。因此,年夜饭的特点是全家大团圆的宴会,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参加,为了这个团圆,外出的家人或子女都要赶在除夕前返回家来,如果没能及时赶回来,餐桌上要给未归人留一个空位,摆—双筷,表示全家团聚。

  除夕节的来历和传说

  除夕又称除夜,今又称大年夜。汉高诱注《吕氏春秋·秋冬纪》云:“前岁一日,击鼓驱疫疠之鬼,谓之逐除,亦称傩。”除夕之称,大约由此而来。今亦称除夕前一日为小除,除夕为大除,如韩鄂《岁华纪丽》所云,亦称为大尽小尽。

  按岁除驱鬼,今各地有行有不行。汉时于腊前一日举行,如《后汉书·礼仪志》云:“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迄,设桃梗郁儡韦茭。”据注云:

  《山海经》曰:东海中有度朔山,上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其卑枝门日东北鬼门,万鬼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日神荼,一曰郁儡,主阅领众鬼之恶,害人者执以苇索,而用食虎。于是黄帝法而象之。殴除毕,因立桃梗于门户上,画郁儡持苇索以御凶鬼,画虎于门,当食鬼也。《风俗通》曰:黄帝上古之时,有神荼与郁儡兄弟二人,性能执鬼。桃梗,梗者更也,岁终更始,受介祉也。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击鸷,性食鬼魅者也。

  贴门神的风俗,始于汉代

  按:神荼郁儡(亦作垒),读如伸舒郁律,实即今门神所由起,是在除夕贴于门上的。但又有说是古勇士成庆。如清恽敬《大云山房杂记》云:“《汉书·广川王去疾传》,殿门画成庆,短衣大祷长剑。此门神之始。”

  或有指为唐的秦琼与尉迟恭,如清顾禄《清嘉录》云:“夜分易门神,俗画秦叔宝尉迟敬德之像,彩印于纸,小户贴之。家雪亭《土风录》云,俗多用秦叔宝尉迟敬德,盖本唐小说也。”

  贴春联,可以追溯到五代后蜀皇帝孟昶

  至于桃梗苇索,六朝犹有此风,如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一日,悬苇索于户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又云:“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后世于桃板写以联语,即今春联的滥觞。按:宋黄休复《茆亭客话》云:

  先是蜀主每岁除日,诸宫门各绘桃符一对,俾题元亨利贞四字。时伪太子善书札,选本宫策勋府桃符,亲自题曰“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字,以为词翰之美。

  又《蜀?杌》亦载孟昶自题桃符板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春联实始于五代,惟其时犹用符板,至宋始有用纸。如宋周必大《玉堂杂纪》云:

  除日,更春帖柱联门额,于堂轩楣枋,贴福禄寿一财二喜等字。习二教者,于门衡贴阿弥陀佛,及九天应玄雷声普化天尊,又佛咒悉?多般那等语。

  则不但门联,连堂轩楣枋也有贴了。按:古于立春有贴“宜春”二字,晋傅成《燕赋》所谓“淑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嘉祉”是也。此亦盖仿宜春之例,以取吉祥之意。至今此风犹然,不过移立春于新正而已。自明以后,因传明太祖除夕曾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于是家家户户皆有春联了。

  唐朝风俗,除夕夜通宵点“守岁烛”

  此外除夕又有种种仪节,如晋周处《风土记》云:

  蜀之风俗.晚岁相与馈问,谓之馈岁。酒食相邀,谓之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祭先竣事,长幼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

  其实不但蜀地如此,至今各地亦复如是的。宋时如周密《武林旧事》云:

  除夕,比屋以五色纸钱酒果,以迎送六神于门。至夜,?烛(米凡)盆,红映霄汉:爆竹鼓吹之声,喧阗彻夜,谓之聒厅。小儿女终夕博戏不寐,谓之守岁。又明灯床下,谓之照虚耗。及贴天行帖儿财门于楣。祀先之礼,则或昏或晓,各有不同。如饮屠苏,百事吉。胶牙饧,烧求,卖懵等事,率多东都之遗风焉。

  按:六神为六丁六甲之神,皆天神名。?烛当是燃烛之意,今俗各地亦有守岁烛,燃可通夕。按:孟浩然诗有:“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是唐时已有此风。又据《纪闻》云:

  唐贞观初,天下义安,时属除夜,太宗盛饰宫撼,明设灯烛,盛奏乐歌,乃延萧后观之。后曰:隋主淫侈,每除夜殿前诸院,设火山数十,?沉香木根,每一山焚沉香数车。火光暗,则以甲煎沃之,焰起数丈。香闻数十里。

  是隋时又有焚沉香的,今虽不如当时的火山,然各地燃香与燃烛,同是一例的。至于(米凡)盆,即烧松盆,清顾禄《清嘉录》云:

  二十五夜,乡农人家各于门首架松柴成井字形齐屋,举火焚之,烟烙烛天,烂如霞布,谓之烧松盆。按:王《志》云:二十五夜各燃火炉于门外,焰高者喜,古谓之(米凡)盆,俗云相暖热。

  其所异者,惟不在除夕举行而已。此外《清嘉录》又云:

  祀先之礼,相沿用昏,俗呼大年夜;或有用除夕前一夕者,谓之小年夜,又曰小除夕,俗又称呼之为大年小夜。旧俗,鸡且鸣,持杖击灰积,致词以献利市,名日打灰堆。又小儿绕街呼嗷云:“卖汝痴,卖汝墨。”世传吴人多呆,故儿女辈戏欲卖之,今皆不传。惟是夜家户储水于厨下,埋炭堑于轳,不使焰熄,置寝室中,谓之种火。焚辟瘟丹苍龙诸药,谓之太平丹。街坊爆竹之声,铿訇不绝。

  据此所述,则与宋时有传有不传,可以略见一斑了。

  “压岁钱”,可能始自宋朝宫廷

  又有压岁钱的,《清嘉录》所谓:“长幼度岁,长者贻小儿,以朱绳缀百钱,谓之压岁钱。”而不详其所自。

  考《武林旧事》述:“岁除禁中后妃诸?,各进岁轴儿及诸翠百事吉,利市袋儿.小样金银器皿,并随年金钱一百二十文。”此年金钱性质实如后世的压岁钱,赐于后妃,亦犹长者赐于幼者。惟当时民间是否如此,不得而知,但上行下效,恐怕也不免的,是宋时已有此风了。

  到了现今,各地除夕度岁,大率也不外如此。

  除夕的故事

  传说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当大雪封山,夕聚会到附近祸害乡邻找食物,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

  这年,村子人在准备避难时,一位好心的婆婆救了饿晕在路边的孩子,并带到竹林躲避夕。婆婆告诉孩子,夕追到这,看到人们在伐竹就匆忙走了。孩子一思索,告诉大家,他有办法除掉夕,让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着,回家后各家的门外面挂一块红布。

  夕再次来袭,孩子出面吸引夕的注意,让村民往火里扔碎竹节,可大家因为害怕,都僵住了。这个瞬间“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来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的声音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由于是砍伐不久,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夕”听到这响声掉头鼠窜,没有再损坏村里的东西。

  夕被吓跑了,住户家因为门前挂的红条,夕没有进所以保住了,但是那个救了村庄的聪明孩子却死了。而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这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为“夕”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月卅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过去了,谁也没有再见过“夕”,有的只是大家为防止“夕”的到来燃放的爆竹与门前挂的红布条,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这个传说与过年的习俗!

  除夕的由来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除夕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受汉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除夕的习俗

  1、贴春联,贴门神

  春联表达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望,门神则有辟邪之用,这都是要在除夕贴好的,门上红彤彤的春联,崭新的门神,向人们昭示着:过年啦!

  2、祭祖

  祭拜祖坟,宗祠拜祖,或祭拜祖先牌位等形式,都表示着后备儿孙节日之际不忘先人,并祈求得到祖先的庇佑。

  3、守岁

  一家人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这个时候,是一家人乐享天伦之时,也是展望未来之际。

  4、生旺火

  除夕守岁时,屋外点起篝火,火越旺越好,寓意人丁兴旺,五谷丰登。

  5、吃年夜饭

  传统年夜饭的名堂很多,一般饺子、馄饨是必备的,取其形状如同元宝,寓意来年财源滚滚。鱼谐音余,也是年饭桌上年年有余的吉祥菜品。

  6、给压岁钱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辈磕头,老辈给钱。压岁钱不仅是长辈对晚辈的关爱,更有长辈的庇佑,让孩子们在除旧迎新之际多了几分欣喜。

  7、放爆竹

  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爆竹声除旧迎新

  除夕的习俗

  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贴年红

  年红,是春联、门神、窗花、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过年贴年红(挥春),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意思就是说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我们人类的根本,祭祖就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

  守岁

  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着“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年到来。

  挂灯笼

  过年挂灯笼是中国的古老习俗,红色代表喜庆,圆形灯笼则寓意团圆美满,红灯笼象征着平安祥和、红红火火。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

  压岁钱

  压岁钱,是过年习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

  除夕为什么要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之一。除夕之夜讲究一见人团圆,而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有的家庭一桌年夜饭有时候能吃一夜。但大部分家庭会在在吃过年夜饭后,将茶点瓜果摆满一桌,全家人围桌谈话。

  关于守岁,有三个不同版本的传说。

  一是为迎接灶王奶奶。相传玉皇大帝的小女儿下界当了“灶王奶奶”,她深知百姓的疾苦,常以回娘家探亲为名,从天上带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东西回来分给大家。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灶王奶奶”便开始收集年夜饭所需物品,直到除夕才收集齐,连夜赶回人间,与凡间百姓共度佳节。人们守岁就是为了迎接她回归凡间。

  二是为趋吉避凶。有一个“守岁熬年”的传说,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可说是妇孺皆知。据说有一头名为“年”的怪兽,每到年根的除夕之夜就会跑出来伤人。但是它只伤害睡了觉的人,对清醒者则无可奈何。于是人们为了避开它的伤害,到了除夕之夜,便熬眼守夜,把“年”肆虐的这一夜,视做关口来熬。为消磨时光,一家人团聚交谈,有祈求平安度过这一夜的意思。时间长了后,除夕熬年守岁的习俗就形成了。

  三是祛除瘟疫病魔。守岁还有驱走邪瘟病疫之说。传说邪魔、瘟疫病毒害怕灯光、火光,因此人们在除夕之夜灯火通明,放鞭炮等,就是为了驱走对人们不利的邪瘟病疫。

  除夕的年夜饭8种

  在中华民俗中的,除夕守岁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饺子”是新旧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苍之意,是必须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饺子馅料的选择和寓意有着直接关系,最常见的韭菜馅寓意着久财之意,因为久即时间长、久远,谓之久财。冬季典型的白菜肉馅即百财之意。香菇最有养生功效,将其包进饺子馅里寓意着鼓财之意,鼓即高起,凸出,香菇的形状如同向上的箭头,或为股票大盘的走势,向上、饱鼓之意,谓之鼓财!

  因为中国传统有年年有余(鱼)的说法,所以鱼是年夜饭必备的一道菜。除夕夜吃鲤鱼,鲤同“礼”谐音,过年吃鲤鱼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鲫鱼,鲫同“吉”谐音,过年鲤鱼和鲫鱼一起吃就是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鲢鱼,鲢同“连”谐音,过年吃鲢鱼连年有余。为了吃出连年有余的好意头,可以除夕两条鱼,年夜饭吃一条,大年初一吃一条,就是连年有余。如果制作一条的话,年夜饭吃终端,大年初一吃头尾,这样就是连年有余,有头鱼尾。

  过年要准备年糕,是表示喜庆。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腊八腌蒜,除夕吃”,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寓意“会计算”。传统的腊八节,民间除了有喝腊八粥的习俗外,在北方地区还盛行着当天腌制腊八蒜的习惯,到了除夕启封,白绿透亮的腊八蒜就着吃饺子,那叫一个赞。腊八蒜具有去油腻、去腥等作用,口味酸甜,就饭吃还能增加食欲。但由于腊八蒜是用醋腌制,吃多了可能会对牙齿有一定的腐蚀,另外,胃不好的人吃腊八蒜也应注意,吃多了不利于胃健康。

  年夜饭不止是一家的团聚和对来年的美好期待,也是教育孩子的一次机会,藏在菜中的芹菜,“芹”与“勤”谐音,教育小孩子要勤劳,只有勤劳才能获得美好的生活。

  猪手,可以焖猪手,也可以发菜猪手,也可以花生猪手等等,吃法很多,因为猪手寓意着发财就手,做什么都会顺顺利利,就手发财,干什么也都会发财就手!

  生菜读起来与“生财”谐音,讨个口彩,是过年必备的蔬菜。上面再摆一把金灿灿的油炸馓子,便是“金条生财”了。

  腐竹寓意“富足”,也是除夕不可少的一道菜。我们都知道腐竹是黄豆的衍生物。腐竹与黄豆相比,更容易被人体吸收,营养价值也更丰富,因此经常吃一些腐竹,是很好的饮食习惯。

  除夕的习俗

  1、送财神

  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

  2、饮屠苏酒

  这个习俗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屠苏是一种药酒,喝了能强身健体,祛除身体的不正之气,这就全家老少皆可喝,最有趣的是喝屠苏酒的顺序是从小到大喝起,并非我们传统的长者先饮。

  3、隔年饭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4、点长寿灯

  腊月三十点长寿灯是北方一种习俗,当腊月三十来临之际,每家每户都要挂上红色的大灯笼,时间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而且每晚都要把灯笼点亮,直至白天才熄灭,这样做是为了让家人延年益寿,香火不断。

  5、贴门神

  门神是我国自古就流传的神话人物,都传说只要贴了门神神荼和郁垒,就能庇护一家平安,吉星高照。门神像一般是分两张各贴在大门两侧,门神像有很多,但主要还是贴神荼、郁垒兄弟比较多,因为它俩是专门管鬼的,所以大鬼小鬼都不敢入门为害,因此你的家宅才能平安顺利。

  6、贴春联、贴福字

  春联也叫对联、对子等,它以简介、对偶、工整的文字描绘抒发情感,美好愿望等,是我国一种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春联贴在门上,这样可以烘托节日气氛。除了贴春联还要贴福字,福是幸福、福气、福运之意,在墙壁、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7、守岁

  中国传统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8、放爆竹

  放爆竹在我国是一种表达喜庆的庆祝方式,当新年来临之际,各家各户都要鸣放爆竹,是响声来迎接新年的到来虽然现在很多城市严禁燃放爆竹,但人们还有很多方式来制造爆竹声响,因为只有听着爆竹声,才有过年热闹的感觉和氛围。

  9、吃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一起吃年夜饭还能感受到一家人的温馨快乐,而每年除夕吃年夜饭也成了家家户户团聚的象征。

  10、包饺子

  这天全家人大大小小的都要围在一起吃饺子。远在他乡的亲人会回家与家人团聚,大家围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话说新春,一家人其乐融融、幸福无比。饺子象征团聚、合欢,过年时吃饺子有招财进宝、吉祥之意。

  除夕的习俗禁忌

  1、忌倒污水、倒垃圾

  据说,随意乱倒污水、垃圾,乱丢杂物,随地便溺的话,不小心就会溅洒到神灵身上,如果神灵恼怒的话,就会降祸到人。

  2、忌剩下浆糊

  腊月里贴窗花、对联剩下的浆糊不能留,一定要处理掉,以免来年的日子越过越糊涂。

  3、进餐忌讳有人来串门

  正式进餐时,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的,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

  4、不能动“鱼”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5、忌过早睡觉

  守岁,其实就是在除夕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守岁”的意思是要守住一年中的最后一天。

  除夕养生注意事项

  1、不要暴饮暴食

  一家子在一起吃饭自然离不开大鱼大肉以及酒等,这就易出现暴饮暴食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吃饭方式是对身体健康有害的,更何况是过节期间的饭菜。人的消化器官的活动有一定规律,吃东西时,胃、小肠、胆囊和胰腺分泌出各种消化液,使食物中的营养素易被人体吸收。如果突然吃得太饱,或喝得太多,就需要更多的消化液来进行消化,可是消化液的分泌量有一定限度,加上胃胀得很大,肠胃蠕动困难,影响了正常的消化机能,情况严重的话,可导致急性胰腺炎、肠胃炎,或肠胃溃疡等。

  2、注意少喝酒

  酒是任何聚餐或者应酬上的必备饮品,在它的调节下,餐桌上的气氛会更加的好,更何况在这特殊的除夕呢?除夕夜难免要喝酒助兴,但是饮酒要根据自己的酒量适可而止,过量喝酒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的危害,饮酒太多会造成口齿不清,视线模糊,失去平衡力,对人的神经、心脑血管、胃、肝、肾等各脏器都有一定损害。

  3、注意荤素搭配

  节日期间餐桌上往往以荤菜为主,肉类和油炸食品过多,蛋白质和脂肪自然而然摄入较多,加上身体的活动量减少,容易诱发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代谢性疾病,因此春节期间要注意平衡膳食,尽量多吃一些比平时更清淡的食物,以减少脂肪的堆积。

  另外,也应特别注意避免只吃菜肴而不吃五谷杂粮。蔬菜中的纤维素可解油腻,维持胃肠道的正常蠕动,预防便秘,因此饮食中要搭配足量的各色蔬菜。但要注意水果与蔬菜的消化时间和过程都不同,应分开食用,以避免相互之间干扰,影响营养物质的肠胃吸收。

  4、注意节制零食

  春节期间,常常会准备很多花生、瓜子、点心、糖果,或招待客人,或自己享用。看电视,聊聊天,不知不觉中吃掉很多。糖果、瓜子、花生等食物的热量不低,尤其是属于核果类的瓜子、花生、腰果、核桃、杏仁,均属含多量油脂的高热量食物,千万别在看电视、聊天时吃这些东西,免得在不知不觉中吃了太多令人肥胖的热量。

  除夕吃饺子的来历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

  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

  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

  二说与女娲造人有关

  民间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

  一是饺子形如元宝

  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

  二是饺子有馅

  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守岁的原因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之一。除夕之夜讲究一见人团圆,而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有的家庭一桌年夜饭有时候能吃一夜。但大部分家庭会在在吃过年夜饭后,将茶点瓜果摆满一桌,全家人围桌谈话。

  关于守岁,有三个不同的传说。一个为,迎接灶王奶奶。相传玉皇的小女儿也就成了“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常以回娘家探亲为名,从天上带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东西回来分给大家。从腊月23开始,“灶王奶奶”便开始收集年夜饭所需东西,直到除夕才收集齐,为了为了人们能过个好年,连夜赶回人间,人们守岁就是为了迎接她。

  还有一个传说为“守岁熬年”。这也是人们最常听说的一个传说,即为了一年来一次的年兽,每到除夕之夜,人们把“年”肆虐的这一夜,视做关口来熬,为消磨时光,一家人团聚交谈,有祈求平安度过这一夜的意思。时间长了后,除夕熬年守岁的习俗就形成了。

  守岁还有驱走邪瘟病疫之说。传说邪魔、瘟疫病毒害怕灯光、火光,因此人们在除夕之夜灯火通明,放鞭炮等,就是为了驱走对人们不利的邪瘟病疫。

  守岁要注意的东西

  1、如果是自家大门对准邻居家大门,那么,请务必在自家大门口外面的门框上挂两个中国结,以趋利避害。

  2、大门上的“福”字,千万不要倒着贴。

  3、家中破损的家居要处理:该扔的扔、该修理的修理。千万不要届时坐在摇晃的椅子上。

  4、晚上所有的灯要打开,一直开它三天三夜。

  5、晚上八点之前要烧香拜佛。

  6、要穿红衣裳、挂红灯,放鞭炮。以图吉利。

  7、大年三十这一天千万不要骂小孩,更不能争吵,否则来年不利。

  8、自己单独过年的朋友,大师建议你将你的电视机全天全夜开放,以增加自己的“气场”。

  除夕守岁的意义

  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守岁的“守”,即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希望之意。

  汕头的除夕习俗

  年前理发“挽面”

  在除夕前,大家都会忙碌张罗置办年货,潮汕人的年货清单可是相当丰富。除了鸡、鹅、鸭、鱼肉外,还必须要有柑橘、青橄榄等各式水果,作为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在旧俗中,过年前男人必须理发,女人必须“挽面”,如今大家都是以剪发美容代替。

  除夕“拜公祖”吃团年饭

  除夕到了,团年饭是这一天的“重头戏”,是一家团圆欢聚的象征。在潮汕地区,吃团年饭前必须“拜公祖”,传承潮汕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拜完毕后,人们将饭菜摆放好在桌上,一家人团团围坐,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多是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另外,吃团年饭也有讲究。比如饭后不得先行离桌,意为团团圆圆;饭菜也必须有剩,且不能倒掉,意为年年有余;等到全家人都吃完,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长辈分发“压岁钱”,而且必须在饭桌上发。

  初一拜年初二回娘家

  正月初一,大家都要用红色盘子装满象征“大吉大利”的桔子,放在厅中大桌上,再配以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这一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过后,一家大小相互串门拜年,大人给小孩发压岁钱,主客之间互致吉祥话,共品工夫茶。

  正月初二是“女婿日”,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初七爱吃“七样羹”

  传说中正月初七是始祖“人”的生日,又称“人日”。潮汕地区每家每户都要在这一天制作用七种蔬菜组合而成的“七样羹”。潮汕有句俗语说:“七样羹,大人吃了变后生(年轻),奴仔(孩子)吃了脸红润,姿娘(小女孩)吃了像朵花。”七种蔬菜也是各有寓意,按潮汕话的谐音来说,白萝卜为“菜头”,取其“彩头”之意,韭菜取其“长长久久”,春菜取其“万物回春”,葱也就是“聪,聪明”的意思,芹菜的谐音为“勤快”,厚合、大蒜取其“诸事合算”之意。而且,过年期间吃惯了大鱼大肉,在正月初七这天吃一顿健康营养的“七样羹”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除夕的习俗资料】相关文章:

除夕的习俗08-31

除夕的习俗11-20

除夕的习俗(精选)07-06

除夕的习俗01-31

除夕习俗作文02-17

除夕守岁习俗09-01

除夕的民间习俗09-02

荐除夕的习俗12-22

除夕的习俗【推荐】11-09

【荐】除夕的习俗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