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致富事迹(通用6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事迹吧,事迹可以起到宣扬特定的时代精神、引导读者认识先进,学习先进的作用。那么相关的事迹到底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贫困户致富事迹(通用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贫困户致富事迹1
赵忠余是石人镇永发村兴农屯村民,因患尿毒症、心脏病和高血压,治疗先后花去十几万元,使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但赵忠宇是一个不认输、不服输的人。他发展家庭养殖、种植业,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了脱贫致富。
2017年,赵忠余经过市场考察和分析,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决心发展养猪业,但由于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缺少养猪经验,疫病防控不到位,当年所养殖的母猪和育肥猪26头全部死亡,没有分文收益,连投入的本钱都赔进去了。但他毫不气馁,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2018年赵忠余在农村信用社贷款2万元,重新购进母猪和仔猪饲养。他又买来养猪方面的书籍,利用空闲时间专心学习,终于慢慢地掌握了生猪的养殖技术。为给猪添饲料,清扫猪舍,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深夜还要再起来到猪棚转一圈,观察猪的生长情况、健康状况等,发现异常,及时诊断治疗。通过边学习、边实践,他终于全面掌握了全套养猪技术,养的猪很少生病,个个膘肥体壮,赵忠余走上了一条养殖致富路,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养殖示范户。
致富不忘乡亲,他无偿对本村和邻村贫困户传授养猪技术和经验,近3年来,他先后帮助12户贫困户发展养猪生产,使他们同样靠养猪摆脱了贫困。
养猪成功了,赵忠余并没满足,望着收成并不理想的耕地,决心再闯一闯,他利用养猪赢利,加大种植投入,遇到技术问题就找镇农技部门,去问、去学,最终他掌握了农药的药性及喷施技术,清楚了化肥的结构和功能,凭着韧劲和吃苦精神,经过一年的实践,他种植的玉米比同村其他农户亩产多300余斤。通过种植一方面解决了生猪饲料问题,又为家庭增添了一条增收渠道。
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穷志短,从赵忠余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有坚强的意志,贫困户同样可以靠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贫困户致富事迹2
1971年,刘华平出生于万载县白水乡槽岭村。该村地处赣西边陲的大山深处,是一个边远小山村。为养家糊口,自2003年起,刘华平带着妻儿到南昌务工,帮人养猪。2012年,刘华平的妻子干活时从山上摔下来,落下残疾,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事发时,两个孩子年龄尚小,无奈之下,刘华平只能辞工回家照顾家人,家里家外全靠他一人艰难支撑,一度靠借米度日。2014年,刘华平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面对困难,刘华平不气馁,不认命,积极寻找脱贫路子。2014年底,他利用自己在南昌打工学来的养殖技术,养了20多头小猪;2015年春又种了1亩多百合,次年卖百合赚了2万余元,一举脱贫。
脱贫只是起点,致富才是追求
2016年,经帮扶干部协调,刘华平获得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他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用这笔贷款建了两个猪棚。可是当时行情不好,养猪并没有赚到钱。是驻村第一书记和帮扶干部的耐心开导与帮扶,让刘华平坚信成功路上从来不会一帆风顺。
2017年,帮扶干部刘煌涛借给刘华平3万元买猪饲料,年终又帮着他卖猪肉,助他摆脱了困境。刘华平一鼓作气,除了自繁自养70多头生猪,还养鸭600只、兔80只、鸡300只、珍珠鸡40多只及养鹅、蜜蜂等,并种了15亩果树。
2019年,仅生猪养殖一项,他就获利20多万元,卖鸡、鸭、鹅等获纯收入3万余元。
让更多的`贫困户富起来
现在的刘华平是个大忙人,每天从早忙到晚,干劲十足,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先后被万载县、白水乡评选为“脱贫之星”。为此,刘华平感到很光荣,也更有发展动力了,他想让更多的贫困户富起来,常年请村里的贫困户来帮工。刘华平坦言:“这样既可以让贫困户增加务工收入,又能让他们跟着学点技术。”
2019年,刘华平被聘为槽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宣讲员,先后多次受邀讲课,和乡亲们分享自己的养殖技术和脱贫致富故事。目前,刘华平带动5户贫困户养猪。
“贫困村要实现脱贫,勤劳致富的风气很重要。”槽岭村第一书记柳春根说,村里有一批像刘华平这样的致富带头人,贫困户就会跟着干起来,不再等靠要,而是靠自己的努力脱贫致富。
贫困户致富事迹3
清晨,一个朴实的身影,在牛栏给牛喂食,观察牛群最近生长的情况,细心照料着;中午,在远处的竹林里传来清晰的砍伐声,利用山区林业资源优势,伐木增收;下午,在毛风细雨中,穿着一顶简陋的斗篷,背着竹篮,为牛割草,这就是覃明亮忙碌的一天。覃明亮,58岁,中共党员,系东安县鹿马桥镇简家岭村八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脱贫攻坚战役中,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养殖和发展农家乐,闯出一条符合他自身发展的脱贫致富道路,实现了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的蜕变,在脱贫攻坚中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因病欠债,拮据家庭雪上加霜
简家岭村位于鹿马桥镇西北角,地处越城岭余脉深处,最高海拔884米,由于地处高山峻岭,交通不便,多年来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劳动方式。覃明亮一家,世代以种粮为主,简家岭是山区,田地很少,老伴段金莲曾患大病,为医治妻子的病,欠下了不少钱,2014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缺技术、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和其他贫困户一样,靠种植玉米、水稻和就近“打临工”维持家庭生活。
埋头苦干,拼出另一番新天地
“自己应该发展什么产业,又该如何争取政府的相关政策扶持?”覃明亮时刻都在琢磨,经向村、镇等相关部门多方咨询得知,加上自己的养猪经历,覃明亮随即决定发展养殖产业。
精准扶贫开展以来,在精准识别工作中,覃明亮家成了简家岭村89户贫困户中的一户。驻村扶贫工作队在走访贫困户时,了解到覃明亮之前曾种植过药材、搞了养殖,因缺少资金小打小闹收获不大。于是,驻村扶贫工作队鼓励、帮助覃明亮争取扶贫政策等途径,筹集资金发展养殖和药材种植增收,这让他看到了希望。覃明亮夫妇决心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没有资金,覃明亮就找亲戚朋友借。
“人最怕没有盼头,谁愿意当贫困户?”覃明亮说。他抓住精准扶贫政策机会,近年来,积极参加镇里的养殖和种植培训,向外学习养殖技术,不仅拓宽了视野,更树立了脱贫信心。2017年,生猪市场逐渐好转,他筹资建起100平方米的养猪场,达到了年出栏20多头的规模,收入5万多元,养猪场逐渐走上正轨。尝到了甜头的覃明亮决心发展养牛规模。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他再次扩建了50平方米的.圈舍,存栏生猪和牛达到了30余头,一年纯收入10余万元。不仅能够脱贫,还成了当地脱贫致富的楷模。
2017年以来,简家岭村相继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村庄绿化、组道硬化等项目,初步建成了村庄整洁、设施齐全、行走方便、饮水安全、网络畅通的美丽乡村。简家岭村被评为湖南秀美村庄和国家森林乡村。2019年底,看到村里有了这么大的变化,覃明亮萌生了通过开办农家乐发家致富的念头。“打零工不是长久之计,必须找一个细水长流的致富门路。”覃明亮想,妻子有一手好厨艺,现在山区旅游逐渐火热,开一家“农家乐”应该有前途。驻村工作队对他的这一想法给予了大力支持,逐步完善了农家院基础设施。
说干就干,覃明亮改建了自家房子,购置了餐饮设备,还制作了一个漂亮的招牌。山区“农家乐”,要有山区特色。翻开“农家乐”的菜谱,瑶山腊肉、山鸡蛋、炖土鸡、山野菜等,无不让人食欲大增。开业以来,他旺季一天可收入1000元。林山草木旺盛,覃明亮又养了一大群土鸡、土鸭作为“农家乐”的食材,确保让游客吃上纯正、放心的农家菜。自农家乐开业经营以来,每月净收入上千元,一家通过不断努力,实现了致富奔小康。
奋力脱贫,蜕变成致富带头人
“光有好政策不够,还得靠自己,只要勤劳肯干就不会贫穷,我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要带好头。”覃明亮说道,虽然自己脱贫了,但是还要带动群众共同增收。一盏明灯,照亮一片。一面旗帜,带动一片。覃明亮为人热情大方,直爽守信,积极把自己所掌握的致富技能主动传授给周边群众。目前,在他的带动帮助下,全村已建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带动起来的大户万祥样养猪200余头,每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谭玉莲近年来通过养猪年收入20万元,覃新东通过养牛、养蜂每年纯收入2万余元,覃明亮作为一名党员致富带头人,他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很重,要向更多的农户分享自己的养殖和种植技术,帮助他们致富,帮简家岭村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近年来,他积极引导周边贫困户参与黑老虎和药材种植,发展养蜂。在他的带动下,全村贫困群众种植黑老虎、猕猴桃、黄精等150余亩,成立了简家岭瑶乡黑老虎种植专业合作社,全村贫困户养蜂300余箱,年产值达20余万元。
简家岭村地处偏远,全村山区地带广,耕地面积少,林地面积占全村面积90%以上,但受交通运输落后、技术不足、年轻劳动力大量外流等因素限制,竹林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白白荒废在山里。看着漫山遍野的楠竹,白白坏在山里,覃明亮心疼又无奈。砍吧,没有收益,还不如外出打工;不砍,竹子便荒废在了山里,在一次村党员大会上,覃明亮提出修建林道盘活竹林资源,采取党员带头,发动村民自筹的方式修建竹林道,再争取国家资金补贴。竹林道建成之前,靠肩扛手提,采运楠竹的雇工劳务工资为8元/根,修建后楠竹运输下山降低至4元/根。林道建设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楠竹产业收入提高了,外出打工的村民也愿意返乡发展楠竹产业。
至今,覃明亮的养殖、种植事业和发展农家乐事业做得顺风顺水,但他却并没有满足,因为他还有下一个目标,那就是把自己的产业做得更大,把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走得更加坚定。
贫困户致富事迹4
他是自主脱贫的先行者,是勤劳致富的领头羊,是激发广大贫困户内生动力的榜样和标杆,他就是2018年被评为“脱贫致富示范民星”的同沟寺镇金丰村贫困户冯全生。
自强不息,摆脱贫困愿望强
冯全生,勉县同沟寺镇金丰村村民,2017年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其主要致贫原因是因病,48岁的他,心脏已经安装了支架,还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病,一直靠药物治疗维持,每月都要妻子照顾住几天院,儿子长期在外做学徒,两个女儿也都在上学,年迈的老母亲因年轻时落下的病根导致行动不便,收入来源仅仅是几头圈养的猪羊,高昂的'医药费使得家庭负担越来越重,逐渐导致贫困,生活信心严重不足。
也许是命运的不公锤炼了他的意志,他勇敢面对个人和家庭的困境,在逆境中自强。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干重活,无法外出务工,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他决定拼一次,让家人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敢想敢做的他鼓足了干劲在家附近建了圈舍,养了几头猪、牛、羊。好不容易有了收入,可是看着买饲料和防疫药品的账本,再想到自己高额的医药费、女儿的生活费以及家里日常开支,眼下的收入还是远远不够实际需求。想要扩大养殖规模的想法因缺资不能实现,这让冯全生陷入了困境.
真帮实扶,实现脱贫致富梦
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就像一股暖人的春风,吹进了让冯全生的心里,帮扶人员多次到他家中了解情况、关心慰问、解读政策、出谋筹措,渐渐使他重拾生活信心。根据冯全生家庭环境及身体状况,帮扶人员“对症下药”为其量身定做了脱贫计划——扩大养殖产业。先是帮助他办理了金融扶贫小额信贷贷款5万元,还在村上互助资金协会贷款9900元,加上政府的3000元产业奖补,他顺利的扩大了种养殖产业。“政府专门为我们这些贫困户出了些新政策,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多帮助,我一定加油干”冯全生信心满满地说。
创业是艰难的,也是艰辛的。疫病防控不到位,牛羊生病死亡率都较高,专业知识的缺少,这让没有上过一天学的冯全生感到吃力,但他毫不气馁,迎难而上,努力克服自身年龄大、记性不好等因素,勤学习、勤钻研,多方面向人请教学习养殖技术,帮扶人员还前后两次介绍冯全生参加村上举办的种养殖技术培训班,掌握了专业养殖方法和疾病防控技术,这让他发展养殖的信心更足、劲头更强。截止目前,冯全生已经有新建的一间100多平米的牛棚,养牛15头、羊6只、猪3头、承包约2亩鱼塘,闲暇之余还种植1亩半元胡、15余亩玉米,通过努力学习技术和精心管理,预计收入能达到6万余元。
冯全生不等不靠,借助国家好政策,通过自己的勤劳,已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现已是大家眼中的“脱贫致富示范民星”,日子也是越过越红火。
贫困户致富事迹5
时值初冬,秦东大地天气渐寒。走进合阳县新池镇行家庄村,你总能看到一位个头不高、走路一瘸一拐的忙碌身影,她叫张中莉,是行家庄村的脱贫攻坚信息员。
“张嫂人很麻利,交办的工作,她都能按时保质地完成!。”行家庄村驻村第一书记雷春平一边说着,一边拿出张中莉整理好的登记表,表中一行行、一项项数据信息清晰明了。看着坐在电脑旁熟练打字的张中莉,很难想象她曾经是一名电脑办公零基础的贫困户。
家门口就业,开启新生活
今年50岁的张中莉,幼年时因病双腿致残行动不便。1991年,嫁到行家庄村后,她和丈夫几十年如一日勤恳劳作,但由于夫妻两人都患有慢性病,常年需要吃药治疗,加之儿子考上大学后,家中入不敷出,日渐贫困。
2015年,张中莉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依托村上各项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落实,她家的日子逐渐好转。2017年初,合阳县开设了脱贫攻坚信息员岗位,平日热心助人、做事努力认真的张中莉,得到了村两委干部的一致推荐。
“刚开始啥都不懂,啥也不会!”张中莉非常珍惜这份新工作,可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从未接触过电脑,更没操作过办公自动化的她,明显感到吃力。
为了干好工作,张中莉白天干农活,晚上在家自学电脑及办公自动化知识,做好笔记,遇到不懂的内容就请教镇上的扶贫专干。2018年12月,她报名参加了“湖南残疾人成才知心远程教育”陕西培训班进行学习,并获得了“厚德博学”奖。正是这份认真努力的学习劲头与实践工作的锻炼,让张中莉在信息员的'岗位上越干越好。
“掌柜的人不在了,要销户、变更户内信息,我不识字,娃又不在家,这可咋办啊。”得知贫困户王芝侠家的情况后,张中莉二话不说开上三轮车带着她去镇上办理手续。第二天天还下着雨,张中莉又帮王芝侠去县城办理了丧葬补贴和养老保险补贴。后来,王芝侠逢人就夸:“多亏莉莉帮忙,手续才能办的这么顺利。”张中莉一心为群众服务,大家看在眼里,感激在心。时间长了,村民们亲切地用“联络员”来称呼她。
脱贫致富路,更要靠自己
虽然享受精准扶贫政策后,家中经济情况有所好转,但张中莉深知,要脱贫“摘帽”真正过上好日子,还得靠自己双手奋斗,发展产业。
2017年,依托国家对贫困户农村产业补助的政策,张中莉一家承包了6亩地,2018年种植了红提葡萄、花椒,加上自家以前种的4亩地,家里的产业初具规模,一家人满怀信心,一头扎进园子里用心经营。
由于行动不方便,张中莉干农活总要比别人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力气。“种红提最费人的活是打药、摘须和埋根。现在地里就正在埋根,避免树根冬天受冻影响明年挂果。”忙完村部的活,张红莉骑着自行车来到地里帮忙。
丈夫党小平有哮喘病,在喷打农药的时候,一闻到药味就气短,需要停下休息,张中莉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于是,到打药季时,她总早起一会儿,一个人悄悄地背上喷雾器,一瘸一拐的来到地里打药。村上帮扶干部知道后积极为她申请到累计900元的农机补助。经过一番悉心种植,2018年,张中莉家中红提葡萄纯收入超过了3万元,年底成功脱贫。
三年来,张中莉两口子始终坚持精心管护、及时灌溉、施肥、学习农科技术,防治病害,种出的红提葡萄串行好、颗粒大、甜度高、红度匀,成为客商的抢手货。
“今年红提长势好,我家8亩地预计收入能有8万多元,我还新置办了一台新型打药机,以后喷洒农药就省事多了。”张中莉笑道,“我们两口子也商量,明年开始走设施农业的路子,再承包几亩地发展大棚红提葡萄,扩大种植规模。”
先富帮后富,一起增收入
贫困户李凡红是张中莉的邻居。2018年,李凡红远在甘肃的娘家父亲突发急病,当时正值农忙,李凡红两口愁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张中莉得知此事后,给他俩说,你们放心去吧,地里的葡萄我来帮你们管理。
在他们不在家的时候,张中莉带领村上的几个姐妹,葡萄该抹芽的时候给抹芽,该上架的时候给上架。灌冲施肥的时候,她让丈夫也来帮忙。等李凡红从娘家回来,葡萄地里的活一点都没落下,李凡红非常感动。平日,邻居家有任何关于红提种植技术的问题咨询张中莉时,她都耐心讲解,亲手示范。就这样,在张中莉一次次的帮助下,李凡红家的红提种植效益明显提高。
村里的其他贫困户看到红提效益好,一个个都争先学习,扩大红提葡萄种植规模。今年,行家庄村红提葡萄种植面积达到3200余亩,其中,贫困户发展600余亩。
几年下来,张中莉身残志坚、敬业奉献、自力更生的脱贫致富事迹赢得干部群众纷纷点赞。她本人也为全县贫困户起了带头引领作用。2017年,她高票当选为行家庄村第一届妇联副主席,并先后荣获“就业扶贫优秀工作者”、“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合阳县十大“脱贫标兵”、“自强励志”好人标杆、“五好脱贫户”等称号。
今年10月,张中莉被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评为“脱贫致富之星”,并参加由市委讲师团组织的“决战决胜奋斗有我”宣讲活动,以宣讲团成员的身份在全市10个县(市、区)分享自己的脱贫致富故事。
“虽然我腿脚不好,但现在的我也能骑自行车、摩托车、还能开三轮车,依然可以在信息员的岗位上,为全村人服务,更能和家人一起用双手致富。这不,儿子也快结婚了,好日子还在后头哩!”张中莉憧憬道。
贫困户致富事迹6
“小李,今天上午我们抓紧时间整理好扶贫相关资料,下午我们继续进村入户,一定要再到刘大娘家去一趟,上周去她家走访时,她和邻居闹了一点‘小别扭’,能看出来她老人家心里还是有些不畅快,今天我们再去看看……”随着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关键时期的到来,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长卿镇兴隆村(原三泉乡兴隆村)村文书蒲荣华成了大忙人。
其实,蒲荣华一直都很忙,唯一不同的就是,以前是在忙着自己脱贫,如今则是忙着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面临难关,党的政策暖人心
蒲荣华,今年44岁,踏实勤劳,家有4口人。像其他农妇一样,蒲荣华结婚生子后就在家带小孩并照顾常年生病的父亲,丈夫在外地打工。几年下来丈夫打工攒了些钱,就在老家盖了个小楼房,日子虽说有些平淡,却很幸福。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3年,丈夫出车祸造成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小腿小骨骨折错位,住院治疗。家中顶梁柱突然倒下,让这个幸福的小家庭瞬间陷入了困境。孰料,常年生病的父亲蒲志友也于2014年突然病情加重住院。一边是收入来源的断绝,一边是丈夫和父亲的巨额医药费,对于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以前都是我在家里种点庄稼,养点鸡鸭,家里的大笔开销和老人常年看病吃药的费用,都是靠我丈夫在外打工来开支。可现在他卧病在床,父亲住院,儿子读书,这日子咋过?只能过一天算一天吧……”2014年,三泉乡(现合并为长卿镇)纪委书记魏旭和纪委副书记魏万兴在入户走访时,原本性格开朗的蒲荣华言语间有些无奈。
危难时刻见真情,在困难时刻,党和政府就是群众的坚强后盾。三泉乡党委政府了解到蒲荣华家发生的事情后,立即组织兴隆村召开社员大会,讨论将蒲荣华一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4年,蒲荣华成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一员。镇党委政府对其指定了帮扶责任人,从医疗救助、产业扶持、教育扶持等多方面对其一家进行帮扶,有效减轻了蒲荣华一家的生活压力。
“多亏党的政策好,感谢党和政府的关照,才让我们家没有垮掉。”想起以前,蒲荣华感激不已。
寻找出路,精准帮扶渡困厄
建档立卡的重点是精准帮扶,本质是要将扶持政策落到实处。作为兴隆村驻村干部的纪委书记魏旭和纪委副书记魏万兴在详细了解蒲荣华家里的情况后,积极讨论、分工协作。魏旭积极帮忙对接相关部门,为蒲荣华的丈夫和父亲争取到了医疗救助,为蒲荣华儿子争取了教育扶贫资助,蒲荣华家的“头等大事”被解决了。魏万兴也没落下,他和帮扶责任人一道,三番五次到蒲荣华家里,对其进行思想开导和政策宣传,针对她家的实情,制定了精准的扶贫措施。最后,又为她找了一份在学校食堂打工的活,这样一来蒲荣华不但可以照顾到家庭而且还能挣钱养家。
“感谢你们,帮我解决了家里的大问题,我一定好好工作,照顾好老人、丈夫和孩子,凭借自己的双手,过好生活。”蒲荣华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蒲荣华的悉心照顾下,丈夫身体逐渐恢复正常,并外出务工;父亲经过治疗身体也有所好转,偶尔也可以干一些不重的农活。有了丈夫的务工收入,家庭条件得到很大改善,2017年蒲荣华成功脱贫。
蒲荣华的担当和自食其力,得到了左邻右舍的`一致好评,同时也赢得了镇村干部的赞扬与信任。2017年经村支部书记彭美元的推荐,村民的认可,蒲荣华当上了村文书,同年,她被村党支部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蒲荣华用自己的积极转变,给村里贫困户树立了好榜样。
感恩奋进,投身村建为乡亲
脱贫不忘根本,反哺方显真情。“走马上任”的蒲荣华怀着对党的感恩之情,积极主动工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认真分析村里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因户施策,宣传引导,激发各贫困户内生动力。全村19户贫困户,她挨家挨家走,挨个挨个讲,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事例进行政策宣传。对于年龄较大无法外出务工的,就动员到梓潼县三合农业猕猴桃基地和种植合作社打工,挣钱补贴家用同时还能照顾家里;对于有劳动力且有条件外出务工的,依托县人社局的相关就业政策,积极筛选合适的招工信息提供给村民,鼓励外出务工挣钱。
62岁的蒲启武就是蒲荣华在该村“扶志”中的一个典型。蒲启武老两口之前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不足,抱着有政府帮助就好的心态过日子。蒲荣华多次和他们谈心,宣传政策,并以自己为例鼓励蒲启武。经过不懈的努力,蒲启武老两口转变了心态,积极通过自己的劳动致富。他们在种好自己庄稼的同时,还扩种了其弟弟闲置的3亩多土地。同时,在蒲荣华的动员和帮助下,蒲启武妻子也在该村的三合农业猕猴桃基地和种植合作社找到一份工作,一个月也能挣到一千元左右。蒲启武家最终顺利实现了脱贫。
蒲荣华孝老爱亲,也牵挂村里孤寡老人。村里的留守老人彭秀芳就是她牵挂的人之一。一个老人独自在家,生活上难免有困难,她经常要去串门,帮着买药买菜、打扫卫生等。2018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已经休息了的蒲荣华突然接到彭秀芳女儿的电话,说是老人一晚上电话都没联系上,她很担心,就请蒲荣华到家里看看。蒲荣华二话没说,直奔彭秀芳家里,才发现老人家手机不知道碰在哪里了,变为静音了。在彭秀芳与女儿通话后,蒲荣华回到家已是晚上11:00过了。
每当村民感谢她帮忙的时候,她总说这是举手之劳。蒲荣华口中的“举手之劳”,的确太多了,比如帮助腿脚不方便的何秀珍查看扶贫补贴、养老金,帮助忙于农事的白如双申请住房功能完善,帮助白如金办理慢性病鉴定相关事项……从2017年至今,蒲荣华认真履行村文书的职责,积极帮助村里群众,带领村里的其他贫困户通过自已的双手脱贫致富,大家对干劲十足的蒲荣华都非常认可。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年,作为村干部的我,必须勇挑重担,虽然忙了点,但是能带动大家脱贫致富,很值!”从贫困户变身村干部的蒲荣华,脸上满是自信和自豪,“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也在她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贫困户致富事迹】相关文章:
贫困户养殖脱贫致富事迹10-11
贫困户脱贫致富典型事迹(精选9篇)10-11
贫困户养殖致富先进事迹(精选7篇)10-11
贫困户养殖致富先进事迹简介(精选5篇)10-14
致富能手事迹12-06
贫困户养殖致富先进事迹材料(精选6篇)10-11
致富带头事迹(通用8篇)10-11
勤劳致富最美家庭事迹11-27
农村致富能手先进事迹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