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

两地书读后感

时间:2022-10-24 13:01:57 读后感大全 我要投稿

两地书读后感(通用10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两地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两地书读后感(通用10篇)

  两地书读后感 篇1

  《两地书》是鲁迅和许广平在1925年3月至1929年6月间的书信合集,共收两人书信135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说的是女师大的事,是许广平作为一个进步学生向鲁迅的请教,内容都是对当前时局的描述、讨论、请教,信中流露的是对师长和导师的敬爱。鲁迅的回信多是对许广平的解答和人生的指引。第二部分是厦门与广州之间的通信,由于各自生活环境的不同,互相间写的多是生活琐事,也是对各人的去处表示些担忧。从通讯的语气看,相互间没有了之前的拘谨,更多的是关怀。第三部分是北京上海间的通信,主要是夫妻间的生活上的关心。

  《两地书》反映了鲁迅对敌人坚韧斗争、对自己严格解剖的革命精神。书中许多的经典名句,对社会、人生、时局、人性的看法一针见血,思想之深刻,令人惊叹。比如他在1925年3月18日给许广平的回信中谈到教育说道“现在的所谓教育,世界上无论那一国,其实都不过是制造许多适应环境的机器的方法罢了”。对于当时的社会,他说“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去什么新东西,都变成了漆黑。”对于“现在”,鲁迅说“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面对“现在”这一个题目,都交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

  在《两地书》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一部分,这一部分大部分是鲁迅当时对许广平提出的问题的解答以及人生的指导,虽然时过境迁,但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指导价值。

  人生的道路往往是不会一帆风顺,都会遇到很多曲折坎坷、遇到很多歧路岔口。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也曾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感到迷茫无助。我费力地思考“生命的意义”,“忙碌的价值”,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让我很不开心,但当我读到鲁迅1925年3月11日《致许广平》中的一段,我便从长久的困顿中解放出来。

  那是临近春节的一个无聊的午后。大街上熙熙攘攘,人们都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之中,但我好像并不感到喜悦。以前,每到年底,我总会写点什么,算是对过去的一点总结、回忆,对未来的一点展望打算。但是,今年,我好像连回忆都懒得去写。正在无聊间,想到前几天,我们去市博物馆参观“鲁迅的读书生活展”,打算写一篇鲁迅作品,于是就打算从书柜里找出鲁迅的书读一读。关于鲁迅的书,我共有四本:《中国小说史略》、《且介亭杂文》、《朝花夕拾》、《两地书》都是以前的版本。《且介亭杂文》和《朝花夕拾》都十分破旧,我看了《且介亭杂文》的出版日期和定价,是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一月十日,定价112元,繁体竖排,看着费劲,于是就打算看看《两地书》。

  其中就读到鲁迅1925年3月11日《致许广平》中这一段“我再说说我自己如何在世上活过去的方法,走在人生的长途,最易遇到的有两大难关。其一是歧路,倘是墨翟先生,相传是恸哭而返的。但我不哭也返,先是在歧路头坐下,歇一会,或者睡一觉,于是选一条似乎可走的路再走-----其二,便是穷途了,听说阮籍先生也大哭而回,我却也象在歧路上的办法一样,还是跨进去,在荆棘里姑且走走。”

  是啊,人生的长途,谁都会遇到歧路,几千年前的墨翟先生不是也遇到了吗。他是恸哭而返,可见他也没有解决的办法。倒是鲁迅先生的办法实用,真的,我们不妨“在歧路头坐下来,歇一会,或者睡一觉,选一条似乎可走的路再走”。鲁迅不愧是中国文化的一杆旗,对于人生是歧路,他没有恸哭,没有畏惧,有的只是从容、坚定、不屈。他告诫我们,人生的长途,每个人都会遇到“歧途”乃至“穷途”,但是,这很正常,不要怕。如果一时不知道如何选择,不妨坐下来,歇一会,再走。倘若途中遇到老虎,也不要怕,可以爬到树上,等它饿的走去了再下来。万一它竟不走呢,鲁迅说,那就自己饿死在树上,而且先用带子缚住,连尸体也决不给它吃。再万一没有树呢?那么,没有法子,只好请它吃了,但也不妨咬它一口。

  鲁迅对待歧路办法,对待困难态度,给了我巨大的鼓舞。我想,对于今天的我们,经常读一读鲁迅先生文章,一定会帮助我们驱散天空的阴云,拂去人生的迷茫。

  鲁迅说:“人生的旅途,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是的,不管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无论遇到“歧路”或是“穷途”,都不要怕、不要畏惧,只有勇敢的走下去,走的人多了,面前自然有路。

  两地书读后感 篇2

  《两地书》的起源,是许广平“冒昧”地向鲁迅请教一些问题,以试图解答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一些迷茫。但是,在迷茫的时代,不仅是许广平迷茫,便是人生导师鲁迅,本身也是迷茫的。他每每与人笔战,每每警醒世人,而在与许广平的通信中,很坦诚地承认:“苦痛是总与人生联带的,但也有离开的时候,就是当熟睡之际。醒的时候要免去若干苦痛,中国的老法子是“骄傲”与“玩世不恭”,我觉得我自己就有这毛病,不大好。苦茶加糖,其苦之量如故,只是聊胜于无糖,但这糖就不容易找到,我不知道在那里,这一节只好交白卷了。”

  “我自己对于苦闷的办法,是专与袭来的苦痛捣乱,将无赖手段当作胜利,硬唱凯歌,算是乐趣,这或者就是糖罢。但临末也还是归结到“没有法子”,这真是没有法子!”这种迎难而退却又自以胜利的方式,很像鲁迅自己笔下的代表人物,阿Q。

  鲁迅的这种坦诚,在这本书的序言里就体现了,他说这本书对自己和许广平来说是有意思的,但对于其他人却没有意思。

  恰恰相反,其实,鲁迅这本最特别的书,对于读者来说,是非常有意思的——因为他从来没队别人如此全方位的坦诚过,更没有如此真正的表现过爱情。

  两地书是鲁迅最独特的一本书,就在于,它既是鲁迅的自白之书,也是鲁迅的表白之书。

  鲁迅在他的很多文章里,都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斗士的形象,甚至后来被人解读为领袖的形象,但是,在《两地书》里,他处处都在向许广平坦陈自己的无奈、没法子、无聊、失望……

  在其他地方,鲁迅是鼓舞别人的,是激励别人的,在这本书的开始,许广平也是来寻鼓舞寻激励的,但是,鲁迅说——我也需要安慰……

  他敞开了心扉——对一个小女生——大概,爱情的萌芽,就从这里开始了吧。

  不然,你在回头看看这篇文章开头放的那一张图片(鲁迅向许广平表忠心,决定对其他女生目不斜视。)

  他一本正经地说话,有时候却又带点调皮的性质,比如他说:“一面又觉得无聊,又疑心自己有些暮气,“小鬼”年青,当然是有锐气的,可有更好,更有聊的法子么?”

  从之前的“广平兄”到“小鬼”,其中的亲昵之意已经跃然纸上,而所谓的“有聊的'法子”,大概只需要许广平多来些信,就这么天长地久地聊下去吧。“有聊”嘛,在我看来,不过是“与有情人聊可聊事”。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此时,便已无可逆转。

  但鲁迅毕竟是鲁迅,他和许广平的爱情,从来不是伪文艺青年式的腻腻歪歪。虽然他们之间也有——我寄你的信,总要送往邮局,不喜欢放在街边的绿色邮筒中,我总疑心那里会慢一点(许广平);也有——我先前偶一想到爱,总立刻自己惭愧,怕不配,因而也不敢爱某一个人,但看清了他们的言行思想的内幕,便使我自信我决不是必须自己贬抑到那么样的人了,我可以爱!(鲁迅);但他们的信中,谈论的最多的,依然是国家、社会、文学,以及未来。陆游曾写过“位卑不敢忘忧国”,换到鲁迅和许广平这里,便是“恋爱不敢忘忧国”,可见,鲁迅是真真正正的“民族的良心”和“民族的脊梁”。

  对于鲁迅的自白这一方面,不仅有鲁迅的自爆其脆弱和迷茫,也有其自爆其可爱,如——“楼下的后面有一片花圃,用有刺的铁丝拦着,我因为要看它有怎样的拦阻力,前几天跳了一回试试。跳出了,但那刺果然有效,给了我两个小伤,一股上,一膝旁,可是并不深,至多不过一分。”为了显示自己身体好,跳过铁丝网的篱笆,结果大腿和膝盖都被划伤了。然后,又说很快就痊愈了,证明自己身体棒棒哒。

  对于许广平的劝阻,他还有理有据的反驳道——“对于跳铁丝栏,亦拟不加诰诫,因为我所学的是教育,而抑制好动的天性,是和教育原理根本刺谬的。”

  除此之外,因为嫌路远,对于生理问题,他经常就地解决——“我到邮政代办处的路,大约有八十步,再加八十步,才到便所,所以我一天总要走过三四回,因为我须去小解,而它就在中途,只要伸首一窥,毫不费事。天一黑,就不到那里去了,就在楼下的草地上了事。此地的生活法,就是如此散漫,真是闻所未闻。我因为多住了几天,渐渐习惯,而且骂来了一些用具,又自买了一些用具,又自雇了一个用人,好得多了,近几天有几个初到的教员,被迎进在一间冷房里,口干则无水,要小便则须旅行,还在“茫茫若丧家之狗”哩。

  鲁迅的“自白”如此可爱,这让他完全有别于那个曾经被塑造的形象,曾经被定义后传达给我们的形象。而这“自白”之中,也恰恰是一种别样的“表白”——我把我最秘不示人的一面展示给你,只因为你是我最爱的人。

  鲁迅虽然最终喊出了那句“我可以爱”,但是,大多数时候,他们之间,依然是含蓄的,依然是以一种只有彼此之间独有的默契去心照不宣的相爱。

  《两地书》是一本非常奇妙的书,它展现了一个奇妙的鲁迅,更展现了一个奇妙的恋爱方式。

  这就是鲁迅的魅力,他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宝藏男人”,只不过,这些宝藏,最好去从他的书里探寻——尤其是这本最特别的《两地书》——而非网上零零散散的——“我说过这句话”。

  两地书读后感 篇3

  木心曾说:“从前慢,生活,日头,邮件都慢。然而·在那样慢的光景里,却留下了那么多珍贵,浪漫及私密的话语和信件。”

  《两地书》这本书信里结合的正是鲁迅与许广平由相识到相知,由相恋到恋爱,由共患难到生死不渝的见证。这本书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两人亦师亦友的交流,第二三部分是由相爱到结婚后的书信往来组成,更多地谈论家庭琐事和日常工作。

  1925年3月11日,许广平在听了鲁迅一年的授课后,按捺不住心中的敬仰,给鲁迅写了一封信。她称自己是一位“受了鲁迅快两年教训,是每星期翘首以盼着听讲的,是当鲁迅授课时,坐在头一排位置,在听讲时认真发言的一个学生”。并且迷恋鲁迅“在仰着头吸着那一丝醉人的黄叶,喷出一缕缕香雾弥漫”,更希望先生能给予她这个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知识的学生一些指导。这封信,有着一位进步女青年对真知的渴求,对她这位无所不知的导师的景仰,还有那么几分小女孩的祈求和撒娇。这封信传到鲁迅手里,鲁迅自然被这个在课堂上认真,活泼,大胆的学生所吸引。

  不过鲁迅的回信也是很谨慎谦虚的,带着一种长辈的慈爱,不仅为许广平解惑,还恰当地表达自己也有许多困惑和担忧,他说:“可惜连我自己也没有指南针,到现在还是乱闯,倘若闯入深坑,自己对自己负责,领着别人又怎么好呢?”鲁迅告诉许广平自己对付苦闷的方法,是专与痛苦捣乱,将无赖的捣乱当做胜利,但如果临终前还是归结到没有法子,那就真的“没有法子了”。

  鲁迅文笔犀利,思想深刻,嬉笑怒骂的背后蕴含着坚定的政治立场。《两地书》是一个文化斗士最接地气的记录,这是鲁迅和许广平真实的私人信件,在我们观察他们的生活时,我很感慨他们的勇气和坚贞,也为他们平实,私语中的关怀而感动。尤其是在许广平后半生都在为鲁迅的作品推广所做努力,一直为鲁迅未竟事业奔波,她的去世也是因为鲁迅的书信手稿被盗而愤极而终。

  鲁迅曾为妻子许广平题诗一首:“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十年后,许广平写下《十周年祭》,回首当年:“呜呼先生,十年恩情,毕生知遇,提携体贴,抚盲督注。如有慈母,或肖严父,师长丈夫,融二为一。呜呼先生,谁谓荼苦,或甘之如饴,唯我寸心,先生庶知。”

  两地书读后感 篇4

  总有一些感情,来得很平淡,却也刻骨绵长。他和她,从一封求教信开始,慢慢萌发情愫。不在身边的日子,彼此的思念越加强烈。他在别人的眼中,是战士,是导师,是文豪;她在别人的眼中,是少女,是学生,是进步分子……但在彼此的眼中,他是她的小白象,她是他的小刺猬……他们谈时事、谈生活、谈理想,谈得都是与情无关的事,却又事事关情。他是鲁迅,她是许广平。这是他们的书信,也是一个关于爱情、关于生活的故事。

  鲁迅其他的作品都在写别人,只有《两地书》是在和别人一起写自己。书中的鲁迅不再是“横眉冷对”的战士,而是一个“我可以爱”的暖男。他会因为想要与许广平继续通信,而开始磨叽到没话找话的地步;他会因为当时的物价很高,而精打细算,怕他的小鬼难以为继;他也会埋怨许广平不给他写公开信……他会自谈与许广平在一起承受了很多的流言蜚语,但也抑制不住对许广平的思念;他会放下架子,求人为许广平、为她的家人谋工作;他也会因为忍受不了异地的相思之苦,而南下来到许广平工作的城市……

  一部“百科全书”式情书集,像《查令十字街84号》一样好看。这里有爱情,有民风,有时政,有文学,有思想,有人性……民国时期的爱情不止有林徽因和梁思成、沈从文和张兆和……还有鲁迅和许广平。

  两地书读后感 篇5

  读了鲁迅与许广平的两地情书,我终于见到他对爱情的柔情,甚至有些肉麻矫情,但是这些都是那样可爱,鲜活率真。

  他的第一封回信里用的称呼还是“广平兄”,起初信里内容尽是些关于人生、战斗、社会等的大话题。后来称呼变了,这是微妙的事情,“广平兄”换成了“乖姑”和“小刺猬”,信里讲述的都是生活琐碎。比如“牙齿补好了,只花了五元”。比如“吃了一元半的夜饭,十一点睡觉,从此一直睡到第二天十二点钟。”比如“我现在只望乖姑要乖,保养自己,我也当平心和气,渡过豫定的时光,不使小刺猬忧虑。”

  他的署名也是跟着变换,从“鲁迅”到“迅”再到“你的小白象”。倘若是徐志摩,这样的称谓和署名,我会觉得再平常不过。可是这是鲁迅先生,他自称“你的小白象”,着实太有冲击力。

  以前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局限于“横眉冷对千夫指”,是一个奋战在文学前线的铁人,但是我忽略了,他也是个有血肉之躯的凡人。

  两地书读后感 篇6

  在《两地书》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一部分,这一部分大部分是鲁迅当时对许广平提出的问题的解答以及人生的指导,虽然时过境迁,但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指导价值。人生的道路往往是不会一帆风顺,都会遇到很多曲折坎坷、遇到很多歧路岔口。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也曾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感到迷茫无助。我费力地思考“生命的意义”,“忙碌的价值”,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这让我很不开心,但当我读到鲁迅1925年3月11日《致许广平》中的一段,鲁迅先生是如何在黑暗的时局下勇敢斗争的,我便从长久的困顿中解放出来,从两地书中传达的这种坚持和相互扶持令人感动。

  两地书读后感 篇7

  在大多数人眼中,鲁迅,或许是一个头戴盔甲,以笔为矛纸为盾的救国救命的勇士,然而读过了一些他与许广平的书信《两地书》,这位伟人的形象在我眼里更加立体了起来。

  这本书留给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是他们二人通信之间称呼的变化,从“吾师”到“迅师”,从“广平兄”到颇有戏谑意味的“H·M”,就从这些称呼里,我仿佛见证了他们两个人从相识到相爱的幸福,而这样的幸福,在当时那个动荡的年代,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还有令我动容的,是他们之间思想上的碰撞。在思想上,鲁迅年长许广平17岁,他的想法更加深刻和直接,但是他在信中并不会过多的与许广平展开争辩,每当要说起许广平不爱听的“老实话”,都会一再小心翼翼地说:“我说这些,大概你又不喜欢听了。”我觉得这样的默契,这样的爱情,无关年龄,充满了温柔与鼓励。

  我看到的大部分可能是他们生活中简单美好的那一面,他们的生活因为有了对方的存在而焕然一新,这也是鲁迅先生能更专心地应对当时黑暗的社会,以文字医治当时社会的原因吧。

  两地书读后感 篇8

  《两地书》里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滔滔不绝很容易,可我只想和你在一个慢下来的世界里谈。”我想,《两地书》就是一本鲁迅先生生活的杂录,在书中,我读到了鲁迅先生对爱情的痴,对国事的忠,读到了鲁迅先生漫漫数载的心路历程。

  我发现,鲁迅先生也是一个血肉之躯的凡人,他也有懦弱想要退缩的时候,当然也有“我已决定不再彷徨,拳来拳对,刀来刀当,心里也就舒服了。”的蜕变,他也会有对心爱女子的可以用肉麻来形容的宠溺,叫她“乖姑”和“小刺猬”这些热恋中的男女才会使用的称谓。当然,书中更多的,还是鲁迅先生站在国家兴亡、民族发展高度的思考的政治问题、教育问题,我想这也就是一代伟人的真实写照吧!

  两地书读后感 篇9

  每个父母都无比牵挂自己的孩子,无论孩子身在何方,他们身上总会牵系着父母的心。暑假里读了一本《两地书父子情》,书中父亲沈喜阳先生用键盘将这份“父母心”写在邮箱里,让爱化为电邮,一封封寄往远在外地读书的儿子沈晏齐。

  古人云:“番思苏台月,照女夜绩纺,此时父子情,两地同惚恍。”那百封电邮中展现出他们父子俩和谐的关系。他们在电邮中,小到谈论日常生活,大到谈论人生哲理。他们如朋友一般,彼此交谈,互相了解,互相学习,是众多父子关系中十分罕见的一种,很令人羡慕。

  每个人都有一个爱自己的父亲,无论家财万贯的老板,还是劳苦耕作的农民,他们一样伟大和令人钦佩。

  我的爸爸就是我最崇拜的人,他不像妈妈,只会在家里跟我讨论学习。他经常带我去外面吃宵夜,去各地玩,我们可以一边玩,一边探讨……

  文中的百封电邮中,我对第四十三封电邮印象特别深刻。里面介绍了许多名言,更多的是出自于孔子,这又让我想到自己和父亲的读书趣事。

  最近,妈妈给我新买了一套历史书,书中不仅内容有趣,也非常令人深思。我想了想,决定找爸爸谈谈。

  “嗯,你想知道啥?你老爸我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父亲在那“吧吧”地说了一大堆。我连忙说:“行了,爸,我们来聊聊中国历史,你知道多少?”

  我心里有些沾沾自喜,因为我刚看完那一套书,书中的故事我全知道。我正想开口向他展现出我的才华,没想到他一开口,我就蒙了,不敢相信地望着父亲。只见他滔滔不绝地说了一大堆,而且句句有理。我目瞪口呆,傻傻地看着他,原来他知道的比我多多了。

  父亲说完笑着拍了拍我的肩,说:“书不仅要多看,还得精看,长路漫漫,学海茫茫。

  那一晚,我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两地书父子情》里父亲以读书、探讨、创作对儿子道出了人生哲理,让我也明白了很多……这就是所谓“读到有用书,幸福一家人”吧。

  第二天早上我又情不自禁地拿起书读起来,此时却有了另一种感觉。是触动、是感悟……也许这就是书的魅力吧,如品清茶、顿时精神爽!

  两地书读后感 篇10

  这是《读者》上的一篇文章,讲的是在一次空难后,一个双腿瘫痪的男孩在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战胜疾患,并成为一名留学生的感人故事,让我明白了母爱是多么伟大。

  人们总说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母爱是世界上最至高无上的情感。文中的母亲用自己对孩子真挚的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这个孩子也在母亲的关怀下于1998年成为了挪威联合学院的一名中国留学生。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想:是什么使一个辍学五年的孩子成为一名留学生的?不过后来我明白了,是因为他不想让自己变成一个没用的人,不想辜负母亲对他的期望。

  既然他可以为母爱而成功,那我们呢,难道是因为我们没有如此刻骨铭心的经历吗?我想这是一个原因,但不是理由。

  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子女飞黄腾达,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并不能说是母亲的付出不够多,而是自己不够努力的结果。而不成功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我在看完这篇文章后,决定加倍努力,不辜负父母对我的期望。既然一个辍学五年的孩子能够成功,那么我呢?这五年的时间我都可以用来学习,我想,只要我努力,应该不成问题。

  但我所说的成功也许不是出国留学,但至少是一件能让别人刮目相看的大事。

  我已经确定了我的目标,你呢?相信你也不愿辜负父母对你的期望。对吧!

【两地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两地书散文09-16

两地书,父子情01-10

花开两地经典美文03-16

两地随笔散文05-24

经典散文两地的痛03-30

形容遥远两地的诗词02-22

两地分居工作调动申请书03-30

解决夫妻两地调动申请03-30

关于奥数题:两地距离07-06