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权论》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海权论》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海权论》读后感 1
海权是一个濒海国所必须面对的一种权力,但是往往人们只认为海权就是管理领海的权力,但是这就缩小了海权的范围了。所谓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是“国家主权”概念自然延伸。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这周我读了马汉的《海权论》,书中以英国在拿破仑称霸大陆时代因为取得制海权而最终战胜那时的法国来阐明海权的重要性。
海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一国的海岸线是其边界的一部份,凡是一个国家其疆界易于与外界接触者,其人民便较容易向外发展,与外面世界相交往。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可能使人民安土重迁,不愿投身海洋,如法国;反之,则逼使人民不得不讨海维生,如荷兰、葡萄牙。岛国、半岛国家受限于地形上的因素,若欲发愤图强,则必须重视海权的发展。反观我国,沿海一带大都以平原丘陵为主,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闽浙丘陵、珠江三角洲等等土地肥沃地区,人们丰衣足,在土地上辛勤耕耘就能得到很好地收成又何必冒着大风大浪的去开发海洋呢?这就是我国一直以来缺乏海权意识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土的大小必须与人口、资源及其他权力因素相配合。一个国家人口的总数与海岸线总长度的比例,具极大重要性。否则广大的领土可能反而成为弱点。如面积太大,而人口与资源不成比例的国家,防守密度低,国家的危险性增高,假使又被河川或港口所割裂,则更是一大弱点。以美国内战时的南方为例,以人口和资源的比例而言,其面积是太大了,尤其是有了太长的海岸线和太多的内陆水道,兵力易被分割而导致失败。我国又何尝不是呢?在战争期间,英国远征军以区区几万人就打败了在沿海设防的几十万绿营和八旗兵,可谓教训深刻,需要防守的面积太大,而兵力不能集中。但是英军可以用先进的军舰的高机动性对我国沿海进行打击,广东不行就取到北上,反正不管你怎么防守总有不足的地方,因此才有了直叩南京,逼清政府签订城下之盟。
海权不用质疑,是一国极为重要的权限,充分利用这一点才能永葆国泰民安,为建设强国奠定基础。
《海权论》读后感 2
马汉的《海权论》是一本影响深远的书籍,至今仍是海军学院的必修书籍。同时,这本也应该是任何一个频海国家的领导人的必读书目。
马汉的《海权论》的基本观点是,一个频海国家,如果没有面临陆地的根本性威胁,而政府又是一个开明政府的话,那它就有能力也有条件发展海军,争夺海权。而海权是否能够确保,也就一个国家的安全,财富和权力能否确保的先决条件,一句话,想富国强兵,必先优先发展海权。
《海权论》一发表,迅速取得了巨大影响力,从十九世纪后50年开始,德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甚至包括行将覆灭的满清王朝均以《海权论》为指导思想,大力发展海军,以图富国强兵。其中,美国成为《海权论》最好的实践范本,它独霸美洲,陆地疆界不受任何强国威胁,在代议政制的指导下,顺利地发展了海军,并乘两次世界大战之机,成功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不过,失败的例子似乎更多些,德国发展自己的“大洋舰队”,直接挑战英国,一战,二战,两战皆负。导致国土分裂,十数年前才重归统一。日本则是先胜后负,接连打赢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后,一跃成为世界强国,然后在二战中输个精光,海军打成了自卫队。俄罗斯一度威胁美国的霸主地位,但是过大的军事开支却成为导致其帝国瓦解的催命符。结果规模曾经是世界二的庞大海军未经一战就土崩瓦解,至今仍未滑落见底。而满清王朝的北洋舰队的故事,各位更是耳熟能详。甲午海战,一战就使曾经是世界前四,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灰飞烟灭。王朝中兴的希望,洋务运动的硕果消失无踪。
为什么在同一部著作的指导下,会产生如此截然不同的结果呢,这其中一个因素是因为全球老大只有一个。在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海战争夺中,既然美国成为最后的王者,那其他的国家的海军必然或先或后,或直接或间接地败倒在美国海军面前。
但我初读一遍《海权论》,我却感受到,这些失败例子的产生与这些强国的决策者没有通读全书,领会海权精神关系甚深。《海权论》集中论述了百年之中,两个起点基本相同的大国:英国和法国为争夺海权所发生的一系列战争。就为什么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而经济基础其实更好,海军建设效率也一度更高的法国则完全丧失全球霸权。成为仅占据零星殖民地,影响力仅限于欧洲大陆的二流殖民国家。
通读全文,我认为马汉的的海权观点其实有三层意思:一,一个开明的民主政府比独裁的专制政府更能够制定完善的.海军发展战略,保证海军持续健康的发展。二,海上强国比海陆双强的国家在海战中有更大的优势可言,可以联合更多的盟友,充分保障和利用自己的国际贸易优势并给对方的海上贸易以毁灭性的打击。三,这点也是最重要的,海权的存废不在于海军的强大或者海上贸易的兴旺,而是这两者的结合体,海军的强大保障了海上贸易的兴旺,而海上贸易的兴旺又给耗费巨大的海军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和发展的动力。
这三个结论是相辅相成,环环相扣的。严格的遵循这三条原则,才有可能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经过不止一代人的努力,发展出一支世界级的海军,并参与全球霸权争夺的游戏。
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乃至一战,二战的胜负,在着几条原则的规范之下,一下就清晰明了。胜者为何能胜,败者因何而败,其实未战之前就已有定数。
满清的失败,沙俄的失败,乃至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的失败,主因是第一条,没有开明的民主体制,海军发展战略忽快忽慢,缺乏方向。以至于仓促应战,未战先败。以满清北洋水师为例,前十年的发展,遥遥领先于日本,北洋水师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排水量7000吨,放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主力战舰。(直到2007年,中国海军才制造出排水量7000吨的驱逐舰。)但在北洋水师成军之后又有长达十年的时间未购买新舰船,甚至没有钱改装当时已经十分流行的新型速射炮。巨额的海军军费被挪用修建颐和园,以讨好慈禧太后。也就在这段时间,日本海军在举国支持下,持续发展,后来居上。不仅海军舰艇吨位接近北洋水师,而且舰艇采用新式锅炉,船速全面高于北洋水师,而且普及速射炮。因此,舰艇吨位上,北洋水师似乎还略有优势,但是在火炮射速,舰艇速度上,日军全面占优。更不用说海军指挥系统,国家决策体制和官兵训练程度的分野。其实未战之前,战争结果早已注定。开战的结果:日军主力战舰一艘不沉,仅沉没几艘鱼雷快艇,而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定远,镇远两舰艇,还被作为战利品俘回日本,加入日本海军。俄罗斯,德国海军的发展历史上也多次面临独裁统治的干扰,比如希特勒就曾命令废除所有水面舰艇,全力发展潜艇。(该命令未被全面执行)甚至在已经造出航母的情况下,因为“天才”的`空军元帅戈林不肯让海军拥有作战飞机,而导致德国航母难产,水面舰艇部队和潜艇部队得不到有效空中支援而战力打倒折扣。(戈林此人在一战中,最高职位不过是飞行大队的大队长,而且已经上瘾,意志消沉。仅因为投靠希特勒的原因,一跃成为空军元帅。结果指挥不列颠空战失败,还间接毁掉海军航母。最后醉心于屠杀犹太人。)俄罗斯海军的表现也是相当反复,日俄战争不必说,即使在二战后,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上台就全盘推倒前任海军均衡发展战略,停止了大型战舰和航母的发展,疯狂发展潜艇。此君的的名言是:核战争中航母就是铁棺材。这句话流毒至今,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海军的发展。
第二原则事实上注定了德国两次世界大战的失败。从地缘上看,德国西面与法国为邻,东面隔波兰与俄罗斯对持(一战前,德俄瓜分波兰,国境直接相接。)而在海上,仅有的出海口在内海波罗的海,要出公海就必须经过挪威峡湾。这种地缘决定,陆地威胁才是德国面临的最大威胁,而地理限制使德国海军很难在公海展开,除非德国海军强大到远远超越对手。
由此出发,德国为了保护好自己的海上贸易,就绝不能得罪当时的海上头号强国:英国,因为一旦开战,德国的海上贸易线必然被切断。在全球经济发展上就没有了发言权。假如英德开战,各国在决定要投靠那位盟友的选择上,英国当然要比德国靠谱。英国人掌握着大洋各大航线,英国人打赢了,日子好过。相反,德国的海外贸易全部崩溃,经济迅速恶化,和德国一起干,就算赢了,日后也要喝西北风,输了更加是一起倒霉。实际上,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坚决站在英国这边,原因就是这个。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要放手大干,第一不能得罪的就是英国。应该放弃海权争夺,争取和英国结盟,强强联手,做掉法国,俄国。这才是上上之选。
而第三个原则正是成为全球霸权国家的关键。单凭强大的海军,是不能持久的,也无法夺得海权。因为军舰是巨大的吞金兽,一战的时候,一艘主力的战列舰,其装备和维持开销就等于一个陆军师。现在,一艘航母的开销,也超过一些小国全部军费开支。粗略的统计,美国一艘航母,全寿命的花费就超过500亿美元。一直具有全球部署能力的海军,必须依靠兴旺的海上进出口贸易来维持。
有海军而无海上贸易的最好例子就是俄罗斯,曾几何时,前苏联海军仅次于美国海军,是世界第二大规模的海军,要论核潜艇的数量和吨位,甚至还超过了美国海军。但是,前苏联的贸易,除了军工产品和能源出口外不值一提,海上贸易在世界贸易的份额不值一提。(这种情况延续至今也没太大的改观。)海军的发展并没有带来额外的财富,带来的只是额外的负担。这样的海军虽强大,却无法持久,更不要说去夺取全球霸权。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海军就步步向下。时至今日,俄罗斯甚至没有能力设计制造一艘符合时代进步的新型驱逐舰。这一点上,中国大有赶超老大哥之势。
而有海上贸易无强大海军的国家,最近的例子,虽然不想提还是要提,那就是的中国。其实自改革开放起,中国的海上贸易就倍速增长,能源大量进口,生活用品则大量出口。中国每年出口到美国的货物数额巨大,而美国却没有同等体积的货物出口中国,以至于一些从中国运往美国的集装箱用一次就废置在美国了。贸易量如此之大,中国却没有一支可以护卫全球中国商船队,可靠的海军。
所以,当权之国,统治者不可不读马汉的《海权论》,而且要认真地读。领会其根本的含义。否则,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决定,足以判别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盛衰存亡。至于,《海权论》对中国海军和中国对外战略的影响,下篇再继续。
以《孙子兵法》的这句话作结吧: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海权论》读后感 3
严格地讲,这本《海权论》不是经典的“海权论”,正宗代表马汉理论的是“海权论”三部曲,即《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海权对法国革命和法帝国的影响:1793-1812》和《海权与1812年战争的联系》。很惭愧,这三部经典都未读过,所以只能对这本《海权论》稍作品评。
作者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是美国杰出的军事理论家,曾两度担任美国海军学院院长,他在1890年-1905年间相继完成了被后人称为马汉海权论三部曲。美国政界,特别是前总统罗斯福(连任四届的那位富兰克林,做过美国海军助理部长)深受海权论的启发,在门罗主义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海洋业、大幅强化海军力量、大肆扩充海外基地,为当今美国海军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海上霸主打下坚实的基础。
马汉在发表充实自己理论前夕,世界刚刚经历了几百年的大航海大探险的帆船时代(姑且算西葡二牙和荷兰的时代),进而英、法、德、俄又借着欧洲工业革命的东风以及法国大革命的旋风,从大陆和海洋两个方向横扫亚非拉地区,从此,英法西葡荷等小语种就像病毒传播一样,迅速占领世界各土著人的语言高地,在这种情况下,貌似全球蛋糕已瓜分殆尽。
此时,美国作为后起之秀,经过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以及一系列巧妙而周密的买骗抢,迅速成为世界移民大国和第一经济强国。以马汉为代表的美国政军界精英,清楚地看到世界的陆权(除了菲律宾和夏威夷,其实还是海权)已不在美国掌控之中。而当时,美国工业化发展迅速,美国国内的市场不足以消化其迅速膨胀的社会化大生产,换句话讲,美国的经济支柱是对外贸易,这要求必须打开其他国家的国门,而且要与其他欧洲强国享受平等的关贸待遇(比如中国这块大肥肉),从而完成其产品向自然资源丰富经济状况羸弱国家的最大化倾销。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海权论应运而生。
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其一,对外贸易需要三个要素,即生产、运输、市场,生产在本国,市场在海外,运输在国与国或者大洲与大洲之间进行,运输的文章可就大了,运输路线的长短、运输力量的强弱、运输过程的难易,这都是完成贸易的基本成本。而海运相比陆运付出的代价要便宜的多,所以选择较短的海上航线就是经贸之生命线。
其二,海运要靠船舶,船舶可不像太阳那样一直无私地发光发热,它得需要中途不断补给维护保养(蒸汽时代要不断补充煤炭,后来要补充燃油),那么在必经航线选择占领建设基地就太重要了,每条航线都需要一串串珍珠般的基地来提供补给。
其三,任何人和国家对待财富都是会眼红的,几个人抢是小强盗,国家组团抢劫是大海盗。(打个比方:你的电脑配置高,网线数据线却比较长,经过之处总有人比划着大剪子,或者别人的网线数据线也从这过,互相有干扰,你有随时断网断数据的可能,你说你纠结不纠结。)所以航海路线是要有保镖的,这个大保镖就是海军,那时的铁甲舰战列舰就相当于现在的尼米兹提康德罗加,有他们镇着,我的贸易欺负起未开化国来,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因此,国家(美国)要发展强大,就要在全球水道密集建立基地(陆上依托),要向英国学习并组建强大的海军力量(规模要大于世界上任何老二与老三海军力量之和),要控制海洋,而不是控制别国陆地领土。
作者在海权要素上比较强调各国家的民族特征,几个曾经强大的海洋强国的民族特征分为四个梯队:1.西葡二牙只喜欢暴力掠夺殖民地,不喜欢开发与制造,甚至不喜欢贸易;2.法国喜欢在殖民地小打小闹,小富即安,小资情怀;3.荷兰喜欢占殖民地,但只重商贸,不喜政治与军事的介入;4.英国也喜欢殖民,且适应性强,乐于开发新资源新产品,勤于贸易,通盘考虑政治经济军事贸易。所以,马汉认为,美国应学习效仿英国的民族特征。
作者非常重视武器装备对军事变革的影响。他讲到,“海军的战术是建立在各种条件之上的,改变这些条件的`主要原因是武器装备,武器装备的变化能够引起战舰构造的变化,战舰操纵方式的变化,从而引起整个舰队的变革。”看不到武器装备及操作技能的变化,战术就会过时,就会吃败仗。“武器的变化必定会引起战术的变化,只是这两个变化之间的间隔是非常漫长的。这也印证了一个事实:武器的革新往往归功于一两个人的功劳,而战术的变革却必须战胜这个阶层中的保守派势力。然而,这种习惯性的势力是非常冥顽不化的。”这说明,战术变革的谷堆效应何时出现,作者也表示很无耐。
作者对海军基地的选址颇有见地,海军基地本身就是称霸世界这条锁链上必不可少的一环,这条锁链的结构为:工业——市场——控制——海军——基地。而不同航线的交叉点则是重中之重,必须要掌控(很像复杂网络理论-关键节点),比如几个运河几个海峡几个岛国(大家都清楚)。
作者强调,“国家间力量的强弱也会影响国际争端的处理情况,就像“能够怎样”和“愿意怎样”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我们的决定。”意即,我不想打仗,但必须具备能打的力量与势力,我要先有大棒,然后才有橄榄枝。
国与国之间,不同于人与人之间,如火如荼的亲密只是理性契约的薄薄纱衣,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和国家政体差异都可能是纷争的幌子,只有最大化最优化的利益才是最根本的缘由,所以要在利益上面贴上一道符,就是“射程即正义,口径即公理”!你信吗?我有点儿信。
《海权论》读后感 4
庄子说:河伯乘洪水来到大海,汪洋兴叹,这是感叹其无垠与广阔;古代神话,精卫填海,是无奈于海洋的无情。中国人,从黄土高坡走下来,一直要面对大海。孔夫子尚且有志:“乘桴浮于海,”而今人呢?
海权是什么?
“海权,说到底,就是海洋空间行动自由权。”张世平(《中国海权》作者)如是说。
大一的第一个长假,一本《中国海权》陪我度过,使我增长了见识,认清了方向。
海洋是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海洋拥有丰富的资源,为人类提供,并将长期地提供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生产资料和生活条件,海洋是人类社会生产的重要领域,海洋事业方兴未艾。
中国之所以需要海权,简言之,是和平崛起的需要,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也是为世界人民做更多贡献的需要。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曾说过:“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美国战略家A。T马汉在其《海权论》中说:“谁拥有优势的海军,谁就能控制海洋,夺取制海权。”沃尔特。雷利(英国)说:“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贸易,即控制了世界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约翰。肯尼迪说:“控制海洋意味着安全;控制海洋意味着和平;控制海洋意味着胜利。”中国需要海洋,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中国需要海洋,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制海权就是海洋利益的根本保证。海权的获得有多种方法,战争胁迫是基本手段。荷兰“海上马车夫”,西班牙“无敌舰队”,“日不落帝国”舰队,日本“联合舰队”等都曾是获取海权的主要工具,但战争胁迫不是长久之计,要维护国家海权,还是要靠本国综合国力尤其是强大的海上力量来掌控。“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中国拥有海权的最高境界。
中国海权是一个漫长的建设实践过程,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身为国防生,我们有责任有信心成为建设中国海权的接班人。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加强,高科技不断发展,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建立起强大的海防。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作为一名国防生,我们有责任为国家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读了《中国海权》,我才知道,我们的国家任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三海”问题严重,我们有那么多的海洋领土被他国无理侵占……这一切都告诉我们,中国海上力量发展迫在眉睫,我们国防生有责任为建设强大的中国海防做准备。一方面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科技建军打牢基础,另一方面要刻苦锻炼,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军事技能,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解放军军官做准备。
《海权论》读后感 5
马汉在《海权论》中论述的“海权”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大体指“利用海洋的权益”和“控制海洋的权力”两方面,模糊地涉及了海军力量、制海权、海上实力等方面。在他对海权的思考中,最引我注意的就是他有关影响一国海洋实力的六要素的观点。马汉认为海权的培育生长和发展依赖于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自然形态结构、领土范围、人口数量、国民性格和政府特征。其中前三项条件是自然条件,而后三点则包含了政治经济和国民的因素。
对于地理位置,马汉以英国为例,说明具有优势战略价值的地理位置如能便捷地进入公海、控制着世界重要航道或领海的面积都有助于让一个国家成为海洋强国。
对于自然形态结构,马汉先以美国为例论说拥有长海岸线和优良深水港的必要性,再以荷兰为了发展的欲望为例论述陆上资源和陆上财富生产力的多少决定了一国向海洋发展的力度和能力,但对于当今来说,后者的影响力大幅下降,因为几乎所有国家都在重视海洋发展,因此最多与能从事海洋工作的人员数量有关,而这点可归入之后的人口中。
最令我迷惑的是马汉关于领土范围的论述,他不仅没有论述国土面积对海洋发展的相关影响,并且在之后有将港口和人口问题带入,内容混乱,在我看来,这是马汉将陆战和影响国家陆上实力的因素移植到海上的陋病,因此在此我就讲第三点的内容合并至自然形态和人口中,之后也不再论述。
马汉说的人口指从事与海上事业或海军的人口,以及该方面的潜在预备力量。但该点论述也比较混乱,在该部分的最后,马汉将一个国家的总体的科技资源经济水平和与海有关的产业全部纳入该点之下,所以我在此将这个内容大概定义为与海有关的实在和潜在的生产者以及最终能影响海上实力的生产力。
而马汉所说的国民性格也不再适用于当前的社会环境,他以英国建立霸权为例,认为民族喜好商业贸易的习性会促进海洋实力的强大,且认为殖民地应该越多越好,所以这种国民性格已经退出世界舞台了,但我认为这方面的因素还是可以保留的,可以将其视为民众对军事和商业层面的海洋意识和海上国防意识。
对于政府特征,马汉也有些论述得文不对题,他认为在海战中的胜利源于人民精神和政府指导的协调一致,政府与民众相互影响和引导,所以我认为可以将这一点与前一点相合并。
综上所述,马汉以历史上的海洋强国,主要是英国为例,着手对海权所需的条件和具备的特点作了综述,但我们也能从中看出他很大程度上是对“海权的历史”的论述,所以用这种理论解释当下国家的海洋实力必定是有偏差的。
因此,我认为马汉的构成海洋实力的六要素论应该被改善为三要素论,即地理因素,与海有关的人以及影响海上实力的所有生产力和政府与人民因素(除去历史因素,仅从发展着眼)。
地理因素是最不公平的也是最难以改变的因素,即是六要素中的前三个要素的总和,它不像马汉所说的`是决定性的要素,它决定了一个国家海洋实力的起跑线,但不是终点线。例如控制着苏伊士运河的埃及、掌控着巴拿马运河的巴拿马以及拥有马六甲海峡的马来西亚,这些反例均告诉我们极佳战略地位的航运要道并非是海上实力关键性因素,我认为这种先天优势甚至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海洋实力,但我认为一旦拥有类似的优势自然条件,那么这将极大地有利于该国成为海洋强国的路程。
第二个因素即是我对马汉人口要素的拓展,但在当今这个时代,我更愿意将人再进行一番分析,即是单纯的人还是人才?现在,单纯地强调人的数量已然过时,人才才是支撑这个时代可持续发展的栋梁,所以我更想将此处的人更换为人才,即与海有关的实在和潜在的人才以及最终能影响海上实力的生产力。我想这也是众多国家大力发展的,我也认为这是构成一个国家狭义上海洋实力的主体部分。
第三个因素则是更加现代化的内核——国人的海洋意识与国家的海洋法制建设,这也是我们国家极其重视的,更与我们息息相关,而对于该部分的研究也是纷繁杂多,此处我就不再赘述了。
而这三者的建构关系则可以这样来看:人才与生产力是海洋实力的基础,而在发展它的同时也勿忘第三个因素的培养二者齐头并进,但要明白后者是建立在前者的根基之上的,只有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才可以让民众和国家挺胸抬头地面向大海,而这两者发展到一定阶段再加之地理因素便可以最终成为海洋强国,这三个因素的任意一个都不足以构成广义上的海洋实力抑或使之成为海洋强国,它们都是既非充分又非必要的条件。
《海权论》读后感 6
《海权论》是美国海军理论家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的经典之作。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其对当今世界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马汉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海权的重要性。他指出,海权不仅是一个国家控制海洋的力量,更是国家繁荣和强大的关键因素。一个拥有强大海权的国家,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占据重要地位,保障国家的安全、促进经济的发展、扩大国家的影响力。
从历史的角度看,马汉的观点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回顾世界历史,那些曾经称霸海洋的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无一不是凭借着强大的海权实现了国家的崛起和繁荣。葡萄牙和西班牙通过开辟新航路,控制了海洋贸易路线,积累了巨额财富;荷兰凭借着强大的`海上运输和贸易能力,成为了“海上马车夫”;英国更是通过强大的海军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成为了世界霸主。这些国家的成功,充分证明了海权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在当今世界,海权的重要性依然不可忽视。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海洋已经成为了国际贸易的主要通道和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海权,才能够保障自己的海上贸易安全,获取海洋资源,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海权也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拥有强大海权的国家,可以通过海上军事力量的展示和运用,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然而,拥有海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一个国家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技水平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首先,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建设强大海军的基础。只有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才能够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海军建设和海洋开发。其次,先进的科技水平是提升海权的关键。在现代战争中,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先进的科技水平,才能够研发出先进的舰艇、武器和通信设备,提高海军的作战能力。最后,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实现海权的保障。海军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军种,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一个国家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够有效地操作和管理海军装备,发挥海军的最大效能。
总之,《海权论》是一本具有深刻思想和重大现实意义的著作。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海权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也为我们思考国家的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在当今世界,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海权的建设,努力提升国家的海权实力,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强大做出更大的贡献。
《海权论》读后感 7
《海权论》是美国海军海洋战略家阿尔弗雷德·斯坦利·马汉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首次出版于1890年。书中深入探讨了海洋在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国际关系中的战略意义。阅读此书,我深刻体会到马汉关于海权的论点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一、海权的重要性
马汉在书中明确指出,海洋不仅是国家贸易和商务活动的通道,更是国家力量和国际影响力的体现。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与强大的海军力量息息相关。通过对历史上海上强国的分析,马汉总结出“海权即是国家的权力”,这句话道出了海洋对于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
在当今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海权的重要性愈加凸显。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高度依赖海洋贸易,因此,维护海洋安全、保护航道畅通成为各国政府的首要任务。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正是基于这一背景。海洋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防线。透过马汉的视角,我更加意识到海洋战略的必要性及其深远影响。
二、海军力量的战略意义
马汉强调,拥有强大的海军力量是维护和扩大海权的基础。他通过分析多国历史和海战实例,指出强大的海军能够有效控制海洋通道,确保国家贸易的安全,从而促进经济繁荣。在他的论述中,我感受到海军不仅仅是国家武力的象征,更是保护国家利益和维护国际秩序的重要工具。
当今世界,各国海军的发展速度显著加快,海洋军事竞争日益激烈。这让我想起了近年来亚太地区海权争端的加剧,各国对海洋资源的争夺蕴含着强烈的战略意图。马汉的理论为我们理解这些现象提供了一种深刻的视角,即海军力量不仅是军事实力的体现,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战略思维的启迪
《海权论》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马汉所提倡的战略思维。他指出,国家在制定海洋战略时,必须考虑到国际形势、地缘政治和自身能力等多种因素。马汉的这种全局思维和综合分析方法为现代战略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这种思维方式不仅适用于海洋战略,也适用于其他领域的决策制定。
在国家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战略思维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经济政策的制定,还是国际关系的处理,都需要我们具备全局视野和长远眼光。马汉以其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深刻的观念,提醒我们在看待问题时,必须跳出狭隘的视角,立足于更大的格局。
四、历史与现实的联结
阅读《海权论》,我发现马汉的理论与历史密切相关。他通过对历史案例的分析,提供了详细的海权理论支撑。这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使得他提出的观点更具说服力和可行性。马汉提到的许多历史事件,如英国和美国的崛起,至今仍不断被后人借鉴和研究。
联系到当下的国际局势,许多国家在海洋战略方面的取舍,依然可以从马汉的理论中找到线索。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国际环境的变化,海权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但无论如何,掌握海洋资源和维护海洋秩序的基础原则依然有效。
《海权论》不仅是一部关于海洋战略的经典著作,更是一部激发思考的哲学作品。马汉在书中提出的海权概念、海军力量的战略意义以及全局视野的战略思维,至今仍对国家政策制定和国际关系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作为读者,我从中受益良多,对未来国际形势及国家战略思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这一过程中,我觉得自身的视野得到了拓展,对海洋战略的认识更加清晰。未来,我会继续深入学习相关理论,以期为理解与撰写国家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海权论》让我意识到,海洋的广阔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扩展,更是国家发展和国际关系的重要舞台。
《海权论》读后感 8
当我翻开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的《海权论》,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海洋战略世界的大门。这本书以其深刻的见解和前瞻性的思考,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也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思索与感悟。
马汉在书中强调了海权对国家兴衰的决定性作用。他指出,海洋不仅仅是一片广阔的水域,更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安全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支撑。一个国家若想在世界舞台上崛起并保持强大,必须重视和发展海权。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马汉的理论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回顾世界历史,那些曾经称霸一时的大国,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无不是凭借着强大的海权而崛起。葡萄牙和西班牙通过开辟新航路,控制了海洋贸易通道,积累了巨额财富;荷兰凭借着发达的海上运输和贸易,成为“海上马车夫”;英国更是通过强大的海军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称霸世界长达几个世纪。这些国家的成功,充分证明了海权在国家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海权的重要性依然不可忽视。海洋作为国际贸易的主要通道,承载着全球大部分的货物运输。一个国家拥有强大的海权,就能够保障自己的海上贸易安全,确保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时,海洋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矿产等,对于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此外,海权还关系到国家的战略安全。在现代战争中,海洋成为了重要的战场,拥有强大海军的国家能够有效地保卫自己的领土和海洋权益,防止外部势力的入侵。
然而,发展海权并非易事。它需要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等多个方面进行长期的投入和建设。首先,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发展海权的基础。建设一支现代化的海军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同时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撑。其次,先进的科技水平是提升海权的关键。现代海军装备的研发和制造需要先进的科技,如舰艇的'设计、武器系统的开发、通信技术的应用等。只有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才能使国家的海军保持强大的战斗力。最后,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实现海权的保障。海军是一个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的军种,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军官和士兵。国家必须重视海军人才的培养,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战斗能力。
读完《海权论》,我深刻认识到海权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在当今世界,我们应该以史为鉴,高度重视海权的建设和发展。国家应加大对海洋事业的投入,提高海洋科技水平,培养高素质的海洋人才,努力提升国家的海权实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海权的发展应该是和平的、合作的。各国应该共同维护海洋的和平与稳定,通过合作开发海洋资源,实现互利共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海洋世界。
《海权论》读后感 9
作为一名大学生,在阅读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的《海权论》之后,心中涌起了层层波澜。这本书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海洋战略以及国家发展的深入思考之门。
《海权论》深刻地阐述了海权对国家兴衰的至关重要性。马汉指出,海洋不仅仅是一片水域,更是国家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的重要延伸。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些曾经称霸世界的国家,无一不是凭借着强大的海权而崛起。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以及英国等国,通过控制海洋贸易路线、建立强大的海军,积累了巨额财富,扩大了国家影响力,成为了世界的霸主。
对于大学生来说,从《海权论》中我们可以汲取许多宝贵的启示。首先,它让我们认识到战略眼光的重要性。马汉在书中以长远的视角分析了海洋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这提醒我们在看待问题时不能仅仅局限于眼前,而要具有前瞻性和全局观。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海洋作为国际贸易的主要通道和资源宝库,其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培养自己的战略思维能力,关注国家的海洋战略,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
其次,《海权论》也让我们明白科技创新的力量。在海洋竞争中,拥有先进的舰艇、武器装备以及通信技术等是取得胜利的关键。这就要求国家不断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大学生而言,我们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无论是在海洋工程、海洋资源开发还是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都需要我们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国家的海洋事业提供技术支持。
再者,《海权论》强调了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在海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坚定的国家意志和强烈的民族精神,才能够在海洋竞争中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栋梁,我们应该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积极参与到国家的`建设中来。我们要以先辈们为榜样,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敢于担当、勇于奉献,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海洋的和平与合作的重要性。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海洋作为人类共同的财富,需要各国共同维护和开发。我们应该倡导和平利用海洋,通过国际合作解决海洋争端,共同推动海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学术研究等方式,为促进海洋领域的国际合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海权论》是一本具有深刻思想和重大现实意义的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大学生不仅可以了解海洋战略的重要性,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培养自己的战略思维、创新能力和爱国精神。让我们以《海权论》为指引,关注海洋、热爱海洋、保护海洋,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世界的和平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海权论》读后感 10
作为一名大学生,当我读完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的《海权论》时,内心深受触动,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让我对海洋以及国家的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海权论》系统地阐述了海权对国家的重要性。马汉认为,海权不仅仅是对海洋的控制能力,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一个拥有强大海权的国家,能够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占据优势地位,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强大。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些曾经称霸世界的国家,如英国、西班牙、荷兰等,无一不是凭借着强大的海权而崛起。
从经济角度来看,海洋是国际贸易的重要通道,控制海洋就意味着掌握了贸易的主动权。在全球化的今天,海洋运输依然是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大量的.货物通过海洋在各国之间流通。拥有强大海权的国家,可以确保自己的贸易航线安全畅通,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海洋中还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这些资源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发展海权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政治方面,海权也具有重要意义。一个拥有强大海权的国家,可以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通过控制海洋,国家可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与其他国家进行战略博弈。此外,海权还可以增强国家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
军事上,海权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拥有强大海军的国家,可以有效地保卫自己的领土和海洋权益,防止外部势力的入侵。在现代战争中,海洋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战场,掌握海权就意味着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因此,发展海权对于国家的军事安全至关重要。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海权论》带来了许多深刻的启示。首先,它让我们认识到了海洋的重要性。作为地球上最广阔的领域,海洋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和价值。我们应该关注海洋、热爱海洋,积极参与到海洋事业的发展中来。其次,《海权论》也让我们明白了国家发展的战略意义。一个国家要想实现长期的繁荣与稳定,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重视海权的发展。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关心国家的发展战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海权论》还让我们体会到了创新的重要性。在海洋领域,科技创新是发展海权的关键。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为海洋事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海权论》是一本具有深刻思想和重大现实意义的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大学生不仅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见识,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自己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我们以《海权论》为指引,关注海洋、热爱海洋、发展海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海权论》读后感 11
在图书馆静谧的氛围中,我翻开了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的《海权论》。随着书页的翻动,一个关于海洋霸权与国家命运的宏大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马汉在书中深刻地阐述了海权对国家兴衰的决定性作用。他指出,海洋不仅仅是一片广阔的水域,更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安全和国际影响力的关键所在。一个拥有强大海权的国家,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主导地位,掌控贸易通道、获取丰富资源,并在军事上具备强大的威慑力。
回顾历史,那些曾经称霸世界的国家无一不是海权强国。从古代的希腊、罗马,到近代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再到英国的日不落帝国,它们的崛起都与对海洋的控制密不可分。葡萄牙和西班牙通过开辟新航路,垄断了东西方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荷兰凭借着强大的海上运输能力成为“海上马车夫”;英国更是依靠其强大的海军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统治着世界四分之一的土地和人口。这些国家的成功充分证明了海权对于国家发展的至关重要性。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海洋的地位更加凸显。海洋是国际贸易的'主要通道,全球约 80%的贸易量是通过海洋运输完成的。同时,海洋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矿产等,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至关重要。此外,海洋也是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领域,一个国家的海军实力直接关系到其领土安全和国家利益的维护。
然而,拥有海权并非易事。它需要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等多个方面进行长期的投入和建设。首先,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发展海权的基础。建设一支现代化的海军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同时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撑。其次,先进的科技水平是提升海权的关键。现代海军装备的研发和制造需要先进的科技,如舰艇的设计、武器系统的开发、通信技术的应用等。只有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才能使国家的海军保持强大的战斗力。最后,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实现海权的保障。海军是一个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的军种,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军官和士兵。国家必须重视海军人才的培养,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战斗能力。
作为一名在图书馆中阅读《海权论》的读者,我深刻地认识到海权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同时,我也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国家的海洋事业,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于大学生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海洋知识、关注海洋动态、参与海洋科研等方式,为国家的海洋事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对于普通公民来说,我们可以增强海洋意识,保护海洋环境,支持国家的海洋政策。
在图书馆的宁静中,我仿佛看到了波澜壮阔的海洋,听到了海浪的澎湃之声。《海权论》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我们对海洋的认识和思考。让我们以这本书为契机,更加关注海洋、热爱海洋、保护海洋,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海权论》读后感】相关文章:
海权论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11-09
海权论的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05-18
海权论的读后感(通用6篇)10-19
关于海权论读后感(精选5篇)05-18
关于海权论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05-21
最新海权论读后感(精选6篇)10-22
争 论11-19
海_描写海的作文02-15
海11-07
批评建议权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