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英镑观后感9篇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百万英镑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百万英镑观后感1
我看了一部《百万英镑》电影,它讲述的是两名英国人打赌,在英国一张百万钞票是不是万能的?
事实证明在当时的英国,有了百万英镑就能在英国人中受到盲目崇拜,阿谀奉承。并且我看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样一个强烈比较。亨利·亚当斯刚来到英国,由于别人看到他衣着不整,吃顿饭都受人耻笑,可当他拿出那张一百万英镑支票时,店主立马从瞧不起变成恭敬;在亨利·亚当斯定制衣服也是如此,从遭受鄙视到恭敬。从中,我能够看到当时的英国人盲目的拜金主义思想,有了钱就是最好,就是富翁,就要崇拜。之后亨利·亚当斯在住宿里丢了那张支票,舆论与媒体迅速炒作,买股票都是看亨利·亚当斯买的人迅速恼火,发现他是一个骗子,但之后找到了,人们迅速又投来尊敬的眼神,一个老太婆在亨利·亚当斯丢支票后,高呼:“你这个大骗子,毁了我的一生!”找到支票后,却又叫:“上帝会保佑你的!”我又看出20世纪英国人过于注重钱,而不注重一个人的品质,这令我十分吃惊,我不仅仅感受到英国当时不良好的社会风气,还为那时候穷人可怜。
相比,当时的中国还处于沦陷,根本谈不上金钱,也就是上海香港富裕城市稍微有钱。伦敦的风气和中国的富裕城市的风气极其相似,有钱就是最好,就得崇拜。可为什么呢?难道就因为有钱?而失去人的良好品格?生活中,钱不是万能的,为什么两国对钱的看法如此相同。我认为,钱虽然能够买来暂时在物质上的完美,但却永远买不来友谊等其他东西,俗话说得好,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陰,时间和金钱一样多,可时间比金钱重要多了。当时两国人民的贫富相差观应当差不多。钱象征着地位,道德素养象征一个人的真正内涵,两者比较明显道德素养更重要,但为什么被人们看反了呢?因为人们看到了钱的好处,没看到道德素养的好处,人们看到了钱能够带来物质上的享受,道德素养却什么也没有。事实相反,道德素养在无形当中会帮忙你成为一个好人,你会为社会做贡献,钱只会让你为了钱而生活,让你一味的钻到钱眼里,没有半点好处。我们不应当是这样,我们要让自身道德素养提升,品质好了后,自然而然也能赚到钱,不是一举两得吗?
看了这部电影,我真正体会到钱在有些人里是多么重要,而在有些人里却不值得一提,造成这样的原因,就是我刚才说的。我在生活中,不为赚钱而赚钱,要先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学会做人,才去学其它的。如果一个人连这点都不学好,还能走正业吗?我长大后,要让自我的素养水平越来越好,努力做一个好人!
百万英镑观后感2
《百万英镑》改编自马克·吐温的小说,故事本身倒是不用担心质量不够,很幽默风趣的喜剧片,该赞扬的都赞扬了,该讽刺的也全都没落下,最后的结局是团团圆圆热热闹闹,大家各取所需了。你别说,这有钱人有时候的确是闲得没事儿干哈,用这个来打赌,真给是吃饱了撑的无聊到一定程度才能想的出来的娱乐方式。
英国还真是一个名声、信誉至上的国家,对待一个绅士在很多地方是很宽容的。在付款赊账方面,看过的一些片子里对待大学生还可以有很长的赊账期呢,当然那时能上得起牛津剑桥的怎么也给是个中产阶级有点儿身份地位的,要不怎么《法国中尉的女人》里查尔斯只在听到合约里“自我放弃绅士权利”那条显得尤为激动呢,名声坏了这个人一辈子就完了。不过不管怎么说,赊账到电影里这个地步恐怕也是戏剧上极大值的处理了。
在马克吐温生活的那个年代并没有“福利国家”的概念,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是很大的,我们能从饭店老板惊讶的表情看得出来,我们能从裁缝店服务员的眼泪中看出来。他们肯牺牲他们的利润来讨好那所谓的“百万富翁”。这是为什么?难道他们并不在乎这些利润吗?他们当然在乎。如果亨利以一个穷人的身份走进这两家店。即在他并没有得到那张支票的情况下,我相信他一定会被老板们毫不犹豫地赶出店外。但在他拿出这张百万英镑的支票后一切都变了,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常说“多个朋友,多条路”也许这是其中一个原因,谁没有困难的时候,总得给自己留条后路。然而,当亨利是“百万富翁”的消息登报之后,原因就绝不是给自己留条后路这么简单。他们可以借亨利之名来为自己赚取利益,这也许就是他能免费的过着高品质生活的原因。也确实有人拿着他的名字去用了。
丘吉尔在铁幕演说中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本用来形容国家之间的关系,但我觉得把它用在这里也未尝不可。
结局无疑是温和的,不知为何我的脑中突然有了这一奇怪的想法,如果将《百万英镑》以鲁迅先生的风格呈现出来,我想结局一定是悲惨的吧。必定是血淋淋的。但电影中的这个结局(原著中的结局)却更能激起人们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这一张支票,两兄弟口中的“废纸”照出了社会丑恶的一部分,也照出人性中美好的部分,我想还是称其为“镜子”吧。“照妖镜”反而不适合它。
百万英镑观后感3
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东西,只要那么一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的变成尊贵的,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这就是马克吐温笔下《百万英镑》的真实写照。
《百万英镑》描述了一个流落伦敦的美国人亨利·亚当,他遇上两名打赌的伦敦亿万富翁,从而得么一张百万英镑的支票。亨利饥肠辘辘,去了一家饭店,老板见他像个穷光蛋,打发他到角落里,侍者也觉得他没钱付,当他结账时,所有人都惊呆了,支票却是一百万!于是他被当成了一个行为古怪的百万富翁,不仅吃饭免了单,临走时老板还对他两次90度的
鞠躬!
由于衣衫破旧,他准备做一套衣服,在服装店内,营业员将他一个推给另一个,最后被推到了成衣间。小店员极为势利,给他一件很不合身的衣服打发他,结账前还讽刺他一番。当亨利拿出百万英镑时,小店员竟哭了起来!老板知道后,为亨利免单量身订做了48套一年四季在各种场合穿着的衣服!
马克·吐温着重揭露了当时社会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钱!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非常可笑的是,当一名开玩笑的英国贵族将支票藏起来后,股市大跌,人们开始怀疑亨利是否有支票,众人都来拆他的台。一个贵族骂了亨利,衣服也被收走,可是,当支票又重新回到亨利的手中时,那位贵族马上又笑逐颜开说:上帝保佑您1衣服又原封不动送了回来。其实这种现象在我们现实社会中又何尝没有,有的情节比这种说话变卦、态度变卦更加严重!一些医生为了钱,可以为病人做不必要的检查,给病人吃不必要的药,把假的弄得比真的还认真!在这种丧失医德、人性的医生眼里,金钱比生命更可贵!这种行为不知比《百万英镑》中的现象要恶劣多少倍!最近看到一则新闻,中考优秀生被冒名顶替,由于顶替人的父亲有钱,便可以使自己的子女冒名顶替别人,不仅分数顶替,姓名、身份、户口&&全部被替代了。受害者十余年沦落为黑户在外打工,因为是黑户备受欺凌,另一个却能受教育、拿工资&&十余年后再查此事,法庭上除冒名者外,共九个被告:母校、班主任、教育局、公安局等等,也就是说,冒名者父亲的金钱驱使他们干出了这种违纪、违法、有愧于良心和道德的事来! 不管如何爱钱,不要丢掉做人最基本的诚实的本性;不管怎样爱钱,不要抛弃道德、良知;不管怎样爱钱,不要伤害别人;不管怎样爱钱,必须通过正当途径来获得!
百万英镑观后感4
在本学期放的几部外国名著电影中,令我影响最深的是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19世纪初金钱主义盛行的英国,一对兄弟打赌一个人收到天上掉下的一百英镑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哥哥说他生活不会有任何改变,别人会怀疑钱是否是自己的,而弟弟则相信他的生活会过得很好。这时,他们看见了合适的人选,也就是故事的男主人公——从美国来的迷了路的一个贫穷却诚实的人。在他们出去度假的三十天内。人们因为他具有百万英镑的支票而想尽一切方法拉拢他讨好她,免费吃饭、免费买衣服、免费住宿。他的社会地位因此得到了很大提高。最终,他获得了三万镑的银行利息和一段美好的婚姻,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不管是从情节还是艺术手法来说,这部电影都是一部很棒的佳作。
这部作品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让情节尤其的生动引起读者的兴趣。首先是在支票的设置上,天上掉下一百万英镑这在当时是多么疯狂而又遥不可及的事情,而这却是两个富商兄弟打的赌,未免太不可思议,太夸张了。然后是人物前后反差的夸张。在得知他有百万英镑之前和之后人们对主人公的态度的反差也极其的大。从冷漠到殷勤的三百六十度的大转弯的夸张表情也是令人啼笑皆非。
这部作品最明显的艺术手法是对比。男主拿到支票后先去了餐馆用餐。在得知他有百万钞票之前,他们对他吃如此多的饭感到鄙视并怀疑他是否有能力支付得起账单。但是,在得知他有百万英镑之后,餐厅的老板和服务员不仅免了他的单,还热情的给他上了餐厅的招牌菜。
然后男主又去了裁缝店。一开始的店主把他随便搪塞到卖的最掉价的衣服堆里。但是得知他的支票后,又殷勤的免费为他定制各种高贵的礼服和西装。同时,还推荐他免费入住宾馆,享受高级的贵族般的待遇。最后,其余人跟着他买一样的股票,在得知他的支票可能是不能兑现之后,大伙纷纷抛售股票并找他算账,当得知这是他人的谣言之后,大伙又热情的对待他。前后反差之大,有目共睹。当然,这部作品也极其的有冷幽默和反讽的意味。英国各个阶层殷勤的对待富人,漠视穷人的各种行为十分的滑稽搞笑,十分生动形象的表现出在资产阶级统治下英国金钱至上的扭曲的人生价值观念,更加借机讽刺批判了英国的拜金主义,表达了作者对资产阶级黑暗统治剥削穷人的强烈不满。
这样一部具有教育讽刺意义的作品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在拜金主义风气盛行的社会下,作为时代新军的我们一定要树立端正的金钱观、人生观、价值观。评价一个人不是依据身份金钱地位,而是他为人处世的人品。这也日益显示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在道德教育的优势和资本主义不平等和剥削的弱势。
百万英镑观后感5
我看了部《百万英镑》电影,它讲述的是两名英国人打赌,在英国张百万钞票是不是万能的?
事实证明在当时的英国,有了百万英镑就能在英国人中受到盲目崇拜,阿谀奉承。而且我看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样个强烈对比。亨利·亚当斯刚来到英国,由于别人看到他衣着不整,吃顿饭都受人耻笑,可当他拿出那张百万英镑支票时,店主立马从瞧不起变成恭敬;在亨利·亚当斯定制衣服也是如此,从遭受鄙视到恭敬。从中,我可以看到当时的英国人盲目的拜金主义思想,有了钱就是最好,就是富翁,就要崇拜。之后亨利·亚当斯在住宿里丢了那张支票,舆论与媒体迅速炒作,买股票都是看亨利·亚当斯买的人迅速恼火,发现他是个骗子,但后来找到了,人们迅速又投来尊敬的眼神,个老太婆在亨利·亚当斯丢支票后,高呼:“你这个大骗子,毁了我的生!”找到支票后,却又叫:“上帝会保佑你的!”我又看出20世纪英国人过于注重钱,而不注重个人的品质,这令我十分吃惊,我不仅感受到英国当时不良好的社会风气,还为那时候穷人可怜。
相比,当时的中国还处于沦陷,根本谈不上金钱,也就是上海香港富裕城市稍微有钱。伦敦的风气和中国的富裕城市的风气极其相似,有钱就是最好,就得崇拜。可为什么呢?难道就因为有钱?而失去人的良好品格?生活中,钱不是万能的,为什么两国对钱的看法如此相同。我认为,钱虽然可以买来暂时在物质上的美好,但却永远买不来友谊等其他东西,俗话说得好,寸光陰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陰,时间和金钱样多,可时间比金钱重要多了。当时两国人民的贫富相差观应该差不多。钱象征着地位,道德素养象征个人的真正内涵,两者比较明显道德素养更重要,但为什么被人们看反了呢?因为人们看到了钱的好处,没看到道德素养的好处,人们看到了钱可以带来物质上的享受,道德素养却什么也没有。事实相反,道德素养在无形当中会帮助你成为个好人,你会为社会做贡献,钱只会让你为了钱而生活,让你味的钻到钱眼里,没有半点好处。我们不应该是这样,我们要让自身道德素养提升,品质好了后,自然而然也能赚到钱,不是举两得吗?
看了这部电影,我真正体会到钱在有些人里是多么重要,而在有些人里却不值得提,造成这样的原因,就是我刚才说的。我在生活中,不为赚钱而赚钱,要先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学会做人,才去学其它的。如果个人连这点都不学好,还能走正业吗?我长大后,要让自己的'素养水平越来越好,努力做个好人!
百万英镑观后感6
很久之前就听说过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这一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品,但一向没有时间阅读它,今日有幸在课堂上观看了这部电影,感慨良多。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美国人亨利亚当斯因为一次意外变得身无分文,穷困潦倒,但却因为偶然的机遇,从一对富翁兄弟那里得到了一张价值百万英镑的支票,当“拥有”一张百万支票后,人们的态度和他的生活也所以发生了改变:不花一分钱白吃白喝,还有无数人百般讨好他,但当之后人们开始怀疑这张支票的真实存在时,以往的绅士淑女们便纷纷要与他划清界限,直到最终,一个月的期限到了,虚荣与光环褪去之后,亚当斯并非一无所有,反而得到了一份真挚的感情,这份感情,比任何支票的分量都重。
看完这部电影后,人们对金钱的狂热和崇拜使我震惊。电影中的人物不管是员工老板还是贵族富翁,他们的夸张表现都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思想泛滥的典型行为。这张百万支票在人们面前表现出了一种支配其命运的神秘属性,在这种商品经济关系下,经济过程不是人支配物,而是恰恰相反,成了物支配人,多么讽刺与可笑!
在影片中那样的资本主义世界里,金钱至上的观念表现得十分淋漓尽致,人们不会问亚当斯那巨额财产从哪里来,更不会怀疑他的财产是否是经过正当途径得来,有的只是赞美和结巴,在货币拜物教的充斥下,人们都显得麻木不仁,他们太过强调金钱的重要性,以至于变得唯利是图,人情冷漠,尔虞我诈,物欲横流。
一个身无分文,受人歧视的穷光蛋因为有了一张百万英镑的支票,被当做了百万富翁,于是身价倍增,大受欢迎,这看似简单的故事其实蕴含着大道理,也在不断拷问着我们:金钱是万能的吗?在我看来,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金钱万能论是人们对金钱极度崇拜的一种变态心理,这种心理使得人们丧失了自由,成为了金钱的仆从和奴隶,能够说金钱支配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
金钱对于我们来说当然需要,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我们能够喜爱它,但却不能崇拜它,因为对它的崇拜会将许多完美和真实无情忽略甚至抹杀,要明白这个世界上除了金钱,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东西,比如感情,诚恳,正直等等。影片在揭穿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面容和黑暗统治的同时,也为我们保留了一点完美:亚当斯与贝西亚的完美感情。在亚当斯最困难的时候,贝西亚没有抛弃他,一个月如期而至,亚当斯把支票交给最初打赌的两兄弟,在那两人感慨金钱万能时,贝西亚反驳说她是因为爱亚当斯这个人,即使他没钱也愿意和他在一齐,这些真挚的感情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事物,也是马克吐温的这部小说在幽默的背后想要告诉我们的人生真谛。
百万英镑观后感7
一张极其普通的纸,只因几个数字和印章,竟然产生了如此大的魔力。它不仅让一个一文不名的穷小子过上了好日子,还在股市中呼风唤雨。一张百万英镑分文未变,所有的一切却因之而变。
作为影片的主角,亨利无疑是幸运的,我总觉得他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被动的出现。当主动申请救助被拒绝后,他被动的接受了那一百万英镑;当主动选择衣物后,他又被动的接受了一大堆衣服;当主动向小姐解释无用后,他又被动向大众解释这一切。
通过影片处处强烈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所有人在看到那百万英镑支票之后那惊讶的眼神和极度谄媚的嘴脸。没错,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先是以貌取人,然而最终极的,却是以“钱”取人。
货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它的本质还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使一切东西都有了一个统一的兑换标准,它貌似使什么都商品化,于是,拜金主义盛行。然而,当人们发现商品货币的流通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时,信用货币出现了。它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对于货币的依赖。百万英镑,便是这样一种信用货币。货币是有支付功能的,但它的面值太大,大到亨利在日常生活中花销的远远小于这个面值,于是,所有人都愿意让他欠着,因为有了“信用”。
得知他投资“好希望”。所有人也都跟风而去,一个虚名,让这支股票飚红。当得知他没有百万英镑后,一切的阿谀奉承消失了,他失去了“信用”,要他来还债的络绎不绝,股票狂跌。即使他想使用自己真正的信用,告诉大家不要恐慌,但在没有基于支票的基础上,终是一场空。所以,当百万英镑重现时,一切似乎就又都回到了正轨,“好希望”再度获得希望。
记得一位老师曾经讲过,金融业本是依托着经济发展的,然而现在往往是本末倒置。在股市里,亨利一分未投,竟获得了三万英镑的利润,而那个让亨利挂名的金矿老板,在真正投资的金矿上面亏得一塌糊涂,却只用借助一个头衔,就得以扭转乾坤。即使金矿没有挖出金子,公司并没有雄厚的实力依托,但支票就是金子,从此飞黄腾达。
影片的结尾无疑是美好的,亨利收获的爱情无疑是动人的。在对社会现实的极度讽刺之后,它也为资本主义社会保留了一丝希望,毕竟,还有真情是用钱买不到的,某些时候,它甚至阻碍了感情的交流。我一直认为钱不是万恶之源,对金钱的占有欲才是万恶之源。钱不是万能的,只希望在这个物欲膨胀的世界里,百万英镑能给更多的人以警示,以启发……
百万英镑观后感8
支票是万能的吗?——观《百万英镑》有感
很久之前就听说过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这一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品,但一直没有时间阅读它,今天有幸在课堂上观看了这部电影,感慨良多。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美国人亨利·亚当斯因为一次意外变得身无分文,穷困潦倒,但却因为偶然的机遇,从一对富翁兄弟那里得到了一张价值百万英镑的支票,当“拥有”一张百万支票后,人们的态度和他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改变:不花一分钱 白吃白喝,还有无数人百般讨好他,但当后来人们开始怀疑这张支票的真实存在时,曾经的绅士淑女们便纷纷要与他划清界限,直到最后,一个月的期限到了,虚荣与光环褪去之后,亚当斯并非一无所有,反而得到了一份真挚的爱情,这份爱情,比任何支票的分量都重。
看完这部电影后,人们对金钱的狂热和崇拜使我震惊。电影中的人物不管是员工老板还是贵族富翁,他们的夸张表现都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思想泛滥的典型行为。这张百万支票在人们面前表现出了一种支配其命运的神秘属性,在这种商品经济关系下,经济过程不是人支配物,而是恰恰相反,成了物支配人,多么讽刺与可笑!
在影片中那样的资本主义世界里,金钱至上的观念表现得十分淋漓尽致,人们不会问亚当斯那巨额财产从哪里来,更不会怀疑他的财产是否是通过正当途径得来,有的只是赞美和结巴,在货币拜物教的充斥下,人们都显得麻木不仁,他们太过强调金钱的重要性,以至于变得唯利是图,人情冷漠,尔虞我诈,物欲横流。
一个身无分文,受人歧视的穷光蛋因为有了一张百万英镑的支票,被当做了百万富翁,于是身价倍增,大受欢迎,这看似简单的故事其实蕴含着大道理,也在不断拷问着我们:金钱是万能的吗?在我看来,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金钱万能论是人们对金钱极度崇拜的一种变态心理,这种心理使得人们丧失了自由,成为了金钱的仆从和奴隶,可以说金钱支配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
金钱对于我们来说当然需要,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我们可以喜爱它,但却不能崇拜它,因为对它的崇拜会将许多美好和真实无情忽略甚至抹杀,要知道这个世界上除了金钱,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东西,比如爱情,诚恳,正直等等。影片在揭穿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面容和黑暗统治的同时,也为我们保留了一点美好:亚当斯与贝西亚的美好爱情。在亚当斯最困难的时候,贝西亚没有抛弃他,一个月如期而至,亚当斯把支票交给最初打赌的两兄弟,在那两人感慨金钱万能时,贝西亚反驳说她是因为爱亚当斯这个人,即使他没钱也愿意和他在一起,这些真挚的感情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事物,也是马克吐温的这部小说在幽默的背后想要告诉我们的人生真谛。
百万英镑观后感9
这次,我看了一部《百万镑》电影,它讲述的是两名英国人打赌,在英国一张百万钞票是不是万能的?
事实证明在当时的英国,有了百万英镑就能在英国人中受到盲目崇拜,阿谀奉承。而且我看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样一个强烈对比。亨利.亚当斯刚来到英国,由于别人看到他衣着不整,吃顿饭都受人耻笑,可当他拿出那张一百万英镑支票时,店主立马从瞧不起变成恭敬;在亨利.亚当斯定制衣服也是如此,从遭受鄙视到恭敬。从中,我可以看到当时的英国人盲目的拜金主义思想,有了钱就是最好,就是富翁,就要崇拜。之后亨利.亚当斯在住宿里丢了那张支票,舆论与媒体迅速炒作,买股票都是看亨利.亚当斯买的人迅速恼火,发现他是一个骗子,但后来找到了,人们迅速又投来尊敬的眼神,一个老太婆在亨利.亚当斯丢支票后,高呼:"你这个大骗子,毁了我的一生!"找到支票后,却又叫:"上帝会保佑你的!"我又看出20世纪英国人过于注重钱,而不注重一个人的品质,这令我十分吃惊,我不仅感受到英国当时不良好的社会风气,还为那时候穷人可怜。
相比,当时的中国还处于沦陷,根本谈不上金钱,也就是上海香港富裕城市稍微有钱。伦敦的风气和中国的富裕城市的风气极其相似,有钱就是最好,就得崇拜。可为什么呢?难道就因为有钱?而失去人的良好品格?生活中,钱不是万能的,为什么两国对钱的看法如此相同。我认为,钱虽然可以买来暂时在物质上的美好,但却永远买不来友谊等其他东西,俗话说得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和金钱一样多,可时间比金钱重要多了。当时两国人民的贫富相差观应该差不多。钱象征着地位,道德素养象征一个人的真正内涵,两者比较明显道德素养更重要,但为什么被人们看反了呢?因为人们看到了钱的好处,没看到道德素养的好处,人们看到了钱可以带来物质上的享受,道德素养却什么也没有。事实相反,道德素养在无形当中会帮助你成为一个好人,你会为社会做贡献,钱只会让你为了钱而生活,让你一味的钻到钱眼里,没有半点好处。我们不应该是这样,我们要让自身道德素养提升,品质好了后,自然而然也能赚到钱,不是一举两得吗?
看了这部电影,我真正体会到钱在有些人里是多么重要,而在有些人里却不值得一提,造成这样的原因,就是我刚才说的。我在生活中,不为赚钱而赚钱,要先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学会做人,才去学其它的。如果一个人连这点都不学好,还能走正业吗?我长大后,要让自己的素养水平越来越好,努力做一个好人!
【百万英镑观后感】相关文章:
百万英镑观后感04-25
《百万英镑》观后感02-19
百万英镑观后感08-30
《百万英镑》观后感11-04
《百万英镑》电影观后感10-08
关于百万英镑的英文观后感10-08
百万英镑观后感5篇08-05
电影《百万英镑》观后感500字07-11
《百万英镑》读书心得09-26
百万英镑读书心得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