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范文(通用5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事迹的经历,对事迹很是熟悉吧,事迹属于事务公文的一种,有弘扬正气,表彰先进,推动工作的作用。我们该怎么拟定事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牧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范文(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牧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1
陈建能于2003年在村委会工作,担任团支书一职、平时完成好村会的各项工作之余,利用空闲时间,从事渔业、生猪方面的养殖。
农业的发展随时代步伐而改变,简单的病害都依靠科学,不能以传统的防治办法,既费时又担误防治的适合期,他结合实践与交流经验,听取科技人员推广新出产的药品进行对症下药,做到事到功倍。在经济市场的环境下,以最小的空间创造最大经济利润、投资少获利多是农民朋友最大的心愿。前年的生猪市场价格下滑波动比较大,亏损现象比较严重,在此期间他亏损基本为零。原因是采用一条龙的效益生产,即由母猪到商品猪出市都是自产自养,可以从中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相应减少仔猪死亡率而提高效益。今年生猪价格高涨,他采用自繁自养的生猪饲养技术,平均每头猪可增多200元的利润。
在渔业、生猪养殖取得较好效益的同时,他没有忘记昔日传授自己养殖优质鱼和饲养生猪技术的养殖户,他决心帮助他们更早走向致富之路:
一、迅速将自繁自养的生猪饲养技术向全村推广,与群众共同致富。
二、更好地帮助饲养户掌握好技术,扶持生猪饲养。
他把自己在生猪自繁自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毫无保留地向当地的养殖户推广。向本村生猪饲养户介绍技术关键所在,推广生猪自繁自养技术。在一年的推广期间,本村现进行自繁自养的养殖户有20多户,年增长利润约60万元。
良好的政治作风作为村委干部必须具备,树立刻苦学习的精神,努力改造人生观、世界观,事事走在群众的前面,在平时岗位上做好群众表率,发挥党员的先模范作用,绝不参占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
农牧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2
熊小宁,男,汉族,1969年7月出生,初中文化,现任东岸村党支部书记。近几年来,东岸村在熊小宁的带领下,不仅自己跃上了种粮大户之列,而且带动全村人走上了种粮致富之路,涌现出了年播种2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86户。粮食生产在该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抓规模种粮的新格局。他带领群众摆脱贫穷落后,走向文明富裕,率先奔上小康生活。农民人均纯收入居全乡第一,达到人均7369元;实现了100%的组通公路,100%的农户通自来水,用卫生厕,100%的农户拥有高等家用电器和农用机械;在外包田居全县之首,达到一万亩;群众在县城购买商品房30套,在村庄户户建有楼房。其主要先进事迹表现如下:
一、诚心、热心、积极发展粮食生产
2003年刚进入村委会工作,本地粮食市场疲软,农户种粮积极性不高,外出打工农民骤增。有的土地荒芜,有的庄稼种后无劳动力管理,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粮食生产。熊小宁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与土地打了30多年交道的他盘算着:这么好的地荒芜了多可惜啊!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农业的基础,粮食市场的疲软应该是暂时的。古人曾说“逢俏莫赶,逢疲莫懒”,我何不把外出打工人员的土地承包过来,既使他们能安心地在外工作,又能增加我的收入。当年就承包耕地100余亩。由于科学管理,合理施肥,成本较低,当年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尝到甜头以后,熊小宁坚定了种粮的信心和决心,至2011年种植面积突破2000亩,粮食产量达180万公斤,他的示范带头作用,立即为当地群众吃下“定心丸”。他们纷纷找到书记,要求熊小宁牵头走出东岸,来到了与其相隔一岸的成新、朱港农场,找到他们的领导,逐年把两个劳改农场的田全部承包过来,转给本村群众承包,实行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种植面积突破10000亩。他的事迹,很快引起了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并以他为榜样,在全镇广泛宣传和推广。目前我镇已涌现出规模种粮户722户,种植面积突破13万亩规模种植已构成我镇粮食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熊小宁重视粮食生产,更注重对土地的珍惜,不让土地闲置,想尽办法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每年科技下乡、农机推广,他都热情欢迎。陪同农技干部挨家挨户作宣传发动,推广先进适用栽培技术,因为他心里想到的不仅是自己要科学种田,更希望周围的农民朋友也能搞好科学种田。每年村民开展技术培训,他总是第一个到场,坐在第一排的位置,聚精会神地聆听。村民中有思想不通、不乐意接受新技术的,他帮忙做动员工作;有没领会技术要点的,他用认真听讲、勤奋实践得来的知识无私地帮助别人弄懂。在生产过程中,他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土、肥、水管理,不偷懒,不懈殆。坚持良种良法,优质品种覆盖率达100%。由于他的勤劳加智慧,获得粮食产量达1000公斤的好收成。
二、无私、诚信,带动周边农户科学种田
熊小宁书记虽然文化不高,但他却比任何人都相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每年农技部门安排在他那里的试验田,他都欣然接受,在试验中,有的品种因为适应性差,或者不适应当地气候条件,栽培条件而导致减产,农业部门按惯例要对他进行补偿的时候,他都说:“我不要你们补钱,那样就见外了。我把你们当作亲人,让我和你们一起做点事,筛选出哪些品种适合我们这个地方,哪些品种好,我们老百姓照着买,买到放心的品种,我只有高兴的份,哪儿会要你们的钱。”一席话,说得农业干部们心里热乎乎的。熊小宁就是这样一个朴实、无私、诚信的人,他良好的公德意识确实也感染了一些村民,大家纷纷消除成见,乐意跟农技干部聊天了,乐意跟干部们接近,学技术了。东岸村的粮食生产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产量突飞猛进,成为当地粮食生产优质高产示范村。
为了解决劳动力严重匮乏和机械紧张的矛盾,他率先购进了排灌机械和收割机械等机具6台套,进行田间机械化作业,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在他的带动下,通过自筹资金,县农机部门补助,先进购进了小型收割机、化肥深施器以及农副产品加工机具共238台(套)。探索出了适合该村农业生产田间机械化作业的新路子,机械化田间作业的推广运用,增强了该村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年机耕作业面积可达985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5%,把农户从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了生产经营水平,对助农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村党支部连年被县委评为先进党支部,他个人连年被评为县、镇优秀共产党员、南昌市劳动模范。
农牧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3
高焕球,男,1973年9月出生,汉族,东风桥镇新东坡村一组村民,这个平凡而普通的家庭有成员5人,正是这样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谱写了种粮新篇章。
近几年来,在农业生产上他坚持农业生产标准化,拥有农机设备大型联合收割机二台、大型高速插秧机二台、旋耕机一台、小四轮拖拉机一台、机动喷雾机三台。承包了农田1000余亩,年总产约400吨,全年实现粮食总收入近百万元。高中毕业的他面临着生计问题,作为一名年轻人,他敢闯敢干,在家种田,在外打工,做过泥水匠,当过搬运工,1996年在镇上开了石门桥第一家网吧,2000年利用开网吧赚的钱买了一台收割机在农忙时帮别人收割稻谷。这段时期,他看到现在农村年轻劳动力不足,稻田抛荒严重,部分农户在水稻种植上一直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土地利用率低、科技含量低,水稻种植存在品种混杂、经营管理粗放、劳动力投入大、水稻加工销售困难等诸多问题。为此,他经过多方考察、论证,看到了科学种粮的曙光,必须实行集中种植,形成规模才能节约成本。他毅然放弃了网吧经营,投身入老本行——农业生产中去,当起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曾说自己是一名农民,国家也需要农民,要不然大家的粮食要谁来种,人民吃的粮食谁来出。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这几年国家政策好,农业生产前景很广阔,要把这块农业蛋糕做大做强。2005年他开始承包水田,初时只承包了30多亩,通过科学管理、机械操作,节约了成本,慢慢到现在承包了1000余亩。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他坚持农业产业标准化,注重农业科技的运用,努力降低种田成本。一是应用优质的品种。在粮食品种选择上,选择品质好、产量高、抗逆性好的品种。二是积极应用免耕。抓好除草关、水分管理关。根据测产验收,利用技术,减轻劳动强度,节省劳力,每亩能增收节支120多元。三是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水稻配方施肥建议卡,按卡施肥,施配方肥,有效地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提高了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四是在病虫防治方面上。尽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有效控制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在自己创收之余,他注重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承包农户的耕地,通过与农户签订合同,出租金的方式,不断拾起石门桥镇、德山镇等地方村民抛荒的田地,综合应用农艺与农机配套栽培技术,开展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水稻亩产最高达700公斤,他雇佣部分农民参加土地托管,并付给相应工资,这样农民在自家的土地上劳作,却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种种合作关系,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2005年至今累计完成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6万亩,为当地农民新增收入400多万元。
最近几年,他先后投入50多万元,用于扩大种植面积和购买农业机械,每年在水利方面都投入一万多元进行沟渠疏浚,虽然投入多,但是效益巨大。现在农业机械除了满足自身需求外,还可用于出租,目前年收益在四十万元以上。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第一眼看上去不像一个老板,而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真是这样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为我镇很多群众带来了新的种粮模式,不仅自己创收,还带动了周边很多群众。
农牧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4
徐发青,山东省莘县古云镇徐庄村村民,现年52岁,被当地群众评为“养鸭致富能手”。工作中,他务实创新,坚持不懈,奋斗不息,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生活中,他乐于助人,热爱集体,无私奉献;是新时代里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
勤学苦干,成就致富梦
梦想,如何启程?一个农民的梦想,又如何实现?徐发青同志给了我们一个最生动、最完美的回答。
过去,徐发青依靠传统种地方式种植小麦和玉米,不少投资也不少流汗,增产不增收,难以发家致富。200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聊城日报》上看到了一条致富信息:养鸭投资少、成本低、设备简单、鸭舍要求不如鸡舍高、加之生长发育快、见效快,收益大。说干就干,筹建资金建设养鸭场,自此开启了他的养鸭事业和致富梦想。
2004年刚开始的时候,他四处筹措资金,购买了只雏鸭,准备大干一番。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饲养技术,一场鸭瘟使雏鸭一下死去一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徐发青并没打退堂鼓,而是通过冷静的反思,认识到自己之所以失败是吃了不懂科技的亏。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此后,徐发青主动地参加了农民科技培训养鸭培训班,系统地学习并掌握到稻田养鸭、饲料配方、快速育肥、提高雏鸭防疫,成鸭防病等实用技术。他严格按照所学的`养鸭技术喂养,定期为雏鸭进行疾病防疫。在不断地实践中徐发青总结出了科学养殖的五大原则:优良的品种、合理的防疫、完善的管理、全面的营养和整洁的环境。同时徐发青抓住机会,与朝城天天食品公司和莘县立信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所有的雏鸭有这两家公司提供,养殖40天就销售至市场,第一年养鸭净赚2万余元。先如今他又扩大了养殖规模,建设80米长的养鸭棚2个,养鸭数量高达6500只,一年平均养鸭六茬,年收入高达10万元。
同业合作,成就致富带头人
徐发青同志严格按照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秉承“带头致富,带领集体共同致富”的理念,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在自己养殖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徐发青看到其他养鸭户因为养鸭观念落后、设施条件不好、市场信息不灵、盲目跟风饲养等导致养鸭效益不高。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聘请养殖专业解救这些人在养殖技术上的难题,还专门去外地学习先进的养殖经验,以此来提高全村养殖户的水平。在他的带领下,村内的养鸭户也逐渐多了起来,目前村内养殖专业户有8家,向社会提供无公害肉食鸭3万余只,创利100万余元,户均收益5万余元,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每当提起徐发青这个人时,村民都会数起大拇指,夸口称赞。他在农民中树起一面致富带头旗,创先锋争优秀,是当地村民学习的好榜样!
农牧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5
1971年出生的刘小燕原籍广东肇庆,1993年她为爱远嫁到了古井镇文楼新坑村,成为了当地的外来媳妇。结婚之初,夫家家境清贫、生活艰苦,刘小燕和丈夫只能靠外出打工挣的微薄薪水来养家。
1996年刘小燕和丈夫用多年来外出打工的积蓄承包了8亩甘蔗田,正式开始了与甘蔗同甘共苦的日子。一开始因为缺乏种植经验,对甘蔗的生长习性不了解,第一年他们连投下的成本都亏了。面对这巨大的挫折,刘小燕和丈夫没有放弃。没有资金,他们厚着脸皮向肥料店赊肥,等甘蔗收成卖出之后再还钱;没有经验,他们就积极往别人的甘蔗田上跑,看别人怎么种,虚心请教,如果碰到其他种植难题,他们就自己去书店买相关的书籍回来学习。凭着越挫越勇的奋斗精神,在交了连续亏损四年的学费之后,他们的甘蔗田从当初的8亩扩大到23亩,2003年再次扩大到45亩,一直到现在的50多亩,他们还充分利用甘蔗田周边的小块土地来种植新会柑,多样化的种植取得了一定成效,年产值超过几十万元。另外,刘小燕还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做起了甘蔗北运的工作,为附近的种蔗农户提供了广阔的销路和市场,没有车就自己去联系车队,没有熟人帮忙就自己北上联系想代理甘蔗批发的客户,经过几年的市场勘察和开发,他们一年收购的甘蔗超过了400万斤,每年为他们带来了40多万的收入。2009年他们用种甘蔗挣到的30几万建了90几平方的二层小洋楼。
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刘小燕成为了当地远近闻名的甘蔗种植大户。现在,她的甘蔗田有53亩,亩产甘蔗1.5万斤,年产值达50多万元,而她的南蔗北运收购队辐射了古井镇十几户蔗农,为他们甘蔗的销路问题找到了很好的解决途径。另外,刘小燕的甘蔗田除了2个固定的长工之外,每到甘蔗的收获季节还请了十几个农村妇女帮忙打理田地和清洗甘蔗,为附近的剩余妇女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农牧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相关文章:
小枣种植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05-28
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4篇)10-11
产业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精选5篇)05-28
村级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精选5篇)07-28
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通用6篇)07-27
养殖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精选9篇)10-12
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范文(精选6篇)10-12
农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通用5篇)05-27
种植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通用17篇)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