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

《江湖儿女》观后感

时间:2022-11-23 11:41:12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江湖儿女》观后感(通用11篇)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江湖儿女》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江湖儿女》观后感(通用11篇)

  《江湖儿女》观后感 篇1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电影中郭斌这样对巧巧说,而事实也正是这样,所以这部影片讲的就是人在江湖里的遭际与情义。

  影片内容是这样的:巧巧与郭斌是山西的一对恋人,郭斌每天在外面呼朋唤友,在江湖里有许多兄弟,同时也和许多仇家结怨,而巧巧的愿望则是可以尽早与郭斌步入婚姻,给自己的父亲建一套房子。但巧巧的幻想却被两声枪声打破了,某天晚上郭斌被仇家围追堵截,情急之下,坐在车里的巧巧为了救郭斌于危难之中,持起了放在副驾驶座上的枪,往天上开了一枪,巧巧的人生也因为开枪而改变。

  待到巧巧刑满释放已是五年后,巧巧乘上了轮船寻找郭斌。但郭斌此时却穷困潦倒,身边的兄弟,曾经的意气风发已荡然无存,所以巧巧的追随此时对他来说就是一种累赘和讽刺,他决然的放弃了巧巧,而巧巧也因此踏上了自己曾经不愿意踏上的江湖之旅。她在高级酒店里碰瓷儿,骗走了摩托司机的摩托,要回了自己遗失的钱包,还在家乡自力更生开了一家麻将馆。郭斌则更加落寞了,中风之后被巧巧接回了家乡,但还是没有改变江湖老大哥的作风,还和曾经的兄弟大打出手,还是巧巧解了围。

  随后又过了几年,巧巧去车站接已经要坐轮椅的郭斌,而郭斌在巧巧的麻将馆待了数日之后还是决意离开,电影的镜头最后聚焦在监控里巧巧的凝神的表情上。

  这部电影采用了三段式结构,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使得电影要呈现的内容聚集在一起,并且这三段式的建构本身也就体现了影片的主题:在第一段中,巧巧不愿意涉足江湖,但却为了郭斌向天开了一枪,便接受了五年的牢狱之灾。在第二段中,隐去了巧巧五年的牢狱生活,直接从巧巧刑满释放开始,她踏入了江湖,并经历了一系列的人,奉节酒楼食客,摩托司机,小卖部老板……在江湖里纵横的同时,她变得越来越成熟,对于郭斌也由有情有义变为了无情有义。在第三段中她因为江湖义气将郭斌接回了麻将馆,但两人的世界观终究不一样,郭斌不能忍受自己江湖老大哥地位的没落,最后离开了巧巧。这三段展示了巧巧的生活轨迹,也展现了巧巧的心路历程,她的初心虽然不在江湖,但她就是江湖的女儿,在江湖里可以自在地顽强地生活。

  巧巧体现了真正的江湖人有的那一种随遇而安的韧性,而郭斌则相反,他一直固执地认为自己喝了五湖四海酒,永远是江湖人,但他却不能与时俱进,最终也注定会被时代抛弃,他不是江湖里的人,他只是一个沉溺于幻想与陈见的懦夫。所以有人说:“《江湖儿女》其实可以理解为《江湖女儿》。”我也认为是这样。

  影片里的音乐设置得很好,极其富有年代感的音乐将人带入到那个年代,《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既是显示了那个年代流行音乐的风格,又展现了女主角巧巧当时对爱情的态度:也许她五年后去寻找郭斌早就不再奢求爱情了,而只是为了与过去告别。后来巧巧也曾经想过逃离,要与小卖部老板去边疆生活,但最后还是决定接受糟糕的现状,承受命运的考验。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当巧巧在杳无人迹的地方看到不明飞行物的时候,她便有了身在江湖、心在别处的心理慰藉;但郭斌却没有这种慰藉,他的全部身心放在那逝去的江湖,故当江湖远去,他的满腔抱负,他的一片雄心都随之远去,只留下行尸走肉的空壳。虽然在电影中这句台词是郭斌说出来的,但他只是为了彰显老大哥的气魄,却远远没有理解这句话的真谛,反而是巧巧最终理解了。

  正如火山灰是火山爆发后的产物,是毁灭之后的存留,它却又是肥沃的土地,滋养着花草树木一样,巧巧懂得:时代风云变幻,仍能存在世上的人就像那火山灰,是最纯洁的东西,他们身上也孕育着新一线生机。

  《江湖儿女》观后感 篇2

  《江湖儿女》已经上映好多天了,曾写过如下观影感受:不错!自认为是我看过为数不多的电影中最好看的一部。赵涛扮演的巧巧让人钦佩,廖凡扮演的斌斌也不让人讨厌。每个人本身似乎无所谓好坏,坏的是欲望,是人性。正如影片中徐峥的一句台词: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的囚徒。

  如今静下心来,再次回顾剧情,曾经让我黯然神伤的电影结尾此刻却让我眼前一亮。斌斌最后的离开,难道不是最好的结局吗?

  斌斌和巧巧似乎都是爱对方的,但是爱情在他们各自生活中的份量并不一样。爱情于斌斌而言,像是配菜;而爱情之于巧巧,却好似大餐。所以,当巧巧如飞蛾扑火般地扑向爱情,斌斌却没有相向而行,而是如外人般冷静淡然。

  尽管巧巧为救斌斌坐了五年牢,但出狱后巧巧却发现,斌斌已有了别的女人!

  从女人的角度看,斌斌似乎是既可憎又可恶的不仅忘恩负义,又薄情寡义。但是,如果我们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冷静下来细想,从来都不曾看重爱情的斌斌此时依然对爱情淡然他生活的重心似乎从来都不是爱情。

  巧巧对此若有所悟,她不用恩情绑架爱情。她觉得,既然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并非坚如磐石,既然对方又有了新欢,死缠烂打或者竭斯底里都非明智之举。所以,尽管她心有戚戚感,但她还是选择默默离开。

  斌斌历经种种人事,落难时仍首先投奔巧巧他早已把巧巧当成了亲人。不过,当他得知多年来巧巧一直未嫁人,他才恍然大悟,自己对爱情的敷衍从来都配不上巧巧的真情。所以,与其在一起日后伤感不如及早分离

  总之,看过电影,我又领会到了一种爱情的处理方式不合适,就分手!免得日后相爱相杀。

  《江湖儿女》观后感 篇3

  很显然,贾樟柯的《江湖儿女》不是一部有诚意的作品,看完之后丝毫没有回味的余地,也就更谈不上去看第二遍,或者推荐别人去看了。

  作为拥趸,这是我第一次对贾樟柯的电影有如此感觉,真不知道是他因为频繁接拍各种商业广告,经营饭馆而没有太多时间,还是已经江郎才尽——戛纳电影节没有把大奖颁给它,证明了戛纳的明智。

  整部电影的故事很简单,山西大同男女巧巧和斌斌之间横跨20年的情与义的纠结。两人曾经是情侣,后来巧巧为斌斌顶包坐牢,但斌斌并没有报恩,反而远走他乡,另结新欢。巧巧出狱后去重庆找他,但木已成舟。又是多年之后,斌斌身残返回老家,巧巧依然收留了他,只不过凭的是义气,并不是感情。最终,身体好转的斌斌默默离开了……

  故事简单也罢,问题是贾樟柯把之前善用的所有“道具”又在这部片子中堆了一遍:街头斗殴、葬礼现场跳国标、狮虎笼子、街头卖唱的肌肉男、振聋发聩的舞厅……更为拙劣的是,把女主角的钱包被盗、押送犯人转移等对于表达主题毫无意义的场景都摆了上来,而这些场景都被我预先猜到了,并担心他会摆上去,而他真的摆了上去!这一切只能确认贾樟柯变得匠气十足,炮制能力高超,但丧失了进取的心。

  为此,看《江湖儿女》会感觉是又把《三峡好人》《天注定》《山河故人》重新热了一遍剩饭,而且毫无新意。我想说的是,它根本配不上廖凡和赵涛的上乘表演,浪费了他们的演技和才华,贾樟柯本人应该为他们道歉。

  《环球时报》总编辑看完后在微博上对这部片子颇有微词,我还表示了质疑。不过,我看完它之后,迅速决定对他的批评表示支持。

  贾氏电影风格虽有辨识度,但观众不是傻瓜,尤其是我们这些看过他多部作品的拥趸。那些帮忙鼓吹这部片子有多牛逼的媒体应该闭嘴,我知道你们在拿钱消灾,你们的良知不痛吗?

  总之,贾樟柯没有进步,甚至在倒退,他如果不坚守初心,以真诚之心面对观众,可能很快就会被抛弃。

  《江湖儿女》观后感 篇4

  一句江湖承载了多少儿女的“武侠”梦,只是现在已经不再是那个刀光剑影的时代,可我们的侠义精神该如何寄托。

  在江湖、黑道与当今法治社会格格不入的情况下,贾樟柯的《江湖儿女》随之也就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有人说这部电影有着反动色彩,有人说他故意丑化中国形象,而我却感觉是他用江湖拯救了这些年经济高速发展状态下人与人之间逐渐消失的仗义情感。

  接下来的一幕便是斌斌在路上被年轻的混混追打,在紧急关头巧巧拿出了枪,在那个命令禁私枪的年代,为了她的“江湖人”开了两枪,随之入狱五年。巧巧的江湖义气并没有换来她想要的结局。出来之后早已物是人非,而她的“江湖人”也早已离开了故土。当她只身前往斌斌所在的城市,只是换来了斌斌那句“我已经不是江湖中人了”,时代已经变了,人变了,但不是江湖变了。

  在旧社会分崩离析的同时,人的感情也经不住世事变迁。用江湖情义为人处事的才算是江湖儿女,抛弃了情义,也就不算江湖中人了。可巧巧的江湖却更体现在斌斌瘫痪后回到家乡时候那无微不至的关怀。“你恨我吗?”“对你无情了,也就不恨了”,这一句无情承载了多少江湖泪水。她忘了曾形单影只的 去他乡找他却被拒之门外的时候了吗,没有。她始终逃不出这江湖,是他心里永远住着的这个宇宙,她只不过是这个宇宙中的囚徒。

  水位在上涨,城市在消失;证件丢失,身份在消失;豪饮脸盆中的五湖四海,跨不过脸盆里的灾祸;矿场被传迁边疆,移民被迫流徙南方。这故事的背后,是消失的大半个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脚步一直加速前进,同时在这个高速化的现代,我们缺少的更是一些内心纯朴的感情,社会太浮躁,我们对成功和财富也就趋之若鹜。影片中斌斌梦想着开矿发财,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巧巧想在新疆安家立业、平平淡淡的过日子,这也就代表了两种观念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一种对抗。显然,以巧巧为首的那份平淡已经被斌斌所代表的那种“发展”观念所压制。故事结尾斌斌的失败,何不是一种对当下的反思?

  《江湖儿女》观后感 篇5

  今天下午面试完时间是三点多,索性直接就去电影院看了贾樟柯的《江湖儿女》,依然还是贾樟柯的套路,符号化式的'老歌还有刻意的时代变迁和道具连接,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但是我觉得这片子挺好。

  电影是讲故事的,故事的好坏决定了电影的质量,而导演只是故事的讲述者,而演员则更像是导演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所刻画的形象,我不知道这个故事本身是真是假,但是从演员的身上我看见了很多的性格或者说是人格。讲述的方式有很多,这就是拍摄的手法,或者说是最后的镜头感,我认识很多专业的人士,他们跟我讲过很多专业的知识,但是这些对我而言似乎并没有什么要紧,对我而言电影的好坏只在于故事本身讲述的是否清楚,而至于故事的背后有什么,与电影本身就没有什么关系了,所以好电影,说的只是故事好,而电影好则是故事之后给人的印象好,所以我觉得这片子,挺好。

  所有人都知道,人是会变的。但是有的人说是时间改变了一切,有的人说是事情改变了一起,甚至还有的人说是因为某个人。所以对我而言电影本身讲的就是一段时间内的故事,而在这个故事中,我能清楚地看到人的改变,而这就是一个电影需要人们去思考的问题。就像是动画片的套路一样,被坏人打败,然后发现自己的不足,改变自己或者改变现状,这就是电影,同样也是生活。改变终究是一种好事,不管是妥协也好,反抗也罢,对于生活总的有个态度,有了态度人也就能坚持的走下去了。

  江湖从来都不应该有什么目标,有的只是一种需要坚持的底线。古龙说过一句话,我一直很喜欢“看破红尘于堕落风尘,无异。”而这就应该是江湖,江湖待久了也就放下了,除非是放下了很久,不然还真没有什么怀念的必要。年轻人总喜欢候把江湖当生活,后来经历了多了才开始把生活当成江湖。说到底还是那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就是人和人的故事,从做人开始,然后做事,直到成为一个人,没有什么传承,也没有什么传说,有的只是人的生活罢了。

  电影是以女性视角展开的,但是这让我看到的却仍然是一个男性的情感变迁。可以说是女主承担的了男性对道义的理想,简单而传统的三段式叙述模式,牛逼,迷茫,然后放下。这和王家卫的《东邪西毒》很像,似乎所有江湖中的故事都应该是这样,说的都是求不得和已失去,得到的反而都次要了。我喜欢电影的结尾,简单明了,绝不拖沓,而这也很江湖。不得不说廖凡演的真的很到位,但是几个客串真的毫无必要。

  如果你问我这个电影到底讲了啥,就四句话:

  江湖无儿女,山河尽故人,真情多假义,假意总情深。

  《江湖儿女》观后感 篇6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听着这首歌泪流满面,爱可以重来吗?能重来的还是爱吗?看着巧巧坐在奉节小剧院,和唱着这首歌,不觉走进了戏里。男人的心里只有江湖,女人的心里却装着男人和他的江湖与理想。能说女人的胸怀宽广吗?

  《江湖儿女》中的巧巧在她的爱情世界里经历了些什么?为了爱跟着斌斌混迹江湖,为了爱替斌斌坐牢五年,为了爱一路从大同到奉节。远镜下,码头上一个个的台阶,追寻的意义终归是辛酸的。经历了‘我们耍一下’的恐惧,经历了身无分文的混吃混喝,经历了千里寻夫却已是他人男友的痛楚……旅店里被逼到如尘埃的卑微,不知道是江湖的脸面重要,还是面前这个为之付出一切的女人重要,我迷惘啦!巧巧坐着火车一路走到新疆她本可以跟着‘山争哥’过普通人的日子,最终她还是无法欺骗自己,一个人走在漆黑的异乡,UFO是她的梦,漫天星斗璀璨夺目,多么希望有个外星人可以带着她离开那个痛苦的世界。

  镜头进入下一个时代,高楼林立,一个无法自理的男人再次回到起点。第一通电话毫不犹豫地打给了这个女人,多年后的巧巧已经是江湖女人,是义还是爱?义无反顾的把他接回家,各种无微不至的照顾。挂档的那只手被男人紧握,可女人用力抽出来,巧巧不需要这样的感激,要的是愿意跟着她踏踏实实过日子的爱人,影片到了这里矛盾纠结一起涌上心头,女人已不再是当年那个不顾一切追寻斌斌的巧巧啦,男人能给她的是什么?不要江湖,而是生活……斌斌再次抛下女人‘走了’去寻找他心中的江湖。男人囚徒于心气,女人囚禁于爱情,一切左不过一句:

  “我愿意”。

  《江湖儿女》观后感 篇7

  倔强,敢爱敢恨。赵涛演活了赵巧巧。

  巧巧无论是举枪朝天空开响,还是拿茶壶砸向老贾。都带着女人难得少有的果敢和不顾一切。这一点连江湖大哥的斌斌也做不到。如此一对比,男人显得那么畏缩,而巧巧却充满了侠胆豪情。她就是一代女侠。

  她爱着斌斌时,她说她不喜欢江湖。

  她一个人时,她自诩江湖中人。于她——江湖,就是一个义气。她配得上义气两个字。

  赵涛,一个出色优秀的演员。不是大众审美眼里的美女。但是她把巧巧的美演到极致,超越了世俗的美。我忘记了赵涛是谁,我的眼里只有巧巧。爱情消逝的时候,她眉间的爱和恨,怨和释然,那种变化和层次,令人过目不忘,感同身受。你可以体会她那种痛,和她一同感受,那种一瞬间万水千山尽逝的感觉。

  她可以为爱奋不顾身,可以抽身而出,可以再去投入一段情,发现无果时毅然离开,绝不拖泥带水。天哪,她潇洒的可以令女人爱上她。

  旅途中胆小鬼,吹牛皮的陌生男人,给她描绘了一副UFO进入地球的壮景,发现她是一个刑满释放的人时,用行动抛弃了她。她一个人在西部蛮荒的车站,面对茫茫征途的恐惧与无助,令她幻生出一副UFO入境的奇幻景象,我相信那是她的心理变化,那是她独自面对征途的豪言壮语,这个世界残酷,未知,又充满新奇。她要勇敢走下去。

  这个世界对于一个刑满释放的女性有多么艰难与无助。导演没有再表现下去。但是透过想象的UFO入境的虚幻景象。导演是在传达巧巧的心境。在边疆,在她一直想去的地方。在无知又困苦的路上。那未知的光芒,在指引她前进的方向。

  在她的光芒下,男性变得那么畏缩,懦弱,薄情寡义。

  对于巧巧而言,爱,可以有。爱,可以没有。而义永存。

  影片没有给出明确结尾。江湖之路,有义相伴的巧巧,没有定向。

  篇外话:

  贾樟柯导演有多么爱自己的妻子?在他的眼里,妻子一定就是这个世界上最芳华绝代的女人。导演告诉我们,在她的眼里,自己的妻子是那样遗世独立的美。美到不能复制。

  赵涛,中国优秀女演员之一。用灵魂演戏的演员,五官细微的变化,眼角,眉梢,咕哝骂人的嘴型都是戏。

  廖凡,把斌哥演得让人鄙视。好厉害的演技。

  其他的配角,每一个都出彩。每一处情节都处理合理,又不乏幽默效果。贾樟柯导演在某些情节用幽默的表现方法,表现出某一类人贪婪、愚蠢、可笑而不自知。

  中秋节看了一部好电影。为了这样一部电影,加班写个观感,也很幸福。晚安。良片推荐。

  《江湖儿女》观后感 篇8

  贾樟柯,导演,山西汾阳人,一直在拍电影,电影的女主角一直是他老婆,赵涛。

  这不,贾导最新电影《江湖儿女》最近上映,中秋放假的我,今天下午刚刚看完。

  一句话观感:值得一看,但大部分人可能并不喜欢。

  贾导的电影虽大多聚焦于中国时代变迁,描绘时光之下流逝着的一些东西,但却一点也不宏大。因为他电影中的人物全部来自一些边缘群体:混社会的,下煤矿的,经营加油站的,因三峡蓄水而移居他乡的,等等。连最大牌的煤老板,也是老板中的边缘人群。

  怎么说呢,贾导电影中的人物给人一种特别真实的感觉,可又明显不像是身边具体的某个人。换句话讲,真实到你会挑毛病,说现实中并不是这样。哈哈,所有的电影人物都经过了艺术化处理,贾导电影下的人物也不例外,只是这种处理没能或者说也不想制造一种距离感。

  问题就在这里,大多数人看电影时图的就是一个距离感,经历一场幻梦,无论是喜是悲,都能放空心境,进而舒缓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的压力。无论是艺术片还是动作片,大抵不过如此。

  但看这位一直用他老婆做女主角的贾导的电影,你逃脱不了现实。相反地,你会以一个现实观察者的身份,重新经历另一种现实,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你经历过的,你没经历过却听说过的,你没听说过却设想过的,等等。总之,那是一种特别现实的感觉,现实到你会质疑其合理性。

  所以,如果你喜欢遭罪,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之外,依旧愿意经历某种近乎真实的另一重现实的话,那我会建议你去电影院看看这部《江湖儿女》。

  似真非真,似假非假,看完了无甚大感觉,无非是快速经历了一下过去,现在,以及可能的未来。没有多什么,也没有少什么,但会隐约觉得有种不一样的东西,出现在自己的生活当中。

  至于具体是什么东西,当然是说不清,道不明,含混不清,只能等待时光的验证。

  《江湖儿女》观后感 篇9

  没记错的话,贾科长是70后,作为80和90后两者夹缝里的我,乘着中秋的乏困,居然精神饱满的看了《江湖儿女》,居然非居然,期待之久,仰慕之实等诸多因素,豪言要写点东西,当然自知之明未必时刻都要,所以就抛掉顾虑,大言不惭的吹嘘遛马一番。

  观后有感就不得不说说贾科长的江湖,从《小武》到《江湖儿女》,科长的江湖都都发生在养育自己梦启的大地上,这种江湖他通过电影做了客观的展示与批判。

  生而为人就是江湖,各个层面,各个群体都有各自的江湖。假如说《小武》到《天注定》是批判式的江湖,那么《山河故人》、《江湖儿女》就是发问式的江湖。

  电影里郭斌问巧巧:“你恨不恨我?”巧巧说:“对你无情了,也就不恨了。”郭斌:“无情?那你作甚收留我?”巧巧:“江湖上不就讲究个义字嘛,你已经不是江湖上的人了,你不懂。”

  故事其实就是郭斌的江湖巧巧一直跟随,但那时候巧巧不是江湖上的人,郭斌身在江湖似乎又在江湖里游荡,这其实就是我们身而为人的江湖,这种江湖随着时代变迁,也让形色众生演绎着变化。

  可这种“演绎”转眼就是大半生,《江湖儿女》是郭斌带巧巧入江湖,从此便再不离开。可是郭斌走了,便走了。也许是巧巧不懂郭斌,也许江湖不懂郭斌,但江湖懂巧巧。或者说巧巧因郭斌懂了江湖。

  江湖里可惜没有如果,但是我愿意让他有:如果是我,一定也会走郭斌的路。男人的“无情”现实里可能就是:我放下过爱情,只留一句结尾的“走了”。剩下的半生还需寻找男人江湖里的天地,义字当头,最伟大也最可怜。

  前面提到了发问的江湖,可以简单的称作试探的关注,贾科长不是救世主,电影本生也不具备救世主的属性,固然贾科长作为一直坚守这份关于形色众生的江湖窥探,他的意义足以支撑华语电影一席之地。

  《江湖儿女》给贾科长打一波call。最后的结局可以慢慢嚼,巧巧梳妆台上拾掇着闯江湖的门面,手机里传来了郭斌江湖的“走了”。直接、粗暴、同时伴有男人阳刚的霸气,那一刻巧巧的江湖只是被探头里的画面俯视的模糊不清,江湖那一刻似乎只是周围能被探头窥视到的残局。那个为了江湖搭上了半生的身影靠在了墙上,此时画面定格,留给了我们发问和思考的江湖。

  这样的定格让我忘记了儿女情长的思考,也许作为男性的自私亦或自尊。反过头我们再来嚼里面的人物,关二爷是江湖里膜拜的神,二哥、大学生、小年轻、摩的司机、龙队(也许有误)、只有小卖部的个体户(徐峥),成功人士(张译)等,他们看似互不联系,却皆因江湖闭环式的连在一起,少了谁都似乎像山西人吃面缺了陈醋一般。

  山河阻隔故人,一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江湖绑架了儿女,情长在江湖里只是走了。也许一切都是天注定,在这个只在乎黄金的江湖,任逍遥一把实属人在霾途,海上传奇的世界,方向在东,三代厂花诠释二十四城记,用衣服串联了无用。贾科长的江湖还在续写,在清朝的期待,语路岂能满足!

  江湖儿女依旧,贾科长的电影江湖依旧,生而为人就是江湖,大家都各自充当着“囚徒”的角色而已,不高不低,嚼的刚刚好。

  《江湖儿女》给贾科长再打一波call。贾樟柯我有酒,约一下肝胆相照,说不定一种懵懂的电影江湖梦就会被催生。愿我们这些江湖里的“囚徒”各自安好。

  《江湖儿女》观后感 篇10

  我从贾樟柯导演的这部《江湖儿女》中看到的是江湖已没有儿女。

  无论是斌哥还是巧姐,在经历了许多变故之后,已不再年轻,相应的,他们那个年代的人,也已不再是儿女。想象着斌哥或者巧姐走在大街上,被人叫做大叔,大爷,大婶,他们也许会觉得恍然如梦。然而,对于新的一代,他们的辉煌,到自己死的那一刻才作数。斌哥在瘫痪之后,穷守江湖礼节,在自己曾经的小弟的儿子眼里,就是一个臭脾气,对自己父亲不敬的废人。他曾经的辉煌和地位,只能靠现在的辉煌和地位维持,如果现在一无所有,那么很残酷,他信奉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别人同样回以“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斌哥再次出走依然会碰壁,因为他的江湖已经不存在了。他错失了山西的拆迁重建,在三峡大坝时代也没有出头。在更加信息化的时代,他看着导航都在发呆。大时代,总会有大潮流,而属于小人物的,只有随波逐流。虽有成功者,但凤毛麟角。斌哥的江湖再大,也敌不过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所以,他再去江湖,已失去江湖身份,成为了时代的边缘人物。

  至于巧姐,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呢?她曾经的江湖可能就两个人,甚至她不把自己作为江湖中人。但是造化弄人,她走上了斌哥的路。斌哥说:一个男人出狱没有兄弟接,看着小弟宝马豪车,自己很难平复。但是,他想过巧姐一个女人的处境吗?很显然,他没有。巧姐遇到了小偷,遇见了见色起意的摩的司机,但他遇见最无情的是斌哥。从始至终,这个江湖都是男人的。是不平等的。是残酷的,充满变数的。不知道哪一天,就被人捅死了。江湖上的男人无论怎样,都会留下一个女人。豪富的二勇是如此,挣扎不甘的斌哥如此,入狱的双胞胎,更是如此。

  江湖已被时代打散。同是天涯沦落人,更多的不是相逢何必曾相识,而是,那个江湖人好骗,可以捞一笔。徐峥扮演的角色何其多也,在陌生人前吹嘘,自己却不过如此。江湖从来侠客不多,败类不少。所以江湖险恶,退出方可保命。

  我们都曾在江湖,遇到无数的人,与这些人中的极小部分,保持亲密。江湖广大,各在东西,以故人称。当我们不得不退出江湖,不再是儿女时,愿那些散落在江河湖海的故人都能衣食无忧,感受温暖。

  《江湖儿女》观后感 篇11

  科长的电影我都看过,我最喜欢的还是《三峡好人》,三峡好人有明显的科长风格,但多了情义在里面,人物也有血有肉了。表弟(韩三明)变得超级可爱,一下子变得鲜活有个性了,而不再是一个符号了。有人说科长的电影跟侯孝贤的电影类似,就是没有特写镜头,里面的人物似乎是一个符号,代表一个阶层或者一个现象,人物本身是没个性的,但是三峡好人的人物变得鲜活起来,因为加了情义在里面。情义是江湖的最显著的特点。

  江湖在三峡好人里已经出现过,接下来的《天注定》是一个更纯粹的暗黑江湖。看《江湖儿女》,也是第一次在电影院看科长的电影,还是有点享受的,那种慢慢的节奏,接地气的画面,声音突然变得重要起来,这是看影碟感受不到的。

  这个江湖不是港台电影里的江湖,不是武侠小说里的江湖,就是咱们实实在在的发生在身边的江湖,生活在小镇的70,80后小时候应该都接触过这种江湖,身边的江湖人物传说,记得上小学初中,村跟村的结帮拉伙,打群架,似乎每一个开个店做生意的都跟江湖有关,最起码要跟江湖人打招呼,这就是早期生意的原罪。那个年代小镇上村子里,讲规矩,江湖管的多,很多人不敢做生意,是因为不敢去招惹江湖人。

  这个现实江湖就像电影展现的,拿把枪去撑门面,吓唬人,而不是真正用来杀人,打架也是很少动刀子,棍棒为主。声势很大,场面很足,规矩要有,只有愣头青的小孩子学着电影里下重手,没规矩,但是远没有电影和小说里江湖那种腥风血雨。

  从电影里看,似乎开始斌哥是江湖人,巧巧不是江湖人,后来反转了,斌哥不在江湖了,即使坐轮椅也不是被人砍的,而是喝酒喝中风的,巧巧进入了江湖。其实斌哥依然是江湖人,最后偏瘫依然瘸着“走啦”,没带走一分钱;赌桌上输了,依然讲面子,讲规矩。出狱后选择离开,是想有一天风光回来,让女人顶罪本身就不算个爷们,面子上过不去。江湖人脖子要硬,不能低头,可以丢情义,不能丢面子。斌哥的江湖人讲面子,不讲情义,讲情义的反而是不在江湖的巧巧,为情顶罪,为义收留偏瘫后的斌哥。这样看来似乎巧巧才是传说中的江湖人,斌哥似乎是个爱面子的假江湖,这个时候江湖人又是模糊的。

  如果大家有机会阅读这两本书《江湖丛谈》,《乡土中国》,更理解中国社会的特点,可能全世界都一样,有法内之地,也有法外之地共生,但是中国的江湖似乎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古代郡县以下都是乡绅管理,郡县以上是庙堂之高,郡县以下就是江湖之远了。具体到人有时候很难说你是庙堂之人还是江湖之人,因为中国人没有高在庙堂的世袭贵族,每个人追溯都来自农村,有乡土的根,一代穷一代富,一代在朝堂一代在市井,皇帝轮流做,今天到你家,所以既有孔孟礼仪,也有江湖规矩,在人们的风俗习惯,待人接物中两者混合兼有,文化传播听评书,相声曲艺,这些过去都是江湖人的行当,他们在表演的过程中自然不自然的会带出江湖的价值观。几千年江湖还在,因为在演变过程中有共通人性的普世价值,以后也依然会继续有。

  总结一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所以每个人都是江湖人,不管你在不在江湖里。有的是面子里的江湖,有的是里子里的江湖。易中天老师归纳过三点中国逻辑:问态度不问事实;问动机不问是非;问亲疏不问道理。这些是乡土中国的人情世故,讲情不讲理,乡土中国就是江湖中国诞生的土壤。

【《江湖儿女》观后感】相关文章:

《江湖儿女》的观后感07-19

《江湖儿女》观后感07-20

江湖儿女观后感11-07

电影《江湖儿女》观后感范文07-28

红尘牵绊江湖儿女惹情长爱情散文09-16

《家有儿女》观后感05-31

《英雄儿女》观后感03-24

家有儿女的观后感07-10

家有儿女观后感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