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学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学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呼兰河传》读后感学生1
在寒假里,我看了一本书,叫做《呼兰河传》。这本书讲了呼兰河城的一些有趣的习俗和那里人的生活。
在呼兰河城,人们会说到“龙王爷”。这个“龙王爷”应该是那里人的迷信,有点类似于我们说的老天爷。有一位父亲说没有龙王爷,我觉得他是对的。有个小孩给龙王爷戴了个草帽,别人都在议论这个小孩。我觉得没什么,而且还挺好玩的。
呼兰河城经常下雨,下雨后,就会有泥坑。这可不是一般的泥坑,这是“杀手泥坑”。许多动物都死在里面,因为上面有一层硬壳,动物们不知道下面就是陷阱。我觉得如果死的多了的话,硬壳上应该有很多很多洞,这样的话动物们和主人们应该会注意的。
城里有一些卖麻花的,这些人都是挨家挨户地问。一位母亲和她的孩子们买了一些麻花,但大小不一,就开始互相抢了。母亲追过去,他们也开始跑,结果母亲摔到了泥坑里。我认为这些孩子太调皮,也有一点自私了。大姐先挑,老小最后,这是常理。而且自己就吃自己挑的,有什么不好?孔融让梨的道理多好啊!可能还有点笨,因为追着追着自己的就容易坏。大的没拿到,小的也没了。
还有一个就是呼兰河的冬天。一个特点就是冷。作者也很夸张,再冷不可能冻掉耳朵呀!除非是高原。平常冬天可能鼻子、耳朵都红了,再厉害点也就僵了、裂了。大自然太威风了。
还有一个迷信,就是“跳大神”。有一个大神,也要有一个二神。不好的二神可能会惹怒大神,但大神却会骂病人。这太不合道理了!谁欺负你,你就骂谁,拿无辜的人当出气筒,这可不行。病人被大神骂是不吉利的,看来病人的安危都在二神的手上啊!
这就是呼兰河城。是不是很有趣呢?
《呼兰河传》读后感学生2
萧红的《呼兰河传》,以自身的童年回忆为引线,为我们描绘了20世纪20女作家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种种人和事。
呼兰镇是平凡、卑琐、落后的;也是封建、愚昧、冷漠的。作者笔下的小镇好似暗灰色的一张纱布,凄凉的暗灰色不知不觉笼罩着这个小镇,笼罩着那群愚昧的人们。它遮住了如阳光般灿烂的人的笑脸,只是偶尔有“阳光”稀稀拉拉洒下来,但也是一逝而过。转眼即来的,还是暗灰色的“乌云”色彩,平淡的叙述把人压得喘不过气来,但那就是当时扭曲的社会。
作者更通过小城的精神“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报庙会;令人心碎的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冯歪嘴子一家的艰辛生活……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把扭曲的小镇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通过追忆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刻画出长久以来被封建思想、封建习俗所控制的愚昧、悲惨的国人。这种迷信封建的旧社会整整影响了一代人,同时表达出作者对旧中国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
读完《呼兰河传》这本书后,我感觉特别压抑,特别的郁闷,为什么那时的人那么愚昧无知?为什么因为无知而导致的一场场悲剧会一再上演?
反观如今的生活条件和环境,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更应该学会生活,懂得感恩。
《呼兰河传》读后感学生3
近日,我读了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三章。
文中主要讲了“我”和祖父在花园里的快乐生活。“我”在园子里每天跟着祖父,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面把那下了种的土窝溜平,其实,哪里会溜得准,只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的瞎闹。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反而把它踢飞了。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所以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拿着锄头的“头”来铲。“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读着读着,不禁让我想起了我和奶奶在院子里种菜的情景:记得在我8岁那年,那天是个星期天,我在奶奶家里看电视,奶奶怕我把眼睛看坏了,就说让我和她一起去种菜。我和奶奶来到院子里,奶奶拿出菜种和工具,和我说:“奶奶给你一个任务,就是把奶奶下了种的土窝,你给溜平,好吗?”我高兴地答应了,奶奶下种,我给溜土,配合的非常默契,种完种后,奶奶又让我给地浇水,而我却拿着水管到处乱晃,边晃边喊:下雨啰!下雨啰!简直开心极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不仅领悟到了作者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也让我回想起自己的许多童年趣事,更让我体会到了生活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我以后也一定要少接触电子产品,多走出家门,去体验生活之美。
《呼兰河传》读后感学生4
寒假时赵老师推荐我们读《呼兰河传》。我知道这个消息后脑中就冒出了一堆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给呼兰河立传呢?这本书讲了什么故事?有哪些人物……于是,我带着这些疑问翻开了这本书。
把这本书看完后,我陷入了深深的遐想。
作者萧红用平静的语气讲述了呼兰河这个小城中发生的一个个悲剧,但这些悲剧大多都是因为当时人们的无知和愚昧所引起的……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泥坑,有六七尺深,人和家畜无论在什么天气中都会遭殃,淹死过小猪,也闷死过猫狗等动物。人们为了避免这种事的发生,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也有,可就是没有说把泥坑填平的。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们啊!自己要顺应一切,这绝对是他们的悲哀!
作者在文中一直写“我家的园子是很荒凉的”,这就引出了后面的一个个悲剧。文章中的团圆媳妇才十二三岁,就被卖了出去,稍有不慎就会被打,最后死了。与其说他是被吓死的,还不如说是被害死的。我还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我在“黑夜”中小心地活着,而自尊心极强的.有二伯;刻薄无聊的老厨子……从他们身上发生的悲剧中,我感到自己是多么幸运,可以出生在现在这个时代中,人人自由,人人平等,没有不公平。
这本书本身没有颜色,但其中讲述的一件件悲剧,却慢慢的给这本书染上了灰色。
《呼兰河传》读完了,然而我的心情却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幅灰色的画面中!
《呼兰河传》读后感学生5
萧红,民国时期女作家,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经历。这位女作家笔下的《呼兰河传》,使我感触很深。这是一本书,一本不普通的书,它的韵律似一首歌,跌宕起伏,连绵不绝。开始时,它给人以愉快的感受,但,越来越久,你就会发现它是一首凄婉的歌谣。我们先从萧红的生平说起吧。
她出生在一个地主制的家中,她的父亲是位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化思想,他对萧红冷漠无情,只有祖父疼爱她。她的母亲在她年幼时病故。祖父张维祯是一个很好的老人,她经常和祖父去小园玩。
所以萧红的后期作品《呼兰河传》是以她和祖父的回忆为题材。我记得有这么一段:
我家有个大园子,这园子里蜂子、蝴蝶、蜻蜓样样都有。蝴蝶有黄蝴蝶、白蝴蝶。这些蝴蝶太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嗡嗡地飞,胖圆圆的和一个小球似的,落到一朵花儿上不动了。
瞧,祖父的园子多热闹啊!祖父的园子也是自由的。太阳在园子里特别大。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要做什么就做什么。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黄瓜就结一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愿意长上天去也没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飞来一只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萧红的这两段话,描写了祖父的园子又大又自由,既有动物,又有植物,是很好的两个章节。
作家,萧红,原名张乃莹。她用自己简短的一生讴歌了现实的残酷与生活的无情与有情。
【《呼兰河传》读后感学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学生读后感02-27
精选呼兰河传读后感08-09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03-08
呼兰河传读后感05-23
呼兰河传读后感06-16
《呼兰河传》读后感02-19
呼兰河传读后感01-04
呼兰河传读后感01-06
呼兰河传读后感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