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残奥会的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冬残奥会的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冬残奥会的观后感1
奥运究竟是什么?在我的眼里,它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人类之间的战争,就其本质目的来说,并不在于屠杀,而在于使敌方屈服,这一点,在奥运会上得以充分实现。人类作为一种高级动物,本来就有着协作与好战的双重属性,否则,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战争。但愿奥运能成为人类竟争与好胜的最终战场,而使真正的血腥战争得以消亡。
奥运是人类体能的博览会。似海豚,奥运会上有着那么多优美的泳姿;似猎豹,百米冲刺风驰电掣;似雄鹰,、跳水志在长空。美中不足的是,人类的潜能---发明、制造与利用工具的能力未能成为奥运会的竞技项目。
奥运是一个舞台,展现着力量、意志、技巧和自然的美,以及生理上的极限,赢得了数以亿记观众的青睐。人们为胜利所鼓舞,为失误而遗憾,为参与而自豪。每一枚奖牌,其份量均超过奥斯卡、金熊的奖杯。
奥运是人生的缩影。冠军是幸运的,在通往冠军的'金字塔下,多少无名英雄为之而奋力攀登;冠军是短暂的,今日的冠军,明日可能名落孙山;冠军是相对的,某一项目的冠军,在方面很有可能是低能儿;冠军是荣耀的,但在他高唱国歌、热泪盈眶之时,想到的并不是未来怎样辉煌,而是回想到了数年来伤病的困扰和艰苦的训练;冠军是可贵的,在他的身上,有着多少不屈不挠、挑战自我、勇攀高峰的精神。
为了举办2008年奥运会北京将投入2800亿元,其中180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713亿元用于环境保护及治理污染,170亿元用于场馆建设,113亿元用于运费费用.
奥运会是人类和平的伟大聚会,崇尚和平发展的中国人民,一定会赋予"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更深刻的内涵.正如同国际奥委会在评估中评价: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给中国和世界体育留下独一无二的宝贵遗产".奥运是人类的圣会。除了它,人类的哪一项社会活动能在如此公正、详和、欢庆的气氛中进行!我真心希望奥运精神永驻人间,给世界带来和平、带来欢乐、带来繁荣、带来希望。
冬残奥会的观后感2
在北京冬奥会开幕之时,在位列于中心的展台上,竖起了一根根长长的软须,它们像一根根被晨露洗礼后伸展着身体的小草,在风中摇曳。
我在电视屏幕前看着这眼前的一幕,忽然想到:“可能小草的出现不仅反映出了春天的到来,还可能暗指着我们的‘少年中国’也和小草一般顽强拼搏,不甘人后。在岁月的风雨中,在风雨的洗礼里,我们国家蒸蒸日上,不为别后!”
紧接着,“小草”隐去,一片片“水花”从展台上一跃而起,奔流在了中心展台上。接着,水结冰,又从冰中渐渐出现了一个奥运五环的图案!
马上,各国代表纷纷出场,有日本,冰岛,澳大利亚等。他们穿着五颜六色的服装,却汇聚在了一起,让整个会场显得更加光彩夺目!
让我们看到后心潮澎湃的是我们的中国队,我们的中国代表团由300多名成员组成,有180多位运动员,在他们中有百战沙场的老运动员,也有初出茅庐的新运动员,是在场人数最多的代表团!
在观看了冬奥开幕式后,我心潮澎湃,心想: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发达了,如果我们不努力学习,增长一份知识或见识,那么怎样才能有资格,成为我们国家的接班人员呢?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表彰大会观后5
在昨天晚上,北京冬奥开幕式拉开了序幕,它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的'崛起,使北京成为“双奥”的第一座城市,我们中国人都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开幕式在鸟巢举行,那飞流直下的瀑布,那随风摆动的青草,那鲜艳升起的五星红旗,都是这么美丽而又壮观。烟花四射,灯光灿烂,它们共同铸造了伟大的奥林匹克精神,共同创造了美丽的九洲!
冬奥会开幕那天正逢立春,这是一年的开头,也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二十四节气倒数轮流出现,每一帧图片都展现了中国大好河山在不同节气时的美丽,古老的华夏文明在这中间流淌。冬奥会的开幕式,是如此的美丽!但谁能知道,在几十年前,中国还只是一个亚洲病夫,不强大,遭人欺负。但是无数人加入了这个富强的队伍,从原本连汽车都开不起,现在早已车辆繁多,从原本的低矮的茅草屋,变成了一座座高楼大厦。这一次次的改革,一次次的复兴,都显现出中国伟大的创造力、凝聚力,而在2022年,在北京冬奥会上,一场激烈的冰雪运动正在赛场上大放异彩。高山滑雪、冰球等等,让这个寒冰的世界增添了色彩。
正如记者所说:世界期待着中国,中国做好了准备!中国,加油!加油,中国!
冬残奥会的观后感3
北京20xx年冬残奥会闭幕式将于13日上演,导演沈晨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透露,闭幕式的主题为“在温暖中永恒”,将用一个特殊的装置配合主视觉形象,将过去9天赛事的感人瞬间,以及北京这座“双奥之城”的伟大时刻,永远保留下来。
沈晨介绍说,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对于冬残奥会开闭幕式的定位是“温暖感人”。“所以冬残奥会开闭幕式与冬奥会不太一样,冬奥会开闭幕式更多的是唯美的环境、中国的文化概念等等,但是我们冬残奥会开闭幕式表达的,是残疾人自己的故事和自己的行为,由此来完成温暖和感人的瞬间。”
为了更好地呈现这一主题,导演组一直在寻找可以让温暖成为永恒的表达方式,最终决定在冬残奥会开幕式主视觉形象“同心圆”的基础上,在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场地中央,外加一个特别的舞美道具,结合地屏的呈现,达到“温暖感”“记忆感”“包容感”的统一。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留住我们的整个冬奥,留住我们双奥之城的这份记忆,让我们的后人永远都能够记住它。”沈晨说。
沈晨表示,本次参演群体中,约30%为残疾人,70%为健全人。据他介绍,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创意策划从20xx年就已开始,历经几十稿的修改过程,不断自己推翻自己、自己否定自己,到最后呈现的时候,相信会比较圆满。而本着“简约、安全、精彩”的原则,最终制作和排练时间只有不到两个月。“所有主创团队对此做了充分准备,和我们的残疾人朋友们一起日夜鏖战,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最伟大的瞬间。”
本场闭幕式除了仪式,还有两个比较核心的表演。首先,在《爱的感召》节目中,由盲人演唱者、听障手语表演者等组成的残健共融的演出团队,将向世界传递出彼此鼓舞、拥抱世界的动人力量。其次,在主火炬熄灭之前,还会进行一个13套定音鼓演奏的打击乐,形成奔流不息的“时间”前进和更迭的形象,寓意全球“共享此刻、共赴未来”。
沈晨说:“艺谋总导演一直在指导我们工作,他说冬残奥会开幕式的(盲人运动员)点火环节,已经留下了精彩的一笔,他希望我们冬残奥会闭幕式的熄火环节也能留下精彩的瞬间。”
冬残奥会的观后感4
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在即,各国运动员已陆续入住冬残奥村。无论在冬残奥村,还是冬残奥赛场上,各种无障碍设施细节满满,为运动员及相关工作人士带来了友好而温馨的体验。
比如,在“冰立方”,除了10间永久的运动员更衣室外,工作人员还改造了10间集装箱式更衣室灵活补位,更衣室内部坐便器、洗手池、淋浴设施应有尽有;“冰之帆”则增加了36个无障碍看台,分散在各个场馆的入口处;而在高山滑雪比赛场地,“雪飞燕”里的饮料柜每排各种饮料都放一点,可以让不同高度的运动员都能拿到自己想喝的。
诸多人性化的设计,让冬残奥村和赛场更加安全舒适。满满的细节中,体现了中国人的热情好客与周到细致。
可以看到,从北京冬奥会到北京冬残奥会,可不只有“雪容融”接替“冰墩墩”上岗,也不只是景观与标识的不同,更多的改变藏在那些温暖的细节里。冬残奥村地面的防滑材料、一高一矮的手部消毒机、餐台的流食搅拌器与盲文菜单……这些未曾被忽略的环节,彰显了人文关怀。
正如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场馆运行团队残奥整合经理刘杰所说的,“我们希望尽量不要借助人抬等外力帮助残疾人运动员行动,而是努力形成一个包容性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通行,这体现了平等与尊重。”
这份尊重,也收获了运动员们的好感,不少外国运动员变身冬残奥会“夸夸团”。荷兰残疾人高山滑雪队的教练尼基称,在他参加过的三届冬残奥会里,“北京冬残奥会的设施是最好的”;美国运动员诺亚·艾略特则称“北京冬残奥村的生活像做梦一样”。
每一处体贴细节的背后,都是“以运动员为中心”的理念的体现。从居住、餐厅、交通,到冬残奥会的赛场上,所有的服务与设施都为方便残疾人运动员生活与比赛而设计,让他们感受到“运动员之家”的温暖。
更重要的是,这些细致入微的设施,并非临时安排部署。以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为例,“雪飞燕”早在规划建设之初,就坚持两个奥运同步规划、同步建设。这份“提前规划”中,蕴含着我们对冬残奥会的重视和对残疾人运动员的尊重。
冬残奥会的观后感5
冬残奥会的筹办和转换工作中,各场馆运行团队服务周到、运行顺畅,受到多方肯定。国际残奥委会工作人员苏菲·赫特菲尔德表示:“所有运行团队专心致力于为运动员排忧解难,很感谢他们的辛苦付出。”
为了方便残疾人运动员入住,延庆冬残奥村将安检口搬到村口。从机场到运动员公寓,全程只需下一次车。安检口与运动员公寓间的距离更短了,运动员与服务团队的心也更近了。与冬奥会时相比,安检环节不仅加设了人工绿色通道,过程也更加细致体贴。“我们在这里受到了热情周到的接待,非常高兴。”斯洛伐克代表团副团长帕特里克·卡斯托说。
住得舒心,赛得安心。在部分冬残奥会比赛场馆,不少运动员已经前来训练,对场馆运行情况给出很高评价。国家冬季两项中心精心准备了盲文阅读材料、可触摸式盲文地图,为视障人士提供信息无障碍服务,方便他们了解场馆及竞赛相关信息。近期气温有所上升,为了维持雪的硬度,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技术团队设法降低地表温度,起到凝雪的作用。为了保持雪道的平整干净,团队成员每天都要细致清扫。“这些都是为了给运动员提供最好的比赛和训练环境。”技术官员李光全说。
此外,两地三赛区交通、餐饮、志愿者等领域服务也已准备就绪。张家口赛区共准备了88辆低地板公交车和福祉车,可同时容纳72名轮椅运动员乘坐,还可根据比赛时间调配车辆。颁奖广场演练顺利进行,“我们有信心准确、精彩地呈现好每一场冬残奥会颁奖仪式。”延庆冬残奥颁奖广场场馆主任荣大力说。
服务残疾人运动员不仅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同时也需要系统化的文件规范指引。本届冬残奥会筹办期间,相关各方制定了《北京20xx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无障碍指南》《北京20xx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残疾人服务知识手册》等文件,全方位、高标准保障残疾人运动员的利益。
北京延庆小海陀山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一条条盖着防滑垫的木板路铺设完成;张家口古杨树场馆群,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内的假肢维修间、坐姿运动员更衣室等房间搭建完成;北京冬残奥村里,更适宜轮椅通过的绿色通道取代了原先的安检门……大到道路的铺设,小至卫生间、床铺等设施的几厘米高度差,随着北京冬残奥会的临近,“被冬残奥会的细心和精心暖到了”成为热门话题。
冬残奥会的观后感6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于3月4日晚在国家体育场举行,温泉县各族干部群众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直播等途径,收听收看开幕式直播盛况。大家纷纷表示,开幕式万众瞩目、精彩绝伦,亮点纷呈、美轮美奂,为全世界送上了一场视觉盛宴,在温暖、感动的氛围中展现了“生命的绽放”,展示着残疾人对“更美好的生活、更包容的世界”的不懈追求。
“不久前我观看了冬奥会的开幕式,4号晚上也特意蹲守在电视机前观看了冬残奥会开幕式,那种心潮澎湃的感觉又回来了,除了震撼,让我感触更深的是运动员们身残志坚的精神,特别是最后一位盲人运动员点火的时刻,当听见台下的观众为他加油助威时,我感觉到了体育精神的博大。我告诉身边的孩子,虽然他们有这样那样的身体残缺,但并不会成为他们追求体育快乐的障碍,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值得我们学习一辈子!”哈日布呼镇机关干部李文婷说。
安格里格镇宣传办干部古丽毕亚激动地说:“今日收听收看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开幕式场面恢弘壮大,令人感动。以‘生命的绽放’为主题,展现了残疾人的故事。延续‘简约、安全、精彩’的理念,突出残健融合理念,把文艺演出融入仪式流程中,呈现一场温暖、感人、精美的开幕式。”
查干屯格乡呼斯塔村村民阿丽说:“我全程了观看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深刻的感受到此次盛会所承载的价值观念和重大意义。相信今后残疾人体育运动将进入社会大众舆论视野,从而有效地提升公众对残疾人竞技体育事业在后奥运时代发展的关注度,以及残疾人群众投身体育运动的热情。”
温泉县聋哑残疾运动员阿依开吾沙尔·地力木拉提虽然说不了话,听不到声音,但是看到冬残奥会的开幕式也是激动不已,用手语和书写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内心的喜悦和对冬残奥会的祝福:“我听不到,也不能说话,但我会写,冬残奥会开幕了,我非常喜欢运动,高位截瘫11年邵阳城步女孩杨淑婷走着传递冬残奥会火炬。盲人火炬手李端点燃冬残奥主火炬,全场观众高喊加油,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不屈与绽放。残奥会的意义应该就是用榜样的力量教会我们怎样打败生活,战胜困难,中国冬残会健儿加油。也希望我能登上冬残奥会的舞台,为祖国争光!”
冬残奥会的观后感7
3月5日,北京冬残奥会迎来首个比赛日。斯洛伐克选手亨列塔·法尔卡索娃第一个出场,从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岩石赛道飞驰而过,犹如一道闪电。她与领滑员马丁·莫蒂卡配合默契,两人之间始终保持着合适的距离。与其他领滑员不同,莫蒂卡在领滑过程中甚至没有减速。最终,法尔卡索娃以1分19秒50的成绩夺得女子滑降(视障)比赛冠军,这是本届冬残奥会产生的首枚金牌,也是法尔卡索娃赢得的第10枚冬残奥会金牌。
“我很满意,也非常开心,今天自己的表现近乎完美,场地和天气因素也都有助于我发挥。”法尔卡索娃说。法尔卡索娃出生于1986年,17岁时,法尔卡索娃所在的高中举办了一个滑雪训练营,从那时起,她就迷上了这项运动。“因为我的家乡不在山区,所以我在那之前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滑雪运动员。在我第一次走到雪道上的时候,我就对这项运动着了迷。”她说。
2009年,法尔卡索娃在韩国平昌举行的残疾人高山滑雪世锦赛上夺得女子视障滑降和超级大回转两个项目的金牌,开启了她在世界大赛上的奖牌收割模式。2010年温哥华冬残奥会上,她更是取得三金一银,开始了在这个项目中的传奇之路。
翻看法尔卡索娃的履历,除了视障之外,伤病一栏还写了长长的好几段话:2013在西班牙参加世锦赛时,她摔断了自己的手腕和三根肋骨;2017年,她曾受到背部伤势的困扰;2019—2020赛季,她在世锦赛滑降项目中摔伤了自己的右膝;此外,她还曾遭遇面部多处骨折……
“是的,最近几年我经历了三次手术,现在手术的伤口还很疼,能回到赛场,非常艰难,但是我要感谢我的新领滑员以及团队,他们给我鼓励,让我能继续我的滑雪生涯,享受这项比赛。”法尔卡索娃说。
在滑降项目夺金后,法尔卡索娃还将继续参加女子视障超级大回转、大回转、回转和全能四项比赛。在平昌冬残奥会上,她一共赢得四金一银。
“永远不要怜悯自己!”这是法尔卡索娃的座右铭,她以美国高山滑雪选手希弗林为偶像,但她在北京这条奥运赛道上所取得的成就,已令她的偶像望尘莫及。
冬残奥会的观后感8
开幕式上,伴随着国际残奥委会会旗冉冉升起,国际残奥委会会歌回荡在国家体育场上空。很少有人知道,此次演奏国际残奥委会会歌的乐手是47名来自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扬帆管乐团的盲人孩子。
层层选拔5天内完成首次排练
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扬帆管乐团是一支由盲人组成的管乐团,成立于20xx年,最初由34名老师、36名盲孩组成。历经10余年的发展,乐团现已发展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盲人管乐团。本次参加演出的成员由小学三年级到高三年级的孩子组成,年龄最小的仅10岁。
扬帆管乐团的负责老师介绍,20xx年11月接到演出任务后,根据北京20xx年冬残奥会工作安排,他们从100余名团员中选拔出47名音准、节奏都比较好的团员参演。从拿到乐谱到参加正式演出,只有49天时间。管乐团师生们放弃了寒假休息,进行了高强度集训,一遍又一遍地记谱、演奏、排练,师生们克服了种种困难,5天内就完成了国际残奥委会会歌《未来赞美诗》的首次排练。
严格要求低温下保持“声行合一”
2月8日,师生一行63人启程赴北京。负责老师告诉记者,管乐团的绝大部分孩子都出生于农村,不少孩子是第一次乘坐飞机,第一次来北京,能够参加冬残奥会开幕式表演,所有人的心情都非常激动,振奋不已。
进入封闭管理开始集训后,天气寒冷、气候干燥、饮食不习惯……各种困难接踵而来。然而,这些都不是最困难的。因为视力障碍,普通人看起来非常简单的动作,比如出场时持乐器的姿势、预备演奏时拿乐器的动作……孩子们做起来非常困难,需要老师们手把手指导和纠正。此外,寒冷的气温也是乐团面临的一大考验。演奏时,孩子们不仅要在寒冷的环境中长时间站立,还要克服铜管乐器被冻住后,吹不响或者吹跑调的问题。
为了完美地展现这1分58秒的“声行合一”。孩子们每天都冒着严寒在室外训练半个小时以上,通过不断练习,他们逐渐适应了演奏环境,联排表现得一次比一次好。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张海迪观看了扬帆管乐团的演奏后,感动地称赞:“音准特别好,演奏得特别棒,你们太棒了!”
训练中,每当询问孩子们苦不苦,累不累,他们都会回答:“苦,累,但是值得!”他们认为,能够参与冬残奥盛会,这份荣耀就值得全力以赴。
冬残奥会的观后感9
3月4日晚,北京20xx年冬残奥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举行,时隔几天,至今还有许多画面让人印象深刻。其中,主火炬点燃的过程让所有人动容:
最后一棒火炬手——田径运动员、两枚残奥金牌获得者、视障运动员李端,高擎火炬走上“雪花”,多次尝试将火炬摆放到正确位置,均未能成功。就在这时,一声响亮的“加油”声带动全场观众自发为他呐喊鼓劲。开幕式临近结尾的这一幕,生动诠释了永不放弃、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也成为当晚最温情的一幕。最终,在全场观众的加油声下,李端将火炬稳稳放在“雪花”中心。
最大胆的方式最精彩的一幕
在开幕式导演沈晨心中,这也是当晚最精彩的一幕,真正体现了主创团队创意——残疾人通过自身努力,完成突破,冲破阻碍,最后到达彼岸。“那一瞬间就是开幕式的名称——生命的绽放瞬间。”
同时,这一幕也体现了主创团队一直想呼吁的残健共融、团结友爱。“那一瞬间,我们也很紧张。我想,运动员也是听到这声加油和大家对他的鼓励,激励他突破了自我——这就是团结,这就是大家共同完成的壮举。”
沈晨坦言,邀请一位盲人点火,是“最大胆的方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过盲人点火的先例。”他说,“用盲人来完成点火风险会比较大,但是在经过场地训练以后,还是有一定把握。所以开幕式那天晚上,我们所有人很激动,也很紧张,特别为这一棒运动员骄傲,他真正完成了一个壮举。”
朋友带来触动努力收获荣光
除了台前的感动,沈晨的感动更多来自幕后。在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的演员中,残疾人比例占到约30%。比起“残疾人演员”这个称呼,沈晨更愿意叫他们“残疾人朋友”。在整个排演过程中,这些朋友给他带来了太多触动,把最美好的样子留给了舞台。
让沈晨记忆犹新的画面有很多:比如2月22日那天,因为时间紧张,排练持续到深夜。演出人员中有老人和孩子,考虑到身体原因,沈晨请他们到旁边休息,但每当听到“再排一次”的指令时,每当灯光大亮一瞬间,老人和小朋友还是迅速到位,坚持训练。这样的故事在整个排演过程中还有很多,每一个都让沈晨潸然泪下。
沈晨说:“我知道他们和我们一样,每个人都在为冬残奥会而努力,他们不想因为身体原因而对排演造成阻碍。这也是一种突破自我,一种自强不息。正是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才最终收获了开幕式的胜利荣光。”
冬残奥会的观后感10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残疾人也是如此。在我观看了残疾人奥运会后,我被那些残疾人运动员的精神给震撼到了。
残运会让我们看到了精神的力量。例如因为失去双腿的钱红艳,她曾被称为“篮球女孩”,因为她的爷爷将旧篮球剪开一圈,套在她身体的下面,走路时她就用一双小手拄着特制的“木手垫”,“一步一步”地挪动身体,开始了借用篮球行走的生活。然而如今15岁的钱红艳已是云南队的一名游泳运动员。她不屈的精神造就了她的自信开朗,坚韧不拔。还有,周景景也是一名优秀的残疾人运动员。她出生江苏省邳州市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3岁那年由于高烧引发了小儿麻痹症,失去了独立行走的能力。16岁时,周景景有机会接触到了残疾人体育。一开始她练了4个月的乒乓球,后来江苏队选轮椅击剑队员,她决定选择击剑。现在,她已经获得了8枚金牌了。
残运会,是一个让人受益良多的课堂。在这里,我知道了:生命,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努力,就一定能绽放出美丽的光芒!
决赛中,及时调整后的董超很快进入状态,第一枪便打出10.9环的满分成绩,之后更是牢牢控制住比赛,最终成功卫冕,为中国残疾人代表团收获里约残奥会首金。另一名中国选手苟定超则最终排名第八。
据新华社电8日举行的里约残奥会R1-SH1级男子10米气步枪站姿决赛中,伦敦残奥会冠军董超以205.8环的优异成绩成功卫冕,为中国体育代表团赢得里约残奥会首金。
当天中午的资格赛上,状态一般的董超仅列第五,与另一名中国选手苟定超磕磕绊绊闯入决赛。董超赛后告诉记者,来到里约后,训练中还算正常,但真到打比赛时还是会有一些压力。决赛开始前,教练针对他的心态变化进行指导。“教练鼓励我放开去打,一发一发去拼,别去想成绩,打成什么样就什么样,”他说。
决赛中,及时调整后的董超很快进入状态,第一枪便打出10.9环的满分成绩,之后更是牢牢控制住比赛,最终成功卫冕,为中国残疾人代表团收获里约残奥会首金。另一名中国选手苟定超则最终排名第八。
冬残奥会的观后感11
从乘着一朵紫色“雪花”温暖启程,到伴随着《雪花》旋律迎来告别时刻,北京冬残奥会昨夜圆满落幕。
火炬缓缓熄灭,一切恍然如昨,令人依依难舍。不畏艰难踏雪而来,梦想飞扬满载而归,希望向阳而生,我们尽情欢庆。
一个个“同心圆”汇聚成“记忆的留声机”,“刻录”下极富浪漫色彩的美妙夜晚——红、蓝、绿色的滑雪杖排列成“会徽”,运动员们漫步于没有隔阂与界限的“蓝色地球”,五彩斑斓共享此刻。合唱团的孩子们天籁般的声音回荡在鸟巢夜空,小女孩捧起明亮的“火种”将“希望”播撒,萤火之光点亮世界……闭幕式参演群体中,约30%为残疾人,心手相连,残健共融的人们用“爱”为世界绘就了一抹绚丽的色彩,留下永恒的温暖记忆。
两个奥运,同样精彩。在皑皑冰面,在高山之巅,全世界刚刚见证了巅峰竞技,紧接着又为坚韧不屈的人生喝彩。
闭幕式上,随着留声机的旋转,运动员在赛场摘金夺银、奋勇拼搏的“高光时刻”一一闪过,把人们的思绪又拉回激情飞扬的赛场。不幸折翼,他用拼搏为自己插上“一双隐形的翅膀”;“看不清世界”,她却心怀热忱地“想让世界看到我”……不同的肤色下是一个个同样勇敢的灵魂,不同的语言唱出对生命共同的赞歌,给世人以启迪与激励:身体的缺憾不会削减生命的意义,精神面貌才是决定人生将以何种方式展开的关键。
雪花纷飞不会因翅膀受伤而停下,体育精神也不会局限于赛场之内。运动员们互帮互助、拥抱欢呼,领滑员与运动员同台领奖,导盲犬获得纪念奖牌……一个个激情瞬间、一个个温情画面与一个个奋发身姿一样,都会定格在残奥发展的历史图册中,将“勇气、决心、激励、平等”的残奥价值观深植在每个人的心里。恰如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所言,“残疾人运动是唤醒人类良知的运动”。这就是体育的力量。
“一片雪花”与春日争胜,“一柄微火”与皓月争光,温暖人心,余韵悠长。在镜头之外,无障碍环境树立新标杆,“爱笑的眼睛”让温暖跨越种族,防控举措确保每个人都安全,有爱方无碍,绘就最大“同心圆”。在“双奥之城”举办的这场盛会,交出了一份惊艳、安全、出色的“满分答卷”,为冬残奥会带来了新曙光。
奔流的“时间”不停,心中的“微火”就不灭,这场“冰雪之约”让我们相信,纵使前路漫漫,遍布未知挑战,只要人类团结在一起,饱含勇气,迎难而上,就能创造美好的明天。
良宵挥别后,一起向未来!
冬残奥会的观后感12
3月4日晚,举世瞩目的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成功举行,但关于主火炬点燃细节,直到仪式开始后依旧对媒体记者们保密。直到最后一刻,高擎火炬的中国运动员李端走到“雪花”中心,点燃主火炬。正如开幕式导演沈晨所说:“我们用了最大胆的方式,邀请一位盲人来点火。到目前为止,在我所了解的残奥会和冬残奥会中,还没有过盲人点火的先例。”
更令人动容的是仪式当晚的小插曲——由于不可避免的视障原因,李端在点燃主火炬的过程中多次让火炬错失点位。然而,现场在短暂的沉默后,突然迸发出热烈的掌声。全场观众开始自发为他鼓劲呐喊,这温馨而励志的情景成就了开幕式上经典的画面,在一声声嘹亮的“加油”声中,李端将火炬稳稳嵌入,北京冬残奥会火炬成功点燃,熊熊燃烧!回忆起这一切,李端说:“(点火)这个任务交给我,我有信心有决心把它完成好。”
1978年出生的李端是位东北汉子,具备不错篮球天赋的他曾两次入选国青男篮。然而,就在备战1996至1997赛季CBA联赛时,因为一场意外,李端不幸失明。磨难袭来,他也曾有过颓废放弃,但很快便从黑暗中站起,走上了人生的新赛场。虽然告别篮球,但他开始学习盲文和盲人按摩,很快就掌握了盲文基础知识,掌握了运动康复技能。此后,他更在各级残联的推荐帮助下,重启了运动生涯,考虑到自身所具备的职业篮球运动员弹跳好、下肢长的特点,最终将三级跳远定为主项。
“练跳远必须要跑得直,而且步点要准,步子大了,踩过起跳区就犯规了,步子小又没进起跳区,歪了还跳不进沙坑。”谈及三级跳远,李端觉得与开幕式的火炬点燃十分相似,既要精准,又要胆大心细。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李端从20xx年到20xx年,在参加的4届残奥会中夺得4块金牌,并以高超的竞技水平征服了赛场,征服了观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如何掌控自己命运的人生“三级跳”。
当晚,作为开幕式最后一棒火炬手,和全场9万名观众高唱国歌,李端感到特别自豪。他的话中既带着荣誉感,也有责任感:“我不只是代表自己,我代表所有的运动员和残疾人运动员,我要把这些运动员和全国8500万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展现出来,我特别激动,也特别有信心。”早先接受媒体采访时,李端还曾说过“受伤的战士还是战士”,奔跑不息的他,也将继续绽放光芒。
冬残奥会的观后感13
北京奥运会落幕两周之后,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又再度沸腾——北京残奥会盛装开幕。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延续,是对生命自强不息的盛赞。满腔的热情迎接奥运会及残奥会的胜利召开,真正体现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奥运精神。
残奥运动员都是身残志坚,但最终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残奥期间,每一场比赛都动人心弦,每一场比赛都令人感动,比赛中,失去双臂的中国选手何军权,靠着两条腿,靠顽强拼搏的精神,在4×50米自由泳接力中得到了冠军。还有南非选手杜托伊特,她曾经是个四肢健全的游泳健将,但因为一场车祸失去了左小腿。北京奥运会中,她在女子马拉松游泳游出16名。但无论她去的怎么样的成绩,她能站在两个奥运的舞台上,就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充分体现,是一个传奇。
这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无不时时刻刻激励着我们这些健康的人。我们每个人都该感到无比幸福,因为我们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能感受到世界的奥妙和神奇。
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如何面对生命征途中的困难与挫折,并思考作为健全人该如何珍惜和感受生命。他们的自强不息,他们敢于做生活中的强者,都奏出了一曲高亢激越的生命交响曲的宏伟乐章。
让我们向这些残缺的天使们致敬,向伟大的运动精神致敬!
因为人各有各的命运,所以,世界上有了“残疾”两个字。
说残奥会是竞技舞台,也是不可否认,但我认为更大的一部分是他们敢于在这舞台上展示自己,向全世界的人诉说自己虽然有身体上的残缺,但是他们自己心中的理想还是火热的,还是不可摧毁的。
独腿女孩与“芭蕾王子”的双人舞震荡了千万观众的心,演绎了残疾人对理想的追求,对完整生命的追求,完美地阐释了生命存在的价值。
博尔特以手捶胸轻松飘越百米世界纪录,菲尔普斯的水中8金与7项世界新纪录,使得人类在陆上在水中都将生命的极限推开了很远。
残缺的身体不等于残缺的人生。一张张刚毅的脸,一个个奋力拼搏的身影为我们抒写了人类最华美的篇章。残奥会的运动健儿就这样用顽强的意志,用不懈的努力为自己创造了生命的辉煌。
残缺不是耻辱,残缺铸就了另一种美,美在坦然面对残疾的噩梦上,美在执著追求生活的意义上,美在坚强对抗巨大的困难上……那是意志,浇筑在身体上的一种炫目的光辉。身为健全人,我们给予他们的不是漠视,更不能是轻视,只要人活得有尊严有价值那就不算是真正的残疾人。
让我们关注残奥,关注生命,关注完美。
冬残奥会的观后感14
在参加残奥冰球混合团体赛的7支球队中,38岁的中国姑娘于静是唯一一名女球员。前两轮比赛里,中国队先后战胜斯洛伐克和捷克队,于静虽没获得出场机会,但她在场边用敲击球杆的方式给队友加油助威。
残奥冰球中,运动员滑行、急停、转向、击打冰球都要靠球杆完成,需要频繁使用手腕的力量。时间久了,于静的右手手腕鼓起一个大包,是关节液渗出形成的腱鞘囊肿。“囊肿大的时候会鼓得很高,手腕都动不了,只能把它按破,然后休息几天等关节液被吸收后再恢复训练。”
于静说:“希望能通过我参与冬残奥会的经历,让更多女性残疾人关注、参与到这项运动中,通过体育运动享受快乐、改变生活。”
3月5日,在国家体育馆混合采访区,一个拄着拐杖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她的胳膊一边是空荡荡的袖管,一条腿是假肢。“这是我第一次报道冬残奥会。在这个盛大的竞技舞台上,看到来自全球的残疾人运动员挑战自身极限、争创佳绩,特别令我动容。”来自加拿大的女记者卡米耶说。
“我的父母一直以来都激励我,要像健全人一样生活。即便是我刚学走路时经常跌倒,他们也鼓励我要自己站起来。”卡米耶说。
在成为记者之前,卡米耶曾是击剑运动员,这让她在报道时更有同理心。“我知道这些残疾人运动员在人生境遇上会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是我也明白,身体的残疾无法打败他们,体育运动为他们注入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这里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都非常热情,看到我行动不便时会主动帮忙。这个‘三八节’,我会在赛事报道中度过。”卡米耶说。
制定场馆运行政策和制度、巡查各个流线、为运动员排忧解难……国家体育馆场馆运行中心经理谢雯雯自1月24日进入闭环后,就成为场馆最忙碌的人之一。“作为‘双奥’人,我身上肩负着光荣的使命。今年‘三八节’,我们驻地为女同胞准备了鲜花等礼物,还提前给我们举办‘服务冬奥女神最美’庆祝活动,让我们感到特别暖心。”
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的大四学生李子贤是一名志愿者,她的服务岗位在“鸟巢”外的公共区域。
“‘三八节’我会继续坚守岗位。”李子贤说,“观众们热情的回馈,这是我从来没有体验过的。有的观众会说,‘可以跟你合张影吗?’‘你们真的太可爱了’或者‘谢谢你们,辛苦了’。我就会觉得这一天的工作都值得了。期待明天观众们给我们送上的祝福!”
冬残奥会的观后感15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在即。为了确保“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由冬奥会向冬残奥会的转换工作正在进行中,主要包括场馆设施、竞赛组织、赛事服务、景观标识、官网矩阵等方面。转换工作在前期冬奥会可靠有序运转的基础上,根据冬残奥会赛时运行需要进行调整、优化,满足冬残奥会需求,为残疾人运动员创造适合他们闪耀绽放的舞台。
雪容融接班冰墩墩,冬残奥准备好了。天安门广场的“精彩冬奥”主题花坛、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冬奥景观“冰雪盛会”、四元桥“魅力冬奥”主题花坛、延庆妫川广场“冰雪冬奥”都已更换冬残奥会会徽……按照《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赛时城市景观布置工作方案》要求,北京由冬奥会向冬残奥会城市景观布置转换于2月28日完成,并针对北京近期大风天气特点,优化了宣传道旗的制作工艺和安装方式,优化后的道旗抗风性和牢固性大大增强。如今,雪容融成为新晋“顶流”,被网友亲昵地称作“容融宝宝”。
人文关怀,细节入手,是冬残奥村的保障和服务理念。冬残奥会的保障,从竞赛场馆到运动员餐厅,要求都和冬奥会不一样,需要更细心、更专业的服务和安全的无障碍设施。走廊和室内地面使用了防滑材料;卧室窗户把手、电源插座、开关面板、救助呼叫按钮都降低了高度;卫生间里配备了无障碍的卫生和淋浴设施;餐台上增加了流食搅拌器、盲文菜单;各功能用房之间的运行路线都建成无障碍运行路线……这些“润物细无声”的关怀,从细处着手,从实际需求出发,用“爱”让“无障碍”连点成线,汇聚“家一样的温暖”。
北京冬残奥会即将开始,来自世界各地的残疾人运动员满怀梦想,期待在历史上首座“双奥之城”奋力拼搏、挑战极限,展现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相信,北京必将为世界奉献一届有温度、无障碍的冬残奥盛会,激励全世界残疾人携手“一起向未来”,续写奥林匹克新的精彩故事。
国家体育馆更换冬残奥会会徽后,意大利残奥冰球队进行适应性训练。
在公共区,同样做足了冬残奥会备战工作的,还有景观标识、赛事服务、安保、餐饮、电力、交通等各个业务领域,并在此次演练中通过了实战检验。“目前,我们的转换任务已基本完成。”公共区运行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演练后,我们还对标冬残奥标准,将进一步完善、提升,做细做精做实各项工作,努力以一流的服务保障,让两个冬奥同样精彩。”
【冬残奥会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冬残奥会观后感11-04
冬残奥会的观后感(精选12篇)03-12
冬残奥会冰雪观后感(精选8篇)03-01
2022冬残奥会观后感(精选11篇)03-14
看冬残奥会观后感(精选37篇)03-17
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02-24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精选36篇)09-13
北京冬残奥会观后感(精选11篇)03-10
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