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范文(通用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范文(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1
无论处在多么艰难的时代,总有一些散发着人类闪光的时刻,让我们对人类保有一丝希望。《海的尽头是草原》绝对是一部有价值的作品,同一个家庭三个不同时期从不同视角进行叙事,最后交汇到一起,完成了片中人物各自的最终救赎。
由陈宝国扮演的哥哥杜思瀚为了完成已患有阿兹海默症的妈妈遗愿,抱病踏上了寻亲之路,也揭开了中国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一件不被遗忘的历史。但电影并没有沉醉于宏大叙事,而是把落脚点放在了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性身上:杜思珩,杜思瀚的同胞妹妹。
串起三段故事三个时空的,除了杜思瀚对母亲的爱之外,还有他对妹妹的思念和愧意,后一种情绪一直到最后才最终揭晓,也为观众解答了当年杜思珩被送进孤儿院之迷。
124分钟的电影里喜欢的片段太多了,尤其是中段杜思珩在内蒙古的成长生活,真实取景让人对内蒙古的美景有着沉浸式享受和体验,草原的空旷和苍茫、牛羊的自由奔放、纯净的白云和蓝天、甚至凶狠的野狼和令人窒息的沙尘暴都让人难以忘怀这片纯净的土地和它那令人着迷的风土人情。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2
海的尽头是草原,根据历史上“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事件改编。影片以癌症晚期的老年杜思瀚远赴内蒙,寻找当年被送到草原上的妹妹杜思珩为主线,用一种非典型公路片的拍摄手法,在现实和历史的不同维度中展开叙事:老年杜思瀚的寻找之路和童年杜思珩的迁徙之路,是两条不同时代的横向线;童年杜思珩到青少年杜思珩的成长之路,是一条时间维度上的纵向线。三条不同的路,纵横捭阖,像撒向历史长河中的一张网,就这样网住了一对兄妹和两个母亲的一生。
有趣的是,影片使用了不同的调色,以区别这三条不同的路:童年杜思珩的迁徙之路,使用了一种黑白暖色;杜思珩的成长之路,使用了一种饱和度较低的暖彩色;老年杜思瀚的寻找之路,则使用了正常的彩色。由于影片中有大量的倒叙内容,加之登场人物繁多,使用这样贴心的调色,就不会让观众晕头转向了。
这是一部关于“原谅”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爱的电影。困扰了杜思珩一生的心结,终于在见到老年杜思瀚的那一刻解开了,但此时的她早已选择了放下。养父养母在悲剧发生后并没有迁怒于杜思珩,而是依然对她不离不弃,这种伟大的“原谅”,让杜思珩将自己全部的爱献给了草原。因为抛弃女儿,杜思珩的亲生母亲愧疚了一辈子。然而千头万绪,当初的“抛弃”是为了让两个孩子都能够活下去,这是一种既残酷又悲悯的爱。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3
电影从其中的一个家庭叙起,结束于角色们自我的救赎。母亲为了养活两个孩子,被迫将兄妹中的妹妹送走,妹妹因此被送入了内蒙古与额吉一家相处。伊德尔和萨仁娜,作为草原上的父亲母亲,便是朴实善良的蒙古族人的代表,在那个物质匮乏,极度困难的年代,用心底的大爱养活了家庭中的每一员。这份爱消解了这段苦难悲戚的历史,导演从以小见大的角度出发,擅长用微妙的情感和细节,将整个故事变得相对亲近,对于现代观众来说,能够更好的以家庭情感的角度去了解,去理解接纳这一事件。
一望无际的草原之上,没有刻意的煽情,没有痛彻骨髓的苦难,情感在循序渐进中抵达深处,牧民们与生俱来的纯朴温柔,印在了广阔的绿草与穹顶之间。被抛弃的女孩,在得到了草原的治愈的同时,又受到了这么多的关爱,母亲给予的是悲悯无奈的爱,萨仁娜给予的是无私包容的爱,那木汗给予的是默默守护的爱,伊德尔给予的是谆谆教诲的爱,同样是以小见大的爱,从家庭中的小爱,投射出民族间的大爱。
海的尽头是草原,女孩从遥远的沿海南方城市被送入辽辽无垠的草原,可草原却让这份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爱经久不息,在杜思瀚回忆妹妹被送走和去寻找妹妹的故事线里,悲怮,思念,叹息,都随草原的风而去,细微却又庞大,没有汹涌而来的泪点,激烈的情感碰撞,只有念念不忘的回响。已经变成老人的兄妹,哥哥找到了几十年不见的妹妹,妹妹看似平淡,在得知母亲刚刚去世后,是否心中仍会涌起一阵阵酸楚的波澜……对于她来说,哥哥只是个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她早已融入草原无穷无际的天穹之下,难以割舍。被这些细腻的情感浸润的观众,兴许会感觉与演员们一同沐浴在草原的清风中。
影片是一首从草原飘出的诗谣,歌颂了家人和家庭之间,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大爱,即便那个年代多灾多难,伤痕累累,但人们总能从苦难中创造出希望的曙光。当人们站在草原上,面对着草原的落日,看着他渐渐沉入天际线,殷红的余晖随着炎轮消失在尽头,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美好。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4
《海的尽头是草原》本质上讲,它是一部讲述救赎的'故事,看完整个故事你会发现,原来他们都不像是表面上那么温暖和善良。
先说杜思珩的亲生哥哥杜思瀚,说他有爱是不错,但他也很自私。在当年,听到母亲说要把身子弱的留在身边,送走另一个身子好的。于是,他跑到雨中淋雨把自己弄生病了。顺理成章,他是那个留在母亲身边的人。或许正是因为这份自责,他终身未娶,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并未主动去寻找亲生妹妹,只是在母亲即将离世,和自己身患绝症时日不多时才去往内蒙寻亲。再说善良的养母,对于养女杜思珩百般疼爱,但是她终究有没有私信呢?在电影里没有明说,但据说影片有被剪辑掉关键信息。从故事中其实不难发现,她亲生儿子那木汗因为生病导致失声,因此一直没有女孩愿意嫁给他,后面的剧情里也能看出,他是对杜思珩的情感不仅仅是兄妹之情。所以,养母也可能藏着自己的“小心思”。这一点也能从养母亲生儿子因流沙意外身亡后也能看出来,养父养母原本计划丢弃掉杜思珩远赴他乡重新生活,但最后在杜思珩真情跪地后才得到谅解,最终更名为“那木汗”成为他们真正的“女儿”。
人性是不可估量的,这一生中每个人都在自我救赎,都在寻求那份心底里的安宁。影片最后,亲兄妹杜思瀚和杜思珩相见,拥抱和解,是一个大圆满的结局。不过我倒希望结束停留在杜思珩被流沙吞没那段,但我更担心编剧或导演很难写出后面的剧情,因为那样的人性思考或许更为复杂。影片是将主题升华到了大爱的高度,但在我看来能够治愈他们的不是爱,而是冗长的时间,只有时间才能做到如此宽容。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5
《海的尽头是草原》讲述的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南方受自然灾害,出现大饥荒。(之前,这一段饥荒的历史也听过父辈讲过,但第一次通过电影了解到这段历史)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主人公——杜思翰的妹妹(杜思珩)从上海福利院被送到内蒙古。六十年后,杜思翰去内蒙古寻找妹妹杜思珩的故事。该影片采用寻亲作为主要叙事时间轴,也在寻亲过程中,穿插很多老人的回忆。
影片中,除了有爱情,亲情和友情外,还有各民族同心协力抗大灾,渡难关的家国情怀,可以说是一部反映“民族团结”主题,最好的影片。可以说通过一个寻亲故事,带出了一个大主题,而且不乏精彩、又有趣的片段。比如说,那木汗和他几个兄弟帮小杜思珩找到毛巾那一段,去逗小杜思珩开口叫哥哥那一段;还有杜思珩长大以后,在参加婚礼时,遇到小伙伴,那木汗吃醋,和哥哥用身体挡着妹妹杜思珩,不让其看自己的小伙伴那一段。总之,还有很多耐人寻味的片段。
影片故事的情节不算复杂,改编一个真实的故事,但影片中超越山海的亲情,友情和爱情,让人记忆犹新。比如说,那木汗与杜思珩的爱情,不那么浪漫,却很动人。也有一些让意想不到的点。比如说,讲述杜思珩成长故事的几个老人,讲完杜思珩被陷入沼泽地之后,我当时以为影片就这样讲完了,谁知道讲述故事的老人虽然把故事讲完了,但因为对杜思珩有承诺,所以他们故事只说了一半,没有彻底讲完,而是在帮着杜思珩彻彻底底的忘掉自己的身世。
当然,他们之所以又把故事想下去,把杜思珩及其同伴,在沼泽地被那木汗救出来,而那木汗自己牺牲的事情说出来,其实讲述的几个人老人也有一番争论,一番掂量,最后还是道出了原委。
影片结尾,道出原委的不仅是讲述回忆的几个老人,还有寻妹的杜思翰,他最后也道出了自己为什么要来找妹妹?当年,他听要妈妈把他和妹妹,其中一个送到福利院,他为了不被妈妈送到福利院,跑去淋雨生病,因此躲过了被送走的命运。说完这些之后,他问妹妹杜思珩,怪妈妈和自己吗?对此,杜思珩的回答也是很真实和感人。小的时候是恨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变迁,她已经释怀了,不再责怪谁?
最后,再说一下影片的泪点。那就是那杜思珩和她养父母和那木汗一家四口坐在草地上的一个湖边。马苏用普通话说的那句话,“阿爸、额吉、那木汗,我们爱你,我们永远是一家人”。
前年,有幸去了一趟内蒙古,参加了兴安盟那达慕,发现现在的草原已经没有蒙古包,但草原上的爱,依然随处可见。希望疫情早点结束,然后有机会再去一趟草原,看看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相关文章: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范文(精选12篇)10-11
海的尽头是草原的观后感范文(通用5篇)10-11
观看《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通用8篇)10-11
观看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范文(通用9篇)10-11
时光尽头的恋人观后感09-17
《草原英雄小姐妹》观后感07-29
经典散文欣赏:尽头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