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

最新纪录片最后的棒棒观后感

时间:2022-11-25 09:16:41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最新纪录片最后的棒棒观后感(通用6篇)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纪录片最后的棒棒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最新纪录片最后的棒棒观后感(通用6篇)

  最新纪录片最后的棒棒观后感 篇1

  虽然说这样的一部纪录片已经上映了有一段时间,人们在记住后又开始淡忘。这是个信息的时代,也许我们用一点点时间来思考这样的问题就会有不太一样的感受!人生的各种阶段,是否也像这样的一群人,渐渐地消失了。

  何苦导演的纪录片《最后的棒棒》火了有段时间了,他导演的电影《最后的棒棒》也公映了,观后感触良多。

  先前我们还只是感慨山城“棒棒”的生存艰难,老黄、老杭、老甘、大石、老金、河南……这些为了生存,在自力巷——这个飞速发展的城市夹缝,在其中疲于奔命的一个个社会底层的人。

  只是,当我们把自己的身份融入到片子中,开始震撼于导演何苦的选择:一名上校军官,敢于自主择业当了“棒棒”。早些年,何苦就已经火了一次,还是因为他自主择业当“棒棒”的事,他进入了公众视野。

  当“棒棒”没有什么,这都是生存路上的选择,活着的人,有梦想,有念想,有盼头,这是对生活起码的尊重,可是反观今天我们很多人,不管是什么样的群体里,我们能否有一天转身,转型时,拿得起一根“棒棒”?

  身在职场,依靠什么安身立命?

  何苦是军人出身,在军队,何苦的选择不是个例。

  去年,部队某单位改革前,好几位领导也都和何苦一样选择了“自主择业”,其中一位是单位有名的“笔杆子”,他也选择自主择业,不同的是,他不仅是“笔杆子”,还从事过部队里的干部工作和兵员工作。自主择业后,他去老家一个比较大的公司操起老本行——人力资源管理。这是转身或者转型成功的案例,毕竟,他确实有实力,有本事,无论是在什么地方,他都能够很好地安身立命。其实想想,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社会是不可能埋有能力、有本事的人。

  职场上,说的比较多的一句话“靠本事立身”,这是在表达一种市场竞争力,对于何苦之前所在的群体里,这种本事之于他们,通俗说来,就是“站着能讲,坐着能写,蹲下来能教!”可是反观今天很多的他们,能有多少人都能做好的?

  一位刚从某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单位领导给交代做一个活动方案。小伙子很聪明,找了一个现成的方案,花了两三天时间改了改,连活动内容都没有安排全,然后就不管了。单位老员工看了方案说,这肯定不行,小伙子很客气地说:“能力水平有限,只能搞成这样了!”一个小小的活动方案都靠抄抄改改,还改不出个水平来,这里的客气话,听起来似乎是一种“你行你上”或者“爱咋咋滴”的语调。

  混在职场里,能力水平不行,经验不足,这不是问题,要是不知道咨询别人,不知道询问别人,也不学习,不上进,活着毫无危机感,这样的生活,几乎是“混吃等死”,在体制内,也许可以混下去,可是如果社会上呢?一个部队里的彭,多年前他是某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国防生,只是他的军旅似乎看透了什么,于是他着手准备考执业资格等级证书。后来改革,他编余了,他选择了转身,再后来,我们也能想象到他的生活,一个拥有两个土木工程类的执业资格证的年轻人,怎么会过得不好呢?

  不管体制内,还是社会上,其实我们身边不缺乏具有危机感的人,他们一边为单位的工作兢兢业业,一边在加班加点为自己“不时之需”。其实我们都清楚,体制内也好,市场也罢,金字塔结构是永远存在的,之所以要给自己拼出一些安身立命的本事,是不想活得低声下气、卑躬屈膝,见惯了一种情况:职场上,一把年纪了,想走出去又没有出去闯的底气,想留下来,又没有留下来的能力,不得不舔着脸去求人。

  熬着日头,生活是否还有梦想?

  活着,总得有个念想。何苦的选择恐怕是这一个样子的:与其“混吃等死”,不如活出个样子。当“棒棒”,不为什么,只是因为心中有梦想,不愿意活成“平平淡淡才是真”。

  纪录片《最后的棒棒》里的那些人,老黄、老甘、老金、大石……哪怕他们一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这并不影响他们对生活的憧憬和梦想,也不影响他们为了梦想不懈努力。

  可是反观今天的体制内,等待、观望、犹豫、徘徊……面的工作只是应付差事,熬下去是为了等等看,遇到事情不敢担当,遇到工作推诿扯皮……如果可以,他们应该希望能每天混着日子,领着工资。体制内的现实也好像已经成就了他们,每天混着日子,工资一分没有少,只是真的是这样的吗?

  经典军旅影视作品《士兵突击》里,剧中角色老马的一句台词:“你现在混日子,小心将来日子混了你。”这句话,应该一直激励着不少奋斗的人。

  军改前的某部队单位,曾有个干部很久前就已经表明转业意向的了,有天,不知道他是遇到什么事情了,在饭桌上骂骂咧咧的发着牢骚,从他的说话中好像部队亏欠了他很多似的。

  其实,一个军队干部,学的那些军队特殊专业,回到地方能做什么呢?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说了这个事情,说的是这种体制内混久了的事情,有人留言说:“老机关”曾经也和你一样充满了激情。很多年过去了,回想这段留言,有些好奇,是什么,让一个年轻的梦想,早早就夭折在每天的日出日落里呢?

  我想,应该是“温水煮青蛙”的感觉,因为会在不知不觉中消磨了一个人的斗志,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求生的最基本能力。在体制内,多多少少都有些“温水煮青蛙”的感觉,所以不管是什么大学毕业后,选择了体制后,日子过得越安逸,就会越来越失去斗志。

  所谓的梦想,其实从来都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也许是在喝酒聊天,也许是在游戏电影,也许是在闲逛游玩中,渐渐的疏远了梦想,疏远了最初的念想,最初生活的憧憬。

  如果转型,还能有什么凭借?

  曾经的上校军官,他选择的是放下军旅的荣耀,放下那些曾经的军功章和奖章,怀揣1300元走进了自力巷,在自力巷53号被拆时,他们在雨夜绵绵中露宿街头……

  我一直在思考,何苦靠什么,才有勇气选择这样转身?起码一个上校军衔正团级的军官,转业了,就算不能安排实职领导岗位,起码也能享受处级干部的待遇。

  直到《最后的棒棒》纪录片公映,《最后的棒棒》电影公映,我们似乎明白了,对于一个有梦想的人来说,“混吃等死”比死还难受,他所选择,凭借的是他心中的梦想,以及军人不屈不挠的精神。

  我们也知道,很多军队干部转业到了地方,受排挤,受孤立的事情还是比较多的,哪怕是领导干部也会有这样的遭遇。今年“粥书记”事件,不就是这样的?

  也曾听一个体制内的朋友说,他们单位有一个副职领导,是个军转。一天天牛气得很,张口闭口就说:“我在部队时……”私下来单位的人都在说:“牛啥牛,牛你还转业了?”

  其实转业也好,转型也罢,体制内,或者体制外,都需要很大的勇气。但是,能不能成功,并不是那一纸命令或者八面玲珑的做人,抑或是关系后台……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有能力的人,从来不会被埋没。职场上,听过领着低薪过日子的人,也听过月薪几万十几万的人,靠什么,只能靠能力,靠拼命。部队转业干部里曾有个搞新闻的,转业没有找关系,也没有后台,仅仅依靠他厚厚的一沓上稿剪贴本,让十几家单位争着要人。也许,厚厚的一沓上稿只是代表过去的成绩,可是,能有这么多成绩的人,能力也不可能差劲!

  那些在体制内嚷嚷地最厉害的人,他们有什么特别出众的成绩吗?也许最出彩的成绩单位打游戏、喝酒、夜店最厉害的?也或者是顶撞上级最突出的?也或者是混日子混得最好的!有没有在单位担负过什么大项活动的组织筹划?有没有在基层锻炼或者管理工作?有没有操作过什么大型文案材料?其实,想想也应该知道,他们除了一身臭毛病,他什么都没有!

  不管是转身或者转型,诚如何苦,或者《最后的棒棒》里面那些最后的“棒棒”,命运或许会一直在捉弄人,但活着和脚下的路需要我们坚持。诚如何苦在日记里写道:“苦难未必是辉煌,经历一定是财富,能救赎的只有自己。”如果转身,我们一样只能靠自己,如果离开,其实大多数的我们都要离开,请给自己一个离开的依靠,比如像何苦一样,一个执着的梦想!

  最新纪录片最后的棒棒观后感 篇2

  改革开放之初,山城重庆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一个特殊的行业——山城棒棒军。爬坡上坎,负重前行的三十多年,数十万棒棒大军不仅挑走了汗水浸泡的年华,也挑走了属于自己的年代。癸巳岁末,几个佝偻背影即将道别正在消逝的行业,一名退役中校扛起一根棒棒开始了自己的追寻——辉煌与尴尬,艰韧和无奈,他们的人生无须评说,他们的故事值得铭记。

  看到开头,导演兼主演之一何苦出厂,一名正团级专业军官,让我产生怀疑,这样的人或许也就在底层体验几天,至多一两个月。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棒棒们的生活渐渐展现在眼前,最后竟眼泪纵横。棒棒的脸上的皱纹里积满了阳光和泥土,他们向我微笑时,我看到空洞的嘴里牙齿所剩无几。他们时常流出浑浊的眼泪,这倒不是因为他们时常悲伤,他们在高兴时甚至是在什么事都没有的平静时刻,也会泪流而出。然后举起和乡间泥路一样粗糙的手指,擦去眼泪,如同掸去身上的稻草。

  如何苦所说,每一个棒棒都有自己的当棒棒的原因。然而他们都是有一个共同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需要钱,需要生活。何苦的师傅,老黄,已经六十多岁了,然而却依旧靠着一根棒棒自力更生。老黄的生活是凄惨的。少年时因为出生成分不好,生活艰难。之后好不容易与一个带有三个小孩的寡妇组成家庭,并有了自己的女儿,却在自己外出挣钱时被人趁虚而入,之后只能将女儿寄养在亲戚家,自己出来靠棒棒挣钱。之后女儿好不容易成家,却有巨额的房贷需要还,老黄只能继续扛起棒棒。看着老黄艰难的生活,即使有病在身,也抱着能省则省的态度坚持不去大医院检查。

  这部片子让我感动不已,不仅是故事中的“老棒棒”们,也有导演这个新生代的“棒棒”。为了拍好这部片子,一名转业的团级军官深入底层生活一年多,一起同吃同住,完完全全成为了一名“棒棒”,并有了自己的外号。在经过一年的生活,将棒棒们真实的生活展现在大家面前。然而,更为让人欣慰的是,他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并带领着这群棒棒过上了更加稳定的生活。

  大寒之后,一定立春。

  最新纪录片最后的棒棒观后感 篇3

  一、影像叙事下的文化表述视角

  《回味“老重庆”山城的文化记忆》一文将棒棒列为山城重庆的文化记忆之一,认为棒棒代表的是一种城市化进程中底层群体的生存状态与生产变迁中的文化记忆,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和一座城的发展轨迹。

  文化记忆以文化体系为主体,将产生的情感与心灵体验作为代际共享的集体记忆。很大程度上它是隐喻性、象征性的存在。特别是由于影像自身的特质,使得借助影像叙事建构文化记忆更是混杂着认知方面的情感性与局限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等成分。

  《最后的棒棒》作为独立纪录片,虽然相对于体制内纪录片有了更少的框架限制和更大的发挥空间,但对于文化记忆的建构仍无法逃脱视野和方法的桎梏。

  二、他者窥视中的文化尘埃

  《最后的棒棒》中,导演何苦化身一名棒棒走入“他者”的世界,窥视棒棒群体的酸甜苦辣。

  拍摄纪录片同样面临“进去”与“出来”的问题,导演何苦接受采访时谈到:“与多位棒棒进行了解释和介绍,但大多数棒棒们对于拍摄纪录片持排斥态度,因此选择了拜友好的老黄为师傅的方式开始了纪录片的拍摄。”

  导演由此才走入了棒棒的世界,同时自身也多了一个身份——棒棒。但是导演仅仅只是“多”了一个身份而已,其原有的身份或身份观念并未从他身上剥离,正团级转业干部、市民、知识分子等文化符号根深蒂固的贴在他的身上。一方面是作为棒棒何苦,一方是棒棒之外的拍摄者何苦,形成两极化的叙事冲突。

  纵览纪录片,导演何苦的身份观念在影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始终以“他者”的身份在向大众讲述着棒棒们的故事。以城市文化为核心的叙事、现实主义的主题设置、悲喜交融的风格展现、身体与暴力的被观赏,刻画着棒棒生活中制度壁垒的逃避和吊诡再现、经济困境的直白冲撞、社会资本再现的固化和异化、社会体验的被剥夺感的形象,实现着自己展现底层人民生活不易的“影片理想”。

  这种“远方轶事”的影片拍摄已延续了很长时间,以“他者”的视角记录拍摄对象的生活,向除拍摄对象以外的“他者”讲述拍摄对象的故事,从而实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种影像所记录的文化记忆都是他者窥探中的文化尘埃。

  三、影像赋权下的文化重构

  纪录片是参与式传播的一种具体操作方式,参与式传播作为发展传播学新的范式,其最大的特点即是具有强烈的赋权性,赋权的中心是为弱者增权加能。

  在影片中,我们会发现在影像之下,老黄等弱势群体获得了一定的权利,在摄像机的监视之下,老黄久久没有办下来的房产证迅速顺利的办了下来,并且由专人送到老黄城里的居住地等等。然而按惯例来说,这些事情在现实社会中发生率并不高,正是摄像机的力量,将棒棒所处的现实社会变得“美好”了那么一点。

  在关于“农民工转型”这一重大话题上,影片是以导演的“能力”为棒棒们提供了一个建筑工地的工作,不费余力的完成了这种转型,轻松的回答了这一重大话题,为棒棒们的棒棒生活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但禁不住要问的是,影像对于现实社会的重构是否有点过了呢?

  柏格森认为“记忆的进程完全就是记忆逐步被物质化的进程”,这种物质化的过程表现在媒介自身的特性不断加诸于记忆并成为记忆一个部分之中。这也意味着,媒介本身的物态特性不仅影响且参与到拍摄的过程中,并进而成为整体记忆的一部分。

  当我们立足现在去回溯关于一个逝去事物或人的记忆时,记忆的媒介框架总是会伴随着这些记忆产生。纪录片也是一样,纪录片无法做到对拍摄内容的毫不打扰,影像赋权记录下的文化记忆就好像倒映在水面的影像,似乎可以反映出真实的模糊样子,但却不能说是完全准确而真实的,只能是部分的、个别时候还表现出扭曲和不确定的镜像。

  最新纪录片最后的棒棒观后感 篇4

  下午,妈妈带我看了一部纪录片,名字叫做《最后的棒棒》。

  《最后的棒棒》主要讲述的是一群年过六旬的老人,为了养家糊口而远离家乡来到重庆打工。因为他们没有学历,很多行业都嫌弃这些老人做事效率低下,不愿意聘请他们,所以他们只能去给别人搬运货物,做着最辛苦的挑夫工作,在当地就被亲切地称为“棒棒”。

  “棒棒”们每天赚得很少,一个单才几块到十块不等,运气很好的那天挣得最多的也就30来块钱,一年都只能赚四千多块钱。他们的生活过得特别艰苦,住着破烂的房子、吃着最便宜的馒头和青菜,鸡蛋算是最好的食物了。房子里破烂不堪,蟑螂、老鼠明目张胆地爬,每次买的菜不高高挂起就会被老鼠给吃掉。过年了,其他行业的劳动者都回去了,只有“棒棒”们没有回家仍在孤零零的大街上等顾客……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才知道,原来还有人过着这么辛苦贫穷的生活,本应安享晚年,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却还要离家做这么辛苦的工作,靠着微薄的收入来养家糊口。

  我体会到,学历在当今这个现社会的重要性。现在很多工地上都有机器设备可以代替部分人力,没学历,不会操纵这些设备,别人都不会雇佣你来工作。我现在的学习条件这么好,应该努力学习,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最新纪录片最后的棒棒观后感 篇5

  “棒棒”这一个词一说出来,可能很多人都一脸茫然,因为对于习惯了机械化与智能化的现代人来说,那些“棒棒”们似乎离我们的生活有些遥远,所以即便大家不明白这一个词语的涵义,似乎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因为我们不常见到,因为我们不必理解,所以我们没有必要知道,没有必要在意,这样真的是对的吗?

  不,我不认为这是对的,因为在我看来,了解“棒棒”这一个群体就是了解一段历史,了解“棒棒”这一职业就是了解一种文化,解决“棒棒”这一难题就是解决一种贫穷,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去探讨一下“棒棒”这一神秘群体,去深入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活。

  一说到“棒棒”这个词,那我们就不得不提重“庆棒棒”这一个称号,而一说到重庆的棒棒,人们就会立马明白,那些所谓的“棒棒”就是指靠一根棒子生存的人。在那些没有机械帮忙的情况下,这些伟大的棒棒们就靠一根棒子,靠一双肩膀,靠一身蛮力,靠一腔热血去走街串巷,爬坡上坎,充当人们生活中的运输工具。

  不过叫人觉得可悲,令人觉得遗憾的是,在这些国际化的大都市之中,不管这些棒棒们有多么努力,他们都赚不到什么利润,甚至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更加不堪的是,对那些大部分都没有资源,没有人脉的棒棒们来说,有时候甚至好几天都开不了业,赚不了钱,所以他们只能蜗居在街头晃悠着,祈祷运气眷顾自己,他们只能蜷缩在暗无天日的自力巷里面,祈祷着这个家不要被拆迁,这个月的房租不要被催促。

  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棒棒”,他们卑微不堪,他们辛苦万分,他们辛酸不已,可是就算是这样,好运也没有眷顾他们。因为生活在杂乱不堪的地方,所以他们经常会遇到扒手,遭遇抢劫,饱受病痛,忍受孤苦,日子没有一点点盼头,生活没有一点点希望,让人莫名觉得心酸,觉得可悲,觉得心疼,觉得哑言,觉得鼻酸。

  事实上,从古至今我们都推崇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们也一直说劳动人民是最伟大的,最勤劳的,可是为何这些所谓的劳动人民,今天的这些“棒棒”们会生活的这样苦楚,这样不堪呢?而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我我们是否应该做些什么去帮助他们,社会是否应该做些什么去支援他们,国家是否应该做些什么去容纳他们呢?

  当然了,除了整个社会环境之外,事实上,棒棒们也需要做出一些改变了,我们要知道,这个社会需要的是“棒棒精神”,而不是所谓单纯的人工苦力了,所以“棒棒”们必须看清趋势,认清现实,努力去寻找新的出路,新的机遇,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脱离困境,活的更好!

  最新纪录片最后的棒棒观后感 篇6

  在微博上看到有人在介绍这一部纪录片,本身自己就是纪录片爱好者,于是就记下了片名。在上周五下班回家之后,找到了这部纪录片,毫不夸张的说13集没有按暂停键,一口气看完了。这种基于现实生活而来的纪录片,反应的是最真实的生活,站在导演的角度你会看到很多,站在自己的角度同样你会看到很多。

  纪录片描述的是一个正团级的退伍军官拜师棒棒,从此走进一个名叫自力巷53号的地方,跟着一群基层劳动人民一起一整年的生活、工作经历。根据不同人物的经历与发展,描述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进而对生活对生存做了阐述,能够看到导演想要深入表达的那层东西,能够看到那种内心深处的.挣扎与呐喊。

  老黄:

  老实巴交的一个人,一辈子辛勤劳动为儿女,自己省吃俭用积极乐观。但正是如他所说:好人没有好报。他的出身,由于他父亲的缘故(特殊年代成分划分为了地主)使他从小开始就生活在一个不公平的环境中,处处被排挤和打压。剧中并没有用镜头来让老黄自己进行讲述,是以动画的形式来表达他童年的这段经历,能够让人直观的看到那个年代的疯狂曲折,仿佛你也能亲身感受到老黄从小的那种经历。也就是这样的一段经历,他娶不了老婆,去到了一个养不活孩子的寡妇家庭中结合生下了一个女儿。没有手续,没有证明,就这样的一段婚姻(甚至不能叫做婚姻)。为了养活家里孩子,他不得不出门打工,最后迎来的是另一个男人在这个家庭的合法入主,他只能带着小小的女儿另谋出路。人生啊,是非曲折,艰难困苦。是要有多么大的勇气才能面对这样的一个现实?女儿寄养在亲戚家后,他出来,这一次,做了棒棒。不曾想,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在这二十多年中,他本分老实,就活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住在那狭小拥挤的阁楼间,劳动在那片固定的场所。出门在外,家里很多事情不能操心,自己在老家的事情很多办不妥当。正如他所说:修公路集资扣钱,他没跑掉。但自来水入户,就没了他的份。一个房屋的产权证,来来回回折腾了很久。这一次如此顺利办下来,我想跟这部片子的拍摄有很大的的直接关系吧。

  片中的老黄也有幸福的一面,女儿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儿子,还买下了一套大房子。女婿也很是孝顺,能够在他生病的时候奔波千里回来,半夜出门找治病偏方。我想老黄是幸福的,为了减轻女儿女婿的压力,帮助他们还清房款。也是基于对这种幸福的直接渴望,他推迟了放下棒棒的时间,想着想靠力气多挣几年钱缓解女儿房款压力,没曾想还没达到目标就患病。那种心酸那种挣扎,是对生活的向往,是对命运的不甘。在生病之后,因为怕花钱,只是去小诊所看看,买点便宜的药品,这是跟大多数的人一样的选择。在按摩院,先免费再收费的套路我想真的伤了他的心,颤颤巍巍掏出来裹了里三层外三层的钱是血汗钱,是正直诚信。他们在自力巷被拆迁之后流落街头,老黄身体不适,最后快要晕倒,仍旧喊着不去医院,死也要在外面。是啊,这样的劳动人民对于现在的医院是多么的恐惧,对于医院里的花销是多么的担忧。一治病,可能整个家业就没有了。可是环境就是这样,没有办法,从来都是人去适应环境,没有环境会反过来适应人。

  人啊,总是受尽苦难却依旧向往生活!希望老黄越来越好早日康复,希望以后好人不要在没有好报,希望他能够过上幸福完满的晚年生活。

  老甘:

  老甘说的话我有一句记得最清楚:他说只剩下百十来块钱了,但是人是饿不死的,人是活的。这是在多么艰难的情况下,依旧能够有这样的自信,活着就是要怀着希望。对于他这样生活艰难,但仍旧对未来充满希望,也许就是在黑暗中仍然对光明充满渴望的真实描述吧。他也是求变的代表,剧中煮猪肉没办法用电饭煲,最后他用了热水棒,依然成功达到了目标,这就是一种求变吧。再怎么样的一个人,无论在怎么样的环境,为了生存和生活,我想都会做出这样那样的改变,也许这是生存的本质。正如他拒绝了他认为工资低,任务重的工作,最后又不得不妥协,继续这份工作,人总是需要生存的。

  我们能清楚的看到他和老金之间的那种关系,也许斤斤计较,也许反复无常。没有办法,有时候生活的艰辛确实会造成这样那样的矛盾,毕竟没有人想跟自己的朋友闹翻,没有人想失去自己的朋友。生活啊,生活,总是那么缥缈又那么现实,每个人都不得不或者不得已向生活低头。但是在老甘条件稍好的时候,依旧迎回了老金,这个住在天桥下的人。也许老甘心里知道,没有家 ,没有窝,这就是流浪了吧。流浪跟家,也许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起码住在家里,温暖总是要多一些!

  老甘喜欢看刘三姐,看白娘子,看西游记。这些老一辈人最爱的电视剧,是他的精神追求,是他不能放弃的精神食粮,即使这些粮食吃了一遍又一遍,嚼了一次又一次,却依然能够抵挡最原始的饥饿。老甘的希望是存够一万块回老家大摆宴席给自己过生日,还希望能够娶上一个老婆,还希望自己能够在六十岁之后做一门生意,甚至预备好了很多了零钱,以免到时候求之于别人。钱是没有存够,老婆也没娶上。生日宴席是办不了了,也许这就是他想象的他人生中最出彩的一天,但是这一天并没有如愿到来,也许他心里真的会很失落,甚至比娶不上老婆更失落吧。

  我不知道算命师父的六十岁转运能够代表什么,但是这是老甘的一个精神寄托,是他对命运的妥协与认知,是这个世界给他的最合理答案。孤苦伶仃,漂泊在外,老甘这样的人生不免有些凄苦。片中他回了一次老家,破败,沧桑,没有生机。也许人总是会落叶归根的吧,希望老甘能够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实现自己的愿望,祝福水中。

【最新纪录片最后的棒棒观后感】相关文章: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07-18

纪录片《书迷》观后感04-26

纪录片海洋 观后感06-11

纪录片故宫的观后感06-13

海洋 纪录片 观后感06-14

纪录片 家园 观后感06-17

纪录片家园观后感06-09

极地纪录片观后感09-17

镜子的纪录片观后感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